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食物链和食物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6 道试题
1 . 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由1981年的7只发展到2007年的800余只。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
B.该食物网中,野生朱鹮与鱼类之间存在着种间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C.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措施
D.图中有3条食物链,处于第三营养级的只有朱鹮
2 . 草原承载着生态与畜牧的双重作用,由于不科学、不合理的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研究发现,一定的放牧强度可以提高牧草再生量(再生量:在某一时间段内牧草重新生长后增长的生物量)。回答下列问题:
(1)在某草原中,存在着连绵不绝的大量羊草。羊草是该群落的优势种,其对群落的___有明显的决定作用。羊属于___营养级。
(2)科学家开展了研究放牧强度对草原再生量影响的实验。A—E为实验组[实验组设置了一系列等梯度的放牧强度(只/hm2)],F组为对照组,如下表所示:
组别放牧羊数(只)放牧区面积(hm2
A52.8
B52.2
C5
D51.5
E51.3
F
0.5
该实验中,涉及的对照类型有相互对照、___(写出一点即可)等。上表中,C组的放牧区面积为___,F组的放牧羊数为___只。羊草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属于___,其中一部分被植物呼吸消耗,剩下部分可用于___(答出两点)。实验开始前,需测定各组的植物地上部分的生物量,生物量可以用___(A.鲜重;B.干重;C.鲜重和干重均可;D.鲜重和干重均不可)表示。实验期间,在各放牧区内随机设置5个活动围笼,围笼大小为1m(长)×1m(宽)×1.5m(高)。在每月初对F组和其他组笼内外植物的地上部分的生物量进行测定。围笼外生物量测定时可采用样方法,每次测定后将围笼移动并随机放置。
(3)实验指标估算方法如下:
羊取食量:围笼内外的植物生物量差值
再生量:放牧区植物的现存生物量+______
(4)测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可知牧草的再生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大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___只/hm2的放牧强度下,牧草再生量达到最大。适度放牧可以提高再生量的原因可能是放牧提高了牧草未被取食部分的___,减小了种内斗争,促进了茎叶的生长速度,从而提高了生物量。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3 .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会形成复杂的食物网,原因是(       
A.营养级的层级与消费者的级数相同
B.食物链的每个营养级只有一种生物
C.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所捕食
D.同一种生物可能捕食不同种的生物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4 . 研究发现,海洋生态系统中存在微型生物食物环(如异养浮游细菌→原生动物→桡足类)。在富营养海域,微型生物食物环作为经典(捕食)食物链的一个侧支,是海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补充途径;在贫营养海域,微型生物食物环在海洋食物链起始阶段的作用远大于经典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的主渠道。下图表示某海域微型生物食物环与经典食物链关系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在该海域的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生物有_______,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_______;从营养方式来看,浮游植物都是_______(填“自养型”或“异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异养浮游细菌所属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_______
(2)有的同学认为,微型生物食物环可以实现能量的循环流动,请判断这一观点是否合理?_______
(3)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鱼类资源,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海洋生态系统也具有维持碳-氧平衡、调节气候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
(4)海豚进行捕食、探路、定位和躲避天敌等行为几乎都依赖于超声波。人类的舰船、海洋开采活动、某些通信工具在海洋中产生了巨大的噪声,会直接干扰海豚的“定位系统”。这表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有利于_______
(5)如果该海域中捕捞活动强度过大,会导致鱼类以低龄群体为主,物种多样性降低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_能力降低,_______稳定性降低。因此,只有合理利用资源,才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6)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流入该海域时,会导致该海域水体变黑发臭,水中溶氧下降,溶解氧的减少导致鱼虾的死亡,鱼虾的死亡又进一步导致水体质量的恶化,上述污染进一步加剧的过程属_______(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
7日内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甲~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⑤为相关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请分析回答:

(1)图1中,_______表示大气中的CO2_______表示分解者;写出相关生物组成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
(2)图1中,途径①主要表示_______,碳元素进入非生物环境的途径有_______(填序号)
(3)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主要循环形式是_______。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碳循环具有_______的特点。
(4)图2中,B表示_______的能量。若鼠摄入的能量为2.2×109kJ,A中的能量为1.6×109kJ,B中的能量为1.2×109kJ,狼同化的能量为2.4×108kJ,则该生态系统中鼠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_______
(5)由图2可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
7日内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6 . 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B.蝗虫处于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
C.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
D.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7 . 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的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表示CO2的排放量或减少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CO2的浓度仍可能会增加
B.图中C、D能通过食物关系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若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碳中和数学模型,则该数学模型是①=②+④+⑥
D.与碳在生物成分和环境之间传递相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8 . DDT是有机氯类杀虫剂。为20世纪上半叶防止农业病虫害,减轻疟疾伤寒等蚊蝇传播的疾病危害起到了不小的作用,DDT能在动物脂肪细胞中积累,对生物造成严重危害。下表为某一水域DDT在不同水生动物体内的富集情况,生物富集系数是指生物体内某种有毒物质浓度与水体中该有毒物质浓度的比值。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水生动物

浮游动物

腹足纲动物

贻贝

牡蛎

鱼类

生物富集系数

2.84

0.54

1.71

1.52

26.95

A.鱼类体内的脂肪细胞中的DDT含量最高
B.环境残留的DDT可被植物吸收进入生物群落
C.DDT富集到生物体内,相关氯元素的循环不具有全球性
D.减少有机氯类杀虫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富集现象
7日内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9 . 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如图1所示;某同学绘制的碳循环模型如图2,其中甲~戊表示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相关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的水稻、鸭分别属于图2中的甲、丁
B.图1中的有机物碎屑为水稻提供肥料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C.图2中①②③④⑦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⑤⑥过程碳以有机物形式存在
D.田鱼属于第二、三营养级,田鱼与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
2024-05-2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10 . 下图1示太湖中部分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下图2为科研团队对太湖蓝藻水华的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得到的结果。据图分析,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1中食浮游生物鱼类处于第二、三营养级
B.结合图2分析,可在12-2月清除底泥、3-4月在上覆水位置打捞蓝藻以防治水华
C.若食浮游生物鱼类的食物由60%浮游动物、40%浮游藻类组成,要收获100kJ的食浮游生物鱼类,至少需要1700kJ的浮游藻类
D.夏季蓝藻水华最易发生,影响太湖藻类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土壤条件等
2024-05-25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