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入A则与王图B议国事C以出号D令E出F则接遇G宾客H应对诸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指编写,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相同。
B.伐,指炫耀,与高适《燕歌行》中“拟金伐鼓下榆关”的“伐”不同。
C.迁,在古代可指官职调动、升职或贬职,在文中意指贬谪,降职。
D.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瑾”“瑜”都是美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富有才学,曾受到楚怀王赏识。在担任左徒时,辅助怀王商议国家大事,制定国家的法令,并且擅长外交辞令,参与外交事务。
B.屈原洞察势态,料事深远。怀王欲到秦与昭王会面,子兰也劝怀王前往,屈原认为去秦危险,与子兰争辩,结果怀王没听从他而遇险。
C.屈原仕途不顺,但爱国始终如一。屈原虽然在外流放,仍然眷恋着楚国,想要返回朝廷,在文章中再三表达自己振兴国家的志向。
D.屈原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渔父劝说他随世俗同进退,但他为避免自己高洁的品行蒙受世俗的玷污,最终毅然自沉汨罗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5.《离骚》和《怀沙》是屈原各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4-02-12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陇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山与燕、赵为王,齐闭关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欲割平邑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蓝诸君患之。张登谓蓝诸君曰:“公何患于齐?”蓝诸君曰:“齐强,耻与中山侔名,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燕、赵好位而贪地,吾恐其不吾据也。大者危国,次者废王,奈何吾弗患也?”张登曰:“请令燕、赵固辅中山而成其王,事遂定。公欲之乎?”蓝诸君曰:“此所欲也。”张登曰:“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说公。”蓝诸君曰:“愿闻其说。”登曰:“王之所以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者,其实欲废中山之王也。王曰:‘然’。然则王之为费且危。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王必曰:‘子之奈何?’”蓝诸君曰:“然则子之道奈何?”张登曰:“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必遁燕、赵,与王相见。燕、赵闻之,怒绝之,王亦绝之,是中山孤,孤何得无废。以此说齐王,齐王听乎?”蓝诸君曰:“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张登曰:“此王所以存者也。齐以是来,因言告燕、赵而无往,以积于燕、赵。燕、赵必曰:‘齐之欲割平邑以赂我者,非欲废中山之王也,徒欲以离我于中山而己亲之也。’虽百平邑,燕、赵必不受也。”蓝诸君曰:“善。”遣张登往,果以是辞来。中山因告燕、赵而不往,燕、赵果俱辅中山而使其王。事遂定。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注】①蓝诸君:中山国相。②张登:战国时期的政治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B.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C.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D.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之道奈何”与“悔相道之不察兮”(《离骚》)两句中的“道”字含义相同。
B.“王苟举趾以见寡人”与“举手长劳劳”(《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齐以是辞来”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不同。
D.“以积厚于燕、赵”与“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厚”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对中山国和燕、赵国君互相称王的这一做法强烈不满,不屑和中山这样的小国并驾齐驱,想要贿赂燕、赵,出兵讨伐中山国。
B.蓝诸君认为如果燕、赵受赂而不帮助中山国,那么中山国非但不能保存王号,还会使国家面临覆亡的危机,所以心中十分恐慌。
C.在蓝诸君极度焦虑的情况下,张登假扮齐王并进行模拟游说,指出齐国想要废除中山王号的做法不仅耗费巨大而且会有危险。
D.燕、赵两国在得知齐王有关中山国言论之后,果然共同辅助中山国君,让他称王,齐国的阻挠计划宣告破灭,事情终于得以平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必遁燕、赵,与王相见。
(2)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
2024-01-20更新 | 28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楚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

文本二: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A王B大C悦D发E师F五G万H人I使J陈K臣L思M将N以O救P周Q而R秦S兵T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子伐陆浑之戎”的“伐”是讨伐,征伐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中“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的“伐”字含义相同。
B.“德之休明”的“休”是美好,美善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永保无疆之休”的“休”字含义不同。
C.九鼎,相传夏禹用九州的青铜铸成九个鼎,夏商周三代奉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周代列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
D.危国,意思是面临危险的国家,在此指东周王朝。其中“危”与《蜀道难》中“危乎高哉”的“危”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楚王的询问,王孙满由鼎引申阐述朝代兴衰的道理,表现了他的睿智忠诚。
B.颜率在秦国发兵索取九鼎时,向齐国求救,用献鼎为诱,巧妙地借兵,退秦救国。
C.颜率回顾了当初武王获九鼎,运输耗费的人力和物资都非常大,为此替齐王担忧。
D.齐王打算借道梁国或楚国运输九鼎,颜率认为不可行,因为两国都早有问鼎之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2)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5.文本一中王孙满的回答,是为了让楚国放弃索鼎,王孙满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家屏,字忠伯,大同山阴人。隆庆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预修《世宗实录》。高拱兄捷前为操江都御史,以官帑遗赵文华,家屏直书之。时拱方柄国,嘱稍讳,家屏执不可。万历初,进修撰,充日讲官。敷奏剀挚,帝尝敛容受,称为端士。张居正寝疾,词臣率奔走祷祈,独家屏不往。再迁侍讲学士。十二年,擢礼部右侍郎,改吏部。甫逾月,命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去史官二年即辅政,前此未有也。

