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碳循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研究人员研究了某地区废弃农田在演替的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环境气候适宜,降水充沛,可最终演替到____阶段,该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
(2)土壤中的有机碳来源包括____(答出两方面)和消费者的粪便。土壤中的有机碳会经____转化为CO2,释放到大气中。
(3)研究人员检测了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是____
(4)生态学中用功能丰富度表示群落中物种占据的生态位的相对多少。一个群落越复杂,物种丰富度越高,导致其功能丰富度越大。在物种丰富度相同的两个群落(AB)中,A中不同物种占据的生态位重叠很小,B中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很大,实际上A的功能丰富度大于B。进一步研究发现,功能丰富度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
综合上述信息,在图2中画出演替时间、物种丰富度和功能丰富度是如何共同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____(实线表示正相关,虚线表示负相关)。

(5)研究认为,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有利于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CO2的含量。根据上述信息,提出一条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合理建议____
2024-02-18更新 | 280次组卷 | 2卷引用:名校联盟全国优质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大联考生物试题
2 .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已被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碳汇是指森林和海洋等同化CO的能力。我国科学家提出在海水养殖区建造“BCP—MCP”地球生态工程, 以提高海洋碳汇。BCP是指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碳,MCP是指利用微生物产生难分解的有机物所固定的碳。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BCP—MCP”的建立有助于加快碳中和进程
B.与MCP相比,BCP 固定的碳不再参与物质循环
C.该生态工程遵循自生、循环、整体和协调等原理
D.参与BCP的生物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
3 . 花萼山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优美,是人们康养度假的胜地。某校生物研学小组对该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绘制了图一花萼山森林生态系统部分成分示意图(①~④表示某种生理活动,a、b、c表示丙中的三种生物)和图二生态系统组成图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花萼山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图一中乙合成的有机物
B.图一中③对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起重要作用
C.一般情况下,花萼山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一些
D.图一中甲对应图二中③,若图一受有毒物质污染,则食物网中c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4 . 在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专门章节中,出现了“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的明确表述,关于野生蚯蚓对土壤的价值及生物多样性在人类农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再次引起人们思考。如图1为某人工生态系统的示意图,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图解,其中 N1~N7表示能量值。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作为分解者,在该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是______。蚯蚓干物质内蛋白质含量高达70%,并且含有多种牲畜、鱼虾等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氨基酸,是非常好的饲料,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______。将蚓粪作为有机肥施用到农田、果园中有诸多好处,但实际生产时仍需适当补充化肥,这主要是因为______
(2)稻飞虱刺吸水稻茎、叶组织的汁液,使水稻减产或失收。苏云金杆菌对稻飞虱等多种害虫具有杀虫活性,可被制成杀虫剂,稻飞虱中的碳元素可通过______(生理过程)最终流向水稻。与吡虫啉等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相比,上述杀虫剂的优点有______
(3)图2中N7可表示______,N6属于______(用图中带数字的字母表示)中的一部分。
(4)研究表明蚯蚓对土壤有效态重金属(更容易被土壤基质中生物吸收、同化和利用)有明显的影响。下图为某研究结果,该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______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选 | 适中(0.65) |
名校
5 . 耕地撂荒是指在可耕地上没有耕作的一种现象。对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撂荒耕地中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群落内部
B.复耕复种会改变该地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
C.复耕复种后,群落内的物种数目会发生改变
D.复耕复种过程中增大物质投入可获得更大产出
6 . 为振兴新农村经济,某地发展“稻—鱼—螺”立体养殖模式。鱼吃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农田水草等,田螺滤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生物遗体残骸等。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分析,A代表__________(填“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碳元素以__________的形式从A传递至D。
(2)在该稻田生态系统中,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常用__________法,在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田螺属于__________
(3)农业上可以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昆虫的雌雄交配,使害虫的繁殖力下降,从而减缓其对水稻的破坏,这种防治方法属于_________。(填“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
(4)这种“稻—鱼—螺”立体养殖模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具有的实践意义是_____
2023-02-19更新 | 33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7 . 在无氧条件下,秸秆经过高温热解处理可得到生物质炭,该过程中纤维素分解为一些小分子有机物,生物质炭可作为有机肥使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质炭的加工过程可去除秸秆表面虫卵
B.生物质炭能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群体的繁殖
C.生物质炭小分子有机物能为根系直接供能
D.生物质炭的使用能加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2023-02-03更新 | 20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8 . 方精云院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对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的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并定量评估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为应对世界气候变化、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依据、数据支持、中国智慧。请据其部分成果分析回答:
(1)“2001—2010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固碳2.01亿吨……”。固碳2.01亿吨,相当于生产了葡萄糖_____亿吨(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是生态系统_____功能的体现。
(2)“混交林的生产力显著高于纯林,且针叶和阔叶混交比单一叶型混交的增产效果好、落叶和常绿混交比单一叶生活史混交的增产效果好……”,从群落的结构角度分析,混交林的生产力显著高于纯林的原因是_____,这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_____的价值。
(3)某研究小组测得某地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落叶等供给量与土壤中有机碳储量的关系如右图。相对而言,a、b、c、d四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活动最旺盛的是_____,分解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是_____

(4)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具体战略措施有_____(回答两点即可)。
2022-09-09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2-2023学年高三9月起点考试生物试题
9 . 在我国农村70%的农户缺少燃料、饲料、肥料,由于上述“三料”都依赖作物的秸秆、骨骼、麦麸等农副产品和薪、柴等生物质(植物利用太阳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的有机物),迫使农民不断地对林灌草地进行滥采滥伐,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2020年中国碳中和国际峰会提出,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如图为农村沼气池结构简图,进料口添加的物质为人畜粪便、秸秆,出料口的沼渣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及食用菌的培养基,沼液通入养鱼池用于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增加鱼的饲料;沼气可以做燃料。沼气工程充分利用了_____________原理,实现了能量的_____________,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2)保护林冠草地改善水土流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价值。
(3)生态环境改善后,吸引了很多鸟类和小动物迁入、定居,使林灌草地生机盎然,人类对林灌草地滥采滥伐到保护的过程,体现了人类在该地生物群落演替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4)如图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⑧表示过程:甲表示___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_。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_____________形式进行的。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别是生产者_____________,消费者通过食物网取食利用,分解者_____________

(5)为尽早实现“碳中和”,我们一方面要通过_____________增加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对CO2吸收,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022-09-03更新 | 30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学情空间”区域教研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
10 . 科研人员以豌豆、小麦蛋白制成“植物基人造肉”,主要是通过提高温度、加大压力和搅拌剪切等方式将散沙一样的天然结构植物蛋白改性,挤压成组织化蛋白,使其具备动物肉类的口感和风味,如植物牛排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蛋白改性被挤压成组织化蛋白的过程发生在肽链的羧基和氨基之间
B.植物蛋白口感和风味的改变,是因为复杂的加工过程将其最终转化为动物性蛋白
C.该技术可缓解因动物肉类生产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根本途径
D.“植物基人造肉”与动物肉均能在常温﹑碱性环境中与Cu2+结合生成紫色物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