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的生活情绪

孙犁

有一天早晨,我醒来,天已不早了,对间三槐的母亲已经嗡嗡地纺起线来。这时进来一个少妇在洞口喊:彩绫,彩绫,出来吧,要去推碾子哩。

她叫了半天,里面才答应了一声,通过那弯弯长长的洞,还是那样娇嫩的声音:来了。接着从洞口露出一顶白毡帽,但下面是一张俊秀的少女的脸,花格条布的上衣,跳出来时,脚下却是一双男人的破棉鞋。她坐下,把破棉鞋拉下来,扔在一边,就露出浅蓝色的时样的鞋来,随手又把破毡帽也摘下来,抖一抖墨黑柔软的长头发,站起来,和她嫂子争辩着出去了。

她嫂子说:人家喊了这么半天,你聋了吗?

她说:人家睡着了么。

嫂子说:天早亮了,你在里面没听见晨鸡叫吗?

她说:你叫还听不见,晨鸡叫就听见了?姑嫂两个说笑着走远了。

我想,这就是游击区人民生活的情绪,这个少女在生死交关的时候也还顾到在头上罩上一个男人的毡帽,在脚上套上一双男人的棉鞋,来保持身体服装的整洁。

我见过当敌人来了,女人们惊惶的样子,她们像受惊的鸟儿一样向天空突飞。一天,三槐的二嫂子说:敌人来了,能下洞就下洞,来不及就得飞跑出去,把吃奶的力量拿出来跑到地里去。

我见过女人这样奔跑,那和任何的赛跑不同,在她们的心里可以叫前面的、后面的、四面八方的敌人的枪弹射死,但她们一定要一直跑出去,在敌人的包围以外,去找生存的天地。

当她们逃到远远的一个沙滩后面,或小丛林里,看着敌人过去了,于是倚在树上,用衣襟擦去脸上的汗,头发上的尘土,定定心,整理整理衣服,就又成群结队欢天喜地地说笑着回来了。

一到家里,大家像没有刚才那一场出生入死的奔跑一样,大家又生活得那样活泼愉快,充满希望,该拿针线的拿起针线来,织布的重新踏上机板,纺线的摇动起纺车。

而跑到地里去的男人们就顺便耕作,到中午才回家吃饭。

没有人谈论今天生活的得失,或是庆幸没死。在他们看来,死就是死了,没死就是活着,活着就是要欢乐的。

假如要研究这种心理,就是他们看得很单纯,而且胜利的信心最坚定。因为接近敌人,他们更把胜利想得最近,知道我们不久就要反攻了,而反攻就是胜利,最好是在今天,在这一个月里,或者就在今年,扫除地面上的一切悲惨痛苦的痕迹,立刻就改变成一个欢乐的新天地。所以胜利在他们眼里距离最近,而那果实也最鲜明最大。也因为离敌人最近,眼看到有些地方被敌人剥夺埋葬了,但六七年来共产党和人民又从敌人手中夺回来,努力创造了新的生活,因而就更珍爱这个新的生活,对它的长成也就寄托更大的希望。对于共产党的每个号召,领导者的每张文告,也就坚信不移,兴奋地去工作着。

由胜利心理所鼓舞,他们的生活情绪,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是这样。村里有一个老泥水匠,每天研究掘洞的办法,他用罗盘、水平器,和他的技术、天才和热情来帮助各村改造洞。一个盲目的从前是算卦的老人,编了许多劝人方,劝告大家坚持抗战,他有一首四字歌叫《十大件》,是说在游击区的做人道德的。有一首《地道歌》确像一篇住洞须知,真是家传户晓。

最后那一天,我要告别走了,村长和中队长领了全村的男女干部到三槐家里给我送行。游击区老百姓对于抗日干部的热情是无法描写的,他们希望最好和你交成朋友,结为兄弟才满意。

仅仅一个星期,而我坦白地说,并没有能接触广大的实际,我有好几天住在洞里,很少出大门,谈话的也大半是干部。但是我感触了上面记的那些,虽然很少,很简单,想来,仅仅是平原游击区人民生活的一次脉搏的跳动而已。

我感觉到了这脉搏,因此,当我钻在洞里的时间也好,坐在破炕上的时间也好,在菜园里夜晚散步的时间也好,我觉到在洞口外面,院外的街上,平铺的翠绿的田野里,有着伟大、尖锐、光耀、战争的震动和声音,昼夜不息。生活在这里是这样充实和有意义,生活的经线和纬线,是那样复杂、坚韧。生活由战争和大生产运动结合,生活由民主建设和战斗热情结合,生活像一匹由坚强意志和明朗的智慧织造着的布,光彩照人,而且已有七个整年的历史了。

并且在前进的时候,周围有不少内奸特务,受敌人、汉奸、独裁者的指挥,破坏人民创造出来的事业,乱放冷箭。这些事情更激发了人民的智慧和胆量。

有人愿意充实生活,到他们那里去吧。

(节选自《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彩绫出洞时头上罩着男人的毡帽,脚上套着男人的棉鞋,在非常时期也注意自己的形象。
B.敌人来了,来不及下洞的女人们飞跑到地里去,这是危急时刻求得生存的一种方式。
C.游击区的百姓接近敌人,他们对生死看得很单纯,也格外珍惜创造的新生活。
D.游击区的百姓都希望和抗日干部交成朋友,结为兄弟,好让自己的未来有个依靠。
2.文中写到老泥水匠和算卦老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本文符合小说“三要素一主旨”的特点。结合文本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
2021-11-19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佟鸭子

欧阳明

佟鸭子是一家小餐馆,不卖早餐,只中午和晚上营业,卖炒菜和卤菜。店里最出名的,是卤鸭子。

佟鸭子既是店名、菜名,也是大家对店主的称呼。店主姓佟。

佟鸭子的特色,是香甜。香,来自上百年那锅老卤,几十种香料和中草药熬制而成,醇厚浓郁,闻着就忍不住流口水。其次是甜。不是入口就甜,是回甜,回味时才感觉到的,淡淡的,微风般弥漫在味蕾上,和卤香交融一体,甜而不腻。

卤鸭选材讲究,只选本地两年以上的老麻鸭,吃草和田螺鱼虾粮食长大的。绝不用饲料喂大的。饲料喂大的鸭长得快,仅一个多月,连毛都还没长齐就长大了,毛桩还埋在鸭皮下面,根本无法清除。卤出来有股浓烈的毛腥味儿。还必须得下一次油锅,把皮子炸酥了。那样,既可掩盖皮下的毛桩,也可压一压腥味。但不管怎样,吃起来还是满口腥臭,肉还很柴,嚼起来费力。

佟鸭子的鸭不跑油锅,卤出来直接吃。皮上保留着卤水黄亮的颜色,皮下的肉,汁液饱满,软烂香甜。

卤鸭子从卤水锅捞起来趁热吃才口感最好。所以大家多在店里就地处决"。也有买回家去的,但家离店必须在两里以内。否则,佟鸭子就不会卖。说是出锅时间长了会变味,坏了他的名声。

卤鸭的吃法也有讲究,不能用刀剁,必须手撕,鸭沾了铁,会带铁腥味。

佟鸭子餐馆生意历来就好,尤其是逢场天,晚一点儿,就没位置了。即便占到位置,也不一定能吃得上卤鸭。卤鸭是限量的,每天只卤三十只。

佟鸭子卤鸭的手艺是祖传的。手艺传男不传女。传男也要到三十岁才传。三十岁前的男人,嘴上无毛,做事不牢,缺耐性。

佟鸭子餐馆在乡场上,离县城四十多公里,城里人想吃,来回要耗费半天。但还是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尤其是县城工作的干部,下乡总选那儿跑,出发前,都得给乡政府打电话,叫一定要留上几只卤鸭,弄得乡政府年年接待费超标,苦不堪言。

佟鸭子靠卤鸭子修了楼房,为儿子讨了老婆。

儿子学到手艺后,想每天多卤一些,多卖点钱。佟鸭子坚决不同意。说,钱挣不完的,人一辈子能不愁吃不愁穿就够了,若是为了钱,砸了佟鸭子这块招牌,对不起祖先。儿子心里埋怨他说,死脑筋!

