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茅盾

天是阴沉沉的;天像在发闷,又像是没有睡醒,没精打采似的。虽然说不上是喜欢,老赵可是向来就不觉得他有理由来反对这样的天气。一年到头,他白天上公事房,公事房里他所占有的那个角落反正是不论阴晴都得开电灯的,晚上呢,他当然有个家,一丈见方那样一间,尽管外边太阳晒得狗吐舌,他这家还是得不到什么阳气。

“我见鬼么,来看这种年货!”老赵偷偷叹口气,心里说。抽身就想走。

现在他觉得街上走的人,好像都是办年货的;而且又觉得手提着糖果、饼干、年糕、瓶装酒等等诱人的东西的,也特别多——比空手的人多。他惘然想起昨天也是在这条街上走过,偶然朝一家食品店望一眼,看见高高挂在那里的一提一提的东西,其实也不过小小两个纸盒的蜜饯,再加两瓶酒,几块红白年糕,可是标价就要几万。

有人说:“大减价的铺子真多,几乎一条街上没有不是大减价的,可是一看标价,比上月不减价的时候倒又提高了。”

“这是为了下月不减价时再提高作准备呀!”又一人立刻接着俏皮地说。

各种的报导,各种的预测,于是纷纷而来。

老赵坐在他的“岗位”上,只是倾耳谛听,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心里也不起任何反应,大减价的铺子跟他向来很少关系,正像早上他路上碰见的鲜花摊儿一般。和他有切身关系的物品,向来是无所谓大减价的。

他一边想,一边惘然看着那些闲谈的同事们的脸。他忽然觉得这些脸都很陌生,这些脸虽然各有各的表情,而且是极善变化的表情,可是又都那样勉强而刻板,好像是些不同形式的面具。而且即使是高声的笑,那笑声也极不自然,似乎本来不想笑,也并无可笑之处,不过为了闲谈中间总得夹一点笑声才合适,于是就官样文章的笑了起来。

这一个新的感觉,使得老赵心里发毛,不敢再抬眼看了,而且又不敢想象自己的脸是否也跟面具似的,如果是,那又是怎样个谱式?

老赵心里感到点空虚。逢到过年这么一个习俗相沿的佳节,要是单位里干脆不放假,那他这做父亲的不带孩子们乐一天,似乎也不算有亏父道,可是偏偏又放了假了,他怎么办呢?站在马路上茫然四顾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念头是要设法曲尽为父之道,反正一年只这一次。于是心里就默默地计算他的口袋里的全部财产。难道他做父亲的就连一些口福都不给他的孩子们么?不用什么山珍海味,有这么一点甜甜的,富于脂肪的,便够叫孩子们快活得跳了;而这,似乎尚在他能力范围以内。

“贵得怕人呀!”老赵低声说,便也伸手去摸一下那块宝贝。

取钱的时候,手又碰到自己正楷抄写的那张单子,老赵微微一怔,但是他仍然很痛快地付了钱,拿起年糕,奋步走出了那店铺。

现在只有老婆交办的差使了。要是这也顺利完成使命,那就连夫道也尽了,老赵真可以自傲是一个善良的堂堂公民。而手里的一斤猪油年糕又那么重甸甸地怪窝心,一丝开朗的皱纹掠过了老赵的苍白的面孔。

天黑的时候,老赵回到家里了,这时候,在他这家所在的那条小巷子外边,而且麻雀的煞拉煞音的也在那整齐的楼房里响起来了。

在小巷子里,也有个醉汉扯紧了嗓子,似哭非哭地,在哼着什么小调。从那些破烂平屋里闪出来的点点桐油灯光,加倍衬出了这地段的阴森——但并不冷落。挤在这里的人家照例是不能哑起嘴巴来的,今晚当然不会例外,不过跟坡上那一带整齐的楼房比起来,这里是另一种调子罢了。

老赵的家也是这样。他的老婆检点着丈夫买来的东西,检一样,就问一次价钱,又唠叨了一回;两个小孩子拉住父亲一会儿问他明天放不放假,一会儿又夸说他们天黑以前在坡上那一带楼房前面所见的好吃的好玩的种种;这个说了一遍,那个又抢着重说一遍,似乎光是说说也够快乐似的。

老赵不作声。回头看一眼两个睡着的孩子,好像自己回答自己似的说:“总也快过完了,抗日战争就要胜利了。”

“哦,打完了仗,天上就落下金子来么?”老婆生气地大声说着。

老赵低了头,半晌,这才偷偷叹口气说:“人,总得有个希望呵,人是要希望来喂养的罢!”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天是阴沉沉的”“没精打采似的”,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晦暗,给全文打上了暗淡的底色,奠定了感伤的情感基调。
B.老赵在大街上,“心里感到点空虚”,既指对那些同事们闲谈中间夹一点笑声的不解,也指自己面对物价飞涨的不知所措。
C.老赵回到家,两个小孩子缠住不放,“这个说了一遍,那个又抢着重说一遍”,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以及对父亲的关心。
D.小说前后两次出现“偷偷叹口气”,都很好地反映了老赵的心理,同中有异,前者是无奈中有愤慨,后者则是无奈中有期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惜墨如金,既叙写了老赵过年买东西的行为、感受,也交代了老赵单位的情况和同事的言论,使社会环境更具典型性。
B.整齐的楼房里麻雀的煞拉煞音、醉汉的小调、破烂平屋里的点点桐油灯光,反衬出小巷的冷清和阴森,揭示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
C.小说多处运用反语,其中“真可以自傲是一个善良的堂堂公民”句,诙谐风趣,调侃中却一语道尽老赵生活的心酸,是含泪的幽默。
D.小说以老赵的自言自语收束全篇,辛酸中不乏温馨,艰难中看到希望,朴素中蕴含深思,直接揭示主旨,提升了小说的思想境界。
3.有人说茅盾的作品体现了“矛盾”,请概括老赵生活中的矛盾体现在哪些方面。
4.文中老赵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人物,虽然生活不易,但老赵身上依然有许多亮色,请分析小说是如何刻画这种亮色的。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棘

