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低温准低温储粮技术是较为理想的绿色储粮技术。②在储粮过程中,利用自然冷却甚至人工制冷使仓内粮食存在较低温度环境,为了减缓或防止有害生物的侵袭和粮食品质劣变,最大限度地保持粮食原有品质。我国南方空气湿度大、多阴雨关气、年平均温度偏高等自然因素, 。④四川省2014年起在全国率先大规模应用绿色低温储粮技术,形成浅层地能、水冷、风冷及其组合而成的技术体系,平均粮温常年保持在18摄氏度以下,让储粮在新鲜度和营养价值上保持稳定,粮食效益随之得到提升。 ,低温储粮每吨粮食能为企业增加100元左右的综合收益,这一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氮气气调储粮技术是当前国内外绿色储粮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一技术使用清洁、无味、对人体无毒的氮气,作为绿色、环保的粮食储藏介质,用高浓度氮气在粮仓内形成不利于害虫及霉菌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抑制粮食呼吸,实现虫霉防治、延缓粮食品质变化,可有效保粮,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第一段的说明对象是“低温准低温储粮技术”,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调换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23-04-20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等两地普高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测评(五)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艺术,包括戏剧、曲艺、舞蹈、音乐等姊妹艺术,都讲时代精神,花鸟画同样需讲时代精神。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就看你如何加以捕捉,并画出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国花鸟画。

宋代花鸟画,反映的是当时升华了的艺术,讲究意境,讲究笔情墨趣。这种意境通过构思,反映出诗意,通过作品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当时的气息与情境。如:《踏花归未马蹄香》,蝴蝶在马蹄的旁边追逐,而画面中没有一朵花,却使你感觉到马蹄在花丛中踏过带有香气的一种意境:《深山藏古寺》,没有直接画出古寺庙,但是通过小和尚在挑水可以想象寺庙就在不逃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要懂得诗情,才能写出画意。

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出了很多大家,但现代如何体现出一种时代感,深入到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画家一定要面向生活、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深入到生活当中去,只有深入生活、植根生活,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作品,否则就只是表象。花鸟画家要深入生活,深入观察,要在实践当中去寻求创作素材,有了大量的素材,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有强大的支撑。

写生是画家与生活的对话,只有把花草当成老朋友,才能带着感情去看待它。我把牡丹当成老朋友,到山东菏泽、河南洛阳是见老友了,而不是单纯地去写生,是带着情怀去的。

当然,除了写生,观察也很重要。清代画家李晴江说:“触目模斜千万朵,赏心只需三两枝。”花岛画家主要是画近景,即折枝花卉,当然也有一些特别的。他们画得很仔细,一花一草的结构需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画得很轻松,若想得其精气神,必须对它了如指掌。

画的形也很重要,通过形体的刻画和描写,写出一种时代感。我们画梅兰竹菊不能停留在明清之前的模式,而要画出这个时代一花一草的精神,因为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们不仅是要体现“触目横斜”与“水清浅”的一种境界,更是要表现一片大好春光或烂漫秋色。否则你既无法达到古人的境界,也无法触及当下的时代精神。

花鸟画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对生活有较深的理解、较深的情怀,然后不断地观察,写出它的生命之气。比如,徐青藤的芭蕉画,用水用得非常好,五百年了还是温淋淋的。此外,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与眼力很重要,要用高深的理念来指导创作。现在年轻人在选择给面上都愿意选择工笔画,因为工笔画相对来讲容易出效果,的确;画写意画非常难,要想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更是难上加难,黄宾虹说:“集大成而自创新格者为上,专学古人者为次之,不学古人而学当今者为次次之。”

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国花鸟画,要从源头学起。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书入画,要学乎其上,广采博取,以表现新时代精神为目标,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拼搏,才能不断奋进。

(摘编自何水法《花鸟画的时代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只有少数的艺术家和有限的艺术门类能反映时代精神。
B.宋代花鸟画讲究笔情墨趣和意境,而意境构思反映出诗意,通过画作的诗意领悟其画意。
C.梅兰竹菊是山水画的传统题材,深入研究古代画技,就能创作出有新时代气息的画作。
D.优秀的花鸟画家往往把花草当成感情深厚的老朋友,把写生看作是与生活的深层对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文学及其姊妹艺术都讲时代精神谈起,引出“花鸟画也要讲时代精神”的观点。
B.以宋代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深山藏古寺》为例,说明优秀花鸟画应有的艺术特征。
C.文章主体部分既有一般理论分析,也有写生、观察、画形等创作方面的指导。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如倒数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述生命之气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鸟画家主要是画近景,所以要观察的仔细,不放过一花一草,观察其结构,这样才能得其精神。
B.花鸟画家要体现“触目横斜”与“水清浅”的艺术境界,也要通过大好春光或烂漫秋色表现时代精神。
C.徐青藤画的芭蕉,五百年了还是湿淋淋的,用水用得恰到好处,所以仍然表现出芭蕉的生命之气。
D.现在年轻人在选择绘画上都愿意选择工笔画而不愿意选择写意画,主要原因是缺乏高深理论的指导。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文学”的出现,与“乡土小说”的出现一样,实际上是现代性冲击传统社会的一种表征。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人的自我膨胀和向自然界的无限度扩张,产生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对立。

