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诸多实践证明,后浪正在告慰前浪。中国新时代的青年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们是时代的脊梁,能堪当大任,也能让世界刮目相看。

党和人民对新时代的青年有很多殷切的期待,希望广大青年能够成为先锋分子——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征程,每一代青年。微光汇聚,正是青春蓬勃的中国力量,每个拼搏的你,构成了青春中国的缩影。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

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每个拼搏的你”中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上次借的那本《玩偶之家》,如果你看完了,就还过来吧。
B.又见到曾被他俩羞辱的小明,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满脸羞愧。
C.你对学生始终存一颗火热的心,你手里就永远会有一杯不凉的茶。
D.到底是你去还是他去?都过去这么长时间了,你该做个决定了吧?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请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窦娥冤(节选)》中的窦娥的性格特点。
2024-04-07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那里拿的动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贾母这边说声,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1.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能否将其和后面的一句话删掉,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面对刘姥姥的扮丑自嘲,在场众人笑态各异。请结合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概括三人的不同形象特点。
2024-02-06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邢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3 .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Q头上长了癞疮疤,这成为人们取笑他的由头,也和他屈辱的处境分不开。
B.“估量”一下对手,表明阿Q不是冒险、蛮干之人,也是讲究策略的,然而最终结局大抵都是一样的,以阿Q的失败而告终,表现了阿Q善于投机的性格。
C.“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的“照例”说明阿Q被打不是第一回,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了习惯。
D.明明是自己被欺侮,却要去欺侮自己最厉害的人那里寻找庇护,阿Q把自己的命运荣辱与赵家联系起来,足见其愚昧麻木到了极点。
2024-01-16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六调考试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三次提到了一块大石头:“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二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作为道具,这块“大石头”在小说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风大雪大,门必须关上,大石头的作用无可替代。供桌,太大,难以移动,即便林冲能挪过来,也不便下文林冲突然开门冲出去杀敌;香炉,太小, ;花枪,是武器,不能离身,更不能以此当作顶门的杠子。因而,此处就需要一块大石头。而恰好,旁边就有这么一块。

。这样,林冲和陆谦等人就不能直接面对面。因此,这块石头挡住了门,陆谦等人才能在门外庙檐下悠闲观火,没有任何保留地道出所有阴谋;,才能激起心底的怒火,才能狠下死手,报仇也就显得合情合理、水到渠成。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简要概括文段中介绍了作为道具的“大石头”的哪些作用?除此之外,你认为“大石头”在小说中还能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的生活情绪

孙犁

有一天早晨,我醒来,天已不早了,对间三槐的母亲已经嗡嗡地纺起线来。这时进来一个少妇在洞口喊:彩绫,彩绫,出来吧,要去推碾子哩。

她叫了半天,里面才答应了一声,通过那弯弯长长的洞,还是那样娇嫩的声音:来了。接着从洞口露出一顶白毡帽,但下面是一张俊秀的少女的脸,花格条布的上衣,跳出来时,脚下却是一双男人的破棉鞋。她坐下,把破棉鞋拉下来,扔在一边,就露出浅蓝色的时样的鞋来,随手又把破毡帽也摘下来,抖一抖墨黑柔软的长头发,站起来,和她嫂子争辩着出去了。

她嫂子说:人家喊了这么半天,你聋了吗?

她说:人家睡着了么。

嫂子说:天早亮了,你在里面没听见晨鸡叫吗?

她说:你叫还听不见,晨鸡叫就听见了?姑嫂两个说笑着走远了。

我想,这就是游击区人民生活的情绪,这个少女在生死交关的时候也还顾到在头上罩上一个男人的毡帽,在脚上套上一双男人的棉鞋,来保持身体服装的整洁。

我见过当敌人来了,女人们惊惶的样子,她们像受惊的鸟儿一样向天空突飞。一天,三槐的二嫂子说:敌人来了,能下洞就下洞,来不及就得飞跑出去,把吃奶的力量拿出来跑到地里去。

我见过女人这样奔跑,那和任何的赛跑不同,在她们的心里可以叫前面的、后面的、四面八方的敌人的枪弹射死,但她们一定要一直跑出去,在敌人的包围以外,去找生存的天地。

当她们逃到远远的一个沙滩后面,或小丛林里,看着敌人过去了,于是倚在树上,用衣襟擦去脸上的汗,头发上的尘土,定定心,整理整理衣服,就又成群结队欢天喜地地说笑着回来了。

