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顿丘令,征拜议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宫殿设钟虡。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下A将乱B非命C世之才D不能E济也F能安G之者H其在君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避讳,称已故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重。
B.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明清时也用作对举人的雅称。
C.迁,古代的官职调动,一般指升级,包括升级、降级、转调三种。文中的“迁”即升级。
D.乙未,干支组合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文中“乙未”和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的“壬戌”一样,都是纪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与众不同。他年少时能随机应变,机智敏锐,但放浪形骸,因此桥玄、何顾等认为他非同常人。
B.曹操重视人才。他认为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需要贤才的时候,执政者应该去寻访贤才,唯才是举。
C.曹操仁爱士兵。他下令官府要慰问救济无基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战死士兵家庭,不得停止供应食粮。
D.曹操重视军法。他认为把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不通晓法律的人是可怕的,因此设置理曹掾属之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2)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私于其子孙也。孔子曰: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之。此盖人君之公也。

楚共王出猎而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

子胥将之吴,辞其友中包胥曰:后三年,楚不亡,吾不见子矣。中包胥曰:子其勉之!一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宗庙也,止子是无以为友。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中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哀公曰:诺,吾固将图之。中包胥不罢朝,立于泰廷,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声。哀公曰:有臣如此,可不救乎?兴师敕楚。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欲:中包胥辞曰救亡非为名也辞不受遂退隐终身不见。

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仇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仇也。子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义。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子羔为卫政,刖人之足。卫之君臣乱,子羔走郭门,郭门闭,刖者守门,曰:于此有空。子羔入,追者罢。子羔将去,谓刖者曰:吾不能亏损主之法令,而亲刖子之足。吾在难中,此乃子之报怨时也,何故逃我?刚者曰:断足固我罪也,无可奈何。君之治臣也。倾侧法令。先后臣以法。欲臣之免于法也,臣知之。欲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揪然不乐,见于颜色,臣又知之。君岂臣哉?天生仁人之心,其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既君也。孔子闻之曰: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公行之也,其子羔之谓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欲封申包胥/申包胥辞曰/救亡/非为名也/辞不受/遂退隐/终身不见
B.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欲封申包胥/申包胥辞曰/救亡/非为名也/辞不受/遂退隐/终身不见
C.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欲封申包胥/申包胥辞曰/救亡/非为名也/辞不受/遂退隐/终身不见
D.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欲封申包胥/申包胥辞曰/救亡/非为名也/辞不受/遂退隐/终身不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尧则之”的“则”字是效法的意思,与《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的“则”字含义相同。
B.“出猎而遗其弓”的“遗”字是丢失的意思,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遗”字含义不同。
C.“伐宗庙”的“伐”字是进攻、攻打的意思,与《曹刿论战》中“齐师伐我”的“伐”字含义相同。
D.“君岂私臣”的“私”字是偏爱的意思,与《琵琶行》中“小弦切切如私语”的“私”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尧把帝位传给舜的行为大加赞赏,而对楚共王“楚人遗弓,楚人得之”的说法持有微词。
B.吴师伐楚之时申包胥向秦王哭求援助,他的忠诚感动了秦王,救亡成功后他却谢绝了楚王的封赏。
C.咎犯“不以私事害公义”,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大公无私的干部楷模,值得我们今人学习。
D.卫国君臣之间发生了矛盾,子羔出逃的时候遇到他曾经处以刖刑的人在守门,这个人救助了他。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
②吾在难中,此乃子之报怨时也。何故逃我?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节选自刘向《说苑·介子推不受禄》)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人召之A则亡B遂求其所C在D闻其入绵上山中E于是文公表绵F上山中G而封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君在矣”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唯”字含义不同。
B.“身之文也”的“文”为文饰、修饰之意,与“义过饰非”的“文”含义不同。
C.悬书,指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缣帛上悬挂出来,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后发展成为“揭帖”。
D.表,指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文中“表”则不同,为立石碑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流亡归国后酬劳功臣,唯独把介子推遗漏了,但介子推认为晋文公当上国君,实为天意,功臣不应邀功求赏。
B.文中用不少的笔墨刻画了介子推母亲,她的三番设问,并不是催促儿子去追求名利,而是想考验儿子的意志是否坚决。
C.两文都谈到介子推对漏赏无怨的至纯、介母对其的支持;关于文公,材料一偏重赞文公,材料二偏重写文公悔愧情。
D.材料二较材料一多了“龙蛇之事”,以此借代君臣,既表现众人对介子推的同情,又赞美晋文公爱贤改过的品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2)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5.后人评价介子推为“士君子”,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文本二:

白居易,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袖文一编,年十五六时,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居易A自以逢B好文之主C非次D拔擢E欲以生平F所贮G仰酬恩造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
B.京都,指唐朝首都长安。古人也把首都称作京师,如《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
C.谪,指贬官降职,文段一中“左迁”与文段二中“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也有此意。
D.字,即表字,人的别名,古人有名有字,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名表示礼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2)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
5.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三思慕一行学行就请与结交一行逃匿以避之寻出家为僧,隐于嵩山,师事沙门普寂。睿宗即位,敕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一行固辞以疾,不应命。后步往荆州当阳山,依沙门悟真以习梵律。

(节选自《旧唐书·僧一行》,有删改)

材料二:

玄宗既召见一行,谓曰:“师何能?”对曰:“惟善记览。”玄宗因诏掖庭取宫人籍以示之。周览既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所习读。数幅之后,玄宗不觉降御榻,为之作礼,呼为圣人。

先是,一行师事普寂于嵩山。师尝设食于寺,大会群僧,居数百里者,皆如期而至,聚且千余人。时有卢鸿者,道高学富,隐于嵩山。因请鸿为文赞叹其会。至日,钟梵既作,鸿持其文至寺,其师受之,致于几案上。鸿请普寂曰:“某为文数千言,况其字僻而言怪,盍于群僧中选其聪悟者,鸿当亲为传授。”乃令召一行。既至,伸纸微笑,止于一览,复致于几上。鸿轻其疏脱,而窃怪之。俄而群僧会于堂,一行攘袂而进,抗音兴裁,一无遗忘。鸿惊愕久之,谓寂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其游学。”

一行又尝诣道士尹崇,借扬雄《太玄经》。数日,复诣崇还其书。崇曰:“此书意旨深远,吾寻之数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还也?”一行曰:“究其义矣。”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诀》一卷以示崇。崇大嗟服。

一日,普寂禅师焚香端坐。坐未久,忽闻叩门,连云:“天师一行和尚至矣。”一行入,诣寂作礼。礼讫,附耳密语,其貌绝恭,寂惟云:“是,是。无不可者。”一行语讫,降阶入南室,自阖其户。寂乃徐命弟子云:“遣钟,一行和尚灭度矣。”左右走视之,一行如其言灭度。

(节选自《酉阳杂俎》,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武三思慕一行A学行B就请C与结交D一行E逃匿F以避之G寻H出家为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掖庭,古代既指宫中旁舍,也指宫中官署名,负责掌管宫廷事务。文中指后者。
B.“如素所习读”与“素与副张胜相知”(《苏武传》)两句中的“素”含义相同。
C.“当从其游学”与“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两句中的“从”含义相同。
D.“左右疾走视之”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两句中“疾”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行以生病为由推辞唐睿宗的征召,之后前往荆州当阳山,跟随悟真和尚学习梵律。
B.一行将只看了一遍的宫人名册就都背诵出来了,唐玄宗十分佩服他,并称他为圣人。
C.一行跟随普寂学习期间,普寂曾大会僧侣,连居住在几百里之外的人都如期前来赴会。
D.一行向扬雄借阅《太玄经》,数日后便完全掌握书中奥义,并撰写了《大衍玄图》《义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书意旨深远,吾寻之数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还也?
(2)一行入,诣寂作礼。礼讫,附耳密语,其貌绝恭。
5.卢鸿对一行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上在道,民有献瓜果者,上欲以散试官授之,访于陆贽。贽上奏,以为:“爵位恒宜慎惜,不可轻用。起端虽微,流弊必大。献瓜果者,止可赐以钱帛,不当酬以官。”上曰:“试官虚名,无损于事。”贽又上奏,其略曰:“自兵兴以来,财赋不足以供赐,而职官之赏兴焉;青朱杂沓于胥徒,金紫普施于舆皂。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专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专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今之员外、试官,颇同勋、散、爵号,虽则授无费禄,受不占员,然而突銛锋、排患难者则以是赏之,竭筋力、展劳效者又以是酬之。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视人如草木,谁复为用哉!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则后之立功者,将曷用为赏哉!”