有省市领导到县上来调研或检查工作,本地官员都要带他们去吃佟鸭子。吃了都赞不绝口。县领导叫佟鸭子多卤一些,真空装袋后做成礼品盒,拿去送人。他听了一个劲儿地摇头,说,我的鸭子讲究的是个鲜,那样做,会变味,吃了会说我手艺差。

县领导鼻子一哼,说他小富即安,没远见,永远成不了大器。

县里有个做餐饮的老板,找佟鸭子合作,叫他在县城开家分店,店面租金由老板负责,利润对半分。佟鸭子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2000年3月8日,佟鸭子突发脑溢血,因抢救不及时,不幸离世。好在儿子手艺已经学成,并不影响餐馆继续营业。

儿子本不像老子那样容易满足,想买车,想在城里买房,说那样孩子就可以在城里上学。城里的教育质量的确比乡下好。

没有了老子的阻拦,儿子把店搬到了县城。

新店一开业,生意火爆。三十只鸭,十多分钟就卖完了。排在后面的,只能失望而归。看到钱不挣是傻子,儿子于是开始增加卤鸭的数量,才一周时间,就从最初的每天三十只,增加到每天两百多只。

数量大了,原料就成了问题。因为不喂饲料,老麻鸭长得慢,养殖效益也不及喂饲料的好,养的人越来越少。无奈之下,只得买饲料鸭。那些鸭都是从外地运来的,进价低,利润空间很大。儿子像突然捡到了金元宝,笑得合不拢嘴巴。慢慢地,就干脆不买本地麻鸭了。

有人说儿子脑子灵活,与时俱进,比老子聪明。

时光如梭,转眼就到了年关。年关是销售的旺季,可儿子突然发现,来吃鸭买鸭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儿子很纳闷。问朋友。朋友说,你自己尝尝就知道了。

儿子尝了自己的鸭子,虽然还是香甜,但却有一股毛腥味儿。他琢磨了很久,终于想起了老爹生前说过的那些话。

儿子又买麻鸭来卤,但不知为啥,卤出的鸭子,始终脱不了腥味。最后,儿子才弄明白,是卤水坏了。

儿子开始按照老爹留下的秘方重新熬制卤水。调制了半年,也没熬出和老卤一样的味道来。儿子搞不清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没了招牌菜,店里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很快就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不得不关门了事。

儿子又回到了乡下种地。从此,佟鸭子走进传说。时至今日,已经没有几个人知道曾经有个佟鸭子了。

(原载《小小说月刊》2020年3期)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佟鸭子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只选本地老麻鸭,下一次油锅,这样鸭皮酥脆,鸭肉汁液饱满软烂香甜,深得顾客喜爱,远近闻名
B.在县城工作的干部下乡总来品尝卤鸭,以致乡政府接待费年年超标,这一情节主要目的在于批判某些干部漠视工作、大吃大喝的腐败作风。
C.县领导要求佟鸭子扩大产量,做成礼品盒,却被拒绝,说明佟鸭子具有小富即安的小民意识,没有远见,永远成不了大器。
D.儿子进城开店,想买车,想在城里买房,想让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是无可厚非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大量篇幅写佟鸭子的特点、用料,做工,看似闲笔,实则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下文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做了铺垫。
B.小说文笔细腻,比如“淡淡的,微风般弥漫在味蕾上,和卤香交融一体,甜而不腻”,运用比拟手法,形象生动,具有抒情性。
C.小说运用对比,通过描写父子两代人不同的职业操守、不同的生意模式,写出了不同的人生况味,从而以小见大,写出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D.小说中的语言颇有特色,如“肉还很柴”运用方言,“就地处决”幽默风趣,而且全文多短句,娓娓道来,深得笔记小说之妙。
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佟鸭子父子不同的性格。
4.小说结尾初稿为:“儿子又按照以前的规矩卤鸭,但不知为啥,卤出的鸭子,总脱不了一股腥味。最后,儿子终于明白是卤水坏了。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差,硬撑了几个月后,由于入不敷出,不得不把店子关了。多年后,旅游部门欲打造餐饮文化,突然想起了佟鸭子,鼓动儿子东山再起。儿子制了几次卤水,都卤不出最初鸭子的味道。叫他按照秘方熬制,他说老卤是祖传下来的,从来就没有秘方。现在,知道佟鸭子的人已越来越少了。”请分析作者修改为现结尾的原因。
2021-06-02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泊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孙犁[注]

他名叫葛覃。我记得这两个字出自《诗经》,题作葛覃的这几段诗,是古代民歌,也很好读。

我们认识的时候,还都是青年,他比我还要小些,不过十七八岁。人虽然矮小一些,却长得结实精神,一双大眼,异常深沉。他的家乡是哪里,我没有详细问过,只知道他是南方人,是江浙一带的中学生。为了参加抗日,先到延安,一九三九年春天,又从延安爬山涉水来到晋察冀边区。我们见面时,他是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学系的学生。一九四一年,边区文艺工作者协会成立,我们一同参加了成立大会,他已经写了不少抗日的诗歌,他的作品富于青春热情和抗争精神,很多人能够背诵。

后来听说葛覃到了冀中区,后来又听说他到了白洋淀。那个时候,冀中区斗争特别激烈残酷,我们的大部队,已经撤离,地方武装也转入地下,原来在那里的文艺工作者,也转移到山里来了,而葛覃却奔赴那里去了。

我心里想,这位青年诗人,浪漫主义气质很明显,一定是向往那里的火热斗争,或者也向往那里的水乡景色,因为他来自江南。

山川阻隔,敌人封锁,从此就得不到他的消息,也不知道他的生死,我就渐渐把他忘记了。

日本投降以后,我回到了冀中,也曾经到过白洋淀,但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也没有想到探寻他的下落。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我到了天津,才从文艺学院另一位同学那里知道葛覃还在白洋淀。那位同学说:

他一直在那里下乡,也可以说在那里落户了。他的下乡,可以说是全心全意的了吧!

进城以后,大家关心、注意的是那些显赫的人物和事件,报纸刊出的或电台广播的消息是谁当了部长,谁当了主任,谁写了名著,谁得到了外国人的赞扬……作家们还是下乡,有时上边轰着下去一阵,乡下炕席未暖,又浮上来了。葛覃下乡虽然彻底,一下十几年,一竿子扎到底,但他并没有因此出名,也没有人表扬他,因为他没有作品,一首诗也没有发表过。他到底在干什么呀,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因此,我就跟着剧团到白洋淀去体验生活,住在淀边一个村庄。行前,文艺学院那位同学告诉我,葛覃就是在这个村庄教小学。

到那里的第二天早晨,我就去找葛覃,小学在村庄的南头,面对水淀。校舍很宽敞,现在正是麦收季节,校门前的大操场,已经变成了打麦场。到学校一问,现在放假,葛老师到区上开会去了。有一次,看到一个农民穿戴的中年人,从学校出来,手里提了一个木水桶,上到淀边的船上,用一根竹竿,慢慢把船划到水深处,悠然自得,旁若无人。然后打了一桶水,又划回来,望了我一眼,没有任何表情,提着水桶到学校去了。我看这个人的身影,有些像葛覃,就赶快跟了进去。我喊了一声:

葛覃!

