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2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仁宗嘉佑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遏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上览而置之。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佑,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癸卯,以王安石知江宁府。终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尝起,韩维、吕公著更称扬之。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友王安石之说也维迁庶子又荐安石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 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处,或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曾公亮曰:“安石真辅相材,必不欺罔。”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众谓安右必辞,及诏至,即起视事。九月,以王安石为翰林学士。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安变法》,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友王安石之说也/维迁庶子/又荐安石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
B.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友王安石之说也/维迁庶子/又荐安石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
C.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友王安石之说也/维迁庶子/又荐安石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
D.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友王安石之说也/维迁庶子/又荐安石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司,古代地位或职能相近的三个官署的合称,不同朝代所指不一样,北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
B.秩满,指官吏任期届满。秩,指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可用于指古代官吏的俸禄或古代官职的级别。
C.馆阁,北宋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的通称,分紫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
D.庶子,既可指妾生之子,也可指太子官属,还可指为有爵位者服役的家臣。文中的“庶子”是指家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喜好读书,善于写文章,曾巩曾经把王安石写的文章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声名。
B.朝廷多次宣召任命王安石官职,他总是推辞不接受;宋英宗治平四年,他终于接受担任江宁知府。
C.王安石是一个敢于坚持按自己意见办事的人,他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但是宋仁宗并没有采纳。
D.面对朝中大臣对王安石截然不同的评价,宋神宗仍然坚持下诏任命他,王安石一反常态立即就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3)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遏奔竞之风。
2022-02-25更新 | 19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一模(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炀帝大业八年三月癸巳,上始御师,进至辽水。众军总会,临水为大陈。高丽兵阻水拒守,隋兵不得济。帝命工部尚书宇文恺造浮桥三道于辽水西岸,既成,引桥趣东岸,桥短不及岸丈余。高丽兵大至,隋兵骁勇者争赴水接战,高丽兵乘高击之,隋兵不得登岸,死者甚众。更命少府监何稠接桥,二日而成。诸军相次继进,大战于东岸,高丽兵大败,死者万计。诸军乘胜进围辽东城,即汉之襄平城也。车驾度辽,引曷萨那可汗观战处以慑惮之。因下诏赦天下。命刑部尚书卫文升、尚书右丞刘士龙抚辽左之民,给复十年,建置郡县,以相统摄。

诸将之东下也,帝亲戒之曰:“今者吊民伐罪,非为功名。诸将或不识朕旨,欲轻兵掩袭,孤军独斗,立一身之名以邀勋赏,非大军行法。公等进军,当分为三道,有所攻击,必三道相知,毋得轻军独进,以致失亡。又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辽东数出战不利,乃婴城固守,帝命诸军攻之。又敕诸将:“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辽东城将陷,城中人辄言请降,诸将奉旨,不敢赴机,先令驰奏。比报至,城中守御亦备,随出拒战。如此再三,帝终不悟。既而城久不下。

六月己未,帝幸辽东城南,观其城池形势,因召诸将诘责之曰:“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愿我来恐见病败耳我今来此正欲观公等所为斩公辈耳 公今畏死,莫肯尽力,谓我不能杀公邪?”诸将咸战惧失色。帝因留止城西数里,御六合城。高丽诸城各坚守不下。