申时行当国,许国、王锡爵次之,家屏居末。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越二年,遭继母忧。诏赐银币,驰传,行人护行。服阕,诏进礼部尚书,遣行人召还。抵京师,三月未得见。家屏以为言,请因圣节御殿受贺,毕发留中章奏,举行册立皇太子礼。不报。复偕同官疏请。帝乃于万寿节强一临御焉。俄遣中官谕家屏,奖以忠爱。家屏疏谢,复请帝勤视朝。居数日,帝为一御门延见,自是益深居不出矣。

评事雒于仁进四箴,帝将重罪之。家屏言:人主出入起居之节,耳目心志之娱,庶官不及知、不敢谏者,辅弼之臣得先知而预谏之,故能防欲于微渺。今于仁以庶僚上言,而臣备位密勿,反缄默苟容,上亏圣明之誉,下陷庶僚蒙不测之威,臣罪大矣,尚可一日立于圣世哉!帝不怿,留中,而于仁得善去。

时储位未定,廷臣交章请册立。其年十月,阁臣合疏以去就争。帝不悦,传谕数百言,切责廷臣沽名激扰,指为悖逆。时行等相顾错愕,各具疏再争,杜门乞去。独家屏在阁,复请速决大计。帝乃遣内侍传语,期以明年春夏,廷臣无所奏扰,即于冬间议行,否则待逾十五岁。家屏以口敕难据,欲帝特颁诏谕,立具草进。帝不用,复谕二十年春举行。家屏喜,即宣示外廷,外廷欢然。而帝意实犹豫,闻家屏宣示,弗善也,传谕诘责。时行等合词谢,乃已。明年秋工部主事张有德以册立仪注请帝复以为激扰命止其事国执争去时行被人言不得已亦去锡爵先以省亲归,家屏遂为首辅,以国谏疏己列名,不当独留,再疏乞罢,不允,乃视事。

(选自《明史》,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秋/工部主事张有德以册立仪注请帝/复以为激扰/命止其事/国执争去/时行被人言不得已/亦去/
B.明年秋/工部主事张有德以册立仪注请/帝复以为激扰/命止其事/国执争去/时行被人言/不得已亦去/
C.明年秋/工部主事张有德/以册立仪注请帝/复以为激扰/命止其事/国执争去/时行被人言/不得已亦去/
D.明年秋/工部主事张有德/以册立仪注请/帝复以为激扰/命止其事/国执争去/时行被人言不得已/亦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编修,官名,主要负责文献修撰工作,明清时与修撰、检讨同称为史官。
B.东阁,古代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明清两代是大学士殿阁之一。
C.服阕,古丧礼规定,父母死亡,服丧三年,处在服丧期间,称服阕。
D.外廷,外朝,相对皇宫内(内廷)而言,指群臣等待上朝和办公议事的地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家屏秉笔直书。他在预修《世宗实录》时,并没有因高拱权柄在握而隐讳其兄长在操江都御史任上犯下的贿赂之过。
B.王家屏持心公正。申时行主持国事,王家屏虽然居于末位,但只要讨论政事,他总是秉持公正之心,严格执行法律,不盲目跟从附和。
C.王家屏支持同僚。评事雒于仁多次进言劝谏惹恼皇上,要不是王家屏好言劝雒于仁罢手,他就很难得以好好地脱身。
D.王家屏忠心进谏。皇上在立太子这件事上始终犹豫不决,虽然王家屏和大臣们一再上疏请求,皇上最终还是下旨停办这件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遣中官谕家屏,奖以忠爱。家屏疏谢,复请帝勤视朝。
(2)家屏以口敕难据,欲帝特颁诏谕,立具草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韩为不能听我,韩必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朋也。

