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有丝分裂的物质的变化规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8 道试题
1 . 某生物卵原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和“逆反”减数分裂。现将两个双链均被¹⁴C 标记的基因A分别插入一个卵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的两端。将此卵原细胞置于不含放射性元素的培养液中培养,发生如图所示的分裂过程(图中仅呈现部分染色体和子细胞),共产生8个子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逆反”减数分裂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Ⅰ
B.“逆反”减数分裂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减数分裂Ⅱ
C.上图细胞①中被¹⁴C 标记的DNA 分子数为1个
D.8个子细胞中至多2个子细胞含有14C标记
2 . 下图为真核细胞中3种结构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洋葱根尖细胞具有___________(在甲、乙、丙中选择)。
(2)蛋白质合成活跃的卵母细胞中结构c较大,而蛋白质合成不活跃的肌细胞中结构c很小,这表明结构c与___________的形成直接有关。
(3)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在生物膜上进行,乙、丙分别通过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填空)扩大了膜面积,从而为这些反应需要的___________提供更多的附着场所。
(4)在细胞分裂间期,结构乙的数目增多,其增多的方式有3种假设:I.细胞利用磷脂、蛋白质等重新合成;II.细胞利用其他生物膜装配形成;III.结构乙分裂增殖形成。
有人通过放射性标记实验,对上述假设进行了探究,方法如下:首先将一种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在加有3H标记的胆碱(磷脂的前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转入另一种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定期取样,检测细胞中结构乙的放射性。结果如下:

标记后细胞增殖的代数

1

2

3

4

测得的相对放射性

2.0

1.0

0.5

0.25

①与野生型相比,实验中所用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代谢特点是___________
②实验中所用的“另一种培养基”在配制成分上的要求是___________
③通过上述实验,初步判断3种假设中成立的是___________(在I、Ⅱ、Ⅲ中选择)。
2024-04-16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生物试卷
3 . Hela细胞是1951年从一位美国黑人妇女海瑞塔‧拉克斯(HenriettaLacks)宫颈分离得到的宫颈癌细胞,图1为Hela细胞细胞周期示意图及各时期时间。cAMP(环化一磷酸腺苷)是一种细胞内重要的化学分子。研究表明,cAMP对Hela细胞的G2/M/G1期均有抑制作用,大致机理如下图2所示。信号分子1和信号分子2可结合在细胞膜的受体上从而影响cAMP的合成水平,继而促进或抑制细胞分裂。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Hela细胞至今仍存活,说明其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
B.A时期Hela细胞内主要进行DNA复制所需的蛋白质的合成与核糖体的增生,染色体加倍发生在C时期
C.根据图2可知,信号分子1促进Hela的G2/M/G1期。
D.以足量的cAMP刺激Hela细胞再用培养液培养,预计约6.1小时后,所有Hela细胞的增殖进程都会停滞。
4 . 下图甲是某雌性家鸡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图乙是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注:细胞中仅显示部分染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乙细胞②和细胞③可能来自同一个卵母细胞
B.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一般发生在图甲中的AB段
C.减数分裂中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图甲的CD段,CD段细胞中Z染色体的数量为0或2
D.图甲中D到E的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EF段对应图乙细胞①所处的分裂时期
5 . 下列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丝分裂中期既有基因表达又有DNA复制
B.细胞分化要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来实现
C.细胞凋亡由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所启动
D.细胞癌变由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引起的
2024-04-1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陕西省榆林高新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6 . 如图所示,甲中a+b表示一个细胞周期,c+d表示另一个细胞周期,乙中按箭头方向表示细胞周期。从图中所示结果分析其细胞周期,不正确的是(       

A.甲中的a、乙中的B→A,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
B.甲中的b、乙中的A→B,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时期
C.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可使细胞同步于a期
D.乙中细胞周期可以是从B到A再到B
2024-04-1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陕西省榆林高新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7 . “分离”是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一种现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雌性狗的胚胎干细胞在分裂时,两条X染色体不会分离
B.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时,经复制形成的两组中心粒在末期分离
C.将处于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原生质层都能恢复原状
D.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细胞中染色单体的数目是本物种的2倍
8 . 尿黑酸尿症为受一对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该病患者经过基因测序,发现每个致病基因上存在2个突变位点,第1个位点的C突变为 T,第2个位点的T突变为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例证明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和不定向性的特点
B.该致病基因在男性患者中的基因频率和在女性患者中的不同
C.上述突变改变了 DNA 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
D.该患者体细胞中最多可存在8个突变位点
9 . 某二倍体高等雌性动物(2n=4)的基因型为AaBb,其卵原细胞(DNA双链被32P全部标记)在31P培养液中分裂产生卵细胞,与精子(DNA双链被32P全部标记)完成受精作用,受精卵在31P培养液中进行一次分裂。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图中①、②两条染色体仅含31P。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参与受精的卵细胞基因型为Ab
B.该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C.图中的染色体含32P的有6条,含31P的有8条
D.图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具有4对同源染色体
10 . 下图分别表示某动物(2n)精巢中正在分裂的甲细胞和乙细胞,用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分别标记其中两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着丝粒附时间的变化,发现其依次出现在细胞①~③(或①~④)的不同位置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细胞和乙细胞中均标记的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
B.甲细胞的着丝粒到达③位置时,细胞内的染色单体数为0
C.乙细胞的着丝粒从②到③位置的过程中仍保留着染色单体
D.乙细胞的着丝粒到达④位置时,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为2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