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①澎湃新闻的微信公众号2020年8月9日发表文章,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官方微博账号“东风快递”的一份征兵文告:“好消息!好消息!世界一流、包吃包住的东风快递招人啦!”澎湃新闻在文章的结语处采用了特殊的修辞方式:看了这么硬()核(wèi)的宣传你还在等什么?

②这是一种近年网络文章中非常流行的修辞方式,有人称之为“注音心声体”。此处不妨再引一则:为了做(an)好(shi)科(bi)研(ye),许多研究生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微信公众号“环球科学”,2020年7月9日)

③“注音心声体”的“注音”是其在形式上的特征,“心声”是指它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两个不同的声音,大部分情况下,在括号外表述的内容更加正式,而括号内的表达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表面上夸奖对方“硬核”,实际却是“吐槽”其“土味”;说的是“做好科研”,真正想的却是怎样“按时毕业”。那些一本正经、冠冕堂皇的说法一经出口,就立刻被另一个声音打断,揭示出被遮掩的、更加真实和日常的含义。括号内外的两个声音构成或强烈或温和的反差与对比,制造出幽默的表达效果。

④我们可以把“注音心声体”看作两个文本的并置、对比与复合。一个是由汉字承载的公开而正式的文本,一个是由拼音书写放在括号里“半遮半闭”的文本。在正常情形下,括号里的声音应是被隐藏起来的,但“注音心声体”的特殊之处在于,在隐藏信息的同时,又将破解的线索展示给读者,使读者通过拼读,甚至不断试错,获取文本所传达的信息。

⑤在一定程度上,“注音心声体”可以视作一种委婉语。但一般的委婉语意在对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加以修饰,使其看起来不那么直接坦率;“注音心声体”却恰好与之相反,其目的是“欲盖弥彰”。事实上,就形式而言,它甚至只是稍微“遮”了一下就立刻将我们在生活中彼此心照不宣的“潜台词”公然“揭”开。

⑥“注音心声体”产生于互联网,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因此也天然带有一种活泼俏皮的感觉。不过,在这种修辞形式下,也隐含着一些意味深长的文化态度。

⑦“注音心声体”来自日常的社会互动情境。发言者并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很清楚自己就生活在现实之中。但他又维持了与现实之间应有的距离——这距离使他保有了刻意冷眼旁观乃至揭破现实“合理性”的权利。可另一方面,他也不会采用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的方式去否定现实。他明白改变现状的艰难,对他所嘲讽的对象也不无理解与同情。因此,与其说他是在批判,不如说是在讽刺,甚至只是在调侃、揶揄。

⑧“注音心声体”使一个人实现了与现实的多维沟通:他在揭示、承认现实的同时,也在探索松动现实的可能性。虽然明白自己无法颠覆括号外的世界,他却固执地维续着括号内的空间,进而逼近一种改善的可能。

⑨“注音心声体”诞生于互联网而不是实体性的人际社会,因为网络给了发言者将“潜台词”公开化的勇气。但即便如此,“注音心声体”的语义效果仍深嵌在实体社会的肌体之中,有赖于作者与读者共同维护的一些线下的社会言行规则。比如,他们会赋予某种社会情形以相同的涵义,也能够体谅到括号内外的表述同样构建了社会的一部分。因此,作者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言论是可以获得大多数受众理解和支持的;与此同时,这种清醒的意识也使他能够把自己的表述控制在社会体系可以宽容的范围内。“注音心声体”的出现,多少为我们标示出当下中国社会的宽容尺度及其界限所在。

⑩实际上,言语行为所依赖的社会共识的存在,不仅为“注音心声体”的诞生带来了可能,也为它释放潜能提供了保障。要让一种言说成为推动社会变化的动力,绝不能只靠发言者的一厢情愿,也要求其受众具有相似的感受,对他的意图心知肚明,而这就不能把所批评的对象排除在外。正是“注音心声体”与其讽刺对象之间的“共谋”关系,才能使其唤醒公众对各种社会矛盾的感知力,激发更多的反省,从而一点一滴地起到修正现实的作用。

