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启动雾霾红色预警的深层意义

12月8日,北京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对于事件本身我们不想多说,有些手忙脚乱,这很正常;上次没发布这次发布了,这是进步。但在事件之外,它所包含的意义,很多人可能并没有充分认识到。

不妨从头说起,或许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最初,是美国领馆人员为了表明生活环境差,故购买设备测量并在网上公布使馆所处地区PM2.5数据,以此要求更多补贴。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一数据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迅速扩散,经过了初期的抵制之后,最终被纳入了政府体系,至此,PM2.5正式走进中国人的视野。

从不知道PM2.5数据为何物,到全国各地每天即时公布空气污染指数,再到现在北京首次发布雾霾红色预警,天安门执勤武警带上口罩也不再被视为抹黑中国,这一过程,到底是什么在推动?污染的恶化当然是根本原因,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毕竟,曾经不乏比污染更严重的事情不为人知。

在现代社会,干净的空气、洁净的水,不再是自然之物,受到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只有政府才能协调这一庞大体系。所以,空气与水,是一种公共服务的产品,反映它们质量的数据,同样也是一种公共服务。因此,从公布污染指数到启动雾霾红色预警,其实是大众得到提升的知情权与言论权,在一步一步地去推动政府相关部门做改变。这个过程生动地反映了民众权利与民众所能得到的公共服务质量之间的关系。

现在再来说这次雾霾红色预警的意义。红色预警的应急措施包括:全市工业企业停限产、施工工地停工、机动车单双号行驶、中小学和幼儿园停课等。此外,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还首次启动了联动执法机制,截至10日12时,京津冀联动执法共出动执法人员9210人次,检查各类排污单位或点位5700家次,发现并查处环境污染问题或点位259起。在红色预警措施启动30个小时内,北京市停限产企业已经达到2100家,3500多个工地停止了室外施工。

不厌其烦地列举这些数据,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启动红色预警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正如媒体所分析的,上一轮重污染天气之所以没有启动红色预警,也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经济损失太大,而这次之所以启动,则让人联想到12月6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主持环保部应急应对工作会议时说的狠话:对应急预案启动不及时、应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究责任。

那么问题就来了:此次启动雾霾红色预警之后,标准已经明确了,以后出现同样数据,不预警肯定说不过去;但按照目前的情况,未来空气质量并不容乐观,如果雾霾持续严重,以后岂不是要学校密集停课,企业密集停产?长此以往,不要说政府承受不住GDP的损失,普通老百姓恐怕也未必受得了。雾霾红色预警凸显的不仅仅是污染之重,同时,它也会真实反映避免污染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至此,对于启动雾霾红色预警的意义,我们就能看得很清楚了。它可能带来这样一种后果:不加强治理污染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有可能比放纵污染带来的收益还要大。请注意,这种经济损失不是发生在未来,它就发生在当下!我们知道污染之所以难以治理,就在于把损失推给未来,所谓我死后管它洪水滔天,而启动雾霾红色预警,又把未来的损失拉回了现在。红色预警既不能不发,又不能常发,那么,剩下的选择就只有一个了:必须把空气治理好。

因此,启动雾霾红色预警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在攻击中国的发展,要保卫中国的工业,这种说法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只有反映真实情况,并呈现其后果,才能做出符合整个社会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足够的政治动力。从公布PM2.5数据到启动雾霾红色预警,它提供了一种解决公共难题的路径——中国在各个方面,都需要类似的过程,而这正是此次雾霾红色预警的深层次历史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领馆人员为了表明生活环境差,购买设备测量并在网上公布使馆所处地区PM2.5数据,以此要求更多补贴。这一数据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迅速扩散,经过了初期的抵制之后,最终被纳入了政府体系,PM2.5至此正式走进中国人的视野。
B.污染之所以难以治理,就在于把损失推给未来,而启动雾霾红色预警,又把未来的损失拉回了现在。红色预警既不能不发,又不能常发,那么,剩下的选择就只有一个了:必须把空气治理好。
C.此次红色预警的应急措施包括:全市工业企业停产、施工工地停工、机动车单双号行驶、中小学和幼儿园停课等。此外,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还首次启动了联动执法机制。
D.文章不厌其烦地列举红色预警的应急措施以及对违规企业的处罚数据,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启动红色预警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上一轮重污染天气之所以没有启动红色预警,也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经济损失太大,而这次之所以启动,可能与12月6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主持环保部应急应对工作会议时说了狠话 “对应急预案启动不及时、应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究责任”有关。
B.此次启动雾霾红色预警之后,标准已经明确,按照目前的情况,未来空气质量很不乐观,以后学校会密集停课,企业会密集停产,GDP会遭遇损失。
C.雾霾红色预警,不仅仅凸显了污染之重,也真实反映了避免污染所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
D.从不知道PM2.5数据为何物,到现在北京首次发布雾霾红色预警,推动这一过程的根本因素是污染的恶化,但决定性的因素是大众得到提升的知情权与言论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些人说启动雾霾红色预警是在攻击中国的发展,是在抹黑中国,是在破坏“中国的工业”,作者认为这是掩耳盗铃。
B.启动雾霾红色预警的意义在于,反映真实情况,并呈现其严重后果,让管理者意识到不加强治理污染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有可能比放纵污染带来的收益还要大!且这样的损失就在当下无法推到未来。这样,才能做出符合整个社会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足够的政治动力。
C.从抵制到公布PM2.5数据再到启动雾霾红色预警,它提供了一种解决公共难题的路径,即提升大众的知情权与言论权,由此推动政府相关部门做改变。中国在各个方面,都需要类似的过程,而这正是此次雾霾红色预警的深层次历史意义。
D.政府对于雾霾问题的态度的逐步转变的过程,生动地反映了民众权利与民众所能得到的公共服务质量之间的关系。提升大众的知情权与言论权,可以提升公共服务产品的质量。
2021-04-2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邛崃市高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叔本华把悲剧分为三种状况,第一种是起于邪恶的人物,第二种是起于盲目的命运和偶然的机运,第三种是起于普通的地位对立和相互关系。他认为第三种悲剧正足以显示“不幸”乃人生所固有,即人生即苦痛,悲剧的本质就在于显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所以真正的悲剧,既不是“盲目的运命”,也不是因为遭遇一极恶之人的陷害,而是“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是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产生的结果,这样才是最具悲剧美的。