七月壬寅,高丽四面钞击,大将军宇文述等且战且行,至萨水,军半济,高丽自后击其后军,诸军俱溃,不可禁止,将士奔还,及还至辽东城,唯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帝大怒,锁系述等。癸卯,引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隋讨高丽》,有增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愿/我来恐见病败耳/我今来此/正欲观公等所为/斩公辈耳/
B.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愿我来/恐见病败耳/我今来此/正欲观公等所为/斩公辈耳/
C.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愿/我来恐见病败耳/我今来此/正欲观公等/所为斩公辈耳/
D.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愿我来/恐见病败耳/我今来此/正欲观公等/所为斩公辈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记录干支历的60个基本单位之一,文中“己未”“壬寅”“癸卯”均属干支纪月。
B.高丽,文中指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C.工部尚书,官职名,隋朝置,为尚书省工部长官,掌管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属正三品。
D.可汗,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柔然、回鹘、吐谷浑、蒙古等建立的汗国,其最高统治者称可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炀帝率领大军进攻高丽,在辽水岸边已经布置好大型军阵,却因为宇文恺建造的浮桥距离对岸短了一丈多宣告首次进攻失败。
B.在少府监何稠将浮桥加长建成后,隋朝各路大军先后渡过辽水,在辽水东岸展开激烈战斗,大败高丽兵马,乘胜包围了襄平城。
C.隋炀帝命令大军在进攻高丽时进止均需汇报、不得专行,假如高丽投降不得出兵攻击,这致使后来贻误战机,辽东城久攻不下。
D.在隋军被高丽军队包抄攻击时,大将军宇文述等人边战边退,刚抵达萨水边,高丽军队就从后面进攻隋军,隋军大败落荒而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亲戒之曰:“今者吊民伐罪,非为功名。”
(2)辽东数出战不利,乃婴城固守,帝命诸军攻之。
2022-02-23更新 | 104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人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破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少不为难。然就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好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
B.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
C.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
D.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明清两代,因为每一位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
B.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唐初品级为正五品上,掌管掌谏议得失,侍从国君,举行典礼时充任司仪。
C.隋炀帝:和文中的唐太宗、梁武帝一样,都是谥号称呼皇帝,出于对最高统治者的崇敬,这三者都是赞美性的谥号。
D.四海: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伤身子的不是身外之物,而是声色滋味,如吃喝、音乐,女色,一旦沉迷其中,就会酿成灾祸。欲望越多,伤害越大。
B.唐太宗能反躬自省,认识到百姓怨叛的源于国君骄奢淫逸,魏征对唐太宗的观点非常赞同,认为符合古代圣君修身律己以治天下的思想。
C.为了论证兼听则明,魏征先引经据典,后用过去许多君主的事例进行对比,最后进行总结归纳,有很强的说服力。
D.对自己“草创与守成孰难”的问题,太宗认为房玄龄的回答很有道理,但是更认同魏征的观点,认为它更符合现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2)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
5.本文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魏征希望唐太宗成为什么样的圣君,请简要概括。
2022-02-22更新 | 32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肇,字伯始,高祖赐名焉。历通直郎、散骑侍郎、魏郡太守。为政清简,加以匡赞,甚有声绩。景明末,为畿内大使,黜陟善恶,赏罚分明。转太府卿,兼御史中尉。持法仁平,断狱务于矜恕。尚书令高肇,世宗之舅,为百僚慑惮,以肇名与己同,欲令改易。肇以高祖所赐,秉志不许,高肇甚衔之。世宗嘉其刚梗。

卢昶之在朐山也,肇谏曰:“知贼将屡以宿豫求易朐山,臣愚谓此言可许。朐山久捍危敝,宜速审之。若必如此,宿豫不征而自伏。持此无用之地,复彼旧有之疆,兵役时解,其利为大。”世宗将从之,寻而昶败。后迁侍中。萧衍军主徐玄明斩其青、冀二州刺史张稷首,以郁州内附。朝议遣兵赴援。肇表曰:“玄明之款,虽奔救是当,然事有损益。且灾俭之年,百姓饥敝,饿死者不少。何以得宜静之辰,兴干戈之役?军粮资运,取济无所。且新附之民,服化犹近,特须安帖,不宜劳之。”世宗并不纳。大将军高肇伐蜀,肇谏曰:“臣闻,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兵者凶器,不得已而后用。且蜀地险隘称之自古镇戍晏然更无异趣岂得虚承浮说而动大军举不慎始悔将何及讨蜀之略愿俟后图世宗又不纳。

肃宗即位,出为使持节,加相州刺史,有惠政。肇于吏事,断决不速,主者谘呈反覆,有时不晓,至于再三,必穷其理,虽宠势干请,终无回挠。方正之操,时人服之。及领军元义之废灵太后,将害太傅、清河王怿,乃集公卿会议其事。于时群官莫不失色顺旨,肇独抗言以为不可,终不下署。正光元年八月卒,年六十九。肃宗举哀于朝堂。赠谥文贞公。

