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柳妈是怎样一个女人?
2021-07-2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祖母的刺绣

尤里·维尼楚克

在我的记忆中,祖母总在刺绣。

起初我对她绣的东西不太在意,直到有一次,我发现她把我家窗边的一裸老樱桃树绣成图案后,那裸樱桃树竟然消失了。老樱桃树已经完全干枯,有几次祖父想砍掉它,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没见他动手。可是现在,樱桃树不见了。

从那之后,我又陆续发现有一些其他东西也伴随着祖母的刺绣消失了。

比如说,那条曾经四处游荡的野狗。以前一到夜里,这条狗就狂吠不止,街坊邻居都诅咒它,小孩出门得有人照看。街坊们抓过它几次,但它跑得很快,还很狡猾,每次他们都空手而归。不过现在,大家已经有一周没见到那条野狗了。当然,它可能已经死了,也可能去了其他地方。直到有一天,在祖母绣的一只枕头上,我看到了野狗的图案。

那时候,我就全明白了——任何东西,只要祖母把它绣下来就会马上消失。但祖母是有原则的,她从不绣人,也不绣太阳。不该绣的东西,她决不会绣。

我忍不住把这个发现告诉了祖父。他只是耸了耸肩,说:那又怎么样?我都知道。”

为什么从没听你说过?

好吧,我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你。祖父看着我,脸上带着温暖的微笑,继续说道:

那时候战争刚结束,他们开始抓人,监狱里挤满了人。他们把没有受过训练、毫无准备的小伙子扔到前线去……上帝啊,真不知道死了多少人!我就是这么被抓的。你祖母不知道怎么化解悲痛,可怜地在监狱附近排徊。一天晚上,她满怀悲伤,坐下来开始绣东西。监狱的模样在她脑中挥之不去,于是她开始绣监狱,绣四周的围墙……关在监狱里的人哪能睡得着?我们满脑子想着心事……夜渐渐深了,牢房的墙壁突然消失了,监狱四周的石墙也不见了,周围的一切似乎一下子都坍塌了——只剩下我们躺在一块空地中央。我们爬起来,拼命往各处跑……没错,监狱消失了,不过那些把我们关进来的人还在。我们只好躲起来。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监狱的消失和你祖母的刺绣有关,都以为是圣母显灵……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们的猫不见了。我看到桌上放的刺绣,上面的图案正是我们的小猫马兹克!我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汉努西娅,可以把刺绣拆了吗?’她回答说:‘你到底在想什么?我辛辛苦苦把它绣好,你居然要我拆掉它?’晦,你觉得我会听她的话吗?我拿起剪刀,把刺绣拆了。当我拔出最后一根线的时候,我听到了‘嗬嗬’的叫声!‘瞧,’我说,‘汉努西娅,现在你遇上麻烦了!被你绣过的东西,都会马上消失。’从那以后,她变得小心翼翼,不愿失去的东西不绣,不是故意让它消失的东西也不绣。”

后来,除了我和祖父,邻居们也知道了这个秘密。他们开始回想以前有没有得罪过汉努西娅,万一她一生气,把自己绣成图案怎么办?其中有个邻居叫顿约,他想起曾经从我家鸡棚里偷过一只鸡,于是鼓足勇气找我祖母忏悔,同时还带来一只鹅作为补偿。祖母看他态度十分诚恳,便宽恕了他。

没想到第二天,布斯利太太跑来找我祖母要鹅,原来顿约送的那只鹅是她家的。但是有趣的是,后来那只鹅又被布斯利太太送回来了。她拿着鹅,对我祖母说:汉努西娅夫人,请收下这只鹅,我求你可怜可怜我,把我丈夫绣走吧。我快被那个酒鬼逼死了。

我祖母最恨酒鬼,她没多加考虑就开始绣布斯利先生。一个星期还没过去,布斯利太太又带着一只鹅,跑我家来恳求我祖母把布斯利先生还给她。

别来烦我了。祖母摆手让她离开。

上帝啊,布斯利太太开始抽泣,我现在成了什么?寡妇也不是,女仆也不是!

你看起来像寡妇。祖父说。

哦,谁来帮我拧住鹅的脖子?母亲问道。

就算有一只鹅跑过来踢我屁股,我也不拆!祖母发誓说。

嗯,我真要动手了。父亲扮了一个鬼脸,我去拿刀,‘咔咔’,就解决了。

父亲说话的时候,祖母拿出绣花布摊开放在桌上。

不过送了一只公鹅,你的丈夫就变成刺绣了。瞧,我还特意把他的腿绣歪了,一眼就能看出他喝醉了。现在你想让我拆了它?祖母说。

刀在门厅那儿的楼梯下。祖父说。

我丈夫没那么糟糕,布斯利太太哀号着,有时候,他也会去打水……去店里买牛奶……

嗯,祖母朝她挥了挥手,说,你自己来吧,别蹲下来求我!

于是布斯利太太把刺绣拆了。

第二天,布斯利先生喝得烂醉如泥。他让家里白白损失了两只鹅,布斯利太太简直被他气疯了。

祖母把头探出窗外,喊道:你这个中看不中用的家伙,再喝酒,我立刻就把你绣回去!大不了让你太太再送两只鹅!布斯利先生张嘴想说什么,但想想还是不作声为妙。

我祖母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她生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把自己绣成图案。愿她在天国得到安息。

(摘编自《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选用儿童视角来叙事。祖母“魔幻”的刺绣,引起小男孩的好奇,吸引着“我”去探寻其中的秘密,“我”不断的有所发现,从而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B.祖母的刺绣是有底线,有原则的。不绣人,不绣太阳。不该绣的东西,她决不会绣。祖母选择刺绣对象的标准是:丑的、恶的、自己厌恶的和得罪过自己的。
C.小说结尾“我祖母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仿佛是一个宣言,“她生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把自己绣成图案”具有一种仪式感,使祖母的形象具有了高度。
D.这篇小说有一个天才的、令人惊艳的故事构思,以悲喜交加的幽默荒诞的笔触刻画人民的生存状态。其构思和中国的神话故事《神笔马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文中的祖母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分析。
3.这篇小说让人感到既魔幻,又真实。请简要说明本小说的真实感、现实感来自哪里。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选)

史铁生

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我们那个地方虽然也还算是黄土高原,却只有黄土,见不到真正的平坦的塬地了。由于洪水年年吞噬,塬地总在塌方,顺着沟、渠、小河,流进了黄河。从洛川再往北,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或一道道黄的山梁,绵延不断。树很少,少到哪座山上有几棵什么树,老乡们都记得清清楚楚;只有打新窖或是做棺木的时候,才放倒一、两棵。碗口粗的柏树就稀罕得不得了。要是谁能做上一口薄柏木板的棺材,大伙儿就都佩服,方圆几十里内都会传开。