“乡土小说”肇始于鲁迅,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生态文学”也肇始于鲁迅,却往往被人们忽略。鲁迅在《故事新编》里的《奔月》中有明确的生态意识,羿箭法高超,但是他不顾后果地猎杀动物,破坏了他赖以生存的生态结构,最后落得个只能吃乌鸦炸酱面的下场。

自鲁迅以后,“乡土小说”出现了众多作家,也分出了许多支流,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枝繁叶茂的类型。但是“生态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影响力有限。即便是在鲁迅研究当中,《奔月》的生态意识也很少受到关注。究其原因,还是与百年来中国社会的进程有关。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主题主要是围绕着政治经济问题而展开,“乡土小说”首先内涵着经济主题,其次它还密切关联着政治主题。经济的主题是发展,是物质的匮乏与“富”起来的渴望。物质匮乏使人们无暇顾及生态问题。

20世纪末,生态意识的再次出现,是经济主题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李杭育的《最后一个鱼佬儿》等作品当中,已经蕴含了生态意识,这时候的生态意识,是以生态恶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生态意识虽然出现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但是还没有明确地成为作家要表达的显在主题。

生态问题重新成为当代文学的主题,主要是新世纪以来的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的主题,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物质匮乏的状态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经济与环境的矛盾也前所未有的凸显出来。在当代文学领域涌现出了一批生态主题的文学作品,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家,其中欧阳黔森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欧阳黔森的很多作品都是非常突出的生态主题创作。《水的眼泪》以南海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对比,写了水对人类的重要性。《绝地逢生》写了贵州盘江地区的人民通过种植花椒等经济作物的方式与石漠化斗争的故事。

从整体来说,欧阳黔森的生态文学创作表现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破坏的忧虑。欧阳黔森的生态文学创作同时也表现了一种人类与生态一体化的博大情怀。人类不仅离不开土壤和水,而且与神鹰、雪狼、黑熊等动物也能和谐相处。

中国社会“富起来”以后,进入了新时代。在谈到生态文明建设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欧阳黔森的生态文学创作显示出了深刻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朱永富《生态文学创作的现实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生态文学”还是“乡土小说”,表现的都是现代性对传统社会的冲击。
B.《奔月》中虽然明确出现了生态意识,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影响力有限。
C.“乡土小说”主要围绕经济主题和政治主题展开,阻碍了“生态文学”的发展。
D.欧阳黔森作品中人类对生态破坏的忧虑,使人类呈现出与生态一体化的博大情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逐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
B.文章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
C.文章以时间顺序,介绍了“生态文学”的发展历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D.文章结尾回归当下,对金山银山的论述,更加凸显了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乡土文学”的出现与发展,“生态文学”的出现与发展定会提前。
B.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对立是随着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的。
C.“乡土小说”出现了许多支流,使之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枝繁叶茂的类型。
D.经济与环境的矛盾在物质匮乏的问题得到极大改善后才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2021-05-0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全国百强校“领军考试”(4月)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生态文学的面貌清晰饱满。生态文学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强调人的责任和担当。当今时代有许多标志性特征,其中两个重要特征是绿绿是指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健康环保,是指生态面貌和生活感受,生态文学就是要表现、追求这种绿色和美好。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可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家先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湿地保护工程、蓝天保卫工程、江河治理工程,以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大幅改善中国生态状况,神州大地面貌一新。文脉与国脉相牵,文运与国运相连。在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的过程中,生态文学创作愈加活跃和兴盛,日渐成为一种独特文学现象,产生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和代表性作家。梁衡《树梢上的中国》、何建明《那山,那水》、肖亦农《毛乌素绿色传奇》、李青松《塞罕坝时间》等,以及迟子建《候鸟的勇敢》等带有生态意识的作品,从不同角度记录这个绿色发展的时代,呈现人与自然新的关系。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随着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为代表的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发生积极变化,逐渐认识到生态问题关涉深层文化。这就要求生态文学必须进入人的内心:道德对我们的约束、我们对自然的敬畏、我们对发展的审视和思考,无不是生态文学着重考量的课题。将生态意识和自然伦理精神深深嵌入民族文化,把生态文明的种子播入读者内心,是生态文学的使命和责任。

生态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乃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有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学作用巨大。生态文学从生态问题中来,到人的灵魂中去,帮助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认识到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融入和回归自然。生态文学不图热闹,远离喧嚣,注重的是生命内在的丰沛和高贵,它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初心,要时常回头看看来处,牢记出发时的使命。

我国生态文学作家以关注中国乃至人类生态问题为己任,心系苍生大地,满载人文情怀,在创作中显示出旺盛的思辨力和创造力。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的脚步越走越坚定,绿色之路也越走越宽广,生态文学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生态文学作家当以更多洞察、体验和激情,以更好的表达,探寻生命万物之关系,表达对美丽中国的畅想,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大有作为。

