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概括要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8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立冬节气后,气温不断走低,各式各样的取暖设备纷纷上市。如今,除了取暖老三样——暖气、热水袋和电热毯,,如石墨烯电暖器、空气源热泵等,它们逐渐从实验室进入人们的生活。

前几年, ,还是实验室里的高冷名词,如今石墨烯材料已经被应用在取暖器中,并且逐渐为大众所熟知。资料显示,素有材料界黑金美誉之称的石墨烯,是已知的目前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好的新型纳米材料。除此之外,石墨烯电热转化效率极高,通电后可以将99%的电能转化为热能,且耗电量较低,低碳环保。

与传统取暖材料相比,石墨烯在发热时,,将热量输送到各个房间。这种远红外线像太阳光一样,照射在人体上时让人感到非常舒适,这是传统取暖材料难以做到的。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请简要概括石墨烯作为取暖材料的优点。
2023-09-1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伊犁州“华-伊高中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乡土中国》中的这段文字,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法律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法律制度下,很多时候,诉讼的目的是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是不能不变动的。环境改变了,相互权利不能不跟着改变。现代社会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则了,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内容。事实上并没有两个案子的环境完全相同,所以各人的权利应当怎样厘定,时常成为问题,因之构成诉讼,以获取可以遵守的判例。


请以“法律”开头,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25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3 . 关汉卿的《窦娥冤》和施耐庵的《水浒传》都是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请选择其中的一部作品,用一句话简要概述其主要内容。要求表达简明准确,不超过65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高温热能。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一颗 A 热星。一种看法认为,地球刚形成的时候,( ),俨然一颗火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逐渐冷却,但它内部仍然保留着大量的热能。与此同时,地球内部存在着很多放射性同位素,它们 B 不在产生热量,不断地加热着地球。

地球内部存在着     C        的热,有自转热、重力热、化学热和放射热等。这些热源源不断地从地球内部一层层、一圈圈向外传递到地壳中,成为广泛存在于地球各处的地热资源。( ),地热可以不受地域、季节、昼夜等因素限制,能够为人类提供稳定的能源供给。地球内部的热能是深藏不露的,我们(),但是可以通过地表的地热现象来感受和认知它,例如地热温泉、地热喷泉和火山喷发等。

根据温度的差异,地热资源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低温地热资源,温度在2590℃之间,主要储存在浅层岩土体和地下温热水体中,通常可以直接用来供热取暖。第二类是中温地热资源,温度通常在90150℃之间,主要储存在地下岩石和高温热水中,除供热外,也可以用来发电。第三类是高温地热资源,温度超过150℃,储存在岩石中(又称为干热岩),其深度通常在3000米以上,主要用于发电。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并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高温地热资源,开发不仅成本高,还涉及一系列技术问题。

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9个字。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23-08-0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部分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祖母将精选出的鸡蛋轻轻放在特制的草编鸡窝里。黑母鸡吃饱喝足后,就         地承担起“生儿育女”的使命。二十一天夜以继日的坚守,黑母鸡终于光荣完成任务,带出了一群毛茸茸小圆球似的鸡仔们。看着满庭院跑来跑去的小鸡们,我们真的被它们快乐无拘、无忧自在的样子紧紧地吸引住了,那些屁颠屁颠跟在母亲身后的小鸡仔们,真是让人         。遇到狗、猫之类的动物时,黑母鸡即刻)起高高的头,紧紧地瞪着这些“不速之客”,以最大的分贝“咕咕咕”发出警告,甚至张开双翼,双足跃起,向着来犯之敌(不速之客)展示自己的威猛与勇毅。小鸡们一听,便从四面八方纷纷奔向母亲的身边。直到         ,黑母鸡才会带着孩子们重新觅食,一家子其乐融融的,让人心生羡慕之情。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依据上文,以“小鸡们”为开头,写一段文字,体现其状貌特点。要求:表述通顺,条理清晰,50字左右。
3.上文加点词语不宜替换为括号内的词语,请说明理由。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们每个人,每一刻,所接触的外界是众多复杂,但是并不尽入我们的感觉,我们有所选择。和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对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熟视无睹。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我们并不记取一切的过去,只记取一切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我说记取,其实不如说过后回忆为妥当。“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会想到过去经验。事实上,在当前很难预测将来之用,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有时这过程非常吃力,所以成为“苦忆”。可是无论如何记忆并非无所为的,而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根据画线部分的内容,用简练的文字完成下面的流程。
①眼睛接触外界→②________→③焦点随注意而移动→④________
(2)请分别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记忆”和“乡土社会”的特点。
①记忆:____________
②乡土社会:___________
2023-08-08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猕猴桃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雌雄异株的大型落叶木质藤本植物,1903年,有一个叫伊莎贝尔的新西兰人到湖北宜昌探望她的姐妹,她携带了一批种子回新西兰。大约到了1910年,伊莎贝尔带回的猕猴桃种子终于结果实了。