在山上拦牛的时候,我常想,要是那一座座黄土山都是谷堆、麦垛,山坡上的胡蒿和沟壑里的狼牙刺都是柏树林,就好了。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总是“唏溜唏溜”地抽着旱烟,笑笑说:“那可就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老汉儿家、老婆儿家都睡一口好材。”

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也许还因为他穷吧,英语中的“poor”就是“穷”的意思。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碰巧了,崖顶上探出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不过,要想靠打猎为生可不行,野兽很少。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穷山穷水,“好光景”永远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天快黑的时候,进山寻野菜的孩子们也都回村了,大的拉着小的,小的扯着更小的,每人的臂弯里都着个小篮儿,装的苦菜、苋菜或者小蒜、蘑菇……孩子们跟在牛群后面,“叽叽嘎嘎”地吵,争抢着把牛粪撮回窑里去。

越是穷地方,农活也越重。春天播种;夏天收麦;秋天玉米、高粱、谷子都熟了,更忙;冬天打坝、修梯田,总不得闲。单说春种吧,往山上送粪全靠人挑。一担粪六、七十斤,一早上就得送四、五趟;挣两个工分,合六分钱。在北京,才够买两根冰棍儿的。那地方当然没有冰棍儿,在山上干活渴急了,什么水都喝。天不亮,耕地的人们就扛着木犁、赶着牛上山了。太阳出来,已经耕完了几垧地。火红的太阳把牛和人的影子长长地印在山坡上,扶犁的后面跟着撒粪的,撒粪的后头跟着点籽的,点籽的后头是打土坷拉的,一行人慢慢地、有节奏地向前移动,随着那悠长的吆牛声。吆牛声有时疲惫、凄婉;有时又欢快、诙谐,引动一片笑声。那情景几乎使我忘记自己是生活在哪个世纪,默默地想着人类遥远而漫长的历史。人类好像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那时只以为是坐骨神经疼,或是腰肌劳损,没想到会发展到现在这么严重。陕北的清明前后爱刮风,天都是黄的。太阳白蒙蒙的。窑洞的窗纸被风沙打得“唰啦啦”响。我一个人躺在土炕上……

那天,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

陕北的风俗,清明节家家都蒸白馍,再穷也要蒸几个。白馍被染得红红绿绿的,老乡管那叫“zi chui”。开始我们不知道是哪两个字,也不知道什么意思,跟着叫紫锤。后来才知道,是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一个叫介子推的人的。破老汉说,那是个刚强的人,宁可被人烧死在山里,也不出去做官。我没有考证过,也不知史学家们对此作何评价。反正吃一顿白馍,清平湾的老老少少都很高兴。尤其是孩子们,头好几天就喊着要吃子推馍馍了。春秋距今两千多年了,陕北的文化很古老,就像黄河。譬如,陕北话中有好些很文的字眼:“喊”不说“喊”,要说“呐喊”;香菜,叫芫菜;“骗人”也不说“骗人”,叫作“玄谎”……连最没文化的老婆儿也会用“酝酿”这词儿。开社员会时,黑压压坐了一窑人,小油灯冒着黑烟,四下里闪着烟袋锅的红光。支书念完了文件,喊一声:“不敢睡!大家讨论个一下!”人群中于是息了鼾声,不紧不慢地应着:“酝酿酝酿了再……”这“酝酿”二字使人想到那儿确是革命圣地,老乡们还记得当年的好作风。可在我们插队的那些年里,“酝酿”不过是一种习惯了的口头语罢了。乡亲们说“酝酿”的时候,心里也明白;球事不顶!可支书让发言,大伙总得有个说的;支书也是难,其实那些政策条文早已经定了。最后,支书再喊一声:“同意啊不?”大伙回答:“同意——”然后回窑睡觉。

那天,队长把一碗“子推”放在炕沿上,让我吃。他也坐在炕沿上,“吧达吧达”地抽烟。“子推”浮头用的是头两茬面,很白;里头都是黑面,麸子全磨了进去。队长看着我吃,不言语。临走时,他吹吹烟锅儿,说:“唉!‘心儿’家不容易,离家远。”“心儿”就是孩子的意思。

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年轻后生家,不敢让腰腿作下病,好好价把咱的牛喂上!”老老小小见了我都这么说。在那个地方,担粪、砍柴、挑水、清明磨豆腐、端午做凉粉、出麻油、打窑洞……全靠自己动手。腰腿可是劳动的本钱;唯一能够代替人力的牛简直是宝贝。老乡把喂牛这样的机要工作交给我,我心里很感动,嘴上却说不出什么。农民们不看嘴,看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几句简洁的描写,就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水土流失严重、贫瘠荒凉的陕北山村的自然环境,顿时摄住人的灵魂,
B.文中的“破老汉”是穷山穷水里生活着的穷人,自然生态与人的生态密不可分,融为一体,从而彰显生命的绝望和无奈。
C.小说人物对话中的方言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这样使人物形象呈现得更加真实生动、可触可感,增强了表现力。
D.小说中写到了陕北清明节的风俗“子推”馍的来历,“陕北话中有好些很文的字眼”,为小说描绘的黄土高原增加了历史文化色彩、
2.小说的标题“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中表现了陕北老乡们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另一个人

[阿根廷]博尔赫斯

事情发生在1969年2月,地点是波士顿北面的剑桥。

那是上午十点钟光景。我坐在查尔斯河边的一条长椅上。灰色的河水夹带着长长的冰凌。河流不可避免地使我想到时间的流逝。

我的长椅的另一头坐着另一个人。

我宁愿独自待着,但不想马上站起来走开,以免使人难堪。另一个人自得其乐地吹起了口哨。

乐曲的调子把我带到一个已经消失的院落,想起了多年前去世的阿尔瓦罗·拄菲努尔。接着他念起词句来,那是开头一节十行诗的词句。声音不是拉菲努尔的,但是学拉菲努尔。我惊骇地辨出了相似之处。

我凑近对他说:先生,您是乌拉圭人还是阿根廷人?

阿根廷人,不过从1914年起我一直住在日内瓦。他回答道。

静默了好久。

我又问他:住在马拉纽街十七号,俄国教堂对面?