(摘编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学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来改变生态状况,进而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
B.生态文学注重生命内在的丰沛和高贵,提醒人们牢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C.生态文学催生出生态意识,生态意识包括健康环保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感受等。
D.将生态意识和自然伦理精神深深嵌入民族文化,是生态文学的唯一使命和责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分析了生态文学的特征,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把文章的论证推向深入。
B.文章以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学的关系为基础,论证了生态文学的使命和责任。
C.文中引用“文脉与国脉相牵,文运与国运相连”,旨在论证形成生态文学现象的原因。
D.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生态文学与其他文学不同的价值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学的理念与中国自古就有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和为贵、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等哲学思想是相通的。
B.我国生态文学作家关注中国生态问题,探寻生命万物之关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任务,表达对美丽中国的畅想。
C.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生态文学日渐兴起,成为一种独特文学现象,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D.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记人、叙事、状物、抒情都能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继河南卫视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出圈后,《你好,李焕英》再度引燃观众热情。它们无疑收获了万千粉丝的满堂喝彩,更承载着时下观众对高质量文艺作品的深层次需求。

《唐宫夜宴》是一支约5分钟的舞蹈节目,作品创新表达方式,将大唐风华融于少女的一颦一笑。舞蹈背景运用5G+AR技术,配以“妇好鸮尊”“千里江山图”“青铜牛尊”等八件国宝,唐朝少女们在国宝国画之中穿行起舞,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活起来的博物馆奇妙夜。节目一经播出,不仅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更带动了一波“博物馆热”——许多观众在节日期间走进身边博物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果说《唐宫夜宴》胜在“创新”,那么《你好,李焕英》则妙在“真情”。导演、编剧兼主演贾玲历时数年打磨剧本,将对亡故母亲的思念倾注于创作、拍摄、剪辑全过程,让广大观众从“李焕英”身上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体验了一场亲情重温之旅。

在倡导“就地过年”的这个春节,一道道惊艳亮相的文化大餐,给不能回家的游子带来了精神慰藉。“走心”的高质量文艺作品永远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无论是影视剧还是歌舞作品,粗制滥造者、哗众取宠者、低级媚俗者依然有之,有的圈内人总是抱怨票房低、作品受冷落,殊不知自己不用心不用情才是根源。如果只是单纯的舞蹈表演,《唐宫夜宴》的影响力肯定没有这么大;如果只是一味煽情,《你好,李焕英》也不至于引发如此广泛的情感共鸣。两部文艺作品的成功启示我们,新颖的表达方式与朴素真挚的情感是创作优秀文艺作品的两大法宝。最朴素的情感暖人心,最生动的表达更耀眼,兼顾里子和面子,就能抓住跨越年龄层次的心,让文艺作品叫好又叫座。

身处瞬息万变的新时代,文艺创作者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挑战——受众群体分化、“草根”蓬勃发展,愈发激烈的竞争环境,这对创作者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化,坚守民族之“根”、人民情怀的文艺作品,永远是观众的内心需求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我们相信,只要顺应中国观众的深情呼唤,从500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养分中充分汲取,就一定能够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

(选自《从<唐宫夜宴>到<你好,李焕英>,博得观众喜爱的秘诀是什么?》)

材料二

当前,我国的文艺创作正显出空前的蓬勃生机,传统文艺创作、网络文艺创作、青春文艺、大众读物等多品种文艺创作如雨后春笋,竞相绽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满足了各界受众的需求,呈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景象。

人民是艺术与思想的母亲,生活是文艺创作唯一的源泉。作为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精神财富之一,文艺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镜像,是人民大众的道德指引,是现实生活的审美表达,具有构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职责。对于人民大众来说,他们需要文艺创造爱的表达,提供审美的享受;也需要文艺挖掘人生的意义,明晰人生的航向;更需要文艺来提升自我、陶冶情操。千百年来,正是因为文艺创作者正视并践行了自己对社会分工的职责,履行了对人类理性社会分工的承诺,各类文艺作品才得以生存和传世,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喜欢。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巧和形式,但是它又不仅仅只是技巧和形式,更核心的力量和价值来源于它所提供的精神内涵。没有对人的心灵的震撼和提升,即便技巧再高超,形式再华丽,也只能停留在“悦耳悦目”的初级阶段,而不能“悦心悦意”“悦神悦志”,不是从更深的层次上发挥文艺对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作用。所以文艺创作既要在作品中表现人的尊严和伟大、刻画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又要心里时刻装着最广大读者和观众,创作他们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历史反复证明,最有分量最有价值最有生命力的文艺作品,必然是关注人的存在境遇,展示民族的灵魂和心史的、直指人心的,必然是给人力量、给人温暖、给人启迪的。

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培育良好道德风尚、讴歌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等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是需要文学艺术勇敢地站出来,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坚定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表达他们的文化主张、价值诉求、理想愿景;要敢于激浊扬清,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代表的主旋律;要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非健康文化的诱惑,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沉醉于生产随看随丢的快餐式的文艺作品,甚至制作遭人唾弃的文艺垃圾;要目光宏大、志存高远,创作出不仅在当代产生影响,而且能够使之久远的精品力作。

