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 道试题
1 . 下列对文本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裴楷字叔则,弱冠知名,尤精《老》《易》,少与王戎齐名。钟会荐之于文帝,辟相国掾。贾充改定律令,以楷为定科郎。事毕,诏楷于御前执读,平议当否。武帝为抚军,妙选僚采,以楷为参军事。石崇以功臣子有才气,与楷志趣各异,不与之交。长水校尉孙季舒尝与崇酣燕慢傲过度崇欲表免之楷闻之谓崇曰足下饮人狂药责人正礼不亦乖乎崇乃止。

楷性宽厚,与物无忤。不持俭素,每游荣贵,辄取其珍玩。虽车马器服,宿昔之间,便以施诸穷乏。尝营别宅,其从兄衍见而悦之,即以宅与衍。梁、赵二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楷岁请二国租钱百万,以散亲族。人或讥之,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安于毁誉,其行己任率,皆此类也。

楷子瓒娶杨骏女,然楷素轻骏,与之不平。骏既执政,乃转为卫尉。及骏诛,楷以婚亲收付廷尉,将加法。是日事起仓卒,诛戮纵横,众人为之震恐。楷容色不变,举动自若,索纸笔与亲故书。赖侍中傅祗救护得免,犹坐去官。太保卫瓘、太宰亮称楷贞正不阿附,宜蒙爵土,乃封临海侯。代楚王玮为北军中侯。玮怨瓘、亮斥己任楷,楷闻之,不敢拜,转为尚书。楷长子舆先娶亮女,女适卫瓘子,楷虑内难未已,求出外镇,垂当发而玮果矫诏诛亮、瓘。玮以楷前夺己中候,又与亮、瓘婚亲,密遣讨楷。楷素知玮有望于己,闻有变,单车入城,匿于妻父王浑家,故得免难。

楷有渴利疾,不乐处势。王浑为楷请曰:“楷受先帝拔擢之恩,复蒙陛下宠遇,诚竭节之秋也。然楷性不竞于物,安于淡退,有识有以见其心也。楷今委顿,臣深忧之。光禄勋缺,以为可用。”不听。及疾笃,诏遣黄门郎王衍省疾。卒,时年五十五,谥曰元。

