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那里拿的动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贾母这边说声,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1.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能否将其和后面的一句话删掉,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面对刘姥姥的扮丑自嘲,在场众人笑态各异。请结合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概括三人的不同形象特点。
2024-02-06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邢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赶队伍的小兵

王羽

①枪声和爆炸声忽然停了,山上山下一片寂静。

②抗联官兵陷入了绝境——弹尽粮绝。山下的日军讨伐队一时不明所以,不敢轻举妄动。趁着难得的空隙,趴在皑皑积雪上的战士们慢慢爬到连长的周围。连长从怀里取出仅有的两颗手榴弹,低声说:“最后时刻到了。”战士们谁都不说话,只是悲壮地点了点头。

③战争是残酷的,没有人性的日军禽兽不如,抗联战士如果落入日军手里。生不如死。所以,无论战斗多么惨烈,抗联战士都要留下最后一颗手榴弹,或与鬼子同归于尽,或用于自爆,绝不当俘虏。突然,一个一直看天的老战士说:“连长,要起大烟炮了。”连长一愣,忙追问:“老程,快看看,得多长时间才能起?”老程非常有把握地说:“一袋烟。”连长兴奋地说:“有救了!”战士们看看黑沉沉的天空,也不觉面露喜色。连长命令道:“两人一组,大烟炮一起,立刻向山上跑,别犹豫,只管跳下去。”连长又说:“只要能走,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活下去,追上队伍。”

④老程拍拍身边的小战士说:“柱子,咱俩一组,跟紧我。”说着,老程解开腰间的麻绳,将一头递过去,让柱子系在腰上。柱子的脸冻得发青,两手僵硬,好不容易才将麻绳系好。

⑤山下的日军终于反应过来,知道抗联战士没有弹药了,嗷嗷叫着向山上冲。鬼子越来越近了,连长猛地甩下一颗手榴弹,巨大的爆炸声响起的同时,战士们用尽力气高喊:“冲啊!杀呀!跟小鬼子拼了!”

⑥突然的爆炸声和呐喊声,吓得鬼子惊慌失措,急忙又趴在雪地上,拼命向山上开枪。山上没有还击,鬼子就停止了射击,不敢轻易地往上冲。过了好一会儿,鬼子试探着爬起身,往山上爬。连长看看老程,老程指指天空,肯定地点点头。连长将最后一颗手榴弹投向山下。

⑦爆炸声刚传来,天就变了。肆虐的北风突然膨胀起来,打着旋,笼罩了茫茫林海。大雪从天而降。随着狂风,雪片都变成了雪粒子。狂风裹挟着雪粒子,呜呜怪叫着抽打着大地万物。眨眼的工夫,雪粒子抱成了团,变成了一个个雪球,大大小小的雪球旋转着、飞舞着,铺天盖地,天地之间顷刻变得一片混沌。这就是让人闻风丧胆的东北大烟炮。

⑧趁着山下的鬼子一片混乱,抗联战士们立刻起身,两人一组,用尽最后的力气,拼命冲向山顶。狂风暴雪中,人们睁不开眼睛,大大小小的雪球打得人浑身生疼。战士们顾不得这些,只是一个劲往山顶冲。柱子人小腿短,力气早已经用尽,全凭老程在前面拼命拉,才勉强迈开腿。很快,老程凭借经验知道到了山顶。老程转身将柱子拉进怀里,凑到柱子的耳旁喊:“要下山了,死命抱紧我。”

⑨老程将柱子严严实实地搂在怀里,倒退着跳了下去。

⑩两人在狂风暴雪中急速落下去,接着重重地跌落在冻得坚硬如石的山坡上,然后快速向山下翻滚。落地的一瞬间,体力早已透支的老程摔成了重伤,在昏迷前的一刻,他将柱子搂得更紧了。

柱子终于清醒了,轻轻推推老程,又摸摸他的脸,好像没有了气息。柱子心慌起来,摘下狗皮帽子,给老程戴上,又用冻僵的两手焐着他的脸,试图让他在这一丝温暖里醒过来。让柱子惊喜的是,老程真的醒过来了。

柱子喜极而泣,流着泪说:“老程叔,你醒了。”老程断断续续地说:“我,我,不行了,你,你要,追上,队伍。”冰凉的泪水在柱子脸上流淌,他紧紧地抓住老程的衣襟哽咽着说:“老程叔,别离开我,我怕。”老程喘息了好一会儿,艰难地说:“孩儿呀,虽说,你还,不到,十五,可你,是抗联战士。”柱子说:“老程叔,别说了,你再睡会儿,再歇歇。”老程真就不说话了。

他用尽力气,才将两个人身上的雪推到一旁。柱子惊讶地发现,他们被一棵粗壮的红松树挡在了半山腰,自己的胳膊腿还能动,知道老程叔受伤了,柱子赶忙拂去老程身上的雪,却发现他已经静静地走了。

柱子将没有子弹的三八大盖枪从老程身上轻轻取下,扶正老程的狗皮帽子,跪在老程身前。大哭着说:“老程叔,没有你我不知死多少次了,我向您保证,我一定活下去,一定追上队伍!老程叔,我一定多杀鬼子,给你们一家人和我爹我娘报仇。”

柱子擦干泪,将老程掩埋了,毫不犹豫地背起枪,坚定地向山下走去……

柱子终于下山了,他一下子跪在厚厚的积雪上。他喘息了好久,吃两口雪,就站起身,继续跌跌撞撞地往前走。

实在走不动了,柱子才休息一会儿。天黑了,柱子就找一个低洼的地方,挖一个雪窝子,钻进去,接着冰凉的枪睡一夜。醒来后,重复着前一天的一切。在茫茫林海里不断向前,柱子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追赶上队伍。

