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士奇,泰和人。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永乐五年,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帝阅无士奇名,召问。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帝遽命毁籍。六年,帝北巡,命与蹇义、黄淮留辅太子。太子喜文辞,王汝玉以诗法进。士奇曰:“殿下当留意六经,暇则观两汉诏令。诗小技,不足为也。”太子称善。初,帝起兵时,汉王数力战有功。帝许以事成立为太子。既而不得立,怨望。帝又怜赵王年少,宠异之。由是两王合而间太子,帝颇心动。九年还南京,召士奇问监国状。士奇以孝敬对,且曰:“殿下天资高,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帝悦。十二年,帝北征。士奇仍辅太子居守。汉王谮太子益急。帝还,以迎驾缓,尽征东宫官黄淮等下狱。士奇后至,宥之。行在诸臣交章劾士奇不当独宥,遂下锦衣卫狱,寻释之。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初,帝监国时,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士奇曰:“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或有言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帝怒,降一官。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又大理少卿弋谦以言事得罪。士奇曰:“谦应诏陈言。若加之罪,则群臣自此结舌矣。”帝立进谦副都御史,而下敕引过。英宗即位。士奇既耄,子稷傲狠,尝侵暴杀人。复有人发稷横虐数十事,遂下之理。士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伤士奇意,降诏慰勉。士奇感泣,忧不能起。卒,年八十。赠太师,谥文贞。

(选自《明史·杨士奇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B.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C.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D.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文是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所用年号可多达十几个。
B.太子指古代帝王的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儿子,封建时代的太子地位仅次于皇帝。
C.六经指经过孔子整理并传授的六部古籍,具体包括《诗》《书》《礼》《易》《乐》《论语》。
D.礼部为六部之一,负责掌管典礼事务、科举、学校贡举等事,长官称礼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士奇史才出众,而不看重诗才。他凭借史学才华被举荐进入官场,参与辅佐太子时,曾经劝诫太子不要学习诗法小技。
B.杨士奇力辅太子,卷入宫廷斗争。汉王和赵王联手挑拨皇帝和太子的关系,杨士奇坚决维护太子,因此下狱并被关押很久。
C.杨士奇为人正直,维护朝臣。他劝谏皇帝遵行即位时颁布的诏书,宽恕曾经忤逆的臣子;又为虞谦辩白,还帮弋谦争取免罪。
D.杨士奇忠君报国,然而治家不严。他深受数朝皇帝的信任,肩负重任;儿子杨稷傲慢凶暴,最终因为暴虐、杀人而被逮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监国时,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
(2)士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伤士奇意,降诏慰勉。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真卿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四命为监察御史。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之为“御史雨”。

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廩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或谗于禄山,禄山亦密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也。禄山移牒真卿,令以平原、博平军屯七千人防河津,以博平太守张献直为副。无几,禄山果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乃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之。玄宗得平来,大喜,顾左右曰:“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

为宰相所忌,出为同州刺史,转蒲州刺史。为御史唐旻所构,贬饶州刺史。旋拜升州刺史、浙江西道节度使,征为刑部尚书。李辅国矫诏迁玄宗居西宫,真卿乃首率百僚上表请问起居,辅国恶之,奏贬蓬州长史。

代宗嗣位拜利州刺史迁户部侍郎除荆南节度使未行而罢除尚书左丞宰相元载谓真卿曰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宜何真卿怒,前曰∶“用舍在相公耳,言者何罪?然朝廷之事,岂堪相公再破除耶!”载深衔之。

卢杞专权,忌之,改太子太师,罢礼仪使,谕于真卿曰:“方面之任,何处为便?”真卿候杞于中书曰:“真卿以褊性为小人所憎,窜逐非一。今已羸老,幸相公庇之。相公先中丞传首至平原, 面上血真卿不敢衣拭,以舌舐之,相公忍不相容乎?”杞矍然下拜,而含怒心。会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上从之,朝廷失色。

