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皆谏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王曰:“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随时制法,因事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也不必一道,而便国不必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者志淫,则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者民,则是吴、越无秀士也。且圣人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夫进退之节衣服之制者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贤者也。故齐民与俗流,贤者与变俱。故谚曰‘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不及也。”遂胡服招骑射。

(节选自《史记·赵世家》)

材料二: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图之也!”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进A退之BC衣服D之制者E所以齐常民FGH所以论贤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羲,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华夏民族的始祖,与燧人氏、神农氏并称“三皇”。
B.易,形容举止轻率,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乱易整”的“易”意思不相同。
C.“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与“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以”用法相同。
D.负,凭借,倚仗,与成语“不负众望”中的“负”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准备推行胡服骑射,他的想法得到了大臣肥义的支持,但是受到赵文和公子成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应该顺应中原地区的习俗。
B.赵武灵王认为法制、诏令要顺应时代需要,衣服、器械要便于使用,国家礼制并非一成不变,只要使国家获得便利,不一定要仿效古法。
C.赵武灵王担心公子成不穿胡服会引起国人议论,亲自前往劝说,告诉公子成推行法令必须从赵国的贵族做起,希望公子成能够做出榜样。
D.赵国三面都有强敌,推行胡服骑射既有利于加强国境四周的守备,也有机会报中山国入侵之仇,这是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重要原因。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
(2)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
5.赵武灵王说服赵文等人和公子成同意胡服骑射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2024-03-2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咸阳市高考模拟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山与燕、赵为王,齐闭关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欲割平邑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蓝诸君患之。张登谓蓝诸君曰:“公何患于齐?”蓝诸君曰:“齐强,耻与中山侔名,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燕、赵好位而贪地,吾恐其不吾据也。大者危国,次者废王,奈何吾弗患也?”张登曰:“请令燕、赵固辅中山而成其王,事遂定。公欲之乎?”蓝诸君曰:“此所欲也。”张登曰:“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说公。”蓝诸君曰:“愿闻其说。”登曰:“王之所以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者,其实欲废中山之王也。王曰:‘然’。然则王之为费且危。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王必曰:‘子之奈何?’”蓝诸君曰:“然则子之道奈何?”张登曰:“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必遁燕、赵,与王相见。燕、赵闻之,怒绝之,王亦绝之,是中山孤,孤何得无废。以此说齐王,齐王听乎?”蓝诸君曰:“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张登曰:“此王所以存者也。齐以是来,因言告燕、赵而无往,以积于燕、赵。燕、赵必曰:‘齐之欲割平邑以赂我者,非欲废中山之王也,徒欲以离我于中山而己亲之也。’虽百平邑,燕、赵必不受也。”蓝诸君曰:“善。”遣张登往,果以是辞来。中山因告燕、赵而不往,燕、赵果俱辅中山而使其王。事遂定。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注】①蓝诸君:中山国相。②张登:战国时期的政治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B.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C.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D.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之道奈何”与“悔相道之不察兮”(《离骚》)两句中的“道”字含义相同。
B.“王苟举趾以见寡人”与“举手长劳劳”(《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齐以是辞来”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不同。
D.“以积厚于燕、赵”与“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厚”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对中山国和燕、赵国君互相称王的这一做法强烈不满,不屑和中山这样的小国并驾齐驱,想要贿赂燕、赵,出兵讨伐中山国。
B.蓝诸君认为如果燕、赵受赂而不帮助中山国,那么中山国非但不能保存王号,还会使国家面临覆亡的危机,所以心中十分恐慌。
C.在蓝诸君极度焦虑的情况下,张登假扮齐王并进行模拟游说,指出齐国想要废除中山王号的做法不仅耗费巨大而且会有危险。
D.燕、赵两国在得知齐王有关中山国言论之后,果然共同辅助中山国君,让他称王,齐国的阻挠计划宣告破灭,事情终于得以平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必遁燕、赵,与王相见。
(2)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
2024-01-20更新 | 28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五年,康国请归附。时太宗谓侍臣曰:“前代帝王,大有务广土地,以求身后之虚名,无益于身,其民甚困。假令于身有益于百姓有损朕必不为况求虚名而损百姓乎?康国既来归朝,有急难不得不救;兵行万里,岂得无于民?若劳民求名,非朕所欲。所请归附,不须纳也。”贞观十四年,兵部尚书侯君集伐高昌,及师次柳谷,候骑言:“高昌王麴文泰死,克日将葬,国人集,以二千轻骑袭之,可尽得也。”副将薛万均、姜行本皆以为然。君集曰:“天子以高昌骄慢,使吾恭行天诛。乃于墟墓间以袭其葬,不足称武,此非问罪之师也。”遂按兵以待葬毕,然后进军,遂平其国。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北狄世为寇乱,今延陀倔强,须早为之所。朕熟思之,惟有二策:选徒十万,击而虏之,涤除凶丑,百年无患。若遂其来请,与之为婚媾。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矣。以此而言,边境足得三十年来无事。举此二策,何者为先?”司空房玄龄对曰:“遭隋室大乱之后,户口太半未复,兵凶战危,圣人所慎,和亲之策,实天下甚。”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盖苏文弑其主而夺其国政,诚不可忍。今日国家兵力,取之不难,朕未能即动兵众,且令契丹、靺鞨搅扰之,何如?”房玄龄对曰:“昔汉武帝屡伐匈奴,隋主三征辽左,人贫国败,实此之由,惟陛下详察。”太宗曰:“善!”