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一个小小的身影在崇山坡岭中顽强地行进着……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忽然停下来了的枪声和爆炸声,既能让读者紧张起来,又以简洁的语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去探寻故事的原委。
B.小说虽然没有过多地描写战争,但是从抗联官兵的处境中,读者不难想象这场战争的惨烈,感受到侵华日军的凶残。
C.小说通过描写抗联战士的一次战争过程,既交代了柱子的成长经历,也表达了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的主题。
D.小说写柱子“擦干泪”“毫不犹豫地背起枪,坚定地向山下走去”,说明柱子成熟起来了,他应该可以追赶上革命队伍。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老程将柱子严严实实地搂在怀里”,并且“倒退着跳了下去”,为下文柱子的“胳膊腿还能动”作铺垫,使情节合乎情理。
B.小说写没有人性而又胆小如鼠的日军,与机智、英勇无畏的抗联战士形成鲜明的对比,小说情节由此发生转变,战士们突围也成为可能。
C.小说人物对话语言通俗明了,而且大都比较简短,这是由紧张的战争氛围所决定的,不过,老程的临终话语则是因为他受伤严重而说话断断续续。
D.小说着重刻画老程这个老兵形象,运用语言、肖像、动作、细节等描写手法,写他革命经验丰富,不怕牺牲,善于保护年轻战士的一面。
3.请简要分析第⑦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4.小说题为“追赶队伍的小兵”,却详写“小兵”“追赶队伍”之前的事,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原因。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没有被斗败的人(节选)

海明威

公牛追着帆布,刚冲了一半,就停了下来。它又采取守势。曼纽尔拿着剑和红巾,朝它走去。曼纽尔在它面前挥动红巾。公牛就是不冲。

曼纽尔侧身朝着公牛,顺着下垂的剑锋瞄准地方。公牛一动不动。仿佛站在那儿死掉了,再也不能向前冲似的。

曼纽尔踮起脚尖,顺着钢剑瞄准,猛扎下去。

又是一下冲撞,他只觉得自己给猛的一下顶了回来,重重地摔倒在沙地上。牛在他上面。曼纽尔躺在那儿,像死了似的,头伏在胳臂上,牛在抵他。抵他的背,抵他那埋在沙土里的脸。牛角抵穿他的一个袖子,牛把袖子扯了下来。曼纽尔把袖子给挑了起来甩掉了,牛便去追披风。

曼纽尔爬起身,找到剑和红巾,用拇指试了试剑头,跑到围栏那儿去换一把剑。

牛站在那儿,在一场搏斗以后,又变得迟钝和发呆了。

曼纽尔拿着红巾朝它走去,挥动红巾。牛没有反应。他在牛嘴跟前把红巾从右到左,从左到右地摆动。牛用眼睛盯着红巾,身子跟着红巾转动,可是它不冲。

曼纽尔着急了。除了走过去,没别的办法。又快又准。他侧着身子挨近公牛,把红巾横在身前,猛地一扑。他把剑扎下去的时候,身子往左一闪避开牛角。公牛打他身边冲过去,剑飞到了空中,在弧光灯下闪闪发光,带着红把儿掉在了沙地上。

曼纽尔跑过去,捡起剑。剑折弯了,他把它放在膝头上扳扳直。

他朝牛奔过去。他从手里拿着披风站在那儿的埃尔南德斯面前经过。

“它全身都是骨头。”那小伙子说。

曼纽尔点点头,一边擦擦脸。他把血污的手帕放进口袋。

公牛就在那儿。它现在离围栏很近。该死的牛。也许它真的全身都是骨头。也许没什么地方可以让剑扎进去。没地方?他偏要扎进去让他们瞧瞧。

他挥动着红巾试了试,公牛不动。曼纽尔像剁肉似的把红巾在公牛面前一前一后地挥动着。还是一动不动。

他收起红巾,拔出剑,侧身往牛身上扎下去。他感到他把剑插进去的时候,剑弯了,他用全身力量压在上面,剑飞到了空中,翻了个身掉进观众当中。剑弹出去的时候,曼纽尔身子一闪,躲开了牛角。

黑地里扔来的第一批坐垫没打中他。接着,有一个打中他的脸,他那血污的脸朝观众看看。坐垫纷纷扔下来,散落在沙地上。有人从附近扔来一个空的香槟酒瓶。它打在曼纽尔的脚上。他站在那儿望着扔东西来的暗处。接着从空中呼的一声飞来一样东西,擦过他身边,曼纽尔俯身把它捡起来。那是他的剑。他把剑放在膝头上扳扳直,然后拿着它向观众挥了挥。

“谢谢你们,”他说,“谢谢你们。”

呸,这些讨厌的杂种!讨厌的杂种!他跑的时候,脚底下给一个坐垫绊了一下。

公牛就在那儿。跟以前一样。好吧,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

曼纽尔把红巾在公牛的黑嘴跟前挥动着。

牛一动不动。

你不动!好!他跨前一步把杆子的尖头塞进公牛的潮湿的嘴。

他往回跳的时候,公牛扑到他身上,他在一个坐垫上绊了一下,就在这时候,他感到牛角抵进了他的身子,抵进了他的腰部。他双手抓住牛角,像骑马似的往后退,紧紧抓住那个地方。牛把他甩开,他脱身了。他就一动不动地躺着。这没关系。牛走开了。

他站起身来,咳嗽着,感到好像粉身碎骨,死掉了似的。这些讨厌的杂种!

“把剑给我,”他大声叫道,“把那东西给我。”

埃尔南德斯拿着红巾和剑过来。

他用胳臂搂着他。

“上医务所去吧,老兄,”他说,“别做傻瓜了。”

“走开,”曼纽尔说,“该死的,给我走开。”

他挣脱了身子。埃尔南德斯耸耸肩膀。曼纽尔朝公牛奔去。

公牛站在那儿,庞大而且站得很稳。

好吧,你这杂种!曼纽尔把剑从红巾中抽出来,用同样的动作瞄准,扑到牛身上去。他觉得剑一路扎下去。一直扎到其护圈。四个手指和他的拇指都伸进了牛的身子,鲜血热乎乎地涌到他的指关节上。

牛踉踉跄跄似乎要倒下,接着他站到了地上。他望着,公牛先是慢慢地向一边倒翻在地;接着突然就四脚朝天了。

然后他向观众挥手,他的手刚给牛血暖得热乎乎的。

好吧,你们这些杂种!他要说些什么,可是他咳嗽起来。又热又闷。他低头望望红巾。他得过去向主席行礼。该死的主席!他坐了下来,望着什么。那是公牛。它四脚朝天,粗大的舌头伸了出来。他挣扎着站起来,又开始咳嗽了。有人过来,扶他站直。