曹禺先生的悲剧,也受到叔本华悲剧哲学的影响。曹禺先生对于《雷雨》的写作意图是这样说的:“《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结果,并不是报应,而是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四凤和周冲的遭际足以代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错。”我们都知道周朴园是《雷雨》人物不幸的制造者,是罪恶的元凶,他是鲁侍萍和蘩漪这两个女性不幸的制造者。

按理周朴园这个人物应该死去才应顺应人心,但是曹禺让周萍死,四凤死,他让鲁侍萍疯,让蘩漪疯,最让人感到不平的是作为剧中唯一一个保持纯洁个性与充满理想与美好愿景的人物周冲竟然也死了,他一直是为着自己美好的梦想而追求,多么天真、纯洁的人物,最后还是为救自己所爱的人死去。唯独没有让周朴园死也没让他疯,曹禺让他活着,孤独地活着,这是为什么呢?这一点就非常符合叔本华的第三种悲剧的哲学观点,即“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曹禺正是从这样一个意义上安排周朴园的结局,让他孤独地活着,这才是最不幸的。

从这几个人物的安排,可以看出《雷雨》的实际情节和结局完全体现了作者的这个本意。中国古代的戏剧家、戏曲家在戏中大多主要以塑造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模式来表现好人和坏人之间的冲突,或者表现一些人间的悲欢离合、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等题材内容,或者表现大团圆的结局。他不写好人坏人的斗争,他所塑造的人物像周朴园、蘩漪,像周萍、陈白露,我们很难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而常常是好坏兼备,丑美并具。两者复杂地扭结在一起,这才体现了人性的深度,他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不是好和坏的问题,而是致力于反映人物精神追求方面的深刻痛苦,深入探索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艺术手段把这种精神痛苦传达得淋漓尽致,所以他就超越了传统戏剧模式。

曹禺同情的、批判的、痛诉的对象往往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也不是哪一个具体的阶级,而是整个社会,是人类自身。曹禺极为出色地塑造了蘩漪、陈白露这两个悲剧典型,十分成功地刻画了鲁侍萍和曾文清、周萍等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悲剧形象,这是曹禺对现代文学的贡献。曹禺悲剧给我们的启发是:关键在于要写出痛苦的深刻性。悲剧的“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悲,而只是些“具有普通品德的人物,在普通的环境中,彼此处于对立的地位,他们的地位逼使他们明知故犯地、争着眼睛地相互造成了极大的灾难。而他们当中,没有一方是完全错误的”。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悲,这样的悲就是深刻的悲,这是至悲,最美的悲。

