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盲盒的热卖到卡游的火爆,都似乎表明年轻消费者热衷于为“情绪”买单,这种购买热情也释放出千亿赛道的市场潜力,带动“拒绝emo”(拒绝情绪消极)、“逢考必过”等商品的热销。这些产品的特性在于引发快乐及其它正面情感。《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21——2022)》显示,18岁至34岁的青年焦虑平均水平显著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面对工作、学业等带来的紧张和压力,年轻人开始寻找解压方式,甚至花钱为“疗愈”买单。

近年来,人们把能满足情绪和情感需要的消费行为,通俗地归为“情绪消费”。在古代社会,人们就已经开始通过购物来表达和满足自己的情绪和情感需要。时代变迁,商业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情绪消费的演变。随着19世纪大众媒体的兴起,广告开始利用人们的情绪和情感,使用温馨、浪漫等情感手段来推销产品。进入20世纪,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商家开始利用心理学原理来设计产品和制定营销策略。他们发现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于是开始利用积极的情感化语言和图像来吸引消费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心理也在不断变化,以“悦己”为目的满足情绪需求的消费越来越重要。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仅仅关注商品的功能和价格,还会考虑商品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情绪商品能够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让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动等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去年夏天,“多巴胺”穿搭以高饱和度色彩席卷了各个社交平台,几个月后,美拉德色系又在秋冬大行其道。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喜爱彩色?高饱和的明媚色彩可以给人们带来活力与生机。萌宠亦成为年轻人缓解压力、寻求陪伴和寄托情感的对象。在祈福消费中,也透露出为情绪买单的现象。下单“好运喷雾”,好比收获一张幸运符,在参加考试等重要事情之前,给自己“喷”一下, 就会觉得好运降临, 信心和动力更足。

随着95后,00后消费力的崛起。意味着与数字世界共生长的一代人正式进场。他们的个性不趋同。喜欢有创意的内容和有趣的事物。对小众新奇的情绪商品的兴趣自然高于一般人。这些看似小众无厘头的消费,却有着不低的交易额,或带给人幽默,或给予人松弛,或呈现着对不完美的包容。

在消费者群体方面,年轻消费者是情绪消费的主力军。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情绪消费体验和情感故事,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让情绪消费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时常面临种种压力和焦虑,而情绪商品消费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情感的出口,他们不再满足于物质的堆砌,“该省省,该花花”。

(摘编自雷玄《“情绪消费”的深层动力》)

材料二:

当95后和00后消费者成为主力军,他们的消费需求与习惯正在重塑着消费市场。年轻一代的消费观既不像上一代的始终节俭,不会单纯为了省钱而委屈自己,也不会为了追求所谓的潮流,而让自己陷入囊中羞涩的窘境。《2023青年消费调研》显示,49.3%的受访青年在部分品类上消费变多的主要原因是这件商品或服务能够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41.6%的受访青年表示支出更多是因为自己在今年产生了新的爱好。

相比于上一代人更加强调的“勤俭持家”和“细水长流”,年轻一代“取悦自我”的价值观在消费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一些悦己的消费品交易额出现大幅上涨,如零食、香水香氛、鲜花、宠物、盲盒和自我成长课程等。只要通过消费能够让自我身心愉悦,那么当代的年轻人并不介意花费时间耐心等待,更不介意拿出真金白银疯狂抢购。

消费心态的变化,首先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关。年轻群体出生的年代,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超越父辈,这使得年轻群体的消费观不会被“勤俭持家”与“物资匮乏”等因素所过度限制。其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反思消费主义,思考“买买买”背后的真正意义,不盲目跟风,也不被消费主义所裹挟。第三,年轻人热衷通过消费表达对生活的态度和主张,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和工作,试图寻找一片独属自己内心的空间和宁静,希望在自己的圈子里获得满足感和认可感。

(摘编自胡光旗《年轻人为何更愿为情绪价值买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人热衷于为能引发快乐等正面情感的商品买单,对此类商品的购买热情将使消费市场更广阔。
B.消费心理发生变化的当下,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由原来的追求功能转向了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C.正在重塑消费市场的年轻一代,既有属于自己的消费观,也不排斥上一代人“勤俭持家”的理念。
D.从消费中获得情绪价值,让自我身心愉悦,是年轻人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和工作的一种方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家利用情绪情感进行广告宣传、产品设计,制定营销的策略,为“情绪消费”提供了商业基础。
B.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情绪消费体验和情感故事,说明社交媒体的普及推动了“情绪消费’的流行。
C.根据《2023青年消费调研》,可见“取悦自我”的消费需求与习惯已经成为促进青年消费的驱动力。
D.一些“悦己”消费品的交易额大幅度上涨,这一现象表明当今社会年轻人已然成为主要消费群体。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情绪消费”商品广告的一项是(     
A.汇晋醋大成,酿传世经典。B.补钙新观念,吸收是关键。
C.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D.打开灯,看见花,房子变成家。
4.为什么“年轻消费者是情绪消费的主力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当今社会,各种“情绪消费”产品层出不穷,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的情绪价值。请结合材料简述下列情绪商品的情绪价值。
(1)2024年春节,短视频平台对福建“游神”祈福活动进行直播。
(2)以薄荷曼波为潮流色的商品。(“薄荷”代表春天的绿色,曼波源自拉丁舞种)
(3)淘宝上的“吾皇的伞”“开水壶头套”“碧绿青蛙勺子”等丑东西商品。
2024-05-11更新 | 2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一批信息侵权违规行为,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频繁曝光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反映出:当下一些手机应用的数据收集、使用和管理,事实上仍处于失控状态;且商业机构在利益驱使之下,并不重视将用户的核心隐私做好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难以避免地要使用一系列网站和手机软件,在用户注册和刷脸过程中会将部分个人信息授权给商业机构,如果这些信息不能被有效保护,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在海量个人信息收集的背后,商家对于用户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平台的责任和权力边界都不明确。同时,用户也难以了解个人数据的用途,对个人信息是否会被用于其他目的缺乏知情权。一旦出现信息泄露的情况,用户往往对于如何举证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两眼一抹黑