(选自王东杰《括号内的声音》,有删改)

1.第⑤段“欲盖弥彰”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注音心声体”中的拼音不如汉字直观,无形中起到了遮掩的作用。
B.“注音心声体”延长了读者提取信息的时间,由此获得委婉的效果。
C.“注音心声体”之所以诞生于网络,是因为发言者能获得更多支持。
D.“注音心声体”使发言者获得行使话语权的自由,能尽情吐露心声。
3.上文对“注音心声体”所隐含的文化态度分析是否充分?请具体评析。
4.⑴家里长辈在微信公众号读到下面这句话,表示不太理解,你会如何进行解说?(要求解说不超过5句)
为了做(an)好(shi)科(bi)研(ye),许多研究生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
⑵阅读上文后,语文老师请你简要说明“注音心声体”与“反语”修辞有何不同,你会如何回答?
2021-04-25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

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它们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十九世纪的秘密,十九世纪革命的秘密。

②的确,这个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但是,尽管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把两万磅重的压力加在每一个人身上,你们可感觉得到吗?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

③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十九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件任何政党都不敢否认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象,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④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还有一些党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他们在支援这种工业所引起的社会革命方面肯定是不会落在最后的,这种革命意味着他们的本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这种革命同资本的统治和雇佣奴役制具有同样的普遍性质。我知道英国工人阶级从上一世纪中叶以来进行了多么英勇的斗争,这些斗争只是因为资产阶级历史家把它们掩盖起来和隐瞒不说才不为世人所熟悉。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菲默法庭的判决。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1.第③段中加点字“事实”的内涵是。
2.请分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运用比喻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强大彻底。
B.第②段通过对比揭示了革命即将到来的历史趋势。
C.第③段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
D.第④段提出无产阶级担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的使命。
4.对结尾段画线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句以坚定而富有哲理的句式,点明了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景。
B.从最终意义而言,“审判官”与“执刑者”都是由无产阶级创造的历史。
C.“执刑者”是被历史选中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又以斗争创造了历史。
D.本句揭示了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和推翻资产阶级是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的。
5.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本文的语体风格与表达效果。
2021-04-24更新 | 366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激活尘封记忆 直抵文化奥秘

李耀申

①由中宣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组织制作的一档微纪录片形式的,近日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陆续播出。

这档节目选题遍及前三批全部 143 家顶级博物馆、美术馆,每馆一集时长约5分钟的短视频,集中阐释一件(组)馆藏精品故事,很质朴,也很平和,没有刻意去炫耀复杂的高新技术,而是十分注重经典性(多为各类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珍稀文物)、权威性(专家、馆长纷纷出镜),多元而多彩,藏品及信息涉及历史、文化、自然、科技等众多领域,从馆藏名器重宝到红色传奇,从恐龙化石到书画杰作,从模拟地下矿井到遨游太空的返回舱,点多面广,包罗万象,令人目不暇接,大饱眼福。节目热播收获好评,带给我们一些关于文物大众化传播的新思考。

近年来,新媒体、云传播介入,尤其是面对疫情带来的环境变化、生活改变,文物传播涌现出一些新样态,有望给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注入新动能。

一是曲高亦和众。移动互联、5G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给文物传播理念和方式带来深刻变化,文博单位与传媒机构携手推出线上文化遗产大众传播作品,其势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将持续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升华,更加便捷地阐发文物魅力,服务美好生活,增进公众福祉。

《博物馆说》已远远跳出了博物馆的展厅和馆舍,借助互联网和新技术,以越来越开放的理念、越来越新奇的思路、越来越便捷的途径面向公众:将由此推动博物馆变革其践行自身宗旨使命的方式和路径:从收藏、研究,到展览、教育,再到分享、服务,给公众利用博物馆提供便利,践行把历史智慧传递给大众、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的宗旨使命。