他回说不错。那么说,我蛮有把握地说,您就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我也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我们目前是1969年,在剑桥市。

不对,他用我的声音回答,声音显得有些遥远。过了片刻,他坚持说:我现在在日内瓦,坐在罗丹诺河边的一条长椅上。奇怪的是我们两个相像,不过您年纪比我大得多,头发也灰白了。

我回说:我可以向你证明我不是瞎说。我可以告诉你陌生人不可能知道的事情。那幢房子里有一个银制的马黛茶罐,底部是盘蛇装饰,是我们的曾祖父从秘鲁带回来的。鞍架上还挂着一个银脸盆。你房间里的柜子摆了两排书。

他回道:这些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如果我在做梦的话,你当然知道我所知道的事情。

他反驳得有道理。

为了让他和让我自己安心,我装出绝不存在的镇静。我对他说:我的梦已经持续了七十年。说到头,苏醒时每人都会发现自我。我们现在的情况正是这样,只不过我们是两个人罢了。你想不想稍稍了解一下我的过去,也就是等待着你的未来?

他不做声,但是点头同意了。我接着说:我不知道你写了多少本书,只知道数目太多。你写的诗只讨你自己喜欢,写的短篇小说又太离奇。

我发现他根本不注意听我讲话。我见他手里捏着一本书。我问他是什么书。

费奥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邪恶的人》,这位俄罗斯大师,比谁都更了解斯拉夫民族灵魂的迷宫。他不无卖弄地回答。

我问他在写什么,他说他正在写一本诗,书名打算用《红色的颂歌》或者《红色的旋律》。解释说他的诗集要歌颂全人类的博爱。

我陷入沉思,接着问他是不是真的对所有的人有兄弟之情。比如说,对所有的邮递员,所有的潜水员,所有无家可归的人等等。他对我说他的集子谈的是被压迫、被遗弃的广大群众。

我们不可避免地谈起了文学,不过我谈的无非是常向新闻记者们谈的话题。我的另一个我喜欢发明或发现新的隐喻,我喜欢的却是我们的想象力已经接受的隐喻:人的衰老和太阳的夕照,梦和生命,时间和水的流逝。

我回想起先前他曾热切地重复沃尔特·惠特曼的一首短诗,惠特曼在其中回忆了他与人同享的、感到真正幸福的海滩上的一个夜晚。

如果惠特曼歌唱了那个夜晚,我评论说,是因为他有此向往,事实上却没有实现。假如我们看出一首诗表达了某种渴望,而不是叙述一件事实,那首诗就是成功之作。

他朝我干瞪眼。您不了解,他失声喊道,惠特曼不能说假话。

半个世纪的年龄差异并不是平白无故的。

我们两人兴趣各异,读过的书又不相同,通过我们的谈话,我明白我们不可能相互理解。我们不能不正视现实,因此对话相当困难。每一个人都是对方漫画式的仿制品。情况很不正常,不能再持续下去了。说服和争论都是白费力气,因为它不可避免的结局是我要成为我自己。

我提出第二天再见面,在两个时代、两个地点的同一条长椅上碰头。他立即答应了,他没有看表,却说他已经耽误了时间。我们两人都没有说真话,每人都知道对方在撒谎。我对他说有人要找我。

我们没有握手便告了别。

第二天,我没有去。另一个人也不会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时空和场景,并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将读者带入故事情境中,给人以真实感。
B.“我”和“他”邂逅在河边的一条长椅上,“我”在剑桥的查尔斯河边,“他”在日内瓦的罗丹诺河边。河流隐喻着时间的流逝,打通了两个不同的时空。
C.小说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没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通过“我”与“他”相遇后的对话来传达作者对于人生的一些感悟。
D.“我”和“他”约好第二天再见面,但我们都不会去,作者意在告诉读者:“我”和“他”身处两个时代、两个地点,再次相遇已无可能。
2.两人在长椅上的对话是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请结合这些对话分析“我”与“他”有何不同?
3.小说就是通过叙述虚构的世界与人生,抵达必然和应然的真实。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小说“虚构”和“真实”之间的关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拯救

李睿

小哲坐在球场边,像往常一样,慢吞吞地脱球袜和球鞋。他穿的是阿迪达斯猎鹰,是去年比赛上演帽子戏法后爸爸给他的奖品。踢了一年,鞋子都旧了,尤其是左脚,红颜色的鞋面黯淡无光。

踢完球,人也放松下来,小哲还在想刚刚结束的球赛。疫情让他在家整整待了三个月,没有球踢的日子太难熬了。城市的病例终于清零了,球队的训练、比赛恢复正常。小哲上场前,弯下腰,摸了摸草皮,像是和久违的朋友打招呼。跑着跑着状态就有了,他一个人进了三个球,还给同伴喂了两个饼。和队友击掌、拥抱,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当然,小哲还是有遗憾的。伤停补时阶段,他一点劲都没有了,不然那个单刀球肯定能进,他错过了自己第一个大四喜之前,小哲和爸爸说过,想要一双新球鞋。爸爸说,可以,但你必须超越自己!

小哲忽然觉得身边无比安静,听不见队友的喧哗,听不见教练的嚷嚷,连爸爸的催促声也没有。爸爸是个外科医生,平时风风火火,他只要看见小哲慢吞吞的样子就着急,还要加上一句,你这性格一点都不像我,真是你妈的好儿子!

球场空空荡荡,而附近停车场却是另一番景象。群人围在那,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在乍暖还寒的四月,他们的额头上满是密密麻麻的汗珠。还有人拿着手机,站在路边,焦急地向远处张望。

小哲还是慢吞吞地往球场外面走,等他快透到停车场的时候,人群散开了,一辆救护车刚刚驶过来,顶棚上的灯放射着幽幽的蓝光。一个男人刚刚戴上口罩,向救护者叮嘱着什么。救护者用担架将躺在地上的男子抬上了车,砰的一声,车门关上,蓝光渐行渐远。旁边的人再次围拢过来,正中间的男人高大、瘦削,他看见了小哲,向着他招了招手,是爸爸。围观的人愣在那,但很快像是被按下了启动键,突如其来的掌声让小哲和爸爸都有些不知所措。

爸爸搂着小哲,朝车子走去,爸爸的手在抖。

还有水吗,儿子?

没了,都喝没了。

你去对面的便利店,给我买瓶可乐,要冰镇的,快!

小哲回到车上,里面弥漫着酒精消毒液的气味,爸爸摘下口罩,抓过可乐,一口气灌下半瓶,然后打了一个大大的饱嗝,很心满意足的样子。

爸,刚才怎么了?

啊,没怎么,有个人在路边昏倒了,我给他做了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没事了,活过来了。

我怎么不知道?