(节选自《文艺创作要走精品之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宫夜宴》播出后,许多观众为了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节日期间到博物馆参观,因而引发网络议论。
B.贾玲兼导演、编剧、主演于一身,将对母亲的思念倾注于电影《你好,李焕英》中,朴素真挚的情感引发广大观众的共鸣。
C.我国的多品种文艺创作呈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景象,显出空前的蓬勃生机,丰富和满足了各界受众的需求。
D.文艺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具有构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职责。人民需要文艺提升自我,陶冶情操,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颖的表达方式提升了《唐宫夜宴》的影响力,创作者将传统古典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了一支创新的舞蹈节目。
B.不用心不用情是某些文艺作品受冷落的根源,这些作品没有创新表达技巧,也缺少精神内涵,很难赢得观众的喜欢。
C.面对新挑战,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者履行对人类理性分工的承诺,践行自己对社会分工的职责,这与以往的创作者不同。
D.文艺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为促进文明进步、社会发展,文艺作品的创作既要有技巧和形式,还要有精神内涵。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走心”的高质量文艺作品创作的一项是(     
A.某位作家一以贯之的精神是对小人物或底层人的生存境遇的刻画。
B.某位作家进行创作,可以“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
C.某剧讲述了扶贫干部带领群众,将“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故事。
D.某导演称任何技法都比不过面对自我、生活和生命时流露出的真心。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请综合材料内容,谈一下文艺工作者如何创作文艺精品。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小说的回目与西方小说标目在文体功能上是相同的(虽然二者有更深刻的不同):回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叙述句,概括叙述一段情节;一般而论,回目的设置又均位于每回正文之首,在本回情节尚未展开的时候,读者已经读到对其概括的回目了。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这无疑也是“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之一,即预叙。

回目都是以一个单句或一联偶句来简要概括本回即将发生的故事内容:翻开嘉靖本《三国志演义》,读者们会依次看到“祭天地桃园结义”“刘玄德斩寇立功”等回目,在尚未进入小说正文的叙事世界之前,读者已粗略了解到相应回次的故事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因已有叙事进程提供的悬念,每回回目的预叙功能就更为突出,如第六则之末董卓欲行废立之事,袁绍反对,二人相峙,就在剑拔弩张的关头,此则结束,读者们自然急切地想知道结果,袁绍性命如何?董卓究竟能否得逞?翻过一页,不必看正文便已知道,董卓已经得逞了,因为第七则回目云“废汉君董卓弄权”;然这一则又以曹操出计诛董卓为结束,不知所出何计,但下则回目“曹孟德谋杀董卓”一出,读者也即明白……如此连环往复,直至全书结束。

重要的是,不仅每回的回目置于本回之首从而对本回故事进行预叙,而且,全书的回目还会集中为目录置于书前,有的作品除此之外在每卷前还有本卷的目录,打开目录,即可提前知道它的情节发展——应该说,在这种标目体制中,全书故事被不同层级的回目重复预叙、反复皴染,因而,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几乎没有秘密可言。

不过,中国古典小说回目体制的预叙功能是一把艺术的双刃剑:一方面它向潜在的读者提供了更多有关叙事世界的信息,从而使读者的选择可更明确,也使其对此叙事世界的进入更为顺利;另一方面却也养成了叙事艺术欣赏的保守。

如果把对一部小说的阅读看作一次艺术世界的探险乃至于冒险的话,那么,中国古典小说所培养起来的读者们也许会缺乏一些勇气与耐心,其成因自极复杂,但是,回目的预叙体制无疑也是其中之一。这种体制养成了对叙事艺术欣赏的保守:听众或读者需要在一个艺术事实发生之前便得到一定的提示信息,如果没有,面对无法把握的艺术世界,他们可能会难以接受。

进一步看,还可以发现,此种倾向无论是因读者的口味引导了作者的创作,还是作者的追求培养了相应的读者,总之,它与其他因素一起形成了中国叙事文学的特点:因循过多,缺少艺术世界中的远征与新拓。西方大部分小说文本给予读者的仅仅是一个信息量极少的书名,简单的书名后隐藏的东西在阅读之前无法预知,因此,读者的阅读过程便是与这一叙事世界中的人物、情节、沉思猝然相遇的过程,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探险式阅读其实关联着相应的创作机制,因此,作者的创作也尽量避免程式成规,从而在艺术表现上拥有了生机勃勃的新陈代谢。

(摘编自李小龙《中国古典小说回目的叙事功能》)

材料二:

一般而言,长篇小说的标目应当概括本段落的故事情节,中国古典章回小说表面上看似乎也不例外,但若细究则发现并不尽然,因为,后者标目与情节错位的现象颇为常见,且也被作者们认可。

以《水浒传》为例即可知其普遍存在。第一回下句云“洪太尉误走妖魔”,正文回末恰讲到一道黑气冲天而去,完整的解释却在下回的开端;第二回下句云“九纹龙大闹史家村”,所谓的“大闹”,主要指的是史进与少华山一起反抗官军并火烧庄院事,然官军刚刚包围史家时,第二回便结束了,与官军之战却置于下回;第八回的“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更是如此,此回从头至尾未见鲁智深的名字,事实上后半段情节只是为“大闹野猪林”作了铺垫,真正的故事却在下一回。

很多研究者已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张天翼所论“品字形”特征即指此。这与章回小说的说书基因有关,说书艺术必须保证有“扣子”,“品字形”错位也就成为常用的手法。不过,这种早期的技术性考虑在章回小说的艺术发展中逐渐被小说家们接受并成为一种艺术手法。回目在叙事流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与节律:古典小说中,节制是一种常态,但叙述流也需要有冲破节制的时候,这种时而处于回目控制之下、时而又突过限阈的关系其实也给叙事艺术带来了生机,使作者可更自由地运用回目与正文的搭配,造成不同的艺术效果。也就是说,在后来的小说家手中,技术性的错位发展成了一种有意味的错位,比如在文人化的章回作品《儒林外史》与《红楼梦》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手法的自觉应用。