一到家里,大家像没有刚才那一场出生入死的奔跑一样,大家又生活得那样活泼愉快,充满希望,该拿针线的拿起针线来,织布的重新踏上机板,纺线的摇动起纺车。

而跑到地里去的男人们就顺便耕作,到中午才回家吃饭。

没有人谈论今天生活的得失,或是庆幸没死。在他们看来,死就是死了,没死就是活着,活着就是要欢乐的。

假如要研究这种心理,就是他们看得很单纯,而且胜利的信心最坚定。因为接近敌人,他们更把胜利想得最近,知道我们不久就要反攻了,而反攻就是胜利,最好是在今天,在这一个月里,或者就在今年,扫除地面上的一切悲惨痛苦的痕迹,立刻就改变成一个欢乐的新天地。所以胜利在他们眼里距离最近,而那果实也最鲜明最大。也因为离敌人最近,眼看到有些地方被敌人剥夺埋葬了,但六七年来共产党和人民又从敌人手中夺回来,努力创造了新的生活,因而就更珍爱这个新的生活,对它的长成也就寄托更大的希望。对于共产党的每个号召,领导者的每张文告,也就坚信不移,兴奋地去工作着。

由胜利心理所鼓舞,他们的生活情绪,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是这样。村里有一个老泥水匠,每天研究掘洞的办法,他用罗盘、水平器,和他的技术、天才和热情来帮助各村改造洞。一个盲目的从前是算卦的老人,编了许多劝人方,劝告大家坚持抗战,他有一首四字歌叫《十大件》,是说在游击区的做人道德的。有一首《地道歌》确像一篇住洞须知,真是家传户晓。

最后那一天,我要告别走了,村长和中队长领了全村的男女干部到三槐家里给我送行。游击区老百姓对于抗日干部的热情是无法描写的,他们希望最好和你交成朋友,结为兄弟才满意。

仅仅一个星期,而我坦白地说,并没有能接触广大的实际,我有好几天住在洞里,很少出大门,谈话的也大半是干部。但是我感触了上面记的那些,虽然很少,很简单,想来,仅仅是平原游击区人民生活的一次脉搏的跳动而已。

我感觉到了这脉搏,因此,当我钻在洞里的时间也好,坐在破炕上的时间也好,在菜园里夜晚散步的时间也好,我觉到在洞口外面,院外的街上,平铺的翠绿的田野里,有着伟大、尖锐、光耀、战争的震动和声音,昼夜不息。生活在这里是这样充实和有意义,生活的经线和纬线,是那样复杂、坚韧。生活由战争和大生产运动结合,生活由民主建设和战斗热情结合,生活像一匹由坚强意志和明朗的智慧织造着的布,光彩照人,而且已有七个整年的历史了。

并且在前进的时候,周围有不少内奸特务,受敌人、汉奸、独裁者的指挥,破坏人民创造出来的事业,乱放冷箭。这些事情更激发了人民的智慧和胆量。

有人愿意充实生活,到他们那里去吧。

(节选自《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彩绫出洞时头上罩着男人的毡帽,脚上套着男人的棉鞋,在非常时期也注意自己的形象。
B.敌人来了,来不及下洞的女人们飞跑到地里去,这是危急时刻求得生存的一种方式。
C.游击区的百姓接近敌人,他们对生死看得很单纯,也格外珍惜创造的新生活。
D.游击区的百姓都希望和抗日干部交成朋友,结为兄弟,好让自己的未来有个依靠。
2.文中写到老泥水匠和算卦老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本文符合小说“三要素一主旨”的特点。结合文本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
2021-11-19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佟鸭子

欧阳明

佟鸭子是一家小餐馆,不卖早餐,只中午和晚上营业,卖炒菜和卤菜。店里最出名的,是卤鸭子。

佟鸭子既是店名、菜名,也是大家对店主的称呼。店主姓佟。

佟鸭子的特色,是香甜。香,来自上百年那锅老卤,几十种香料和中草药熬制而成,醇厚浓郁,闻着就忍不住流口水。其次是甜。不是入口就甜,是回甜,回味时才感觉到的,淡淡的,微风般弥漫在味蕾上,和卤香交融一体,甜而不腻。

卤鸭选材讲究,只选本地两年以上的老麻鸭,吃草和田螺鱼虾粮食长大的。绝不用饲料喂大的。饲料喂大的鸭长得快,仅一个多月,连毛都还没长齐就长大了,毛桩还埋在鸭皮下面,根本无法清除。卤出来有股浓烈的毛腥味儿。还必须得下一次油锅,把皮子炸酥了。那样,既可掩盖皮下的毛桩,也可压一压腥味。但不管怎样,吃起来还是满口腥臭,肉还很柴,嚼起来费力。

佟鸭子的鸭不跑油锅,卤出来直接吃。皮上保留着卤水黄亮的颜色,皮下的肉,汁液饱满,软烂香甜。

卤鸭子从卤水锅捞起来趁热吃才口感最好。所以大家多在店里就地处决"。也有买回家去的,但家离店必须在两里以内。否则,佟鸭子就不会卖。说是出锅时间长了会变味,坏了他的名声。