二是秀外而慧中。从《博物馆说》中可以管窥文物类新媒体作品所应探索或追求的一些专业品质:以灵动悦目的传播形式承载专业深厚的知识内涵。

坚持内容为王,在选题策划上注重物情并茂,力求知识性、启迪性并富有可视点和现行力。历交畔片的学术性分发、拼楼,文物知信息准项、什学、专生化的解法。

灵动鲜活、妙趣生辉。在作品形态、传播方式上,着力切合当代互联网用户的在社交习惯,力求点晴化、碎片化,恰当使用轻松幽默、温情亲和甚至萌憨诙谐的网络语言。

摒弃以往将文物实体或整个展览囫囵吞枣式地全盘照录、复制到线上展播的简单做法,紧紧围绕如何提升文物实体在虚拟空间中的表现能力展开巧妙构思,在虚拟中幻化真实,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触碰感,并力求拍摄、制作、传输等方面具有可靠而稳定的技术保障,使文物的生命律动、审美气质得以活化呈现和完美阐释。

总之,这次推出的《博物馆说》系列短视频节目,与中央电视台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节目一脉相承,它们一道不断推动文物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播持续升温,使广大公众在一件件国之瑰宝中触摸传统文化的生命韵律与脉搏跳动,于一场场节目活动中感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永续传承,也把以往不大引人关注的博物馆持续热捧为公众话题。这股热捧的成功之处在于,一改博物馆展览的物理表象及时空局限,颠覆了以往鉴宝类节目的市值渲染和秀场模式,造就了爆款、走红的文化遗产类大众传播作品,让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⑨节中“囫囵吞枣式”的做法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标题和前文内容,请在第⑩节的划线处填入适当的内容。
3.分析第②节划线句的作用。
4.概括文物传播新样态“秀外而慧中”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
5.《人民日报》评论员曾说:“考古成果与公众距离越近,文化自信的根基就越深厚。”最近四川广元三星堆遗址有重要发现。假如你作为“走进三星堆”的策划人,来策划一个让民众走进文物、了解文物的活动,请结合本文观点,说说你的策划方案及策划缘由。
2021-04-21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四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关增建

①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殊不知,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          

②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下面是《晋书·天文志》的有关记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沱四隤,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日丽天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道为七衡六间。每衡周径里数,各依算术,用勾股重差推晷影极游,以为远近之数,皆得于表股者也。”

③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④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有力挑战。天文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⑤这场争论涉及与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比如,他提出,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但是即使人眼会因观察对象的距离远而产生视觉错乱,水平面和光线的传播是客观的,它们是不会出错的,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整体来说,他从八个方面对盖天说所作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

⑥但是浑天说也着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

⑦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这场论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这场论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⑧延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这场论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这场论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这场论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有删改)


【注】①槃同“盘”,木盘,古代盛水器皿。②隤,下降。③丽,依附。④重差:汉代测望太阳高、远的方法。
1.题目中的“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
2.根据第②段引言,以下选项中不符合“盖天说”主张的是(     )。
A.天地都是圆拱形状,天地互相平行。
B.天在上,地在下,天地距离是8万里。
C.太阳和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壳上运动。
D.天地的距离是可以用数理推算出来的。
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勾股定理”是在这场争论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确定的。
B.这场论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与学术问题的解决。
C.文学、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
D.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4.以第⑤段扬雄的相关批驳为例,分析这场论争是如何表现出“重视实际校验”这一特点的。
5.小明同学读完第⑥段中王充对浑天说的批驳,从图书馆借来《隋书·天文志》阅读,看到南北朝时期的天文家何承天对此的解释后产生了疑惑,何承天的辩解是否能修补浑天说理论上的漏洞?请对小明谈谈你的看法。
“是故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于海。日为阳精,光曜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焦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
2021-04-15更新 | 352次组卷 | 6卷引用:2021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②“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功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功夫今天已不可能。□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经典作品大致都已经过古人和今人的一再整理,我们早已比古人占许多便宜了。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从前芝加哥大学有“伟大的典籍”的课程,也是要学生精熟若干经典。近来虽稍松(chí)_________,但仍有人提倡精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之类的作品。

③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

④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这里需要训练自己的判断能力:哪些学科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在相关各科之中,我们又怎样建立一个循序发展的计划?各相关学科之中又有哪些书是属于“必读”的一类?这些问题我们可请教师友,也可以从现代人的著作中找到线索。这是现代大学制度给我们的特殊便利。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⑤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

⑥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什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如果“虚心”是不可能的,读书的结果只不过各人加强已有的“主观”,那又何必读书呢?