但由于章回小说的发展逐步脱离了说书母体,很多人对这一手法已不甚了然,他们仅从案头阅读来看,以为这种错位是作者的疏忽。

摘编自李小龙《中国古典小说回目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阅读中国古典小说过程中,因为已有叙事进程提供的悬念读者会急切地想知道结果,每回回目的预叙功能显得更为突出。
B.在中国古典小说的标目体制中,全书故事被不同层级的回目重复预叙、反复皴染,导致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直接,没有秘密。
C.习惯于中国古典小说的听众或读者需要对艺术事实具有十足的把握才敢进入一个新的艺术世界,否则会难以接受。
D.中国古典小说标目与情节错位的“品字形”特征颇为常见,但随着章回体小说逐步脱离说书母体,这一手法也逐渐不被认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小说就像探险,中国古典小说所培养起来的读者们缺乏勇气与耐心,是因为预叙体制的存在。
B.西方很多小说仅提供信息量极少的书名,读者无法预知叙事世界,因此对其中的人物情节等常感猝然。
C.由《水浒传》中的例子可知,《水浒传》的回目是由两个句子构成,下句话的情节有时在本回目不会出现。
D.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有自己的节奏,对这种节奏时而加以节制、时而大胆突破,可以带来生机。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回目与小说内容关系的一项是(       
A.本章回目简要概括本章内容B.本章回目提示下面几个章回内容
C.本章回目交代上一章回事件结果D.全书回目预告全书故事内容梗概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回目”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大禹,过去一直认为,他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大禹创立的夏王朝,可能是靠不住的。那么,大禹的记载是信史还是纯属杜撰,这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

过去对传说时代的看法,是传说归传说,见于文献记载的历史归历史,考古归考古,研究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那又是另一种方式。对大禹以及夏王朝的研究,我有个新的看法,那就是,必须把以下三个系统结合起来:第一个,从口耳相传到文字记载的文献史学;第二个,考古学兴起以后,从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来进行研究的考古学系统;第三个系统,从摩尔根《古代社会》阐明的从蒙昧、野蛮、文明,到马克思讲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等,也就是人类学、社会学的系统。必须把三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做出一个比较恳切的结论。

几乎所有的先秦古籍,对大禹都有一些记载,彼此之间也不完全一样。到了西汉司马迁作《史记》,其中《五帝本纪》后第二篇就是《夏本纪》,在《夏本纪》当中,司马迁根据他看到的文献记载,结合他听到的传说,完成了《夏本纪》。我认为,从口耳相传的传说,到《五帝本纪》之后的《夏本纪》,究竟可靠不可靠,需要通过与考古学发现、研究成果互相比对、校正,还要参考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成果,最终作出判定。

关于夏王朝的记载,还见于青铜器。有名的有宋代出土的齐国青铜器叔夷钟,铭文中就说到处禹之都。另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秦公簋,讲到禹的时候它提到鼎宅禹迹就是一个鼎上面盖了一个丝织品,就是居住,禹迹是大禹走的那些地方。可见在古代青铜器当中,对夏代的历史也有所记述。

对大禹及夏王朝的研究,应该把文献史学、考古学发现和人类学社会学理论三个系统结合起来。从文献来看,大禹的主要事迹可以概括为治水、会诸侯于涂山、定都阳城划分九州、禹征三苗五件大事。这五件事均能在近年考古发现中找到证据。其中,治水的事迹与近来环境地理学关于公元前2000前黄河流域大洪水的发现相吻合,安徽省蚌埠市禹会村所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可以验证涂山大会的史料记载,河南省王城岗遗址中属于龙山文化考古分期三期的大城与禹定都阳城的年代和地理特征相符,文献记载的九州和考古发现的考古学文化也能对应,湖北地区发现的后石家河文化也能说明禹征三苗确有其事,综合文献、考古发现以及文化人类学研究成果证明,夏代是存在的。

(摘选自李伯谦《在考古发现中寻找大禹》《光明日报》)

材料二:

在夏文化研究中,《禹贡》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大禹与夏朝历史存在的重要证明。但历史研究证明,《禹贡》只是我国战国时期魏国人的一篇假托大禹的全国规划蓝图,以此来实现个人抱负和理想。司马迁在编撰《史记》时,成为大禹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禹贡》的影响力也深远影响后世对夏朝历史的研究。

《禹贡》的记载被否定,那么大禹与夏朝是否也被完全否定了呢?当然不是。正是因为大禹与夏朝的真实存在,《禹贡》才被战国人士假托大禹之名,以求实现全国治理的宏伟蓝图,实现全国一统的天下大治。

《禹贡》的现实性被否定,对大禹与夏朝的历史研究,必须重新评估与认识。一切与《禹贡》和战国时期魏国地理范围为依据的夏文化研究成果,必须彻底地抛弃,才能促进夏文化的深入研究,使得夏文化研究走入正轨。

多年来的考古事实证明,在以黄河流域河洛地区对夏文化的研究已经彻底走入死胡同,并且已经产生了否定大禹、否定夏朝、否定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思潮。在此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认真对待。