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遂送真卿于龙兴寺。真卿度必死,乃作遗表,自为墓志、祭文。兴元元年,缢杀之,年七十七。贞元元年,谥曰文忠。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七十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代宗嗣位/拜利州刺史/迁户部侍郎/除荆南节度使/未行而/罢除尚书左丞/宰相元载谓真卿曰/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宜何/
B.代宗嗣位/拜利州刺史/迁户部侍郎/除荆南节度使/未行而罢/除尚书左丞/宰相元载谓真卿曰/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宜何/
C.代宗嗣位/拜利州刺史/迁户部侍郎/除荆南节度使/未行而/罢除尚书左丞/宰相元载谓真卿曰/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宜何/
D.代宗嗣位/拜利州刺史/迁户部侍郎/除荆南节度使/未行而罢/除尚书左丞/宰相元载谓真卿曰/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宜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元:玄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河朔,地区名,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C.中书:即“中书省”,掌管制令决策,是中央最高权力机关。
D.墓志:有志和铭两部分,志用韵文撰写,铭用散文概括全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真卿学习勤奋,富有真才实学。他年轻时致力于学业,写文章辞采华美,并且擅长书法;参加进士科考试,荣登甲科。
B.颜真卿事亲孝顺,善断疑狱冤案。他侍奉父母,孝敬异常,远近闻名;在监察御史任上,五原久已不决的冤案,立马辨明。
C.颜真卿胸有城府,颇有远见卓识。他察觉安禄山有叛逆之心时,表面聚会饮酒,迷惑安禄山,暗中修筑城池,调查丁壮。
D.颜真卿忠于朝廷,却受小人排挤。安禄山反叛时,河朔仅他的守城完好;当权者都打击排挤他,后竟被李希烈腰斩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谗于禄山,禄山亦密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也。
(2)真卿以褊性为小人所憎,窜逐非一。今已羸老,幸相公庇之。
2023-04-0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横州市横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于是遂去。

