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B.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C.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D.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衡,战略权衡,是战国时期各大国为拉拢各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B.从子,即现代汉语所说的侄子。如果乙是甲亲兄弟的儿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
C.质子,是指人质。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
D.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掌握军政大权,但要听从王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代承袭苏秦旧业,巧获燕王信任。苏代也学习纵横之术,希望自己能够成就像苏秦那样的功业,最后通过为燕王献策,取得燕王信任。
B.苏代分析齐国形势,计赂齐王亲信。苏代认为齐国虽有清济、长城等,但是他们君臣都贪图眼前利益,收买齐王亲信,有助于灭掉齐国。
C.苏代暗助子之夺权,误导燕王视听。苏代与子之是是姻亲关系,所以他力助子之夺取燕国政权,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导致了燕国的混乱。
D.苏代回燕终败齐国,联各国再合纵。燕昭王召回苏代,苏代尽力策划攻打齐国,完成了燕国的夙愿。苏代在燕王的支持下联络各国建立合纵联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
(2)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
5.苏代在消除燕王的恐齐之心时,都列举了哪些理由?
2023-09-2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韩愈传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作《进学解》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改动)

【注】①从:堂房亲属。②辟(bì):征召。③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④比部: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                           寻:不久
B.移江陵府掾曹                    量:酌情
C.愈自以才高,累被摈            黜:贬黜
D.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凡:凡是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作《进学解》自喻 功授刑部侍郎
B.拙世务      称荐公卿间
C.宫市弊      执政览其文而怜
D.愈生三岁孤    颇能诱厉后进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B.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C.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D.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4.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化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B.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而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扬之意。
C.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
D.孟郊和贾岛并称“郊寒岛瘦”,二人以苦吟著称。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从小失去父亲,由同族兄长抚养长大,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说话率直,无所回避,操行正直,不擅长应付世务。对宫市弊端,韩愈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没有听从,使得韩愈发怒。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和张籍关系好。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
6.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023-08-0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文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时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B.“书”,文中指老子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或孙子的孙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
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
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的学说。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
4.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5.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注意两个方面,请你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愍帝建兴元年。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晋元帝大兴三年夏六月,祖逖将韩潜与后赵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出入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及冯铁邀击于汴水,尽获之。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逖牙门童建杀新蔡内史周密降于后赵。后赵王斩之,送首于逖曰:叛臣逃吏,吾之深仇。将军之恶,犹吾恶也。逖深德之。自是后赵人叛归逖者,逖皆不纳,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四年秋七月甲戌,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八月,豫州刺史祖逖以戴渊吴士,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剪荆棘收河南地,而渊雍容统之,意甚怏怏。又闻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B.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C.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D.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酒,官职名,亦指各类首席、主管。军咨祭酒指首席军事参谋。
B.劝课,指在古代,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勉励督责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发展。
C.互市,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间进行往来贸易的通称。
D.立祠,指修建祠堂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也可为活人立祠,但必须是受民爱戴的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力主北伐。他积极向左丞相建言,在缺少兵器兵员的情况下,自铸兵器,自行招募士兵,开始北伐。
B.祖逖善用计谋。他把布袋装上泥土伪装成米袋,又故意让敌人抢去真米,来迷惑敌人,使敌人感到恐惧。
C.祖逖宽厚仁爱。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全力安抚新归附的人,严禁部将侵犯后赵百姓,使边境安宁。
D.祖逖忧愤病逝。他嫉妒戴渊的才能,不满其接收自己收复的土地,又感到北伐大业难以完成,忧愤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逖使韩潜及冯铁邀击于汴水,尽获之。
(2)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5.后赵王为缓和与祖逖的关系,采取了哪些措施?
2023-01-07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4.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是一项(     
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A.我今年已经连续两年谷物不成熟,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会怎么样呢?
B.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暂且怎么办呢?
C.我今年已经连续两年谷物不成熟,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会怎么样呢?
D.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会怎么样呢?
5.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是一项(     
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A.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折断符节割地,因为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所以秦国一定会撤兵。
B.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因为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所以秦国一定会撤兵。
C.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D.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折服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6.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分析正确一项(     
A.对赵国:晓之以厉害,为赵王讲清存魏对赵国的好处,也说明了魏国如果投降秦国将给魏国带来的危害。
B.对燕国:请求发兵不得,便晓之以厉害,为燕王讲明如果魏国屈节割地求和于秦,转头向燕,对燕国极为不利。
C.对燕国:请求发兵不得,便晓之以厉害,为燕王讲明如果魏国屈节割地求和于秦,转头向秦,对燕国极为不利。
D.对赵国:晓之以厉害,为赵王讲清如果投降秦国将给赵国带来的危害,也说明了存魏对赵国的好处。
2022-11-0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八中(东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网上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进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书,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B.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D.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检讨,古代官名,掌修国史。宋时有史馆检讨,明时始属翰林院,与编修同谓之史官。
B.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
C.徙,与文中“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中的“贬”意思相同,都指被贬谪到地方做官。
D.行、草、楷,中国书法三种字体,与篆、隶等同属于中国书法中各具特色的主要书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机警聪明,才华出众。他幼年时读书数遍就能背诵,家中之书无不通晓;苏轼对他的诗文赞赏有加,曾举荐他代替自己做侍从官。
B.黄庭坚性格直率,淡泊名利。面对《实录》内容是否真实的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被贬涪州、黔州时,他没把被贬之事放在心上。
C.黄庭坚性情笃孝,悉心侍母。母亲病了一年,他白天黑夜都细心看护、照料睡觉时衣服都不脱;母亲去世后,他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D.黄庭坚仕途多舛,结局悲惨。他因编写《实录》遭人嫉妒而被贬;因与赵挺之有隔阂,遭人指摘而被削职为民并受拘禁,至死也未得赦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2)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5.黄庭坚在“学问文章”方面有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
2022-10-21更新 | 215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改都官员外郎,迁职方员外郎。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是以复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迁刑部侍郎。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帝曰:“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镈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终狂疏,可内移。”乃改袁州刺史。