种种迹象表明,夏朝是一个从渔猎文明走向农耕文明,并在高度农耕文明基础上,形成了高度华夏文化。成为影响周边氏族部落的标杆,成为夏朝形成的向心力。尧舜禹建立的文明社会形态,被四方各氏族部落接受、认同,而形成的以夏朝为标志的大的集团式国家形态。

这种国家形态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特征。华夏文化是有别于中国北方游牧文化与欧洲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等。历史上,游牧式的文明经常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以致突然消失,近百年来中国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址研究也证明了这一成果。而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华夏文化重要特征,也是华夏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农耕文明本质上需要顺天应命,需要守望田园,需要辛勤劳作。它不需要培养侵略和掠夺的战争技艺,而是需要掌握争取丰收的农艺和园艺;企盼风调雨顺,营造人和的环境。在农耕文明建立形成的夏朝,建立的夏朝国都,是不会轻易改变迁移,其根本区别于由游牧部落商部落建立起来的商朝。那种认为夏朝国都也如商朝国都经常迁移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使得夏朝研究成为虚无论的根本原因。

因此,要破解夏朝历史,破解华夏历史,必须抛弃《禹贡》的影响,抛弃游牧氏族生活范围的黄河中上游地区,代之以淮河流域,才能根本解决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进程。

(摘选自赵辉《当<禹贡>成为伪史,我们该如何正确解读研究大禹与夏朝历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发现以及文化人类学研究成果都证明原来认为根本不存在的传说中的人物大禹和夏王朝,其实都是真实存在的。
B.包括《夏本纪》在内的几乎所有先秦古籍都有对大禹的记载,它们彼此之间虽然不完全一样,但对证明大禹的存在也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C.齐国青铜器叔夷钟和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秦公簋对夏代历史的记述体现出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可供研究的考古学价值。
D.《禹贡》的现实性被否定说明,只要我们抛弃一切与《禹贡》和战国时期魏国地理范围为依据的研究成果,夏文化研究就能走入正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摩尔根和马克思对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系统研究成果对我们当代对大禹和夏朝历史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B.环境地理学的研究证实,在距今2万年前的冰河时期,白令海峡露出海底成为陆桥,美洲原始人就是此时经过陆桥进入美洲的亚洲人后裔。
C.《禹贡》只是一篇战国魏人假托大禹之名规划的全国蓝图,却被司马迁编入《史记》之中,表现出他对待历史文献不够严肃的一面。
D.从环境与生存的关系推断来看,抛弃游牧氏族生活范围的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农耕文明形式建立形成的夏朝,其范围应该在淮河流域。
3.下列不属于农耕文明诞生的重要条件的一项是(     
A.战争掠夺B.辛勤劳作C.农艺和园艺D.风调雨顺
4.材料一最后一段得出一个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请结合全文论证过程简要回答。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75年10月,身患癌症的周恩来,在做完最后一次手术后,让邓颖超找来《长征组歌》的唱片,在熟悉的旋律中与病魔相搏。长征,就是以这样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芒,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

80年前,我们党领导红军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透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饱含深情的期许,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定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长征精神展示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

长征胜利属于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对长征的解读从未停止。有人感叹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有人认为“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壮丽的一页”,还有人拿长征比较,“汉尼拔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只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长征精神是用血与火熔铸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血战独树镇……红军官兵几乎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徐向前在回忆百丈关大战时说:“附近的水田、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尸骨错列,血流满地。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4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负后卫的红34师,原有7000余人仅剩下90多人。无数个“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甘愿以命换命,无数红军官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所信仰的事业。

长征精神是用苦与乐冶炼的。聂荣臻元帅曾说:“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长征以战斗之频、河山之险、给养之难、病疫之侵、霜雪之冷,考验着红军官兵的意志与耐力。然而,就是这支每时每刻与死神打交道的队伍,休息时,有的读马列经典,有的表演《红军舞》,有的用法语唱《马赛曲》、用俄语唱《国际歌》……到处洋溢着乐观、友爱和热情,被斯诺称为“最幸福的中国人”。

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闯过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读懂、汲取长征精神,就应该经常检视自己可否拥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激情,可否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可否保持“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韧劲。

远离长征的枪林弹雨,沐浴时代的杏花春雨,我们只有像红军那样闯关夺隘、像红军那样心系人民、像红军那样紧密团结、像红军那样艰苦奋斗,才能在新长征路上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