个人信息安全威胁的背后,数据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防护问题日益凸显,网络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

维护网络安全,一方面,要探索建立数据管理和安全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加紧出台一系列细化的、有可操作性的个人数据保护方面的标准和政策法规,加强顶层设计和全局性制度设计,落实主管单位和责任部门。另一方面,也要持续开展对违法违规收集、泄露个人信息行为的整治,包括加强日常评估、拓展举报渠道等,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也让试图效法者望而却步。

维护网络安全,关键还要突破网络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我国网络技术水平已位居世界先进行列,但在芯片和操作系统等领域存在短板,要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维护国家网络安全。

人是安全的核心,维护网络安全最终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要提升大家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摘编自王轶辰《信息安全保护任重道远》,《经济日报》2021-04-14)

材料二:

材料三:

随着5G的商用和普及,万物互联正逐步走近现实。同时,随着终端连接、数据存储、利用规模的扩大,移动安全问题日趋复杂,网络犯罪手法也在不断翻新,导致技术对抗的难度加大。

5G时代人们的个人信息安全会有哪些威胁?又该如何应对?

面对持续高发的网络诈骗犯罪,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同时相关企业更应该有所行动,加强风险防范,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态势。

电信诈骗套路上新。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也潜滋暗长,产生了许多新的骗术,如常见的微信诈骗套路包括代购诈骗、克隆头像诈骗、二维码诈骗、刷单诈骗、点赞诈骗、爱心传递诈骗等,这些诈骗令人防不胜防,传统手段应对现今的电信网络诈骗等个人信息安全问题面临很大挑战。同时,随着5G的日益普及,各类新技术、新应用也迎来爆发时机。5G技术超高速率、超大连接、超低时延的特性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更多个人信息,甚至个人敏感信息。如何在5G时代合理合规合法运用数据,为各行各业高效赋能的同时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措并举打击电信诈骗。事实上,目前我国已制定了《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不断织紧个人信息保护网。工信部作为电信行业的主管部门,依法履职,主动作为,按照发现、取证、处置、曝光工作机制,强化监督检查,聚焦社会高度关注的APP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从2019年开始,工信部已连续两年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包括App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欺骗误导用户下载在内的四方面十大类问题。同时,相关企业和机构也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信息审查,参与防范电信诈骗,助力用户个人信息保护。

齐抓共管打击电信诈骗。近年来,我国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日益重视,各部门不断加大对违规违法现象的打击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果。当然,顶层设计还只是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起步和开头,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形成共识,规范管理,离不开执法部门、企业的努力,更离不开每个用户的参与。

相关安全专家表示,在使用手机的时候,应时刻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持高度警惕,不给不法分子和组织可乘之机。专家建议:

……

⑤不要轻易将智能手机交给他人保管和使用,手机失而复得或维修后进行必要检测。

⑥不把手机当密码记录本,不把身份证号、地址、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存在手机里。

⑦更换手机时,尽量销毁旧手机内私人文件和信息,并恢复出厂设置。

⑧一旦发现手机流量异常或可疑应用上传隐私数据,应及时求助于正规售后服务商。

(摘编自赵超《5G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如何守护?》,《人民网》2021-04-16)

1.下列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人们无法避免地要使用网站和手机软件,在注册和“刷脸”时会将个人信息授权给电信部门,如果这些信息不被保护好,就会造成严重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B.个人信息安全威胁的背后,保护数据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问题日益凸显,信息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
C.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不断滋生,骗术也花样翻新,用传统手段应对现今的电信网络诈骗等难度加大,个人信息安全面临失控的危险。
D.做好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工作,既要顶层设计,又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形成共识、规范管理,同时也离不开执法部门、企业的努力,更离不开每个用户的积极参与。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频繁曝光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说明一些手机应用在数据收集、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重大问题,且商家不重视保护用户的核心隐私,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并未解决。
B.从材料二图一中可以看出,电信诈骗案件中受骗的年轻人远比老年人多,这或许与年轻人熟悉互联网生活,在消费中更多地使用了网络支付手段不无关系。
C.维护网络安全,关键是要做好探索建立数据管理和安全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同时又要做好持续开展对违法违规收集、泄露个人信息行为的整治这两项工作。
D.在海量个人信息收集的背后,商家对用户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平台的责任和权力边界都不明晰;用户也不易获知自己的信息是否会被用于其他目的。
3.结合文中画线句,在文中省略号处对专家的建议补充四点内容。
2021-07-0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信息时代,是一个视觉符号占统治地位的景观社会。短视频正是日常生活视觉化的文化表征,随着现在创作门槛的不断降低和网民创作热情的持续提高,这种媒介瞬间在自媒体短视频中愈加凸显。而随着大众生活与移动互联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短视频与日常生活的深度结合使得用户的认知和思维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短视频的影响。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很多人选择观看短视频来打发时间,例如:坐车的时候,等人的时候,独自吃饭的时候等。在观看的过程中,很多人也会拿起手机,试图拍摄一段短视频来记录自己的碎片化生活。在网络人际互动过程中,短视频经常被作为交流的谈资和沟通的工具。

目前时下最流行的VLOG拍摄,即是短视频创作者对于自己日常生活的记录,在一个较为宽泛的主题下,比如旅行、吃饭、工作,VOLG的创作者们尽情发挥,记录着自己平凡而琐碎的生活。这种记录对于很多传播者来说可以是生活中的小仪式感,对于受传者、观看者来说,则是期望在这种虚幻的气氛营造中找到与自己生活交织的类似点,找到心理的一种共鸣,甚至是满足自己的窥私欲。

2009年开始运行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打破了传统社群的交流方式,通过悬浮于视频上方的实时评论功能(弹幕)聚集用户,构建社群。在弹幕互动中,哔哩哔哩弱化了社群成员的个体指向性,强化了社群群体同一性。