侯发山

日头爬到半空中了,老党还没走到目的地。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但已经被他硬实实地踩出了一条路,其实,这儿已经不能算是沙漠了,放眼望去,到处是蓬勃的沙棘,这些可都是老党家几代人的杰作。汗水从老党的头上往下流,漫过黑红的脸庞,汇集到脖子那儿继续往下淌,被溻湿的衣服更像是一幅地图,花花搭搭的。老党喜欢这样的天气,因为沙棘喜欢阳光,有了阳光它才能生长。

走了十几里,老党还没有走到目的地——他今天是去种植沙棘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围绕沙棘转圈,不是种植就是维护。经过父辈的实践,老党知道沙棘最适合在沙漠里生长,耐干旱、贫瘠、寒冷和炎热,再没有植物能比得过沙棘了。路途越远,老党心里越高兴,说明他们种的沙棘越来越多。老党走得气喘吁吁,休息了一下。老党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儿子,每每想到儿子心里就一沉。

昨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父子俩就儿子的去留谈了大半夜。

“爹……”

“别叫爹,我是乡长!”儿子刚开口说话,老党就黑着脸打断了儿子的话。

儿子忍不住笑了:“乡长,咱这个乡有多少人口,不就你一个人吗?!”

“你的户口在这里,就是这里的百姓,你还是副乡长呢,一点儿觉悟都没有。”老党说得没错,他的乡长还有儿子的副乡长,都是县上任命的。老伴儿去世前,也是乡干部呢。

“爹,不,乡长,您这样做有意义吗?”

“意义比天大。这里是边境,有人居住,就说明这里还是中国的土地。沙棘种到哪儿,就说明哪儿是中国的地盘,任何国家任何人别想侵占!”

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乡长,沙棘……”

老党打断儿子的话,说:“咱国家的边境线长,有的地方以牧代巡,咱这里兔子都不过夜,养啥都不行,只能种沙棘!”

儿子索性不再说话,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

临睡前,老党气呼呼地说:“你要明天敢走,就不是我的儿子。”

儿子痞着脸说:“是不是您说了不算。”

天还没亮,老党发觉儿子的被窝已经空荡荡的。儿大不由爷,翅膀硬了要飞出去,老党能有什么办法?

老党叹了口气。把左肩上的头换到了右肩。不想这糟心事,还是欣赏眼前的沙棘吧。看着沙棘,老党的气就消了,眼里满是怜爱,满是欢喜。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果子有的橘红,有的橘黄,虽然还不到成熟的季节,但已经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儿。这些沙棘仿佛知道老党的心思,随着风势,挤挤扛扛地摇摆着,仿佛在说:老党,别生气,儿子走了不是还有我们吗?我们都是你的子女,都是你这个乡的子民。

老党呢,似乎听到了沙棘的心声,浑身充满了力量。他长出一口气,迈开大步往前走。

忽然,老党的眼睛变直了——昨天他种植沙棘的地方有个晃动的身影!他心里一紧,揉了揉眼睛,原来是儿子!儿子在挖树坑。儿子光着膀子,连衣服都没穿。

老党心里爽快极了,像个孩子似的跑了过去。

“你,不走了?”

儿子狡黠地眨巴了两下眼睛,说:“谁说我要走了?”

“……”老党欲言又止。心里隐隐有一丝愧疚,觉得自己似乎误会了儿子。

儿子说:“我查了资料,知道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高,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入药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的功效。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除了食品、医药外,还广泛应用于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

“真的?”老党两眼一亮,继续说道,“儿子,你是说,沙棘不但能防风固沙。而且还有大用处?还能帮助咱们乡脱贫?”

儿子甩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呵呵地笑着说:“乡长同志,是有大用处哩。”

大用处?老党给说糊涂了。

儿子说:“乡长,沙棘赶走了沙漠,这里人会越来越多,家会越来越好……”

“原来是这样!”老党明白了。

“傻孩子,这样会晒脱皮的。”老党忙拿起挂在沙棘上的衣服披在儿子身上,心疼地说。

“乡长……”

“别乡长乡长的。我是你爹!”老党上前慈爱地拍着儿子坚实的肩膀心里莫名的踏实。他的眼睛湿润了。

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

(选自《芒种》2020年第9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但已经被他硬实实地踩出了一条路”,充分表现出老党无怨无悔地对沙漠的付出与坚守。
B.老党被溻湿的衣服像地图,然而他却喜欢这样的热天气;去种沙棘,路途越远,心里越高兴。矛盾的表述更见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切情义。
C.文章中老党任乡长,认为种沙棘的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领土,这表明边境上基层干部对国家和人民的忠减,对工作的奉献精神。
D.老党的儿子最后留下来与父亲一起守护沙漠,主要是因为他看到了沙棘防风固沙之外的其他大用处,这可以给他们带来丰厚的收益。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儿”是环境描写,既写出沙棘的勃勃生机也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B.文章主要采用了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这使故事情节紧凑集中,更有利于展现父子两代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更有代人感。
C.文章中“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两处描写,为后文儿子说沙棘用处广泛,并决定留下来等内容埋了伏笔。
D.文章始终以含蓄隽永的风格来进行叙述,“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的结尾使主题表达既深刻又隐晦。
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老党对儿子态度的变化过程。
4.文章以“沙棘”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遍野荆花

厉周吉

在怪石嶙峋的山坡上,王亮小心翼翼地攀爬着。爬累了,就坐到山石上挠一阵头。遇上难以解决的事,王亮有挠头的习惯,挠来挠去,头发越来越少。这不,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

崮崖是个小山村,全村500多口人,只有不到300亩山岭地,却有6000多亩山场。可这么多山场有什么用?这是水源缺乏、土壤贫瘠、几乎连一棵大树都长不起来的山岭呀!凭自己的本事,让老百姓靠这些山岭富起来,那真是痴人说梦!

可即便是梦也必须做呀,谁叫自己是县里派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呢!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爬到山腰,王亮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站在这里放眼四望,山野怪石遍布,植被稀疏。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他的心里更加迷茫了。

再往上爬,山坡更陡了,王亮虽然累得浑身冒汗,但还是硬撑着继续往上爬,他在心里暗暗鼓劲,一定要爬上山顶!