我随他走进屋里,这是他的厨房兼备课室,饭桌上零散地放着一些书籍报纸,书架上也放着一些碗筷,瓶罐。我看着他做熟了饭——一碗青菜汤;又看着他吃完了饭——把一个玉米面饼子,泡在热汤里。在这种气氛下,我也没有多谈,只是翻看他桌上的书报,临走向他借了一本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拿回住处去看。

在村里,我问过村干部。他们说葛老师初来时,敌人正在疯狂烧杀,水淀的水都叫血染红了,他坚持下来了。人很老实,人缘也好。在村里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也没有数了。

去年,有一位白洋淀的业余作者到天津来,我又问起葛覃的生活。他说:究竟为什么,一个人甘心老死异乡?除去到区县开会,连保定这个城市也不愿去一趟。认识的老同志又很多,飞黄腾达的也不少,为什么也从不去联络呢?过去好写诗,为什么现在一首也不写呢?这就使人不明白了。

我说:因为你是一个作家,所以才想得这样多。我在那个村庄的时候,农民就没有这些想法。他们早把葛老师看成是本乡本土的人了。他不愿再写诗,可能是觉得写诗没有什么用,是茶余酒后的玩艺儿。他一字一句地教学生读书,琅琅的书声,就像春天的雨水,滴落在地下,能生菽粟,于人生有实际好处。他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士,他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战士。他的行为,是符合他参加革命时的初衷的。白洋淀的那个小村庄,不会忘记他,即使他日后长眠在那里,白洋淀的烟水,也会永远笼罩他的坟墓。人之一生,能够被一个村庄,哪怕是异乡的水土所记忆、所怀念,也就算不错了。当然,葛覃的内心,也可能埋藏着什么痛苦,他的灵魂,也可能受到过什么创伤,他对人生,也可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和看法,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也不必深究了。

文本二:

芸斋主人曰:人生于必然王国之中,身不由己,乃托之于命运,成为千古难解之题目。圣人豪杰或能掌握他人之命运,有时却不能掌握自己之命运。至于凡俗,更无论矣。随波逐流,兢兢以求其不沉落没灭。古有隐逸一途,盖更不足信矣。樵则依附山林,牧则依附水草,渔则依附江湖,禅则依附寺庙。人不能脱离自然,亦即不能脱离必然。个人之命运,必与国家、民族相关联,以国家之荣为荣,以社会之安为安。创造不息,克尽职责,求得命运之善始善终。葛覃所行,近斯旨矣。

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三日


注:孙犁(1913-2002),“荷花淀派”创始人。一九三七年参加工作,任华北联合大学教员,晋察冀通讯社编辑等,一九四九年后长期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担任主编工作,晚年自号“芸斋主人”。文本一《葛覃》节选自孙犁的《芸斋小说》,文本二是作者放在《葛覃》篇末以“论赞”的形式发表的议论。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葛覃来到冀中区的白洋淀任小学教师,在村里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无数。小说刻画了一个令人崇敬的知识分子形象。
B.葛覃打水不是就近在白洋淀边,而是旁若无人地划着船,去淀中水深处,打上一桶水,这体现了葛覃特立独行的隐士性格。
C.葛覃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喜欢写诗歌,而后来到白洋淀做老师后,就基本不再写诗了。这种变化是主人公逐渐成熟的痕迹之一。
D.这篇小说语言简洁朴实,散淡平静,深湛沉着,意味隽永。小说格调散文化,笔下的人物和情状自然,表现出独特的风格魅力。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葛覃的名字,取自《诗经》中《周南•葛覃》篇,人如其名,葛覃也表现出浓厚的浪漫气质。小说风格也与《诗经》的风格一脉相承。
B.孙犁开创的“荷花淀派”,景物描写优美诗化,清新明净,情感真挚,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葛覃》充分体现了该流派的典型特色。
C.国家经历大变,往往有时代印记鲜明的文学作品出现。建国前后,也涌现了许多孙犁这样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大都与时代息息相关。
D.《史记》《聊斋志异》篇末的“太史公曰”“异史氏曰”部分,都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肯定态度,《芸斋小说》继承了这种写法的特点。
3.作者评论“葛覃所行,近斯旨矣”,请分析葛覃所行是如何体现这一评论的。
4.有人说,读这种作品“是既把它当作小说,又把它当作历史的”。请从“小说”与“历史”的角度简析《葛覃》的艺术特征。
2021-05-28更新 | 661次组卷 | 7卷引用:2021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粒种子

陈汉南

城市已被炸成了废墟,硝烟弥漫。偶尔,一粒子弹挤破凝固的空气,从身边穿过,像难产女人发出的绝望呐喊,昭示着这场战争还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中尉维特藏了两盒罐头,背上卡宾枪,匍匐着爬出了掩体。他这是在拿生命开玩笑,但150米开外的那幢塌楼的地下室,却像黑洞一样吸引着他。只要过了这150米的生死线,他就可以到达那个金发女人的身旁,忘掉战争,忘掉自我。

那个地下室是维特在打狙击战时发现的,里面还藏有24个平民。当他端枪瞄准他们时,一个女人从容地摘掉了头巾整理容颜,她要让最后的自己也美丽如常。

她仰着头,眯着眼,享受着从墙缝中漏进来的一点阳光。女人的优雅深深地打动了维特,他突然想起了他的妻子。

维特犹豫了几秒钟,终于还是收起了枪。他掏出一包压缩饼干,边抛给女人边生硬地呵斥:“这是战争,不许外出。”

150米的距离,时时会有冷枪,维特费了很大的劲才来到地下室。地下室的人像躲瘟神一样避让着他,一个七八岁的男孩见他走进来,便讨好地向他行礼,结果却被他一脚踢到了墙角。

维特把女人拉过来,让她坐在他的腿上,将头埋下去,一动不动。

女人以为维特睡着了悄悄地腾出一只手,摸出藏在袜子里的军刀,但她还没来得及刺向维特,就被他抓住了手腕,只轻轻一扭,刀就掉在了地上。

维特望着女人,抬手捏捏她的脸,将两盒罐头放在身旁的木桌上,说:“这是给你的,谁敢抢,我就杀了谁。”

巷战天天有,物资却越来越贫乏。在暗无天日的等待和平的日子中,女人盼望着维特的到来。因为维特能给她带来食物,他走后,她就可以把食物分给孩子们了。虽然孩子们在背后骂她是叛徒,但她还是觉得这场战争的罪孽,不该由他们来承担。

有一天,维特给自己灌了一瓶威士忌,发起了酒疯:“去他的战争,让我失去了一切。我不打仗了,我要回家。”

女人也突然来了勇气,指着维特的鼻子骂道:“你们这些魔鬼,好好的家不待,跑到我们这里来烧,来抢!”

维特没有回答女人的话,他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一张照片,说:“我的妻子,我的女儿,都被炸死了。”

女人很惊讶,照片上的女人竟然和她长得一模一样,也有着金黄、柔软的头发。女人突然觉得她就是照片上的女人。

她慢慢地靠过去,第一次主动地把维特的头靠在了自己的胸膛上。维特抱着女人,喃喃地说:“我们回家吧,西泽州农场,有牛,有马,还……”

这晚,维特没有归队。女人告诉维特她叫娜娜,她的家就在这幢被炸毁的楼里,她的父母、兄弟也在这里。她说她哪儿也不去,她要生许多许多的孩子,等孩子们长大后,她就带着他们把楼重新盖起来。

中尉维特没有归队,天一亮,少校就带着部队搜寻了过来。看到维特时,少校给了他一巴掌,怒吼道:“维特,你有辱军人的威严!”

维特低着头,不去辩解。少校挥挥手,地下室就响起了枪声。他又示意处决娜娜,维特请求道:“让我来吧!”

