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鲁襄公)薨之月,子产相郑伯以如晋,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士文伯(名句)让之,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今吾子坏之,虽从者能戒,其若异客何?以敝邑之为盟主,缮完葺墙,以待宾客,若皆毁之,其何以共命?寡君使匄请命。”对曰:“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逢执事之不闲,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不敢输币,亦不敢暴露。其输之,则君之府实也,非荐陈之,不敢输也。其暴露之,则恐燥湿之不时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侨闻文公之为盟主也,宫室卑庳,无台榭,以崇大诸侯之馆。馆如公寝,库厩缮修,司空以时平易道路,圬人以时塓馆宫室。诸侯宾至,仆人巡宫,车马有所,百官之属,各展其物。公不留宾而亦无废事忧乐同之事则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盗贼公行,而天疠不戒。宾见无时,命不可知。若又勿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敢请执事,将何所命之?虽君之有鲁丧,亦敝邑之忧也。若获荐币,修垣而行,君之惠也,惮勤劳?”文伯覆命,赵子曰:“信!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谢不敏焉。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

叔向曰:“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其知之矣。”

(节选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子产:名侨。郑国大夫。②诛求:征求,索取。③时事:朝见聘问。④塓(),粉刷墙壁。

1.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案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黑。
公不留A宾B而亦无C废D事E忧F乐同之G事H则巡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缮完葺墙,“缮”,修治,“葺”,修补;“完”同“院”;整意思是“修缮馆舍”
B.荐陈:荐,进献,陈,陈列。古时朝聘向主人献礼,必先陈列于庭,故称荐陈。
C.观,古代宫门前的双阙,与《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意思不同
D.敢,岂敢,怎敢,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以烦执事”中的“敢”意思相同。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陪郑伯去晋国参加会盟,晋侯以鲁国丧事为借口,没有接见郑伯,郑国君臣受到冷落。
B.土文伯责问子产,晋国想方设法保证屈尊到访的诸侯的安全,身为诸侯臣属,为何毁坏馆垣。
C.士文伯复命后,赵文子深感自责,认为用简陋的馆舍羞辱诸侯是自己的过错,并派士文伯致歉。
D.叔向认为辞令不可偏废,他引用《诗经》中的相关语句、盛赞子产深谙辞令之道,诸侯因此受益。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子坏之,虽从者能戒,其若异客何?
(2)宾见无时,命不可知。若又勿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
5.针对士文伯的责问,子产是从哪些方面加以应对的?请分层概括。
2024-05-13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三思慕一行学行就请与结交一行逃匿以避之寻出家为僧,隐于嵩山,师事沙门普寂。睿宗即位,敕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一行固辞以疾,不应命。后步往荆州当阳山,依沙门悟真以习梵律。

(节选自《旧唐书·僧一行》,有删改)

材料二:

玄宗既召见一行,谓曰:“师何能?”对曰:“惟善记览。”玄宗因诏掖庭取宫人籍以示之。周览既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所习读。数幅之后,玄宗不觉降御榻,为之作礼,呼为圣人。

先是,一行师事普寂于嵩山。师尝设食于寺,大会群僧,居数百里者,皆如期而至,聚且千余人。时有卢鸿者,道高学富,隐于嵩山。因请鸿为文赞叹其会。至日,钟梵既作,鸿持其文至寺,其师受之,致于几案上。鸿请普寂曰:“某为文数千言,况其字僻而言怪,盍于群僧中选其聪悟者,鸿当亲为传授。”乃令召一行。既至,伸纸微笑,止于一览,复致于几上。鸿轻其疏脱,而窃怪之。俄而群僧会于堂,一行攘袂而进,抗音兴裁,一无遗忘。鸿惊愕久之,谓寂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其游学。”

一行又尝诣道士尹崇,借扬雄《太玄经》。数日,复诣崇还其书。崇曰:“此书意旨深远,吾寻之数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还也?”一行曰:“究其义矣。”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诀》一卷以示崇。崇大嗟服。

一日,普寂禅师焚香端坐。坐未久,忽闻叩门,连云:“天师一行和尚至矣。”一行入,诣寂作礼。礼讫,附耳密语,其貌绝恭,寂惟云:“是,是。无不可者。”一行语讫,降阶入南室,自阖其户。寂乃徐命弟子云:“遣钟,一行和尚灭度矣。”左右走视之,一行如其言灭度。