快到山顶时,他脚下一滑,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株荆棵才没摔倒,当他站稳身子时,发现已经几乎将那株荆棵拔出来了。

他仔细一看,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非常好看。他把荆棵拍照后发到微信朋友圈,竟有好几个人争着买,争来争去,把价格抬高到100多元。一棵100元并不多,可是几百万棵呢!这里的6000多亩山场几乎全部长满了荆棵呀!如果把这些荆棵加工成盆景,即便每棵卖三五十,也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呀!

回到村里,王亮很快就拟好了脱贫方案。这夜,他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是村里的议事日,等大家到齐,王亮就匆忙宣读了脱贫方案。他们听完,面面相觑了许久,最后又把目光汇聚到王亮身上,王亮顿时被他们看得心里发虚。

“这办法真好!我们以前怎么就想不到呢!”直到村主任张凯带头说好,大家才纷纷跟着称赞起来。王亮做事干脆,再加上第二天他要去县城参加一个培训,就当场把任务安排了下去,有负责挖荆棵的,有负责整理定型的,有负责网上宣传的……

等半个月的培训结束,王亮兴冲冲地回到村里,才知道工作几乎没有一点进展。王亮气得随手拿起一块山石,奋力扔出去,山石落地时惊得一只正在打盹的瘦狗落荒而逃。

“我算是知道你们受穷的原因了,思想跟不上,行动也跟不上!你们不知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半个月的时间有多么重要……”王亮把村主任张凯一顿好训,“你必须给我解释清楚,你们在这件事上,为什么迟迟没有行动!”张凯沉默了许久,才解释说:“那天您事先没和我们交流就宣读了脱贫方案,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其实荆棵值钱的事村里人早就知道,不过以前谁也没想把荆棵刨出来卖钱。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

张凯说完,王亮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比被人当众打了几耳光还难受。

转眼间,荆花遍野的夏天来临了。这天,王亮和张凯爬上村东的一个山头,站在山顶放眼四望,整个山野到处是淡紫色的荆花,微风徐来,荆条轻摆,花间蝶飞蜂舞,鸟鸣啁啾,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他们禁不住相视而笑。

原来,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

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从此,这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亮是县里派到崮崖村的书记,他的责任是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但是这个村的自然条件恶劣,所以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B.通过艰辛的实地考察,王亮找到了将荆棵加工成盆景出售的脱贫方案,但是最终方案没有得到村民们的赞同,他觉得很难受。
C.王亮迫切地想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但他太急于求成了,并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导致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
D.小说紧扣农村扶贫的主题,既表现了村民们的善良、质朴,也表现了扶贫干部们的艰苦、执着和睿智,传达出美好的愿景。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王亮“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引出下文,叙写发现荆棵的价值、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
B.“可即便是梦也必须做呀,谁叫自己是县里派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呢!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既写出了王亮的责任意识,也写出了他的急功近利。
C.文中写王亮绞尽脑汁帮村民找到致富办法,村民却“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这样的安排一波三折,增加了情节波澜。
D.结尾采用留白手法,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找到致富方法的农村生活富有诗意美,升华了小说主题。
3.小说中有多处关于“荆棵”的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4.小说中有两个脱贫方案,第一个失败了,第二个成功了。请结合文本分析失败和成功的原因,并谈谈本文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给你的启示。
2020-12-25更新 | 10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心愿

北方

“麻警官,您母亲又闹着要出小区,倒是没在小区里翻垃圾箱捡垃圾。这都第四次了,我们劝不住,疫情的严重性您是知道的,怎么说她就是不听。知道您忙,可我们实在没办法,只能找您了。”

“我早晨过去又说了说,怎么还闹呢?吃喝都给她准备得很充足,口罩也买了。”麻利锋刚上卡点,母亲居住的社区张主任就打来电话。昨天张主任就为麻利锋母亲要出去给他打了半个小时的电话,最后还是麻利锋亲自回去,才把母亲拦住了。

母亲越来越不听劝了。麻利锋最初担心母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带她到市医院彻底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数据正常。大夫说人上了岁数,性格发生变化也不奇怪。

父亲在世时,母亲买菜做饭收拾屋子,还要伺候腿脚不便的父亲,每天不得闲,几乎不用麻利锋操心。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似乎就变了,主要表现是话少了,还总爱在小区的垃圾箱里翻捡废品。纸箱、矿泉水瓶、废报纸、泡沫板……只要是废品回收站要的,母亲一样也不会漏掉。起初,听小区门房的梁姨说过几次,好似母亲抢了人家的生意,话说得客气但不好听。麻利锋似信非信,家里见不到任何废品的影子呢。他忙得顾不上,就让老婆去盯了两次,果然看到身形瘦小的母亲踮着脚半截身子插在垃圾箱里,像个土拨鼠似地往外捡废品。

母亲被抓了现行后,更加无所顾忌了。梁姨被进出的车辆登记收费拖住了手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目标落入母亲的手中,碍于麻利锋的面子,再生气也不好明目张胆地夺回自己的地盘。

母亲是市五小退休教师,每月工资五千多。

麻利锋问她,缺钱吗?

不缺。

为啥捡垃圾?那不是垃圾,是能回收利用的废品,找点事干。

麻利锋劝说多次无效,也不能整天看着她老人家。

“老妈,无论如何都不能出门呀!”麻利锋下卡点后急急忙忙赶回家,母亲趴在客厅的窗台上看着外面,他进门也没搭理。麻利锋从母亲的视线角度看去,正好有三个垃圾箱,“正在疫情爆发期,您的身体又那么弱。”

“我没糊涂,电视里天天在播。你也要小心点,小杰真的不能回来了?在武汉没人管咋办呢。”母亲依然没有回头,神情十分失落。

“肯定不能回来的。快三十岁的大小伙子还要怎么管?昨天不是给您打电话报平安了吗?您不用担心。我天天上卡点,可比您孙子辛苦多了。”

“妈知道你们辛苦,要不我才不在家闲坐着,没感染上病毒还坐出毛病来了呢。中间那个垃圾箱里扔进去两个牛奶箱,还有——”