维特扶着娜娜,娜娜挽着维特,他们走出了地下室,阳光沐浴着他们。维特解下项链戴在娜娜的脖子上,轻轻地触着娜娜的耳朵,说:“记住了,西泽州农场,有牛,有马……”

维特扭头望了一眼,少校正站在地下室的阴影里。他仰起头,朝自己开了一枪,鲜血立刻就喷了出来,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红艳。

维特倒下了,有士兵朝娜娜举枪,却被少校压下了枪管。他若有所思地说:“也许,那是我们团最后的一粒种子。”

中尉维特死后,有一天,战争突然醒了,像醉汉一样发疯,炮弹铺天盖地地扑来,很快一切都化为灰烬。当一切都化为灰烬后,战争也就结束了。

后来,娜娜带着她和维特的孩子找到了西泽州农场,老维特捧着儿子的项链悲喜交加,他竟然激动得语无伦次:“有希望了,我们有希望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维特发现地下室里藏有24个平民,但他并没有枪杀他们,因为平民中的那个女人从容优雅的举动深深地触动了维特,他不忍下手。
B.由于维特晚上没有归队,少校在寻找维特的时候发现了地下室,出于对维特违反军纪的惩罚,他下令枪杀了地下室内除娜娜之外的所有人。
C.女人天天盼望维特的到来,因为维特可以给她带来压缩饼干和罐头等食物,然后她就可以悄悄地把这些食物分给饥饿的孩子们吃。
D.当士兵准备枪杀娜娜时却被少校阻拦了,少校若有所思的自语,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1段将读者带入战争的世界,运用比喻的手法对子弹发出的声音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具有暗示人物心理、表现小说内容的作用。
B.小说倒数第二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战争的激烈与残酷,简洁而生动。
C.小说构思非常巧妙,作者精心选取发生在战争中的故事来正面描写战争,以此来表现深刻的主题,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D.文章标题巧妙设置悬念,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表明作者的情感倾向:战争是罪恶的,可以摧毁一切,但摧毁不了人们的希望。
3.小说中的娜娜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中三次写到“西泽州农场”,分别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到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021-05-22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魏县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花果

孙犁

①我读高中时,有一门课程是生物学精义,原著作者是日本人,忘记了名字,译者汤尔和,民国初年是很有名的人物。讲师还是在初中时教我们博物的张老师,河南巩县人,我对他印象很好。

②这本书很厚,商务印书馆出版,布面精装,很长时间才学完了。我每次考试,分数不少,但现在除去记得一个门得耳定律,其余内容,完全忘记了。

③我还记得,讲到无花果时,张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了一次校园。校园也是新建立起来的,地方很小,占了操场的一角,雇了一个工人。不知为什么,在我的印象中,这所中学,从校长、训育主任、庶务员到这个校园管理工人,表情都非常严肃,脸总是板得很紧,问一句,说一句,从来没有一丝笑容。在校园中,我们轮流着看了无花果和含羞草,张老师热心地在一旁讲解着。但是,无花果留给我的印象并不深,还不如含羞草。后来也很少再见到这种植物。

④四十三岁时,我病了,1958年春季,到青岛休养。青岛花木很多,正阳关路的紫薇,紫荆关路的木槿,尤为壮观,但我无心观赏。经过夏天洗海水浴,吹海风,我的病轻了一些,到了秋末冬初,才细心观察了一下病房小院的景色。这原是什么阔人的别墅,一座三层的小楼,楼下是小花园。花园无人收拾,花卉与野草同生。东墙下面,有几株很大的无花果,也因为无人修剪,枝杈倾斜在地上。

⑤天气渐渐凉了,有些为了来避暑的轻病号都走了,小楼就剩我一个人。有一个护理员照料这里的卫生。她是山东蓬莱县人,刚离家不久,还带有乡村姑娘的朴实羞怯味道。虽然不管楼房以外的卫生,却把小花园看做她的管理范围,或者说是她的经济特区。花,她可以随便摘了送人,现在又把无花果的果实,都摘下来,放在楼下一间小房里。

⑥我因为有病,不思饮食,平日有了水果,都是请她吃。有一天,她捧了一把无花果,送到我的房间,放在桌子上说:我也请你吃水果!

⑦我说:你知道,我不爱吃水果。

⑧她说:这水果不同一般,能治百病,比崔大夫给你开的药还有效!

⑨我笑了笑说:我不相信,没听说无花果可以治神经衰弱。

⑩她说:到这里来的人,都说是神经衰弱。表面看来,又不像有病。究竟什么是神经衰弱?为什么我就不神经衰弱?

⑪我说:因为你不神经衰弱,所以也没法和你说清楚(后来我还是跟她详细说了症状)。

⑫她听了,笑了起来,说:那样,无花果治不了你的病。不过,它还可以开胃口、补肚子。你也别不给我面子,好歹吃一个。

⑬她说着从桌子上捡了一个熟透了的深紫色的无花果,给我递过来。正当我伸手去接的时候,她又说:

要不,我们分吃一个吧。你先尝尝,我不是骗你,更不会害你。

⑮她把果子轻轻掰开,把一半送进我的口中,然后把另一半放进自己的嘴内。这时,我突然看到她那皓齿红唇,嫣然一笑。

⑯这种果子,面面的,有些甜味,有些涩味,又有些辣味。

⑰吃了这半个无花果,最初几天,精神几天。不久,我又感到,这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我把这一段心路历程写了下来,放在家中抽屉里,不久就文化大革命,造反派把这些东西抄了去,还派专人到青岛去调查,当然大失所望。

文化大革命,同院的人,把我养的好花都端了去。他们花没养活,有些好的瓷盆也都给打碎了。这些年,社会秩序不好,经常有人进院偷花,我就不再花钱买花。有时自己种些草花,有时向邻居要些芽子栽种。后邻刘家有一棵大无花果。在天津,这种花并不名贵,市民家里,常常有之。我向他要了一小盆,活了,但冬天又冻死了。后来又插了一棵,有了经验,放在有炉火的屋里,现在已经长得像棵树了。它无甚可爱,只是春天初叶早,很鲜很嫩,逗人喜欢。放在屋门口,我每天晒太阳的地方,与我为伴。家里人说,叶子有些怪气味,劝我把它移开些。我说算了吧,不妨事的。

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老伴去世,我很孤独寂寞,曾按照知道的地址,给那位蓬莱县的女同志写过一封信,没有得到回信。在那种时候,人家怎么会回信呢?算来,她现在(指1987年)也该是五十多岁的人了。

⑳芸斋主人曰:植物之华而不实者,盖居十之七。而有花又能结果实者,不过十之三,人类实赖以存活。至于无花果,则植物之特异者耳,故只为植物学者重,并略被观赏焉。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从学生时代初见“无花果”写起,不疾不徐,既写出了作者对当年学校生活淡淡的回忆,也为后文做铺垫。
B.本文由无花果说到人,全篇文章的语言呈现出清新生动而又典雅的特色,引人反思,而又回味无穷。
C.文章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细节等描写,展现了护理员朴实体贴、热情开朗而又天真可爱的性格特点。
D.这篇回忆性文章从表面上看,是作者在追忆自己生命中与“无花果”有关的人与事,其实是状物写人、借物抒怀。
2.下列与文本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生物学精义的内容很多都忘记了,这与鲁迅《呐喊》自序的开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在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B.鲁迅的《藤野先生》和本文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这样都便于作者自由抒发情感,让文章行文通顺,娓娓道来,给读者一种亲切、可读的感觉。
C.巴金的《小狗包弟》以一条小狗的命运侧面反映出“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时代的某些特点,并借此反思自己和社会,本文同样意在于此。
D.“芸斋主人曰”可能是仿照《史记》“太史公曰”《聊斋志异》中“异史氏曰”的写法,内容上属于前文叙事的小结和引申。
3.除开头和结尾外,文中还有两处写到了无花果,请结合文本,分别阐述这两处“无花果”的象征意义。
4.孙犁是当代深情关注人性美、发现人性美、书写人性美的作家之一,本文中表现出了“我”的哪些人性之美?又是如何得以表现的?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说明。
2021-05-19更新 | 32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上”人回家

萧乾

“上”人先生是鼎鼎有名的语言艺术家。他说话不但熟练,词儿现成,而且四平八稳,面面俱到。他的语言有两个特点:其一是概括性——可就是听起来不怎么具体,有时候还难免有些空洞啰唆;其二是民主性——他讲话素来不大问对象和场合。总之,他满口离不开“原则上”“基本上”。这些本来很有内容的字眼儿,到他嘴里就成了口头禅,无论碰到什么,他都“上”它一下。于是,好事之徒就赠了他一个绰号,称他作“上”人先生。

这时已是傍晚,“上”人先生还不见回家。他的妻子一边照顾小女儿,一边烧着晚饭。忽听门外一阵脚步声,说时迟,那时快,“上”人先生推门走了进来。做妻子的看了好不欢喜,赶忙迎上前去。

妻:今儿个你怎么这样晚才回来?