你,慢慢腾腾地,我要是像你那么磨蹭,那个人早不行了。我先把你送回家,然后回医院。

晚上要和妈妈一起吃饭吗?

再说吧。

小哲回到家,姥姥正拿着手机,一边看还一边唠叨:今天那个年轻人命真大,要不是遇上欣力就完了。储欣力,是爸爸的名字!小哲快来,朋友圈都是你爸爸。

图像一直晃动,地上躺着一个人,年纪不大,脸色正由紫变黑。爸爸先是检查了病人的呼吸和脉搏,又用双手按住他的胸口,一下,两下,三下……接着他一把扯下了口罩,眼镜也甩了出去。两个男人的嘴紧紧地贴着,一个男人的气流进入到另一个男人的身体,一条触礁的船渐渐启动。视频的时长只有短短几十秒,但小哲却觉得无比漫长。

妈妈给姥姥打了一个电话,说不用给她留饭,她要去医院采访,采访储欣力。姥姥还特意叮嘱你和欣力好好唠唠,两口子有啥话不能说的,你俩就是犟驴。

晚上,妈妈的新闻栏目播出了对爸爸的专访,镜头前的男人让小哲有点恍惚。他从没见过爸爸正襟危坐的样子,电视中的男人说话不紧不慢,但语气却很镇定,他说根本没考虑疫情,自己是个医生,给病人做人工呼吸是常规操作,救死扶伤更是天职!

这件事动静不小,就连央视的记者也来采访了。在央视微博的评论区里,网友更是开了锅,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反正都是正能量的硬词。

爸爸发了一条朋友圈,除了对亲友的关注表示感谢之外,还在央视的话题医生路边救人连眼镜都甩飞了旁边加了一个捂脸的表情。

没多久,小哲换了一双新球鞋,梅西同款2020猎鹰,是他和爸爸、妈妈一起买的。


注:小说取材于发生在哈尔滨的真实故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标题为“拯救”,含义丰富,既指医生爸爸对病人生命的拯救,也暗指这件事的发生是对医生家庭的拯救。
B.全文采用多种手法来叙述事件,表现人物,比如运用了细节、动作、对话等描写手法,也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C.儿子问起救人之事,爸爸只是轻描淡写,但当时的救人过程应该很是紧张,这从事后“爸爸的秀手在抖”可以看出来。
D.小说中也塑造了生活中父亲的形象,他对儿子表面冷,内心关心,结尾时捂脸的表情表现了他柔和的一面。
2.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爸爸在救人过程中表现出的形象特点。
3.作者通过不同的人物来呈现这个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雪

路翎

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面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一个八九个月的婴儿。前沿的炮声在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的巨大的回响。几百公里的路程,而且夜里面天气要更冷的。于是刘强把孩子抱过来交给了驾驶室里十八岁的王德贵。

车上了大公路不久,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从前面一直挂过来了。这台车在照明弹的亮闪闪的照耀下箭一般地飞奔出去了。带着红色曳光弹的子弹不断落在他们周边,车下面的土地不时地在爆炸里震动着。刘强坚毅地瞧着前面,脸色略微有点灰白。他非常出色地驰过环山的公路,越过很多车辆。王德贵感动地看着他,注意到这个老司机的大衣脱落到后面去了,伸出手来替他拉上,于是发觉他的左肩的衣服已经叫鲜血浸湿了。

刘强坚韧地从一条险陡的小路绕过了公路上堵塞着的一群车辆,来到了拥挤的桥头。

敌机正在云层里盘旋,找寻着目标。江的两岸,保护桥梁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在射击着,传来急促的剧烈的声音,灰暗的云层下面布满了一阵阵的红色的火星。车子一辆接着一辆,慢慢地驶上了刚修好的桥。

但刘强的车被管理桥头的一位工兵连长拦住了。工兵连长说,必须排好队按次序前进,因此,刘强应该退到大公路上去排队,否则就要等待已经排成一队的车辆过完。

“我来交涉去!”王德贵理直气壮地叫着,打开车门抱着孩子出去了。

刘强疲困地坐在那里,他听见小王说:“同志,你想想吧,这并不是我们不遵守,……我们的司机负伤了,我们一台车并不妨碍大家呀!"

他又听见那工兵连长的非常疲劳的、冷淡的声音:“不遵守制度就妨碍大家,……”

“小王,回来!”刘强有点烦躁又严厉地说,“遵守制度吧!”

王德贵没有来得及回答,他怀里的、被他包在羊皮大衣里的那个男孩哇的一声哭起来了。这哭声是这么意外,大家都朝这边看着。小王一瞬间也被这哭声闹慌了,他不好意思地、赶紧地拍着孩子说:“别哭了,哭什么呀!”但立刻他的声音就不觉地变得非常柔和,他拍着孩子的屁股说,“不哭,啊,宝宝,咱们马上就要过桥了。”这时候敌机又经过顶空,高射炮猛烈地射击着,可是小王没有注

意到这个,人们也没有注意到这个。

那孩子继续地哭着。工兵连长奇怪地、沉闷地问:“这是怎么搞的?你哪里弄来的这个孩子呀!"

“我弄来的?”小王激动地嚷着,“你没看见吗,咱们车上全是前面下来的朝鲜妇女!”随即他又拍着孩子的屁股,“不哭啦,小宝宝,过不了桥就呆着吧。”

听了一听敌机已经过去,工兵连长就打亮了手电,照见了那个在小王怀里动着四肢大哭着的、满脸眼泪的孩子,并且照见了小王那被孩子尿湿了一大片的羊皮大衣。在手电的反光里,刘强注意到工兵连长的疲乏的脸上有了一丝微笑,并且他那眼睛因讥诮和喜悦而发亮。

“这他妈的!”工兵连长讥讽地说,一下子变得生气勃勃了,“你看你这个样儿!‘不哭啦,小宝宝,过不了桥就呆着吧。’你呆着吧!”

“难道不是这样的?”小王叫着。

周围的人们都看着孩子。这些疲困、受冻、焦灼的战士们、司机们,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当那孩子的小手在手电的亮光里一下子扑打到小王的脸上去的时候,那个工兵连长脸上的笑容更明显了。大家于是懂得,这毛手毛脚的年轻的司机助手,为什么要求得这么理直气壮了。

工兵连长就亮着手电向车子走去,对车子照着。那些妇女们默默地迎着手电的亮光一在紧急的情况和严寒中她们是绝对沉静的。小王抱着那啼哭的孩子跟着工兵连长跑着,一边跑一边拍着孩子:“好宝宝,不哭啦,咱们这就过桥啦!啊!啊!”

