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细胞免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1 道试题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恶性肿瘤往往先向淋巴结初始转移形成淋巴结转移瘤,再经淋巴结实现远端转移。科学家开展实验探索肿瘤初始转移的机制以及淋巴结转移对远端转移的影响。
(1)正常情况下,原位瘤细胞转移至淋巴结会激活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前者非特异性杀伤瘤细胞,后者则在辅助T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的作用下,经__________过程产生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瘤细胞。
(2)将原位瘤细胞F0和淋巴结转移的瘤细胞LN6等量接种于同一健康小鼠体内进行研究,过程如图1。


已知F0和LN6的增殖能力无显著差异,图1结果说明__________向淋巴结转移的能力更强。
(3)为探究原位瘤细胞初始转移的机制,科研人员又开展了如下实验:
①将F0中编码MHC-1分子关键蛋白的基因敲除,再将其接种于小鼠体内,发现其向淋巴结转移的能力降低,但去除该小鼠的NK细胞后其转移能力恢复。说明NK细胞通过识别__________(高表达/低表达)的MHC-1杀伤瘤细胞。
②PD-L1可与T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结合,抑制其杀伤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原位瘤细胞通过调节MHC-1分子和PD-L1的表达量,抑制NK和T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增强转移能力。请在表格中填写“高”或“低”,将支持上述结论的实验结果补充完整__________

肿瘤细胞的类型

MHC-1分子表达量

PD-L1分子表达量

来自于正常小鼠的淋巴结转移瘤

来自于T细胞缺失小鼠的淋巴结转移瘤

来自于T和NK细胞缺失小鼠的淋巴结转移瘤

(4)细胞因子TGF-β通过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增殖,来对辅助T细胞起作用。科研人员将F0和LN6接种在野生型小鼠体内,检测该小鼠血清中的TGF-β浓度和瘤细胞远端转移率(图2);又将不同类型的瘤细胞混合DT毒素(可清除调节性T细胞)接种于小鼠体内,检测瘤细胞的远端转移率(图3)。(图中“——”代表平均数)




综合上述相关信息和免疫学相关知识可知,原位瘤细胞发生淋巴结转移后诱导机体释放的__________增多,促进调节性T细胞增殖,后者__________(促进/抑制)辅助T细胞的功能,影响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从而__________(促进/抑制)瘤细胞的远端转移。
2 . 恶性肿瘤往往先向淋巴结初始转移形成淋巴结转移瘤,再经淋巴结实现远端转移。科学家开展实验探索肿瘤初始转移的机制以及淋巴结转移对远端转移的影响。
(1)正常情况下,原位瘤细胞转移至淋巴结会激活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前者非特异性杀伤瘤细胞,后者则在辅助T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___的作用下,经_____________过程产生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瘤细胞。
(2)将原位瘤细胞FO和淋巴结转移的瘤细胞LN6等量接种于同一健康小鼠体内进行研究,过程如图1。

①已知FO和LN6的增殖能力无显著差异,图1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向淋巴结转移的能力更强。
②为排除红绿荧光蛋白可能存在的检测差异干扰实验结果,需增设一组实验,大致思路为____________
(3)为探究原位瘤细胞初始转移的机制,科研人员又开展了如下实验:
①将FO中编码MHC-1分子关键蛋白的基因敲除,再将其接种于小鼠体内,发现其向淋巴结转移的能力降低,但去除该小鼠的NK细胞后其转移能力恢复。说明NK细胞通过识别_____________(高表达/低表达)的MHC-1杀伤瘤细胞。
②PD-L1可与T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结合,抑制其杀伤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原位瘤细胞通过调节MHC-1分子和PD-L1的表达量,抑制NK和T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增强转移能力。请在表格中填写“高”或“低”,将支持上述结论的实验结果补充完整______

肿瘤细胞的类型

MHC-1分子表达量

PD-L1分子表达量

来自于正常小鼠的淋巴结转移瘤

来自于T细胞缺失小鼠的淋巴结转移瘤

来自于T和NK细胞缺失小鼠的淋巴结转移瘤

(4)细胞因子TCF-β能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增殖,从而加强后者对辅助T细胞的抑制作用。科研人员将FO和LN6接种在野生型小鼠体内,检测该小鼠血清中的TGF-β浓度和瘤细胞远端转移率(图2);又将不同类型的瘤细胞混合DT毒素(可清除调节性T细胞)接种于小鼠体内,检测瘤细胞的远端转移率(图3)。

