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1 . 美国沙漠峡谷中水资源十分匮乏,但是在沙漠的一些各自孤立的水体中,进化出了一些奇怪的小鱼——斑鳉。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它们都能适应各自所在水体的环境,形成了对高温和缺氧耐受上存在较大差异的亚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沙漠的不同水体在温度和含氧量上存在差异
B.不同水体会阻碍斑鳉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C.不同水体的斑鳉中抗高温基因的基因频率不同
D.所在水体的不同导致斑鳉基因突变朝不同方向进行
2 . 我国科研团队发现西藏温泉蛇能在高寒的青藏高原生存,在抵御低温、缺氧、强紫外线辐射极端生存环境方面,有着特殊能力;温泉蛇中 EPAS1 基因发生突变,减弱了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表达能力,进而导致温泉蛇血红蛋白浓度处于较低水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西藏温泉蛇可能具有高效的温度感知系统,能够对温暖环境作出快速应答
B.紫外线照射导致西藏温泉蛇出现更多变异,从而适应强紫外线辐射环境
C.温泉蛇血红蛋白浓度处于较低水平,与其适应高海拔低氧条件有关
D.保护好西藏当地的地热资源有利于保护温泉蛇
2022-11-24更新 | 351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期选考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3 . 据央视报道,最近有一群来自江苏大丰的麋鹿在湖北洞庭湖安家落户(两地区麋鹿为同一物种),至此国内的麋鹿三大种群齐聚洞庭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能扩大了湖北洞庭湖麋鹿的基因库
B.江苏大丰的麋鹿到达湖北后,通过变异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
C.判断两个地区的麋鹿是否为同一物种的依据是观察两者能否繁殖后代
D.判断若干年后湖北洞庭湖麋鹿种群是否进化的依据是统计基因型频率有无改变
2022-11-15更新 | 259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选考科目调研生物试题
4 . 九翅豆蔻花色晶莹剔透、花形精美,长而扁平的雌蕊花柱基部下方有簇生的短雄蕊。早上花刚刚开放,花粉成熟时,蜜蜂沿着黄色斑纹进入花中吸食花蜜、采集花粉,此时花的柱头却向上反卷,远离蜜蜂拜访的通道;午后花蜜减少、花粉也已被上午拜访的蜜蜂带走,上卷的花柱则逐渐向下弯曲,柱头进入蜜蜂拜访的通道。据此分析,不合理的是(       
A.早上和午后的花分别相当于雄花和雌花
B.花向蜜蜂传递的信息为物理和化学信息
C.花柱运动有利于增加子代的遗传多样性
D.花柱运动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突变
5 . 野生型水蚤适于生活在20℃左右的环境中,不能生活在28℃及以上的环境中,某小型水蚤种群中有一种突变型,适于生活在25~30℃的环境中,但不能生活在20℃及以下的环境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从20℃升高到28℃时,野生型水蚤会突变为突变型水蚤
B.若环境温度长期维持在28℃,会产生新的水蚤物种
C.若环境温度长期维持在25℃,该种群将达到遗传平衡
D.环境条件是决定基因突变是否有害的重要因素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7月21日,在长江游弋了一亿五千万年的“中国淡水鱼之王”白鲟,最终被正式宣布灭绝。就进化史而言,鲟鱼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来自维尔茨堡大学和莱布尼茨淡水生态和内陆渔业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对鲟鱼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他们能够证明,自恐龙全盛时期以来,鲟鱼的遗传物质的变化非常小,鲟鱼基因组能帮助揭开脊椎动物祖先的一个重要谜团。
1.上述的事实为鲟鱼和其他脊椎动物具有共同祖先的观点,提供的证据是(       
A.分子水平的证据B.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C.化石的证据D.胚胎学的证据
2.比白鲟幸运的是,长江鲟和中华鲟已实现人工保种,但要实现自然种群的恢复任重道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白鲟灭绝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B.白鲟和长江鲟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C.长江鲟种群经多代繁殖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则种群一定进化
D.挽救中华鲟的长期有效措施是建立人工养殖场,进行迁地保护
2022-09-03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返校联考生物试题
7 . 野外生长的烟草容易被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出现感病症状。某一大棚种植的抗病烟草品种的液泡膜蛋白(TOM2A)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形成的TOM2A能抑制TMV核酸复制酶的活性,使其被TMV侵染后无感病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变异使烟草细胞中的基因结构发生改变
B.随时间推移,该突变基因频率会逐渐增加
C.野生烟草和抗病烟草属于同一物种但基因库存在差异
D.该突变基因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022-08-31更新 | 22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 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8 . 研究人员在马来西亚婆罗洲寻找狼蛛和蛇时,发现了树叶螳螂这种外形漂亮的新物种。树叶螳螂因外形酷似树叶而得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树叶螳螂与其他螳螂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树叶螳螂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每一只树叶螳螂拥有一个基因库
D.在进化成新物种之前该种群中就存在形状稍像树叶的个体
9 . 根据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从“一棵树”到“一片海”—塞罕坝奇迹
三百多年前的塞罕坝林木葱郁、水草丰美。自清同治二年始,清政府在此大规模伐木垦荒,植被被破坏殆尽,土地荒漠化。1961年10月,林业专家冒严寒,在人迹罕至的塞罕坝找到一棵迎风而立的落叶松,它成为了松树能在高寒坝上成活的科学见证。从1962至今,一代又一代的造林人在这高寒区内,建起了112万亩人工林。如今的塞罕坝是名副其实的“美丽的高原”,中国最佳森林公园、中国最佳旅游品牌景区。
(1)塞罕坝的“绿色奇迹”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中的___________方面。落叶松等一些____________对该森林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有明显的决定作用。
(2)森林中不同物种的鸟类在食性和活动范围等方面往往是不同的,这是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出现的___________现象,常用____________法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诱杀松毛虫的雄蛾是防治害虫的有效措施之一。该过程体现了____________对种群繁衍的重要作用。该方法引起松毛虫种群密度的下降是由___________直接决定的。与传统的化学农药杀虫相比,该方法的优点除了减少环境污染外,还有___________(写出1点)。
2022-06-15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乐清市知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10 . 我国育种专家袁隆平解决了水稻杂交育种这一世界性难题,培育出了高产、抗病、抗倒伏的水稻品种,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做出了巨大贡献。水稻是具有杂种优势的作物,雌雄同株同花,花较小,花中雌蕊与雄蕊紧紧相靠。下列与杂交水稻相关的选项,错误的是(       
A.水稻花的结构使其几乎难以避免发生自交,这使得水稻杂交育种成为世界性难题
B.解决水稻杂交育种的关键可能是获得雄性不育植株
C.为解决杂种优势的品种需年年制种的缺点,可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
D.在杂交育种过程中,人工选择使得水稻向高产、抗病、抗倒伏方向进化
2022-06-13更新 | 24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浙江省高考生物6月二次选考卷真题变式题6-10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