“哎呀妈,看在我苦口婆心饿着肚子说了半天的份上,就算是人家把金条扔进垃圾箱,您也不能下去捡,太危险了。”麻利锋把母亲架到了沙发上,有些急赤白脸,母亲却笑了。

“赶快回去吃你的饭,我又不是小孩子,你比社区那几个女人的话还多。不放心的话,你干脆把老娘绑起来,让我等死算了!”母亲的脸沉了下来。

麻利锋登时泄了气,怏怏地走了。再强硬下去把母亲惹毛了,还真不好收场。安葬了父亲后,他就建议母亲搬过去跟他一起住,母亲说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动员了好几次也不听。

“老太太已经出小区了,我和门口的社区工作人员怎么劝都不听,你赶快回来吧。”麻利锋昨天没说通母亲,早上出门前就叮嘱老婆一定要过去盯着,果然时间不长老婆就打来电话抱怨,“非要去超市不可,买啥我替她去买还不行么。”

麻利锋头疼了:“唉,就让她出去一次吧,五六天没——”

“你以为你是警察就可以让家里人随意进出?老太太真要出了事你负得起责吗?”麻利锋话没说完,老婆开火了。

麻利锋刚赶到小区大门口,就见母亲戴着口罩从不远处走来,身后跟着两个超市的工作人员,推着装满牛奶、方便面的小推车。母亲冲他欢乐地挥着手,麻利锋憋着一肚子气,大声冲母亲嚷嚷:“不让您出门就是不听,尽给人找麻烦!”

“他们几个整天守在小区门口很辛苦,我就是想给他们买点吃的喝的。”母亲轻声细语地说。社区人员愕然,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其中一位年轻的没忍住,眼圈红了。

“老妈,您做得对!”回到家,麻利锋帮母亲脱大衣,在右边的衣兜里发现了一张工商银行的回执单,是母亲给武汉捐助了四万元的凭证,时间正是今天,超市旁边就有工商银行的营业点。麻利锋悄悄塞回去,转身给母亲竖起了大拇指。

母亲笑得像正午的阳光那般灿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是市五小退休教师,每月工资五千多”,这里交代母亲的职业和收入,进一步引起读者对母亲出门捡废品原因的猜测,也为后文母亲捐物捐款埋下伏笔。
B.“身形瘦小的母亲踮着脚半截身子插在垃圾箱里,像个土拨鼠似地往外捡废品”,形象描绘出母亲捡废品的行为,主要是为了表现老婆对母亲捡废品的鄙弃和不满。
C.得知母亲出社区是给社区人员买吃的喝的,“其中一位年轻的没忍住,眼圈红了”,这是感动,也是愧疚。因为之前他们还在一味地责怪母亲“多事”。
D.结尾“母亲笑得像正午的阳光那般灿烂”,是为儿子终于理解并赞赏自己而喜悦,也为自己捐款行为而自豪,这种描写有“无声胜有声”的感人效果。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人物语言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本文的对话朴素平易,既能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也可以直接反映小说人物的质朴品质。
B.文章题目为“母亲的心愿”,但文中并未直接表现“母亲”的心愿具体是什么。疫情前与疫情期间,她的心愿是不同的。
C.小说结尾作者采用突转的方式展现了母亲的形象,让母亲此次行为与之前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母亲的转变。
D.小说以日常的小事和人物间的小冲突为切人点,展现了“母亲”及麻利锋、社区人员这些平凡而又尽职尽责的普通人形象。
3.小说直接以社区张主任给麻警官打电话的语言描写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故事叙述方式,将情节简单的故事变得内容丰富。请你结合文章分析作者运用了一种怎样的故事叙述方式,并谈谈其效果。
2020-12-25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 锅

李培俊

小麦家的红公鸡丢了,一大早小麦打开鸡窝,那只红公鸡率先钻出鸡窝,拍打着翅膀飞上墙头,撒过欢,落在榆树下的阴凉里,叨食着一颗颗肥大的榆钱。可到了傍晚,鸡该进窝了,那只红公鸡却没影了,不见了。小麦和朝晖两口子分头走出家门,在房前、屋后、路沟里寻找,两口子在家门口重新会合时,摇着头叹了口气。

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像戴了个金色的项圈。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嘹亮,那声咯咯咯,先高后低,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扬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

红公鸡没了,丢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晚上躺在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一番,惋惜一番。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接下来,两口子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王五是村里有名的穷汉,因为穷,老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十年没有踪影。王五心凉了,地也不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够填饱肚子。

吃鸡子要煮要炖,煮了炖了就会有香味飘出来,正好抓个现行。两口子半夜起身,偷偷踅摸到王五家附近。王五已经睡了,屋里黑洞洞的不见一星灯光,隔着破窗户,能听见王五粗重的鼻鼾,长一声短一声的。

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今天没煮没炖。

第二天一早,小麦路过王五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不大一会,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人,小麦这种叫阵就大有深意了,有所指了,不然,咋没到别的地方骂?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王五房门。王五出来了,王五问小麦,出了啥事?咋都跑到我家来了?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让人吃了。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小麦说,不吃盐不发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吃啥热呢?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小麦说,谁吃谁知道!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

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应了!小麦就问啥应了?二嫂说,去村卫生所拿药,正碰上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

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朝晖很不情愿,小麦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朝晖忙说,我去,我去。

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王五越想越气,中午也没做饭,吃了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竟送来一碗鸡蛋甜汤。