这种群体同一性在短视频时代更为明显。个体通过互联网及其提供的平台形成虚拟空间的社群,作为使用与满足模式中的积极的用户,只有当他们感到其需求存在问题,并察觉到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该需求才引发行动。人们通过短视频来满足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信息获取、娱乐消遣以及碎片化阅读的需求。于是,需求转换为动机,社群成员将这种动机落实到具体行为上——使用短视频内容来获得期待的满足感。伴随着短视频的火爆,社群传播也逐步凸显了出来。例如,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已经凭借各自在短视频细分市场上的定位,沉淀了不同的受众,这些受众不断聚合,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虚拟社群。

观看短视频,一方面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另一方面是也为了满足自身的窥私欲。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人们经营会受到巨大的压力,这些有着共同感受的人在平台上逐渐构成了一个有着共同需求的虚拟社群,在这个虚拟社群中,网民们相互分享,各自都试图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家在社会转型期的焦虑感。

个体参与社群组织,加入公共议题的讨论,可以从中寻求到一种归属感,这种个体对于群体的归属感,是人类社会性的体现。在现代传媒环境中,虽然公众是在被动接受社会信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公众也在追寻着群体的认同。短视频的表现形式,就使得其可以充分体现出个体的情感,然后传播出去。而且,由于短视频之,也就导致其无法通过复杂叙事来传递信息,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就会通过情感共鸣来形成群体认同,如果能够形成共鸣,就会刺激一个社群的形成。这就满足了个体对于群体追寻归属感的欲望,另一方面也通过个体的情感表达来形成对自身的情感唤醒,甚至上升为群体情感表达的代言。一旦形成了这种社群,则反过来又会加深这种群体情感的印记,形成独特的群体归属感,使社群趋于稳定,并吸引更多的人加入社群。

这种短视频传播,也是满足了传播者的情感表达与需求。制作、传播短视频,可以满足传播者的表达欲望,并打造出鲜明的个人形象。同时,在受到受众追捧和资本追捧之后,也会进一步刺激传播者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行为。短视频制作也能给创作者创造价值,不但能获得名气与粉丝,还能获得客观的经济回报,以至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短视频创作的行列中来。在经济的促进下,使短视频呈现裂变式的传播发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制作离不开策划、创意、生产和传播团队,在消费主义社会语境下,商业规则、市场预期、品牌孵化是推动短视频视觉奇观不断涌现的重要因素。人们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依据自身的趣味去获取甚至是创造内容。当形成一个社群之后,人们在同一个主题下展开叙事,使得短视频内容具备较高的连贯性。共同性使人们走到一起,成为一个社群自发组织。而这个社群中的成员因共同的兴趣、爱好及其他旨趣在网络空间中聚合到一起,形成网络社会中的虚拟社群。

(选自田宇《消费主义背景下的短视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人选择观看短视频来打发时间,这表明短视频在网络人际互动过程中,占据了主要的交流与沟通的空间。
B.哔哩哔哩的弹幕互动强化了群体同一性,只有当个体感到其需求存在问题,并察觉到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时,该需求才引发行动。
C.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已经凭借各自在短视频细分市场上的定位,沉淀了不同的受众,这些受众不断聚合,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虚拟社群。
D.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就会通过情感共鸣来形成群体认同,这种群体认同反过来又会加深这种群体情感的印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这种日常生活的记录,对于传播者来说,可以是生活中的小仪式感,对于观看者来说,则是期望找到与自己生活交织的类似点,找到心理的一种共鸣。
B.短视频制作能给创作者创造价值,不但能获得名气与粉丝,还能获得客观的经济回报,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短视频创作行列中来的原因。
C.商业规则、市场预期、品牌孵化是推动短视频视觉奇观不断涌现的重要因素。网民们相互分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家在社会转型期的焦虑感。
D.网络社会中虚拟社群形成之后,人们在同一个主题展开叙事,通过复杂的叙事传递信息,使得短视频内容具备较高的连贯性。
3.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021-06-03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5月适应性模拟语文试题
20-21高二下·浙江·阶段练习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目,校园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到了课间,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起取笑她。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将来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园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

材料二:

人是社会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成长成熟的过程,也是其社会化的过程,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对此过程共同负有责任。家庭是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教师。所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很多校园霸凌事件中的问题少年,往往在其家庭教育环节就缺乏必要引导,致使形成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

当我们在家中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经常说“宝宝就是对的”,遂其心愿、妥协让步时,我们必须料到,有朝一日,自己的孩子可能在校园霸凌事件中扮演邪恶的角色。但是,纵使按照丛林法则,他也不会在社会化进程中永远“旗开得胜”。

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缺失。对此,父母难辞其咎。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孩子的撒娇、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圆滑市侩、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园霸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为结局。

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差不多已完成。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疏浚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校园霸凌:被娇纵的“邪恶宝宝”》)

材料三:

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Tell them to stop)
逃离现场,不要让他们得逞。(Walk away)
跑不了的时候,保护自己,不提倡正面反击。(Protect yourself)
告诉老师或者你信任的长者,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变现。(Tell an adult you trust)
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负你的人去一些私隐的地方。(Find a safe place)
和信任的伙伴在一起,结伴同行。(Stick together)
寻找新的朋友。(Find opportunities to make new friends)

美国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应对“school bullying”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校园霸凌中校方责任刍议》)

材料四:

被捆耳光,身心俱伤,“情绪稳定”从何说起?相伴童年应是温煦和友爱,而不是暴力与欺侮,校园霸凌屡禁不止,病灶究竟在哪里?“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依法惩处施害者,更应呵护受害者,对他们进行心理援助,别流于轻飘飘的形式。

电影《少年的你》把校园霸凌话题带入公众视野。相比剧情,现实更残酷。校园角落里的暴力,可谓不少人的童年噩梦,甚至是一生难走出的牢笼。小孩子无知无畏,社会不能听之任之。“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的少年意气固然可贵,面对校园霸凌,更要有零容忍的态度、切实有力的行动。社会学家李银河也发微博推荐说,《少年的你》没有板起脸来“上课”,有个好故事,有可信的人物关系,演员有上佳的表演,特别赞扬易烊千玺是一个演技派好演员。李银河还表示这部电影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孩子。