他们抬着他,穿过场子到医务所去。医生和两个穿白衣服的人正等着他。他们把他放在手术台上,给他剪开衬衣。曼纽尔觉得很疲乏。他整个胸腔感到发烧。他咳嗽起来,他们把一样东西放在他嘴跟前。人人都十分忙碌。

一道电灯光照着他的眼睛。他把眼睛闭上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它又采取守势”,暗示公牛之前也这样做过,让曼纽尔陷于被动。
B.埃尔南德斯说“它全身都是骨头”,是在告诉曼纽尔牛不好刺,暗含了对他的担忧。
C.文中画线处,曼纽尔两次向观众挥手,第一次是真诚地感谢,第二次是出于胜利的骄傲。
D.曼纽尔骂“该死的主席”并非真痛恨主席,而是由于他身体不适却仍须向主席行礼。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围绕“斗”描写了曼纽尔对牛的多次进攻,前几次都失败了,最后一次取得了胜利,线索清晰情节集中。
B.小说对埃尔南德斯着墨不多,却通过他的言行侧面烘托了曼纽尔的形象,如他劝曼纽尔不要做“傻瓜”,反映了曼纽尔不甘失败、执着的形象。
C.小说语言简洁直观,有画面感,如“曼纽尔把袖子给挑了起来甩掉了,牛便去追披风”,简单的叙述旨在表现曼纽尔的狼狈。
D.小说有很多心理、动作描写,除了能更立体地塑造人物形象,也能让读者的心情随着曼纽尔的斗牛表现一同起起落落,引发读者共鸣。
3.小说描写观众朝曼纽尔扔垫子的细节有何用意?
4.文中反复出现“你们这些杂种”“你这杂种”,怎样理解这些语句的内涵?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2021-03-20更新 | 28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如意楼和得意楼(节选)

汪曾祺

竺家巷是一条不很长,也不宽的巷子,巷口就有两家茶馆。一家叫如意楼,一家叫得意楼。得意楼的老板姓吴,人称吴老板或吴老二。

上茶馆并不是专为喝茶。茶当然是要喝的。但主要是去吃点心。茶馆又是人们交际应酬的场所。我们那个县里茶馆的点心不如扬州富春那样的齐全,但是品目也不少。计有:

包子。这是主要的。包子是肉馅的(不像北方的包子往往掺了白菜或韭菜)。到了秋天,螃蟹下来的时候,则在包子嘴上加一撮蟹肉,谓之“加蟹”。我们那里的包子是不收口的。捏了褶子,留一个小圆洞,可以看到里面的馅。“加蟹”包子每一个的口上都可以看到一块通红的蟹黄,油汪汪的,逗引人们的食欲。野鸭肥壮时,有几家大茶馆卖野鸭馅的包子,一般馆没有。

蒸饺。皮极薄,皮里一包汤汁。吃蒸饺须先咬破一小口,将汤汁吸去。吸时要小心,否则烫嘴。蒸饺也是肉馅,也可以加笋,加切成米粒的冬笋细末,则须于正价之外,另加笋钱。

烧麦。烧麦通常是糯米肉末为馅。别有一种“清糖菜”烧麦,乃以青菜煮至稀烂,菜叶菜梗,都已溶化,略无渣滓,少加一点盐,加大量白糖、猪油,搅成糊状,用为馅。这种烧麦蒸熟后皮子是透明的,从外面可以看到里面碧绿的馅,故又谓之翡翠烧麦。

千层油糕。

糖油蝴蝶花卷。

蜂糖糕。

开花馒头。

胡二老板有三十五六了。他是个矮胖子,生得五短,但是很精神。双眼皮,大眼睛,满面红光,一头乌黑的短头发。他是个很勤劳的人。每天早起,店门才开,他即到店。各处巡视,尝尝肉馅咸淡,切开揉好的面,看看蜂窝眼的大小。然后,切下一小块面,在烧红的火叉上烙一烙,闻闻面香,看兑碱兑得合适不合适。其实师傅们调馅兑碱都已很有经验,准保咸淡适中,酸碱合度,不会有差。但是胡老二还是每天要视验一下,方才放心。然后,就坐下来和师傅们一同擀皮子,刮馅儿,包包子、烧麦、蒸饺……(他是学过这行手艺的,是城里最大的茶馆小蓬莱出身)如意楼做点心的有三个人,连胡老二自己,四个。胡二老板坐在靠外的一张矮板凳上,为的是有熟客来时,好欠起屁股来打个招呼:“您来啦!您请楼上坐!”客人点点头,就一步一步登上了楼梯。

胡老二在东街不算是财主,他自己总是很谦虚地说他的买卖本小利微,经不起风雨。他既是财东,又是耍手艺的。他穿短衣时多,很少有穿了长衫,摇着扇子从街上走的时候。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手里很足实,这些年正走旺字。“如意楼”这块招牌不大,但是很亮堂。

相形之下,对面的得意楼就显得颇为暗淡。如意楼高朋满座,得意楼茶客不多。其实两家卖的东西差不多,但是大家都爱上如意楼,不爱上得意楼。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

得意楼的老板吴老二有四十多了,是个细高条儿,疏眉细眼。他自己不会做点心的手艺,整天只是坐在帐桌边写帐,——其实茶馆是没有多少帐好写的。见有人来,必起身为礼:“楼上请。”然后扬声吆喝:“上来,一位。”这是招呼楼上的跑堂的。他倒是穿长衫的。帐桌上放着一包哈德门香烟,不时点火抽一根,蹙着眉头想心事。

得意楼年年亏本,混不下去了。吴老二只好改弦更张,另辟蹊径。茶馆改酒馆。旧店新开,不换招牌,还叫做得意楼。开张三天,半卖半送。鸡鸭鱼肉,煎炒烹炸,面饭两便,气象一新。同街店铺送了大红对子,道喜兼来尝新的络绎不绝,颇为热闹。过了不到二十天,就又冷落下来了。门前的桌案上摆了几盘煎熟了的鱼,看样子都不怎么新鲜。灶上的铁钩上挂了两只鸡,颜色灰白。纱厨里的猪肝、腰子,全都瘪塌塌地摊在盘子里。吴老二脱去了长衫,穿了短袄,系了一条白布围裙,从老板降格成了跑堂的了。他肩上搭了一条抹布,围裙的腰里别了一把筷子。——这不知是一种什么规矩,酒馆的跑堂的要把筷子别在腰里。他面色黄白,两眼无神,好像害了一种什么不易治疗的慢性病。

得意楼酒馆看来又要开不下去。一街的人都预言,用不了多久,就会关张的。

吴老二蹙着眉头想:我怎么就这么不走运呢?