(节选自《酉阳杂俎》,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武三思慕一行A学行B就请C与结交D一行E逃匿F以避之G寻H出家为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掖庭,古代既指宫中旁舍,也指宫中官署名,负责掌管宫廷事务。文中指后者。
B.“如素所习读”与“素与副张胜相知”(《苏武传》)两句中的“素”含义相同。
C.“当从其游学”与“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两句中的“从”含义相同。
D.“左右疾走视之”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两句中“疾”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行以生病为由推辞唐睿宗的征召,之后前往荆州当阳山,跟随悟真和尚学习梵律。
B.一行将只看了一遍的宫人名册就都背诵出来了,唐玄宗十分佩服他,并称他为圣人。
C.一行跟随普寂学习期间,普寂曾大会僧侣,连居住在几百里之外的人都如期前来赴会。
D.一行向扬雄借阅《太玄经》,数日后便完全掌握书中奥义,并撰写了《大衍玄图》《义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书意旨深远,吾寻之数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还也?
(2)一行入,诣寂作礼。礼讫,附耳密语,其貌绝恭。
5.卢鸿对一行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围郑,以其无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2.下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春秋时期的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暮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确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奏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利用秦、晋矛盾,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商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奏,将焉取之?
(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5.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膑尝与虎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居辐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渠,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境而西入魏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虎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令士卒善射者万余,央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虎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到,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膑A至B庞C涓D恐E其F贤G于H己I疾J之K则L以M法N刑O断P其Q两R足S而T黥U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使”意思是暗中派人,“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中的“阴”字含义不同。
B.“师”指军师,是统帅的助手,承担为统帅出谋划策之责任,与前文“遂以为师”中的“师”字含义不同。
C.“为十万灶”意思是设十万个灶,“为”与《谏太宗十思疏》“竭诚则胡越为一体”中的“为”字含义相同。
D.“烛”意思是照,名词用作动词,与《登泰山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的“烛”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和庞涓曾一道学习兵法。庞涓做了魏国将军,暗中召来孙膑,用阴谋对他施刑,想使他不能再在人前露面,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B.孙膑在齐使的帮助下偷逃到齐国,受到重视。齐威王本打算让孙膑为将领兵出征,被孙膑辞谢,只好改由他辅佐田忌出谋划策。
C.孙膑深有计谋。他料知魏国精锐在前线,老弱病残镇守都城,不同意田忌的办法,而定下围魏救赵之计,在桂陵大败魏国军队。
D.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而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进孙子于威王。
(2)令士卒善射者万余,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2023-08-24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顺迈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广之字林之,沛郡相人也。少好弓马,便捷有勇力。宋大明中,以功补本县令,历强弩将军、骠骑中兵、南谯太守。泰始初隶宁朔将军刘怀珍征殷琰于寿春琰将刘从筑垒拒守相守移日琰遣长史杜叔宝领五千人运车五百乘援从。广之等肉薄攻营,自晡时至日没,大败之,杀伤千余人,遂退,烧其运车。从闻之,弃垒奔走。太祖废苍梧,出广之为假节督徐州军事、徐州刺史、钟离太守,冠军如故。沈攸之事起,广之留京师,豫平石头。毕,仍从太祖顿新亭。太祖诛黄回,回弟驷及从弟马、兄子奴亡逸。太祖与广之书曰:黄回虽有微勋,而罪不可容。弟自悉之。今启依法。令广之于江西搜捕驷等。建元元年,进爵为,食邑千户。北虏动,明年,诏假广之节,出淮上。广之家在彭、沛,启上求招诱乡里部曲,北取彭城,上许之。广之引军过淮,无所克获,坐免官。世祖即位,迁右卫将军。世祖见广之子珍国应堪大用,谓广之曰:卿可谓老蚌也。广之曰:臣不敢辞。上大笑。除游击将军,不拜。十一年,虏动,假广之节,招募。高宗诛害诸王,遣广之征安陆王子敬于江阳,给鼓吹一部。进封应城县公,食邑二千户。建武二年,虏围司州,遣广之持节督司州征讨,解围。广之未至百余里,虏退,乃还,四年,卒。年七十三。追赠散骑常侍、车骑将军,谥曰庄公。昔皇甫肃于齐间投广之门下。广之早与皇甫有隙,然崇其学,荐之武帝,任东海太守。其开阔如是。