卤鸭的吃法也有讲究,不能用刀剁,必须手撕,鸭沾了铁,会带铁腥味。

佟鸭子餐馆生意历来就好,尤其是逢场天,晚一点儿,就没位置了。即便占到位置,也不一定能吃得上卤鸭。卤鸭是限量的,每天只卤三十只。

佟鸭子卤鸭的手艺是祖传的。手艺传男不传女。传男也要到三十岁才传。三十岁前的男人,嘴上无毛,做事不牢,缺耐性。

佟鸭子餐馆在乡场上,离县城四十多公里,城里人想吃,来回要耗费半天。但还是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尤其是县城工作的干部,下乡总选那儿跑,出发前,都得给乡政府打电话,叫一定要留上几只卤鸭,弄得乡政府年年接待费超标,苦不堪言。

佟鸭子靠卤鸭子修了楼房,为儿子讨了老婆。

儿子学到手艺后,想每天多卤一些,多卖点钱。佟鸭子坚决不同意。说,钱挣不完的,人一辈子能不愁吃不愁穿就够了,若是为了钱,砸了佟鸭子这块招牌,对不起祖先。儿子心里埋怨他说,死脑筋!

有省市领导到县上来调研或检查工作,本地官员都要带他们去吃佟鸭子。吃了都赞不绝口。县领导叫佟鸭子多卤一些,真空装袋后做成礼品盒,拿去送人。他听了一个劲儿地摇头,说,我的鸭子讲究的是个鲜,那样做,会变味,吃了会说我手艺差。

县领导鼻子一哼,说他小富即安,没远见,永远成不了大器。

县里有个做餐饮的老板,找佟鸭子合作,叫他在县城开家分店,店面租金由老板负责,利润对半分。佟鸭子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2000年3月8日,佟鸭子突发脑溢血,因抢救不及时,不幸离世。好在儿子手艺已经学成,并不影响餐馆继续营业。

儿子本不像老子那样容易满足,想买车,想在城里买房,说那样孩子就可以在城里上学。城里的教育质量的确比乡下好。

没有了老子的阻拦,儿子把店搬到了县城。

新店一开业,生意火爆。三十只鸭,十多分钟就卖完了。排在后面的,只能失望而归。看到钱不挣是傻子,儿子于是开始增加卤鸭的数量,才一周时间,就从最初的每天三十只,增加到每天两百多只。

数量大了,原料就成了问题。因为不喂饲料,老麻鸭长得慢,养殖效益也不及喂饲料的好,养的人越来越少。无奈之下,只得买饲料鸭。那些鸭都是从外地运来的,进价低,利润空间很大。儿子像突然捡到了金元宝,笑得合不拢嘴巴。慢慢地,就干脆不买本地麻鸭了。

有人说儿子脑子灵活,与时俱进,比老子聪明。

时光如梭,转眼就到了年关。年关是销售的旺季,可儿子突然发现,来吃鸭买鸭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儿子很纳闷。问朋友。朋友说,你自己尝尝就知道了。

儿子尝了自己的鸭子,虽然还是香甜,但却有一股毛腥味儿。他琢磨了很久,终于想起了老爹生前说过的那些话。

儿子又买麻鸭来卤,但不知为啥,卤出的鸭子,始终脱不了腥味。最后,儿子才弄明白,是卤水坏了。

儿子开始按照老爹留下的秘方重新熬制卤水。调制了半年,也没熬出和老卤一样的味道来。儿子搞不清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没了招牌菜,店里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很快就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不得不关门了事。

儿子又回到了乡下种地。从此,佟鸭子走进传说。时至今日,已经没有几个人知道曾经有个佟鸭子了。

(原载《小小说月刊》2020年3期)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佟鸭子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只选本地老麻鸭,下一次油锅,这样鸭皮酥脆,鸭肉汁液饱满软烂香甜,深得顾客喜爱,远近闻名
B.在县城工作的干部下乡总来品尝卤鸭,以致乡政府接待费年年超标,这一情节主要目的在于批判某些干部漠视工作、大吃大喝的腐败作风。
C.县领导要求佟鸭子扩大产量,做成礼品盒,却被拒绝,说明佟鸭子具有小富即安的小民意识,没有远见,永远成不了大器。
D.儿子进城开店,想买车,想在城里买房,想让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是无可厚非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大量篇幅写佟鸭子的特点、用料,做工,看似闲笔,实则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下文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做了铺垫。
B.小说文笔细腻,比如“淡淡的,微风般弥漫在味蕾上,和卤香交融一体,甜而不腻”,运用比拟手法,形象生动,具有抒情性。
C.小说运用对比,通过描写父子两代人不同的职业操守、不同的生意模式,写出了不同的人生况味,从而以小见大,写出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D.小说中的语言颇有特色,如“肉还很柴”运用方言,“就地处决”幽默风趣,而且全文多短句,娓娓道来,深得笔记小说之妙。
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佟鸭子父子不同的性格。
4.小说结尾初稿为:“儿子又按照以前的规矩卤鸭,但不知为啥,卤出的鸭子,总脱不了一股腥味。最后,儿子终于明白是卤水坏了。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差,硬撑了几个月后,由于入不敷出,不得不把店子关了。多年后,旅游部门欲打造餐饮文化,突然想起了佟鸭子,鼓动儿子东山再起。儿子制了几次卤水,都卤不出最初鸭子的味道。叫他按照秘方熬制,他说老卤是祖传下来的,从来就没有秘方。现在,知道佟鸭子的人已越来越少了。”请分析作者修改为现结尾的原因。
2021-06-02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泊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孙犁[注]