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

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终始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湜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亦皆自名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
B.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
C.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
D.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刑部,亦称刑曹、比部,掌管刑法、狱讼、奏谳、赦宥、叙复之事。长官为刑部尚书。
C.畿:古代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京畿即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D.阳春白雪:《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认为是通俗的音乐。
3.把下列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
(2)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
4.文章中韩愈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2022-10-1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多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挚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已而,文龙卒无成。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

崇祯元年,起原官。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救之。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道周不挫,复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上益怒,竟革职。然龙锡亦竟减死。

九年擢右中允。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道周上言:“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体仁衔之。

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是时杨嗣昌夺情,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嗣昌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缞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旧时相。

十七年,北都陷。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①关:指山海关。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B.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C.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D.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翰林,职官名。唐宋为内庭供奉之官,明清则为进士朝考后得庶吉士的称号。
B.夺情,古代官员服丧期未满,因国事需要被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C.兵部,官署名,主管中央及地方官吏的选用、考核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D.墨缞,黑色的丧服。缞,用麻布制成的丧服,披在胸前,服三年之丧所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道周有远见卓识。把守山海关的将领欲仰仗毛文龙来收复失地,黄道周对此持否定意见,后毛文龙以失败告终。
B.黄道周刚直不阿。皇帝赞赏温体仁大规模兴起狱讼,治理郡县,但黄道周完全否定这种治理方式,也否定温体仁的为人。
C.黄道周忠君爱国。钱龙锡蒙冤被判死罪,黄道周力陈此举将给国家带来的危害,并自告奋勇要代钱龙锡前往边疆带兵打仗。
D.黄道周注重礼制。杨嗣昌、陈新甲二人服丧期间被起用,黄道周认为这不符合国家礼制,对此进行激昂地评判。
4.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
(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5.黄道周“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结果如何?为什么?
2022-07-2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篈,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扬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B.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C.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D.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古代男子二十岁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弱冠”等说法。