(摘编自《人民日报:〈少年的你〉把校园霸凌带入公众视野》)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众多校园欺凌案频频曝光,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危害,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B.不少欺凌事件发生在课间、校外,未能引起老师重视,未能及时处理,这是欺凌现象越演越烈的原因之一。
C.起侮辱性绰号是欺凌的一种表现形式,危害不容小觑。受害者在遭受语言欺凌后,可能产生自卑心理。
D.口头批评教育的方法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完全无用,有效法律手段的缺失,使霸凌者变本加厉。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校园霸凌案发生的原因,但材料一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加以分析;材料二则主要从家庭的角度进行探究。
B.材料二认为,校园霸凌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这种处世态度,会使孩子将暴力奉为真理。
C.材料三的美国学校老师教育学生应对校园霸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伴而行;二是不跟霸凌者去偏僻的地方;三是勇敢机智应对霸凌者;四是要寻求帮助。
D.材料四中《人民日报》认为《少年的你》这部电影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孩子。
3.如何有效防治校园霸凌?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2021-05-2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新东方】高中语文20210513-003【2021】【高二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

艾斐

所谓文化价值的质点,是指文化的原生价值、本质价值。价值质点是一切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创造、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生命之腱与活力之源,是文化主体劳动绩效的凸显,更是文化对人和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体现。

价值形式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化的一种价值辐射与效能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高度自觉而有效地强化文化价值的质点,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否则,文化的本体价值和终极效能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耗,以至于使文化发生易质,变成空壳,沦为物欲化的精神尘嚣。

在精神价值之外的其他价值,对于文化来说,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衍生出来的副价值,它们既不体现文化的本质形态和主体功能,也构不成文化价值的质点,最多只是文化主体价值的衍生物与附加值。如果不是这样,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就笃定会是一张白纸、一孔涸泉了。因为历来真正的文化创造者、文艺创作者、心灵宣慰者、精神提升者、智能开拓者和文明传播者,就从来不是以牟利和娱乐为目的的。他们的一切劳作和创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开智、养心、励志、修德,是张扬正义、布达真理、激励人生、繁昌社会。如果老子、孔子、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们所追求的不是文化的本质价值,不是文化的精神救赎,不是文化的社会效能,而只是金钱、物欲和娱乐,那就不会有《道德经》《论语》《离骚》《史记》《红楼梦》的存在。

这是中华民族的大幸。正是由于这些圣哲们在文化上做出的如此显赫成绩和重大贡献,我们才会拥有如此灿烂的文明和精神的家园。否则,我们的民族就会因为失去文化的滋养而变得形容枯槁、精神萎靡。想想看,如果没有四书五经,没有《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没有孔子、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鲁迅,中华民族还是中华民族吗?中国人又该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灵魂?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又在何处?

这便是文化价值的质点,也即文化价值的核心与本质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文化价值的衍生物固然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但文化价值的质点却永远不可改变,也永远不能改变。如果改变了,文化也就不是文化了。文化价值的质点一旦易质,其后果自当是不堪设想的。如果把赚钱当成了文化的唯一目的,势必就要放弃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引导与提升功能,必然要使文化陷入低俗、畸靡的渊薮。

任何事物,都只有在具有价值之后才会有意义和作用。但各种事物的价值形成、价值规律和价值质点却是不尽相同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在经济学中,价值主要体现在商品所涵蕴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和对物质资源的附有上。这种价值不但可以量化,而且可以转换,尤其可以用货币来标示和兑换。但文化却不行,文化价值的核心内容、终极效能和主要实现方式,始终都在于它所天然赋有并理应履施的社会性、公益性、思想导向、智能寄寓和精神内涵。文化不但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揭示和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而且要在不可逆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中给生活增添亮色,使社会焕发光彩,让精神得以提升,促人性更臻完美。凡此种种,既是文化的社会担当,又是文化的效能旨归。正因为如此,文化价值的质点也便被赋予了独具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

文化的这一价值质点,是文化的生命线。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任何文化形态都不应违逆。文化一旦离散了这个价值质点,其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便会随之消失殆尽。文化的商品意义,永远都只能是和只配是文化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的延伸物与衍生品,就像在提炼石油时得到了沥青,但我们却永远也不能只为得到沥青而去提炼石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价值形式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尤其要自觉而有效地强化文化价值的质点。
B.文化的衍生物与附加值过多,会削弱文化的主体功能。
C.民族的圣哲们坚守文化的精神救赎,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D.文化的价值质点是不会改变的,是不会变质的。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价值形式与价值取向日趋多元,文化产品越来越多地沦为物欲化的精神喧嚣。
B.没有老子、孔子、曹雪芹,没有《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我们的民族必然形容枯槁,集体失魂。
C.对人和社会的引导和提升是文化的生命线,一旦离散了这条线,文化也就失去了它的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
D.文化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作家讲究个人利益也就失真、伪善和虚美。
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的发展,文化价值的衍生物越来越多,我们应如何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请根据文文意分析。
2021-05-20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浙江省义乌市高三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2.41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7.3%,人口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加剧。另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随着以物联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产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以及老年人群体信息素养不断提升,智慧养老产业不断向外延伸,衍生出更多的支持产业,如金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智慧养老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而随着养老服务逐渐走向精细化、分工化,以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智慧社会、智慧医疗等构成的智慧养老模式将成为应对养老困境的必由之路。

2010-2018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及占总人口比重(亿人,%)

摘编自《2019年中国养老产业全景图谱》)

材料二:

随着养老人口的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科技的进步发展,单一的国家福利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性的需求,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其中智慧养老模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新型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主要运营方式是通过企业与政府的联合,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上的保障,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进行服务。它以智慧孝老为理念基础,以智慧居家养老作为核心业务,以政府云服务平台为核心平台,深度贯彻十九大相关精神,以远程健康管理、咨询管理、慢病检测管理、机构平台信息化服务等功能模块,打造适合老年人,可应用性强(风险回避型)的智能养老体系。政府作为企业最有利的后盾,购买相关基建,提供政策支持,建设社会公益性质的养老服务平台;养老服务企业提供服务,社区养老服务站完善事后监管,构建老年终端+公共养老服务平台+企业+社区养老服务站产业链。

摘编自赵雅丹等《智慧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材料三:

分析表明,当前中国许多智慧养老产品之所以很难打动老龄群体,就是因为在产品研发时凭感觉把软性需求当成了刚性需求,把锦上添花当成了雪中送炭。那么,智慧养老如何避免闭门造车呢?