太宗《帝范》曰:“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民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征伐》)

【注】①延陀:北方部族名、②内政:由妻室主政,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假令A于身B有C益D于百姓E有F损G朕H必I不J为K况L求虚名M而N损百姓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中的“劳”意思不同。
B.咸,理解为全、都,与《桃花源记》“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不同。
C.幸,指幸运,与《阿房宫赋》“而望幸焉”中的“幸”意思不同。
D.殆,指懈怠,与《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康国请求归顺这件事,唐太宗不愿像前代帝王一样贪图虚名,而是从军队和百姓的利益出发指出危害,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B.侯君集讨伐高昌,有人提议趁高昌王葬礼进行突袭,两位副将都表示反对,侯君集也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武德,不是正义之举。
C.对于如何处置北方延陀部的问题,唐太宗认为,要么主战,派大军征讨;要么与之和亲,实施安抚策略。房玄龄赞成和亲之策。
D.唐太宗对盖苏文弑主夺权的举动非常气愤,但是唐太宗没有打算立即出兵征讨盖苏文,而是计划暂且令契丹、靺鞨去搅扰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按兵以待葬毕,然后进军,遂平其国。
(2)选徒十万,击而虏之,涤除凶丑,百年无患。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年春,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至于衡山。使邓廖侵吴。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子重归。三日,吴人伐楚,取驾。驾,良邑也。邓廖,亦楚之良也。楚人以是咎子重。子重病之,遂遇心病而卒。

晋为郑服故,且欲修吴好,将合诸侯。使士句告于齐曰:“寡君愿谋不协,请君临之,使句乞盟。”齐侯欲勿许,而难为不协,乃盟于形外。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六月,公会单顷公及诸侯。已未,同盟于鸡泽。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晋侯怒,谓羊舌赤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读其书曰:“日君乏使,使臣斯司马。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跳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使干大命寡人之过也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锋为能以刑位民矣,反役,与之礼食,使佐新军。