综合上述相关信息和免疫学相关知识可知,淋巴结转移可____________(促进/抑制)远端转移,其可能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
2023-03-19更新 | 1286次组卷 | 7卷引用:2023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上学期1月第一次统练生物试题
3 . 接种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研究者将病毒封入由低聚壳聚糖(COS)、氯化钙和碳酸氢钠等物质组成的新型凝胶材料中,制备出高效VAX载体疫苗。
(1)接种疫苗能够有效增强机体的免疫___________功能。与灭活疫苗相比,减毒活疫苗能够同时激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2)寨卡病毒(ZIKV)是一种主要由伊蚊传播的RNA病毒,会损伤宿主的神经系统。为检验VAX的安全性,研究者将PBS缓冲液、ZIKV病毒、包裹有ZIKV病毒的VAX分别注射到小鼠颅内,一段时间后统计存活率,结果如下图。
   
结果表明:___________,从而可以确定VAX封装后寨卡病毒失去了致病性。
(3)模式识别受体(PRRs)广泛存在于免疫细胞中,能够识别微生物、病毒和其他病原体中普遍存在的某些分子结构,从而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病原体。免疫细胞通过PRRs识别病原体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免疫反应。
a.特异性                    b.非特异性                    c.先天性                    d.获得性
研究者推测,VAX能够有效增强免疫细胞的PRR反应,诱使细胞释放更多促炎性分子,并募集更多免疫细胞进入VAX。如果要验证上述假设,

a实验动物

b注射物

c分子检测

d细胞检测

a1正常小鼠

a2感染ZIKV后7天的小鼠

a3感染ZIKV后痊愈的小鼠

b1 COS

b2 ZIKV病毒

b3包裹ZIKV的VAX

b4 PBS缓冲液

c1树突状细胞的PRR受体CR3含量

c2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18含量

c3血浆中抗ZIKV抗

体含量

c4血浆中ZIKV含量

d1 VAX中巨噬细胞的数量

d2 VAX中细胞毒性I

细胞的数量

d3远端淋巴结中巨噬细胞的数量

d4远端淋巴结中树突状细胞的数量

实验组应该选用的实验材料为___________,检测指标为___________(从表中选择内容)。
(4)研究者将包埋有寨卡病毒的VAX注射到小鼠皮下(如图),在注射后第7、14和28天分别检测其体内主要脏器中的病毒含量,结果均未检出,说明寨卡病毒______。28天后,仅在远端淋巴结内检测出大量被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请应用免疫学原理解释该现象出现的原因_________
   
2023-06-06更新 | 5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
4 . 人体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后,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头痛、嗓子痛等症状。机体疼痛和发热现象与前列腺素E(简称PGE)密切相关,部分机理如下图。请分析回答:

(1)甲型H1N1流感病毒首次侵入人体时,__________产生的抗体可阻止其在体内扩撤;被病毒入侵的细胞由__________识别并裂解。
(2)人体感染病毒后发生炎症反应产生的致痛物质可刺激痛感受器,引起细胞膜上__________,从而产生兴奋,兴奋最终传导至__________产生痛觉。
(3)布洛芬可以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达到镇痛退热的效果。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后,为了缓解疼痛,常使用布洛芬。请据图分析布洛芬镇痛的机理:__________
(4)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将不能维持稳定。为探究药物M是否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并且和布洛芬具有相同的退热效果,科研人员将布洛芬、药物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发热家兔+生理盐水

发热

发热家兔+布洛芬溶液

退热

发热家兔+M溶液

退热


发热

丁组的处理方式为____________
本实验结论为________
5 . 癌症的免疫疗法通过重新激活抗肿瘤的免疫细胞,克服肿瘤的免疫逃逸,在癌症治疗方法中取得越来越突出的地位,科研人员在不断研究中发现多种免疫治疗方法的结合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途径之一。
(1)癌细胞由于______突变导致其表面物质发生改变,如某些种类癌细胞表面高表达膜蛋白PSMA和PD-L1,如图PD-L1能抑制T细胞的活化,使癌细胞发生免疫逃逸。临床上可利用PD-1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癌症治疗,据图1推测,其原因是______。但此种方法对一些肿瘤无效。
(2)CD28是T细胞表面受体,T细胞的有效激活依赖于CD28在癌细胞与T细胞结合部位的聚集。因此,科研人员尝试构建既能结合PSMA,还能结合CD28的双特异性抗体PSMA×CD28,诱导T细胞定向杀伤癌细胞,如下图2。

制备过程为:先将______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分离出B淋巴细胞,诱导其与小鼠的______细胞融合,筛选得到两种杂交瘤细胞,再诱导两种细胞融合。成功融合的细胞会表达两种L链和两种H链,由于______而产生多种抗体,因此还需进行筛选才能获得所需的双特异性抗体PSMA×CD28。
(3)科研人员将癌细胞和T细胞共同培养,加入不同抗体,比较不同抗体对T细胞活化的作用。实验各组由活化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IL-2含量如下图3,结果说明______