(选自顾颖《从“叔本华第三种悲剧说”看悲剧美感》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叔本华说,“盲目的运命”和遭遇一极恶之人的陷害所造成的悲剧,并不具有悲剧美,最具悲剧美的是第三种悲剧。
B.受到叔本华悲剧观的影响,曹禺创作《雷雨》的意图是表现天地间的残忍,这在四凤和周冲的死上面得到了体现。
C.周朴园是《雷雨》剧中人物不幸的制造者和元凶,他的专制直接造成了四凤和周萍的死,他还逼疯了鲁侍萍和蘩漪。
D.《雷雨》实际情节和剧中人物的结局,很好地诠释了第三种悲剧的哲学观点,这使得《雷雨》跟传统戏剧截然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出叔本华将悲剧分为三种状况,并重点运用第三种悲剧的哲学观点来分析曹禺的《雷雨》。
B.文章的第二段引用曹禺的原话,印证了曹禺创作《雷雨》,受到了叔本华的悲剧哲学的影响。
C.文章将周朴园和部分主要人物的命运进行对比,主要是说明了周朴园的结局其实才是最不幸的。
D.文章由《雷雨》中周朴园、繁漪等主要人物谈到曹禺其他剧作的主要人物,增强了观点普适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戏剧家、戏曲家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在人物的矛盾冲突上,在剧本的结局安排上,相对比较单一。
B.中国古代戏剧写好人与坏人的斗争,悲剧源自邪恶人物,结局是好人好报、恶人恶报,这样的戏剧还不能称之为悲剧。
C.曹禺笔下的人物很难贴上好人坏人的标签,常常好坏兼备,丑美并具,人物形象更为鲜活,人物内心更有深度。
D.曹禺刻画了繁漪、周萍、陈白露等一系列悲剧形象,表达的不是一般意义的悲,而是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深刻的悲。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3年圆梦,福建晋江水流进金门

本报讯(记者刘益清吴洪刘深魁)“来水了!来水了!”5日上午,随着来自福建晋江、穿越约28公里陆海输水管道的碧水,在金门田埔水库喷涌而入,3000多名围观的当地民众欢呼雀跃。

“金门缺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这是金门发展史上的一件大喜事!”专程赶到晋江龙湖观摩通水现场会的台中市金门同乡会理事长蔡少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上午10点,晋江龙湖岸边的通水现场。随着与会领导、嘉宾共同按下启动按钮,一股股源自泉州母亲河晋江的清澈水流,经过龙湖南岸晋金供水公司泵站机组加压抽水,源源不断流向通往金门岛的陆海输水管道。2分钟后,这股清水流入金门田埔水库,宣告晋江水成功直供金门。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金门与晋江,隔围头湾相望,最近处仅5.6海里。长期受困于资源性缺水的金门民众,深怀从大陆引水入岛的梦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时,就十分牵挂金门同胞的饮水用水问题,对福建向金门供水工作,从提出论证到具体措施,多次部署、亲自推动,体现了为台湾同胞谋福祉、办实事的真挚情怀。1995年,两岸提出从福建向金门供水的构想。两岸相关部门和专家曾提出了从厦门、泉州等地向金门供水等多个方案。最后,由晋江向金门供水的方案获得各方认可。

23年来,经双方多次商谈协作,金门供水工程持续推进:2015年7月,福建与金门签署供水合同;2015年10月,大陆段率先开工;2017年11月,海底管道全线贯通;2018年5月,双方进行联合测试,具备通水条件。

为让金门同胞早日喝上家乡水,从国台办、水利部到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各相关部门和群众,均全力支持。晋江龙湖镇党委副书记施纯玺表示,龙湖是金门供水工程的取水口,工程建设从征迁起,群众就积极保护水源地,龙湖水质常年达到Ⅱ类标准。

供水工程日设计流量3.4万立方米,远期可达到5.5万立方米。福建水投集团副总经理朱金良表示,我们将继续做好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确保24小时实时监测水质水量,让金门同胞喝上安全优质的家乡水。

“盼了23年,终于迎来大陆的清水!”在金门接水仪式现场,金门自来水厂厂长许正芳表示,通水后该工程可满足金门未来30年中长期发展用水需求,并间接改善地下水枯竭与湖库水质不佳等问题,不仅造福民生,更有助于金门产业发展。

金门县民意机构负责人洪丽萍表示,通水完成了两岸民众的历史心愿,金门人感恩大陆实实在在的善举,将继续与大陆手牵手、心连心,希望今后两岸交流之路越走越宽。

(摘编自《福建日报》2018年8月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标题是新闻的主要内容,数字“23”表明金门供水工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强化了圆梦的意义。
B.新闻开篇用“来水了!来水了!”勾勒出激动人心的新闻场景,表达了金门民众的兴奋喜悦之情。
C.福建向金门的供水工作,从方案提出、论证到措施制定,都由福建相关部门和专家们一起全力推动。
D.文章报道了福建向金门供水的原因、历程,并指出其影响和意义,让读者对供水工程有更全面的了解。
2.下列对本新闻报道特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同乡会理事长蔡少雄、水厂厂长许正芳的话,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B.本文使用不少的数字信息,有的表长度、有的表时间、有的表流量,增强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
C.本文报道金门通水这一新闻时,介绍了背景材料,目的是使新闻具有沧桑感和历史意义。
D.本文末段与标题呼应,既让文章结构谨严,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增强了新闻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做好通水工程的维护管理,确保水质水量,可以满足金门未来发展用水的需求,造福民生。
B.本文对晋江水直供金门的事实进行报道时,加入了官员和民众的反响,淡化了新闻的客观性。
C.本文记录了金门通水的历史时刻,该事件标志着两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两岸的交流。
D.经双方多次商谈协作,金门供水工程历时23年终于完成,体现了“两岸一家亲”的美好情感。
2020-07-13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前,网络文学队伍越来越壮大,不仅正在改变中国文学版图,也在影响大众文学文化生活。