(节选自《魏书·游肇传》,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蜀地险隘/称之自古/镇戍晏然/更无异趣/岂得虚承浮说而动大军/举不慎始/悔将何/及讨蜀之/略愿俟后图/
B.且蜀地/险隘称之/自古镇戍晏然/更无异趣/岂得虚承浮说/而动大军/举不慎始/悔将何及/讨蜀之/略愿俟后图/
C.且蜀地险隘/称之自古/镇戍晏然/更无异趣/岂得虚承浮说/而动大军/举不慎始/悔将何及/讨蜀之略/愿俟后图/
D.且蜀地/险隘称之/自古镇戍晏然/更无异趣/岂得虚承浮说而动/大军举不慎始/悔将何/及讨蜀之略/愿俟后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畿内,古代指王都及其管辖地区。后称“京畿”“京兆”,泛指京城及四周管辖的地方。
B.太府,官署名。北魏孝文帝末年,改少府为太府,以少卿、卿为主官。
C.御史中尉,官职名。北魏由御史中丞改置,北魏战时有军中执法性质,便于监察武官。
D.文德,可指写文章的道德,也可指礼乐教化,文中特指与“武功”相对的礼乐教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肇处理政事稳妥,政绩突出。他初为官便获得声名,转任后公平宽容处理事务,任相州刺史时决断吏事必求其理,当时人们都很佩服他。
B.游肇为人刚直不屈,方正忠义。他对于高肇欲令自己改名,坚决拒绝;而他对于时局多次上疏皇帝,请求谨慎用兵,虽未被采纳,但他忠义可嘉。
C.游肇论事权衡利弊,敢于谏言。他对于敌人多次请求交换朐山以及对于高肇征伐蜀地的行为,都能权衡利弊后向朝廷上奏谏言。
D.游肇德行节操坚定,据理力争。他曾作为使者出使,也曾在吏事上不受宠臣显贵干涉,更曾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去世后皇帝亲自为他举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肇以高祖所赐,秉志不许,高肇甚衔之。世宗嘉其刚梗。
(2)于时群官莫不失色顺旨,肇独抗言以为不可,终不下署。
2022-02-01更新 | 103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2019-2020学年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节选自《墨子·兼爱》)

文本二:

赵季良,字德彰,济阴人也。初仕后唐庄宗,为魏州司录。魏州税多逋负,庄宗为晋王,过督之。季良曰:“殿下方谋攻取而不百姓,一旦百姓离心,恐河北非殿下有也。”庄宗大加钦重。累迁盐铁判官、太仆卿。

明宗天成元年,赍官诰拜孟知祥为侍中。即以为三川制置使,督蜀犒军余钱送京师,且制置两川征赋。是时知祥镇西川,颇不奉诏。会与季良有旧,遂留之不遣,因请为西川节度副使。事无大小,多与参决。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自是季良倾身事知祥,布腹心矣。

季良通敏,善谋略。董璋遣人求昏自结,而知祥心恨璋,未之许也。季良以为宜合从以拒唐。长兴时,进奏官言唐主欲大发兵讨两川。季良请以东川先取遂阆,然后并兵守剑门,则大军虽至,吾无内顾忧矣。未几,唐将石敬瑭因遂阆已破,烧营北归。军前驰报知祥,知祥故藏其书,谓季良曰:“北军渐近,奈何?”季良扣指曰:“不过绵州必遁。”知祥大笑,出书示之。由是甚服其智。

是年,唐明宗即下制,以季良为武泰军节度使。知祥称尊号,是为后蜀高祖。拜季良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既而高祖病甚,召季良与李仁罕、赵廷隐、王处回等同受顾命。高祖晏驾,秘未发丧。处回夜过季良,涕泣不已。季良正色曰:“今强侯握兵,专伺时变,义当速立嗣君,岂可徒相泣耶!”遂与处回立后主而后发丧。以拥戴功加司徒,进太保。广政九年卒,谥文肃。

节选自《后蜀列传·赵季良》)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今异义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如“治乱者何独不然”“季良以为宜合从以拒唐”两句中的“不然”“以为”。
B.“庄宗时为晋王”“董璋时遣人求昏自结”两句中的“时”,都是名词作状语,可以解释为“在当时”“在那时”
C.“谋攻取而不爱百姓”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两句中的“爱”都是动词,可分别解释为“爱护”和“吝惜”.
D.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升降任免的词语很多,如“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累迁”指多次升官。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
B.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
C.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
D.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季良是济阴人,后唐庄宗时担任魏州司录,表现出出众的政治才能,受到庄宗的赏识和器重。
B.赵季良与镇守西川的孟知祥有交情,当他到蜀地担任三川制置使时,被孟知祥留在当地,没有返回京师。
C.赵季良被孟知祥留在蜀中后,参与决断大小事务,深得信任,尽心尽力辅佐孟知祥成为孟知祥的心腹。
D.赵季良深得唐明宗信任,先被任命为武泰军节度使,后又被任命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2)军前驰报知祥,知祥故藏其书,谓季良曰:“北军渐进,奈何?”
5.文本二写到“季良通敏,善谋略”,其“善谋略”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庐江太守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权以状白曹操曰:“严刺史昔为公所用,而李术害之,肆其无道,宜速诛灭。今术必复诡说求救。明公居阿衡之任,海内所瞻,愿敕执事,勿复听受。”因举兵攻术于皖城。术求救于操,操不救,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二万余人。七年秋九月,曹操下书责孙权任子。权召群僚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决。权引周瑜诣吴夫人前定议。瑜曰:“昔楚国初封,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遂据荆、扬,至于南海,传业延祚,九百余年。今将军承父兄余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有何逼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如此便见制于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彼自亡之不暇,焉能害人。”吴夫人曰:“公瑾议是也。”遂不送质。