⑦“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这是邓实在1904年说的话),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他们不是读书,而是像高高在上的法官,把中国书籍当作因犯一样来审问、逼供。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⑧“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脉络。

(节选自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

1.下列关联词填入第②段空缺处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     但是B.因为     但是
C.虽然     所以D.因为     所以
2.请根据第②段中的拼音写出空格处汉字:松(chí)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精读与博览是相辅相成的,精读是做学问的基础,博览是提高。
B.读书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就是从专精到博览的飞跃。
C.读书要“虚心”,就是要秉持客观认知态度,主动全面接受作者的观点。
D.读书要“谦逊”,就是不能以先入为主的偏见狂妄自大地否定中外书籍。
4.如何理解第⑦段画线句“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的用意?
5.结合文中观点分析下列名言。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

书读的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伏尔泰

2021-04-0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15-2016学年高一4月教学质量检测(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导读:1949年10月1日,随着天安门城楼上的呐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此,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昂首站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华民族终于摆脱了被压迫、任人奴役的命运,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让我们走近开国大典,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不给予中华门。三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盘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流动。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一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一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叙事的?这样写有何好处?
2.报道为什么要详细介绍阅兵式?
3.本文的体裁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一体裁的特点。
2021-04-01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高境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材料一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材料二

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这一障碍只是由于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把慢性的穷困变成了急性的穷困才动摇了。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材料三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决定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B.经济关系还包括地理基础和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但是外部环境不属于经济关系。
C.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受经济关系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关系。
D.经济关系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2.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现在为止,人们不是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历史。
B.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的。因此,人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
C.透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D.人们所研究的领域如果远离经济领域,就越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思想领域,我们在它的发展中看到的偶然性就越多。
3.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4.分析文中画线语段提及众多人物的作用?
2021-04-01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新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15-16高三上·上海·期中
8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苹果”的果心在哪里

①美国苹果公司生产的iPod、iPhone和iPad产品系列不仅改变了IT业的世界版图,而且引领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和消费方式,创造了一种文化。

②2001年10月23日,苹果公司推出的iPod很快便得到市场的热捧,2005年全球销售量达1500万台。iPad推出时的最低售价只有499美元,这在当时出乎许多业界同行和消费者的预料,也压缩和封闭了其他公司类似产品的生存空间。奇妙的产品设计和不高的价格刺激了市场销售,巨大的销售量为苹果公司带来了惊人的超额利润。iPad和前期的iPod、iPhone为什么拥有价格优势?为什么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突破研发瓶颈、生产瓶颈并投入市场?关键在于苹果公司的产业链。

③iPad、iPod等的设计在苹果公司,但它的零部件供应和代工生产企业却分布在世界许多地区,它们要么拥有技术优势,要么拥有低廉的劳动力,要么拥有区位优势等。以长度相当于一张信用卡、宽度仅相当于三分之二张信用卡的iPod来说,其微型硬盘、解码器、PCB板等由日本东芝、韩国三星和荷兰飞利浦等国际知名企业提供。电池、充电器、触摸滚轮和耳机等主要由中国台湾和大陆的企业提供。这是就零部件的供应而言。就代工生产而言,苹果公司将iPod的代工生产资格给了4家中国台湾企业,分别是广达电脑、英华达电脑、富士康和华硕电脑。这些代工企业又主要通过在中国内地的生产基地生产,以充分利用中国内地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就销售而言,苹果公司一是利用沃尔玛的销售渠道;二是通过专门设立的专卖店;三是通过寻求有意向的经销商和代理商进行销售。在整个产业链的协作下,小巧、轻盈的iPod在美国市场上亮相的售价为299美元。

