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9 道试题
1 . 下图为某种海岸生态护坡及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调查樟毛等植物的种群密度要用_________法,此方法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坡地生态系统中的互花米草、白茅、柽柳、樟毛等植物的分布情况,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
(3)人们通过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植被稀少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这种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来看,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价值。
(4)经观察和测定灌草丛带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同化量(按图中字母表示)如图所示。图中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第_________营养级。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2 .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豌豆、蚜虫、老鼠等生物的种群密度全都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如果在重捕前有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会导致计算出的结果偏小
C.对于一些趋光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灯光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
D.密闭的培养瓶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会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
3 . 空心莲子草的入侵会导致当地群落丰富度下降,可利用莲草直胸跳甲(昆虫)来控制空心莲子草的生长和繁殖。莲草直胸跳甲的孵化率、存活率、繁殖力会受温度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空心莲子草的入侵会导致当地的物种多样性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生物多样性除物种多样性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草直胸跳甲活动范围小,可通过_________法调查莲草直胸跳甲的种群密度。能直接影响莲草直胸跳甲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调查了一年内某地莲草直胸甲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发现其种群密度在6~7月出现明显的高峰期,则从环境因素的角度解释出现该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018-07-08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九)理综生物试题
4 . 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2018-06-09更新 | 9594次组卷 | 46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四中2020-2021学年高二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5 . 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该技术是在鱼塘中按一定的比例混养青鱼、草鱼、鳙鱼、鲢鱼,四种鱼一般不相互捕食,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因此能得到较大的收益。 下图表示某鱼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

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四种鱼分布在不同水层,说明该群落在空间上具有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是 由________不同造成的。
(2)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_________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鳙鱼与鲢鱼、青鱼、草鱼之间的种间关系主要是____
(3)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_。若以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标志物易脱落,则估算的种群密度可能比实际数值____
(4)混养时各种鱼的投放数量,不宜超过它们在此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与单独放养草鱼相比,混合放养有助于增产增收的原因是________
6 . 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某地因地制宜将废弃采矿区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预期若干年后,陆续迁入,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_演替,随着演替进行,该地生态系统性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采用____________(调查方法)调查大肠杆菌等微生物数量来评估水质情况,而用__________法调查鲤鱼种群数景;流入鲤鱼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另一部分____________
(3)该系统中黑斑娃在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_________________信息求偶,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7 . 福寿螺原产于亚马孙河流域,1981年引入广东地区后因过度繁殖被释放到野外,因其破坏了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我国列为首批外来入侵物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B.福寿螺引入初期,其种群密度呈“S”型增长
C.福寿螺引入后导致该地区原有物种数量剧增
D.不能引入该地区没有的天敌来防治福寿螺
8 . 棕榈蓟马是一种体型微小的害虫,在茄子叶片上集群分布,研究人员调查了茄子叶片上的棕榈蓟马的种群增长情况,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天数81522293845
种群密度(只/叶)4
1724313434

A.集群分布是棕榈蓟马种群的空间特征B.棕榈蓟马种群呈“S”型增长
C.第15天时棕榈蓟马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棕榈蓟马的种群密度
2018-04-23更新 | 329次组卷 | 5卷引用: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理综生物试题
9 . 下列关于生物学研究与使用方法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调查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荧光染料标记法
B.林德曼发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调查和系统分析的方法
C.调查恒定容器内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物理模型法
D.温特研究胚芽鞘的弯曲生长——同位素标记法
10 . 下列实验中,有关操作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或结果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第二次与第三次观察间隔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的影响相同
B.在“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对上清液检测结果相同
C.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的影响相同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间隔时间的长短对调查结果的影响相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