文本二:

小说的散文化(节选)

汪曾祺

散文化似乎是世界小说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趋势。有些作者有意用“日记”“文札”来作为文集的标题,有些完全不能称为小说的东西,则命之为“小品”。鲁迅的《故乡》写得很不集中。《社戏》是小说么?但是鲁迅并没有把它收在专收散文的《朝花夕拾》里,而是收在小说集里的。废名的《竹林的故事》可以说是具有连续性的散文诗。萧红的《呼兰河传》全无故事。沈从文的《长河》是一部很奇怪的长篇小说。它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就像这部小说所写的流水一样。这是一部散文化的长篇小说。

散文化小说的作者不大理解,也不大理会典型论。要求一个人物像一团海绵一样吸进那样多的社会内容,是很困难的。散文化小说的人像往往轻轻几笔,神全气足。《世说新语》,堪称范本。

有些作者好像完全不考虑结构,写得轻轻松松,随随便便,潇潇洒洒。苏东坡所说的“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散文化小说的作者自觉遵循的结构原则。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介绍两家茶馆和茶馆美食,茶点描述色香味俱全,读来令人满口生津,再引出两个茶馆老板的故事,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用详略结合的手法来介绍茶馆点心,先不吝笔墨,详细描述包子、蒸饺、烧麦,再极精炼地点出千层油糕、糖油蝴蝶花卷等。
C.胡老板“这些年正走旺字”,生意红火,吴老板却不走运,生意因而暗淡,文章以“如意楼和得意楼”为题,暗示了人物不同的命运。
D.近在咫尺的两家茶馆,精致诱人的点心,行事迥异的老板,平淡的叙述中隐藏着作者的情感和观点,文章风格淡中有味,飘而不散。
2.下列与文本二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故乡》和《社戏》两篇小说都回忆了过去美好的生活,都表现了现在故乡人情的冷漠与隔膜,带有散文的特点。
B.沈从文小说代表作有《边城》和《长河》。与《边城》不同的是,《长河》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
C.《世说新语》中的人物描写笔墨不多,往往用寥寥数笔显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气质风度,所以塑造出来的人物不够典型。
D.苏轼的“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说写作贵自然流畅,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赤壁赋》就体现了这种文风。
3.相比得意楼的老板吴老二,如意楼老板胡老二有哪些优点?请结合文本一进行概括。
4.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请结合两段文本谈谈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黄油烙饼

汪曾祺

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爸妈在很远的外地工作。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

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好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后来办了公社食堂。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可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

奶奶吃得不香。她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炕上,听奶奶呼喽呼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在呼喽呼喽。他想,奶奶可能呼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起来了,呼喽呼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

爸爸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有“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还是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浮肿。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个坑,半天不起来。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柜子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

爸爸拜望了村里的长辈,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把一些能用的锅碗瓢盆都装在一个大网篮里。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萧胜跟爸爸不熟。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

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萧胜的爸爸是学农业的,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妈是学画画的,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人不是一下子饿死的,是慢慢地饿死的。

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会。会开了三天,参加会议的人在食堂的包间里吃了三天大餐。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包间里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的奇妙香味他连闻都没闻过。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面饼。烙熟了的黄油烙饼发出的香味,和食堂里的一模一样。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大哭起来,边哭边高叫了一声:“奶奶!”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生动的细节塑造人物,如小说写萧胜吃到黄油烙饼后痛哭起来,高叫一声“奶奶!”表现了萧胜对奶奶的思念。
B.小说记叙萧胜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生活,“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熬小鱼”等着重突出了他们生活的艰辛。
C.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当中,把冷峻的历史反思与对普通百姓的同情和悲悯天衣无缝地连为一体。
D.小说以散文笔法叙事,表现了在那个困难年代里人们的生活与情感,情节简单而贴近生活,语言平实,艺术风格独特。
2.小说在刻画“奶奶”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作者以“黄油烙饼”为题有着怎样的匠心?请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剪纸姑娘(节选)

黎燕雄

陈懿到的时候,刘丽正对着镜子跳舞。她穿着桃红色上衣、黑色紧身裤、洗得暗淡的粉红色芭蕾舞鞋,对着壁镜稳踮足尖、走碎步,娴熟地做着摆头、夹肘等一串儿动作。镜子里的她,仿如一把剪刀,正慢慢剪出一个朝气蓬勃、青春靓丽的姑娘。

“刘丽、刘丽,快来看,你要的东西来了!”

陈懿这时向她咧嘴一笑,马上打开手中的羽毛球筒盖子,把暗藏的玄机显露出来:一幅红色的剪纸画。这幅五羊戏红棉,嫣红一色,却跌宕有致。仔细一看,每个主角都有几道属于自己别致的小纹路。木棉花与五只羊,被阴阳线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幸福洋溢。

刘丽正忙着筹备“广州元素”舞蹈比赛的事情。

叫“剪纸姑娘”。找个什么背景呢?脑袋瓜特别灵活的陈懿出了个点子:“对于老一辈广州人来说,除了三雕一彩一绣外,剪纸也是传统的民间技艺。既然你的舞蹈是剪纸姑娘,那就去找一些剪纸类的作品。我认识一位梁姨,经常在我那买纸,是一位剪纸大师。

下午两点,恩宁路一条小巷子里,陈懿和刘丽在一栋清旧的五层楼房前停了下来。陈懿急忙走到一楼右边,敲了三下。

簇新的半透明格子不锈钢门。房子大飘窗前有一个玲珑小巧的花圃,一些润湿而新鲜的生命满身披着温暖的阳光,三角梅、黄风铃花、如意花、含羞草……

梁姨听到声音,缓慢从屋里走出来。她轻笑着说:“剪纸要的是一种坚持。一把剪刀,剪不出金,也剪不出银,但它却陪伴了我大半辈子了。”十五岁时,她的外婆突然对她说:“你没事就学学剪纸吧。以后出嫁,可以自己剪喜字。”因为外婆这句话,梁姨就拿起了剪刀,而且再也放不下了。