猕猴桃的果形一般为椭圆状,生长期外观呈绿褐色,成熟后呈红褐色,表皮覆盖浓密绒毛。起初,新西兰人没见过这种红褐色的毛茸茸的水果,给它起名叫“中国醋栗”。但由于名字不好听,又是醋又是栗的,一看便让人觉得酸涩。因此,“中国醋栗”在新西兰的销路很差。后来新西兰人发现,这种水果与几维鸟长得差不多,都是褐色且圆滚滚的,表面都有绒毛。于是,他们干脆把猕猴桃称为“kiwi”,与几维鸟一个名字。

但销往中国的新西兰猕猴桃,并不叫“kiwi”或“中国醋栗”,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新西兰人善于做生意,他们考虑到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不论是用哪个名字,消费者可能都不会买账。于是,他们给猕猴桃起了一个高大上的商品名,让人看不懂、摸不透。几维鸟由于不会飞,天天到处遛弯,所以在新西兰又被称为“奇异鸟”。就这样,猕猴桃出口到我国的时候,顺理成章地被称为“奇异果”。

1.科普文的语言,既要求准确严谨,又讲求通俗生动,请结合两处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它的作用。
3.猕猴桃由中国传往新西兰,与由新西兰再传往中国,有哪些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人们通过手机获取的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你可能在微信上刚看完国际新闻,又马上被健康资讯吸引,文章看到一半想起还有消息没回,又去处理聊天信息。这样一天下来好像接触到了非常多的资讯,但实际上真正能学到的东西很少。

改变这种情况的关键      ①       ,而是利用好手机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我们可以朝两个方向努力:做加法与做减法。首先只有弄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才能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有效筛选。假如你希望提升英语,那么可以在平时增加与英语接触的机会,比如手机上关注一些优质的英语学习公众号,以及使用一些英语学习应用。如果说增加与有效信息接触机会是做加法的话,那么        ②         。不少人患有信息焦虑症,一个典型表现是在微信上关注了大量的公众号,微博朋友圈一天要刷上十几遍,唯恐错过任何信息。你可以试试一天不刷朋友圈,一天不打开各种手机应用,你会发现并没有真正损失什么。          ③         ,而那些真正重要的信息总会以各种方式被你知道。因此,在信息接收这一点上要有所取舍,你不需要时时刻刻关注其他人的动态,也并不需要去了解那么多看似很有用的信息。

(选自《在信息过载的今天怎样排除干扰,实现高效学习》)

1.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5个字。
2.《2022年移动状态报告》显示,许多人每天接触大量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信息,甚至患上“信息焦虑症”,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请你结合材料和实际生活就“如何合理辨识和利用网络信息”给同学提出三点具体建议。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_①_的艺术形式。各地对年画的称谓各式各样,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年画大多于农历新年到来时张贴。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传统年画多为木版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现代年画则多为机器印制。年画的题材_③ ,总计画样有两千多种,堪称一部民间生活百科全书。常见题材多含有吉祥喜庆的意义。从种类上看,年画大致可分为门神类、吉庆类、风情类、戏出类、符像类、杂画类。其中戏出类,表现戏曲故事的年画。形式上完全照搬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背景道具跟戏曲舞台的布景道具一样简单,以桌、椅摆法交代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点和环境,人物持马鞭指代骑马,执桨则示意乘船,如此等等,刻意减少画面背景,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年画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相关记载;清代中期,年画尤为盛行;至今还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中国民间年画几乎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图解。因为它不单承载着大量的自然和人文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艺术价值。虽然年画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但是始终呈现出相对固定的价值取向与特征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3.请运用上面文段中的有效信息介绍下面这幅《白蛇》年画。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这样概括,《促织》的故事情节已经

但《促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中: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可谓山穷水尽,是为一波;巫婆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又为一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令人,可是成名的人生却从此发生逆转。

此后,小说极力以“小促织”的其貌不扬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斗虫、斗鸡无不胜,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写得真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不由得掩卷三思后还会淡然一笑。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讽刺意味浓厚,极具小说“以悲为美”的艺术魅力。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根据文段内容,用一个并列复句概括《促织》的叙事结构和美学色彩。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病因并进行修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