贽在翰林,为上所亲信,居艰难中,虽有宰相,大小之事,上必与贽谋之,故当时谓之内相,上行止必与之俱。然贽数直谏,忤上意,卢杞虽贬官,上心庇之。贽极言杞奸邪致乱,上虽从,心颇不悦。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卷)

文本二: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节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诱人A之方B惟名与利C名近虚D而于教E为重F利近实G而于德H为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访于陆贽”与“径造庐访成”(《促织》)两句中的“访”字含义不同。
B.内相,唐德宗开始,虽朝廷有宰相主政,而翰林学士常值宿内廷,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可否,故号称内相。明朝时内相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尊称。
C.“上虽貌从”与“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貌”字活用情况相同。
D.“贞观”为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出自“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他开创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初唐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贽不赞成用官位来酬报给唐德宗进献瓜果的人,认为只能赐给他们钱帛,但是德宗觉得试官只有个虚名,对事情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B.唐德宗非常信任器重陆贽,无论什么事,都与陆贽商量,无论到哪里去,都有陆贽伴随,所以陆贽敢于直言谏诤,不惧违背德宗的意旨。
C.苏轼赞赏陆贽对上可以纠正皇帝的错误,对下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陆贽提出了很多方面的合理建议,像苦口良药般可以医治重病。
D.唐德宗没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贞观之治的盛况难以再现。苏轼进札子的目的是建议宋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
(2)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
5.文本一第一段中陆贽的奏议属于文本二中提到的哪个方面的奏议?在这个方面陆贽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李及字幼几,郑州人也。举进士,寇准荐其才,擢知兴化军。(及)迁枢密直学士,出知杭州。于时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僚佐惊曰:“江使者兄弟,荣枯大臣如反掌耳。今公不加礼待之,公虽不求福,不畏其为祸乎?”及曰:“待之如是足矣。”既而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闲郡以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僚佐走语及曰:“果然,江使者之言可惧也。”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

(节选自《东都事略·李及传》)

材料二:

曹玮久在秦州,累章求代。上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枢密直学士李及,上即以及知秦州。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非守边之臣,不足以继玮。杨亿以众言告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心亦轻之。会有屯驻禁军白昼夺妇人银钗于市中,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观书如故。将吏皆惊。 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谓旦曰:“向者相公初用及,外廷之议谓及不胜其任,及今材器乃如此,信乎相公知人之明也!”旦笑曰:“外廷之议,何其易得也。 夫以禁军戍边,白昼为盗于市,主将斩之,事之常也,乌足以为异政乎?旦之用及者,其意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边境之事,玮处之已尽其宜矣。 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 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六)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杨亿以众A言B告C旦D不答E及至F秦州G将吏H心亦轻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荣枯,指使人穷达,与《与妻书》中“称心快意”的“快”用法相同。
B.独,指难道,与《促织》中“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中的“独”含义不同。
C.春秋,指年岁、年龄,与成语“春秋鼎盛”中的“春秋”含义不同。
D.相公,指丞相,汉魏以来拜相者必封公,故有此名;也用于对人的尊称。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及任杭州知州时,对过杭使臣江德明未厚礼相待,僚佐提醒他也不以为意。
B.江德明认为李及不应在事务繁重的杭州任职,僚佐跑去将此意转达给了李及。
C.李及担任秦州知州时,禁军轻视他是文人,在集市公然抢劫,李及将他正法。
D.王旦推荐李及为曹玮的接班人,是因为王旦认为他不会自恃聪明,大加变革。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
(2)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5.材料二中众人认为李及“谨厚有行”,请依据材料一分析李及这一特点。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上谓裴寂曰:“(近来)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符”,相符合)朕此意。”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征收)兵, 封德彝(人的姓名)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至于数四。上怒,召而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治理,管理)之得其,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 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地方官),简阅(公务),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

