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表现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5 道试题
1 . 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阙的抒情乐章。
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前。
C.《立在地球边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022-12-06更新 | 298次组卷 | 30卷引用: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课后培优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蝶 恋 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在这首词中,作者把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请你结合此词上阕的内容作简要的赏析。
2.作者平时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请你结合此词下阕的内容分析作者采用何种表达技巧体现这一艺术特色的。
2022-02-08更新 | 33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三单元学习任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3 . 词的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022-02-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古诗词诵读(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4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借古人抒怀,在用典上有何不同?
2022-02-01更新 | 148次组卷 | 3卷引用:第09课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5 .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2022-02-01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09课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6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运用典故的好处是什么?像词人在该词中如此频繁地用典,到底好不好?
2022-02-0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09课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7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本词运用了四组对比,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试结合词句内容完成下表。

对比

目的

作用

2022-02-01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第09课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8 . 用典是辛弃疾词的特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极具代表性。请在文中找出典故,并指出这些典故的来源和作用,并把它们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人物典故关键词句典故的作用
2022-02-01更新 | 150次组卷 | 3卷引用:第09课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9 .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芣苢》一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C.《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2022-02-01更新 | 315次组卷 | 5卷引用:第06课 (1)芣苢-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10 . 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
2022-01-31更新 | 211次组卷 | 2卷引用:第09课 (1)念奴娇·赤壁怀古-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