工兵连长和另外的几个司机都看见了一这些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都是穿得很单薄的。

“同志……这并不是我不遵守……”小王温柔地说。

“好啦,别唱了,过去吧。”工兵连长讥讽地说,忍不住地微笑着,“什么‘好宝宝,不哭啦,过桥啦!’——你这家伙滑头!”

小王快乐地叫了一声爬上了司机台。于是这台车插入了正在行驶着的车子的行列中间,上了桥头。工兵连长和其他的司机们不觉地跟着这台车走了几步,然后就站在冷风中,听着马达的吼声中传来的孩子的哭声和小王快乐的抚爱声一大家的脸上都长久地含着安静的、满足的笑容。

过了桥以后,刘强就有些支持不住了,他咬着下嘴唇,一声不响地开着车。他的头脑里闪过了一些图景。在一间亮着灯光的房子里,他的孩子们正在甜蜜地睡眠,小小的头歪在枕头边上,旁边摆着红花布做的新棉袄一那是奶奶亲手缝的。长方形的房间里堆满东西,这都是老人家的东西,于是房间里就有着陈年古旧的生活气味。想到这个,他觉得很宽慰。接着他又看见他的女人站在织布机旁,一边工作一边在想着:“下雪了。他在前线怎么样呢?穿上棉衣没有呢?”

“下雪了,”王德贵快乐地说,“这是今年头一次下雪。”

“下雪了。”刘强心里愉快而安静。

“来吧,我来当会儿妈妈吧,这段路给你。将来你一定是个好司机!”他抱过了孩子。王德贵带着庄严的激动坐。上了驾驶的位置。

公路上,雪已经积起了三四寸。这台车平稳地前进着。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处都可以感触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力量,比如司机刘强沉静的态度,在紧急情况下绝对沉静的妇女,大家安静目送的场景。
B.小说描绘的很多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同时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合理的铺垫。
C.小说的语言经过精心锤炼,华丽典雅饱含热情,把一场宏大战争中的一个微小的场景描绘得生动逼真,仿佛重现在读者的眼前。
D.小说描写了很多人物形象,不论是刘强、王德贵,还是工兵连长,或者是车中的朝鲜妇女,都在作者的笔下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2.文中多处写到不能言语只会哭泣的朝鲜婴儿,请联系文本分析婴儿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人评论这篇描写战争的小说既是“真实的”,也是“诗意的”,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简析。
2021-05-11更新 | 18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师大附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难点

齐剑君

小李跟随扶贫工作队张队长入住平原村,开展摸底调查,迅速建档立卡、分类排队,会同村干部认真分析,详细研究,然后张榜公布扶持名单。

榜单刚刚公布,快嘴二婶就骂上了:“像赖敏这样的人根本不应该帮扶,他年纪轻轻,没灾没病的,好吃懒做,饿死了也活该!”旁边一个上了点年纪的男人接过话头说道:“话可不能这么说,毕竟他还年轻,总会吃一堑长一智吧,大家不帮一帮,他这一家就彻底完了。”

快嘴二婶反驳道:“大家都知道扶贫工作队苦心费力地为他四处筹款,听说这些工作队员还自掏腰包赞助他,好不容易给他买了10只羊,让他好好饲养,他可倒好,一个冬天耍赌就输了个精光,你们说气不气人?”

周围的人越聚越多,不少人也赞成快嘴二婶的说法,纷纷议论道:就是啊,救命也要救那些想活的人;这家伙是死猪躺在案板上——根本不怕开水浇,真是无可救药。

听到大家的议论,小李伤透了脑筋,对于这样一个扶不起来的刘阿斗,有谁愿意自寻麻烦呢?

当天下午,小李去赖敏家核实家庭财产状况,没想到扑了个空,向邻居打听才知道他又打麻将去了,小李按照邻居提供的线索找到了赖敏。向他说明情况后,谁能想到他会说:“搞那么麻烦干什么!现在国家有钱了,你给我送来不就完了吗?”

小李一听肺都快要气炸了。没好气地说:“你这人怎么能这样说话呢?”赖敏毫无顾忌地冷笑着说道:“就这么点事,你们不是今天登记数据,就是明天搞调查,隔三差五又搞什么材料核实,搞得好像你掏腰包施舍我们似的。你叫我怎么说,我这就是实话实说。”

小李回来就给张队长诉苦。张队长笑了笑说道:“小李啊,好帮扶的对象过去已经都扶得差不多了,留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找准扶贫的切入点,也就是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努力做到一户一策,因人而异。”

小李说道:“我看这种人帮扶到他们饿不死就行了。”张队长大笑起来:“这怎么能行呢?他年纪轻轻,非病非残,却让国家养起来?再说了,如果把这些人也养起来,老百姓会怎么看我们?何况中央提出不让一个人掉队,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小李有些顿悟地喃喃自语道:“理倒是这么个理,只是……”

张队长接着说道:“是不是觉得有点难啊?”小李毫不犹豫地回应道:“岂止是有点难,简直就是难于上青天!我见过好吃懒做的,可从来也没听见过像他这样的,好吃懒做还蛮不讲理。”

张队长又笑了,随即反问了一句:“你发现他有什么长项吗?”

小李一下子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深思。过了一会儿才回应道:“这个人吗,要说他的长处还真有一点,那就是脑子比较灵动,能说会道,他要给你说点事情,那简直是绘声绘色,就像他亲身经历过一样。”

张队长顿时又哈哈大笑起来,接着说道:“这就够了。”

这下可把小李说得更加云里雾里了,直愣愣地瞪大眼睛望着张队长。

张队长继续说道:“咱们平原村是蔬菜种植大村,好多蔬菜因为信息不对称,好东西卖不上个好价钱,遇到特殊年份还会烂在地里,让老百姓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赖敏能说会道,是不是可以让他试一试建立一个电商平台,将这些产品推销出去呢?”

小李这才感到恍然大悟,可是心里还是有些不太踏实。不过既然张队长已经说了,他还是决定尝试一下。

晚饭后,小李拿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到了赖敏家,只见赖敏坐在椅子上悠闲自得地吸着烟。一见小李进来,指着对面的椅子爱答不理地说了声:“坐吧。”小李强压着满腔的怒火,满脸堆笑地说道:“今天是专门给你送东西来了。”赖敏一脸狐疑地道:“能有这种好事?”小李随手拿出笔记本电脑递给他说:“不信,你看。”赖敏不由得“啊”了一声,随即说道:“电脑?这可是你们当干部的用的,我一农民用它能吃啊还是能喝呀?”小李一本正经地道:“他让你脱贫致富啊!”赖敏望着电脑,有些百思不得其解,又问了一句:“我要这东西有什么用?”