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东西,让老子挨骂背黑锅。

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说朝晖,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小麦还说,今天五哥别走了,我给炒几个菜,你哥俩喝二两。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义还要紧?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公鸡”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丢鸡”“找鸡”“得鸡”“杀鸡”四个阶段,线索清晰,叙述井然有序。
B.王五是小说重点描述的人物之一,因为小麦家的公鸡丢失,他无端地背了偷鸡的黑锅,小说以“黑锅”为标题,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评。
C.小麦夫妇猜测他们家的公鸡是王五偷走的,是因为王五既穷,又不好好地侍弄土地,收的粮食只够填饱肚子。
D.写王五在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这既是情节的合理发展,又为下文写“杀鸡”做铺垫。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还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
B.文章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红公鸡漂亮的外貌、嘹亮的啼鸣,是为后文丢鸡、小麦为找鸡在王老五门口骂人这一情节做铺垫。
C.采取全知视角,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了“红公鸡”的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显得客观冷静。
D.文章结尾“杀鸡待客”这一情节,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彰显了人性的美。
3.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小麦的性格特点。
4.有人说小说以《红公鸡》为题更好,你认为哪个为题更好,请说明理由。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 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让他成了一名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在大海里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节选自《当代中国经典小小说第五卷》(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首长询问谁“能爬山”“会游泳”,父亲连用两个具有方言特色的“没啥说的”来回答首长问话,这突出了父亲的积极与自信。
B.排长说“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而“活着的东西”就是海鸟、海龟、螃蟹,暗示了父亲在岛上的孤单、寂寞。
C.父亲作为一名海军战士,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技能,来到远离大陆的小岛守护灯塔40年,表现了父亲命运的坎坷。
D.小说写父亲临终前“眼角却淌下泪水”,这既是因为父亲对母亲理解他并安排海葬而倍感欣慰,也饱含父亲对母亲几十年来对自己不离不弃、相爱相知的无限感激之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叙写普通人的平凡事时,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
B.小说构思巧妙,祖孙三辈的名字依次是“海”“洋”“深蓝”,表现了父亲与我热爱大海,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C.本文语言质朴无华而雄浑大气,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反面衬托等多种方法来塑造父亲这一光辉形象。
D.本文情节并不曲折,但以“灯塔”为中心谋篇布局使情节紧凑集中,小说的高潮部分是写父母在暴风雨的夜里守护航灯。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4.《灯塔》这篇小说在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全国小小说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请从主旨的角度阐述该小说荣获一等奖的理由。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如果不想听这悲凉之声,那么只有打捞泪鱼了。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渔妇们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心安理得了。次日凌晨时人们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吉喜被敲门声惊醒,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男人第一次当爸爸时都是这么慌乱不堪的。吉喜喜欢这种慌乱的神态。

吉喜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一百多幢房屋的阿甲渔村在雪中显得规模更加小了。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吉喜望了望逝川,似乎能感觉到泪鱼到来前河水那微妙的震颤了。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这个可怜的老渔民在七十岁那年成了黑熊的牺牲品。年轻时的胡会能骑善射,围剿龟鱼最有经验。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然而胡会却娶了毫无姿色和持家能力的彩珠。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没有娶她的原因:“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吉喜恨恨地说:“我有能力难道也是罪过吗?”吉喜的这种想法酿造了她一生的悲剧。在阿甲,男人们都欣赏她,都喜欢她,但没有一个男人娶她。

逝川日日夜夜地流,吉喜一天天地苍老,两岸的树林却愈发蓊郁了。吉喜到了中年特别喜欢唱歌。但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了,她开始沉静地迎接她头上出现的第一根白发,频繁地出入一家家为女人们接生。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见到吉喜,眼睛湿湿地望了她一眼。

“吉喜大妈,我会死吗?”产妇从毯子下伸出一只湿漉漉的手。

“头一回生孩子的女人都想着会死,可没有一个人会死的。有我在,没有人会死的。”吉喜安慰道,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产妇说:“我自己。你告诉我怎样剪脐带,我一个人在家就行,让胡刀也去捕泪鱼。”

吉喜嗔怪道:“看把你能耐的。”

夜越来越深了,吉喜换上一根新蜡烛,给产妇讲她年轻时闹过的一些笑话。产妇入神地听了一会儿,忍不住笑起来。吉喜见她没了负担,这才安心了。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吉喜大叫着:“胡刀胡刀,你可真有造化,一次就儿女双全了!”

胡刀兴奋得像只采花粉的蜜蜂。产妇终于平静下来,“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没有那种悲哀之声从水面飘溢而出了,逝川显得那么宁静。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她开始起网了,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她跌坐在河岸上。

天色渐渐地明了,篝火无声地熄灭了。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吉喜用尽力气将木盆拖向岸边。她跪伏在岸边,喘着粗气,用瘦骨嶙峋的手将一条条丰满的泪鱼放回逝川。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

(选自《短篇小说三十年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甲渔村在每年初雪降临的黄昏捕捞泪鱼,是为了消灾祈福。人们在寒冷的夜晚安慰了一条条悲伤的鱼,便也得到了内心的安宁。
B.胡会告诉吉喜:“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这是吉喜古稀之年仍然单身的直接原因,而根源却在于吉喜保守落后。
C.这篇小说充满了北国情调,对景物描写生动贴切,如“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
D.作者描绘的一条神秘的河流——逝川,它会发出呜咽之声,是一条时间之河,也是一条生命之河,见证了世间的欢乐悲苦。
2.有人说小说的最后一段其实有些画蛇添足,如果去掉,小说会显得蕴藉含蓄,读者会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但作者却偏偏要写出来,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他这样做的道理。
2020-12-1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从荒漠来

冯苓植

我爱荒漠,我爱骆驼,我差点成了个土莫沁!

公元一九五九年,我从大学毕业了,自愿申请到内蒙古西部的荒僻地区,分配到一所以治沙为主的林业学校当教员,开始涉足于乌兰布和、巴丹吉林等大沙漠,从此和荒漠结下了不解之缘。

就这样,海海漫漫的戈壁荒原就成了我的家,我开始和一些沉默的朋友打交道:牛马、羊、骆驼,还有那些沙原兔、沙原孤、沙原跳鼠,以及遍地乱蹿的沙原蜥蜴……

当然,我的老师还是那些奔放的牧马人、美丽纯真的牧羊姑娘,更重要的还有那些魁梧深沉的土莫沁——放驼人。

沙海周围的戈壁荒漠,统称为阿拉善草原,集中着全国近一半的骆驼。这些放驼人可称为戈壁滩上的骄子、茫茫瀚海上的水手。他们整日里驾驭着沙漠之舟,冒着烈日酷暑,在风沙的狂涛恶浪里来去无踪。我发现,他们话少,心中的牢骚更少,仿佛正因为这样,胸怀里才会为他人留出更多的地方。在墨绿色的骆驼刺丛旁,我虽然只能和他们挤在一顶小小的帐篷里,却觉得心里分外舒畅和坦荡。这其间,我还学会了一种特殊的晒衣方法。一件衬衣洗干净后,直接就摊开在明沙上,片刻就干了,一抖沙尘,即洁白无比。但我当时并不懂得沙子还有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