十三年八月,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威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授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

(《通鉴纪事本末·孙氏据江东》)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B.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C.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D.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指侍从左右供使令的人,也可用以称呼对方,表示对对方的尊敬。《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执事”就是对秦伯的敬称。
B.任子,即人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征戍将领、地方长官、少数民族首领向君主、上司提供人质。纳质者如兵败降敌或反叛,人质要受惩罚或被斩首。
C.南面称孤,即称王称帝。南面,面对南方,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接见群臣或卿大夫接见僚属,都面向南而坐。
D.江表,指长江以北的地区。江,古文中专指长江;表,外面;长江以北的地区从中原地区看,地处长江之外。三国时的江表一般指孙氏的统治地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术不愿归附孙权,还收容孙权反叛逃亡的部属。孙权把这一情况禀报曹操,希望在自己讨伐李术时,曹操不要听信其花言巧语而帮助他。
B.面对曹操索要任子的要求,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张昭、秦松等人犹豫不决;周瑜却认为境内富饶,人心安定,不需受制于人,只需静观局势变化。
C.鲁肃认为荆州与江东相邻,江山险固,沃野万里,百姓富裕,是称帝为王所凭借的资本;所以建议孙权去安抚刘表的部属,拉拢刘备。
D.鲁肃说如果刘备与刘表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就应该安抚他们,同他们结为盟友;如果刘备与他们离心离德,就应另想办法,来成就大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术求救于操,操不救,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二万余人。
(2)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2022-01-26更新 | 12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二月,上御丹凤门楼,赦天下。事毕,盛陈倡优、杂戏于门内而观之。上幸左神策军观手搏、杂戏。庚寅,监察御史杨虞卿上疏,以为:“陛下宜延对群臣,周遍顾问,惠以气色,使进忠若趋利,论政若诉冤,如此而不致升平者未之有也。”衡山人赵知微亦上疏谏上游畋无节。上虽不能用,亦不罪也。八月,上甫过公除,即事游畋,赐与无节。九月,欲以重阳大宴,拾遗李珏帅其同僚上疏曰:“伏以元朔未改,园陵尚新,虽陛下就易月之期,俯从人欲,而《礼经》着三年之制,犹服心丧。遵同轨之会始离京,告远夷之使未复命。过密弛禁,盖为齐人,合宴内庭,事将未可。”上不听。十月壬午,群臣入阁。谏议大夫郑覃、崔郾等五人进言:“陛下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今胡寇压境,忽有急奏,不知乘舆所在。晨夕与近习狎昵,赐与过厚。夫金帛皆百姓膏血,非有功不可与。虽内藏有余,愿陛下爱之,万一四方有事,不复使有司重敛百姓。”时久无阁中论事者,上始甚讶之,谓宰相曰:“此辈何人?”对曰:“谏官。”上乃使人慰劳之,曰:“当依卿言。”宰相皆贺,然实不能用也。上尝谓给事中丁公着曰:“闻外间人多宴乐,此乃时和人安,足用为慰。”公着对曰:“此非佳事,恐渐劳圣虑。”上曰:“何故?”对曰:“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十一月,上将幸华清宫,戊午,宰相率两省供奉官诣延英门,三上表切谏,且言“如此,臣辈当扈从”。求面对,皆不听。谏官伏门下,至幕乃退。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五》,有删改)