小李连忙郑重其事地说道:“我是觉得你脑子灵活,想帮你建一个电商平台,将咱们这里的精品蔬菜推销出去,为农民创收,也可以让你致富。”赖敏顿时满脸笑容道:“这个,我真还想过,只是……”

没等赖敏说完,小李接过话茬说道:“只是什么,怕大家不信任你,还是缺少资金?”赖敏激动地上前握住小李的手说道:“我的心思全让你猜到了,这回我可终于找到一条自我发展的光明大道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帮扶名单公布,平安村村民议论纷纷,尤其是快嘴二婶对公布名单的不满,为下文赖敏的出场进行铺垫。
B.小李为自己的帮扶对象赖敏伤透脑筋,是因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后来有张队长的开导和启发,才对赖敏充满信心。
C.文中大量的人物对话,体现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村民们对赖敏的谈论使其形象更加立体。
D.文章的结尾“我的心思全让你猜到了,这回我可终于找到一条自我发展的光明大道了”,为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2.小说中描写张队长的文字不多,但其在故事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以“难点”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1-05-07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内蒙古赤峰市高三二模(4月)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精飘香

聂鑫森

壁上的挂钟,当当当敲了九下。

这大山里的初秋,寒气很重,似乎可以听见瓦瓴上飘落白毛霜的声音。堂屋里的火塘烧得正旺,干燥的老柴蔸上跳跃着一束一束的火苗子,很好看。电灯高高地悬着,兴奋得光芒四射。火塘边坐着三个人,一边喝着茶,一边聊着天。

六十岁的丁大山,粗眉大眼,长条白头巾在头上扎成一个轮箍,脸被火烤得黑里透红。妻子刘秀英坐在他的对面,虽年纪和他相仿,但鬓角却白了不少。和丁大山并排坐的,是林顺中,他既是驻村的扶贫干部,也是房客,三十七八岁,瘦瘦高高,脸色疲惫,隔一阵就会咳嗽几声。

丁大山说:这钟声多好听。小林,这表还是你送的哩。

林顺中说:大山哥,这一年多来,县里扶贫办派我们来,第一是通路,第二是通电,第三是把各家危房修整得牢固舒适。这几件事都是各级政府调拨资金,组织各方面力量来助力办成的,为的是让这一片贫困地区早日翻身致富。我把表挂在你家,是时刻提醒自己:扶贫要有紧迫感。

小林,可真是苦了你们啊,我们心里很过意不去。我家原先只有亩把零星的山田,种土豆,栽苞谷,维持个温饱而已。你嫂子常年有病,离不开汤药。膝下又无一儿半女,我就靠着采些草药卖点儿现钱,日子过得艰难。如今,有了各种专业小队,我去了果木队栽黄桃、种柰李,你嫂子喂的由畜牧公司免费发放的两头母猪,生了猪崽出售,卖了钱还归自己,生活富裕起来了,太感谢党和政府了。

林顺中一边摆手,一边又咳嗽起来。

刘秀英说:小林,这一段日子你累得狠了。当时你选择住到我家,虽饭菜不好,但你也不嫌弃,还硬要按规定交伙食费。

哪里哪里。你们的关心和照顾,让我明白很多事理,谢谢。丁大哥,我想问一声,半个月前的一天,你天不亮就出门去大山深处,说是去挖黄精,直到傍晚才回来,黄精把个背篓堆得冒尖。我见你额头和手背上都有伤口,就问是怎么回事,你说是不小心跌了一跤……

丁大山打断他的话,说:小林,你当时接过背篓,放下后又拉我去你房里,硬要给我消炎、搽红药水。想不到你都备着这些药;真是个有心人。

我是想问,你怎么不把黄精送到药材收购站去,而是留在家里?是不是将来可以卖个大价钱?

丁大山呵呵地笑着说:以后我再告诉你,黄精是好东西哩。医书上说,黄精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根茎肉质肥太,夏季开出白色的花,如下垂的小银钟;根茎可作药,性平,味甘甜,功效是补气润肺,主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嗽、消渴等症。

这些日子,林顺中目睹刘秀英把黄精根茎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把灶膛里的火烧得旺旺的,放上盛水的大铁锅,在锅上搁好蒸笼,在蒸笼里把黄精根茎一层一层码好,盖上笼盖,蒸得满屋飘香。然后将蒸熟了的根茎,放在太阳下晒,夜间也不必收进屋里。晒干了,再反复蒸晒七次之后,根茎就变成大人拇指一般粗细。林顺中猜想:这应该是一种独特的中药炮制方法,比生卖值钱些。

丁大山对妻子挥挥手,说:婆婆子,快端上你精制的黄精,让小林尝个新鲜!

刘秀英说:好咧——

不一会儿,刘秀英把一碟淡黄色、半透明的黄精端上来,放到林顺中身边的小桌子上:小林,你尝尝这零食,看味道好不好?

还未入口,就香得馋人了,你们也都尝尝。二位劳神费力,我是坐享其成,惭愧。

丁大山夫妇催促林顺中快些吃,他们却不动手。

你们就看着我吃?

我们吃得多了,不太想吃了。

林顺中拈起一根,先放在鼻尖嗅了又嗅,咬了一小口儿,慢慢地嚼,然后拍着大腿,说:好吃!城里没这东西卖,独一份!

两位老人开心地笑了。

刘秀英说:这是专为你准备的零食,每晚一碟,吃了睡个安稳觉。

这怎么行?我成细伢子了,天天吃零食。

丁大山说:不仅是零食,而且是治病的药。小林啊,你瘦弱,又加上劳累过度,肺虚,脾胃也

虚,还硬扛着不肯去城里看病。每晚隔墙听见你咳嗽,我们就心疼。吃这个东西,会有疗效。

林顺中的眼圈湿了,哽咽着说:我不能白吃,我得付费。

丁大山双眉一竖,大声说:墙上的这座机械钟,多少钱?我们也要付费!

林顺中一愣,忙说:大山哥,你别生气……

一家人,不能说见外的话。

火塘火旺旺的,不时地响起火星清脆的爆裂声。

大山哥,这黄精可以大面积栽种吗?

当然可以。

这黄精根茎还可以磨成粉,和面粉掺和在一起,做成糕点吗?

我想是可以的,可我们没做过。

假如黄精有了很可观的产量,做成儿童糕点,又健脾胃又好吃,应该会很有市场。

小林,你又有什么想法了?