初到荒漠,我很幼稚,耐不得寂寞,也不甘心寂寞……

一开始,我骑马,从马背上摔下来;骑驴,让驴子掀翻在地;骑牛,又觉得有失身份。骆驼虽高,却很老实,而且背有双峰,抱一个、靠一个,跨在其间,其乐无穷。当时我年仅二十岁,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颇有骑士风度。

但有一次穿过沙漠去驮盐,这种风度就随着沙漠的温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广袤的大漠,死寂的沙海。雄浑,静穆,板着个脸,总是给你一种颜色看:黄沙、黄沙、永远是灼热的黄沙。仿佛大自然在这里把汹涌的波涛、排空的怒浪,刹那间凝固了起来,让它永远静止不动。浩浩渺渺,起伏不断,人在其间,顿时显得那么渺小,我感到自己只不过是一粒沙。

沙丘、沙丘,眼前总是走不断的沙丘!一个比个高,一个比一个陡。伙计,北京香山那鬼见愁算什么鬼见愁,来这儿试试,我跨在驼峰间在沙海里晃荡着,茫然间突然感到,骆驼才真正是大漠的主人!这大个子朋友要是一发脾气把我扔了,我将会陷入什么处境?天哪!一种恐惧感,使我的骑士风度霎时化为烟尘。我赶忙反过头来谦逊地对骆驼表示友好,捧着炒米请它吃,捧着咸盐让它舔,甚至有点拍马屁——不,不不!拍驼屁之嫌。

烈日炙烤,汗水刚刚流出来就蒸发掉了,身上只留下一层沙尘。太阳就像在贴着沙丘滚动,挨着你的嘴唇就撕掉层皮儿。舌干口燥,昏昏欲睡,驼峰变成了摇篮,骑士变成了婴儿。突然,我从驼峰间栽了下来,顺着高耸的沙脊飞流直下……好险!幸亏大漠的胸怀是柔软的,我虽然安然无恙,但心很惶恐。我望着沙丘上昂首屹立的骆驼,顿时产生了一种敬畏的心情,我一边往上爬,一边往下滑,还一边哀求地呼唤着:“等等我!等等我!……”

后来,我偶尔翻开历史,总觉得一页页上仿佛都有骆驼的足迹。是它们连起了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但它们却永远保持着沉默,心甘情愿地呆在戈壁荒漠上,吃着带针刺的柴草。我似乎明白了什么,话少了,却和沙原上那些土莫沁的心贴得更紧了,甚至自己也想做个放驼人。

就这样,在寂寥的荒原上,我又想起了写作,而且也试着动了笔。但是,我再不满足于捕捉沙漠里的各种奇幻景象,更不满足于猎取荒原上的各种奇风异俗。我看到了沙原人从深井里打水……

茫茫的戈壁荒原上是多么缺水啊!方圆几十里才能见到一眼井,而且是那么深,石头的井台上被井绳磨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沟。据说过去打水是用马拽的,水斗子放下去了,猛地一鞭,骏马便拉着井绳跑去,跑啊,跑啊,跑出了老远,水斗子才从井里拉出来。但这水是清的、纯的、甘冽的。

我喝到了,久久地品尝过……

后来,我带着一身沙子,调回了这个地区的一个歌舞团从事写作,但茫茫的大漠仍在我的胸怀中延伸着。除了演出时来到这里,我还不断单独去探望那些土莫沁……我写了长篇小说《神秘的松布尔》,中篇小说《驼峰上的爱》《沉默的荒原》等等,写了沙原人、沙原驼,还有探索沙原奥秘的科学工作者。这一切都是沉默的沙原给我的。

我从荒漠来,还要回到荒漠去!我想念那浩浩渺渺的沙海,也想念那坦坦荡荡的荒漠,还有那些漫漫戈壁上丛生的沙蒿、沙柳、冬青、芨芨草和骆驼刺。我要回去,掘取那甘冽的清泉。

生活中更深的,也就更美!

啊!骆驼……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们整日里驾驭着沙漠之舟,冒着烈日酷暑,在风沙的狂涛恶浪里来去无踪”,这几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放驼人的生活状态。
B.本文除了写骆驼、牛、马、羊以外,还写到“沙原兔”和“沙嵩”等动植物,表明作者对荒漠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C.沙漠里的“特殊的晒衣方法”,使作者受到了教育,明白了沙子能够“净化人们心灵”,因而内心更加舒畅和坦荡。
D.“穿过沙漠去驮盐”时,灼热的黄沙、连绵不断的高陡沙丘,使作者真切地感受到沙漠的威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文章开篇不凡,前两个短句直抒胸臆,“我差点成了个土莫沁”,制造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有骑士风度”“骑士风霎时化为烟尘”“骑士变成了婴儿”,语言活泼,风趣幽默。
C.“我带着一身沙子”,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带着《神秘的松布尔》等描写荒漠的作品调到了歌舞团。
D.“啊!骆驼……”照应开头,表达了对骆驼的赞美和无限崇敬的感情,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言犹未尽的感觉。
3.文中多次提到骆驼,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骆驼有哪些特点。
4.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我从荒漠来”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9 . 豆腐坊往事

非非鸟

“狗汉奸”“卖国贼”……豆腐坊的院门上,多了许多石灰字,擦也擦不完。来福破例没磨豆腐,而是坐在门槛儿上发呆。

他想起两个月前的一幕。

天刚露出鱼肚白,豆腐坊里,来福左手的葫芦瓢微倾,酸浆水仿如丝线,均匀落入热气腾腾的木桶里;右手的长柄木勺缓缓地搅动,米白的豆浆便慢慢凝成云絮般的豆花。除了一部分做糖豆花,其余的倒入两尺见方的杉木格,压成滑嫩鲜香的白豆腐。

点完豆花,来福抬手正要拭额头上的细汗,耳畔忽闻一声喝彩:“好!”