他名叫葛覃。我记得这两个字出自《诗经》,题作葛覃的这几段诗,是古代民歌,也很好读。

我们认识的时候,还都是青年,他比我还要小些,不过十七八岁。人虽然矮小一些,却长得结实精神,一双大眼,异常深沉。他的家乡是哪里,我没有详细问过,只知道他是南方人,是江浙一带的中学生。为了参加抗日,先到延安,一九三九年春天,又从延安爬山涉水来到晋察冀边区。我们见面时,他是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学系的学生。一九四一年,边区文艺工作者协会成立,我们一同参加了成立大会,他已经写了不少抗日的诗歌,他的作品富于青春热情和抗争精神,很多人能够背诵。

后来听说葛覃到了冀中区,后来又听说他到了白洋淀。那个时候,冀中区斗争特别激烈残酷,我们的大部队,已经撤离,地方武装也转入地下,原来在那里的文艺工作者,也转移到山里来了,而葛覃却奔赴那里去了。

我心里想,这位青年诗人,浪漫主义气质很明显,一定是向往那里的火热斗争,或者也向往那里的水乡景色,因为他来自江南。

山川阻隔,敌人封锁,从此就得不到他的消息,也不知道他的生死,我就渐渐把他忘记了。

日本投降以后,我回到了冀中,也曾经到过白洋淀,但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也没有想到探寻他的下落。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我到了天津,才从文艺学院另一位同学那里知道葛覃还在白洋淀。那位同学说:

他一直在那里下乡,也可以说在那里落户了。他的下乡,可以说是全心全意的了吧!

进城以后,大家关心、注意的是那些显赫的人物和事件,报纸刊出的或电台广播的消息是谁当了部长,谁当了主任,谁写了名著,谁得到了外国人的赞扬……作家们还是下乡,有时上边轰着下去一阵,乡下炕席未暖,又浮上来了。葛覃下乡虽然彻底,一下十几年,一竿子扎到底,但他并没有因此出名,也没有人表扬他,因为他没有作品,一首诗也没有发表过。他到底在干什么呀,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因此,我就跟着剧团到白洋淀去体验生活,住在淀边一个村庄。行前,文艺学院那位同学告诉我,葛覃就是在这个村庄教小学。

到那里的第二天早晨,我就去找葛覃,小学在村庄的南头,面对水淀。校舍很宽敞,现在正是麦收季节,校门前的大操场,已经变成了打麦场。到学校一问,现在放假,葛老师到区上开会去了。有一次,看到一个农民穿戴的中年人,从学校出来,手里提了一个木水桶,上到淀边的船上,用一根竹竿,慢慢把船划到水深处,悠然自得,旁若无人。然后打了一桶水,又划回来,望了我一眼,没有任何表情,提着水桶到学校去了。我看这个人的身影,有些像葛覃,就赶快跟了进去。我喊了一声:

葛覃!

我随他走进屋里,这是他的厨房兼备课室,饭桌上零散地放着一些书籍报纸,书架上也放着一些碗筷,瓶罐。我看着他做熟了饭——一碗青菜汤;又看着他吃完了饭——把一个玉米面饼子,泡在热汤里。在这种气氛下,我也没有多谈,只是翻看他桌上的书报,临走向他借了一本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拿回住处去看。

在村里,我问过村干部。他们说葛老师初来时,敌人正在疯狂烧杀,水淀的水都叫血染红了,他坚持下来了。人很老实,人缘也好。在村里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也没有数了。

去年,有一位白洋淀的业余作者到天津来,我又问起葛覃的生活。他说:究竟为什么,一个人甘心老死异乡?除去到区县开会,连保定这个城市也不愿去一趟。认识的老同志又很多,飞黄腾达的也不少,为什么也从不去联络呢?过去好写诗,为什么现在一首也不写呢?这就使人不明白了。

我说:因为你是一个作家,所以才想得这样多。我在那个村庄的时候,农民就没有这些想法。他们早把葛老师看成是本乡本土的人了。他不愿再写诗,可能是觉得写诗没有什么用,是茶余酒后的玩艺儿。他一字一句地教学生读书,琅琅的书声,就像春天的雨水,滴落在地下,能生菽粟,于人生有实际好处。他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士,他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战士。他的行为,是符合他参加革命时的初衷的。白洋淀的那个小村庄,不会忘记他,即使他日后长眠在那里,白洋淀的烟水,也会永远笼罩他的坟墓。人之一生,能够被一个村庄,哪怕是异乡的水土所记忆、所怀念,也就算不错了。当然,葛覃的内心,也可能埋藏着什么痛苦,他的灵魂,也可能受到过什么创伤,他对人生,也可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和看法,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也不必深究了。

文本二:

芸斋主人曰:人生于必然王国之中,身不由己,乃托之于命运,成为千古难解之题目。圣人豪杰或能掌握他人之命运,有时却不能掌握自己之命运。至于凡俗,更无论矣。随波逐流,兢兢以求其不沉落没灭。古有隐逸一途,盖更不足信矣。樵则依附山林,牧则依附水草,渔则依附江湖,禅则依附寺庙。人不能脱离自然,亦即不能脱离必然。个人之命运,必与国家、民族相关联,以国家之荣为荣,以社会之安为安。创造不息,克尽职责,求得命运之善始善终。葛覃所行,近斯旨矣。

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三日


注:孙犁(1913-2002),“荷花淀派”创始人。一九三七年参加工作,任华北联合大学教员,晋察冀通讯社编辑等,一九四九年后长期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担任主编工作,晚年自号“芸斋主人”。文本一《葛覃》节选自孙犁的《芸斋小说》,文本二是作者放在《葛覃》篇末以“论赞”的形式发表的议论。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葛覃来到冀中区的白洋淀任小学教师,在村里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无数。小说刻画了一个令人崇敬的知识分子形象。
B.葛覃打水不是就近在白洋淀边,而是旁若无人地划着船,去淀中水深处,打上一桶水,这体现了葛覃特立独行的隐士性格。
C.葛覃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喜欢写诗歌,而后来到白洋淀做老师后,就基本不再写诗了。这种变化是主人公逐渐成熟的痕迹之一。
D.这篇小说语言简洁朴实,散淡平静,深湛沉着,意味隽永。小说格调散文化,笔下的人物和情状自然,表现出独特的风格魅力。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葛覃的名字,取自《诗经》中《周南•葛覃》篇,人如其名,葛覃也表现出浓厚的浪漫气质。小说风格也与《诗经》的风格一脉相承。
B.孙犁开创的“荷花淀派”,景物描写优美诗化,清新明净,情感真挚,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葛覃》充分体现了该流派的典型特色。
C.国家经历大变,往往有时代印记鲜明的文学作品出现。建国前后,也涌现了许多孙犁这样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大都与时代息息相关。
D.《史记》《聊斋志异》篇末的“太史公曰”“异史氏曰”部分,都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肯定态度,《芸斋小说》继承了这种写法的特点。
3.作者评论“葛覃所行,近斯旨矣”,请分析葛覃所行是如何体现这一评论的。
4.有人说,读这种作品“是既把它当作小说,又把它当作历史的”。请从“小说”与“历史”的角度简析《葛覃》的艺术特征。
2021-05-28更新 | 660次组卷 | 7卷引用:2021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粒种子

陈汉南

城市已被炸成了废墟,硝烟弥漫。偶尔,一粒子弹挤破凝固的空气,从身边穿过,像难产女人发出的绝望呐喊,昭示着这场战争还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中尉维特藏了两盒罐头,背上卡宾枪,匍匐着爬出了掩体。他这是在拿生命开玩笑,但150米开外的那幢塌楼的地下室,却像黑洞一样吸引着他。只要过了这150米的生死线,他就可以到达那个金发女人的身旁,忘掉战争,忘掉自我。

那个地下室是维特在打狙击战时发现的,里面还藏有24个平民。当他端枪瞄准他们时,一个女人从容地摘掉了头巾整理容颜,她要让最后的自己也美丽如常。

她仰着头,眯着眼,享受着从墙缝中漏进来的一点阳光。女人的优雅深深地打动了维特,他突然想起了他的妻子。

维特犹豫了几秒钟,终于还是收起了枪。他掏出一包压缩饼干,边抛给女人边生硬地呵斥:“这是战争,不许外出。”

150米的距离,时时会有冷枪,维特费了很大的劲才来到地下室。地下室的人像躲瘟神一样避让着他,一个七八岁的男孩见他走进来,便讨好地向他行礼,结果却被他一脚踢到了墙角。

维特把女人拉过来,让她坐在他的腿上,将头埋下去,一动不动。

女人以为维特睡着了悄悄地腾出一只手,摸出藏在袜子里的军刀,但她还没来得及刺向维特,就被他抓住了手腕,只轻轻一扭,刀就掉在了地上。

维特望着女人,抬手捏捏她的脸,将两盒罐头放在身旁的木桌上,说:“这是给你的,谁敢抢,我就杀了谁。”

巷战天天有,物资却越来越贫乏。在暗无天日的等待和平的日子中,女人盼望着维特的到来。因为维特能给她带来食物,他走后,她就可以把食物分给孩子们了。虽然孩子们在背后骂她是叛徒,但她还是觉得这场战争的罪孽,不该由他们来承担。

有一天,维特给自己灌了一瓶威士忌,发起了酒疯:“去他的战争,让我失去了一切。我不打仗了,我要回家。”

女人也突然来了勇气,指着维特的鼻子骂道:“你们这些魔鬼,好好的家不待,跑到我们这里来烧,来抢!”