(4)共同培养癌细胞和T细胞,经处理形成图4所示的细胞结合部位,再均分为两组,A组中加入非阻断性PD-1单抗(与PD-1结合后,PD-1仍可和PD-L1结合),B组加入正常PD-1单抗,两组均加入蓝色荧光标记的CD28单抗,观察荧光分布,结果如下图4。请据此实验解释(3)中双特异性抗体PSMA×CD28与PD-1单抗联合使用对T细胞激活的影响______

6 . 利用遗传修饰过的细胞作为治疗用剂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华东师范大学某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能可控性分泌的治疗蛋白,大大推动了基于细胞的治疗策略的临床应用。下图为该细胞治疗工作原理示意图,其中X代表可检性治疗蛋白。
(若X代表胰岛素,回答(2)和(3)小题;若X代表细胞因子,如颗粒酶,回答(4)和(5)小题:若X代表乙酰胆碱受体。回答(6)~(8)小题)

   

(1)可控性分泌蛋白的释放需经过内膜系统,图中属于内膜系统的是_________。(编号选填)
(2)胰岛素经可控性释放后,机体内会加速的代谢活动包括________。
A.葡萄糖氧化分解B.肝糖原分解
C.转化合成脂肪D.肌糖原合成

(3)当机体内血糖水平下降时,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下降,随后机体血糖水平回到正常值,这体现了________。(编号选填)
①正反馈调节②分级调节③负反馈调节
(4)由遗传修饰过的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杀灭肿瘤抗原。这一过程属于__________。(编号选填)
①免疫缺陷②特异性免疫
③自身免疫④非特异性免疫
(5)众多肿瘤细胞可通过MHC将抗原展示于细胞表面,MHC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能特异性识别MHC肿瘤抗原复合物的细胞类型是_________。
A.巨噬细胞B.B淋巴细胞
C.树突状细胞D.T淋巴细胞

(6)乙酰胆碱受体实质是由神经递质乙酰胆碱调控的Na+通道。已知重症肌无力是由于神经-肌肉细胞结合处该受体功能障碍导致的肌肉收缩功能丧失。据此判断接受乙酰胆碱受体注射的重症肌无力小鼠模型,接受刺激后表现为__________。(多选)
A.产生动作电位B.Na+通道开放障碍
C.静息电位难以恢复D.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转换

(7)已知神经-肌肉细胞结合处类似于神经-神经细胞结合处,该结合处结构的名称是________
(8)当重症肌无力小鼠模型经上述细胞治疗后,病情缓解,若检测治疗效果(如图所示)。可见________。(编号选填)

   

①刺激e处,a处收缩②刺激b处,d处出现动作电位③反射弧组成改变④联络神经元功能改善
(9)该团队的研究聚焦于X蛋白的可控性释放,而不是该蛋白合成(转录或翻译)的控制,主要是考虑__________。(编号选填)
①控制的响应速度快
②转录和/或翻译过程无法控制
③X蛋白只有外分泌才能发挥功能
(10)该研究团队使用从植物(而不是从动物或人体)体内提取的小分子,以特异性触发X蛋白的释放,试解释这种设计主要是考虑____________
7 . 人类皮肤表面有大量共生菌,研究利用共生菌防治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1)表皮葡萄球菌(S)是定植在正常人群皮肤表面微生物的主要成员之一,S菌可侵入机体,进而激活机体的免疫______功能。但S菌不会引起皮肤屏障受损和炎症反应,且能通过与其他致病菌种间竞争,从而避免严重感染对维持皮肤的健康状态发挥着重要作用。
(2)色素瘤多发生于皮肤,科研人员计划改造S菌使其携带肿瘤抗原OVA,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治疗肿瘤,为探究OVA抗原的不同区段和不同定位对免疫效果的影响,研究人员构建了不同种类的改造S菌,分别涂抹到小鼠皮肤上,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了针对某种”特异性抗原”的辅助性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情况,S菌种类和结果如图1.
   