(选自《南齐书·王广之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泰始初/隶宁朔将军刘怀珍征殷琰于寿春/琰将刘从筑垒拒守/相守/移日琰遣长史杜叔宝领五千人运/车五百乘援从/
B.泰始初/隶宁朔将军刘怀珍征殷琰于寿春/琰将刘从筑垒拒守/相守移日/琰遣长史杜叔宝领五千人运车/五百乘援从/
C.泰始初/隶宁朔将军刘怀珍征殷琰于寿春/琰将刘从筑垒拒守/相守移日/琰遣长史杜叔宝领五千人运车五百乘援从
D.泰始初/隶宁朔将军刘怀珍征殷琰于寿春/琰将刘从筑垒拒守/相守/移日琰遣长史杜叔宝领五千人运车五百乘援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晡时,即辰时,十二时辰之一,又名日晡、夕食等,指每天下午的七时至下午九时。
B.假节,皇帝将符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象征王权,有震慑臣子之用。
C.侯,爵位名,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该制度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D.鼓吹,一般指仪仗乐队。文中是指将乐队仪仗赏赐有功之臣,表示奖赏与激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广之勇武善战。他从小勇武有力,为官后,屡经战阵,威名远扬。在寿春肉搏攻城,把杜叔宝军杀得大败。去司州解围时,吓退敌军。
B.王广之尽忠国事。王广之对君王忠心耿耿,治事以来,虽仕途曾小有挫折,但多次持节出征或外出为官,都兢兢业业,以诚敬之心做事。
C.王广之受皇家信重。他在国家遭逢大变或战事发生的关键时候,常被委以重任;在派他去搜捕黄驷等人的信件中,皇帝与他推心置腹,兄弟相称。
D.王广之心胸开阔。虽然皇甫肃早先与自己有过节,但为了显示自己心胸开阔,加上皇甫肃有才学,所以王广之向齐武帝推荐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沈攸之事起,广之留京师,豫平石头。毕,仍从太祖顿新亭。
(2)广之家在彭、沛,启上求招诱乡里部曲,北取彭城,上许之。
5.后人评价“广之,齐世良将”,他深得皇帝信任并被委以重任。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王广之在哪些方面建有功勋?
2023-08-23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顺迈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乙】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矣。”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逐东。

(《左传·秦晋崤之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B.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C.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D.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B.烛之武表示郑国今后作为东路上的居停主人招待来往的秦国使者。因郑国在秦国东面,所以称为“东道主”。这则成语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C.寡人,意为寡德之人,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寡、不谷等。
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B.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但他能够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晓之以理。
C.“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这里“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郑国。蹇叔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郑国伏击。
D.“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是,秦国一方面失掉了灭郑而分一杯羹的好机会,另一方面使“秦晋之好”名存实亡,为其后的“崤之战”埋下了隐患。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5.烛之武和蹇叔都对秦穆公进行了劝诫,为何结果却不同?请简要概括其原因。
2023-08-1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乃幽武置大窖中,武绝不饮食,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常愿肝脑涂地。”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使者如惠语以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候、帝舅平昌侯、车骑将军韩增,皆敬重武。

数年,昭帝崩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以武著节老臣,命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昭帝崩A卫将军张安世荐武B明习C故事D奉使E不辱F命G先帝H以为遗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斗,使相斗,与《石钟山记》“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中的“鸣”用法相同。
B.谢,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中的“谢”词义相同。
C.让,文中指责备、责问,与成语“当仁不让”中的“让”意思不一样。
D.足下,是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如《鸿门宴》“再拜献大王足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听说卫律威逼利诱苏武失败后,就将苏武拘禁在大窖中逼他投降,但苏武以绝食相抗,毫不动摇。
B.李陵置酒设乐劝降苏武,苏武念及二人交情深厚,对李陵的态度相对委婉,不像对卫律那样恼怒愤恨。
C.苏武仗义疏财,他将朝廷赏赐的财物全都分给他的兄弟和朋友,家中不留一点资产,得到众人的尊重。
D.汉朝寻求苏武等人,匈奴谎称苏武已死;后来汉朝使者听了常惠汇报又出使匈奴,苏武等才得以归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2)宣帝以武著节老臣,命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
5.阅读本文时,有同学借用孟子的三句话概括了苏武的大丈夫气质,你认为可能是哪三句话,试写出。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子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轴史记石室金鐀之书。