②网络小说是以主角为故事中心的。这些主角往往具有传统文化的人格,热爱自由、自立自强、勇往直前、积极有为,表现出儒家担当意识和家国意识。《将夜》(猫腻)中的主角是国家的栋梁,保家卫国,坚守民族大义,为天下苍生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琅琊榜》(海宴)表达家国大义,讲述正义复仇、步步为营的谋略智慧故事。近年来,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不断扩大,《盘龙》(我吃西红柿)、《仙逆》(耳根)、《斗破苍穹》(天蚕土豆)等受海外读者欢迎的小说,展现出积极向上、崇尚和平、勇于担当、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③网络玄幻小说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中瑰丽的艺术想象。作家从远古神话中汲取资源,将传说中的各路英雄神仙及各种灵异法术演绎成雄奇诡谲、情节跌宕的故事,充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元素,描述了一个独具中华民族意味的超自然世界。诗书剑气、琴棋书画、江湖人生等内容的摹写,亦使作品呈现出古典文化的风韵。《仙路烟尘》(管平潮)以诗词歌赋传递古雅的艺术情调,《后宫·甄嬛传》(流潋紫)中温婉含蓄的甄嬛体颇有中国温柔敦厚文化传统气息。中国古典小说中,以诗词写人物命运的写法被网络小说借鉴运用,极大地增加了小说的文气,拓展了作品的意蕴,大量采用诗词是网络穿越小说中常用的“梗”,是以一种新颖方式传播古典诗词。

④中华悠久的历史给网络小说拓展历史想象提供广阔的空间,各个历史朝代都被网络小说作为背景进行“演义”。《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以现代人的情感讲述明朝故事,历史事实严谨,在人情事理的基础上还原古代历史。《后宫·甄嬛传》、《芈月传》《燕云台》(蒋胜男)、《楚河汉界》(灰熊猫)、《步步惊心》(桐华)等小说,或以真实的历史为根据展开飞驰的想象,或虚构一个背景模糊的历史,演绎中国式的人情事理与中国智慧,在想象的故事中表达中国人当下的社会观察和精神情感,让读者从中获得愉悦和启悟。《中华再起》(花草)、《新宋》(阿越)等历史小说重新总结历史教训,对历史进行反思,弥补历史缺憾,在想象的故事中实现作者的艺术追求。

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含刺绣、相声、曲艺、美食、中医等元素,网络小说近年来涌现出科举文、美食文、医术文、行业文。这些类型的小说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富有民间烟火气的故事中,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笙离)以苏叶、甘草、藿香、冰糖、怀香、龟苓膏、枸杞、决明子、杏仁、当归、桂花等二十八种中药材为小说章节的标题,在爱情故事中介绍中医文化。血红小说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阿菩小说中的商道文化,酒徒小说中的历史考据,拓展了小说的内容,使网络小说成为知识文化小说。

⑥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小说中不乏后宫争宠、厚黑学、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如梦入神机的小说《佛本是道》所蕴含的“生命如同蝼蚁”观念,跳舞小说中弘扬“丛林法则”等,招来许多批评,这样的创作动向值得警惕,并亟待及时纠偏,走到正途上来。

(选自周志雄《网络文学如何传承中华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小说主角往往具有传统文化的人格,展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表现出儒家担当意识和家国意识。
B.中华灿烂的文化对网络小说的熏陶作用明显,如诗书剑气、江湖人生等,使作品呈现出古典文化的韵致。
C.网络文学在人物品质、想象力、文化元素、类型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中华文化魅力和价值取向。
D.网络小说均积极汲取传统文化营养,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于故事,以艺术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网络文学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按照网络文学传承内容、传承现状的逻辑顺序展开,层次清晰。
B.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举例论证,它们不仅丰富充实了文章的内容,而且使观点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C.文章第④段论证了网络文学作品不仅有对历史的还原,还有对历史的反思,甚至是虚构一段历史。
D.文章认为网络穿越小说对古典诗词起到很好传播作用,有力地支撑网络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的成就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濡养,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往往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
B.不少网络文学作品体现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甚至有经典作品的影子,可能与一些网络作家热爱古典文化有关系。
C.我们在阅读一些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之时,只要深入欣赏其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就可以增长并且丰富文化知识。
D.网络作家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认清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真正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2020-04-25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