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04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升焉,曰:“台美夫!”对曰:“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不闻其以观大、视侈、淫色以为明,而以察清浊为聪。君庄王为刨居之台。高不过望国氛,大不过容宴豆,木不妨守备,用不烦官府,民不废时务,官不易朝常。问谁宴焉,则宋、郑伯;问谁相礼,则华元、驷騑;问谁赞事,则陈侯、蔡侯,其大夫侍之。先君以是除乱克敌,而无恶于诸侯。今君为此台也,国民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焉,举国留之,数年成。愿得诸侯与始升焉,诸侯皆距无有至者。而后使太宰启疆请于鲁侯,惧之以蜀之役,而仅得以来。臣不知其美也。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夫君国者,将民之与处;民实瘠矣,君安得肥?且夫私欲弘侈,则德义鲜少;德又不行,则迩者骚离而远者距违。天子之贵也,唯其以公侯为官正,而以伯子男为师旅。

其有美名也唯其施令德于远近而小大安之也若敛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忘其安乐而有远心其为恶也甚矣安用目观故先王之为台榭也,榭不过讲军实,台不过望氛祥。其所不夺穑地,其为不匮财用,其事不烦官业,其日不废时务,瘠硗之地,于是乎为之;城守之木,于是乎用之;官僚之暇,于是乎临之:四时之隙,于是乎成之。夫为台榭,将以救民利也,不知其以匮之也。若君谓此台美而为之正,楚其殆矣!”

(节选自《国语·卷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有美名也/唯其施令德于远/近而小大安之也/若敛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忘其安乐/而有远心/其为恶也/甚矣安用目观/
B.其有美名也/唯其施令德于远近/而小大安之也/若敛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忘其安乐/而有远心/其为恶也/甚矣安用目观/
C.其有美名也/唯其施令德于远近/而小大安之也/若敛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忘其安乐/而有远心/其为恶也甚矣/安用目观/
D.其有美名也/唯其施令德于远/近而小大安之也/若敛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忘其安乐/而有远心/其为恶也甚矣/安用目观/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已去世的,多用于尊长。如先君即已去世的国君,先妣即已去世的母亲。
B.公,爵位名称,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
C.罢,疲劳、疲乏。文中的“国民罢焉”意思是国民被不良政治弄得疲惫不堪。
D.乃,才,表示两事顺承。文中之意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灵王建造了章华之台后,赞叹它十分美观;伍举则认为灵王把土木建筑的高大和涂饰雕镂当作美是错误的,并指出灵王这种认识危害极大。
B.伍举批评楚灵王时,把他与楚庄王进行了鲜明的对比:灵王建台,大量耗费资财,影响农业生产,影响百宫的正常工作,庄王建台则正好相反。
C.伍举认为,做国君的人应当与民同休戚,少做征敛之事,而要藏富于民,百姓富有则国君才能富有;如果国君不奉行德义,就可能近离远叛。
D.对于怎样建造台榭,伍举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不侵占农田,不耽误农时,用城防剩下的木材,占用四季的空闲时间,官员利用工作余暇参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得诸侯与始升焉,诸侯皆距无有至者。
(2)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
5.伍举认为建造台榭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请从“民”的角度加以概括。
2023-01-16更新 | 30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考模拟调研卷(一)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曲沃负者,魏大夫如耳母也。秦立魏公子政为魏太子,魏哀王使使者为太子纳妃而美,王将自纳焉。曲沃负谓其子如耳曰:“汝胡不匡之?方今战国强者为雄,义者显焉。今魏不能强,王又无义,何以持国乎!王中人也,不知其为祸耳。汝不言,则魏必有祸矣。有祸,必及吾家。汝言以尽忠,忠以除祸,不可失也。”如耳未遇闲,会使于齐,负因款王门而上书曰:“曲沃之老妇也,心有所怀,愿以闻于王。”王召入。负曰:“妾闻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妇人脆于志,窳于心,不可以邪开也。是故必十五而笄,二十而嫁,早成其号谥,所以就之也。聘则为妻,奔则为妾,所以开善遏淫也。节成然后许嫁;亲迎,然后随从,贞女之义也。今大王为太子求妃,而自纳之于后宫,此毁贞女之行而乱男女之别也。自古圣王必正妃匹,妃匹正则兴,不正则乱夏之兴也以涂山亡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亡也以妲己周之兴也以太姒亡也以褒姒夫男女之盛,合之以礼,则父子生焉,君臣成焉,故为万物始。君臣、父子、夫妇三者,天下之大纲纪也。三者治则治,乱则乱。今大王乱人道之始,弃纲纪之务。敌国五六,南有从楚,西有横秦,而魏国居其间,可谓仅存矣。王不忧此而从乱无别,父子同女妾,恐大王之国政危矣。”王曰:“然,寡人不知也。”遂与太子妃,而赐负粟三十。王勤行自修,来国家,而齐楚强秦不敢加兵焉。

