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描绘实验的v-t图象并求加速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在“探究匀变速物体的加速度”的实验中,对加速度的测量合理的有(  )
A.任意选择两个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算出
B.根据数据作图像,由图线上较远两点所对应的速度及时间,用公式算出
C.测出从第一个点到所选点的距离和时间,用计算
D.算出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计数点的速度,再用算出
2023-08-0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 自选练—粤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 .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s。
   
(1)根据______可判定小球做______运动。
(2)根据公式______计算ABCDE各点瞬时速度,且______m/s,______m/s,=______m/s,=______m/s,______m/s保留两位小数
(3)在图乙所示坐标中作出小车的v-t图线______,并根据图线求出加速度a=______
(4)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交点的速度是______m/s,此速度的物理意义是______
2023-05-17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 单元测试 -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3 . 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确定出0、1、2、3、4、5、6共7个测量点。其与0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每两个相邻的测量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0 s,试完成下面问题。
   
(1)根据纸带上各个测量点间的距离,某同学已将1、2、3、5点对应的时刻的瞬时速度进行计算并填入表中,请你将4点对应的时刻的瞬时速度填入表中。(要求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瞬时速度v1v2v3v4v5
数值/(m·s10.1650.2140.263_____0.363
(2)在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小车的瞬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_____
   
(3)由图像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 m/s2
2023-05-17更新 | 208次组卷 | 40卷引用:《学易精品课程》--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单元测试-2020-2021学年高一物理第一册同步精品课堂(新教材人教版)
4 . 如图甲所示是运用DIS实验的位移传感器测定小车运动规律的实验装置图。
(1)固定在小车上的发射器不断地向接收器发出短暂的超声波脉冲和红外线脉冲,从而测量物体运动的一些物理量。超声波脉冲_____红外线脉冲(填“快于”或“慢于”)。

(2)图乙是通过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再经过计算机所绘制的小车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由该图像可以求出小车加速度的大小为a________m/s2;小车的运动方向是________(选填“向左”或“向右”)运动。
2023-04-05更新 | 1358次组卷 | 3卷引用:第一章 实验专题 用DIS测位移、速度、加速度-课时作业-沪科版(2020)必修第一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学习小组在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后,利用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研究小车从斜面上滑下的运动。如图甲所示,将小车从斜轨上由静止释放,将数码相机放在较远处对小车进行连拍,设置每0.12s拍一张照片,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照片。现测得连拍照片中,位置A~K到位置A的距离分别如下表所示。

小车在照片中的位置

A

B

C

D

E

F

G

H

I

J

K

照片中各位置到A位置距离x/cm

0

0.73

1.74

2.85

4.17

5.67

7.37

9.24

11.26

13.48

15.77

(1)现测得铝制轨道在照片中的长度为L1 =23.02cm,实际长度测量如图丙所示(轨道的端点在图中的箭头所示处),其长度为L2 =___________cm;

(2)根据以上信息,可求得小车运动到位置E处时的速度大小vE =___________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现用相同的方法求得其它各个位置的速度大小,并以位置A处为计时起点,在坐标纸上描绘了部分数据点(如图丁)。请在图中描出位置E的速度信息并画出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________,知小车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___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完成上述实验之后,该学习小组利用光电门与数字 计时器测量了小车滑过轨道中点的瞬时速度。选用了甲、乙、丙三种宽度分别为 5.00cm、3.00cm、1.00cm的遮光板,则利用___________(选填“甲”、“乙”或“丙”)遮光板测得的结果最接近小车的瞬时速度。

2022-11-09更新 | 736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单元测试·题型卷】--2023-2024学年高一物理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1-12高一·全国·课后作业
6 . 如图所示是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从0点开始依照打点的先后依次标为0,1,2,3,4,5,6,…,现测得0、1间的距离x1=5.18cm,1、2间的距离x2=4.40cm,2、3间的距离x3=3.62cm,3、4间的距离x4=2.78cm,4、5间的距离x5=2.00cm,5、6间的距离x6=1.22cm。(交流电源频率为50Hz)

(1)根据上面的记录,计算打点计时器在打1,2,3,4,5点时的速度并填在下表中:
位置12345
v/(m·s1
(2)根据(1)中表格数据,在图中画出小车的速度—时间图像,并说明小车速度变化特点。

2022-09-13更新 | 351次组卷 | 14卷引用: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单元测试B卷-沪科版(2020)必修第一册
7 . (1)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实验室提供了以下器材:电火花计时器、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交流电源、停表、弹簧测力计。其中在本实验中不需要的器材是______
(2)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用电火花计时器得到的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电火花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T=0.02 s,将纸带上的一点标记为A点,然后按打点顺序每隔四个点(图上没画出)依次标为BC、…,其中x1=7.05 cm,x2=7.68 cm,x3=8.33 cm,x4=8.95 cm,x5=9.61 cm,x6=10.26 cm。

下表列出了打点计时器打下BCEF时小车的瞬时速度,请在表中填入打点计时器打下D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
位置BCDEF
速度/(m·s-10.7370.801______0.9280.994
(3)以A点为计时起点,在图的坐标中画出小车的速度—时间关系图线。______

(4)根据你画出的小车的速度—时间关系图线计算出的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m/s2
8 . 学校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1)图中的电磁打点计时器可能接的是电压为_________(填“6”或“220”)V的交流电源。
(2)实验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_
A.释放纸带的同时接通电源
B.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C.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
(3)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打出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分别测出纸带上的A点到BCDEF点的距离x1、x2x3x4x5,以A点作为计时起点,算出钩码的位移x与对应运动时间t的比值,并作出t图像。若作出的t图像的斜率为k,在纵轴上的截距为b,则打点计时器打A点时钩码的速度大小vA=_________,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g=_________
10-11高三上·辽宁·阶段练习
9 .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选择6个计数点ABCDEF,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各点到A点的距离依次是2.0 cm、5.0 cm、9.0 cm、14.0 cm、20.0 cm。

(1)根据学过的知识可以求出小车在B点的速度为vB________________m/s,CE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2)以打B点时为计时起点,建立坐标系,如图所示,请在图中作出小车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____

(3)根据图线可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________m/s2
2022-03-25更新 | 75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8级高一物理 单元检测试卷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一)
10 . 某小组同学在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时,将夹有重物的纸带由静止释放,通过规范操作,截取了一段如图乙所示的纸带。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频率为,纸带上的A均为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连续打下的点,纸带上并排放着刻度尺。

(1)由图可知,点对应的刻度尺读数为___________
(2)测得打点计时器分别在打A点时重物下落的瞬时速度如下表所示,请将打点时重物下落的速度大小填入表格空白处;

计数点名称

A

瞬时速度(

0.58

0.78

0.90

1.16

____

(3)利用(2)问中的数据,自打点开始计时,在下方的坐标纸上描出打点时的数据(其它数据已描出)并作出图象______,利用图像求得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保留2位有效数字);

(4)若已知纸带上连续相邻计时点间的距离分别为,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频率为,则重物下落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 __________(用所给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