【注】①上,这里指唐穆宗。②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而除丧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
B.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
C.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
D.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庚寅,文中指庚寅日,是干支纪日。庚寅日的前一天是己丑日,后一天是辛卯日。
B.重阳,即重阳节,时间为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形成了登高等特定的习俗。
C.乘舆,天子、诸侯乘坐的车,也泛指皇帝用的器物。文中就指皇帝乘坐的车。
D.两省,这里指中书省和门下省。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草拟,由门下省审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穆宗亲临左神策军观看徒手搏、杂戏表演,后来杨虞卿上奏进谏,赵知微也上奏进谏,唐穆宗即使不能采用他们的谏言,也没有怪罪他们。
B.唐穆宗在八月刚刚除去丧服,就沉迷于出游打猎,过分地赏赐臣下。唐穆宗想要在重阳节举行盛大宴会,但遭到了拾遗李珏及其同僚的劝谏。
C.唐穆宗面对谏议大夫郑覃、崔郾等人的进言,竟然不知他们谏官的身份。唐穆宗派人慰问犒劳他们,并采纳了他们的谏言,宰相都祝贺。
D.唐穆宗认为宫外的人经常饮宴游乐是令人欣慰的好事情,体现了国泰民安,大臣丁公著有忧患意识,认为这会成为劳烦皇帝忧虑的开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进忠若趋利,论政若诉冤,如此而不致升平者未之有也。
(2)晨夕与近习狎昵,赐与过厚。夫金帛皆百姓膏血,非有功不可与。
5.同样是劝谏唐穆宗,杨虞卿和李珏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阳人郦食其家贫落魄。沛公麾下骑士适食其里中人,食其见,谓曰:“诸侯将过高阳者数十人皆龌龊不能听大度之言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长揖不拜,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曰:“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楚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汉王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闻言阻之,曰:“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灭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将过高阳者数十人/皆龌龊/不能听大度之言/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B.诸侯将过高阳者数十人皆龌龊/不能听大度之言/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C.诸侯将过高阳者数十人/皆龌龊/不能听大度之言/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D.诸侯将过高阳者数十人皆龌龊/不能听大度之言/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麾下是古时候对将帅的敬称,也可称将帅的部下。“麾”是古代指挥军队用的旗子。
B.长揖是古代交际礼仪风俗,即拱手高举过头顶,鞠躬。是一种多用于平辈之间的行礼。
C.从横即合纵连横,秦国自西向东结交曰“合纵”,六国南北相连,联弱抗强曰“连横”。
D.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农本时代中华民族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多用来代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郦食其前期虽然穷困潦倒,很不得意,但他胸怀大志,有着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在遇到沛公后,聪明才智得以施展。
B.郦食其语出不凡,寥寥数语,就使沛公转变了傲慢的态度,不但对其道歉,而且主动问计并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建议。
C.郦食其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丧失德政、抛弃道义,如果汉王能够行使仁义重封六国后裔,就可以削弱楚国的势力,面南称霸。
D.汉王起初对郦食其的建议完全赞同,并要求他赶紧刻制印信动身去执行这一决策,但听了张良的建议后,又立刻改变了想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2)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祥兴二年二月,厓山破,张弘范等置酒大会,谓文天祥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馀罪,况敢逃其死而贰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赴燕。道经吉州,痛恨不食,八日犹生,乃复食。十月,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守之。既而丞相孛罗等召见于枢密院,天祥入长揖。欲使跪,天祥曰:“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礼,可赘跪乎?”孛罗叱左右曳之地,或抑项,或扼其背,天祥不屈。孛罗欲杀之,而元主及大臣不可。弘范病中亦表奏天祥忠于所事,欲释勿杀,乃囚之。天祥临刑,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再拜,死,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天祥为人丰颐,两目炯然,博学善论事,作文未尝起草,尤长于诗,居狱四年,忠义之气,一著于诗歌,累数十百篇。

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馀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庐陵邓光荐曰:“天祥奉诏勤王,独行其志,屡踬而愈奋。故其军日败,势日蹙,而归附日众,从之者亡家沈族而不悔。虽人心向中国,思赵氏,亦由天祥之神气意度足以感悟之也。”