B.属,连缀,连续;属文,撰写文章,连缀成文。与“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不同。
C.知,主持,掌管。与“四年知杭州”“知县”“知府”中的“知”意思不相同。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他,他能说出古今成败得失的要害。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B.苏轼恪尽职守,注重实情。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修订衙规,从此危害减少了一半。
C.苏轼身先士卒,整治水患。黄河发大水,苏轼带领武卫营的士兵筑起长堤,苏轼过家门而不入,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城市。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两次在杭州任职,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漕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②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5.苏轼任职杭州时,主要做了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居中,字达夫。崇宁中,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初,居中自言为贵妃从兄弟,妃从蕃邸进,家世微,亦倚居中为重,由是连进擢。明年,迁给事中、翰林学士。大观元年,同知枢密院。改资政学士。蔡京以星文变免,赵挺之相,与刘逵谋尽改京所为政。未几,徽宗颇悔更张之暴,外莫有知者。居中知之,即入见言:“陛下建学校兴礼乐以藻饰太平置居养安济院以周拯穷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谴乎?”帝大悟。帝意乃复向京。京再得政,两人之助为多。居中厚责报,京为言枢密本兵之地,与三省殊,无嫌于用亲。经臣方恃权,力抗前说,京言不效。居中疑不己援,始怨之,乃与张康国比而间京。后进知院事。四年,京又罢。居中自许必得相,而帝觉之,不用。政和中,再知枢密院,官累特进。时京总治三省,益变乱法度。居中每为帝言,帝亦恶京专,寻拜居中少保、太宰,使伺察之。居中存纪纲,守格令,抑侥幸,振淹滞,士论翕然望治。丁母忧,旋诏起复。逾年,加少傅,得请终丧。服除,以威武军节度使使佑神观。连封崇、宿、燕三国公。朝廷遣使与金约夹攻契丹,复燕云,蔡京、童贯主之。居中力陈不可,谓京曰:“公为大臣。国之元老,不能守两国盟约,辄造事端,诚非妙算。”京曰:“上厌岁币五十万,故尔。”居中曰:“公独不思汉世和戎用兵之费乎?使百万生灵肝脑涂地,公实为之。”由是议稍寝。其后金人数攻,契丹日蹙,王黼、童贯复议举兵,居中又言:“不宜幸灾而动,待其自毙可也。”不听。燕山平,进位太保,自陈无功,不拜。入朝,暴遇疾归舍,数日卒,年六十五。赠太师、华原郡王,谥文正。

(《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放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陛下建学校兴礼/乐以藻饰太平/置居养/安济院/以周拯穷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谴乎
B.陛下建学校/兴礼乐以藻饰太平/置居养/安济院/以周拯穷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谴乎
C.陛下建学校/兴礼乐/以藻饰太平/置居养/安济院/以周拯穷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谴乎
D.陛下建学校兴礼/乐以藻饰太平/置居养/安济院以周拯/穷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谴乎
2.下列关于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作者班固,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西汉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一。
B.武父子位列将,爵通侯。通侯,原先叫彻侯,为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通侯,避讳不只针对皇帝,还要为亲者避讳,为贤者避讳等。
C.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八荒,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在这里是天下的意思。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古代指天子的宗庙,此外,诸侯五庙,卿大夫三庙,庶民一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居中善于攀援,精于借势。他自称是郑贵妃的堂兄,郑贵妃则因家世低微借重郑居中,在贵妃提携下,郑居中仕途顺利,职务接连擢升。
B.郑居中洞悉政局,揣摩圣意。他在蔡京被罢相之后,出于维护朝廷利益目的,成功游说皇帝。联合蔡京清除赵挺之,刘逵谋等人,并再次执政。
C.郑居中敬畏规则,遵守纲纪。他执政期间恪守法令,阻抑侥幸小人的进用,援引淹滞不升的官员,朝野士大夫多认为国家有希望达到大治局面。
D.郑居中反对轻启战端,主张坚守盟约当朝廷派遣使者与金国相约夹攻契丹之时,他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并严词质问蔡京,但其建议未被采纳。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无罪夷灭者数十家。
(3)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联系全文简要回答作者对郑居中的评价与态度。
2022-06-2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禹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