日本企业为研发护理机器人,深入到单元型、多床型等5家不同类型的护理院,以30秒为单位,仔细观察护理员一天当中要做哪些工作,每项工作用多少时间,甚至是工作时采用什么样的姿势,最终将护理流程细化成270个项目。研发团队通过实证调查,进一步明确护理机器人的研发方向。

德国企业在研发智慧养老产品时,将老龄群体纳入研究团队之中,与年轻设计师编成多个小组,既鼓励老年人自己提出创意,也听取老年人对创意的感觉和建议。老人与年轻人共同参与,研发出产品后,先在各个小组间充分试用,有效提高了通用性,多次获得各种制造奖项。

(摘编自李佳《智慧养老亟待走出闭门造车》,《中国经营报》2019年6月1日)

1.下列对材料中“智慧养老”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智慧社区、智慧医疗等构成的“智慧养老”模式或将成为解决我国养老困境的必然选择。
B.随着物联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养老产业不断向外延伸,导致养老服务逐渐走向精细化、分工化。
C.政府与企业联合的新型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满足了老年人生活多样性的需求,是发展前景较优、可应用性强的养老体系。
D.当前中国许多的智慧养老产品很难打动老龄群体,跟产品在研发时“闭门造车”,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刚性需求有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0-2018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在逐年递增,并且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加速攀升,人口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加剧。
B.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逐年扩大,智慧养老产业及其衍生出的支持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C.我国养老产业的多元化服务模式尚未十分成熟。从未来趋势来看,企业与政府联合养老的模式比国家福利性的养老服务更具优势
D.企业在研发智慧养老产品时,要真正打动老龄群体,尚需学习日本企业的实证调查或德国企业的共同参与里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3.结合上述材料,提出实现中国“智慧养老”的合理化建议。
2021-05-1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诸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8848.86米——珠穆朗玛峰最新测定的高程。12月8日,中国和尼泊尔互致信函,共同宣布了这一数字。珠峰是中尼两国的界峰,此次宣布的8848.86米,是“基于全球高程基准的珠穆朗玛峰雪面高程”。这是中尼两国团队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开展扎实工作最终确定的。几十年来,中尼不仅实现登山队员联合登顶,还在珠峰环保等方面开展合作,两国友谊在珠峰见证下结出累累硕果。2020年5月27日,中国人又一次登上地球之巅的消息传来,让世界刮目相看。这次珠峰登顶和高程测量,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上个世纪50年代,英国和瑞士登山队先后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顶珠峰。但在中国境内的北坡登顶,始终无人能够攻克。1960年5月25日,组建仅有5年的中国登山队,完成了从北坡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举。那次攀登,是在中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和严峻外部环境的形势下,一次担负特殊使命的国家任务。“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有力地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摘编自新华社2020年12月9日《中尼元首共同宣布珠峰“身高”有何深意?》)

材料二:人类对珠峰高度的第一次科学测量是1852年,由英国人和印度人共同完成。1958-1960年,我国测量工作者在绒布寺河谷开阔地段丈量基线,使用水银气压计测定基线端高程,并开展天文测量,获得珠峰高度为8882米。1975年,我国首次将3米觇标竖立在珠峰山顶,提高了测量的瞄准精度,这是人类首次对珠峰的精密测量,获得珠峰海拔高程8848.13米。之后,我国对珠峰高程又进行了四次测定。2020年4月30日,中国宣布启动2020珠峰高程测量。5月27日,中国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提供更高精度的测量结果,不仅可以结束国际上珠峰高程不统一的混乱局面,而且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青藏高原由于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而一直处在隆升状态,垂直形变约5.3毫米/年。定期对珠峰开展观测,将不同期次的高程数据进行差分处理,是分析该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及形变速度、开展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距离2005年最近一次测量已经过去15年。15年来珠峰地区构造运动活跃,尤其是2005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9.3级地震和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都对青藏高原及珠峰地区地壳运动产生重大影响。重新测定有助于了解掌握该地区地壳构造、运动规律。全球气候变化也对珠峰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在该地区开展高精度测量,既可为青藏高原尤其是珠峰地区冰川、地质、水文等研究提供定量依据,也可为全球环境变化分析提供科学支持。

(摘编自柳建乔《珠峰测量工作综述》)

材料三:珠峰高程的确定需要外业进行登山测量并完成珠峰区域数字的传输和内业的测量数据处理等多方面合作。珠峰测高,测算出来的结果,有测也有算。数据处理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算。此次的珠峰水准测量,从日喀则国家一等水准点向珠峰脚下布测了数条水准线路,并且首次将国家高程基准传递至中国与尼泊尔边界。而且在本次测量过程中,人类首次实现了实测珠峰峰顶重力值,还采航空重力测量,连片测量了人类无法涉足区域的重力值。正因如此,这次数据处理中心收集了珠峰及邻近地区一百多万平方公里最新地形数据,总量达1.44亿条之多,远远超过2005年。本次测量,将我国自主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应用于珠峰峰顶大地高的计算,获取了更长观测时间、更多卫星观测数量的观测数据北斗与GPS数据融合,获取了峰顶雪面精度±0.9cm大地高成果,与2005年成果相比,精度提高了2.1cm,而且,本次珠峰测量过程中,还首次将5G和北斗结合。

(摘编自2020年12月8日澎湃新闻《探秘珠峰测算背后的数据基地》)

