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0 道试题
1 . 荧光假单胞菌野生型菌落为平滑型(SM),突变后可产生皱缩型(WS)和模糊型(FS)菌落。科研人员在液体培养基中静置培养野生型,其种群增长曲线如图1所示;在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野生型,其种群增长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静置培养时,增大荧光假单胞菌的接种数量会增大SM的K值
B.静置培养后期,SM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与细胞密度过大有关
C.振荡培养时,WS第4天后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并会保持S形增长
D.SM在振荡培养时的突变和适应不利于物种生存
2 . 如图所示为种群“S”形增长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阶段1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持续加大
B.阶段2种群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C.阶段3种内竞争强度低于前两个阶段
D.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
昨日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4年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
3 . 人们为了保护某草原鹿群,从1900年开始大批捕杀鹿的天敌狼、豹、山狮等。下图表示1900~1950年间鹿群和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鹿与其捕食者之间数量的相对稳定依赖于正反馈调节机制
B.变化的气温、草的绿色、呦呦鹿鸣均属于物理信息
C.捕食者的存在导致1900年前鹿的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D.1910~1920年,鹿群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泰安肥城市高考仿真模拟(一)生物试题
4 . M和N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两个动物种群,科研人员对这两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行分析,得到如图所示曲线,纵坐标ω表示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t2阶段,M、N种群数量都在增长B.t3时M、N种群的增长率相同
C.t5时M、N种群的增长率相同D.t4时N种群的种群数量大于M种群的种群数量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泰安肥城市高考仿真模拟(一)生物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24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下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叙述,错误的是(       
A.开车与步行相比、吃肉与吃素食相比,前者均会增大人类的生态足迹
B.建立沙滩保护区、种群数量略大于k/2时进行渔业捕捞,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
C.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D.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濒危植物,最为有效的保护是建立植物园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忻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仿真考试生物试题
6 . 生物学研究常运用特定的科学方法和原理来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下列科学研究成果与科学研究方法或原理匹配错误的是(       

选项

科学成果

科学研究方法或原理

A

细胞学说的建立

完全归纳法

B

基因在染色体上

假说-演绎法

C

睾丸分泌雄性激素

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

D

种群数量“S形”增长

建构数学模型

A.AB.BC.CD.D
7 . 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下图表示松毛虫摄人能量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
B.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表示
C.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C+D+F表示
D.若迁走全部杜鹃,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7日内更新 | 40次组卷 | 44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清源学校2024届高三生物6月适应性检测卷
8 . 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生活着大量驼鹿,几乎不存在天敌,在国家政策的严格保护下,它们自由繁衍生息,在南瓮河自然保护区等地的种群数量增长非常迅速。科学家研究预测了驼鹿种群数量与种群瞬时增长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曲线可知,驼鹿种群数量在20~80万头范围内时,随种群数量增加,驼鹿种群增长速率先升高后降低
B.驯鹿进入保护区初期由于没有天敌,繁殖迅速,其种群数量增长近似“J”形曲线
C.驼鹿的种群密度越大,气温、火灾、地震对其种群数量影响越大
D.驯鹿的存在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还有利于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
9 . 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的濒危动物,现仅分布于我国青海湖周边地区的草原上。1994年普氏原羚数量不足300只,经过采用各种保护措施,在2018年时其数量已达2793只,但它们仍面临着生存威胁。在牧场围栏附近常可见到普氏原羚的尸骨,有的是狼捕食后的残骸,有的是被围栏上的刺丝勾挂致死的。由于道路和牧场围栏阻隔,普氏原羚被隔离在13个分布区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估算草原上的普氏原羚的种群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
B.隔离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普氏原羚小种群内可能会发生近亲繁殖
C.草原上普氏原羚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D.大量捕杀狼等天敌,提高普氏原羚在草原的环境容纳量不是保护普氏原羚最好方法。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市/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一六八中学(东校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三模)生物试卷
10 . 1905年,阿里松特地区的黑尾鹿约为4000头,从1907年起,大量美洲狮和狼被杀,黑尾鹿数量开始增长,过度的鹿群最后几乎把牧草耗尽,使得60%的鹿挨饿,最终鹿群维持在10000头左右。而在牧草被耗尽以前,其环境容纳量被认为是30000头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资料中美洲狮、狼、牧草都是影响黑尾鹿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B.理论上,当黑尾鹿种群数量达到15000头后会开始下降
C.预测黑尾鹿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需要分析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D.当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时黑尾鹿的环境容纳量也发生改变
7日内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丹东市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测试生物试卷(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