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李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文段二: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 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案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三王”中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则有不同的说法,通常是指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君主。
B.客,指相对于“主”的外来人,也指寄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C.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相同。如《侍坐章》中的“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D.“崩”古代专指天子的死。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用太山之大、江海之深作比喻,论证了王者治国应当“不却众庶”,广用客卿。
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祝生日时,李斯却长叹不已,万物盛极则衰,好景不长,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C.秦始皇达到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
D.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赴刑场,他感叹想和孩子再牵着黄狗出去打猎这样普通的人生幸福都无望了,不禁悲痛万分,父子相对而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2)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案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5.文段二中李斯有三次“叹息”:“李斯喟然而叹曰”“斯乃仰天而叹”“顾谓其中子,叹曰”,请结合文本内容解释其“叹息”的原因。
2023-06-28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河池八校同盟体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乙)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令吾主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
B.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
C.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
D.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B.“业”,使成就霸业,这里为使动用法。《兰亭集序》“齐彭殇为妄作”中的“齐”的活用情况与此相同。
C.“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为联盟。苏秦主张合纵抗秦,而张仪则以连横之计抗之。
D.“客卿”,古代指在本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为楚国人,在秦国为客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从山川河流这类人们最易接受的道理说起,论至五帝三王无敌的原因正是“不却众庶”。
B.甲文中明确指出逐客的结果是使天下人止步不敢入秦,这从本质来上说就是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
C.乙文中,苏秦认为张仪才能卓著,他之所以要让张仪离开赵国,是觉得以自己的能力无法给张仪富贵。
D.乙文中,张仪在得知真相之后内心有所触动,他承诺自己不敢也不能在苏秦当政时攻打赵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2)张仪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5.请简要概括苏秦“激”张仪的具体做法。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奕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②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

③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1.第②段画线句分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用类比论证法,说理更加明白晓畅。
B.运用排比修辞手法,说理更加有气势。
C.运用对仗的句式,说理更加缜密充分。
D.以太山河海为喻,说理更加形象生动。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意见,意在劝说秦王嬴政收回成命。
B.李斯历数秦国过去因用客而变强的史实,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
C.本文立意高,能站在“跨海内、制诸侯”的高度看待逐客的利弊得失。
D.文章情理并重,既缠绵悱恻,又气势雄浑,颇有战国策士的论辩之风。
3.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评价“李斯之止逐客”说:“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结合这条评价,分析李斯能够说服秦王的原因。

4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节选自《谏逐客书》,有删改)

材料二: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而请曰:“先生何以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昔者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向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1]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1]:慁(hùn),扰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
B.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
C.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
D.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秦王复请                                        道芷阳
B.范雎                                                  后秦击赵者
C.秦王左右                                               这些人个个敛声
D.先生何以教寡人                                     缦立远视,而望
3.下列对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师,周朝设置,为辅弼天子之官,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太师是其中最尊者。与后世作为太子的辅导官或乐师的“太师”,名同实异。
B.骨肉比喻至亲,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骨肉”含义相同。
C.古人“跪”时伸直腰股,保持要拜伏的姿势;“跽”则是挺直上身而跪,以示庄重恭敬长跪,与《鸿门宴》中“按剑而跽”的“跽”同义。
D.“五帝三王”是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开创者,即夏禹、商汤、周武王。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张得到施行,能帮助秦昭王治理好秦国,即使受再多磨难也在所不惜。这和《谏逐客书》中李斯所陈的商鞅、张仪一样忠于秦王。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采用了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李斯阐明了秦成帝业是客之功、客未有负秦的道理,范雎解释了三问而不答的原因。
C.范雎担心的是天下人因为自己尽忠而死,便从此不肯到秦国来;李斯和范雎一样都把死生置之度外,最终说服了秦王任用自己。
D.范雎认为导致秦昭王陷入孤立的原因在于得不到辅臣的助力;李斯也看到了秦昭王来自各方的压力,谏秦王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2)死者,人之所必不免。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2023-06-26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1.材料乙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两处不给分。
凡有四端A于我者B知C皆扩而充之矣D若火之始然E
2.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黔首:古代对平民的称呼,含义与庶民、布衣、黎民相同。如甲文中的“黎民不饥不寒”的黎民。
B.“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人们要讲究的仪式规范为礼,合于礼仪规范的做法为义。
C.乡党:同乡的意思。“乡”“党”均是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党,一万两千五百家为乡。
D.孝悌:孝,敬爱兄长;悌,善事父母。《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句的“孝悌”即为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孟子施政之策,他描述“王道”景象所用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对实施“王道”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B.甲文孟子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对齐宣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绘的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C.乙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多种手法,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D.丙文李斯用太山之大、江海之深作比喻,论证了王者治国应当“不却众庶”,广用客卿,才能让秦国更加强大,此番言语打动了秦王之心。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5.试概括甲乙两文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谏逐客书