(节选自《鸿门宴》)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拔剑切而   啖:吃。
B.杀人如不能 举:举起来。
C.为大王不取也   窃:私下里。
D.沛公起   如: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壮也,犹不如人
B.待大王来     樊哙侧其盾
C.起,立饮之     取之于蓝,青于蓝
D.我为鱼肉,何辞     若舍郑以东道主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不由自主的震动、警戒泄露出来,寥寥几个字,人物形象就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B.“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勾勒出一个霸气逼人的怒目金刚形象。
C.樊哙闯宴后,形势一触即发,但项羽不怒,稍有缓和。刘邦趁缓和之机,托词离席,显示了其机敏。
D.樊哙指斥项羽,锋芒毕露,使得“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这一软一硬形成了对比,也显示了项羽“骄傲自大”的性格。
2023-04-0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横州市横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B.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C.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D.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的叫及第,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B.《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C.右拾遗,唐朝及后来朝代设置的小官,分左、右拾遗——咨询建议官员,字面意思是捡起皇帝的遗漏(政策失误),相当于当代的监察兼助理机构。
D.布衣,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多穿麻布衣服),在古代有时也借指平民百姓。在本文中指杜甫和房琯穿着麻布衣服交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自己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他的先祖恕、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以此来希望皇帝重用他。
B.杜甫为房琬上疏说情,惹怒了唐肃宗。后因宰相张镐说:“如果让杜甫抵罪,这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怒气才缓解。
C.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但杜甫不礼貌并多有冒犯,导致严武内心恨透杜甫,想杀他,但被手下的人制止了。
D.安禄山叛乱,杜甫避乱奔走于泾、渭等三江流域。一直想要投奔朝廷,即便中途被捕,也想尽办法逃出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2)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
2022-08-02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张邦奇,字常甫,鄞(yín)人。年十五作《易解》及《释国语》。登弘治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出为湖广提学副使。下教曰:“学不孔、颜,行不曾、闵,虽文如雄、褒,吾且斥之。”在任三四年,诸生竞劝。时世宗方为兴世子,献皇遣就试。乃特设两案,己居北而使世子居南。文成,送入学。世宗由此知邦奇。嘉靖初,提学四川,以亲老乞归。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未几选外僚入坊局改右庶子迁南京祭酒以身为教学规整肃。就迁吏部侍郎。丁外艰归。帝尝奉太后谒天寿诸陵,语及择相。太后曰:“先皇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他日可为宰相,其人安在?”帝憬然曰:“尚未用也。”服阕,即召为吏部右侍郎,掌部事。推毂善类,人不可干以私。铨部升除,多受教政府,邦奇独否,大学士李时衔之。郭勋家人犯法,舁重贿请宽,邦奇不从。帝欲即授邦奇尚书,为两人沮止。寻改掌翰林院事,充日讲官,加太子宾客,改掌詹事府。九载考绩,晋礼部尚书。以母老欲便养,乃改南京吏部。复改兵部,参赞机务。帝犹念邦奇,时与严嵩语及之。嵩曰:“邦奇性至孝,母老,不乐北来。”帝信其言,遂不召。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一。赠太子太保,谥文定。邦奇之学以程、朱为宗,与王守仁友善,而语每不合。躬修力践,跬步必谨。昼之所为,夕必书于册。性笃孝,以养亲故,屡起辄退。其母后邦奇卒,寿至百岁。邦奇事寡嫂如事母。所著《学庸传》《五经说》及文集,粹然一出于正。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九》,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未几/选外僚入坊局/改右庶子/迁南京祭酒/以身为教/学规整肃/
B.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未几/选外僚入坊局/改右庶子/迁南京祭酒/以身为教/学规整肃/
C.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未几/选外僚入/坊局改右庶子/迁南京祭酒/以身为教/学规整肃/
D.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未几/选外僚入坊局/改右庶子/迁南京祭酒/以身为教学/规整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子,明清两代亲王嗣子的称号。亲王嫡长子立世子,世袭亲王爵位,诸子封为郡王。
B.服阕,守丧期满除服。“服”指居丧期间穿的白布或麻布丧服或黑衣,“阕”指终了。
C.尚书,古官名,原是宫中掌管文书奏章的官,汉后地位渐高,唐起是各部的最高职位。
D.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又称夏官、武部,掌管武官选用以及工程营造等事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邦奇为官湖广,严格要求学子。他在湖广担任提学副使,要求学子学习方面要像孔子、颜回,行为方面要像曾参、闵损,勤勉为学。
B.张邦奇清正廉洁,坚持公正执法。他掌管吏部事务,不受宰府左右;郭勋的家人触犯法律,郭勋带着丰厚的财物请求宽恕,邦奇不从。
C.张邦奇事亲至孝,多次因孝易官。他在提学四川时,以孝养父母为由请求回家。被晋升为礼部尚书时,因为母亲年老,改任南京吏部。
D.张邦奇推崇理学,著述十分丰厚。他在做学问方面,以程宋理学为宗师,所创作的《学庸传》《五经说》和文集,全是为了主持正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皇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他日可为宰相,其人安在?
(2)躬修力践,跬步必谨。昼之所为,夕必书于册。
2022-07-2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贺州市钟山县钟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为僚佐。璘起兵人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2.下列对文中所涉及划线字的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文中“不知翰林至此”,此处应指“翰林学士”,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