④iPad的产业链与iPod高度相似。美国权威市场调查机构iSupply的调查显示,iPad所有零部件的成本仅为219.35美元,还不及零售价格的一半,平均成本为260美元左右。苹果公司在iPad的产业链中的收益占增加值的比率为50%以上,据说台湾地区的代工生产企业只得到增加值的3%左右。

⑤“苹果”的聪明和可怕,不仅在于它超前的技术设计理念,而且在于它对全球范围内产业链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产业链本质上是社会分工的体现,对产业链的利用就是对社会分工网络的利用。

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注意到了分工的巨大作用,认为分工是促进企业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美国经济学家杨格后来进一步认为,生产过程中更有效率的方式是,选择首先生产某种或某些中间产品,然后通过运用中间产品再去生产最终产品。中间产品的种类数越多,生产的总体效率就会越高。用今天的语言讲,也就是社会分工越细密,产业链越完整,经济效率就会越高。当代经济学家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和克鲁格曼等人,又通过复杂、严谨的数学模型论证了杨格的观点。

⑦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苹果”的案例来说,企业都应该注重利用社会分工网络和企业外部的产业链。必须抛弃或修正追求企业收益增长的主要途径(       )唯一途径是扩大企业规模的传统观念,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大并不能改变既定社会分工网络和产业链的构成。过去的一二十年内,我国不少企业沉迷于资产重组和扩大企业规模,常常效果不佳。

⑧如何在社会分工体系和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位,是我国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韩国的LG公司为什么能成为iPad最重要元件——9.7英寸触摸显示屏的供货商,从而在iPad的产业链中也分一杯羹?关键是LG拥有制造触摸屏的平面转换技术。这项技术不但使苹果平板电脑图像清晰、色彩鲜艳稳定,而且配合LED背光显示技术,能够大大节省电能消耗。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和竞争力,就只能偏居产业链中缺乏风景的节点。

⑨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充分利用产业链是企业的王者之道。这是“苹果”给我们的启示。

1.标题中“果心”的意思是______。“一杯羹”的“羹”字读音为“_______”。
2.第②段介绍苹果产品热销以及由此带来的超额利润,其目的是_______
3.第③④两段分别以iPod、iPad为例说明苹果公司的产业链利用情况,请简析两段文字说明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填入第⑦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甚至B.也许C.以及D.或者
5.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第⑧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6.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台湾和大陆的企业不是苹果零部件的供应者,只有代工生产资格。
B.iPad所有零部件的成本只有219.35美元,相当于他的零售价格的一半。
C.当代经济学家杨格与迪克西特等充分论证了亚当·斯密观点的正确性。
D.文章批评了我国不少企业热衷于资产重组和扩大企业规模的经营模式。
2021-04-0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封浜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看山水画,不只是看风景

①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因制作精良,深受观众喜爱。而剧中频频出现的宋代山水名作,则“带红”了一批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李成的《晴峦萧寺图》、郭熙的《早春图》……电视剧《清平乐》讲述了北宋仁宗时期的故事,也将不少宋代的山水名作嵌入画面的背景或道具之中。

②尽管山水画的“黄金时代”距今已有千年,但如今人们欣赏这些作品时,依然能够从中获得宁静与慰jiè(       ),而这正是艺术的魅力。

③中国山水画的滥觞大抵在魏晋时期,此时的山水大多是人物的背景。最典型的,就是顾恺之的名作《洛神赋图》,在这幅以人物为主的作品中,山水只是人物的背景或作为场景的转换而出现。

④由唐入宋后,中国绘画艺术的主题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在唐代的画作中,最常见的就是与政治、宗教、伦理相关的题材,颇有“宣传画”的意味。到了宋代,文人的地位逐渐提高,他们将绘画视作修身养性之道,绘画从解答“人与社会”的问题,逐渐转向了解答“人与自然”的问题。花鸟、山水等陶冶心情、问道自然的题材大量出现。