刘丽不禁想起自己从五岁开始学粤剧,苦练唱念做打十余年,眼睛传情更是练得炉火纯青。只是,现在这些都已经成为往事了。每次一想到粤剧,她就会想起对爸爸的懊悔。爸爸是广州民间艺术馆一名粤剧演员,从小就让她学唱粤剧。但她喜欢跳舞,对唱粤剧有种抵触情绪。为这事,甚至在爸爸生命弥留之际,还毫不妥协地和爸爸吵架。

“剪纸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小玩意,现在能登上大舞台,是因为你的舞蹈出色。我得感谢你。”刘丽知道,梁姨这并不是敷衍的应酬话。

“刘丽啊,我给你看看我的剪刀吧!”梁姨兴致勃勃且又沾沾自喜地说。梁姨走进卧室,拿着一个铁盒子,走出来。铁盒盖子上面的字,已经模糊得看不清。

梁姨说这是外婆留给她的老剪刀。别人剪好一幅画至少要用到七把剪刀,她却只喜欢用这把老剪刀。每次拿起它,她都觉得很珍重。梁姨进了剪纸这行五十年以来,每一件作品,都是呕心沥血地去完成。为了锻炼手指是灵活度和下刀的准确度,她坚持在大米上刻字。从一开始只能刻一个字,到最后一粒米能刻二十个字,煞费心思。认识的人,都说她是钻牛角尖。可对她来说,剪纸是随心所欲的信手拈来,展现了无穷无尽的灵感交集。

当梁姨听到陈懿请她为刘丽剪纸时,激动得整晚睡不着觉。她说她仿佛看到了剪纸上的木棉花、五羊在吮吸着刘丽这个女孩的生命,使剪纸吐露出生命的艳丽。

舞台上,刘丽轻巧的身影如一把剪刀在春风中挥洒自如,人刀合一、游刃有余地在纸张上穿梭刻画。无须底稿,一刀一线,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鸟兽虫鱼、花草相拥、祈福文字跃然而出……这是一等奖的成绩!比赛现场,大家对这场舞蹈把粤剧与现代舞结合、剪纸与舞蹈结合,先是惊叹不已,然后赞口不绝。

四天以后,陈懿到的时候,刘丽正对着镜子练舞。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市局要求我继续跳剪纸舞,多添几幅剪纸画,我想请你拜托梁姨再剪几幅作品……”刘丽停下跳舞,像小孩般快活,喋喋不休地说着。

陈懿却低声打断了刘丽的话:“梁姨不能再剪纸了,她的左眼完全失明了,右眼的视力也只剩下0.2了。”

“前几天不是还好好的吗?”

“毕竟是上岁数的老人了。这几天她连续剪纸,想剪一幅精作送给你。”

陈懿说完,打开手中的羽毛球筒,摊开一张红底紫面的剪纸画:上面是一位正在红棉树下跳舞的姑娘。她全身粤剧演员的装扮,眼睛特别有神,轻盈地摆动双手。她在转动,裙摆飞了起来。她转啊转,旋得像风一样……

还有,她托我把她这把老剪刀转赠给你。她说,你就是她剪纸生涯里的一缕春风,裁出满树碧玉。

刘丽像被掏空五脏六腑,心绪茫茫。她想起自己一度想把粤剧这个老旧的东西丢弃,钻研现代舞。可是,即使在现代舞这一块繁花盛放,也不是梁姨剪刀下的碧玉。想到这里,她顿时充满了斗志。她感到梁姨对艺术的坚守火花传遍她全身。

“我收下了。”她托着老剪刀,感觉手中沉甸甸的。

在二月里的春风里,一个朝气蓬勃、青春亮丽的姑娘被剪出来了。

文本二:

“《荔枝颂》里面的人物,可以剪吗?”

“是卿叔撰写的粤剧名曲《荔枝颂》吗?”梁姨问。

“是的。”刘丽答

“哦,剪这样的画,我可得好好筹备,不过在剪之前,我想看你表演一曲。”

刘丽的嗓子开了。清脆的唱声静静地带走了她心中的痛苦,却又悄悄地把更多的自信通过它每一个音符注入她觉醒的灵魂。


注:文本二也选自《剪纸姑城》。《荔枝颂》部分歌词:说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早替荔枝写颂词,东坡被贩岭南抛,日啖荔枝三百余。好佳果……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到理解和艺术特色在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肖像、动作描写表现出刘丽舞蹈技艺的娴熟和对舞蹈的热爱,比喻照应了小说题目,也预示了她舞蹈比赛的成功。
B.对梁姨住处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清新、简朴又富有生机的氛围,暗示了人物性格,为后文梁姨与刘丽愉悦的交谈做了铺垫。
C.梁姨的话“一把剪刀,剪不出金,剪不出银”揭示了传统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落寞,以及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忽略和漠视。
D.舞蹈比赛中对刘丽舞蹈的描写生动形象,充满诗情画意,既展现了刘丽舞蹈的精美绝伦,又表现了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插叙刘丽五岁起就跟爸爸学唱粤剧,有助于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强调了学习艺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B.《荔枝颂》是粤剧名曲,广为流传,刘丽表演时深刻体会出粤剧艺术的魅力,转变了对传统艺术的态度,增强了文化自信。
C.“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出自唐代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妃子笑”意在表明荔枝味美好吃。
D.“日啖荔枝三百余”出自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借用了当地客家话“一颗荔枝三把火”,说明荔枝吃多了容易上火。
3.文本一中,梁姨的两幅剪纸画有什么不同意蕴?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
4.“老剪刀”在文本一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1-03-15更新 | 18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定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①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它是从深水里游上来的,因为黑云状的鱼血沉积下来,散布在一英里深的海里。鲨鱼上来得那么快,毫无预兆地划破蓝色的海水,出现在太阳底下。随后,它又回到水里,捕捉到血腥味,开始顺着小船和鱼的航道游来。