颂曰:魏负聪达,非哀王,王子纳妃,礼别不明;负款王门,陈列纪纲,王改自修,卒无敌兵。

(节选自《列女传·仁智传·魏曲沃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正/则乱夏之兴也/以涂山亡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亡也以妲己/周之兴也以太姒/亡也以褒姒/
B.不正/则乱夏之兴也/以涂山亡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亡也/以妲己周之兴也/以太姒亡也/以褒姒/
C.不正则乱/夏之兴也以涂山/亡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亡也以妲己/周之兴也以太姒/亡也以褒姒/
D.不正则乱/夏之兴也以涂山/亡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亡也/以妲己周之兴也/以太姒亡也/以褒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指天子及诸侯的法定继承人,《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中“丹”的身份为太子。
B.钟指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多以铜制,与《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的“钟”所指相同。
C.劳意思是慰劳,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劳”意思不同。
D.刺意思是指责,此处是当面指出过失,与《苏武传》“引佩刀自刺”的“刺”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负是魏国曲沃的一个老妇人,是魏国大夫如耳的母亲,她成功劝止魏哀王想把原来婚配太子的妃子纳入后宫的想法,并使哀王改过自修。
B.负提醒如耳:魏国不强大,哀王又不讲道义,不能保住国家,他是一般人,不明此事利害,如果不纠正他,魏国会有祸,自己也会受牵连。
C.如耳未遇进谏的时机,就到齐国出使了;负敲魏王的宫门呈上书信,信上介绍了自己的身份,说有些想法想讲给大王,于是被哀王召入宫中。
D.负劝谏哀王要修明人道固守纲纪,为太子选择合适的妃子,才能天下太平,婚姻大事要遵循礼仪和纲常,混乱纲常会使国政出现危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男女之盛,合之以礼,则父子生焉,君臣成焉,故为万物始。
(2)敌国五六,南有从楚,西有横秦,而魏国居其间,可谓仅存矣。
5.曲沃负得到了史家怎样的评价?请简要作答。
2023-01-16更新 | 26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考模拟调研卷(三)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奉诏修《唐书》,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中子棐字叔弼,广览强记,能文辞,年十三时,见修著《鸣蝉赋》,侍侧不去。修抚之曰:“儿异日能为吾此赋否?”因书以遗之。修卒,代草遗表,神宗读而爱之,意修自作也。服除,知襄州。曾布执政,其妇兄魏泰倚声势来居襄,规占公私田园,强市民货,郡县莫敢谁何。至是,指州门东偏官邸废址为天荒,请之。吏具成至,棐曰:“孰谓州门之东偏而有天荒乎?”却之。众共白曰:“泰横于汉南久,今求地而缓与之,且不可,而又可却邪?”棐竟持不与。泰怒,谮于布,徙知潞州。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
B.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
C.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
D.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指的是有学问的人,与《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含义相同。
B.服除,即脱去了丧服,意为守丧结束,文中指的是欧阳棐为其父欧阳修守丧期满。
C.谁何,盘诘、查问,与《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的“谁何”含义相同。
D.牍,写字用木片,文中指公文,与《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的“牍”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贬至夷陵初,反复阅读自己往日处理的案卷,发现许多是非颠倒、错误判决的案例。
B.欧阳修为政力求宽简,不炫耀治理政绩,不追求名声荣誉,所任职的地方百姓都感到安适。
C.欧阳修深受其父生前断治狱讼事迹的影响,一生重视以仁厚之心处理与民休戚的狱讼案件。
D.《醉翁亭记》的山水之乐、《伶官传序》的盛衰之叹,体现了欧阳修文章滋养身心的观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5.欧阳修的一生不仅福泽民众,也“惠”及子孙。请结合选文概述欧阳棐哪些方面受到其父欧阳修的影响?
2023-01-16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十一月,大学士万安罢。先是,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陛见,赐大红织金衣一袭。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鏊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会幼公主痘殇,太皇太后归罪于广。广惧,饮鸩死。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中言“某送黄米几百石”“某送白米几千石”。上曰:“广食几何,而多若是?”左右曰:“黄米,金也。白米,银也。”上怒,籍之。十五年正月,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翁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十八年正月,上召刘大夏、戴珊面议政事。议毕,上各手白金一锭赐之,曰:“小佐尔廉。”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怨望。”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翼日,上崩。