⑤文人的山水情结,其实早在魏晋时期就已萌发,从陶渊明、谢灵运,到唐代的王维,一批山水诗人隐居山林,感受自然,并提倡诗画一律,创作了诸多描写田园、山水的诗篇与绘画,比如王维就留下了著名的《辋川集》与《辋川图》,这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传统,是山水画得以独立并发展起来的重要推动力。

⑥两宋时期,山水画达到了艺术的巅峰。李成、范宽、郭熙三家的山水,被史家誉为“标程百代”。宋代的山水画和花鸟画一样,以“求真”为尚。与魏晋及隋唐时代相比,画家们的技术更为高超,他们已经能够用笔墨精微地表现出自然万象。比如,山水画最重要技法是“皴法”,范宽的雨点皴、郭熙的卷云皴、董源的披麻皴等都各具特色。

⑦自五代起,山水画就有了南北之分,李成、范宽等人是北派山水的代表,他们用笔多方硬,画面雄奇开阔,笔下的北方山林浓密高耸,山势雄浑强健。

⑧南派山水以董源、巨然为代表,他们所绘的大多是平坡洲渚、湖山迷蒙等江南景色,用笔多婉柔。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样评价南派的两位代表人物:“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气;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

⑨无论是北派还是南派,画家们都为后人留下了传世的杰作,而当今人面对这些作品时,难免有一种隔阂感。对普通人而言,山水画或许只是看上去很美,却找不到欣赏之道。

⑩其实,中国山水画中的“山水”二字并不是简单的风景概念,它包含着中国文化的诸多含义和象征,当人们欣赏一幅山水画时,也不是在简单地观赏画中的树石、草木、云水、丘壑,因为作者透过这些山水所要表达的,是他对自身和宇宙万物关系的理解,是他对待自然的态度和对待生命的态度。

知名画家、上海师范大学邵琦教授认为,要真正进入山水画这一中国绘画艺术的塔尖,首先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山水画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根系十分丰厚和博大,历代山水画家及其经典作品充分地论释了中国儒释道的哲学思想。

其次,要懂一些书法。山水画的线条是由笔墨构成的,有一定的书法基础,有助于品味线条之美。现代社会,笔墨早已不是必需品,绝大多数人是用手指在屏幕上点击和滑动的方式来接受、传递信息的。对毛笔的疏远,自然会使人难以感受笔墨的精妙,从而对中国画的欣赏产生隔阂。“中国绘画使用毛笔,西方绘画使用油画笔,两者在创作时有一个很大区别,那就是笔墨是不可逆的。山川万古不变,生命如白驹过隙,如果能在画中体会笔墨线条的不可逆,便是真正进入了欣赏山水的境界。”邵琦教授说。

更重要的,是舍弃一些功利心。欣赏山水画,好比聆听无主题的音乐。很多人觉得山水画难懂,主要原因在于画面的叙事性很弱,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人物在山川间是那样渺小。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说的“澄怀味象”一词,对理解山水画或许会有些帮助。“澄怀味象”即洗涤心中尘埃,剔除杂念焦躁。因为只有澄澈的心境,才能体味画中的真意,感受自然的新鲜与生机。而抛下杂念,体味自然的过程,恰恰是山水艺术抚慰内心的过程。

(选自2020年05月08日《解放日报》文字有删改)


【注】①皴(cūn):国画画山石时,勾出轮廓后,为了显示山石的纹理和阴阳面,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叫做皴。
1.请根据拼音写出第②段中的汉字:慰jiè(       
2.第③段和第⑥段中加点的词语“滥觞”和“标程”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提到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为下面的画作配上王维的一联诗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以热播剧引出山水画,激发了读者兴趣。
B.作者列举《洛神赋图》是为了说明早期的山水画通常以人物为主。
C.山水画得以独立并发展起来的原因是诗画一律的传统。
D.文章从文化积淀、懂书法、舍弃功利心方面分享了欣赏山水画的门道。
5.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2021-04-01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以其特定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契合。民族特性是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作为一种审美范式,古老的诗歌往往是一个民族审美心理的凝聚,是历代诗人探索、实验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审美经验的长期积淀。如意大利的十四行、波斯的柔巴依、日本的俳句、中国的律诗都是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诗歌体制。

②那么,新诗是否完成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契合呢?