注:肽段1不能激活辅助性T细胞,肽段2不能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h组中的S菌生长缺陷,故未进行该组实验
①实验中“特异性抗原”是指_______(选填“S”、“OVA”、“S”和“OVA”),据图1分析其依据是______
②根据图1,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效果最好的改造S菌分别为________(选填图1中对应的字母)
(3)为进一步研究改造的S菌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选用上述两种效果最好的改造S菌,分别或同时涂抹小鼠后,再给小鼠注射含OVA的黑色素瘤细胞,22天后检测肿瘤体积,结果如图2,结合图1推测,改造的S需________才能起到预防肿瘤的作用。
(4)用改造的S治疗黑色素瘤肿瘤的过程中,激活的免疫细胞工作一段时间后常出现“疲惫”,研究发现抗PD-1抗体可解除“疲惫”,进而推测联合用药可增强治疗效果。为验证上述推测,科研人员进行实验,实验组别和预期结果如图3,结果证实了上述推测,请用简要文字完善联合用药组的实验流程,并将各组应做的处理填入下图方框___
a、生理盐水              b、改造的S菌   c、抗PD-1抗体       d、改造的S菌和抗PD-1抗体
   
8 . 人类皮肤表面有大量共生菌,研究利用共生菌防治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1)表皮葡萄球菌(S)是定植在正常人群皮肤表面微生物的主要成员之一,S菌可侵入机体,进而激活机体的免疫__________功能。但S菌不会引起皮肤屏障受损和炎症反应,且能通过与其他致病菌种间竞争,从而避免严重感染对维持皮肤的健康状态发挥着重要作用。
(2)黑色素瘤多发生于皮肤,科研人员计划改造S菌使其携带肿瘤抗原OVA,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治疗肿瘤,为探究OVA抗原的不同区段和不同定位对免疫效果的影响,研究人员构建了不同种类的改造S菌,分别涂抹到小鼠皮肤上,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了针对某种”特异性抗原”的辅助性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情况,S菌种类和结果如图1。
   
注:肽段1不能激活辅助性T细胞,肽段2不能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h组中的S菌生长缺陷,故未进行该组实验
①实验中“特异性抗原”是指________(选填“S”、“OVA”、“S”和“OVA”),据图1分析其依据是________
②根据图1,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效果最好的改造S菌分别为________(选填图1中对应的字母)
(3)为进一步研究改造的S菌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选用上述两种效果最好的改造S菌,分别或同时涂抹小鼠后,再给小鼠注射含OVA的黑色素瘤细胞,22天后检测肿瘤体积,结果如图2,结合图1推测,改造的S需________才能起到预防肿瘤的作用。
   
(4)用改造的S治疗黑色素瘤肿瘤的过程中,激活的免疫细胞工作一段时间后常出现“疲惫”,研究发现抗PD-1抗体可解除“疲惫”,进而推测联合用药可增强治疗效果。为验证上述推测,科研人员进行实验,实验组别和预期结果如图3,结果证实了上述推测,请在答题纸上,上图中用简要文字完善联合用药组的实验流程,并在下图中补充各组应做的处理_____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0.65) |
9 . 目前季节性流感疫情活动强度呈现上升趋势,流感起病急,部分患者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发展成重症病例,少数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坏死性脑病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而死亡。图中a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流感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初期,____________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曲线①、②上升部分)。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__________
(2)流感病毒表面有两种糖蛋白,一种是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一种是血凝素(hemagglutinin,HA) 。当流感病毒接触细胞时,HA会与宿主细胞膜表面的__________识别并结合,进而启动病毒穿入机制并促使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 使病毒进入细胞内。此时要靠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接触被入侵的细胞,这种作战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__
(3)奥司他韦主要用于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治疗。奥司他韦在人体内经肝脏和肠酯酶的催化会转化为奥司他韦羟酸,这种物质与神经氨酸的过渡态相似,是流感病毒NA抑制剂,其作用原理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
(4)接种流感病毒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和并发症引起的死亡风险。流感疫苗通常是指: _____________ 。当甲流康复者或注射疫苗者接触到相同病毒后,机体将做出怎样的免疫应答反应___________
2023-06-25更新 | 29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高三下学期高考全真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10 .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定的主要调节机制。如图甲是三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图乙为在信号分子作用下,某种免疫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离子神经元内神经元外
a5-15mmol/L145mmol/L
b140mmol/L5mmol/L


(1)图甲中,①②③表示三类不同的信号分子,人体内分泌腺、免疫系统直接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则②代表_______。若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则①代表_________
(2)由图乙可知,神经系统没有直接作用于免疫系统,之间需要借助_________实现,免疫细胞可通过其膜上的________与信号分子结合,若该免疫细胞为T淋巴细胞,则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为__________
(3)表是人体神经元内外两种主要阳离子的浓度,a和b代表的离子分别是____________。从细胞膜的结构分析,维持这种离子浓度不均匀分布的机制是_________
(4)在大鼠实验中观察到,将羊红细胞注入大鼠体内,当抗体浓度达到最大值时,下丘脑某些神经元的电活动增加一倍以上,结合图甲分析,这个实例可以说明:_________。经常处于悲伤郁闷状态下的人更容易生病,请根据图甲作出解释__________
2022-01-23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一)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