林顺中神秘地点点头,说:暂时保密。我觉得黄精的香气越来越浓了!

丁大山、刘秀英的鼻翼下意识地翕动起来。

果然是这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大山的家位于大山深处,小说对其家里外的环境做了描绘,屋外寒冷,屋里温暖,林顺中与丁大山一家正惬意交谈。
B.文中多次提到林顺中咳嗽,这是运用了伏笔写作手法,后面则用丁大山进山挖黄精并炮制好给林顺中治病与之呼应。
C.本文选材很有特色,既有对扶贫工作者帮助百姓脱贫的详细描写,又有两者之间的日常交往,具有时代感与生活气息。
D.小说故事情节主要通过人物之间对话推进,人物不多但个性鲜明,其精神风貌在人物对话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2.“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请结合画横线部分内容说说其展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3.小说以“黄精飘香”为题,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1-05-06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全盟、通辽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黄原,北关阳沟大队。

吃过中午饭,少平就上了工。他当然干最重的活——从沟道里的打石场往半山坡箍窑的地方背石头。

背着一百多斤的大石块,从那道陡坡爬上去,人简直连腰也直不起来,劳动强度如同使苦役的牛马一般。每当背着石块爬坡的时候,他的意识就处于半麻痹状态。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挤压到土地里去。汗水像小溪一样在脸上纵横漫流,而他却腾不出手去揩一把;眼睛被汗水腌得火辣辣地疼,一路上只能半睁半闭。两条打颤的腿如同筛槺,随时都有倒下的危险。

三天下来,他的脊背就被压烂了,只感到像带刺的葛针条刷过一般。两只手随即也肿胀起来,肉皮被石头磨得像一层透明的纸,连毛细血管都能看得见。这样的手放在新石碴儿上,就像放在刀刃上!

半月以后,孙少平已经开始渐渐适应了他的新生活。背上溃烂的皮肉结成了干痂,变成了一种深度的疼痛;而不像开始时那般尖锐。手上的肉皮磨薄后又开始厚起来,和石头接触也没有了那种刀割般的疼痛感。身架被强度的劳累弄得松松垮垮——这样就可以较为舒展地承受一般的压力……

铜城,大牙湾煤矿。

安检员从岩壁上用肩膀接连扛开了两扇沉重的风门,把他们带进了一个拐巷。

一片寂静。一片黑暗。

接连跋涉一百米左右的四道很陡的绞车坡,人已经不能直立了。不时有沙沙的岩土煤渣从头上漏下来。整个大地似乎都摇欲坠。

现在,他们终于到了掌子面上。

这里刚放完头茬炮,硝烟还没有散尽。煤溜子隆隆地转动着。斧子工和攉煤工正在挣命般地操作。

他们一个个狼狈不堪,四肢着地爬过铁柱横立的掌子面。许多人丢盔撂甲。

在正式下井之前,全矿招收的新工人中跑了二十多人。少平宿里也跑了一个。

每当一茬炮放完,就要赶紧挂茬支棚。只有将破碎的空棚架好,安全才有了保障。攉煤工这才操起大铁锨,把炸下来的煤往溜子上推……一班三茬炮,每茬炮过后,都要进行这样一番拼命,一天的时光就在这样紧张而繁重的劳动中缓慢地流过。

这天上午十点钟左右,少平上井后欣喜地看见,雪花在纷纷扬扬飘飞着。昨夜十二点下井时,天空还是一片乌蓝,想不到现在竟成了这样一个晶莹洁白的世界。他心情愉快地沉浸在这一片美丽之中。

今天,还有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他要第一次领工资了。只有他和另外两个新工人在一月中上了满班,月工资能领一百三十元。好大一笔钱哪!

前画有两个新工人,一个领了十八元,一个领了二十元。蹲在旁边的雷区长对他们说:不好好下井,裤衩都要卖得吃了!甭看矿井是黑口口,很公正!钻得多了钱就多,不上工,就是你爸当矿长,也是这两个钱!

那两个新工人垂着脑袋悄悄退出了人群……

一晃眼,孙少平已经来这里半年了。半年来,他几乎不误一天工,月月都上满班。

钱对他是极重要的。他要给父亲寄钱,好让他买化肥和日常油盐酱。他还要给妹妹寄钱,供养她上大学。除过这些,他得为自己也搞点建设,买点他所喜爱的书报杂志。另外,他还有个梦想,就是能为父亲箍两三孔新窑洞。他只是要给故乡一个证明:证明他孙少平决不是一个没出息的人!他要独立完成这件事,而不准备让哥哥出钱——这将是他个人在双水村立的一块纪念碑!

正因为这样,他才舍不得误一天工;他才在沉重的牛马般的劳动中一直保持着巨大的热情。

又发工资了,少平揣着一摞硬铮铮的票子回到宿舍。宿舍里除过他,现在只留五个人。另外四个人,三个偷跑回家被矿上除了名,一个走后门调回了本县。宿舍零乱不堪。窗台上乱扔着大伙的牙具、茶杯和没有洗刷的碗筷。窑中间拉一根铁丝,七八乱搭着一些发出臭味的脏衣服。床底下塞着鞋袜和一些空酒瓶子。

少平已经有一床全宿舍最漂亮的铺盖,他还买了一顶蚊帐,几月前就撑起来——现在没有蚊子,他只是想给自己创造一个独立的天地,以便躺进去不受干扰地看书。看见其他人都在床上躺着。他知道,大家情绪不好,每个人都没领到几个钱。

在这样一个时刻,劳动给人带来的充实和不劳动给人带来的空虚,无情地在这孔窑洞里互为映照。

他刚躺下不久,就听见前边一个说:孙少平,你要不要我的那只箱子?

这时,另外一个同样吃不开的人,指了指他胳膊腕上的手表,问:这块表你要不要?