(节选《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正确答案的三个字母写在括号里。
夫A号B令C不D信E则F民G不H知I所J从K天L下M何N由O而P治Q乎R朕S过T深U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在古代一般与皇权相联系,文中三处“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
B.让,文中指责备,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其言不让”的“让”意义相同。
C.征役,常用来表示赋税、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发百姓服兵役。
D.文中“居常简阅”的“居”与《促织》中“居为奇货”的“居”意义不同。
E.文中“夫兵在御之得其道”的“道”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故今具道所以”的“道”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励精图治,不仅将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常常思考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尽职守。
B.魏征认为,要无敌天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数的多少,不必征用“中男”入伍。
C.唐太宗并未立即执行免除租赋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认为,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现。
D.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许诺了百姓就当兑现,既然任用官员就应信任,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恃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材料二: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项王见A人B恭敬C慈爱D言语E呕呕F人有疾病G涕泣H分食饮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指趁机,其与《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句中的“因”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均不同。
B.恨,指遗憾、后悔,其与《鹊桥仙·纤云弄巧》中“飞星传恨”一句中的“恨”字词义不同。
C.三秦,项羽灭秦后,以关中之地分封秦三降将章邯、董翳、司马欣,因以称三王或其所辖地。
D.子房,是张良的字,“字”是古人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一个名字,“名”“字”在意思上并无关联。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任命仪式结束,与汉王谦让之后,韩信便简明扼要地给汉王分析了当下的形势,极大地增强了汉王信心。
B.韩信一方面向汉王极力肯定项羽勇敢、强悍、仁厚,一方面又明确指出项羽只是施与小恩小惠,难得人心。
C.汉王对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的评价,折射出其知人善任而又驾驭有方,展现了他天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
D.“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此乃楚败汉胜一个原因的总结,也隐含汉王自负其胆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2)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
5.李华在《鸿门宴》研读中提出“正方:刘邦在鸿门宴上全身而退取决于一文一武两个助手”的辩题,请你以反方辩手的身份,结合两则材料与课文《鸿门宴》,简要陈述批驳正方观点的理由。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太宗射猛兽于苑内,四发殪四豕。有一雄豕直来马。吏部尚书唐俭下马搏之。太宗拔剑断豕,而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注]击贼耶?何惧之甚!俭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太宗善之,因命罢猎。

张玄素,贞观初,太宗闻其名,召见,访理道。玄素曰:臣观自古已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于此。且万乘之主,欲使自专庶务,日断十事,而有五条不中者,何况万务乎?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缪既多,不亡何待?太宗深纳之。

太宗幸九成宫,还京,有宫人憩津川县官舍。俄而李靖、王珪至,县官移宫人于别所,而舍靖、珪。太宗闻之,怒曰:威福岂由靖等?何为礼靖等而轻我宫人!即令按验津川官属。魏征谏曰:靖等,陛下心膂大臣,又靖等出外,官吏做阙庭法式朝觐,陛下问人间疾苦,靖等自当与官吏相见,官吏亦不可不谒也。至于宫人,供养之外,不参承。若以此加罪,恐不益德音,骇天下耳目。太宗曰:公言是。遂舍不问。

(节选自《大唐新语·规谏第二》,有删改)

文本二:

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心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夫尧、舜之治,辟四门,明四目,通四聪,是以天下辐凑而圣无不照。秦之二世,务隐藏己而断百僚隔捐疏贱而信赵高是以听塞于贵重之臣明蔽于骄妒之人故天下溃叛,弗得闻也。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诬,而远人不得欺也;慢贱信贵,则朝廷谠言无以至,而洁士奉身伏罪于野矣。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明暗第六》,有删改)

【注】上将:指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唐高祖曾封他为天策上将,位高于三公。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依次写出句读处的字母。
务A隐B藏C已D而E断F百G僚H隔I捐J疏K贱L而M信N赵高O是P以Q听R塞S于T贵重U之臣V明W蔽X于Y骄妒Z之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来冲马”中的“冲”字与《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的“冲”字意思不同。
B.“顾而笑曰”中的“顾”字与《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中的“顾”字意思不同。
C.“访以理道”中的“以”字与《送东阳马生序》“以衾拥覆”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均相同。
D.“不合参承”中的“合”字与《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中的“合”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俭怕公猪伤害唐太宗,唐太宗却以过去自己当天策工将时击贼的威风来笑问唐俭“何惧之甚”。
B.唐太宗对津川县官在处理宫女与李靖等大臣住宿问题时的做法非常不满,并欲按验津川县属官。
C.王符在论说时,援引尧舜时期和秦二世时期的例子,意在强调君主应该广泛听取采纳臣子的意见。
D.在王符看来,国君应该适当听取那些地位低贱之人的观点,这样那些权贵之臣就不容易被诬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于此。
(2)若以此加罪,恐不益德音,骇天下耳目。
5.文本二中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但其实臣子的劝谏也很重要,请简要概括文本一中三个劝谏之人的劝谏技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