(选自《左传·襄公三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使干大命/寡人之过也/
B.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使干大命/寡人之过也/
C.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使干大命/寡人之过也/
D.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使干大命/寡人之过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军尉,古官名。春秋时,晋国军队设上、中、下三军军尉,以中军尉为最尊。
B.已未,干支之一,此处纪日,和《登泰山记》“戊申晦”中的“戊申”用法相同。
C.“事君不辟难”与“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D.“敢有不从”与“张良是时从沛公”(《鸿门宴》)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吴失利,受到楚国人责备,子重不痛快,心病发作而死。
B.郑国顺服后,晋国想和吴国修好,准备会合诸侯。齐侯在形水之外与晋国结盟。
C.虽然解狐是祁奚的仇人,但当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侯问谁来接替他时,祁奚还是推荐了解狐。
D.晋侯要杀掉魏绛,是因为晋侯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行列,魏绛杀了扬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2)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
5.为什么晋侯最终没有杀魏绛,反而任命他为新军副帅?请简要概括。
2023-06-29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益州大都督窦轨奏称反,请发兵讨之,上曰: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贞观元年,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徵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徵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徵,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B.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C.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D.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獠,面貌凶恶和夜间打猎的意思,獠也泛指南方各少数民族。本文指后者。
B.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因此以“干戈”作兵器的通称,后引申为战争:
C.贞观元年,帝王年号纪年法。我国古代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和帝王年号干支兼用法。
D.太子少师,古代官名。与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少”,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反对窦轨的意见,认为獠人居深山,有时出来掠夺,相沿成习,地方官如果能用恩德信义安抚他们,自然相安无事,不可轻动干戈。
B.面对长孙顺德的受贿事件,唐太宗认为奖赏会让知耻者幡然醒悟,甚至比惩罚他更能起到作用,希望他能够从中领悟,引以为戒。
C.唐太宗以弓箭平定了天下,对弓箭比较熟悉,他自以为得良弓,但实际都不是良材,由此领悟到自己虽取得了天下,却并不能通晓天下事务。
D.唐太宗命令温彦博责备魏徵,太宗认为魏徽今后应当注意“形迹”,魏徽自己则认为注意了“形迹”国家就可能灭亡,不同意皇帝的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犹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
(2)或告右丞魏徽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
2023-06-2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考(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对曰:“不然。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上然之。封德彝非之曰:“魏征书生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征曰:“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上卒从征言。贞观二年六月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将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陛下不可不从也。”因请遣中使赍钱四百缗、绢四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①浇讹:浮薄诈伪。②出降:此处指帝王之女出嫁。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A征B书C生D未E识F时G务H若I信J其K虚L论M必N败O国P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与《谏太宗十思疏》“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的“深”字含义不同。
B.戊子,文中是指一种干支纪日法,古时还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时。
C.矜,文中意为骄傲,与《促织》“虫翘然矜鸣”的“矜”字含义相同。
D.故,意为原因,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和大臣们谈论百姓教化时,魏征认为经历过战乱的百姓容易接受教化,如同饥渴之人容易对饮食满足,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B.长乐公主将要出嫁时,唐太宗下令她的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进谏阻止,唐太宗并不同意,将这件事转告皇后,由她决定。
C.皇后知道魏征在长乐公主出嫁之事上的谏言后,就请求派宫中的宦官赏赐魏征财物,并勉励魏征要始终保持正直之心不要改变。
D.魏征在朝廷上的直言进谏曾触怒过唐太宗,唐太宗下朝后也曾生气地表示要杀掉魏征,而皇后却巧妙地化解了唐太宗心中的怒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2)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
5.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魏征在向唐太宗进谏时,每每引用历史,请结合材料概述他引用了哪些史实。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靖郭君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而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时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信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来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靖郭君:战国时齐威王的儿子田婴,封于薛(在今山东省滕县),靖郭君是他的封号。②慊:通“惬”,快心,满意。③过颐豕视:下巴太大,看起来好像一只猪。④昭阳:楚昭王后裔,原为大司马,主管楚国军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时/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
B.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时/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
C.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时/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
D.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时/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靖郭君善齐貌辨”与“善刀而藏之”(《庖丁解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B.“王之方为太子之时”与“方其破荆州”(《赤壁赋》)两句中的“方”字含义相同。
C.“谢病强辞”与“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两句中的“强”字含义不同。
D.“故人非之不为沮”与“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非”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貌辨为人有很多缺点,门人讨厌他,甚至有人劝说靖郭君辞退他,而靖郭君不但没听从别人的劝说,反而更加礼遇齐貌辨。
B.齐貌辨明知宣王与靖郭君不合,自己去晋见宣王会有生命之虞,但为了使靖郭君取得宣王的信任,他义无反顾地返回齐国都城。
C.靖郭君对齐貌辨并非完全言听计从,其明证是在立太子和楚国想以地换薛这两件事上,他不同意齐貌辨的看法,未采纳其建议。
D.宣王听了齐貌辨的话之后,为自己误解了靖郭君而深感愧疚,让齐貌辨请回靖郭君并亲自到郊外迎接,继而又委之以重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靖郭君之于寡人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
(2)靖郭君来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
2023-06-0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拟预测(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