C.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D.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张衡传》中“连辟公府不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D.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5.文中体现了李白怎样的性格特点?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冠,博通经史。嘉枯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命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守,卒全城。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1.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徐州                                      知:担任知州
C.轼武卫营,呼卒长                  诣:下令
D.轼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轼若为滂,母许否乎                  快然自足,不知老将至
B.虽禁军且我尽力                         委身贾人妇
C.使官吏分堵                            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D.卒全                                      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022-04-1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八校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仲方,性歧秀,父友高郢见,异之,曰:“是儿必为国器,使吾得位,将振起之。”贞元中,擢进士、宏辞,为集贤校理,以母丧免。会郢拜御史大夫,表为御史。累进仓部员外郎。会吕温等以劾奏宰相李吉甫不实,坐斥去,仲方以温党,补金州刺史。宦人夺民田,仲方三疏申理,卒与民直。入为度支郎中。敬宗立,李程辅政,引为谏议大夫。帝时诏王播造竞渡舟三十艘,度用半岁运费。仲方见延英,论诤坚苦,帝为减三之二。又诏幸华清宫,仲方曰:“万乘之行,必具葆卫,易则失威重。”不从,犹见慰劳。鄠令崔发以辱黄门系狱,逢赦不见宥。仲方曰:“恩被天下,流昆虫,而不行御前乎?”发用是不死。大和初,出为福建观察使。召还,进至左散骑常侍。李德裕秉政,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德裕罢,复拜常侍。李训之变,大臣或诛或系。翌日,群臣谒宣政,牙阖不启。群臣错立朝堂,无史卒赞候,久乃半扉启,使者传召仲方曰:“有诏,可京兆尹。”然后门辟,唤仗。于时族夷将相,颅足旁午,仲方皆密使识其尸。俄许收葬,故胔骸不相乱。已而禁军横,多挠政,仲方势笮,不能有所绳劾。宰相郑覃更以薛元赏代之,出为华州刺史。召入,授秘书监。人颇言覃助德裕,摈仲方不用。覃乃拟丞、郎以闻。文宗曰:“侍郎,朝廷华选。彼牧守无状,不可得。”但封曲江县伯。卒,七十二,赠礼部尚书,谥曰成。仲方确正有风节,既殁,人多伤之。始高祖仕隋时太宗方幼而病为刻玉像于荧阳佛祠以祈年久而刓晦仲方在郑敕吏治护镂石以闻传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张仲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高祖仕隋时/太宗方幼而病/为刻玉像于荧阳佛祠/以祈年久/而刓晦/仲方在郑/敕吏治护/镂石以闻/传于时
B.始/高祖仕隋时/太宗方幼而病/为刻玉像于荧阳佛祠以祈年/久而刓晦/仲方在郑/敕吏治护/镂石以闻/传于时
C.始/高祖仕隋时/太宗方幼而病/为刻玉像于荧阳佛祠以祈年/久而刓晦/仲方在郑敕吏/治护镂石/以闻传于时
D.始/高祖仕隋时/太宗方幼而病/为刻玉像于荧阳佛祠/以祈年久/而刓晦/仲方在郑敕吏/治护镂石/以闻传于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宏辞,指“博学鸿词”科,唐代科举考试时针对进士及第者特别设置了这一科目。
B.万乘,“乘”指一车四马,“万乘”即一万辆兵车,文中形容军队规模宏大,军容强盛。
C.东都,位置在东的都城,古时有些朝代设置两个都城,隋唐定都长安,设东都洛阳。
D.牧守,“牧”是指一州之长,“守”是指一郡之长,“牧守”泛指治理一方的最高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方富有才华,但仕途不畅。他聪慧出众,科场得意,入仕后历经数朝,职位多次变动,但最终未得到文宗皇帝的认可。
B.仲方仗义执言,为民着想。在金州任刺史时,有宦官侵占民田,他多次上奏疏,为百姓申诉冤屈,最终使正义得到伸张。
C.仲方心怀国家,敢于进谏。他极力劝说敬宗不要耗费大量的资财建造竞渡船只,敬宗虽然没有采纳,但还是慰劳了他。
D.仲方正直仁慈,富有同情心。李训之变时,一些将相被灭族,京城中尸骸到处都是,仲方暗中派人收捡尸体加以安葬。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友高郢见,异之,曰:“是儿必为国器,使吾得位,将振起之。”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2022-03-2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高中、田阳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斜体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B.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C.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D.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发:指刚刚成年。而《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中是结婚的意思。
B.单于:是我国各个少数民族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C.刀笔之吏:刀笔指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刀笔之吏”古代指“审判员”兼“记录员”,指代办文书的小官。
D.太史公: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自称。“太史公曰”依附于《史记》正文之后,是点睛之笔,司马迁以此评论史事,表达思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跟随太尉周亚夫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颜面对刀笔之吏的审讯,于是引刀自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022-03-2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糙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苏东坡文集事略》卷一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B.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D.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     宗:尊奉B.折节读书             折:改变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D.往往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B.闾里,本文指乡里。贾公彦解释说:“在六乡则二十五家为闾,在六遂则二十五家为里”。
C.谪,降职并外放,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谪守巴陵郡”,同义的词还有贬、放、迁等。
D.河北,黄河以北。古文中的河一般指黄河,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已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折射。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022-03-1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