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二化螟以水稻茎秆纤维为食,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二者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害虫,在水稻上寄生后导致水稻产生的防御性挥发物发生变化,“气味”有所不同。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得到了稻螟赤眼蜂被吸引至A、B两侧不同“气味”的水稻的百分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种间竞争并不激烈
B.褐飞虱的存在降低了二化螟虫卵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风险
C.该实验说明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D.稻螟赤眼蜂与二化螟之间是寄生关系,对彼此而言互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2023-02-12更新 | 3059次组卷 | 21卷引用: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
2 . 下图1示太湖中部分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下图2为科研团队对太湖蓝藻水华的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得到的结果。据图分析,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1中食浮游生物鱼类处于第二、三营养级
B.结合图2分析,可在12-2月清除底泥、3-4月在上覆水位置打捞蓝藻以防治水华
C.夏季蓝藻水华最易发生,影响太湖藻类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土壤条件等
D.若食浮游生物鱼类的食物由60%浮游动物、40%浮游藻类组成,要收获100kJ的食浮游生物鱼类,至少需要1700kJ的浮游藻类
3 . 在海洋中,某些年龄相同的不能活动的动物种群中,典型的竞争结果是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种现象被称为“自疏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自疏现象”通过直接影响种群的死亡率来调节种群密度
B.“自疏现象”改变了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利于种群的发展
C.随着该类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
D.食物影响着该类动物种群的数量,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2023-06-03更新 | 321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长寿区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
4 . 藏羚羊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食,天敌有狼、棕熊、鹰、秃鹫等。下图表示某地区藏羚羊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变化(R=出生率/死亡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c段时间藏羚羊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一直在减少,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B.若在d时间,有少量外地藏羚羊迁入该地区,该地区藏羚羊的K值不变
C.遭遇寒流时,藏羚羊种群密度越大,死亡率越高,故寒流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D.藏羚羊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食,属于第二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有时并不直接,会通过“中间物种”发生作用, 这种效应称为间接效应。
Ⅰ、 某滨海湿地的中、高潮位分别分布着碱蓬和芦苇。当互花米草入侵该湿地低潮位区域后,会通过其发达根系捕获沉积物, 对潮水产生阻抑,从而减少潮水对中潮位碱蓬生境的水淹时间和盐分输入,最终造成碱蓬萎缩,芦苇向碱蓬生境扩张。
Ⅱ、 若该滨海湿地的芦苇有高大型和矮小型两种表现型。昆虫S1 喜食高大型芦苇,昆虫S2喜食矮小型芦苇。互花米草入侵后,高大型芦苇比矮小型芦苇更具有生存优势,导致芦苇样地内两种昆虫相对数量变化如图(昆虫数量变化能够反映所食植物种群数量变化)

(1)根据间接效应的概念,Ⅰ中影响碱蓬和芦苇相互作用的“中间物种”是_______
(2)1~5年, S1和S2种群相对数量均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其中S1种群相对增长速率高于 S2,其原因是_______
(3)5~N年,碱蓬消失,芦苇数量也呈下降趋势。结合上述材料,从种间关系分析芦苇数量下降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
(4)互花米草具有如下特点: ①具有极强的耐盐、耐淹、繁殖和扩散能力;②秸秆内部呈海绵状,有许多通气孔, 对某些气体的吸附性能强; ③根叶中具有耐重金属的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因此,可作为互花米草资源化的合理途径有       
A.为保滩护堤应进行大面积引种
B.将其耐盐基因转入农作物,培育耐盐碱农作物品种
C.制造除味剂
D.为湿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菌种资源
6 . 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往往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图所示的数学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点对应的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一定相等
B.图中a点对应的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即为环境容纳量
C.图中捕食者种群数量与猎物种群数量总是此消彼长
D.捕食者种群数量与猎物种群数量存在循环因果关系
7 . 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草原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其中虚线表示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K2为草原兔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说明此地草原兔种群的K值为K2
B.a段快速增长的原因可能是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种群数量持续下降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D.若草原兔被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的草原兔数量会偏大
8 . 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曲线Y可能因pH变化、营养物质减少等因素而下降
B.曲线Y可表示一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增长情况,AD段的增长速率均大于0
C.曲线X代表的增长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的结果
D.图中的阴影部分可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酵母菌
9 . 图甲表示某长期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内,喜鹊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比值的变化,图乙表示该种群一段时间内增长速率的变化,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图甲a、b时刻种群的增长率相同,增长速率不同
B.若图甲cd段对应图乙BC段,则R表示死亡率/出生率
C.若在图乙B点时少量喜鹊迁出到其他地区,则该地区喜鹊的K值将增大
D.影响该地区喜鹊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主要是非密度制约因素
10 . 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物种

面积数量

草原类型

……

A

3

5

8

14

16

17

19

20

20

……

B

3

5

6

9

11

13

13

13

13

……

C

2

3

5

8

8

8

8

8

8

……

(1)生态工作者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差异,将我国草原生物群落由东到西划分为A、B、C三种类型。过度放牧的草原在禁牧后发生的演替属于____________演替,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对放牧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也迅速降低
B.环境容纳量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C.A、B、C草原中同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相同
D.草原上放牧强度过大时,牲畜的环境容纳量变小
E.生物在其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可反应环境容纳量大小
(4)若C草原上生长着一种植物,其春、夏季叶型不同,具体数据如图所示。据此推断,C草原所处地区春、夏季的气候条件最可能是_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