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创建。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B.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C.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D.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其相反”与“成反复自念”(《促织》)两句中“反”的含义不同。
B.“语皆道古以害今”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道”的含义相同。
C.《诗》,即《诗经》,其按照诗歌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卜筮,古代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青臣极力赞扬秦始皇的功绩,他认为当下百姓们都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的忧扰,这样的伟业可以流传万世。
B.淳于越认为秦始皇虽拥有天下,但秦始皇的子弟却是普通百姓,一旦出现乱臣贼子,国家会陷入危急情况。
C.李斯认为五帝、三代能够因时而变地治理国家,因此秦始皇既应该效法三代旧事,也需要根据时代而有所改变。
D.李斯提议禁止私学,将《秦记》以外的书都烧掉,有敢相互谈论《诗水书》的处死等,获得了秦始皇的支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2)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5.请根据本文和《谏逐客书》,简要评价李斯。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爚(yuè)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之,谢去。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

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B.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C.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D.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指辟除,又称辟召、辟署或辟举。“征”与“辟”,都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由皇帝聘请并授职的称“征”,由朝廷高官聘请并授职的叫“辟”。
B.太祖:文中指明太祖朱元璋。太祖是朱元璋死后,人们在太庙里奉祀时追尊称呼的名号。
C.顿首:指磕头,是古代的跪拜礼,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为头接触地面的时间短暂,所以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以及平辈之间的敬礼。
D.文中“除高安丞”中的“除”和“除臣冼马”中的除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基博通经史,凡是书都要阅览,尤其精通天象地理。
B.刘基能为太祖出谋划策,分忧解愁。他平冤案,止滥杀,释囚徒,深得太祖信任。
C.刘基清廉正直,敢于直言,深受明太祖赏识重用,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封为诚意伯后,才被赐归还乡。
D.刘基不从个人恩怨出发,替多次要陷害他的李善长说情,否定太祖想让向来与他交好的杨宪做丞相的建议。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
(2)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
5.刘基不同意杨宪做丞相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李密令伯。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


【注】①醮:古时称妇女出嫁。②谯周:人名。③安乐公:蜀国后主刘禅降魏后的封号。④明明:这里指圣明的皇帝。
1.下列对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对古代中国人而言,“名”和“字”不能混为一谈。一般来说,出生时只取名,成年后再取字。其中,“名”主要用于他称,“字”主要用于自称。
B.太子洗马:古代官职名。“洗马”即在马前驰驱之意,“太子洗马”就是太子的侍从官,后来逐渐演变为掌管书籍的官职。
C.疏:奏章。封建社会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也可用来指对古书的注解和对注解的注释。
D.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阕,终了。居丧制度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一部分,如有“居丧三年”不能外出工作的规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身世坎坷。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祖母亲自抚养他。他对祖母非常孝顺,有时照顾祖母劳累过度以致生病。
B.李密很有才学。他曾拜谯周为师,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C.李密忠孝两全。他为祖母守丧期满后,应征担任太子洗马,兑现了他“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D.李密因怨被罢。李密奉诏作诗时在诗中流露怨气,引起了皇帝的不满,最终被罢免了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2)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2022-08-2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玛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治国赋,民富而府库实。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及召问赵奢, 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奢将救之。兵去邯郸三十里,军武安东,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奏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以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斧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
B.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
C.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
D.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府库,与《鸿门宴》的“封府库”的“府库”含义相同,指贮藏财物和兵器之地。
B.鼓噪,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以壮声势。今指喧嚷,起哄;鼓惑,煽动。
C.军,驻扎。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的“军”字含义不同。
D.内,让……进入。与《鸿门宴》中“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的“内”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奢有文治之才,他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使得民众 富足,国库充实。
B.在“阏与之围”的战争中,赵奢善于迷惑敌人,利用秦国间谍让其带回消息,而赵奢暗 中部署战局。
C.赵奢有令在先,谁来为军事进谏就将他处以死刑;但对许历,不仅网开一面,还虚心听 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D.赵孝成王相信奸臣的谗言让赵括代替了老成持重的廉颇,赵括出战被射杀,几十万赵军 投降秦国,惨遭活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2)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2022-08-2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玛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晏子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诎:通“屈”,委屈。②抑损:谦逊,谦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B.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C.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D.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灵公是春秋齐国国君吕环的谥号。谥号是古时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具有评价性的称号。
B.“大夫”是古代的官名。古代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成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古代大夫死一般称“卒”。
C.妾,作为名词,指旧时男子在妻以外纳的女子;作为代词,是旧时女子自称的谦词。文中指晏子仆御之妻对自己的谦称。
D.《史记》是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是春秋时齐国名相,他辅佐了齐国三代国君,他正直能干,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国君的命令去做;国君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
B.越石父宁愿在缧绁之中,是因为他认为晏子并不了解自己,因此被晏子赎出来后,不但没有表示感谢,还提出要与晏子绝交。
C.晏子虽是齐国的宰相,但非常谦虚,常常表现出甘居人下的姿态,与驾车的仆御形成鲜明的对比。
D.司马迁推崇晏子,表示倘若晏子在世,非常乐意做他的驾车人,这既表现了他对晏子的无限敬仰,也包含着深沉的感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
(2)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吏民当见者, 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望之独不肯听,自引出阁。光闻之,告吏勿持。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三岁间,仲翁至光禄大夫,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仲翁谓望之曰:“不肯碌碌,反抱关为?”望之曰:“各从其志。”