(摘编自《战国策·韩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B.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C.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D.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与“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师”的意思相同。
B.“韩必德王也”与“武父子亡功德”(《苏武传》)两句中“德”的意思相同。
C.“是我困秦、韩之兵”与“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逍遥游》)两句中“之”的用法不同。
D.“愿大国遂肆意于秦”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两句中“愿”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韩两国在浊泽大战,韩国处境危险,于是公仲朋向韩王献策,韩王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一建议让楚王非常恐慌。
B.陈轸认为秦国早就想攻打楚国了,如今有韩国的帮助,楚国一定会被攻打,为了避免祸事,他请求楚王听从他的计策。
C.楚王采纳了陈轸的良策,派遣使者和韩国签订盟约,从而诱骗了韩王,使他放弃了联合秦国对付楚国的策略。
D.公仲朋虽然识破了陈轸的计策,但韩王不听他的忠言劝谏,他也只能眼睁睁看着韩王受蒙骗,最终国家遭受重大损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
(2)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让。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
B.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
C.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
D.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让”与“臣以供养无主,不赴命”(《陈情表》)两句的“辞”字含义相同。
B.“秦王曰”与“按剑而”(《鸿门宴》)两句中的“跽”字含义相同。
C.“范雎曰”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D.“大王行臣之言”与“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信”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在游说秦昭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成功勾起了秦昭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
B.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张得以施行,能帮助秦昭王治理好国家,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难也心甘情愿。
C.伍子胥逃出昭关,昼伏夜出,甚至在吴市乞食为生,但他最后振兴了吴国,辅佐吴王阖闾成为霸主。
D.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受到太后、奸臣、保傅的蒙蔽,那么会造成自身孤立危险甚至国家灭亡的结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
(2)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5.秦昭王三问范雎而范雎不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初,陈蔡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 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 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②,爵之大夫,起累绁③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④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年七十三, 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释:①料量平:帐目清楚,收支平衡②五羖代指百里奚。③累绁:用绳索捆绑④粥:通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B.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C.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D.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摄同义复合,摄即“摄政王”之“摄”,有代理政事、暂任官职的意思。
B.三代,尧、舜、禹三代的统称,礼乐制度比较完备,故孔子据以考订礼乐。
C.六艺,古代贵族教育的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也指儒家教育的六经。
D.孔里,即孔林,为孔子及其后代子孙之墓地,与孔庙、孔府统称曲阜三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从小爱玩模仿祭祀的游戏;成年后他做小吏管理仓库则准确公平,管理牲畜则牲畜繁 殖;他生前众弟子随他颠沛流离,死后有弟子为他结庐守丧。
B.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
C.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了齐国人的赞赏。
D.孔子在由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时,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他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得到重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2)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2023-08-0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扶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B.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C.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D.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按照古代“匠人营国”制度,除皇城以外,居住区分为“国宅”与“闾里”两部分。“国宅”指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居住的地方,一般都环绕在王城左右或前后。“闾里”则是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
B.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亦称巧士冠,近似进贤冠和高山冠,用五彩縠为之。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
C.谪居,谓古代官吏被贬官降职到边远外地居住。左除、左降、左转、左迁、黜、贬、夺、窜等都是表示贬官的词语。
D.公侯,公爵与侯爵或者泛指有爵位的贵族和官高位显的人。自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公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一等。侯爵仅次于公爵,只授予皇亲国戚与极少数功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于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地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来表现其丰富的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不遇”。但他刚因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从这个意义上说,《方山子传》形象地折射出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心态。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2023-08-0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观于吕梁,悬水四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不能过,鼋鼍不敢居。有一丈夫,将涉之。孔子使人并崖而止之曰:“此悬水四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不敢过,鼋鼍不敢居,意者难可济也!”丈夫不以错意,遂渡而出。孔子问:“子巧乎?且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曰:“始吾入,先以忠、信;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错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用私。吾所以能入而复也。”孔子谓弟子曰:“水而尚可以忠信而身亲之,况于人乎?”

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今若衣服甚盛颜色充盈天下谁肯加若者哉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孔子曰:“由,记之:奋于言者,华也;奋于行者,伐也。君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言之要也;能之为能,不能为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行要则仁。既知且仁,夫有何加矣哉?”

子路问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无也。君子之修其行,未得,则乐其意;既已得,乐其知。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之得,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孔子见荣启期,衣鹿皮裘,鼓瑟而歌。孔子问曰:“先生乐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已得为人,是一乐也;人以男为贵,吾既已得为男,是二乐也;人生不免襁褓,吾年已九十五,是三乐也。夫贫者,士之也,死者,民之终也。处常待终,当何忧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杂言》)