维特没有回答女人的话,他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一张照片,说:“我的妻子,我的女儿,都被炸死了。”

女人很惊讶,照片上的女人竟然和她长得一模一样,也有着金黄、柔软的头发。女人突然觉得她就是照片上的女人。

她慢慢地靠过去,第一次主动地把维特的头靠在了自己的胸膛上。维特抱着女人,喃喃地说:“我们回家吧,西泽州农场,有牛,有马,还……”

这晚,维特没有归队。女人告诉维特她叫娜娜,她的家就在这幢被炸毁的楼里,她的父母、兄弟也在这里。她说她哪儿也不去,她要生许多许多的孩子,等孩子们长大后,她就带着他们把楼重新盖起来。

中尉维特没有归队,天一亮,少校就带着部队搜寻了过来。看到维特时,少校给了他一巴掌,怒吼道:“维特,你有辱军人的威严!”

维特低着头,不去辩解。少校挥挥手,地下室就响起了枪声。他又示意处决娜娜,维特请求道:“让我来吧!”

维特扶着娜娜,娜娜挽着维特,他们走出了地下室,阳光沐浴着他们。维特解下项链戴在娜娜的脖子上,轻轻地触着娜娜的耳朵,说:“记住了,西泽州农场,有牛,有马……”

维特扭头望了一眼,少校正站在地下室的阴影里。他仰起头,朝自己开了一枪,鲜血立刻就喷了出来,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红艳。

维特倒下了,有士兵朝娜娜举枪,却被少校压下了枪管。他若有所思地说:“也许,那是我们团最后的一粒种子。”

中尉维特死后,有一天,战争突然醒了,像醉汉一样发疯,炮弹铺天盖地地扑来,很快一切都化为灰烬。当一切都化为灰烬后,战争也就结束了。

后来,娜娜带着她和维特的孩子找到了西泽州农场,老维特捧着儿子的项链悲喜交加,他竟然激动得语无伦次:“有希望了,我们有希望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维特发现地下室里藏有24个平民,但他并没有枪杀他们,因为平民中的那个女人从容优雅的举动深深地触动了维特,他不忍下手。
B.由于维特晚上没有归队,少校在寻找维特的时候发现了地下室,出于对维特违反军纪的惩罚,他下令枪杀了地下室内除娜娜之外的所有人。
C.女人天天盼望维特的到来,因为维特可以给她带来压缩饼干和罐头等食物,然后她就可以悄悄地把这些食物分给饥饿的孩子们吃。
D.当士兵准备枪杀娜娜时却被少校阻拦了,少校若有所思的自语,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1段将读者带入战争的世界,运用比喻的手法对子弹发出的声音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具有暗示人物心理、表现小说内容的作用。
B.小说倒数第二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战争的激烈与残酷,简洁而生动。
C.小说构思非常巧妙,作者精心选取发生在战争中的故事来正面描写战争,以此来表现深刻的主题,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D.文章标题巧妙设置悬念,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表明作者的情感倾向:战争是罪恶的,可以摧毁一切,但摧毁不了人们的希望。
3.小说中的娜娜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中三次写到“西泽州农场”,分别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到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021-05-22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魏县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馆》第一幕

两家人为争一只鸽子发生纷争,约请了打手准备大打出手,但因有人出面调停,所以来到茶馆里吃讲茶讲和。

松二爷   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与松二爷的谈话。

二德子   (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松二爷   (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   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   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要动手)

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

王利发   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

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

常四爷   (闪过)你要怎么着?

二德子   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马五爷   (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   (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你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马五爷   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

二德子   嗻!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

(往后面走去)

常四爷   (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马五爷   (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

常四爷   (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

王利发   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怪不得您也得罪了他!

常四爷   我也得罪了他?我今天出门没挑好日子!

王利发   (低声地)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

常四爷   (往原处走)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王利发   (向宋恩子、吴祥子那边稍一歪头,低声地)说话请留点神!(大声地)

李三,再给这儿沏一碗来!(拾起地上的碎瓷片)

纤手刘麻子领着康六进来。刘麻子先向松二爷、常四爷打招呼。

刘麻子   说说吧,十两银子行不行?你说干脆的!我忙,没工夫专伺候你!

康六   刘爷!十五岁的大姑娘,就值十两银子吗?这是我的亲女儿!我能够……

刘麻子   有女儿,你可养活不起,这怪谁呢?

康六   那不是因为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了吗?一家大小要是一天能吃上一顿粥,我要还想卖女儿,我就不是人!

刘麻子   那是你们乡下的事,我管不着。我受你之托,教你不吃亏,又教你女儿有个吃饱饭的地方,这还不好吗?

康六   到底给谁呢?

刘麻子     我一说,你必定从心眼里乐意!一位在宫里当差的!

康六        宫里当差的谁要个乡下丫头呢?

刘麻子     那不是你女儿的命好吗?

康六       谁呢?

刘麻子   庞总管!你也听说过庞总管吧?伺候着太后,红的不得了,连家里打醋的

瓶子都是玛瑙的!