地节三年夏,京师雨雹,望之因是上疏口陈灾异之意,以为:“今陛下思政求贤,然而善祥未臻,是大臣任政,一姓擅势所致也。唯明主躬万机,举贤材,与参政谋,令公卿大臣朝见奏事。如是则奸邪塞,私权废矣。”天子拜望之为谒者。时上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处奏皆可。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以为左冯翊。后为太傅。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拜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受遗诏辅政。 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与车骑将军史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数荐名儒茂才以备谏官。恭、显告望之等谋欲罢车骑将军状,欲以专擅权势。望之对曰:“外戚在位多奢淫,欲以匡正国家,非为邪也。”后数月,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谱诉者。而教子上书,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弘恭、石显等知望之素高节,不讪辱,因令太常急发执金吾车骑驰围其第。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竟饮鸠自杀。天子闻之惊,为之涕泣,哀恸左右。

(节选自《汉书·萧望之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


注:①露索:露出身体被人搜查。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B.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C.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D.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望之心直口快,反受霍光冷遇。他被丙吉推荐给大将军霍光,但不肯接受脱衣搜身的规矩并批评霍光未能礼贤下士,故不为霍光看重。
B.萧望之直言进谏,获得皇帝重用。趁有天灾异象,他向宣帝建议举用贤才参与政事,废除一姓专权;宣帝多次听取他的意见并逐步重用他。
C.萧望之受诏辅政,做事高瞻远瞩。他在宣帝病重时辅佐朝政,认为中书地位极为重要,多次推荐人才做谏官,希望制约中书把政的局面。
D.萧望之不善计谋,被逼自杀身亡。弘恭、石显诬告他专权揽政,后又诬陷他儿子对朝廷不敬;他不愿受辱偷生,就喝毒酒自杀以示清白。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上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
(2)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拜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受遗诏辅政。
2022-02-2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顾时,字时举,濠人。倜傥好奇略。从太祖渡江,积功由百夫长授元帅。取安庆、南昌、庐州、泰州,擢天策卫指挥同知。李济据濠州,时从平章韩政讨降之。攻张士诚升山水寨,引小舫绕敌舟,舟中多俯视而笑。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