②有时候,鲨鱼会找不到气味,但又会重新捕捉到它,也许不过是蛛丝马迹,鲨鱼却会游得很快,紧追上去。这是一条很大的灰鲭鲨,生来游得跟海里最快的鱼一样快。除了鱼嘴,浑身都很漂亮。它的背像箭鱼的背那么蓝,肚皮为银色,鱼皮光滑漂亮。它的体态像箭鱼,就是那张大嘴不一样。这时它嘴巴紧闭,贴着水面游得很快,高高的背鳍刀子一般在水里穿行,毫不抖动。在紧闭的双唇里,八排牙齿向内倾斜。这不是大多数鲨鱼常见的金字塔形牙齿,样子倒像卷成爪子模样的人的手指。它的牙齿跟老人的手指差不多长,两侧有着像剃刀般锋利的刀口。这种鱼生来就是捕食海里所有鱼的,速度那么快,体格那么强壮,又是全副武装,所以没有其他敌人。现在,它闻到了新鲜的血腥味,便开始加速,蓝色的背鳍划破了海水。

③老人看着鲨鱼过来,知道它天不怕地不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鲨鱼靠近,一面准备好鱼叉,把绳子系紧了。可是绳子太短,缺了一截,就是割下来捆鱼的那一截。

老人脑子清醒好使,决心很大,却不抱什么希望。好景不长,他想。瞧着鲨鱼逼近,他看了看那条大鱼。也许这只是一场梦,他想。我不可能阻止它攻击我,但也许我能逮住它。登土鲨(原文为西班牙语,此处为音译,用于称呼灰鲭鲨),他想。叫你妈倒霉。

⑤鲨鱼快速靠近船尾,在袭击大鱼的时候,老人见它张开大嘴,眼睛怪怪的,牙齿咔嚓一声插进鱼尾上方的鱼肉。鲨鱼的头钻出水面,背也露了出来,老人听见鲨鱼撕开大鱼皮肉的声音,他把鱼叉猛地往下刺向鲨鱼头部,插进两眼之间那条线与从鼻子笔直往后的那条线的交点上。其实那些线是不存在的。只有厚重尖利的蓝色脑袋,巨大的眼睛,咔嚓作响、吞噬一切的攻击性的嘴巴。不过那是鱼脑所在,老人刺中了这个地方。他用血汁模糊的双手使出全身力气,把鱼叉结结实实地刺了进去。他刺的时候不抱希望,却带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

⑥鲨鱼翻过身来,老人看见它的眼睛已没有了生气。随后鲨鱼又翻了个身,身上裹了两圈绳索。老人知道鲨鱼已经死了,但它不愿接受死亡。接着,鲨鱼肚皮朝天,甩动着尾巴,咯咯地咬着嘴巴,像一艘快艇似的破浪前进。尾巴击水的地方泛起了白色的水花,绳索绷紧了,颤抖着,最后断掉了。这时,鲨鱼四分之三的身体完全露出水面,在那儿静静地躺了一会儿,老人瞧着它。随后,鲨鱼慢慢地下沉了。

⑦“它叼走了近四十磅肉。”老人大声说。还带走了我的鱼叉和全部的绳索,他想。现在我的大鱼又在淌血了,而且还会有其他鲨鱼来袭的。

⑧大鱼被咬得不成样子,他不想再去看它了。鱼受到袭击时,仿佛他自己受到了袭击。

⑨不过,攻击我那条鱼的鲨鱼被我给宰了,他想。我见到过的登土鲨就数它最大。天主知道,我是见过大鲨鱼的。

⑩好景不长,他想。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我根本没有钓到过这条鱼,希望独个儿在床上躺在报纸上。

⑪“但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不过我还是很难过,我竟宰了这条鱼,他想。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与海》(节选)叙述了这样的故事:在老人捕到大鱼后,大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的袭击,老人与鲨鱼进行搏斗,并杀死了它。
B.海明威主张创作既要忠实于他所了解的生活的知识,又要有合理的想象。《老人与海》(节选)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创作主张。
C.《老人与海》是自传体小说,节选部分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以期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D.第⑧段 “大鱼被咬得不成样子,他不想再去看它了”,从这句话中可以读出老人的痛惜和无奈。
2.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侧重点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请联系上下文作简要分析。
(1)第④段:老人脑子清醒好使,决心很大,却不抱什么希望。
(2)第⑤段:他刺的时候不抱希望,却带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
3.选文中的“鲨鱼”代表了什么?文中关于鲨鱼的描写对刻画老人形象有什么作用?。
2021-03-13更新 | 16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木井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上马饺子下马面

吴小军

八月的风来得正好,凉爽。它夹着孜然羊肉的香味,在这苍茫的天地间自由地游走。它好像特别留恋克什克腾大草原青青的牧草和星星点点的野菊花。一忽儿东,一忽儿西,追着天上白云投下的阴影,在花儿草儿间跳着舞。比小马驹子还要调皮,比学飞的小鹰还要莽撞。它拂过毡包门口正探出身子望着远处敖包发呆的莫日娜额头时,顺便还弄乱了她乌黑的长发。

“额吉(蒙古语,母亲),别望了,阿布(蒙古语,父亲)说他去孛古特大夫那看马,顺便接接巴特尔大叔。他说了,要太阳落在敖包下面才能回到呢。”八岁的男孩扎布有一张黝黑的脸,还有一双像达里湖的湖水一样清澈的眼睛。他翘首望着远处敖包上三根玛尼杆上飘动的哈达,有些焦急,却很懂事地安慰着自己的母亲。他心里对自己说:“太阳落在敖包下面,天就要黑了,草原上的狼就会出来了。阿布,你可要把巴特尔大叔安全带回来呀。巴特尔大叔,阿布给你准备的羊肉我烤着吃了一点,很香。额吉准备的下马面条要等你来了才下锅呢。”

巴特尔是山东人,汉名叫王珂,是旗里来牧区驻点的干部。牧民们喜欢这个山东大汉,说他总是有那么多智慧帮助大家解决困难,是牧民的好干部,都叫他巴特尔大叔。扎布一家也都喜欢这个高大壮实的巴特尔大叔。前年大旱,牧草长得不好,没能储存多少,漫长而寒冷的冬季牛羊就要挨饿。是巴特尔大叔找到旗里帮助他们调集了一批干草,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那个冬天,巴特尔大叔来了好多次。有一次大雪封了路,巴特尔大叔送柴油、食品和草料过来的时候,还遇上了狼群。好在他有巴特尔的勇敢和智慧,没出什么事。