③中国诗歌史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诗歌体制起自民间,兴于文士,最后成为一种主要审美范式。

④中国古典诗歌历经二千年实验、积淀,从四言、五言到七言,至唐代格律诗体制完备,产生了中国人骄傲的唐诗。由于方块字的音形特征,格律诗汇融节奏、韵律、修辞与建筑之美,成为汉语诗的黄金范式。天才李白、杜甫是汉语诗的顶峰大师,他们掌握、运用汉语诗的审美范式,并将这一审美范式推向成熟,但他们无力改变这一范式。因为这不是个人选择,而是一个民族的选择一一唐代不仅拥有灿若群星的诗人,更有爱诗的民众。

⑤然而,新诗是个例外。新诗不是由民间到文士,而是由知识分子率先发起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诗歌体制。新诗的第一个尝试者胡适宣布《关不住了》是新诗成功的纪元,而这首诗恰好是美国诗人SaraTeasdale的《0verthelRoofs》的翻译。这与梁实秋所说的新诗,实际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是一致的。这就是说,新诗的源头是外国诗。作为新诗的代表,自由诗风席一时。当时,谁写得最不象古典诗,谁就是先锋。不久,胡适之体新诗遭遇质疑,周作人也觉得新诗少了点余香与余味。郭沫若的《女神》固然为创生期的新诗开阔了气象、充实了内涵,但体制依然是自由体。

⑥然而危机也正发生在这里:一种新的审美范式是否契合民族心理?

⑦但是,初期白话诗也并非欧化的一统天下。刘半农的《瓦釜集》是以江苏民歌的方式创作的,刘大白更以民谣体式写了《田主来》。这在当时虽然算不上主流,却也暗示了新诗体制的一种选择。

⑧20世纪20年代,新诗从对古典诗的破坏转入本体建设,体制建设和诗学建设成为诗人们关注的中心。真正对新诗格律发挥影响的是闻一多。这时的闻一多背叛《        》式的自由诗,以其对中国艺术的衷情与富于唯美倾向的形式追求对新诗体制进行反思,提出影响颇大的格律理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面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与句的均齐)。而且他称新诗的格律是戴着脚镣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到格律的束缚。代表作便是他自己的《死水》,在他的影响下,一批新诗人投入格律实验,其中徐志摩的诗更活泼。比如他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⑨新月派的格律诗实验很快演化成新的形式主义诗体,走向没落,但格律意识对于新诗的建设意义无疑是巨大的。叶公超仍然在《论新诗》一文中写道:假使诗人有自由的话,那必然就是探索适应于内在的要求的格律的自由,恰如哥德所说,只有格律能给我们自由。这证明人们不再一提格律就联想到恢复旧诗秩序,而是从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关系上进行审思。

⑩胡适的白话诗从体制到诗学都是西方的,刘大白的歌谣体从体制到诗学都是中国民间的,而闻一多的格律体则是中国体制与西方诗学的融汇。这样,从源流上说,到20年代新诗已出现三种类型的体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后新诗体制基本上沿着这三条道路演变发展。

(选自《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有删改)

1.第⑧段横线上是进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闻一多作品,篇名是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加点词“审关范式”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
3.下列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的体制起自民间,兴于文士,最后成为一种主要审美范式。
B.唐诗的辉煌源自汉语的黄金范式与熟练运用这一范式的诗人和爱诗的民众。
C.体制建设和诗学建设是新诗的本体建设,诗人们应从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关系上审思。
D.新诗的格律要求并不影响创作的自由,只有格律能给新诗诗人自由。
4.依据文本,第⑩段三条横线上应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以文章中节选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说说新月派的格律诗特征。
2021-03-27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高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