洪武元年,拜大都督府副使兼同知率府事。从大将军定河南北,浚闸以通舟师,自临清至通州。下元都,与诸将分逻古北诸隘口。从大军取平阳,克崞州,获逃将王信等四十六人。取兰州,围庆阳。张良臣耀兵城下,击败之,获其劲将九人。良臣乃不敢复出。庆阳平。徐达还京,令时将骑兵略静宁州,走贺宗哲。西边悉平。

三年进大都督同知,封济宁,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四年为左副将军,副傅友德帅河南、陕西步骑伐蜀。自兴元进克阶、文,败蜀兵于汉州,遂克成都。明年副李文忠北征,分道入沙漠。迷失道,粮且尽。遇寇,士疲不能战。时帅麾下数百人,跃马冲击。敌众引去,获其辎重粮畜以归,军声大振。六年从徐达镇北平。逾年,召还。八年复出镇。十二年卒,年四十六。葬钟山。追封滕国公,襄靖,袝祭功臣庙。

时能以少击众,沉鸷不伐。帝甚重之。子敬,金吾卫镇抚,十五年,嗣侯,为左副将军。平龙泉山寇有功。二十三年追论胡惟庸党,榜列诸臣,以时为首,敬坐死,爵除。

(节选自《明史·顾时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
B.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
C.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
D.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受汉文明影响的儒文化圈(现韩国、越南等)也有使用。
B.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在中国周代有公、伯、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C.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D.谥:古代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也可有谥号,称私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时很有胆略,跟从太祖打仗,官职一路高升,做到了元帅。跟从大将军平定黄河南北,并疏通水闸,使水军从临清到通州通行无阻。
B.洪武五年,顾时协助李文忠北征,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粮食即将用尽,又遇敌人,顾时率麾下数百人击退敌人,并缴获其军械、粮食、牲畜而归,军威大振。
C.顾时一生戎马倥偬,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洪武六年跟从徐达镇守北方重镇北平,一直到洪武十二年去世。
D.顾时生前深得皇上器重,死后被追封为滕国公,牌位袱祭于功臣庙中。但是他的儿子后来受他的牵连被处死,爵位被剥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张良臣耀兵城下,击败之,获其劲将九人。良臣乃不敢复出。
2021-10-2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漠河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龟兹王浸失臣礼,浸渔邻国。上怒,遣阿史那社尔将兵击之。阿史那社尔引兵自焉耆之西趋龟兹北境,分兵为五道,出其不意,焉耆王薛婆阿那支弃城奔龟兹,保其东境。社尔遣兵追击擒而斩之立其从父弟先那准为焉耆王使修职贡龟兹大震守将多弃城走社尔进屯碛口去其都城三百里遣伊州刺史韩威帅千余骑为前锋,左卫将军曹继叔次之。至多褐城,龟兹王诃黎布失毕及其相那利、羯猎颠帅众五万拒战。锋刃甫接,威引兵伪遁,龟兹悉众追之,行三十里,与继叔军合。龟兹惧,将却,继叔乘之,龟兹大败,逐北八十里。龟兹王布失毕既败,走保都城,阿史那社尔进军逼之,布失毕轻骑西走。社尔拔其城,使安西都护郭孝恪守之,沙州刺史苏海政、尚辇奉御薛万备帅精骑追布失毕,行六百里,布失毕窘急,保拨换城。社尔进军攻之四旬,闰月丁丑,拔之,擒布失毕及羯猎颠。那利脱身走,潜引西突厥之众并其国兵万余人,袭击孝恪。孝恪营于城外,或告之,孝恪不以为意。那利奄至,孝恪帅所部千余人将入城,那利之众已登城矣,城中降与之相应,共击孝恪,矢刃如雨,孝恪不能敌,死于西门。城中大扰,仓部郎中崔义超召募得二百人,卫军资财物,与龟兹战于城中,曹继叔、韩威亦营于城外,自城西北隅击之。那利经宿乃退,斩首三千余级,城中始定。后旬余日,那利复引山北龟兹万余人趣都城,继叔逆击,大破之。那利单骑走,龟兹人执之,以诣军门。阿史那社尔前后破其大城五,遣左卫郎将权祗甫诣城开示祸福,皆相帅请降,凡得七百余城,虏男女数万口。社尔乃召其父老,宣国威灵,谕以伐罪之意,立其王之弟叶护为主,龟兹人大喜。西域震骇,西突厥、于阗、安国争馈驼马军粮,社尔勒石纪功而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讨龟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社尔遣兵/追击擒而斩之/立其从父弟先那准为焉耆王/使修职贡/龟兹大震/守将多弃城走/社尔进屯碛口/去其都城三百里/
B.社尔遣兵追击/擒而斩之/立其从父弟先那准为焉耆王/使修职贡/龟兹大震/守将多弃城走/社尔进屯碛口/去其都城三百里/
C.社尔遣兵追击/擒而斩之/立其从父弟/先那准为焉耆王使/修职贡/龟兹大震/守将多弃城走社尔进屯碛口/去其都城三百里/
D.社尔遣兵/追击擒而斩之/立其从父弟先那准为焉耆王使/修职贡/龟兹大震/守将多弃城走/社尔进屯碛口/去其都城三百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护,汉唐等时代西域地区最高长官,总监西域诸国,并护南北道。
B.丁丑,计时序号,十地支搭配十二天干进行年、月、日、时的记录。
C.胡,指中国古代北边的游牧民族或西域的民族,包括匈奴、鲜卑、羌等。
D.勒石,在石上刻字。公元89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龟兹王对唐不敬,侵略邻国,太宗派遣阿史那社尔讨伐龟兹,社尔出其不意,率兵经焉耆之西直抵龟兹北部边境。
B.龟兹王率领众将士在多褐城迎战唐军,中韩威之计,贸然出兵追击三十里,后遭唐军痛击,兵败逃亡到了保都城。
C.郭孝恪驻守保都城,被那利联合西突厥的军队,与城内投降的胡兵里应外合,难以抵挡攻势,最终在西门被杀死。
D.阿史那社尔先后攻破龟兹七百多城,向城中父老宣示朝廷威严,立叶护为王,使西域各国争相送礼,后记功还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恪营于城外,或告之,孝恪不以为意。
(2)那利复引山北龟兹万余人趣都城,继叔逆击,大破之。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弟克公为御史,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城墙),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

