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2 道试题
1 . 某自然保护区,甲、乙两个不同的物种连续4年的λ值(λ=当年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变化如图。下列关于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调查甲动物种群密度时,重捕后标记个体死亡会导致估算值偏大
B.使用孔目较小的渔网进行捕捞会导致乙种群性别比例失衡,从而使种群出生率下降
C.1~4年期间,甲种群每年的增长速率越来越大
D.乙种群在第3年左右,其种群数量最大,即为K值
2024-04-15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八生物试卷
2 . 濒危动物保护、有害生物防治、渔业上合理捕捞量的确定等,都离不开种群和群落的研究。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宣城扬子鳄繁育中心的建立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中的易地保护
B.林冠层郁闭度的增加,导致一年蓬的种群密度降低为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
C.若因被标记个体的学习记忆而难以再被捕获, 会导致标记重捕法估算的种群密度偏大
D.K值时, 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 K/2 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3 . 厚壳玉黍螺是潮间带常见的一种捕食者,行动缓慢,活动范围小,喜食各种藻类尤其是浒苔。藻类种数与厚壳玉黍螺种群密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将厚壳玉黍螺迁入一个新的没有天敌的海域,则其种群数量会呈“J”形增长
B.须采用标记重捕法对厚壳玉黍螺进行密度调查,同时需要注意标记物不能影响厚壳玉黍螺的行动能力
C.浒苔可能为潮间带藻类的优势物种,随着它被捕食,所腾出的资源和空间有利于其他藻类生长
D.浒苔所同化的能量中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只有 10%~20%流向了厚壳玉黍螺
4 . 某些鱼类具有洄游的习性,根据洄游目的可划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分别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和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
B.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洄游途经某地时的种群数量
C.鱼类洄游过程中受地球磁场影响属于化学信息的作用
D.决定鱼类洄游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鱼体内遗传物质的作用
5 . 布氏田鼠以牧草为食,鼠害加剧时会威胁牧场生态。有效控制田鼠种群数量是维持牧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某封闭区域田鼠种群密度时,科研人员捕获了n只田鼠,并在脚趾打上“V”字形缺口作为标记。放归一段时间后重新捕捉到M只,其中m只脚趾有缺口,则该区域内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只。若标记方法改为背部涂刷醒目油漆,与脚趾打“V”缺口相比,前者田鼠种群数量的估值与后者相比偏____(填“大”“小”)。
(2)寒冬到来前,田鼠会在洞穴中储存过冬牧草。双子叶牧草在洞穴中易保持水分呈绿色,单子叶植物则变为枯草。洞穴牧草长期缺少绿色双子叶植物时,田鼠最终会全体拒食,鼠群逃散发生种群崩溃,推测____(填“叶黄素”“维生素”“糖和蛋白质”)是维持田鼠种群必不可少的营养。田鼠对双子叶植物的依赖影响田鼠和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请在下图中画出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____

(3)生物防治鼠害时,可以利用田鼠的天敌(鹰、隼、蛇),也可以利用田鼠的病原微生物控制田鼠种群数量,其中____在田鼠种群密度高时防治效果较好。也可以采用免疫不育控制技术,将不育田鼠放归自然种群以降低田鼠的____,使田鼠种群密度下降。对于牧场鼠害,有人认为应将牧场田鼠全部灭绝,请说明不支持此观点的理由____(答出2点即可)。
6 . 小黄花茶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被誉为“茶花皇后”。通过测量树木高度来划分年龄是确定林木龄级的方法之一。科研人员将样地中的小黄花茶存活个体以0.5cm高度间隔人为划定Ⅰ~XV龄级,各龄级所占比例如图1(其中Ⅰ级为幼体,Ⅱ~Ⅴ级为成体,其余为老年个体)。不同播种环境以及在湿润沙土中的贮藏时间(休眠时间)对小黄花茶种子出苗率的影响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小黄花茶种群密度时应在密集处选取样方
B.据图1推测,该小黄花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分析图2,原生地土壤中含水量较高,小黄花茶种子出苗率较低
D.播种前对林地和苗圃清除凋落物并翻土处理,小黄花茶的出苗率较高
7 . 芨芨草是一种常见的大型丛生植物,茎叶坚硬。伯劳鸟经常停留在芨芨草上捕食布氏田鼠。布氏田鼠并不以芨芨草为食,但鼠洞周围的芨芨草常被布氏田鼠简单切断其茎叶的基部。为探究布氏田鼠破坏芨芨草的原因,研究人员在样地架网阻止伯劳鸟进入,测量芨芨草一个月的覆盖度(反映繁茂程度)变化,以反映布氏田鼠的行为,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芨芨草的种群密度会产生较大误差
B.布氏田鼠会主动改造生存环境从而降低捕食风险
C.芨芨草的高覆盖度可能导致布氏田鼠的死亡率升高
D.伯劳鸟的捕食行为降低了布氏田鼠对芨芨草的破坏
8 . 如图为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增长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曲线甲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若某物种进入新环境中的初始阶段种群数量按照每年增长20%的比例快速增加,则此期间(时间用t表示)其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_________
(2)若某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曲线乙,BC期间该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属于________型。在B点时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个体20只,无标记个体80只。据此可估算该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为_____只。
(3)某地区由于秋天过早降温,许多蝗虫在产卵前死亡。第二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这是由于_________
2024-04-08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
9 . 某富营养化(N、P过多)的淡水湖经保护和治理之后“水清、岸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升。通过放养植食性的鲢鱼、鳙鱼、鳊鱼等进行“以鱼控草、以鱼抑藻、以鱼净水”,定期捕鱼,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回答下列问题:
(1)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中,会导致水体污染加剧,这种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淡水湖的治理过程中,可先采用_________法调查该淡水湖中藻类的种群密度,确定植食性鱼类的投放量。定期对该湖中的鱼类进行适量捕捞,有助于降低水体中 N、P等元素含量,其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治理后的该淡水湖每年的春季和夏季其外貌和空间结构都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属于群落的________
(4)研究人员调查了该淡水湖(甲湖)及其周边的几个湖泊,得到了不同时期湖泊中藻类的密度和生物量,结果如图所示。各湖泊枯水期藻类的生物量都高于平水期,由图分析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鱼控草、以鱼抑藻、以鱼净水”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说明该淡水湖在修复过程中主要遵循了生态学的_______原理。
2024-04-07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生物试卷(七)
10 . 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则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2所示,在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点时,表示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3)图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一种群数量变化图。据此分析,在第1-20年间,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_____
2024-04-0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