谷应泰曰: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B.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C.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D.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年,文中指帝王改元的第一年。古代新君即位后,往往会于次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B.游畋,也称“游田”,指游逸打猎、游猎,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盘游”意思相近。
C.“籍没之”与“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两句中的“没”含义相同。
D.“翼日,上崩”与《促织》“翼日进宰”中的“翼日”意思相同,其中的“翼”是通假字,通“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孝宗果断驱逐奸佞,他即位后,虽然大赦天下,但并没有放过先朝那些罪大恶极的奸臣,而是将他们几乎全放逐、斥退。
B.明孝宗能够人尽其才,任用有威望的王恕做吏部尚书,任用敢于直谏的马文升做左都御史,任用善于讽谏的王鏊做侍讲。
C.明孝宗重视国家安全,器重刘大夏,刘大夏一年之中两次请求从两广总督上离任,都没有被准许,还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D.明孝宗善于改正过错,听到周文王不敢沉溺于游猎之事,能够醒悟;宠信宦官李广,至其权倾朝野,最终赐给他毒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2)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怨望。”
5.谷应泰的“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2023-01-1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线上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常山赵云,刘备见而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备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备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备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十九年夏五月,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将兵溯流克巴东。至江州,破巴郡太守严颜,生获之。飞呵颜曰:大军既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容止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分遣赵云从外水定江阳、犍为,飞定巴西、德阳。

备围城数十日,使从事中郎涿郡简雍入说刘璋。时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与简雍同舆出降。群下莫不流涕。备迁璋于公安,尽归其财物,佩振威将军印绶。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备据蜀》)

1.下列对文中画破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备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B.备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C.备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D.备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曲,最初为军队编制,将军辖部、部下有曲,后渐变成军队的代称,与今天的“三部曲”含义不同。
B.“刘备见而奇之”与“今日违情义,此事恐非奇”(《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奇”字含义不同。
C.“此诚不可与争锋”与“诚能得樊将军首”(《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
D.“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与“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殆”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见到常山人赵云,认为他才能出众就真诚接纳他。赵云跟随刘备来到平原,为他统领骑兵。
B.刘备拜访诸葛亮,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建议刘备占据荆州和益州,与孙权结盟,对内修明政治,对外观察时局变化。
C.刘备和诸葛亮情谊日益亲密,并用鱼水关系为喻强调离不开诸葛亮,但关羽、张飞心里不高兴,始终心怀抱怨。
D.刘备派涿郡人简雍进城劝降刘璋,当时官吏和百姓都愿意死战到底,但刘璋为百姓着想,还是打开城门,投降了刘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
⑵“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2023-01-1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嘉二十七年六月,上欲伐魏。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谏曰:“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上曰:“虏所恃者唯马。比及冬初,城守相接,马过河,即成擒也。”秋七月庚午,诏曰:“比得河朔华戎表疏,诉其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掎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是时军旅大起。以兵力不足,悉发六州三五民丁。有司又奏军用不充,富民家赀满五十万,并四分借一,事息即还。乙亥,使王玄谟进围滑台。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攻城数月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乙丑,魏主渡河,众号百万。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余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先是,钟离太守垣护之闻魏兵将至,驰书劝玄谟急攻。玄谟不从。萧斌遣沈庆之将五千人救玄谟。会玄谟遁还,斌将斩之,庆之固谏曰:“佛狸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当。”斌乃止。魏永昌王仁攻项城,拔之。帝恐魏兵至寿阳,召刘康祖使还。仁将八万骑追及康祖于尉武。康祖有众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依山险间行取至,康祖怒曰:“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下令军中曰:“顾望者斩首,转步者斩足!”魏人四面攻之,将士皆殊死战。有流矢贯康祖颈,坠马死,余众遂溃,魏人掩杀殆尽。十二月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上登石头城,有忱色,谓江湛曰:“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所贻之忧,予之过也。”二十八年春正月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帝图恢复》)