燕王以书间,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竭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心所望之?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意君曰,余且匿心以成而过,不先王以明而恶,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乐间怨不用其计,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B.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C.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D.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报曰”与“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句中的“反”字含义相同。
B.“燕王以书让间”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让”字含义不同。
C.“不顾先王以明而恶”与“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两句中的“顾”含义不同。
D.“卒留赵,不报”与“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卒”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栗腹受燕王之托带着礼物拜见赵王,宴饮三天后,他返回燕国,建议进攻赵国,这个建议得到了燕王肯定,燕王便立即派栗腹和庆秦攻赵。
B.燕王喜就燕国进攻赵国一事询问乐间,乐间不同意这个决策,他认为赵国实力尚存,就算是以三倍兵力也不能战胜赵国,燕王听后很生气。
C.燕国发兵六十万打赵国,赵国名将廉颇、乐乘迎战,大败燕军;于是,乐间离开燕国,燕王喜写信给乐间,信中责备、谢罪之意兼有。
D.乐间离开燕国后,燕王喜向乐间承认错误,并分析了乐间之所以离开燕国的原因,同时他也希望乐间能重返燕国效力,但是乐间没有听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
(2)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制也,唯君图之!
2023-06-0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考(四)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七年,郑与晋盟鄢陵。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来伐,围郑三月,郑以城降楚。楚王入自皇门,郑襄公肉袒掔羊以迎,曰: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弊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君王迁之江南,及以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惟命是听。庄王为三十里而后舍。楚群臣曰:自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劳矣。今得国舍之,何如?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庄王闻,还击晋。郑反助楚,大破晋军于河上。十年,晋来伐郑,以其反晋而亲楚也。

十一年,楚庄王伐宋,宋告急于晋。晋景公欲发兵救宋,伯宗谏晋君曰:天方开楚,未可伐也。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字子虎,诓楚,令宋毋降。过郑,郑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楚。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许。于是楚登解扬楼车,令呼宋。遂负楚约而致其晋君命曰:晋方悉国兵以救宋,宋虽急,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楚庄王大怒,将杀之。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庄王曰: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解扬曰: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将死,顾谓楚军曰: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楚王诸弟皆谏王赦之,于是赦解扬使归。晋爵之为上卿。

(取材于《史记·郑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
B.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
C.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
D.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句式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的“及”与《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及”字含义不同。
B.“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中的“却”与《六国论》中“李牧连却之”中的“却”字含义不同。
C.“其来持两端”中的“持”与《荆轲刺秦王》中“持千金之资币物”的“持”含义相同。
D.“若之许我”中的“若”与《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若”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围困郑国三个月,郑举国降楚,郑襄公出迎并表达了自己的诚意。
B.楚庄王讨伐郑国,是为了使不驯服的国君屈服,并不想吞并郑国的土地。
C.楚王要挟解扬,令其叫宋国投降,解扬为了让楚王放松警惕,答应了要求。
D.在众兄弟的进谏下,楚王赦免了解扬,让他回到晋国,晋国授予解扬上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郑,郑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楚。
(2)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
2023-06-0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考(三)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统和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四年,徙彰愍宫使。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节选自《辽史•萧韩家奴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年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帑廪,粮仓钱库。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史笔,既可以代称历史记载,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是“史官”的意思。
D.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帝王一般都有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却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主管栗园时,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把握好分寸,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告诫皇上,治盗的方法并非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坚决拒绝;他直言穆宗英明,让皇上默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
(2)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2023-05-2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陕西省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