(选自《晋书·裴楷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长水校尉孙季舒尝与崇/酣燕/慢傲过度/崇欲表免之/楷闻之/谓崇曰/足下饮人狂药责人/正礼不亦乖乎/崇乃止
B.长水校尉孙季舒尝与崇酣燕/慢傲过度/崇欲表免之/楷闻之/谓崇曰/足下饮人狂药责人/正礼不亦乖乎/崇乃止
C.长水校尉孙季舒尝与崇/酣燕慢傲过度/崇欲表免之/楷闻之/谓崇曰/足下饮人狂药/责人正礼/不亦乖乎/崇乃止
D.长水校尉孙季舒尝与崇酣燕/慢傲过度/崇欲表免之/楷闻之/谓崇曰/足下饮人狂药/责人正礼/不亦乖乎/崇乃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
B.文帝,皇帝的谥号,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功绩给予的一种褒奖称号。
C.婚亲,有婚姻关系的亲戚。文中指裴楷与杨骏两家儿女结为婚姻的亲戚关系。
D.黄门郎,又称黄门侍郎。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宫禁之门谓之黄闼,故有此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裴楷年少有名,屡获任用。裴楷年少时有名声,经钟会推荐,被征辟为相国掾,以定科郎身份参与朝廷律令的修改;武帝精选属下,任裴楷为参军事。
B.裴楷性格宽厚,轻财仗义。裴楷为人宽厚,与人无仇;堂兄裴衍喜欢他的别院,他就慷慨相送,还把每年索要来的几百万租钱,散发给自己家中的穷亲戚。
C.裴楷不附姻亲,从容应变。裴楷一向看不起姻亲杨骏,杨骏执政后,裴楷就转任卫尉,后来杨骏被杀,裴楷也被捕交付廷尉,然而他神色不变,举动自如。
D.裴楷遭遇变故,最终免难。裴楷在两位姻亲的推荐下代替楚王司马玮担任北军中侯,司马玮掌权后报复他,派人讨伐裴楷,裴楷藏匿在岳父家,才得以免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安于毁誉,其行己任率,皆此类也。
(2)王浑为楷请曰:“楷受先帝拔擢之恩,复蒙陛下宠遇,诚竭节之秋也。”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沈,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平?”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倪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墓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主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卷八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B.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C.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D.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山东指崤山以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代诸侯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C.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始于西周,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后代为虚衔。
D.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上称下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太子怨恨秦王。燕太子丹与秦王在少年时很要好,到秦王嬴政被立为王,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秦王对他不好,太子很怨恨他。
B.太傅鞠武给太子推荐了田光。太傅的谋划不能解除太子急迫、忧愁烦乱的心情,鞠武就为他推荐了智虑深远而且勇敢沉着的田光。
C.太子丹对田光非常恭敬。表现在太子迎接田光先生时倒退着走为他引路,跪着为他拂拭座席,不待田光坐稳,就屈膝向前虚心请教。
D.田光是有节操、讲侠义的人。他的自杀不仅仅是要激励荆卿勇敢而行,而且也以死明志,表明自己是不会泄露机密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本中所学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4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因人力而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函陵               军:驻扎B.又欲肆其西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     敝:损害D.以乱易整,不          武:威武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壮也,犹不如人   ②因人力而敝之   ③邻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⑥微夫人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翻译下列句子。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建,字子孟,河东人也。孝武天汉中,守军正丞, 贫亡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慰荐走卒,甚得其心。时监军御史为奸,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建欲诛之,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斩之则斩。”于是当选士马日,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建从走卒趋至堂皇下拜谒,因上堂皇,走卒皆上。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中,遂上奏曰:“臣闻军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今监御史公穿军垣以求贾利,私买卖以与士市,不立刚毅之心,勇猛之节,亡以帅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用文吏议,不至重法。《黄帝李法》曰:‘壁垒已定,穿窬不由路,是谓奸人,奸人者杀。’臣谨按军法曰:‘正亡属将军,将军有罪以闻,二千石以下行法焉。’丞于用法疑,执事不诿上,臣谨以斩,昧死以闻。”制曰:“《司马法》曰‘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何文吏也?三王或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或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或将交刃而誓,致民志也。建又何疑焉?”建由是显名。后为渭城令,治甚有声。值昭帝幼,皇后父上官将军安与帝姊盖主私夫丁外人相善。外人骄恣,怨故京兆尹樊福,使客射杀之。客藏公主庐,吏不敢捕。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主使仆射动渭城令游徼伤主家奴。建报亡它坐。盖主怒,使人上书告建侵辱长公主,射甲舍门。知吏贼伤奴,辟报故不穷审。大将军霍光寝其奏。后光病,上官氏代听事,下吏捕建,建自杀。吏民称冤,至今渭城立其

(节选自《汉书·胡建传》)