1.下列对材料中“珠峰高程测定”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次宣布的8848.86米,是“基于全球高程基准的珠穆朗玛峰雪面高程”,距离最近一次测量已经过去15年,因为15年来珠峰地区构造运动活跃,本次高程测量很有价值。
B.国际上珠穆朗玛峰高程数据不统一的局面一直存在;历年来,我国对珠峰高程进行了多次测定,数据也不一致。本次测量提供了更高精度的测量结果。
C.从使用水银气压计测定高程,到将觇标竖立到珠峰山顶进行实地测量,珠峰高程测定精度不断提高。在2020年这次测量中人类首次实现了实测珠峰峰顶重力值,连片测量了人类可涉足区域的重力值。
D.珠峰高程的确定不仅需要登山队员登顶测量,完成珠峰区域数字的传输,还需要数据处理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海量数据的处理。8848.86米这个数据是测和算协作的结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世界第一高峰,把红旗插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珠峰登顶后的实地精密测量,着实振奋人心。
B.从5月27日中国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到12月8日中尼两国领导人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测定的高程,时隔半年之久,是因为后期数据处理的工作量远超之前任何一次。
C.本次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是我国自主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应用于科学探索。北斗与GPS数据融合,获取了精度更高的数据。
D.地震会对青藏高原及珠峰地区地壳运动产生重大影响,而且青藏高原由于不同板块相互碰撞一直处于隆升状态,定期对珠峰开展观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此次珠峰高程测量的意义。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比慕课崭露头角时所提出的让人热血沸腾的革命性口号,慕课的发展现状或许会让很多人感到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一边是慕课的轰轰烈烈,一边是传统教育的依然按部就班。笔者认为,尽管慕课目前似乎并未完全兑现当初那些承诺,但其对教育变革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否认的。慕课站在早期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开放教育先驱的肩膀上,对教育变革的最深层的作用就是继续将公平”“开放”“共享的教育观念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为未来教育生态的重塑奠定了社会共识。

据统计,2018年,全球慕课平台的学员人数突破1亿,达到1.01亿人,有2000万新学员注册了至少一门慕课课程。在中国,慕课的发展势头同样迅猛。2018年,中国逾1100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据媒体报道,下至一名云南深山里的11岁小学生,上至一位85岁的老先生都通过慕课学习了大学的课程。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慕课至今虽未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形态,但确实在客观上打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突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壁垒。

以两种形式为例,一种是集中式平台模式的x慕课,类似于广播传媒式的学习方式。其课程内容强调免费、共享和开放,教师往往是以一敌多,甚至是以一敌万。这种学习方式让更多的人可以无门槛地进行在线学习和讨论。

另一种是基于联通主义的、具有分布式特点的网络化c慕课,强调具有自我指导和自主性的网络化、社交化学习。学习者可以在线获得更聚焦、更高效的交流、探讨和协作。此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也逐渐成为慕课的一种重要学习模式。例如,在基础教育领域较为流行的慕课与翻转课堂的结合,实现了课前线上学习与课堂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当然,慕课的学习方式不仅于此,但这三种方式的出现,已让人们相信学习不一定要完全在学校和教室中完成,而是存在更多创新的可能。

在慕课10年发展中,人们在实践中力图扬长补短,不断摸索更加成熟、理性的慕课的发展模式,导致慕课发展逐步呈现出两面性并存的情况。

公益性与营利性并存

慕课对学习者最具触动之处是免费免费意味着接受教育几乎是零成本的,是最契合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精神的。可以说,公益性是慕课实现大规模、开放式教学的根基。近两年,考虑到长期免费运行不仅无法保障课程的质量,甚至会影响平台的生存,慕课平台的营利性需求明显上升,既有基于学习认证的收费,也有基于定向合作的收费。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并存,让慕课平台出现了免费、认证收费、定向培训收费共存的情况。

颠覆性与顺应性并存

慕课的颠覆性意在对教育形态的改变,包括物理空间、学习环境、学习形式、教学交流、组织管理、教学评价与反馈等多个方面的变化。目前,慕课已经在物理空间、学习环境上与传统教育有了明显区别,在学习形式、教学交流上有了一定的新变化。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慕课平台也出现了一些向传统教育形态靠拢的趋势,如慕课相关认证学习的出现。有些慕课平台甚至直接与传统学校合作,达成学分互认。颠覆与顺应的混合性存在丰富了学习者的学习选择权。

开放性与封闭性并存

免费的学习、无门槛地参与、大规模的受众是慕课开放、平等精神的重要体现。但开放性也带来了负面效应。有些大规模开放课程,由于教师精力不济,难以持续跟进,只能限定在较短时间内开放,影响了课程的传播。于是,慕课平台上开始出现相对封闭的学习,如提高参与门槛、面向特定的学习群体、控制学习规模、限定学习时间等,甚至在一些慕课平台上出现了所谓后慕课时代的私播课(SPOC)。开放性与封闭式学习的并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学习者群体对在线学习的期望。

多样性与同质性并存

目前,慕课的平台多为综合性的在线课程,即平台上的课程所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缺少一些专业性的慕课平台。这种杂烩式的学习内容,优点是学习者在一个平台上就能涉猎多门学科,但也容易降低学习者的专业化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慕课平台还存在同质性:一是平台的功能都较为类似;二是慕课的优质课程往往集中于名校、名师,没有激发全体教师,尤其是草根学校的草根老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程资源的生态体系较为单一;三是一些慕课平台的学习数据分析技术让学习者更容易接收到同质化的课程资源推送。

(据《光明日报》祝新宇文章,有删节)