上:主观上我本希望早些回来的,但是出于客观上难以逆料、无法控制的原因,以致我实际上回来的时间跟正常的时间发生了距离。

妻(撇了撇嘴):你干脆说吧,是会散晚啦,还是没挤上公共汽车?

上:从质量上说,咱们这10路公共汽车的服务水平不能算低,可惜在数量上,它还远远跟不上今天现实的需要。

妻(不耐烦):大丫头还没回来,小姐子直嚷饿得慌。二丫头,拉小妞子过来吃饭吧!

(小妞子刚满三周岁,怀里抱着个新买的布娃娃,一扭一扭地走了过来。)

妞:爸爸,你瞧我这娃娃好看不?

上:从外形上说,它有一定的可取的地方。不过,嗯,(他扯了扯娃娃的胳膊)不过它的动作还嫌机械了一些。

妞(撒娇地):爸爸,咱们这个星期天去不去公园呀?

上:原则上,爸爸是同意带你去的,因为公园是个公共文娱活动的地方。不过——不过近来气候变化很大,缺乏稳定性,等自然条件好转了,爸爸一定满足你这个愿望。

妻(摆好了饭菜和碗筷):吃吧,别转文啦!

(正吃着饭,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推门走进来,这就是“大丫头”,她叫明,今年上初三。)

明:爸爸,(随说随由书包里拿出一幅水彩画,得意地说)这是同学送我的,听说是个青年女画家画的。你看这张画好不好?

上(接过画来,歪着头看了看):这是一幅有着优美画面的画。在我看来(沉吟了一下),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一点,自然跟画家在艺术上的修养是分不开的。然而在表现方式上,还不能说它完全没有缺点。

明:爸爸,它哪一点吸引了你?

上:从原则上说,它既然是一幅画,又是国家级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那么,它就不能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明(不服气):那不成,你得说是什么啊!(然后,眼珠子一转)这么办吧,你先说说它有什么缺点。

上:它有没有缺点,这一点自然是可以商榷的。不过,既然是青年画家画的,那么,从原则上说,青年虽然总有她生气勃勃的一面,却也必然有她不成熟的一面。这就叫作事物的规律性。

明:爸爸,要是你问我为什么喜欢它呀,我才不会那么吞吞吐吐呢。我就干脆告诉你。我喜欢芦苇旁边浮着的那群鸭子。瞧,老鸭子打头,后边跟着(数)一、二、三、四……七只小鸭子。我好像看见它们背上羽毛的闪光,听到它们的小翅膀拍水的声音。

上:孩子,评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你怎么能只抓住一个具体的部分?而且,“喜欢”这个字眼儿太带有个人趣味的色彩了。

明(不等“上”说完就气恼地插嘴);我喜欢,我喜欢。喜欢就是喜欢。我总归还告诉了你我喜欢它什么,你呢?你“上”了半天,(鼓着嘴巴,像是上了当似的)可是你什么也没告诉我!

妻:大丫头,别跟你爸爸费嘴啦。他几时告诉过谁什么!

(选自1957年《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本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萧乾希望能在更广大的现实人生中探求真知,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和时代中去。恰在此时,萧乾认识了巴金,这是萧乾的另一个“师傅”,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师傅。

巴金是一位有着强烈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作品始终与时代的脉搏相呼应,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巴金一再叮嘱萧乾“一个对人生、对现实社会没有深刻理解的人极难写出忠于时代的作品”,总是启发萧乾“走出童年回忆那个狭窄的主题,写点更有时代感的东西”。在巴金的启发下,萧乾意识到了自己早期作品题材狭窄、缺少时代感的缺陷,决心把创作视野放宽一些。由于一种新因素的介入,他的创作开始呈现出别样的品格。

巴金是一位敏感、单纯、热情而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他的作品热情、酣畅,极富有感染力。萧乾觉得“他是用心灵蘸着血和泪直接同读者对话的一个作家,不是用华丽的词藻而是用真挚的感情来直扑人心的”。巴金非常强调情感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与生活相一致的情感的艺术表现,他要求萧乾带着情感去写作,每当他读到萧乾满蕴情感的作品时,总是由衷地感到高兴。

巴金是小说创作的大家,故事情节纷繁复杂,人物形象各具特色,缜密严谨的长篇结构已经成为他创作的基本体式。而萧乾的小说,则情节简单,人物单一,结构小巧,和巴金的小说比较起来不够大气。巴金从自己的创作习惯和审美倾向出发,常常期望萧乾能写出一些长篇来,但萧乾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成。

(摘编自郑娟《文化合力与理性超越——浅论萧乾小说创作与京海文化》)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人先生是鼎鼎有名的语言艺术家。”这样的开头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文章借助了舞台剧本的写作方法,人物语言特别具有个性化,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体现了作者的生活洞察力。
C.文章在对话中塑造人物形象:针对一幅画,“上”人先生与其女儿都发表了看法,凸出了“上”人先生的鲜明个性。
D.文章以“‘上’人回家”而不是以“‘上’人在家”为题,能够启发读者思考“上”人先生在家庭以外的生活表现。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上”人先生的妻子说“他几时告诉过谁什么”,是说“上”人先生从来不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别人,而总用“基本上”之类的语言搪塞。
B.“基本上”是“大体上”的意思,例如“书稿到年底基本上可以完成”,意思是书稿的主体结构可以完成,但还需要大量材料进行充实。
C.“抽象名词+上”是在现实语言环境中被大量运用的结构,表示“某某方面”,“上”可以看作词缀,例如“主观上”“客观上”等。
D.巴金的《家》通过对“家”的描述,求真向善,辐射出当时中国的现实状况,萧乾的《“上”人回家》无论选材还是主题都一脉相承。
3.萧乾把巴金称作他的“挚友、畏友、益友”,请结合文本二对此作简要说明。
4.请结合文本二对萧乾小说的评论,以“简单与不简单”为题写一则关于《“上”人回家》的文学小评论,列出评论要点,并作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秘人

【新加坡】艾禺

他又出现了,躲在柱子后,鬼鬼祟祟地朝我们这里张望。

注意很多天了。

开始第一晚,大家都在忙着。亲戚们陆续来到,虽然人数不多但还是把活动亭的每个角落都坐满了。过了晚上11点,人才慢慢散去。我忙着收拾桌上的残局。偶一抬头,突然发现对面祖屋的楼下孤零零站着一个人,眼光直朝我的方向望来。

我当时吓了一跳,以为见鬼了,感觉对面站着的就是爷爷。爷爷还在看我,心底寒。我连杯子都不收即刻回身走开。来到灵堂前,照片里的爷爷对着我笑,好像笑我胆小鬼,来找你也怕,我更鸡皮疙瘩了。爷爷,你平时也没有很疼我这个孙子,不用在我面前显灵吧!