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注】①累绁(xiè):本意是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B.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C.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D.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与,参加,与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的“与”意思不同。
B.封,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的“封”意思不同。
C.阙,遗漏。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的“阙”意思相同。
D.稍,文中指渐渐,与王安石《伤仲永》中“稍稍宾客其父”的“稍稍”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年轻时代周游天下,注重实地考查与学习,比如他曾在邹地学习乡射的礼节,为他以后著述史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司马迁子承父业,答应父亲全力编撰先人留下的史料,在父亲死后,服丧期满,司马迁就继任太史令,开始著述史书。
C.司马迁因为李陵一事,入狱受刑,一度觉得自己不能写史,后来受“诗”“书”的影响,发愤图强,成就史书巨著。
D.司马迁的史书记载的历史截止到汉武帝“获麟”一事,距离武帝“获麟”到司马迁开始写作史书中间有四百多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2)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5.选文“赞曰”评价司马迁写作史书“不虚美,不隐恶”,请你从《史记》中列举一个历史人物对此简要分析。
2023-08-0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顺迈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爵邑尽,退朝而乘,啧然而叹,终而笑。其仆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崔杼果弑庄公。晏子立崔杼之门,从者曰:死乎?晏子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独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吾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已死而为已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材料二: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读《晏子春秋》A详哉B其言C之也D既见E其F著书G欲观H其行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实,指俸禄,即古代官吏所得的薪金,也可指话柄、借口,如“贻人口实”。
B.袒免,古代丧礼,凡是五服以外的远亲,无丧服之制,唯袒衣免冠,以示哀思。
C.危言,文中指危险的言论,其中“危”与成语“危言谠论”的“危”意思不同。
D.进,指出仕,做官,与《离骚》中“进不入以离尤兮”的“进”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层次清晰,事件完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晏子的答辞,理由充分,言辞犀利,感情强烈,一气而下,尤为精警动人。
B.齐庄公起初很信任晏子,多采纳他的意见,经常赐他爵位,增加封邑,后来就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了,并不断剥夺他的爵位和封邑。
C.晏子在他的爵位和封邑都被剥夺干净后,先叹后笑,是因为他预料到齐庄公一定会被崔杼杀死,也预料到崔杼一定不会加害于他。
D.晏子虽然没有为君主殉死,但是他又不忘君臣之礼,敢于冒着被崔杼杀害的危险,依礼入崔家哭吊一番,以此表达臣子私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
(2)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
5.司马迁感叹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材料二中司马迁如此仰慕晏子的原因有哪些?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王寿梦有四子,长曰谒;次曰余祭;次曰爽昧;次曰季札,号曰延陵季子,最贤,三兄皆知之。于是王寿梦薨,谒以位让季子,季子终不肯。谒乃为约曰:季子贤使国及季子则吴可以兴乃兄弟相继饮食必祝曰:使吾早死,令国及季子。谒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次及季子。季子时使行,不在。庶兄僚曰:我亦兄也。乃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还,复事如故。谒子光曰:以吾父之意,则国当归季子;以继嗣之法,则我嫡也,当代之君。僚何为也!于是乃使专诸刺僚,杀之,以位让季子。季子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则吾与尔为共篡也。卒去延陵,终身不入吴。君子其不杀为仁,以其不取国为义。夫不以国私身,捐千乘而不恨,弃尊位而无忿,可以庶几①矣。

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让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于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鲍白令之对曰:陛下行桀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秦始皇帝大怒曰: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令之对曰:臣请说之。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立万石之簇。妇女连百,倡优累千。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殚天下,竭民力。偏较自私,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闇然无以应之,面有惭色。遂罢谋,无禅意也。

(节选自《说苑·至公》)

注:①庶几:差不多,在文中指接近“至公”的境界。②官:公有,与“私”相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季子A贤B使C国D及E季子F则G吴H可I以J兴K乃L兄M弟N相O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当”意为“承担”,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的意思相同。
B.“之”在这里作代词,与《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的用法不同。
C.“以”在这里表示原因,这与《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的“以”的用法不同。
D.“是”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思相同,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不得已继承王位,他每次饮食都会虔诚祷告,祈求自己早日死去以传位贤能的季札。
B.季子一直不愿接受王位,夷昧死时,他借出使逃避继位;光让位给他时,他逃到延陵。
C.鲍白令之认为,是实行禅让制还是世袭制,取决于君王是以天下为公还是以天下为家。
D.鲍白令之以事实为依据批评秦始皇施行“桀纣之道”,令秦始皇哑口无言,面露惭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还,复事如故。
(2)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
5.请结合文木,简要概括治国者怎样做才能达到“至公”的境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