1.下列对慕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继续将“公平”“开放”“共享”的教育观念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为未来教育生态的重塑奠定了社会共识,是教育变革对慕课的最深层的作用。
B.慕课站在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开放教育先驱的肩膀上,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教育形态。
C.集中式平台模式的x慕课、基于”联通主义”的、具有分布式特点的网络化c慕课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这三种方式的出现,已让人们相信学习不一定要完全在学校和教室中完成。
D.虽然公益性是慕课实现大规模、开放式教学的根基,但是长期免费运行不仅无法保障课程的质量,甚至会影响平台的生存,所以将来慕课平台的营利性需求明显上升。
2.下列说法和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A.作为综合性的慕课平台杂烩式的学习内容,虽然能让学习者在一个平台上就能涉猎多门学科,但也容易降低学习者的专业化学习效率。
B.目前,慕课已经在物理空间、学习环境上与传统教育有了明显区别,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慕课平台也出现了一些向传统教育形态靠拢的趋势。
C.一边是慕课的轰轰烈烈,一边是传统教育的依然按部就班。是的,慕课的发展现状或许会让很多人感到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但是慕课让新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深入人心。
D.因人为对慕课扬长补短,导致现实生活中慕课发展逐步呈现出“两面性”并存的情况。
3.概括慕课的三个作用。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人民币本质上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法定货币,和现有纸质人民币完全等值,也一样有国家信用做保障。对大众来讲,数字人民币跟纸币完全一样,只不过它的形态是数字化的。这就是法定数字货币与比特币等野生数字货币的最大区别——是否有国家信用担保、能否保证币值稳定。

也有不少人会混淆数字人民币与数字支付的概念,认为腾讯公司拥有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拥有的支付宝已经如此善及,何必还要发行数字货币呢?通俗地说,数字人民币是,微信、支付宝是钱包,虽然很多人的工资只是银行卡上的数字,但本质上公司为员工发放的仍然是纸币(只是不经过我们的手而已)。数字人民币正式发行后,大家仍然可用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只不过钱包里装的内容真的变成了数字。

在传统支付体系中,交易需双方都全程联网在线而数字人民币可以实现双离线支付,即双方像使用纸币一样,无需联网就可完成交易。未来数字人民币将集移动支付的便捷性、现金的匿名性于一身,在所有线上支付系统中流通。

(摘编自《看得见摸不着的数字人民币》)

材料二:

数字人民币,英文简称为DC/EP,分别是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的缩写,这表明数字人民币不仅是货币,而且也是电子支付工具。业内人士指出,在讨论数字人民币时,首先要肯定其基础属性是货币,是现有法定货币体系的组成和补充,其次才是一种数字支付工具。

保护国家货币主权和法定货币地位是数字人民币发行的首要目标。有别于私人数字货币去中心化的特点,数字人民币实行中心化管理,可以抵御全球私人数字货币的侵蚀,防止货币发行权旁落,维护国家货币主权地位。截至目前,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场景集中在国内的民生与政务支付。不过,跨境支付可能才是数字人民币能够发挥最大效能的领域,并有机会帮助中国建立一套新的多元化国际支付清算服务体系,打破美元垄断地位,助推人民币国际化。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法定数字货币可以实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更加紧密的结合,通过带有条件触发机制的智能合约,可对信贷主体和使用场景予以限制,实现贷款的精准投放,避免资金空转,建设更有效率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

(摘编自《中国为什么加快推进数字人民币》)

材料三:

数字人民币是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因此具有主权货币的本质特征,可搭建一币、两库、三中心体系架构。一币指数字人民币,是由央行负责担保和签名发行的加密数字串,因此并不是电子货币所表现出的客户账户余额,而是具有一切金融信息的加密货币;两库包括学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库和商业银行银行库。发行库和银行库更贴近当前货币二元发行模科网式,可为数字人民币的创造和发行提供安全保障,既可以防止内部非法操作,也可以防御外在攻击,是数字人民币安全保障的关键;三中心包含数据分析中心、登记中心和认证中心。其中,认证中心是整个系统的安全基础,可对主权数字货币机构和用户进行集中管理,实现可控匿名性;登记中心会记录主权数字货币和用户信息,进行权属登记,对主权货的创造、流通、核算及消亡的全生命周期登记;数据分析中心具有监控功能,是保障主权货币交易安全、防范违法金融交易并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

(摘编自《数字人民币运营模式、政策影响与发展建议》)

1.下列对“数字人民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法定项是完全等值,因而能替换纸。
B.数字人民币具有主权货币的本质特征,币值稳定,与私人数字货币有着本质区别。
C.数字人民币作为数字支付工具,成为了中国现有法定货币体系的组成部分和补充。
D.数字人民币是具有一切金融信息的加密货币表现出来的法定电子货币的账户余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新的多元化国际支付消费服务体系,保护国家货币主权和法定货币地位,助推人民币国际化,是数字人民币发行的首要目标。
B.发行数学人民币促进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更为紧密的结合,通过有“条件触发机制”的智能合约,实现更有效的宏观政策调控。
C.比特币的去中心化不同,数字人民币实行中心化管理,央行、商业银行的认证中心对数字货币用户进行管理,实现可控匿名性。
D.发行库和银行库是数字人民币安全保障的关键,登记中心对主权货币全生命周期进行记录,数据分析中心保障主权货币交易安全。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数字人民币与微信、支付宝有什么异同。
2021-05-08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礼仪的出现、演化,本身是人与自然关系博弈、平衡的产物。当远古人们认识到应对宇宙天地心存敬畏时,便有了祭祀活动。由此而演化来的“礼”与“仪”正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自我,对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这一认识的行为体现和制度约束。

拱手礼在“礼”的层面,首先体现的是人类敬天的思想,即人类对赖以生存又可敬可畏的自然的臣服与膜拜。拱手礼最早的文化意义便是伸出双手,束手就缚,以自身为天地的祭品。进而将这正式而严谨的祭祀礼仪拓展、渗透到对同类的尊敬、礼让。因而拱手礼所承载的社会价值便体现着人际关系信息,形成和巩固着社会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以及塑造着人们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中国传统社会阶级之间从行拱手礼的不同规范就可反映出不同阶层的尊卑、亲疏。《周礼秋官·司仪》:“昭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所以别亲疏内外也。”《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正如李为香博士所论:“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拱手礼亦然。追求拱手礼的精神核心,便是“敬天”“尊人”,是与自然相处时要放低姿态,谦恭敬天;与人交往时要尊重他人,礼遇他人。这种深入骨髓、发自内心的“敬天”“尊人”的思维才是拱手礼在其礼制背后所反映的核心价值。