禁不住好奇,目光又溜了过去,想看看自己是否眼花,刚才只是看错了,果然一个人影也没有,正舒了口气,冷不防背后又重重被人拍了一下,让我跳起来。

拍一下肩膀也怕成这样。你不是吧?老爸不屑地看着我。

我……我……刚才好像看到……爷爷!我嗫嚅着,朝对面指了指。

其他人都好奇地围了过来追问。

所以说丧事一定要办得像样点,你们看,老爸马上回来看了。二伯拍拍胸口说。

幸好没有讲他的坏话。三伯一副庆幸的表情。

他有坏话可以讲咩,你们不要乱说话!大伯摆起了老大的威严,大家即刻都噤了声。

爷爷有坏话可讲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爷爷总是说,要给人家机会,不要把人逼到死路。

第二天晚上,鬼魂又来了,又是出现在来吊丧的人走得七七八八的时候。隐在不远的柱子后,这里显灵一下,又换个别的地方飘出来。

有了前一晚的经验,我壮了胆,尤其是因为听了妈妈的一番话:爷爷会在你面前出现,可见他在意你啊,说不定他有什么话只想跟你一个人说,你怕他干什么,就算是鬼,也是你爷爷。

听起来也很有道理,我开始偷窥对方,虽然站的有点距离,也看不清脸的模样,不过那身材样子就像爷爷,要不前一晚我也不会几乎吓破胆。

他忧郁地站在那里,头低垂着,好像不断地在默哀。死去的人为自己默哀到底是种什么感觉,或许只有死人自己知道。

这回不单我注意到,连五叔也被开了天眼,看到了。他毕竟胆大,立马冲了过去。爷爷也有悄悄话要跟他说吗?他过去我就没机会听了,我有点迟疑,但脚步还是抬不起来。

没一阵子五叔回来了,放心,人啦!脚有点跛。走路不稳,看我追他,拼命要走,差点就跌倒。我不敢再追上去,就让他走了。不过……”不过什么?有人追问。

没有啦没有啦,不是鬼就是了。五叔好像也不愿多想。

大家没再问下去,不是鬼的答案叫大家松了口气,原来大家都还是会害怕的。只是这人干嘛要站在远处观望灵堂这里的情景?大伯母说八成是流浪汉,等着我们半夜走开就过来觅食,灵堂前的桌子上每晚都摆满佳肴,有些还是跑去米其林餐厅买回来的。

接下来的几晚他依然准时报到。

灵堂上继续来人,很多都是爷爷以前住在甘榜的老邻居,年纪老迈,操着浓浓的乡音,说着从前发生在村里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场黑社会的内部起哄,连累了村里的人,肇事者因为当时身上还带毒,后来被抓了,爷爷因为这件事背负着责难,因为惹起事端的就是他的儿子。

为什么从来没听过家里人提起这件事?儿子,是谁?三个大伯和小叔看起来都不像黑社会,我阿爸更不可能,他连打只壁虎都要老妈相助。

家丑被密密地封着。如果不是爷爷驾鹤西归,人家也不会抖出来吧!

丧礼的最后一晚,大伯请了和尚来为爷爷做最后的一次超度,和尚要求家属们列队,随他绕着棺木念起往生咒

突然列队中插进了一对高低不平的脚步,大家先是一愣,大伯只是轻轻地和对方有一个眼神交流,即刻激动地点起头来。脚步没有停顿,大家没有说话,动作持续着,经文喃喃着,我看见插队的人不时抬头朝棺木里的爷爷张望,那个被爷爷发誓断绝父子关系的儿子,在大家都以为他在人间永远蒸发后悄然出现。爷爷说的要给人家机会,不要把人逼到死路,是不是就是为这个儿子说的呢?我不知道,只知道仪式完后兄弟们的拥抱,一向板着脸的大伯哭得最大声。

这个大大伯一直担心着别人不能接受他而不敢踏入灵堂,最后还是忍不住走进来了,正如他说,再不过来就没办法尽做儿子的最后一份孝心了。

灵堂前,照片里的爷爷在笑,原来他早知道儿子回来了。

(选自《小说选刊》2020年第3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大伯因为一直担心着别人不能接受他而不敢踏入灵堂,所以就多次鬼鬼祟祟地躲在爷爷灵前的柱子后面,以尽孝心。
B.文章两次写照片里的爷爷对着“我”笑,第一次是突出“我”的害怕,第二次是表现家人对大大伯能回来而感到高兴。
C.“他忧郁地站在那里,头低垂着,好像不断地在默哀”一句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大大伯的悲痛和懊悔之情。
D.大大伯不敢面对家人是有难以言说的原因的,这一原因只有“爷爷”知道,“爷爷”一直守口如瓶,直到去世也没告诉别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神秘人躲在柱子后,鬼鬼祟祟地朝我们这里张望,设置悬念,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出下文的情节。
B.文章运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大大伯离家多年,不能给爷爷尽孝心的原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情节更加完整。
C.小说构思巧妙,虚实结合,层层铺垫,水到渠成,结尾揭开神秘人的面纱,出人意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
D.小说运用反复手法来表现人物,如“要给人家机会,不要把人逼到死路”,反复写这句话强化了爷爷对大大伯的想念。
3.看到“神秘人”时,五叔没有穷追不舍且当别人问起原因时不愿多说。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心理。
4.“我”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的祖父

汪曾褀

我的祖父名嘉勋,字铭甫。祖父中过拔贡,是前清末科,从那以后就废科举改学堂了。他没有能考取更高的功名,大概是终身遗憾的。功名道断,他就在家经营自己的产业,他是个创业的人。

创业不外两途:置田地,开店铺。

祖父手里有多少田,我一直不清楚,印象中大概在两千多亩,这是个不小的数目。但他的田好田不多,一部分在北乡,北乡田瘦,有的只能长草,谓之“草田”。年轻时他是亲自管田的,常常下乡。后来请人代管,田地上的事就不再过问。

祖父所开的店铺主要是两家药店,一家万全堂,在北市口。一家保全堂,在东大街。这两家药店过年贴的春联是祖父亲自撰的。万全堂是“万花仙掌露,全树上林春”,保全堂是“保我黎民,全登寿城”。祖父的药店信誉很好,他坚持必须卖“地道药材”。药店一般倒都不卖假药,但是常常不很地道。尤其是丸散,常“神仙难识丸散”,连做药店的内行都不能分辨这里该用的贵重药材,麝香,珍珠,冰片之类是不是上色足量。万全堂的制药的过道上挂着一副金字对联:“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并非虚语。我们县里有几个门面辉煌的大药店,店里的店员生了病,配方抓药,都不在本店,叫家里人到万全堂抓。

中年以后,家道渐丰,但是祖父生活俭朴,自奉甚薄。他爱喝一点好茶,西湖龙井。饭食很简单,他总是一个人吃,在堂屋一侧放一张“马杌”——较大的方凳,便是他的餐桌。坐小板凳,他爱吃长鱼(鳝鱼)汤下面,面下在白汤里,汤里的长鱼捞出来便是酒菜——他每顿用一个五彩釉画公鸡的茶盅喝一盅酒,没有长鱼,就用咸鸭蛋下酒。一个咸鸭蛋吃两顿,上顿吃一半,就把蛋壳上掏蛋黄蛋白的小口用一块小纸封起来,下顿再吃。他的马杌上从来没有第二样菜。喝了酒,常在房里大声背唐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但是他曾有一个时期舍得花钱买古董字画。他有一个奇怪古董:浑天仪。不是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和北京观象台的那种大家伙,只是一个直径约四寸的铜的溜圆的圆球,上面有许多星星,下面有一个把,安在紫檀木座上,就放在他床前的小条桌上。我曾趴在桌上细细地看过,没有什么好看,是明代御造的。其珍贵处在一次一共只造了几个。祖父不知是从哪里买来的,他还为此起了一个斋名“浑天仪室”,让我父亲刻了一块长方形的图章。祖父有两件宝,一是一块蕉叶白大端砚。据我父亲说,颜色正如芭蕉叶的背面,是夏之蓉的旧物。一是《云麾将军碑》,据说是个很早的拓本,海内无二,这两样东西祖父视为性命,每遇“兵荒”,就叫我父亲首先用油布包了埋起来。

我弄不清祖父的“思想”是怎么回事,他是幼读孔孟之书的,思想的基础当然是儒家。他是学佛的,在教我读《论语》的桌上有一函《南无妙法莲花经》。他是印光法师的弟子。他屋里的桌上放的两部书,一部是顾炎武的《日知录》,另一部是《红楼梦》!更不可解的是,他订了一份杂志:邹韬奋编的《生活周刊》。

我的祖父本来是有点浪漫主义气质,诗人气质的,只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使他的个性不可能得到发展。有一年,为了避乱,他和我父亲这一房住在乡下一个小庙里,即我的小说《受戒》所写的菩提庵里,就住在小说所写“一花一世界”那间小屋里。这样他就常常让我陪他说说闲话。有一天,他喝了酒,忽然说起年轻时的一段风流韵事,说得老泪纵横。我没怎么听明白,又不敢问个究竟。后来我问父亲:“有那么一回事吗?”父亲说:“有!是一个什么大官的姨太太。”老人家不知为什么要跟他的孙子说起他的艳遇,大概他的尘封的感情也需要宣泄宣泄吧,因此我觉得我的祖父是个人。