李斯

①臣闻吏议逐,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②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③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④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二)司马错论伐蜀

①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②张仪对曰:“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③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④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也
B.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也
C.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也
D.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也
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乐用:乐于为用,乐意效命
B.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治强:社会安定、强大
C.功到今                            施:措施
D.顾争于戎狄,王业远矣     去:距离。
3.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何一牛                  爱:吝啬
B.刀而藏之                  善:揩拭
C.民无异国,四时     充:扩充
D.何之有                      厌:满足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泛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秦有客卿之官,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故称“客卿”。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相同。如《侍坐章》中的“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C.戎狄,即先秦时代华夏对北方和西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D.私门,与“公室”相对。所谓“公室”是君主帝王之家。因此,这里的“私门”是平民百姓之家。
5.下列对句子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翻译: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翻译:派遣将领守卫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的变故。
C.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翻译:秦国攻打蜀国,就像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容易。
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翻译:现在竟然放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
6.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作《谏逐客书》,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意见,意在劝说君王收回成命。
B.作者极力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等,表面是赞美秦国富足,实则是在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C.司马错建议“伐蜀”,其中一个原因是蜀国内部祸乱,秦国攻打蜀国,就像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容易。
D.司马错跟张仪相比,考虑更周全,既考虑到了“名”,又考虑到了“实”,既要为秦谋得实利又要使其不陷于污名之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2)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8.秦王看了李斯这篇《谏逐客书》后,“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司马错论伐蜀》中,“惠王曰:‘善!寡人听子。’”请从所持立场及论证方法等角度简述这两篇文章能够令秦王接受的共同原因。
2023-05-04更新 | 3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逐

李斯

臣闻吏议逐,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B.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本文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而苏洵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六个诸侯国。
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汉贾谊:“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部分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国的实力,会使秦国虚弱,又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②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5.阅读《谏逐客书》,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的?
2023-03-23更新 | 39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七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司马迁《李斯列传》)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A三B臣C者D岂E不F忠G哉H然I而J不K免L于M死N身O死P而Q所R忠S者T非U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三王,五帝,《史记》中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文王。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名。含义与白丁、布衣、庶民等相同。
C.夷三族,秦汉时代的一种刑名,有说,父母、兄弟、妻子为三族;另有说,以父亲、母亲、妻子为三族。
D.国家,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等的社会群体。春秋末年国家的基本特征和职能已经具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认为“用客治国”,并着重论述了“逐客”的严重危害:逐客资敌,损民益仇。最终的结果是,国危。
B.李斯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并致使他被捕入狱。李斯与三位忠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C.姚鼐借李斯事秦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人臣不应当为自身富贵而对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阿附助长。
D.姚鼐严厉批评了“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安享荣乐,祸遗后人”的小人,并对李斯的遭遇充满了同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2)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
5.乙文中,李斯两次“叹息”,他“叹息”的原因是什么?请分别解释。
2023-03-23更新 | 52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五单元(B卷·知识通关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9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臣闻吏议逐,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

(二)

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矣。反刚明而错用之,谓长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之,而未甚也。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县罄,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节选自海瑞《治安疏》)

1.对下面选文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A.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弛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
B.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弛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
C.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弛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
D.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弛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
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乐用:乐于为用,乐意效命
B.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治强:治理、强大
C.功到今   施:措施
D.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是也   脂膏:比喻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泛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秦有客卿之官,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故称“客卿”。
B.“改元”指君主改用新年号纪年。有新君即位后立即改元,也有新君即位后多年才改元;有一帝一元,也有一帝多元。
C.“公室”指君主之家,王室;“私门”,相对公室而言,指权贵大臣之家。
D.材料一中“书”指书信、信札,《与妻书》中“书”的意思相同,是一种实用性文体。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逐客书》选文以平实的文风,高度概括了秦国从称霸西戎到完成统一大业过程中客卿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B.《谏逐客书》非常讲究论说的策略和语气。选文第一段故意将秦王发布的政令说成“吏议”,措辞警醒而委婉。
C.《谏逐客书》选文运用例证和假设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说留客用客之利和逐客之弊。
D.材料二虽为奏疏,但直接指斥当朝皇帝诸般过失,甚至讽刺“嘉靖”年号,措辞激烈,一片忠诚,体现明代士大夫铮铮风骨。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2)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
2022-10-28更新 | 38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 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 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B.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C.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D.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陛下:对太子的尊称。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如《荆轲刺秦王》说:“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
B.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秦始皇时期开始作为官方辞令使用。《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C.海内:国境之内,也就是指九州全境。古代传说,头上是天,脚下是地,天是半圆形罩在四方形的大地上, 大地的四周是四海。
D.粟:谷子,去壳后叫小米,是古代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此处泛指粮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纤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
B.在论说的层次上,作者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接着再以前代四位秦君“不却众庶”“无敌天下”去打动秦王。
C.文章多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
D.文章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2)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
2022-09-18更新 | 36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