【注】①窬(yú):捷径孔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
B.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
C.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
D.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正丞:军正指古代军中执法官,掌军事刑法。汉设军正丞,是军正的副职。
B.二千石:汉朝官员俸禄等级,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故以“二千石”代郡守。
C.三王:文中指夏、商、周三朝第一位帝王的总称,夏商、周合称为“三代”。
D.祠:即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专指为供奉和祭祀祖先或先贤而修建的供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建与士卒共甘苦,深得其心。胡建经常步行,和士卒们生活在一起,并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士卒们都听从胡建的指挥。
B.胡建做事冷静果敢,执法严厉。在处理监军御史私下做买卖的事情时,他秉公执法,先斩后奏,并向朝廷详细禀报了原委。
C.胡建深得皇帝赞誉,名声显扬。对于胡建斩杀监军御史一事,皇帝在诏书中引经据典赞同他的做法,胡建因此而显名。
D.胡建遭受公主陷害,自尽而亡。胡建带人围捕刺客时,一路追射盖主的家奴使其逃散,后遭陷害被抓捕,他自杀身亡。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2)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兵。(《淝水之战》)
(3)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段太尉逸事状》)
2020-02-1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治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西汉时,因为御史多失职,汉文帝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称为“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B.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称病隐居,在庭院中开辟三条小径,只与羊仲、求仲二位隐士来往。后人因此把“三径” 代隐士住处。“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资本。
C.督邮,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
D.元嘉,宋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3.下列对原为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写了《归去来兮辞》。
B.陶渊明仕途短暂。因双亲去世,家里贫穷,他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便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等职。
C.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渊明率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花丛中饮酒,酣畅时便抚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2)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概,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史郑陶、饶奭永审时扶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加直集贤院。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中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隆下始面谕中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竞去。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支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①请郡:指古代京宫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宫。②觖:因不满意而怨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臼/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
B.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臼/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
C.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
D.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人的别名。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B.起居注,职官名,负责侍从皇帝、记载皇帝的言行。它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C.吏部尚书,古代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级辰宫,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科考、升降等事务。
D.元丰,宋神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以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概年少好学,受到重用。科举考试中进士,担任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宋仁宗在般中曾当面对他赏赐。
B.赵概勤于政务,果断严明。在洪州任职时,筑堤防水,解除章江水患;斩杀驻地逃兵,收监陶、黄二人。
C.赵概为人实在,仗义执言。在皇上面前,为郭申锡、苏舜钦等人开脱罪名;担任参知政事,对张茂成提起奏议。
D.赵概见识高远,积极建言。以太子少师一职退休回家,收集材料编写《谏林》,提醒皇上纳谏,得到皇上的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坐失举绳池令张诰兔,久乃起。
(2)降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
2020-01-1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笞怒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蕃上疏驳之曰:“二郡之民,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更选清贤奉公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弥息矣。出为豫章太守。迁大鸿胪。会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复征拜议郎,迁光禄勋。时封赏逾制,内宠猥盛,蕃乃上疏谏曰:“近习以非义授邑,左右以无功传赏。又比年收敛,万人饥寒,不聊生活,而采女【注】数千,食肉衣绮。陛下宜采求失得,择从忠善。使褒责诛赏,各有所归。”帝颇纳其言。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曰:“臣闻人君有事于苑囿,唯仲秋西,顺时讲武,杀禽助祭,以敦孝敬。如或违此,则为肆纵。”书奏不纳。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灵帝即位,封蕃高阳乡候,食邑三百户。蕃固让,章前后十上,竟不受封。蕃与大将军窦武,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帝乳母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大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多行贪虐。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与窦武谋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拔剑叱甫,甫兵不敢近,乃益人围之数十重,遂执蕃。即日害之。宗族、门生、故吏皆斥免禁锢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注]采女:宫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遭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B.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C.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D.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指高级官员选用属员,与皇帝直接选用名士为官的“辟”同为汉代选官制度。
B.郊,即郊祀,是古代帝王在国都近郊祭祀天地神灵、为社稷祈福的一种祭祀活动。
C.食邑,古代君主赐于卿大夫的封地,受封者以赋税为食禄。食邑大小按户数计算。
D.禁锢,指封建时代统治集团禁止异己做官或者参加政治活动,多因党争而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蕃反对讨贼,痛斥官吏暴虐。山贼作乱,公卿力主兴兵征讨,陈蕃严厉驳斥,认为祸根是官吏贪污暴虐,若挑选奉公爱民的官吏,山贼可不战而平。
B.陈蕃直言规劝,指出桓帝过失。陈蕃批评桓帝逾越礼制,滥赏无功之人;指出桓帝在非祭祀时节游猎,实为放纵无度。但这些谏言并未被皇帝采纳。
C.陈蕃不贪名位,一心尽忠国事。当陈蕃被晋封高阳乡侯、赏赐封地时,他一再上书推让,最终没有受封;和窦武等任用贤士,给天下之土带来国家太平的希望。
D.陈蕃嫉恶如仇,事败壮烈赴死。陈蕃憎恨宦官与灵帝乳母勾结,谄媚太后,多行贪虐,与窦武密谋剪除曹节等人;事败后,陈蕃仗剑闯宫,怒叱王甫,被害身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比年收敛,万人饥寒,不聊生活,而采女数千,食肉衣绮。
(2)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
B.顾吾念之                                        顾:回头看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D.相如引车避匿                                 引:调转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羞”字相同的一项是
A.相如每
B.大王必欲
C.而相如叱之
D.以国家之急而私仇也
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是随侍在王公贵族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东西两汉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B.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九宾,宾,同“傧”。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D.上卿,是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
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译文: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啊。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文: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不过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译文:我实在害怕看见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
2019-07-0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易(0.8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谨,字思敬,河南洛阳人也。谨性沉深,有识量,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书》。屏居闾里,未有仕进之志。或有劝之者,谨曰:“州郡之职,昔人所鄙,台鼎之位,须待时来。吾所以优游郡邑,聊以卒岁耳。”太宰元穆见之,叹曰:“王佐材也。”及破六汗拔陵首乱北境,大行台仆射元纂率众讨之。宿闻谨名,为铠曹参军事,从军北伐。纂令谨率二千骑追之,至郁对原,前后十七战,尽降其众。后率轻骑出塞觇贼,属铁勒数千骑奄至,谨以众寡不敌,退必不免。乃散其众骑,使匿丛薄之间,又遣人升山指麾,若分部军众者。贼望见,虽疑有伏兵,既恃其众,不以为虑,乃进军逼谨。谨以常乘骏马一紫一騧贼先所识乃使二人各乘一马突阵而出贼以为谨也皆争逐之谨乃率余军击之其追骑遂奔走因得入塞孝昌元年,又随广阳王征鲜于修礼。军次白牛逻,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遂停军中山。侍中元晏宣言于灵太后曰:“广阳王盘桓不进,坐图非望。又有于谨者,为其谋主。风尘之隙,恐非陛下之纯臣矣。”灵太后深纳之。诏于尚书省门外立榜,募能获谨者,许重赏。谨闻之,遂到榜下曰:“吾知此人。”众人共诘之。谨曰:“我即是也。”有司以闻。灵太后引见之,大怒。谨备论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灵太后意稍解,遂舍之。寻加别将。及太祖崩,孝闵帝尚幼。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莫相率服。护深忧之,密访于谨。明日,群公会议。谨曰:“昔帝室倾危,人图问鼎。嗣子虽幼,而中山公亲则犹子,兼受顾托,军国之事,理须归之。”辞色抗厉,众皆悚动。谨既太祖等夷,护每申礼敬。群公迫于谨,亦再拜。因是众议始定。天和三年,薨于位,年七十六。高祖亲临,诏谯王俭监护丧事,谥曰文。及葬,王公已下,咸送出郊外。配享于太祖庙庭。