(选自汪曾褀散文《我的祖父》,有删改)

文本二:

常读到一些散文家的论调,说什么:“散文的诀窍就在一个‘散’字。”散者,松松散散之谓也。又有人说“随笔的关键就在一个‘随’字。”随者,随随便便之谓也,有些作者自己有时也感到单调与贫乏,想弄点新鲜花样;但由于腹笥贫瘠,读书不多,于是就生造词汇,生造句,企图以标新立异来济自己的贫乏。结果往往是,虽然自我感觉良好,可是读者偏不买你的账,奈之何哉!读这样的散文,就好像吃搀上沙子的米饭,吐又吐不出,咽又咽不下,进退两难,啼笑皆非。

根据我个人多年的玩味和体会,我发现,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家,没有哪一个是“散”的,是“随”的,正相反,他们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描摹,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

(选自季羡林《漫谈散文》,有删改)

1.文本一体现了汪曾褀散文“淡而有味”的特色,下列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材淡而有味。“祖父开药店”“祖父喝酒背唐诗”“祖父向我讲情感往事”,事例常见又典型,寓拙于巧。
B.主旨淡而有味。叙说的是平凡普通人的情感、往事,但抒写的是对祖父浓烈、深厚的肯定崇敬之情。
C.语言淡而有味。文字平淡质朴、文白相间,如“家道渐丰,但是祖父生活俭朴,自奉甚薄”,平实中含有儒生的雅致。
D.人物淡而有味。运用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刻画出来的祖父形象虽平凡普通却又饱满丰富、蕴含无穷。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药房里三副对联,对仗工整,语言雅致,且前两副运用互文的手法,巧妙地暗合了“万全”“保全”的堂名。
B.“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既表现了万全堂对药材加工品质和信誉的追求,也暗含对同行药材不地道的批评。
C.散文家常从散文的特点出发,谈散文本身的外在特征,而季羡林是从散文家创作态度角度,谈散文家没有一个是“散”的,是“随”的。
D.文本一结尾“我觉得我的祖父是个人”言尽而意无穷,读来如食橄榄,恰是季羡林散文需“惨淡经营”这一主张的力证。
3.汪曾褀最后写道“因此我觉得我的祖父是个人”,请结合全文分析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季羡林认为优秀的散文“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请结合季羡林的观点分析文本一的行文思路
2021-05-11更新 | 25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存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风暖

许心龙

车门刚关闭,我忙示意刘师傅打开车门。我探头朝车门外干呕几声,是撕心裂肺的干呕。梁市长笑了。梁市长说:“没大学校园的空气好吧?”我发现梁市长没有干呕过一次,真的,他平静得跟在充满花香的公园里一样。身处臭气熏天的垃圾处理场,没有超人的忍耐力,不干呕几次真是不可想象。

正想着,车子来到了一处梨园,袭来阵阵熟果子的清香。我长吸口气,心里才算安稳。“下去遛遛,透透气吧。”梁市长隔窗望着梨园说。

下了车,我才注意到梁市长一身休闲装,白底黑色运动鞋。刘师傅提醒我,梁市长今天是私访性质的调研,不准称呼职务。我忙点点头。我也早有耳闻。古代坐轿人的身份一眼就能看出,而如今坐车的不一定是啥身份呢。

梨园面积不大,稀稀落落没几个人,温暖的阳光洒在枝叶空隙。梁市长沿着小径往前走,边走边看,很感叹一棵不高的梨树竟能挂十几颗果子,错落有致,大小不一。我正纳闷,梁市长对梨园这么感兴趣?

这时,从左边梨行里走出一个人来。这个人穿着深蓝色T恤衫,领口的几个扣子全扣着。

“梨好卖吗?”梁市长望着远处密密的梨林说。

“行情不太好。”那人说,“其实这梨品质好,皮薄,肉嫩,多汁,核小,无渣。”

“这梨子的颜色真不错,金灿灿的。”梁市长笑着说。

“这梨叫金果梨。”那人露出了笑色,“你看一个一个果子挂在那儿,多灵气!

我发现这个人很有成就感,只是满树梨子不是让看的,是让大家吃的,得销售出去才行啊。

“这品种是从哪儿引来的?”梁市长也来了兴致,要刨根究底。

“从山东滨州引来的。在青岛当兵时,我经常吃金果梨,几天不吃就想得慌。”这个人大概是找到了知音。从这个人的脸色上,我倒没发现一丝梨子滞销的忧愁。

“一晃在部队三十多年啊。”这个人又补充道。

“我也是部队转业的,”梁市长说,“只是没您在军营时间长,回来服务地方了。”

忽然,树林里传来呼呼啦啦叽叽喳喳的斗鸡打架一样的声音。埋伏的十几只麻雀呼啦一下蹿出,惊得片片树叶簌簌发抖。

“呵呵,别怕,”这个人指着梨树上挂着的一个东西说,“那是驱乌器,吓唬鸟的,要不然落地的果子比这还多。”

这时,一个年轻的女子赶来,端着一杯红茶,看到梁市长,她眼前一亮。

梁市长对她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这是我二闺女。哦,忘了介绍,我姓房。老弟,您贵姓?”

“姓梁。”我忙接道。梁市长望我一眼,眼神里明显是夸我这个新秘书称职。

“来,捡个大个的,让您尝尝。”老房说着从腰里掏出水果刀。

老房很熟练地削好一个梨,递给梁市长。

梁市长忙说:“切一半,那一半给他们吃。”

“梨园里还能缺梨吃?”老房瞪着眼说。

梁市长咬一口,汁液挂在了嘴角。“好吃,好吃。”说着又咬了一口,很响地咀嚼着。突然,他向对面的老房招手,“来,咱俩合个影。”梁市长右手举着啃了几口的梨,嘴里还不停地嚼着,示意要我拍照。身后老房的二闺女也举起了手机。

拍好照,我望老房一眼,心里说,你老房也真有福气,因为梁市长一般是不跟谁合影的。

这时,老房的闺女说:“这个梨园投资了几百万,但销路不好,梨子都有烂的了。”

“要是为了赚钱,就不费心弄这梨园了。”老房看着满园的金果梨,目光从容。他似乎想起了军营的生活,想起了年轻时的模样。

“可联系电商,搞网售。”梁市长望着老房,举起了大拇指:“军人情结,还没褪色啊。”

夕阳像一只硕大的金果梨挂在天边,我们转身返回……

礼拜天一早,我的手机响了。

“赶紧起床,去城南房庄梨园采摘梨去。”是我的同学张华。他说:“可火了,金果梨,比黄酥梨强多了。”

金果梨?我一下子想起了上周在梨园的情形。

“市长在梨园吃了梨,还与老板合了影,”张华又说,“朋友圈都刷屏了呢!”

