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下表为我国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下列有关近10年我国人口变化情况的叙述,错误的是(       
项目
比例
年份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0~14岁15~59岁>60岁女性男性
第六次(2010年)16.6070.1413.2648.7351.27
第七次(2020年)17.9563.3518.7048.7651.24
A.人口普查可用样方法进行估算B.据表可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
C.全国各地区男女比例不一定相同D.三孩政策有利于增加幼龄人口数量
2022-07-02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单选题-单选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A.2×104B.4×104C.6×104D.8×104
2022-06-23更新 | 9115次组卷 | 30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生物试题
3 . 荔枝是广东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下表。

荔枝园

种类(种)

个体数量(头)

害虫比例(%)

天敌比例(%)

A

B

523

568

103278

104118

36.67

40.86

14.10

20.40

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有________________性,采用了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
(2)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________________,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其生存。
(3)与荔枝园B相比,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________________,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4)使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A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但形成了单层群落结构,使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试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荔枝园简单种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_____________
2022-06-13更新 | 10846次组卷 | 29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阶段考试生物试题
4 . 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_____________
(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3)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___
(4)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022-06-08更新 | 12842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2月月考生物试题
5 . 我国已经启动了亚洲象生态保护项目。研究显示,亚洲象目前在西双版纳地区仅存300余头,分布于5个互不连通的地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可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照或摄像的方法
B.人类开垦农田、修建公路等活动可能导致亚洲象栖息地“碎片化”
C.对亚洲象受损栖息地开展修复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物种多样性
D.可通过研究其活动轨迹构建生态廊道来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6 . 东亚飞蝗是一种迁飞性的植食性害虫,它具有咀嚼式口器,能够取食农作物的茎和叶,造成植株体缺损和发育障碍。东亚飞蝗是一种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有卵、幼虫和成虫三种虫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东亚飞蝗幼虫的密度
B.东亚飞蝗与农作物之间是寄生关系,二者数量相互制约
C.决定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D.使用性引诱剂诱杀东亚飞蝗利用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
7 . 据统计,鼠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巨大。为掌握某种鼠迁移和数量的变化信息,以便进行有效防治,研究人员连续四年对某地区的该种鼠进行调查,该种鼠的捕获率的月际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调查该种鼠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B.对该种鼠进行集中歼灭的最佳时间为4月和7~9月
C.该种鼠可能更喜好迁移和定居于农村住宅区
D.采用加强粮食储藏安全管理或室内地面硬化等方式可以降低该种鼠的K值
8 . 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型,此曲线______(填“有”或“无”)K值;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两个即可)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
(3)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__________;如果年龄组成为稳定型,那么该种群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
(4)调查山鼠的种群密度(不考虑山鼠的迁入和迁出):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只/hm2 。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________
9 . 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10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2400只/hm2
B.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跳蝻的种群密度
C.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的间隔时间越短越好
D.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
2021-08-21更新 | 595次组卷 | 2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
单选题-单选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39 只鼠,第二次捕获 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 15 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 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       )(结果取整数)
A.66 只/公顷
B.77 只/公顷
C.83 只/公顷
D.88 只/公顷
2021-07-09更新 | 10481次组卷 | 52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生物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