今年又是大旱,巴特尔大叔担心他们草场打的草不够,早早就捎话说要过来,还说了扎布该上学了,要给他联系一所学校。扎布的阿布萨日朗和家人商量,要留巴特尔大叔多住几天。额吉说:“巴特尔大叔讲过,山东人最讲究上马饺子下马面,他就最爱吃饺子和面条。等他来了,做面条给他吃。让面条像绊马索一样把他留下来。等他走的时候,就包饺子给他吃。让他的日子像金元宝、银元宝一样圆圆满满。”

太阳慢慢向着敖包西边落下去,远处的草由黄色慢慢变成了蓝色,又变成了灰色。扎布知道,很快天就要黑了。可是,阿布和巴特尔大叔还没回来。

“长生天保佑。”莫日娜一会儿看看天,一会儿看看敖包,一会儿看看和她一样焦急的儿子扎布在用脚把毛绒绒的牧羊犬巴鲁踢得又蹦又跳。

天终于黑了。草原里的虫子热闹了起来,嘶哑的叫声让扎布心里更加烦躁。他没心看母亲有条不紊地打油茶,煮羊肉。他骑在一匹小马上,焦急地绕起了圈圈。

“来了!”眼尖的扎布嚷道。在已经看不到绿黄相间的草原上,那条镶着白边的更黄的土路已经变成一块模糊的很淡的白色。一个亮点从远处慢慢地向这边来了,隐隐听到了发动机的响声。“是巴特尔大叔的车!”扎布“驾”了一声,骑着他的小马驹就向着光点奔过去。刚给他踢了几下的牧羊犬巴鲁欢叫一声,追着马儿也跑了出去。

莫日娜从毡包掀起门帘往外看了一眼,冲着儿子的背影怜爱地笑骂了一句什么,就准备着手下面条了。

车远去了。“不是巴特尔大叔。”过了不久,扎布骑着他的小马驹回来了,脸上写满了沮丧和担忧。

“别出了什么事吧?”莫日娜把擀好的面条放在一个盘里,剩下的面就在案板上醒着。她看着儿子默默地拴着马,心里有些忐忑。

夜深了。立秋已过,草原的夜,风有点狠了,吹在身上已有些凉意。天空上一勾弯月,几粒寒星。朦朦胧胧的,像毡包里揪着的两颗心。

第二天,太阳早早就晒到了毡包上。莫日娜帮翻腾了一夜才睡着不久的扎布掖好被子,打开敖包的门,站在了阳光下。

草原上的路像风筝的线,划破黄绿相间的牧草,把心牵在了远方亲人的身上。

小扎布走出敖包的时候,已近中午。看到一身疲惫的额吉正在和依着马站着的阿布说话。阿布的脸阴得像黑夜一样深沉,胡子茬像牧草遇上春雨一样蔓延了整个下巴。衣服又脏又破,还沾着血迹。这是怎么了?

萨日朗把一个书包挂在了扎布的肩上,鹰一样的眼睛里噙着雾一般的悲伤。他对着满眼疑惑的扎布说:“巴特尔大叔来不了了。”

扎布很失望,眼泪溢满了清澈的眼睛:“巴特尔大叔不来吃额吉做的下马面了?”

莫日娜搂过儿子,看着远处的敖包说:“让长生天带给巴特尔大叔吧。不但有下马面,还要有上马饺子呢。”

太阳慢慢向西,一直落在了玛尼杆西面,少了灼目的光芒,而多了许多金灿灿的悲壮的艳丽。金色的草原上,金色的敖包前面多了三个碗,一个盛着酒、一个盛着面,另一个,盛着饺子,也成了金色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莫日娜与儿子等待牧区驻点干部巴特尔的故事,其中借助“上马饺子下马面”表现出的干群之间的深厚情谊令人感动。
B.扎布是一个纯真、懂事的男孩,他热切地盼望着巴特尔大叔的到来,原因包括巴特尔大叔捎话说要给该上学的他联系一所学校。
C.认为巴特尔大叔到了,看着喜出望外、迫不及待骑马奔过去的扎布,莫日娜“怜爱地笑骂了一句什么”,表现出她如释重负的心情。
D.小说对萨日朗着墨不多,但从对其“衣服又脏又破,还沾着血迹”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面对危险时英勇保护干部的硬汉。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风的描写运用了拟人、对比等手法,生动形象,画面感强,展示了克什克腾大草原的自然景观,营造了轻松欢快的氛围。
B.小说中巴特尔大叔没有出场,对这一干部形象的塑造是通过莫日娜与儿子扎布对他的等待,及萨日朗的提示侧面完成的,构思巧妙。
C.小说运用了顺序和插叙相结合的手法讲述故事,既充实了文本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又在两种方法的自然转换中交代了人物关系。
D.小说中巴特尔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前面情节中有不少伏笔,如写莫日娜“看着儿子默默地拴着马,心里有些忐忑”。
3.小说中的牧区驻点干部巴特尔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2021-03-02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

(英国)萨基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是失意者的时刻。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者的寻根问底。

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事。”“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一先令。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

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来。

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香皂。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候,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据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

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

幸好给你找着了。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呜咽。他急忙跑开了。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

您丢什么东西了,先生?他问道。对了,丢了一块香皂。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暮色苍茫、星月微弱,黯淡的光线烘托了人物低迷的心情,也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年轻人的骗局必然败露的结局。
B.在老人“气概已趋衰退”和“空出来的位子”立刻被年轻人占据了的描述中,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社会弱者受欺的无情批判。
C.年轻人“神情坦然”,引起葛尔特茨“警觉”,葛尔特茨“不动声色”地问起他的遭遇,这说明他不太相信年轻人说的话。
D.当年轻人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时,他“带着几分敌意”“猛然转过身来”,可以看出,此前葛尔特茨比的话深深激怒了他。
2.下列关于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刻意描绘了一起发生在黄昏时分的欺诈事件,小说的故事背景、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都染上了“黄昏”的色调,具有象征意味。
B.小说写出了小人物的“黄昏人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黄昏社会”,并对“黄昏人生”背后的人性堕落给予了不露声色的审视和批判。
C.小说以小见大,截取社会生活中一个具有典型性小切片,将原本并不奇崛的事件讲述得曲折有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作品情节构思扑朔迷离,以开放的架构给读者预留了想象的空间,使小说具有了“欧·亨利”式幽默滑稽的效果,引入深思,耐人寻味。
3.请简要概析小说中葛尔特茨比的人物形象特征。
4.有人建议将小说标题改成“一块香皂”,你觉得“黄昏”和“一块香皂”哪一个标题更好?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理由。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送穷