而同屋的另外几个人,也分别问他买不买他们的某件东西——几乎都是各自最值钱的家当。

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少平计划要买的。现在这些人用很便宜的价钱出售他需要的东西时,他却有点不忍心了。但他又看出,这些人需要解决起码的吃饭问题。他如果买了他们的东西,反倒是帮助他们渡难关哩!少平只好怀着复杂的情,把这些人要出售的东西全买下了。

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为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

如今,生活毫不客气地置换了他们的位置。是的,孙少平用劳动掠夺了这些人的财富。他成了征服者。这是一种比战争还要严酷的征服。要想求得解放,唯一的出路就在于舍身投入劳动。

在以后的日子里,其中的两三个人便开始上班了。

(节选自《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孙少平黄原城打工,从打石场往半山坡背石头,经受了牛马一般的苦役,实现了他从农民到打工人的第一次身份转换。
B.小说写孙少平井下十多个小时紧张而繁重劳作之后的心情愉快,是因为他上井看到了纷纷扬扬、晶莹洁白的雪花世界。
C.小说写孙少平买了舍友用很便宜价格出售的最值钱家当时,既不忍心又想帮助他们的复杂情绪,表现了他的心地善良。
D.小说写到领工资时两个新工人“垂着脑袋”退出人群、领工资后两三个工人“开始上班”,都表现了“如何对待劳动”的人生课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其他工人的“狼狈不堪”、“丢盔撂甲”、逃离矿井或消极怠工,来反衬孙少平务实本分、任劳任怨的劳动态度。
B.小说写矿工宿舍“零乱不堪”的环境,与少平用蚊帐隔离开的“最漂亮的铺盖”形成对比,凸显少平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多角度展现孙少平心路历程,讴歌了平凡世界里普通劳动者的不平凡。
D.小说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呈现了生活本真的粗粝与苦难,使人在阅读时容易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3.有人评价《平凡的世界》是“中国精神的深刻史诗”。根据选文情节,简要概括孙少平身上彰显的“中国精神”。
4.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写道:“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对此,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对文意的理解,谈谈你的理由。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黛玉之死

高 鹗

(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的婚事后,病情日渐加重。)

黛玉向来病着,自贾母起,直到姊妹们的下人,常来问候。今见贾府中上下人等都不过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自料万无生理,因扎挣着向紫鹃说道:“妹妹,你是我最知心的,虽是老太太派你伏侍我,这几年,我拿你就当作我的亲妹妹。”说到这里,气又接不上来。紫鹃听了,一阵心酸,早哭得说不出话来。迟了半日,黛玉又一面喘一面说道:“紫鹃妹妹,我躺着不受用,你扶起我来靠着坐坐才好。”紫鹃道:“姑娘的身上不大好,起来又要抖搂着了。”黛玉听了,闭上眼不言语了。一时又要起来。紫鹃没法,只得同雪雁把他扶起,两边用软枕靠住,自己却倚在旁边。黛玉那里坐得住,下身自觉硌的疼,狠命的撑着,叫过雪雁来道:“我的诗本子。”说着又喘。

雪雁料是要他前日所理的诗稿,因找来送到黛玉跟前。黛玉点点头儿,又抬眼看那箱子。雪雁不解,只是发怔。黛玉气的两眼直瞪,又咳嗽起来,又吐了一口血。雪雁连忙回身取了水来,黛玉漱了,吐在盒内。紫鹃用绢子给他拭了嘴。黛玉便拿那绢子指着箱子,又喘成一处,说不上来,闭了眼。紫鹃道:“姑娘歪歪儿罢。”黛玉又摇摇头儿。紫鹃料是要绢子,便叫雪雁开箱,拿出一块白绫绢子来。黛玉瞧了,撂在一边,使劲说道:“有字的。”紫鹃这才明白过来,要那块题诗的旧帕,只得叫雪雁拿出来递给黛玉。紫鹃劝道:“姑娘歇歇罢,何苦又劳神,等好了再瞧罢。”只见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扎挣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紫鹃早已知他是恨宝玉,却也不敢说破,只说:“姑娘何苦自己又生气!”黛玉点点头儿,掖在袖里,便叫雪雁点灯。雪雁答应,连忙点上灯来。黛玉瞧瞧,又闭了眼坐着,喘了一会子,又道:“笼上火盆。”紫鹃打谅他冷,因说道:“姑娘躺下,多盖一件罢。那炭气只怕耽不住。”黛玉又摇头儿。雪雁只得笼上,搁在地下火盆架上。黛玉点头,意思叫挪到炕上来。雪雁只得端上来,出去拿那张火盆炕桌。那黛玉却又把身子欠起,紫鹃只得两只手来扶着他。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紫鹃唬了一跳,欲要抢时,两只手却不敢动。雪雁又出去拿火盆桌子,此时那绢子已经烧着了。紫鹃劝道:“姑娘这是怎么说呢。”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此时紫鹃却够不着,干急。雪雁正拿进桌子来,看见黛玉一撂,不知何物,赶忙抢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那黛玉把眼一闭,往后一仰,几乎不曾把紫鹃压倒。紫鹃连忙叫雪雁上来将黛玉扶着放倒,心里突突的乱跳。欲要叫人时,天又晚了;欲不叫人时,自己同着雪雁和鹦哥等几个小丫头,又怕一时有什么原故。好容易熬了一夜。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到了晚间,黛玉却又缓过来了,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此时雪雁已去,只有紫鹃和李纨在旁。紫鹃便端了一盏桂圆汤和的梨汁,用小银匙灌了两三匙。黛玉闭着眼,静养了一会子,觉得心里似明似暗的。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却料着还有一半天耐头,自己回到稻香村,料理了一回事情。这里黛玉睁开眼一看,只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那里,便一手攥了紫鹃的手,使着劲说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伏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说着,又喘了一会儿,闭了眼歇着。紫鹃见他攥着不肯松手,自己也不敢挪动。看他的光景,比早半天好些,只当还可以回转,听了这话,又寒了半截。半天,黛玉又说道:“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说到这里,又闭了眼不言语了。那手却渐渐紧了,喘成一处,只是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疾的很了。紫鹃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也便伤心痛哭。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见。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注】黛玉所焚之稿,一是她在从前病中寂寞时读《秋闺怨》有所思念而写在帕子上的《秋窗风雨夕》,一是大观园结社时所写之诗。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紫鹃是黛玉的侍女,也是黛玉的知心,她处处照顾、安慰黛玉,是一个善良聪慧而又细心的姑娘。因此黛玉在临死前嘱托紫鹃一定要让她亲自把自己送回家乡。
B.在黛玉病重期间,贾母从来没有到潇湘馆来看望黛玉,贾府上下也没有一个人来过问,使黛玉得不到关怀和及时的治疗,这直接导致了黛玉的死亡。
C.帕子上的诗是黛玉心曲的自然流露,黛玉在焚帕时犹豫了一下,说明她对爱情还是有着期待。
D.黛玉是在宝玉和宝钗结婚之日死去的,因此她的死也就更具悲剧意义。她既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也是抗争者。正如她在《葬花辞》中所写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她以自己的死表现了人格的纯洁和对爱情的忠贞。
2.文章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3.黛玉临死之时:“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人们认为这是画龙点睛的神妙之笔,试具体分析好在什么地方。
2021-04-26更新 | 115次组卷 | 3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