(节选自《周书·于谨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谨以常乘骏马一紫一騧/贼先所识/乃使二人各乘一马突阵/而出贼以为谨也/皆争逐之/谨乃率余军击之/其追骑遂奔走/因得入塞/
B.谨以常乘骏马一紫一騧/贼先所识/乃使二人各乘一马突阵/而出贼以为谨也/皆争逐之/谨乃率余军击之其追骑/遂奔走/因得入塞/
C.谨以常乘骏马一紫一騧/贼先所识/乃使二人各乘一马/突阵而出/贼以为谨也/皆争逐之/谨乃率余军击之其追骑/遂奔走/因得入塞/
D.谨以常乘骏马一紫一騧/贼先所识/乃使二人各乘一马/突阵而出/贼以为谨也/皆争逐之/谨乃率余军击之/其追骑遂奔走/因得入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子兵书》又称《孙武兵法》,是中国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吴国将军孙武所撰。
B.辟,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如《张衡传》“连辟公府”即为此意。
C.尚书省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主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
D.配享指功臣祔祀于帝王宗庙,多为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或臣子,经皇帝允许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谨性情深沉,颇具才能。他为人深沉而有见识度量,特别爱好《孙子兵书》;太宰元穆称赞他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B.于谨英勇善战,足智多谋。他随元纂北伐,经过十七场战斗,招降全部敌军;在寡不敌众之时,他分兵藏于草木丛生的地方,迷惑敌人,最后成功进入边塞。
C.于谨勇气过人,为人坦荡。征讨鲜于修礼,灵太后听信他人诽谤,张贴榜文来抓捕于谨,于谨主动上书灵太后,陈述军队滞留缘由,得到灵太后的宽宥。
D.于谨顾全大局,一片赤诚。太祖去世后,孝闵帝年纪尚幼,为了国家的稳固,于谨用自己的威望与地位最终帮助了宇文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率轻骑出塞觇贼,属铁勒数千骑奄至,谨以众寡不敌,退必不免。
(2)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莫相率服。
2019-07-04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2019年河南省十所高中高三阶段性测试(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