秦仲义,穿得很讲究,满面春风,走进来。

王利发   哎哟!秦二爷,您怎么这样闲在,会想起下茶馆来了?也没带个底下人?

秦仲义   来看看,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做生意不会!

王利发   唉,一边作一边学吧,指着这个吃饭嘛。谁叫我爸爸死的早,我不干不行啊!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闭闭眼就过去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

秦仲义   我不喝!也不坐着!

王利发     坐一坐!有您在我这儿坐坐,我脸上有光!

秦仲义   也好吧!(坐)可是,用不着奉承我!

王利发   李三,沏一碗高的来!二爷,府上都好?您的事情都顺心吧?

秦仲义   不怎么太好!

王利发   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

秦仲义   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

王利发   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嗻!

秦仲义   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

王利发   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秦仲义   小王,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你等着瞧吧!

王利发   您别那么办哪,二爷!

秦仲义   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王利发   那为什么呢?

秦仲义   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工厂!

王利发   开工厂?

秦仲义   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唉,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你不懂!

王利发   您就专为别人,把财产都出手,不顾自己了吗?

秦仲义   你不懂!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啦。我亲眼看见了,你的生意不错,你甭再耍无赖,不长房钱!

王利发   您等等,我给您叫车去!

秦仲义   用不着,我愿意溜达溜达!

秦仲义往外走,王利发送。

小牛儿搀着庞太监走进来。小牛儿提着水烟袋。

庞太监   哟!秦二爷!

秦仲义     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   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秦仲义   我早就知道!

茶客们忽然全静寂起来,几乎是闭住呼吸地听着。

庞太监   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

秦仲义   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

庞太监   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作官的还厉害呢!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

秦仲义   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哈哈哈!

庞太监   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

秦仲义   改天过去给您请安,再见!(下)

庞太监   (自言自语)哼,凭这么个小财主也敢跟我斗嘴皮子,年头真是改了!

(问王利发)刘麻子在这儿哪?

王利发     总管,您里边歇着吧!

众茶客静默一阵之后,开始议论纷纷。

茶客甲   谭嗣同是谁?

茶客乙   好像听说过!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么会问斩呀!

茶客丙   这两三个月了,有些作官的,念书的,乱折腾乱闹,咱们怎能知道他们捣的什么鬼呀!

茶客丁   得!不管怎么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姓谭的,还有那个康有为,不是说叫旗兵不关钱粮,去自谋生计吗?心眼多毒!

茶客丙   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咱们也不好过!

茶客丁   那总比没有强啊!好死不如赖活着,叫我去自己谋生,非死不可!

王利发   诸位主顾,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

大家安静下来,都又各谈各的事。

茶客甲   (正与茶客乙下象棋)将!你完啦!

——幕落

(有删改)

1.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裕泰大茶馆里形形色色人物的各种活动,逼真地勾勒出了晚清时期社会动荡的图景。
B.康六卖女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凋敝的状况,老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
C.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在王利发面前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讲实业救国时自命不凡,但面对庞太监时却退缩懦弱。
D.结尾处众茶客们的谈话与表现,可以反映出这些小市民只在乎个人得失,苟活于世,对国事却漠不关心。
2.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的小事件组成,并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这与课本上《雷雨》节选部分的写法大体相同。
B.王利发向常四爷低声介绍马五爷是信洋教、说洋话、吃洋饭的,连官面上都不惹他,侧面写出了当时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猖獗
C.作者用舞台说明中“搀着”这一细节刻画出庞太监的老态,用精彩的台词栩栩如生地再现出其封建余孽的形象。
D.文末“茶客甲”的“将!你完啦!”这句话一语双关,意味深长,暗示着晚清政府已走向末路,这个时代即将终结。
3.对于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有人评价他“精明而心眼不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老舍先生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的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中各色人物之间的冲突分别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矛盾?请简要分析。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花果

孙犁

①我读高中时,有一门课程是生物学精义,原著作者是日本人,忘记了名字,译者汤尔和,民国初年是很有名的人物。讲师还是在初中时教我们博物的张老师,河南巩县人,我对他印象很好。

②这本书很厚,商务印书馆出版,布面精装,很长时间才学完了。我每次考试,分数不少,但现在除去记得一个门得耳定律,其余内容,完全忘记了。

③我还记得,讲到无花果时,张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了一次校园。校园也是新建立起来的,地方很小,占了操场的一角,雇了一个工人。不知为什么,在我的印象中,这所中学,从校长、训育主任、庶务员到这个校园管理工人,表情都非常严肃,脸总是板得很紧,问一句,说一句,从来没有一丝笑容。在校园中,我们轮流着看了无花果和含羞草,张老师热心地在一旁讲解着。但是,无花果留给我的印象并不深,还不如含羞草。后来也很少再见到这种植物。