【注】①上:指南朝宋的宋文帝刘义隆。魏指北魏。②芮芮:柔然的别称,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
B.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
C.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
D.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虏,俘虏,奴仆;中国古代也指对敌人和东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B.庚午,是天干庚与地支午的组合,它和“惟庚寅吾以降”中“庚寅”都是干支纪日。
C.石头城,和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金陵”都是今天南京的别称。
D.佛狸,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的“佛狸”均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庆之认为以步制骑胜算不大,劝谏宋文帝不要贸然出兵;滑台惨败后,沈庆之以敌我实力悬殊为由,劝说萧斌不要斩杀逃回的王玄谟。
B.王玄谟贪婪好杀,所率军队兵士众多,武器精良,却久攻滑台不下;等到魏军将到时,又因刚愎自用,不采纳众人建议,最终兵败溃逃。
C.刘康祖应召回防时被拓跋仁追上,对副将胡盛之的提议大为不满,下令全军殊死一战;交战中他被流箭射中,坠马身亡,宋军也随之崩溃。
D.魏军乘胜追击,魏主拓跋焘抵达瓜步渡口后,扬言要南渡长江,建康城内大为恐慌,百姓纷纷逃离出城;第二年初,魏军焚屋掠民后撤兵北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诉其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
(2)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了宋文帝的典故,并用“赢得仓皇北顾”生动描述了其北伐失利的败状。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宋文帝“赢得仓皇北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023-01-16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汉弼,字正甫,上虞人。生开岁而孤,母谢氏抚而教之。嘉定九年举进士,授吉州教授。召试馆职,改秘书省正字,改著作佐郎兼史馆校勘,权考功员外郎。出知温州。寻擢太常少卿,以左司谏召,擢侍御史兼侍讲,以户部侍郎致仕

汉弼学明义利之辨为正字时应诏言事极论致灾弭灾之道为校书郎转对举苏轼所言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又论制阃当复其旧,戎司当各还其所,边郡守当用武臣。又公赏罚以励人心,广规抚以用人才。为考功员外,所陈皆切于时务。及为言官,帝奖谕曰:以卿纯实不欺,故此亲擢,宜悉心以告。”

汉弼以台纲久驰,疏三事,曰:定规抚,正体统,远谋虑。首论给事中钱相巧于迎合,睥睨政地,直学士院吴愈不称其职,罢去之。又劾中书舍人濮斗南、左正言叶贲,疏留中不出。贲,松阳人,为时相史嵩之腹心。有使贲互按者,明日贲有他命,而汉弼由是去国。嵩之久擅国柄,帝益患苦之,既复以左司谏召。奏疏论立圣心、正君道、谨事机、伸士气、收人才五事,帝嘉其言,并付行之。

及为侍御史,密奏曰:自古未有一日无宰相之朝,今虚相位已三月,尚可狐疑而不断乎?帝览纳,遂决。乃命范钟、杜范并相,百官举笏相庆,汉弼之力为多。又累章言金渊、郑起之徒,皆畴昔托身私门,为之腹心,盘据要路。至论马光祖夺情,总赋淮东,乃嵩之预为引例之地,乞勒令追服终丧,以补名教

帝尝属汉弼以进人才,退而条具以奏,皆时望所归重。汉弼以受知特异,而奸邪未尽屏汰,论议未能坚定为虑,遂感末疾,居亡何,遂卒,谥曰忠。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一百六十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弼学/明义利之辨/为正字时/应诏言事/极论致灾弭灾之道/为校书郎/转对举苏轼所言/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
B.汉弼学明义利之辨/为正字时/应诏言事/极论致灾弭灾之道/为校书郎/转对举苏轼所言/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
C.汉弼学明义利之辨/为正字时/应诏言事/极论致灾弭灾之道/为校书郎/转对/举苏轼所言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
D.汉弼学/明义利之辨/为正字时/应诏言事/极论致灾弭灾之道/为校书郎/转对/举苏轼所言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意思是交还官职,“致”与《劝学》“而致千里”的“致”字含义不同。
B.“互按”意思是互相抑制,“按”与《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的“按”含义不同。
C.“夺情”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夺”与《寡人之于国也》“勿夺其时”的“夺”字含义相同。
D.“名教”意思是以“正名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名”与《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的“名”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汉弼谈论赏罚公平以激励人心,推广法规以任用人才。担任考功员外郎时,所陈述的都非常符合当时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
B.刘汉弼因为朝廷纲纪长时间松懈,分条陈述了三件事:给事中钱相傲视朝廷,直学士院吴愈不称职,中书舍人濮斗南、左正言叶贲不守法度。
C.朝廷空着相位已有三月,刘汉弼认为自古以来没有一天无宰相的朝代,不能犹豫不决,皇上采纳他的意见,任命范钟、杜范两人一起担任宰相。
D.刘汉弼因为受人知遇不同一般,但是因奸诈邪恶的事或人没有全部除去,思想认识不能坚定而忧虑,最后感染四肢的疾患去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为言官,帝奖谕曰:“以卿纯实不欺,故此亲擢,宜悉心以告。”
(2)又累章言金渊、郑起之徒,皆畴昔托身私门,为之腹心,盘据要路。
2023-01-16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B.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C.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D.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2.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B.魏无忌,战国时魏国的贵族,信陵君是其封号。他与齐国孟尝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C.“薨”指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去世。
D.“虚左”,古人乘车尚左,而在官职排列、待客、居住位置、座次等方面以右为尊位,而以左为卑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嬴让魏公子驾车去拜访自己的朋友,并且故意让魏公子在市场中等待很长时间,目的是为了成就魏公子的美名。
B.信陵君挺身救赵的原因,固然有平原君激将法的作用,其扶危救困的性格才是关建。
C.“从骑皆窃骂侯生”,用“从骑”的“窃骂”主要是来表现侯嬴的无理。
D.魏王害怕秦灭赵以后,先来攻打魏国,因此让大将停军驻扎起来,持观望的态度。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
(2)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3)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2023-01-1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关外易之。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张仪乃请行。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负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於子。张仪曰:秦疆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且臣奉王之节使楚,楚何敢加诛。假令诛臣而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愿。遂使楚。楚怀王至则囚张仪,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子亦知子之贱於王乎?郑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爱张仪而不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不若为言而出之。於是郑袖日夜言怀王曰:人臣各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张仪来,至重王。王未有礼而杀张仪,秦必大怒攻楚。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

