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下列关于实验数据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用抽样检测方法计算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跟实际数量相比偏大
B.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预实验的数据可以减少实验误差
C.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两次捕获的间隔时间很短,则估算数值会偏大
D.用五点取样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选取种群密度适中的样方作为实验结果
2 . 在同一地点、相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甲、乙、丙、丁四个富含浮游藻类的人工鱼塘中,实验人员分别放养了数量相同的鱼苗(见下表)。实验人员每隔一段时间调查统计鱼塘内鱼的数量,绘得四幅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鱼塘

放养情况

只放养植食性A鱼

放养A鱼和与鱼食性相同的植食性B鱼

放养A鱼和只吃浮游动物的C鱼

放养A鱼和肉食性D鱼



(1)可采用____法调查鱼类数量; 甲鱼塘中鱼种群数量所对应的是I曲线,该鱼塘中A鱼的环境容纳量(K值)是_________点对应的数据。
(2)II、III、IV曲线所对应的鱼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鱼塘中的全部生物构成一个_______________
(4)若在甲鱼塘中同时放养A、B、C、D四种鱼(D鱼可以A鱼、B鱼、C鱼为食),结合题意画出该池塘的食物网简图______
3 . 为了恢复某煤矿塌陷区湖泊的生态环境,当地环保部门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塌陷区湖泊中甲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调查甲的种群密度时,应在分布稠密的地方取样
B.甲的引进不影响此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大,导致种内斗争不断增强
4 . 害虫防治是生态农业的一项重要课题,害虫的趋光特性有季节性的节律变化。为探明几种常见农业害虫的趋光行为间的差异,为灯光诱捕器类产品研发改进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人员通过室内比较研究在不同光照强度的荧光灯刺激下,几种常见农业害虫的趋光行为,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间接影响某害虫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某些害虫迁入农田的初期,其种群数量在较短一段时间内呈现近似“J”形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害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不会全部流入其天敌,原因是其中的一部分能量________,一部分能量暂时未被利用。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田害虫防治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调查结果可知,被调查的几种害虫中__________最不适合用灯光进行诱捕。利用灯光诱捕害虫时,需要考虑光照强度、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
5 . 2020年12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为8848.86米。科学家对珠峰地区的考察研究表明,珠峰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植被增加趋势越来越明显。如图表示珠峰不同高度的植被分布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调查珠峰高山草甸草原带蒲公英的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
B.珠峰南坡植被类群随着海拔上升逐渐发生变化,影响因素有温度、地形、土壤湿度等
C.珠峰南坡的常绿阔叶林与高山灌木林是两个不同高度的林带,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珠峰较高海拔地段新出现了绿色植物的原因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6 . 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性因素(如干旱、台风、火灾等)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下图是某科研小组对某个林窗在40年间物种种类进行统计绘制的柱形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0~20年间该群落内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下降
B.0~40年间草本和灌木逐渐消失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阳光
C.30~40年间物种的多样性降低,可定期合理砍伐木材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D.在林窗演替过程中,植物和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都发生改变
7 . 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10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2400只/hm2
B.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跳蝻的种群密度
C.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的间隔时间越短越好
D.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
2021-08-21更新 | 595次组卷 | 27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周考生物试题
8 .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B.在沙丘、火山岩、火烧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黑光灯诱捕昆虫是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
D.若第二营养级生物长时间大幅度减少,第一营养级物种丰富度会升高
9 . 东亚飞蝗是造成“蝗灾”的主要蝗种,某研究者连续2年调查了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变化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可定期对该地区的飞蝗虫卵丰富度进行统计
B.干旱环境有利于东亚飞蝗的大量繁殖
C.气温高低与东亚飞蝗虫卵的孵化无关
D.气温和降水量直接决定了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
2021-04-25更新 | 475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外国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
9-10高二下·福建龙岩·期中
10 . 在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2021-04-06更新 | 307次组卷 | 34卷引用:2016届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三联考生物试卷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