④四十三岁时,我病了,1958年春季,到青岛休养。青岛花木很多,正阳关路的紫薇,紫荆关路的木槿,尤为壮观,但我无心观赏。经过夏天洗海水浴,吹海风,我的病轻了一些,到了秋末冬初,才细心观察了一下病房小院的景色。这原是什么阔人的别墅,一座三层的小楼,楼下是小花园。花园无人收拾,花卉与野草同生。东墙下面,有几株很大的无花果,也因为无人修剪,枝杈倾斜在地上。

⑤天气渐渐凉了,有些为了来避暑的轻病号都走了,小楼就剩我一个人。有一个护理员照料这里的卫生。她是山东蓬莱县人,刚离家不久,还带有乡村姑娘的朴实羞怯味道。虽然不管楼房以外的卫生,却把小花园看做她的管理范围,或者说是她的经济特区。花,她可以随便摘了送人,现在又把无花果的果实,都摘下来,放在楼下一间小房里。

⑥我因为有病,不思饮食,平日有了水果,都是请她吃。有一天,她捧了一把无花果,送到我的房间,放在桌子上说:我也请你吃水果!

⑦我说:你知道,我不爱吃水果。

⑧她说:这水果不同一般,能治百病,比崔大夫给你开的药还有效!

⑨我笑了笑说:我不相信,没听说无花果可以治神经衰弱。

⑩她说:到这里来的人,都说是神经衰弱。表面看来,又不像有病。究竟什么是神经衰弱?为什么我就不神经衰弱?

⑪我说:因为你不神经衰弱,所以也没法和你说清楚(后来我还是跟她详细说了症状)。

⑫她听了,笑了起来,说:那样,无花果治不了你的病。不过,它还可以开胃口、补肚子。你也别不给我面子,好歹吃一个。

⑬她说着从桌子上捡了一个熟透了的深紫色的无花果,给我递过来。正当我伸手去接的时候,她又说:

要不,我们分吃一个吧。你先尝尝,我不是骗你,更不会害你。

⑮她把果子轻轻掰开,把一半送进我的口中,然后把另一半放进自己的嘴内。这时,我突然看到她那皓齿红唇,嫣然一笑。

⑯这种果子,面面的,有些甜味,有些涩味,又有些辣味。

⑰吃了这半个无花果,最初几天,精神几天。不久,我又感到,这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我把这一段心路历程写了下来,放在家中抽屉里,不久就文化大革命,造反派把这些东西抄了去,还派专人到青岛去调查,当然大失所望。

文化大革命,同院的人,把我养的好花都端了去。他们花没养活,有些好的瓷盆也都给打碎了。这些年,社会秩序不好,经常有人进院偷花,我就不再花钱买花。有时自己种些草花,有时向邻居要些芽子栽种。后邻刘家有一棵大无花果。在天津,这种花并不名贵,市民家里,常常有之。我向他要了一小盆,活了,但冬天又冻死了。后来又插了一棵,有了经验,放在有炉火的屋里,现在已经长得像棵树了。它无甚可爱,只是春天初叶早,很鲜很嫩,逗人喜欢。放在屋门口,我每天晒太阳的地方,与我为伴。家里人说,叶子有些怪气味,劝我把它移开些。我说算了吧,不妨事的。

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老伴去世,我很孤独寂寞,曾按照知道的地址,给那位蓬莱县的女同志写过一封信,没有得到回信。在那种时候,人家怎么会回信呢?算来,她现在(指1987年)也该是五十多岁的人了。

⑳芸斋主人曰:植物之华而不实者,盖居十之七。而有花又能结果实者,不过十之三,人类实赖以存活。至于无花果,则植物之特异者耳,故只为植物学者重,并略被观赏焉。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从学生时代初见“无花果”写起,不疾不徐,既写出了作者对当年学校生活淡淡的回忆,也为后文做铺垫。
B.本文由无花果说到人,全篇文章的语言呈现出清新生动而又典雅的特色,引人反思,而又回味无穷。
C.文章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细节等描写,展现了护理员朴实体贴、热情开朗而又天真可爱的性格特点。
D.这篇回忆性文章从表面上看,是作者在追忆自己生命中与“无花果”有关的人与事,其实是状物写人、借物抒怀。
2.下列与文本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生物学精义的内容很多都忘记了,这与鲁迅《呐喊》自序的开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在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B.鲁迅的《藤野先生》和本文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这样都便于作者自由抒发情感,让文章行文通顺,娓娓道来,给读者一种亲切、可读的感觉。
C.巴金的《小狗包弟》以一条小狗的命运侧面反映出“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时代的某些特点,并借此反思自己和社会,本文同样意在于此。
D.“芸斋主人曰”可能是仿照《史记》“太史公曰”《聊斋志异》中“异史氏曰”的写法,内容上属于前文叙事的小结和引申。
3.除开头和结尾外,文中还有两处写到了无花果,请结合文本,分别阐述这两处“无花果”的象征意义。
4.孙犁是当代深情关注人性美、发现人性美、书写人性美的作家之一,本文中表现出了“我”的哪些人性之美?又是如何得以表现的?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说明。
2021-05-19更新 | 32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