(辛士红《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有着丰厚的典藏和精神光芒。
B.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都对长征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C.长征的伟大胜利,是由无数红军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要永远铭记于心。
D.红军长征就像播种机,在十一个省内撒播了革命的种子,今天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长征精神”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周恩来总理身患癌症期间与病魔相搏就是典型的例证。
B.长征精神展示的理想信念、英雄气概和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C.长征精神是无数革命前辈用血与火熔铸的,是4支长征大军用生与死锻造的,是红军战士用苦与乐冶炼成的。
D.作为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最高体现的长征精神,即使在沐浴着杏花春雨的今天仍要读懂、汲取和弘扬。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1935年10月,毛主席率军在吴起镇一带歼灭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宣告了蒋介石"围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B.四川马尔康县党坝乡藏族喇嘛桑吉在红军经过阿坝地区时受到影响参加红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随军长征。
C.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依靠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处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人间奇迹。
D.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是红军长征始终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武器,也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
4.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长征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1-01-29更新 | 745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现代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文学生产与消费的视角看,网络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是“在线写作”和“付费阅读”,其中作品方便快捷的“更新”和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即时性“互动”等特点,都极大地超越了传统文学的限制。作者基于互联网跨时空特性的“在线写作”,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读者通过点赞、打赏、转发、催更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网络文学的扩散速度,形成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付费阅读”模式的确立,不仅为网络文学奠定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石,也为中国网文的繁荣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文学作品的成功与作品的更新频率有很大关系,更新是联系网络文学作者与读者最直接的方式。由起点中文网所开创的VIP付费阅读制度被各文学网站相继推行后,网络小说主要以连载形式在平台上更新,“不断更”被视为写作的最基本要求。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互动”,互动化写作和欣赏已成为网络文学的主要创作方式,各大文学网站存储量最多、最受关注的作品大都是在作者与粉丝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如宫斗、武侠、玄幻等。为了更好地引导读者找到自己喜爱的作品,文学网站通常会对作品进行分类,自起点中文网分成主站和“女频”开始,网络文学分为“男频”“女频”的模式渐渐深入人心,现已成为网络文学最常见的“分类法”。

(摘编自陈定家《网络文学20年: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浅显、直白的小白文成为网络类型小说的主导性语言,它们缺少必要的铺垫和修饰,往往直奔主题,口语化特征极为突出。写手们在持续更新的巨大压力下,不再花心思去推敲语言,语言的主观化色彩较浓,显得随意而粗糙。只要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把人物关系勾勒出大致的轮廓,就算是万事大吉。也就是说,网络小说的语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直观化倾向,它基本不进行人物心理刻画,而是让人物不断地说话和行动。

就文本属性而言,网络文学文本与传统的印刷文本相比,具有较为突出的互文性。互文性概念是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对话理论的进一步阐发,指不再局限于对文本的孤立考察,转而关注文本之间的复杂互动。传统的文本分析活动习惯性地将文本看作稳定的对象,但在互文性的视野中,一个文本中往往还包含了其他文本的元素,即具有引文性特征。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文本生成的动力机制。在迄今为止的网络文学写作中,互文性的现象非常突出。这一方面表现为原创性的缺失,读者在阅读时经常会看到不同文本的混杂与嵌入;另一方面,网络文本突破了单纯的文字文本形式,将图片、视频和其他电子科技融入文本,形成一种多样化的、奇特的互文效果。随着语言的重要性的降低,语言很可能在未来的网络文本中成为一种装饰和点缀,只发挥注释的功能。在这样的文本环境中,不仅意味着文学语言的退化,而且可能导致文学性乃至文学的退化。

(摘编自黄发有《媒介融合与网络文学的前景》)

材料三:

以下所谓的“矛盾”并不是决定网络文学未来的真实矛盾: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的矛盾;网络文学文本“文学性”与“娱乐性”的矛盾;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性”与“文学性”的矛盾;等等。

上述“矛盾”之所以成为众多批评者争论不休的话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少洞悉网络文学真实矛盾的视野。我们必须在反思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基础上来客观分析其产生的效果和经验。如果我们把网络文学当作一种文学的既成事实,当作在网络时代文学应然的形态,那就陷入了“文学一般”的形式。不首先去“了解它们的历史性质”,而仅仅满足于“从事后开始的”思索,又怎能把握它身后那些真实的矛盾?

我们认为,制约着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真实的矛盾根本上有两个。其一,是数百万网文劳工与网络文学资本方的矛盾。网络文学既是一种一般的文学活动形式——由众多不同的作者写出数量巨大的文本,再由更多的读者阅读,但它更是后工业经济时代的一种非物质劳动。它当然需要文学创造的能力,但此时它已经不再是一种个性的创造性,而是一种社会的创造性,一种被资本改组和收编的创造性。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谈论网络文学时,说创造性是奢侈的;为什么大多数网络写手不愿称自己为作家;为什么不论是网文大神,还是没什么名声的码字工,几乎都很难从网文写作中收获足以安心的欣悦。

其二,是数亿网络文学读者真实而丰富的阅读需求,与高度预设的类型化快感机制之间的矛盾。目前,主流的对网络文学的评判,就是把它视为通俗文学在网络时代的延续和发展,这种论点从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理论出发,认为网络文学是迎合大众读者,“满足大众心理乃至生理需求”,“为读者提供快感补偿与情感体验功能”的通俗文学。然而,通俗文学从来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中获得相对的定位,其功能形态并非固定不变,而且一个时代的通俗文学常常会在另外的时代成为严肃文学的经典。同样,通俗文学的读者大众也并非一个超历史的群体。正如洛文塔尔曾经指出的那样,分析“不能把‘大众的趣味’作为一个基本范畴,而是要坚持查明这种趣味作为技术、政治和经济条件以及生产领域主宰利益的特定结果,是如何灌输给消费者的”。这就意味着,所谓大众的心理需求不只是网络类型文学服务的对象,更是后者生产的一种结果。

这些才是网络类型文学生产中真实的矛盾,是诸多矛盾现象的根源所在。在这一矛盾的形式中,网络文学可能释放出的人民巨大的创作热情和阅读热情都被压扁在资本主导的生产界面上。这一矛盾也呈现在网络文学的文本形态中:网络文学的问题远不是什么文学性的衰变或审美性的缺失。