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里。绍兴中,谥忠确。

(选自《宋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B.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C.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D.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代用于表示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关系。如“从弟”“从兄”“从子”“从父”等。
B.劾,古代官员和百姓检举官吏罪状的行为,与《苏武传》“劾大不敬”中“劾”的意思相同。
C.庙,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还可指供奉祭祀名人的处所。随着佛教的传入,后来佛教寺院也俗称庙。
D.闾,《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闾,侣也。二十五家相群侣也。”文中泛指百姓聚居之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克戬不畏奸邪,依法施政。在担任吴县知县时,他坚持原则,绝不妥协,依法打击地方豪强,震慑了邪恶势力。
B.张克戬英勇抗敌,善用谋略。宣和七年十二月,金兵侵犯河东,张克戬在太原全力抵抗,先除敌人内应,后以奇兵致胜。
C.张克戬誓死报国,忠贞不移。靖康元年,汾州又遭兵燹,孤城无援,已入绝境。金人送来劝降信,他不拆看就直接烧掉。
D.张克戬忠义干云,令人敬仰。十月初二,汾州城破,张克戬身穿朝服壮烈殉国,连敌人都为之奉尸礼葬,拜祭立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
(2)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柳庆字更兴,解人也。五世祖恭,仕后赵,为河东郡守。父僧习,齐奉朝请,魏景明中归魏。庆幼聪敏,有器量,博涉群书,不治章句。好饮酒,闲于占对。起家奉朝请。八年,迁大行台郎中;十年,除尚书都兵,并领记室。