黄大刚

过小年,黄家庄家家户户要“采屋送穷”,砍下竹子,留下顶部的竹叶,制成大扫把,扫除屋顶上的蜘蛛网,对全家进行一次大清洁。“采屋”过后的青竹不能留在家里,必须送到村里的垃圾堆烧了,这叫“送穷”。丢青竹前,都要念道“送穷公,送穷婆,今年吃棵仔,明年吃阉鸡。”看着火把青竹吞没了,心中豁然开朗,没了穷运晦气缠身的重负,来年的好光景隐约可见。

早上起来吃过早饭,张山喂鸡,把鸭子赶到水塘,转来转去,就是不去砍竹子,婆娘看不下去了,催道:“日头都出来了,还不去砍竹子采屋?”张山出去了,日头爬到竹梢时,张山两手空空回来。“你都干吗去了,竹子呢?”“我牵牛去吃草了,你急啥,有啥好急的?”张山不好声气地戗了婆娘一句。“到底你采不采屋送穷,我可告诉你,今天不采屋送穷,明日可就不兴了。”“就你知道,啰里啰嗦的。”张山声音大了起来。说实在,张山有点不想“采屋送穷”,自从当上了扶贫户,张山尝到了帮扶的甜头:帮扶的十六头猪出栏了;去年年底领到的黄牛下了一只牛崽;连续三年的水稻和瓜菜种植的肥料都是政府给的;那间住了三代的土坯房列入了危房改造,在政府补贴下,盖了起来。家里增加了收入,儿子大学毕业,在城里找到了工作,张山总算喘了口气。

张山的帮扶责任人是王东,村主任叫他王科长。说实在的,来得勤,节假日除了慰问品还有慰问金,挖空心思为他找脱贫的法子,特别是建新房,找有关部门鉴定,帮他填申报材料,跑上跑下费了不少精神,张山打心底里感激他。可每次统计收入,张山就很不愉快,“哪有那么多?”“不亏本就好了。”“种出来就自个儿吃,没有收入。”……张山争辩,可怜的样子,王科长有时只得顺从他。   

王科长对他家的环境卫生很有意见,地上密布着鸡屎、烟头,还有纸屑,脏衣服乱扔。

每次王科长都说:“山爹做一下卫生嘛,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科长,我哪有扫天下的本事?”

“一样道理嘛。”

“是,是。”张山把堆在椅子上的脏衣服挂到了绳子上,挥舞着手把鸡轰到了屋外。

王科长动手帮他打扫起卫生来,拦都拦不住,张山只好和王科长一起动手。

王科长指着整洁的屋子,说:“山爹,打扫干净点不是舒服吗?”

张山满不在乎:“领导,我没有觉得有什么不舒服的,打扫干净,不是还要脏?”

王科长说:“山爹,你要拐过弯来,思想不要是老样子。”

“是,是。”张山连声应着。可下次来,张山家还是老样子,脏得没法下脚。

王科长多好的性子都忍不住,发了一通火:你干吗这样,我帮扶你容易吗?来一趟跑几十里山路,我小孩病了,都没空陪,就打扫卫生这样的小事,跟你说了那么多次,你就是不做,这事难吗?辛苦吗?明明知道上面要求要贫困户打扫卫生,你还这样?”说到动情处,王科长的眼里溢出了泪花。

婆娘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开始收抬屋里的卫生,却被张山喝住了,女人嘟囔着:“你看人家王科长……”“你懂个屁。你再打扫给我看,就你能是不是?”

女人不解地看着他,见他很凶的样子,只得放下扫把。

原以为太脏就可以不脱贫,没想到上个星期、王科长还有村干部和他一笔一笔细算了收入,超过了贫困线,把他列入了今年的脱贫对象。

事实就在那里,他百口难辩。

听村主任说,这几天有暗访组要来暗访,王科长还特意打电话让他搞好清洁卫生。

张山如溺水者抓住了稻草,如果被暗访组抓住了把柄,肯定脱不了贫的,张山盘算着。

张山铁了心,这次坚决不“采屋送穷”,虽说不吉利,但那是封建的说法,哪比扶贫政策来得实在?

“山爹,还没采屋啊?”听到王科长的声音,张山的身体不由抖了一下,慌乱站了起来:“还,还没呢。砍不到竹子。”

“这样啊,这是春节的慰问品和慰问金。你等一下,我去慰问李池,顺便帮你把竹子砍回来。”王科长把油、米还有红包递给他。

“李池不是脱贫了吗,还慰问?”张山张大嘴巴。

“是,可是脱贫不脱政策,一样得慰问。”

王科长走得没了影,张山才回过神来,精神十足地收拾起屋里的东西来。

(选自《小说月报》2020.5)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山在每次统计收入时,总是说“哪有那么多?”“不亏本就好了。”“种出来就自个儿吃,没有收入。”表明他对自家现状还不满足。
B.张山有时令人难以理解,王科长真心帮扶他家,周末孩子病了都不顾及看护,也跑过来看他、帮他,但也都没有打动他。
C.当张山采屋送穷不积极时,他的婆娘说“今天不采屋送穷,明日可就不兴了。”她很着急,说明她对“采屋送穷”这事很信服。
D.小说塑造了以王科长为代表的可敬的扶贫干部形象。他们为帮扶像张山这样的贫困户,付出了很多;周末来看望,过春节也来看望。
2.小说开篇一段描写,有何作用?
3.张山对待“采屋送穷”的态度,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4.有位长期关注扶贫的老者读完这篇小说,凝视着小说的结尾陷入沉思。“张山还是没有真“脱贫”,看来扶贫工作还有一段路要走啊!”他为什么这样想?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1-01-26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