史臣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耳。宋于德佑亡矣,文天祥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终不可屈,而从容伏锧,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九文谢之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馀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
B.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馀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
C.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馀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
D.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馀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中国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总揽政务的人,与丞相并非一个概念。
B.南人,指南方部分汉人。元朝统治者把全国人分成四等,南人属最下等。
C.中国,上古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文中指南宋。
D.伏锧,古代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于砧上,故称“伏锧”。也泛指被处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弘范认为文天祥在南宋王朝灭亡的时候,已经尽到忠孝之心了,如果效忠元人,也能得到高官厚禄,文天祥坚决地拒绝了。
B.文天祥被元人囚禁期间,元人敬重文天祥的忠义精神和为政才华,始终对他很恭敬,想尽一切办法劝他投降归附。
C.文天祥学问广博,对事物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文思敏捷,在被元人囚禁的日子里,他把对国家的忠义之情,都倾注在诗作中。
D.庐陵邓光荐认为,受到了文天祥精神的感悟,在南宋王朝危急的时候,仍有许多人义无反顾地追随文天祥进行抗元斗争。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范病中亦表奏天祥忠于所事,欲释勿杀,乃囚之。
(2)天祥奉诏勤王,独行其志,屡踬而愈奋。
5.文中两处提到“仁”,结合你的理解,文天祥是怎样践行“仁”的?
2022-01-12更新 | 374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廊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上诏耿弇进讨张步。冬十月,张步闻耿弇将至,使其大将军费邑军历下,又令兵屯祝阿,别于泰山、钟城列营数十以待之。奔波河,先击祝阿。自旦攻城,未中而拔之。故开国一角,令其众得奔归钟城。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惧,遂空壁亡去。费邑分遣弟敢守巨里。弇进兵先胁巨里,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敕诸部后三日当悉力攻巨里城,阴缓生口,令得亡归,以弇期告邑。邑至日,果自将精兵三万余人来救之。弇喜,谓诸将曰: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诱致之耳。野兵不击,何以城为!即分三千人守巨里,自引精兵上冈阪,乘高合战,大破之。临陈斩邑,既而收首级以示城中,城中凶惧。费敢悉众亡归张步。弇复收其积聚,纵兵击诸未下者,平四十余营,遂定济南。时张步都剧,使其弟蓝将精兵二万守西安,诸郡太守合万余人守临菑,相去四十里。弇进军画中,居二城之间。弇视西安城小而坚,且蓝兵又精,临菑名虽大而实易攻,乃敕诸校后五日会攻西安。蓝闻之,晨夜警守。至期,夜半,弇敕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菑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攻临菑,西安必救之,攻西安,临菑不能救,不如攻西安。弇曰:西安闻吾欲攻之,日夜为备,方自忧,何暇救人?遂攻临菑,半日,拔之,入据其城,张蓝闻之,惧,遂将其众亡归剧,弇乃令军中无得虏掠,须张步至乃取之,以激怒步。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战弇升王宫坏台望之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大破之飞矢中弇股,以佩刀截之,左右无知者。至暮,罢,弇明旦复勒兵出。耿弇复追张步。步奔平寿,苏茂将万余人来救之。帝遣使告步、茂,能相斩降者,封为列候。步遂斩茂,诣耿弇军门肉袒降。弇传诣行在所,而勒兵入据其城。弇为将,凡所平郡四十六,攻城三百,未尝挫折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光武平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战/弇升王宫坏台望之/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大破之/
B.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战/弇升王宫坏台/望之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大破之/
C.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故/弇升王宫坏台望之/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大破之/
D.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战/弇升王宫坏台/望之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大破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又名岱宗、岱岳、东岳,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禅、祭告天地。
B.蓐食,早晨未起在床席上进餐,谓早餐时间很早。蓐,陈草复生,引申为草席。
C.肉袒,去衣露体。专指在战争中失败一方以此表达甘愿受罚、真心投降的行为。
D.行在所,也称“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巡行所到之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弇攻破祝阿城用时很短,早晨开始没到中午就攻克了,并且故意打开围城一角让这里的守军逃往钟城,使钟城守军恐惧,最终钟城守军弃城逃窜。
B.耿弇下令三天后全力攻打巨里城,并私下让俘虏逃回去告诉费邑攻城时间,果然费邑三天后亲率三万多精兵救援,结果被占据有利地势的耿弇斩杀。
C.在讨论军队是先进攻西安还是临菑时,耿弇认为,西安守军听说要进攻他们,很是担忧自己的处境,所以他们即便听到要进攻临菑也无暇顾及。
D.逃到平寿的张步迎来率领一万多士卒来救援的苏茂,但认为终将失败的张步却斩杀苏茂投降,耿弇就把张步送到光武帝那里,自己整顿军队进驻平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弇复收其积聚,纵兵去诸未下者,平四十余营,遂定济南。
(2)弇乃令军中无得虏掠,须张步至乃取之,以激怒步。
2021-11-08更新 | 29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