来福回过头,手中的木勺差点儿掉地上。一个鬼子军官,白手套,八字胡,正直勾勾地看着点好的豆花。

做豆腐的都知道,推磨只是下力活儿,点浆才是真功夫。可以说,来福家的酸浆豆腐,就是边陲老街的头牌。老街蜿蜒数百米,热闹得很。街两边是骑楼,杂货店、花布铺、小酒馆啥都有,一品鲜豆腐坊则躲在街尾十字巷深处,有棵老榕树探出院墙。

鬼子坐下来,端起碗糖豆花,慢条斯理地啜完,伸出大拇指:“呦西!豆腐王的干活,我的喜欢!”回过神的来福,想起这是检查站新来的小队长。

“你的,大大的好人!我的,佐田一郎,朋友的干活!”咂了咂嘴,鬼子笑呵呵地伸出白皙的手。临走,这鬼子还非要给钱。这以后,佐田几乎隔一天来一次,吃完糖豆花,还喜欢扯些当地的风土人情,一套一套的,原来这鬼子是个中国迷。

来福两手揪着凌乱的发,正胡乱想着,院门却嘎吱一声开了。

佐田拎着沉甸甸的布袋,瞅了眼门上的字,头一歪,龇牙笑笑,便迈进了院子。

摘下手套,他掏出只小瓷瓶,笑眯眯地说:“大日本正宗卤水!”然后提起布袋哗啦啦朝木盆里倒出一堆泡涨的黄豆,说:“我的,试下老手艺!你的,请指点!”

说话间,佐田脱下军服,朝来福鞠了一躬,转身便骨碌碌地推起了磨。浓白的豆浆,像来福的惊讶一般哔哗流下来。煮浆、去沫、过滤、卤水点浆……佐田娴熟得像老师傅,来福看呆了。

“豆腐的,大唐鉴真和尚东渡,传至日本国……”汗涔涔的佐田直起身,一脸谦恭,双手合十,静默了片刻,开口道:“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你们中国大文人,苏东坡的,你的明白?”

来福正听得心中茫然,佐田却突然眼一翻,沉下脸质问:“你的黄豆的多多,私通禁运区的干活?”

“积……积存的!”来福心中一紧,连忙指着屋里一排大豆缸,心口怦怦乱跳。

“噢?”佐田歪头瞟了眼来福,“哟西,哟西!”脸上旋即堆满温和的笑意,伸手拍了拍来福的肩膀:“大东亚共荣了,北海道的,吃我家祖传豆腐!”说着,佐田又神秘地从衣兜里摸出张黄纸笺,一脸诚恳地说:“你的,好朋友的干活!我家的豆腐配方,你的试试?”来福瞟了一眼,竟是抄得方正工整的中国字,心里不禁一动。

突然,街口传来啪啪两声枪响。

来福的手一颤。他知道,街口树上吊了几日的人定遭不测了。可佐田似乎并不在意,只伸手轻抹了下小胡子,捏起汤匙,将勺糖豆花送入口,啧啧连声,一脸陶醉。

“我点的豆花,请您多多指教!”佐田微笑着说完,摸出张照片亲了一下,脸上漾满幸福。来福斜眼瞥见,满树樱花下,有个身着和服的女人和一个漂亮女孩。

“我,昭和八年应征的。要不是入伍,我的,还在北海道卖豆腐呢!”佐田目光暗淡下来,若有所思。顿了顿,他伸手解下腰间的一串佛珠,然后闭目轻捻着,口中念念有词。

“1、2…13…”来福偷偷数着佐田手里的佛珠,恍惚间,似乎有数十双血红的眼球飘动,来福的脸颊就突突地跳动起来。他晃了晃脑袋,看着眼前这眉眼间隐有笑意的人,愤怒的火苗从心底升腾而起。.

战斗打响的那个傍晚,河面夜雾弥漫。“依呀嗨……索兰……索兰……”鬼子营地喧腾一片。枪声一响。喝迷糊的鬼子们张皇奔出,负隅顽抗中纷纷丧命。

“要给你记大功啊!”县大队老王哈哈大笑,“那天藏豆缸里,我还差点儿被憋得背气了呢!可惜,还是让佐田这龟孙子跑了。”老王很是遗憾。

阳光斜斜地照下来,久远的故事缩回了时光里,老榕树上爬满了苔藓。年过九旬的来福伯,放下铜嘴水烟筒,兀自出神。

良久,他颤巍巍地取出个灰布包,从中翻拣出一张旧照片。“这是当年岗楼里捡的。”他哑着声说。尽管画面有些斑驳,但还看得清身着和服的女人和小女孩。布包里,还躺了封未开启的信,盖着多年前北海道的邮戳!

“啊?一直就没拆开过?”

“他是该千刀万剐下地狱的……”来福伯似乎没注意到我们的诧异,他抬起头喃喃自语,“若不是战争,他也是个好豆倌儿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狗汉奸”“卖国贼”“破例没磨豆腐”“发呆”,文章开篇就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也表现出来福的忍辱负重和悲悯情怀。
B.作者通过来福看到豆腐配方,“心里不禁一动”,到偷看佐田捻“佛珠”,心中愤怒火苗升腾,这一系列心理变化,表现了战争时期人性的复杂。
C.“若不是战争,他也是个好豆倌儿呢。”结尾一句感叹那些被战争重新书写的悲剧人生,给文章蒙上了伤感的色彩。
D.小说将国家不同、立场不同,都擅长做豆腐的两个人物融人到时代的背景中,让本应成为朋友的人却成为兵戎相见的敌人。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第三段开始插叙了佐田来到豆腐坊,特别喜欢来福做豆腐的手艺,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使佐田的形象更加丰满。
B.“豆腐坊则躲在街尾十字巷深处”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豆腐坊位置偏僻,为下文豆缸藏战士的情节做了铺垫。
C.“酸浆水仿如丝线”“凝成云絮般的豆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豆花的制作过程,突出了来福手艺高超。
D.“佐田却突然眼一翻,沉下脸质问”,此处情节的突转,使文章产生波澜。佐田是检查站新来的小队长,此处描写突出了他的身份。
3.文章结尾处提到“旧照片上身着和服的女人和小女孩”和“未开启的信”,简析这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
4.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应该是谁?请说明理由。
10 .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各题

爹的丧事

周福书记对着话筒大声喊,架在大树上的四个大喇叭把他嘶哑的声音传遍全村:“老少爷们儿,疫情严重,大家不要惊慌,科学预防很重要,要做到不串门拜年,不聚会;出门戴口罩,进门勤洗手……”周福的手机响起,他摁了电话,把要宣传的事项讲完。周福把电话拔过去,弟弟周禄慌张地说:“哥,你赶紧回家,爹病重了!”