(摘编自乔焕江《要素与矛盾:如何理解网络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付费阅读”的模式,为网络文学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健康、繁荣发展。
B.网络文学的语言存在着主观化的色彩和直观化的倾向,重在展现人物外在的语言、行动,而不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刻画。
C.许多研究者难以把握网络文学的真实矛盾,因而将网络文学当作一种文学的既成事实,以文学应然的形态来批评网络文学。
D.网络文学读者和写作者相互作用,读者通过点赞、催更等方式影响写作者的创作过程,写作者也通过作品影响读者的心理需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存在着一个由不断摸索到模式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部分网站的做法起到了强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B.起点中文网等文学网站开启的“女频”“男频”分类法,既方便读者的阅读,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文学类型化的发展。
C.网络文学既可以混杂不同的文本,又可以嵌入图片、视频和其他电子科技等不同媒介,这将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D.从文学研究的角度看,当下某些受到读者热捧的网络文学作品存在着语言表达、人物设置等问题,不会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
3.根据材料内容,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对“互文性”概念的解释一项是(     
A.任何文本的建构都是引言的组合,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
B.文本一旦被创作出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不再属于它的创作者。
C.文学创作中的影响意味着没有绝对独立的文本,只有文本之间的关系。
D.引用、参考、仿作、戏拟,以及各种的照搬,文本创作方式不胜枚举。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存在着文学性退化的问题,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又称之为农历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实际上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也是迈向美好生活的起点。在传统的年节文化中,年节用品是传承年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意识形态下的年节文化以物质形态的表现方式展现在大众眼中。

研究分析年节文化,以达到将传统年节文化融入文创产品设计当中的目的,对于中国传统年节文化的延续以及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年节文化文创产品的设计,使得大众对年节文化产生浓厚的记忆共鸣和情感共鸣,重新唤起人们对中国传统年节文化的重视,同时也让文创产品这一新时代的设计产物成为维系人与人、人与年节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媒介,增强大众对年节文化的认同感,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全球的角度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据世界文化产业创意中心介绍,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消费低、污染少等特点。促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因地制宜,突出东方文化中国创新,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文化强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产业强国,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只单单处于概念层面。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应着眼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政策环境的放松。

国内文创产品设计经常会犯以下错误:文创产品的设计方向是偏向于摆件、挂饰,且过多地关注美观,而没有注重产品的实用价值;市面上许多产品往往牵强附会,将文创元素生搬硬套到设计中去;一些文创产品把相关、不相关的设计元素全部叠加在一起,做一些和设计无关的举动,毫无美感可言;有些文创设计一味地追求创新,做一些不合常理的推测,使得文创产品违背了设计的初衷;有些文创产品动不动就采用金银色、龙凤形象以制造雍容华贵的感觉,而没有注重文化本身的淳朴特质。

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可以使我们在文创产品设计中更充分地运用其内涵设计相应的产品创作形式,将设计理念传达给消费者,从而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广大优秀文创设计在创作过程中都有以下体现: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创产品传递给大众的不仅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通过外在形式所赋予的内在精神,文创产品的使用功能决定了产品的外部形态和外部性能,产品的外部形态要服务于该产品的精神内涵。

审美与功能的统一。功能性是产品最基本的属性,是我们设计产品时应考虑的第一因素;审美是通过产品的外在表现获得的视觉感受,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品质和价值的追求,产品基础的功能性得到满足后,人们也就对美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设计师设计水平的要求就越高,只有将美学感受和功能性结合在一起的设计才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最佳设计。

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我们在年节文化文创产品设计时应该坚持民族文化方向,赋予产品新的形式,让它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入国际舞台。

中国传统节日年在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设计中最不可忽视的文化底蕴,通过对年文化节日的图形符号设计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以收到传承传统文化的效果。将传统的年节形式部分继承并加以新的设计语言进行创新设计,使得传统年变成现代年

(摘编自李利娜《锦绣·浅析年节文化符号在文创产品中的运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年节用品将意识形态下的年节文化以物质形态的表现方式展现在大众眼中,年节文化就靠它来传承。
B.年节文化文创产品应该成为维系人与人、人与年节文化之间关系的媒介,增强人们对节日文化的认同感。
C.文化创意产业消费低、污染少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速度是缓慢的,目前全球的文创产业发展仍属起步阶段。
D.只要着眼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政策环境的放宽,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就会改变目前的局面,实现强国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在论述年节文化之前先从农历新年和年节用品的历史地位写起,开宗明义引出话题。
B.文章从全球和现实两大角度切入,深入剖析了当前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
C.文章列举的国内文创产品易犯错误和广大优秀文创设计的表现对比鲜明,使得论证严谨有力。
D.末段再次指出在文创产品设计中恰当运用年节文化符号的文化价值,观点明确,极富感召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研究分析了年节文化,才能在传统年节文化融入文创产品设计当中创新我国的传统年节文化。
B.我国文化有自己的特点,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创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
C.年节文化创意产品需要注重产品的实用价值,文创元素要能自然融合,要能凸显文化的淳朴特质。
D.我们的文创产品要做到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即以坚持民族文化为前提,赋予产品新的形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