翌日,我给梁市长如实汇报了梨园的情况。

梁市长笑着说:“老房这个人是好样的。那天,我在车上老远就看到梨园里疙疙瘩瘩的都是梨果,就知道他们销路不好。金果梨的品质真不错,我就想着帮他宣传宣传,让群众吃上好水果,让老房不白忙活。”

“这东风借得好啊!老房二女儿真聪明!”我感叹道,“不过,当时她还埋怨老房,说明没有真正理解她爸。”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园的金果梨品质非常好,皮薄,肉嫩,多汁,核小,无渣。老房对自家的金果梨很自信,可金果梨的销售却成了难题。
B.老房退伍军人的身份拉近了梁市长和老房的距离,他们都有当兵的人生经历,这也是梁市长主动帮助老房的主要原因。
C.“这个梨园投资了几百万,但销路不好”,写出了老房二女的担优;老房的想法不同,他弄梨园的本意不是为了赚钱。
D.“军人情结,还没褪色啊”,梁市长虽然对老房的人品很认同,但认为金果梨还是要销售出去,他想到了电商网售。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细节来描写人物,如写果园主人领口的扣子全扣着,揭示了老房的生活习惯;如写梁市长的休闲穿着,展示了梁市长的形象。
B.小说前面叙写刘师傅对“我”的交代,为后文“我”果园主人老房介绍梁市长埋下了伏笔;金果梨火了,朋友圈都刷屏了,也照应了前文。
C.小说以“东风暖”为题,意蕴丰富,既指老房家的二闺女巧借梁市长的东风宣传金果梨,助力销售;也暗含了对老房军人本色不改的赞美。
D.“温暖的阳光洒在枝叶空隙“夕阳像一只硕大的金果梨挂在天边”,小说两次写到太阳,写出了时间的变化,也营造出一种温馨祥和的氛围。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梁市长的形象。
4.“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家

冯骥才

四月初已进入春天的时光,窗外所有树木的树芽都在逐步交成生气十足的新叶,绿叶才是春天开出的花。清晨的风还有一点凉意,吹在楚云天身上叫他神清目朗,分外清爽。

他把一张洁白的宣纸铺在临时搭起的画案上,四角各压一块青石片。他没有镇尺,前年去蓟县盘山写生拾来的这几块石片反倒自然,也更天然。只要把纸铺开,他就是即将出现的一片崭新天地的造物者。

他先用羊毫抓笔蘸足了清水与淡墨,一笔笔生气十足地横涂在纸的上方,于是一片寥廓万里,云烟滚动的天空立时呈现。一条条长长的乌云游龙一般,扶风裹雨地在天上奔跑。他没有忘记,在浓淡相间的水墨中特意留出一块空白。这块白便是最后一块没有被乌云吞噬的天空,熠熠发光,分外明亮。跟着,他从笔筒里抽出一支长锋大笔,散开锋毫,在墨池里一滚,跟着由纸的下端,逆锋斜刺而上。一片风中摇曳的苇荡,洋溢着巨大的生命本能与力量,这力量把他自己都感动起来。他不觉地喊了一声:呵——!

跟着,他又换了一支长杆的兼毫笔,蘸了浓墨,把苇荡前几根长长的茎叶画出来。不自觉间,他那种早年从研习宋画积累下的功力显示出来,运笔时他感到全身的力量都在经由手腕传递到笔端,如锥画沙,力透纸背。他感到一种长久压抑在心底的东西一下子抒发出来,无限的畅快!于是他情不自禁,把一只孤雁画在那块空白的地方,那里是整幅画面唯一透出光亮之地。这孤雁在那里独自徘徊与游荡。他情不自禁地低声背诵起莱蒙托夫在《帆》中的两句诗:

你期待什么,在这遥远的异地?

你抛下什么,在你自己的故乡?

……

黄河真像由天而降,然后万马急奔般地呼啸而来。它穿云破雾,挟电裹雷,携带着凌厉的冷风,喷发着飞溅的浪沫,直扑眼前。洪流、巨浪、险滩、乱石、漩涡……在那波涛的滚动中,震耳的轰鸣中,疾流的绞斗中,他仿佛看到一些灾难的黑洞,苦难的景象,重重叠叠的压抑与负载。

为什么一看到地,总会想起母亲?总会想起我们民族多难的历史?为什么密西西比河不是这样?伏尔加河不让这样?多增河、莱茵河、泰晤士河不是这样?他想。他忽然有了画这条河的欲望与激情!

回到学校的第三天是周日,技室没人,他把四张学生用的画案拼成一张,铺上一张八尺的宣纸。他急不可待,将蘸足水墨的长锋大笔落在纸上,随即腕子向上一扬,一股激荡在心中的情感随之进发,一股巨浪在大河中流冲天而起,紧跟着,从身心暴发出的波浪层层叠叠落在纸上。

他尽情挥洒,颤动的笔杆不断控在水盂上当当作响,四处飞溅的水墨溅在他的衣衫与脸上。等到他画到心中坚持的那片崇高的精神情感时,他看到画中大河偏远地方,出现一片迷离、灿烂、漾漾不已的波光。他被自己这片波光迷住了。

他心中忽然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神奇的境界。他一下子和自己身后的无形、宏大又迅猛涌动的社会大潮融为了一体。

……

车子一进入太行山,就进入另一样的天地里。这支纵跨冀、晋、豫的山脉,全是崇山峻岭,巉岩绝壁,而且与任何大山都绝不一样。岩石全都裸露着,崚嶒粗粝,气象凶烈。每一座山峰,每一块巨岩,都像一张巨大的历经磨难的老农的脸,显得苍老、苦楚和沉雄。

古师傅把车子停在一个光秃秃的断崖顶上,这崖顶好像用巨刃削出的一个平台,十分奇妙,四边层层叠叠的大山,宛如一片浩瀚的向上翻滚的云团。此时,晚霞斜照;大山的岩石梨纹沟壑,其影如墨,凹凸分明。石头上染着赤红的霞光;雄劲,强健,坚韧;粗野。这片无边的、雄壮的、峻拔的、豪气冲天的景象,一下子把云天感染了。

他有一种创作的冲动。他恨不得马上回家,冲进他的画室。

回去之后,很短的时间,他笔下出现许多近十年来少有的力作。他感觉他和一千年前画过太行的荆浩、范宽、郭熙等大师们的精魂遥遥相通了。

楚云天把自己一生的代表作捐给了艺术博物馆。他知道这些作品应该由公共博物馆收藏,才不会被那些唯利是图的人弄去谋财图利。

每天早晨起来,他还是感觉身体里充满阳光与氧气,是灵感降临的时候。近来一段时间,他受柴可夫斯基《四季·性格描绘十二幅》的感动,不由自主写了十二篇散文,每篇写一年中一个月的风情与滋味。表面是写对大自然的感受,潜在文字里边的是人生的况味。他把文字转化为丹青,从一月到十二月,每幅一月,称为《心中十二月》。这样画起来,大自然的兴衰变幻便和人生种种况味与滋味融为一体。他忽想,这样的画不正是他当年在东京艺术大学和平山郁夫先生所谈的现代文人画吗?《解冻》和《永远的太行》何尝不是现代的文人画?现代的文人既有小我,也有大我;既有一弦清音,也有黄钟大吕。二者兼有,才是当代艺术家全部的生命与艺术。

(摘编自《艺术家们》,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部分写地云天早期作画的情形,面对四月初的大好春光,楚云天却画了天空、乌云、苇荡和一只孤雁,这一画面表现了他胸怀的阔大与心灵的孤独。
B.小说第二部分写楚云天画黄河的由来和过程,因为联想到民族多难的历史,又身处迅猛涌动的社会大潮中,楚云天境界一新,画面和画风也完全不同于早期。
C.小说第三部分写太行山雄奇瑰伟的景象及其带给楚云天的创作灵感,相关作品让他超越了对宋人画作技法的研习和传承,而是在精神气象上和古人相应相通。
D.小说第四部分写楚云天晚年的艺术创作,无论作文作画,他都在大自然的变幻与人生况味的相交相融中进行表达,从而为当代艺术家的生命与艺术做了注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诗句,提及多位中国古代山水画大师和俄国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既巧妙展现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也间接表现其艺术修养的深厚。
B.在文中对主人公画黄河的一段精彩描写中,作者用笔杆撞击水盂来以声写静、用水墨四处飞溅来以动衬动,和主人公心中进发出的情感、笔下层叠的巨浪相呼应。
C.作者把太行山的每一座山峰和每一块巨岩都比喻成老农的脸,又把它放置在晚霞的映照下进行描写,写出了太行山的典型特征,也暗示了主人公艺术风格的成熟。
D.本文截取了主人公四个人生阶段作画的场景,高度浓缩地呈现了一位艺术家的生命历程,并通过其感悟和思考把个人与民族、与历史、与社会、与时代关联起来。
3.请根据文中对楚云天的描写,说一说艺术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4.李白有诗云:“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请据此分析和鉴赏文中画线部分写黄河的一段文字。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