时北雍州献白鹿,群臣欲草表陈贺。尚书苏绰谓庆曰:“近代以来,文章华靡,逮于江左,弥复轻薄,洛阳后进,祖述不已。相公柄民轨物,君职典文房,宜制此表,以革前弊。”庆操笔立成,辞兼文质。

广陵王元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匈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推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今若加以桎梏,后复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辨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于是大集僚吏,盛言孟氏依倚权戚,侵虐之状。言毕,便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不敢侵暴。十三年,封清河县男,邑二百户。庆威仪端肃,枢机明辨。太祖每发号令,常使庆宣之。天性抗直,无所回避,太祖亦以此深委仗焉。

庆与杨宽有隙,武成二年,除宜州刺吏。庆自为郎,府库仓储,并其职也。及在宜州,宽为小冢宰,乃囚庆故吏,求其罪失。按验积六十余日,吏或有死于狱者,终无所言,唯得剩锦数匹,时人服其廉慎。天和元年十二月薨。时年五十,谥曰景,子机嗣。机弟弘,字匡道,少聪颖,博涉群书,辞彩雅赡。解巾中外府记室参军。建德初,除内史上士,历小宫尹、御正上士。陈遣王偃民来聘,高祖令弘劳之。偃民谓弘曰:“来日至于蓝田正逢滋水暴长所赍国信溺而从流今所进者假之从吏请勒下流人为追寻此物也”弘曰:“昔淳于髡之献空笼,前史称以为美,足下假物而进,讵是陈君之命乎?”偃民惭不能对。高祖闻而嘉之,仍令报聘。使还,迁御正下大夫。寻卒于官,时年三十一。高祖甚惜之,赠晋州刺史。

(节选自《周书·列传第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来日/至于蓝田/正逢滋水暴长/所赍国信/溺而从流/今所进者假/之从吏/请勒下流/人为追寻此物也/
B.来日至于蓝田/正逢滋水暴长/所赍国信/溺而从流/今所进者/假之从吏/请勒下流/人为追寻此物也/
C.来日/至于蓝田/正逢滋水暴长/所赍国信/溺而从流/今所进者/假之从吏/请勒下流人/为追寻此物也/
D.来日至于蓝田/正逢滋水暴长/所赍国信/溺而从流/今所进者假/之从吏/请勒下流人/为追寻此物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奉朝请,古称春季朝见为“朝”,秋季朝见为“请”;奉朝请,即有参加朝会的资格,南朝常用以安置闲散官员。
B.县男,爵名。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时,侯、伯、子、男皆封以县,陈代始有开国县男之名。
C.冢宰,官名,即太宰。殷商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首。原为掌管王室财务及宫内事务的官,北周设置小冢宰,为上大夫。
D.解巾,除去头巾,指被除去官职。古代男子以全幅葛布或细绢裹头;解去幅巾,是对人的惩罚,故以此谓除去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庆很有才华。他为人有气度,博览群书,不求甚解,当瑞应出现,尚书苏绰认为柳庆职责所在,应写一篇有新意的贺表,柳庆提笔写成,文辞质朴又有文采。
B.柳庆为人抗直。广陵王外甥孟氏犯法,广陵王派人辩解他无罪,孟氏于是态度嚣张,但柳庆公布罪状后当场将他打死,使皇亲贵族气焰收敛,不敢再侵害百姓。
C.柳庆为官廉洁。杨宽与柳庆有嫌怨,他囚捕刑讯柳庆的部下,企图找到柳庆犯罪的证据,但他们即使死在狱中也没有说什么,仓库中也只找到剩余的几匹锦缎。
D.柳弘英年早逝。他与父亲一样,年少聪颖,博览群书,很有文采,而且擅长即事应答,在处理国家事务中表现突出,受到肯定。可惜刚过而立之年就去世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代以来,文章华靡,逮于江左,弥复轻薄,洛阳后进,祖述不已。
(2)昔淳于髡之献空笼,前史称以为美,足下假物而进,讵是陈君之命乎?
2021-01-2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漠河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