【注】①鼋(yuán)鼍(tuó):中国神话传说中是指巨鳖和扬子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今若衣服甚盛/颜色充盈/天下谁肯加若者哉
B.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今若衣服甚盛/颜色充盈/天下谁肯加若者哉
C.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今若衣服甚盛/颜色充盈天下/谁肯加若者哉
D.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今若衣服甚盛/颜色充盈天下/谁肯加若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将涉之”与“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过小孤山大孤山》)两句中的“方”字含义相同。
B.“言要则知”与“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祭十二郎文》)两句中的“知”字含义不同。
C.“先生何乐也”与“不可以长处乐”(《论语·里仁》)两句中的“乐”字含义相同。
D.“士之常也”与“自在外不常居”(《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常”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子能够深入危险的地方并轻松出来,是凭借忠诚和信任,孔子教育弟子与人交往也应如此。
B.孔子对子路穿着华丽的服饰表示了不满,他认为君子应该低调而谦逊,任何言行都要实事求是。
C.孔子认为君子在没有收获时,以所追求的心意为乐;有了收获以后,以拥有智慧为乐,所以君子没有忧愁。
D.荣启期认为自己快乐的原因是免于贫穷成为高贵的男子,弹奏着瑟唱着歌,然后在正常的情况下等待死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鱼鳖不敢过,鼋鼍不敢居,意者难可济也!
(2)由,记之:奋于言者,华也;奋于行者,伐也。
2023-08-0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横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帝以安重荣杀契丹使者,恐其犯塞,乙亥,遣安国节度使杨彦询使于契丹。彦询至其帐,契丹主责以使者死状,彦询曰:譬如人家有恶子,父母所不能制,将如之何?契丹主怒乃解。刘知远遣亲将郭威以诏旨说吐谷浑酋长白承福,令去安重荣归朝廷,许以节钺。威还,谓知远曰:虏惟利是嗜,安重荣止以袍裤赂之,今欲其来,莫若重赂乃可致耳。知远从之,且使谓承福曰:朝廷已制尔曹隶契丹,尔曹当自安部落。今乃南来助安重荣为逆,重荣已为天下所弃,朝夕败亡。尔曹宜早从化,勿侯临之以兵,南北无归,悔无及矣。承福惧,冬十月,帅其众于知远。知远处之太原东山及崴、石之间,表承福领大同节度使,收其精骑以隶麾下。始,安重荣移檄诸道,云与吐谷浑、鞑靼、契宓同起兵,既而承福降知远,鞑靼、契宓亦莫之赴,重荣势大沮。冬十二月,安重荣闻安从进举兵反,谋遂决,大集境内饥民,众至数万,南向邺都,声言入朝。初,重荣与深州人赵彦之俱为散指挥使,相得欢甚。重荣镇成德,彦之自关西归之,重荣待遇甚厚,使彦之招募党众,然心实忌之,及举兵,止用为排陈使,彦之恨之。帝重荣反,壬辰,遣护圣等马步三十九指挥击之。以天平节度使杜重威为招讨使,安国节度使马全节副之。戊戌,杜重威与安重荣遇于宗城西南,重荣为偃月陈,官军再击之,不动。重威惧,欲退。指挥使宛丘王重胤曰:兵家忌退。镇之精兵尽在中军,请公分锐士击其左右翼,重胤为公以契丹直冲其中军,彼必狼狈。重威从之。镇人陈稍却,赵彦之卷旗策马来降。彦之以银饰铠胄及鞍勒,官军杀而分之。重荣闻彦之叛大惧退匿于辎重中官军从而乘之镇人大溃,斩首万五千级。重荣收余众走保宗城,官军进攻,夜分,拔之。重荣以十余骑走还镇州,城自守。天寒,镇人战及冻死者二万余人。契丹闻重荣反,乃听杨彦询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契丹灭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重A荣B闻C彦D之E叛F大G惧H退I置J于K辎L重M中N官O军P从Q而R乘S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帅其众归于知远”与“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归”字含义不同。
B.“帝闻重荣反”与“臣具以表闻”(《陈情表》)两句中的“闻”字含义和用法不同。
C.“婴城自守”与“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两句中的“婴”字含义相同。
D.“会天寒”与“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两句中的“会”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安重荣杀害了契丹使者,后晋高祖担心契丹进犯边境,于是派杨彦询出使契丹;杨彦询到达契丹牙帐之后,契丹国主就责问使者之事。
B.刘知远派遣使者向白承福阐述其跟随安重荣的危害,白承福最终归降了刘知远;鞑靼、契宓也没有和安重荣一起起兵,安重荣气势受阻。
C.受安从进举兵反叛的影响,安重荣便下定决心谋反,招集境内饥民,举兵南向邺都;投靠安重荣的赵彦之因没有受到重用,心里充满遗憾。
D.面对安重荣布下的偃月阵,官军两次进攻都不能破阵,领军的杜重威心里害怕;王重胤建议杜重威不能阵前退兵,最终取得战斗的胜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彦询曰:“譬如人家有恶子,父母所不能制,将如之何?”
(2)今乃南来助安重荣为逆,重荣已为天下所弃,朝夕败亡。
2023-07-2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