周福给村主任刘军山交代完事情,急急忙忙地赶回家。

爹睡在火炕上。周福半跪在爹身旁,握住爹鸡爪样的手。爹的脸白着,有点儿肿。周福眼睛发红:“爹,您要好好活着,抱重孙于。”

爹咧嘴笑,声音低沉地说:“你放心,我这老病不咋的,立了春病就缓了。”

周福的手机响起。刘军山语气很急地说:“书记,你快来第九检测点,几个外地来的人,不听劝阻,硬要进村。”

爹抬起手摆摆:“你去忙吧,挑好村上的担子,你照顾好自己。”

周福掖好爹的被子,掉头出门。三叔跟出来,叫住周福:“大侄子,大哥这病危险呢,你可要早想办法。”

周福说:“叔,我明白哩,明早带爹去城里医院。”说着,骑上电动车去了村东头。

一个留平头戴墨镜叼烟卷的胖子高声跟刘军山和两个值班员吵嚷,周福认出是王老二的小儿子王小柱。这小子在外地搞工程,听说挣了很多钱。

胖子吐一口烟:“我一切正常,回家看我爹,还不行了?”

周福说:“大侄子,非常时刻,不行。村里在西沟口设了隔离室,准备好了米、油、肉。你们在那儿隔离观察十四天,才能进村。”

胖子狠狠地踹一脚挡路的杆子,跳上越野车,隔窗骂道:“老犟牛!”

周福跺脚:“这年轻人,咋这样子呀?”

刘军山“呸”一口:“平时对王老二不管不问,过年来显摆了。”

俩人赶往西沟口。那儿是个养鸡场,年前鸡出栏了,十几间房屋空闲,做了隔离室,从外地来的三家十一口人分开住在里面。

周福和刘军山走进暖烘烘的屋中,男人、女人、小孩和老人像见了亲人般亲热,周福问了他们的吃住,扯了会儿家常,询问还有什么困难。刘军山拿体温枪测了体温,做了登记,给镇上上报了表册。

天黑下来,周福给村上另外八个检测点送热水。夜很黑很冷,路上有雪,周福不小心摔了一跤。电动车车头支离破碎,周福蹭破了裤子,蹭烂了腿,鲜血直流。

回到村部,已是十点多。周福给周禄打电话,周禄说:“爹刚睡着,你也早点儿休息,明天早起早出发。”

周福用酒精给伤口消毒,拿纱布缠绕包扎。值班员说:“书记您去卫生所看看,不要伤了骨头。”

周福笑说:“哪有那么娇贵?老皮老骨耐实着呢!”周福裹上棉被躺在行军床上,感觉身上哪儿都疼,翻来覆去睡不着。迷迷糊糊刚睡着,手机急促地响起,周福一下子坐起来。周禄哭着说:“哥,你快回家!”

周福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跑,腿上钻心的痛,周福跑进屋,爹的身子冰凉,他对周禄吼道:“你干甚吃的,为啥早不叫我?”

周禄哭泣:“你那么忙,顾过爹吗?”

爹是村里的老支书,苦了一辈子。想起爹艰辛的一生,周福放声呜呜地哭。

三叔拍拍周福的肩膀:“大侄子,安排后事,让大哥风风光光地走!”

周福沉吟片刻:“叔,爹的丧事从简吧,现在提倡厚养薄葬,我要带头做表率。”

“不行,咱们不能让别人戳脊梁骨,骂咱们不孝!”周禄以了脸吵嚷。

“村里人知晓咱们孝顺爹,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咱们问心无愧!”周福大声说

三叔捋着山羊胡:“你们是孝顺,可村里人会来吊唁老支书,亲戚朋友会来祭奠大哥,这丧事还得办。”

周福说:“非常时期,坚决不能聚集,我来说明情况。”

周福一边流泪,一边发信息:“老少爷们儿,至亲好友,家父因病于今日凌晨辞世。家父操劳一生,勤俭一生,养育之恩终生难忘。非常时期,丧事从简,大家不要登门吊唁。礼数不周,叩首致歉!”

红彤彤的太阳升起,殡仪馆的车来了,周福抱着爹上车。车驶上村道,周福看到每隔十多米,路旁站一户人家,燃一堆火。村民低头掩面流泪,他们给老支书送行。周福的泪汹涌地流下:“爹您一路走好,儿会像您一样,挑好这担子!”

下午六点,周福回到村子。他对着话筒,嗓子哑着大声喊:“老少爷们儿,大家到检测点领取消毒液。明天在全村开展集中消毒杀菌……”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通过周福对着广播喊活,既让读者感受到了疫情防控形势的严峻,又点明了故事所发生的社会背景。
B.周福的父亲去世后,村民自发掩面流泪燃起火堆为他送行,体现了村民对一生艰辛的老支书的敬重和缅怀。
C.同为儿子,王小柱平时忙于在外挣钱对父亲不管不问,周福虽然在父亲的身边却因为工作忙而顾不上父亲的病。
D.父亲嘱托周福:“挑好村上担子,照顾好自己”,既体现父亲对他搞不好群众工作的担忧,又表现了对他的爱护。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所写内容发生在两天内,时间很集中;所写事件围绕主人公周福来选材,典型有力,很好地表现了人物品质。
B.小说叙述周福父亲病重而逝的事件,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还从中体现周福的形象特点。
C.小说的语言富有特点,如“老少爷们儿”“老皮老骨耐实着”生动、形象,极富画面感,并且呈现出时代性。
D.小说结构严谨.开头与结尾都写了周福用嘶哑的声音对着话筒大声喊的内容,从而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圆合。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周福的形象
4.“尺水兴波”是小说中常用的技法,“兴波”指在小说中制造波澜、产生曲折,使文章产生感人的力量。请从情节设置方面,探究小说是如何“兴波”的。
2020-12-03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