在“仪”的层面,拱手礼有一整套行为规范和仪表原则。正如《拱手礼》歌词中所唱“右拳握如日,左掌弯如月”,行礼时,应双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这些仪式现象看似繁文缛节,却是“敬天”“尊人”这些精神内核的极好保障,通过这些程式化的仪式,强化了对天、对人的敬意,确立了对天,对人的秩序。若在国家层面上将这些规范固定下来,就有了典章制度,就成了礼制。礼制一旦确定,就为一定阶段社会运行提供法则,成为历代统治者为国治政之本,普通社会成员安身立命之道。《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在人际交往中和社会运行中执行这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拱手礼仪式,使每个人按既定的身体仪式行事,既可“敬天”“尊人”,同时也是“自敬”“自尊”。人若“敬天”,天则“爱人”,人与自然平衡和谐。人若“尊人”,施之以拱手礼仪,对方也会还礼,这便是“敬人”的同时巩固和彰显了自身的身份地位。《礼运》:“夫礼,先王以承天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社会成员若按照规范得当的礼仪相施,人们按照恰当得体的拱手礼相见,人人相敬,人人相亲,则国家的秩序自然就通畅井然了。

拱手礼的“仪”与“礼”,一表一里,共同传递着中国传统社会“敬天”“尊人”的思想,共同传承着中国传统社会经典的礼仪文化。

(摘编自张丽娟《中国传统拱手礼及其对现代礼仪体系构建的作用》)

材料二

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三。易传染疾病;多握之后易疲劳;握后常不能及时洗手,给健康带来隐患;明知有传染病却因害怕失礼而不得不握:此四者为不科学。十数人须一一握手颇费时间,数十人不能遍握而于无意中造成亲疏之别,群众场合只能握其代表;此三者为繁而不周。有此四不科学三不周,握手礼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

拱手礼可以全面避免上述“七累”,此为显明之理,不再具论。其实,拱手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敬天祭地可以用拱手礼来表达敬意,逢年过节、祝贺庆典、相逢离别都可以用拱手礼来表达情意。《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而握手礼是近代的舶来品,既然存在诸多弊端,不如重行拱手礼。

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五条。其一,避免了上举“七累”,已是于我民族功莫大焉。其二,当前疫情严重,需要全面防治,不但需要有医疗保障,有诸多净化环境的科学措施,还要有改礼惠民的人文措施。废“握”改“拱”,不费一钱一物,可谓“一举手之劳”,而风气所开,顿可“防患于未然”。其三,今后若有甲肝、乙肝或其他接触传染的病毒、细菌,至少不会因每日几十亿人次的相互握手而辗转传播,害我人民。其四,拱手礼作为传统礼节,有很高的文化认同度与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五,拱手礼颇有特点,潇洒自如,仪态端庄而礼意浓切,颇具中华文化的魅力,若能成为“国礼”,则为又一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礼花”。

(摘编自项纯文《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材料三

从握手礼进入中国成为流行的相见礼仪,已经上百年的时间。但在这百年之间,人们对握手礼的思考和争议没有中断过。另一方面,百年间中国的国力却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巨变,中国人正在走向富裕,中国人的文明素养不断得到整体性的提升,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广大中国人的整体性共识。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正在由“输入型现代化转换为辐射型现代化”,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去,旅游、学习、工作……中国的国家形象、民族形象也需要来一个全新的重塑和传播,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的历史,也需要在新的全球化语境中得到更为深广的认知。在此语境下,从文化意义来说,将相见礼仪予以革新,以拱手礼逐渐取代握手礼,则正逢其时。变革的窗口已经再一次出现,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原有的生活、工作节奏,可以预见,疫情将无差别地改变各国人们的固有思维、行为习惯。

推行拱手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根本的分歧不在于其是否要原封不动地照搬传统的形式,而在于如何以当代的需要,创造性地改造传统的形式,让它既有传承的印记,又更加契合时代气质,为大众所接受,为丰富、提升当下的生活品质而服务。

(摘编自张承良《握手礼还是拱手礼——疫情背景下相见礼节变革的文化审思》)

1.下列对材料中“拱手礼”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拱手礼的“礼”与“仪”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行为体现和制度约束,它们一表一里,共同传承着中国传统社会经典的礼仪文化。
B.拱手礼最早的文化意义并没有“尊人”的思想内核,经拓展后才有着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对社会秩序的协调等更多的社会价值。
C.拱手礼的好处有五条,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便是在当前环境之下,可“不费一钱一物”,用“一举手之劳”“防患于未然”。
D.拱手礼的回归是一种文明生活方式的回归,有于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有助于展现中国的国家形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程式化的仪式,确立秩序,就形成了典章制度,即礼制。礼制一旦确定,就成为一定阶段社会运行之法,成为统治者为国治政之本,社会成员安身立命之道。
B.拱手礼的正确手势,正如《拱手礼》歌词中所唱“右拳握如日,左掌弯如月”一样,应是双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
C.敬天祭地可以用拱手礼来表达敬意,逢年过节、祝贺庆典、相逢离别也可以相互行拱手礼来表达情意。
D.国际通行的握手礼从20世纪初引入中国并逐渐流行至今,但人们对握手礼的思考和争议没有中断过。
3.下列关于材料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多处采用引用论证,其中从《周礼·秋官·司仪》和《左传·隐公十一年》相关内容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尊卑有序,亲疏有别。
B.材料一主要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论礼的,作者指出拱手礼和其他的礼俗一样,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和谐的追求,都是传统文化中的良礼美俗。
C.材料二的论证语言颇具特点,文白夹杂论证方法多样,用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积极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D.材料三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论证了推行拱手礼的原因,指出了人们的固有思维和行为习惯都将会有改变的事实。
4.材料三指出“将相见礼仪予以革新,以拱手礼逐渐取代握手礼,则正逢其时”,请结合三则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理由。
2021-05-07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