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分类,经史子集原为图书分类,虽然也具有学科分类的意味,但毕竟和现代学科分类有巨大距离。文理工医等现代学科分类从一开始就移植于西方,所以中国现代学术分类体系分类框架,无论大小,皆是从无到有一点点取自西方,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五四”前后,我们开始了对欧美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也曾照搬过苏联的学科分类。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向西方敞开了大门,开始了第二次照搬西方的学科,大规模地从西方移植了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这种移植对中国传统学术而言,毫无疑问是一场深刻的学术革命,填补了现代学术空白,没有这一引进就没有现代学术,其意义不容低估,但“言必称希腊”的弊端也如影随形,相伴而来。关键的是,我们通过这些具有浓厚西方气质的学科,究竟是想为欧美造就人才,还是为我们自己造就人才?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人类学中国化”主张者吴文藻先生明确指出:“现在大学生所受的教育,其内容是促进中国欧美化和现代化的,其结果是使我们与本国的传统精神越离越远。”尽管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从那时起就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发起过“学术中国化”大讨论,但将近一百年过去了,这一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号召。这样,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过程终于正式开启。在笔者看来,所谓新文科和旧文科之间的差异,顺理成章地当然应该是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和西方化学科体系之间的差异。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核心内容,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呈现和包含中国经验中国材料中国数据的文科,当然就是所谓的“新文科”。

(摘编自王学典《何谓“新文科”》)

材料二:

不容否认,“分科立学”推动了科学研究的深入,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效率,但同时也造成了不同学科之间自我隔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文科则更甚之。这使得文科越来越高大上,越来越不食人间烟火,于是乎,往往被束之高阁。

与其相对,新文科反其道而行之,强调的是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注重的是学科的借鉴和互补。然而,想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融合,绝非手到擒来。首先,我们要重新审视文科。 当前无论是学科的自我追求还是学科的评价机制,都已将文科推到“两头不靠岸”的尴尬境地既无法达到自然学科的严谨精密,又难以做到应用学科的实际效用。这就需要我们在学科自信的基础上,去领悟和实践文科的真谛,勇于肯定和坚持文科的学科致思方式,以及它在特定空间范围内探讨人类本质和价值信仰的特质,处理好文科价值性和工具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新文科需要我们调整航向,致力于博雅教育。分科教育使得文科因碎片化而失去了综合效应,学生甚至由于管中窥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在价值的判断上出现误解和偏差。推行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发挥不同学科对人才培养的互补促进作用,致力于培养人的广博视野、复杂思维、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真正实现人的教育,这才是新文科教育的应有之意。最后,新文科需要有自持的矜持,不能在学科融合中迷失自我。早在近代分科立学和中国文科的现代转型过程中,文科内在的人文传统精神就出现过逐渐衰落的景象。这也是学衡派一再提醒近代学人不能“把孩子与洗澡水一起倒掉”的根本原因。“新文科”不能因为学科融合,而失去自我,走向“自然科学化”“工科化”的歧途,使得其内蕴的人文精神走向式微,失去了其关心人类价值与人类精神世界的理想和旨趣。

(摘编自张宝明《“新文科”之思:“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材料三:

新文科在服务国家战略上有了新要求。过去,人们通常理解文科大都是个体化的、独立的精神世界研究,尽管也关注社会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更有一种距离感和历史感。而我们要建设的新文科,则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全面地追踪和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见微知著,寻求对策。当代中国和世界,面临着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保护问题、文化创造和交流问题、全球科技治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非常复杂,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当然,加强政产学研的合作,也是新文科的题中之义,因为对于这些问题,需要专家学者们及时了解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现实需求,需要了解政府决策的难题所在,这样才能全面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从深层次上解决发展战略问题。

新文科建设要注重从时代和现实中汲取营养,注重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及产学研融通壁垒,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文科的学科内在要求和人文精神的传承。不过与传统文科相比,新文科建设要善于在基础学科中把握现实需求,使新文科既有历史底蕴,又充满时代活力,根据现代学科融合的特点,用现代化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传统人文精神能够更深更全面地为人们所把握,并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精神动力。

(摘编自夏文斌《新文科新在何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分类,我国的现代学科分类体系是20世纪从外国分批引进后结合我国特色而形成的。
B.西方现代学科分类对我国传统学术分类造成的冲击,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引起了学界的担忧和讨论。
C.推行博雅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自然科学在培养人的视野思维、人格和创新精神上的作用,实现人的教育。
D.虽然新文科与传统文科都关注社会变化,但新文科就是要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国家战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今天要进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就需要从“五四”前后开始。
B.分科立学的优势在于它能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不足在于它造成了文科与其他学科相隔离的局面。
C.学衡派把传统人文精神比喻为“孩子”,强调在文科现代转型中,必须要坚守学科内在的价值追求。
D.搞好新文科建设,我们还是要注意文科的学科内在要求和人文精神的传承,使新文科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观点、现象与新文科建设理念相悖的一项是(     
A.蔡元培:“科学发达以后,一切知识道德问题,皆得由科学证明……惟科学所不能解答之问题……任取一哲学家所假定之一说而信仰之。”
B.费孝通:“深入发掘中国社会自身的文化传统,在实践中探索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是中国学术的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发展方向。”
C.山东大学开设尼山学堂国学班,国学班在大一下学期开始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招考,并从全校文史哲各学院及外校聘请49位骨干教师。
D.河南大学成立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心下设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研究所、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黄河文明研究所等。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材料内容,说一说你对“新文科”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