张仪既出,未去,闻苏秦死,乃说楚王曰: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馀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举甲出武关,南面而伐,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弱国之救,忘疆秦之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於是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与秦,欲许之。屈原曰:前大王见欺於张仪,张仪至,臣以为大王烹之;今赦不诛,又欲听其邪说,率先事秦。夫匹夫犹不忘仇雠,况君乎?未得秦欢,而先触天下之公愤,臣窃以为非计也。怀王曰: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后而倍之,不可。故卒许张仪,与秦亲。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
B.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
C.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
D.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媵指先秦时期贵族女子出嫁时陪嫁的人,与《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的“媵”含义相同。
B.鱼肉指像鱼肉一样任人宰割,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的“鱼肉”意义用法相同。
C.苏秦是战国时纵横家,提出“合纵”抗秦策略,与《过秦论》中“有苏秦之属为之谋”的苏秦是同一人。
D.仇雠意思是仇人,仇、雠两个词语同义,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及仇雠已灭”的“仇雠”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为了得到黔中土地,尽管不忍开口,但想把献出张仪作为交换条件之念,符合“暴秦之欲无厌”的认识。
B.郑袖认为楚王对秦国没有尽礼,不仅没有献地,还要杀张仪,必然会导致秦国报复,成功混淆了楚王的视听。
C.张仪死里逃生,也不忘记自己策士身份和游说目的,用秦国优越地理位置、强大军事实力等游说、威逼楚王。
D.楚王目光短浅,不辨忠奸,释放张仪,不顾屈原劝阻,献出黔中之地,冒犯天下结好秦国,犯了不知人之错。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疆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
(2)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
5.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资治通鉴《周纪三》)请结合选文与《屈原列传》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张仪不符合孟子口中“大丈夫”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庆历三年八月丁未,以范仲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语人曰:“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仲淹退而上十事,悉采用之。复以富弼为枢密副使,帝以平治责成辅相,命弼主北事,仲淹主西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及安边十三策,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冬十月,以张显之、王素等为都转运按察使。先是,知谏院欧阳修言:“天下官吏既多,朝廷无由遍知其贤愚善恶,乞立按察之法。于内外朝官三丞郎官中选强干廉明者为之,使至州县,遍见官吏。”从之。富弼、范仲淹复请诏中书、枢密,通选逐路转运按察使,不任事者皆罢之。于是显之等首被兹选。仲淹之选监司也,取班簿,视不才者一笔勾之。

壬戌,诏曰:“考课之法旧矣。祥符之际,治致升平,凡下诏条,全务宽大。及此事边,因缘多故,思得应务之才,无亏素餐之道,非赏劝,众志不激励;非甄别,人情不愤悱。”因命范仲淹、富弼更定磨勘法。

十一月丁亥,诏曰:“今之法,推恩太广,以致疏宗蒙泽,稚齿授官,未知立身之道、从政之方,而并阶仕进,非所以审爵重民也。其著为令。”于是更定荫子法,范仲淹、富弼始裁损其制,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自是任子之恩杀矣。

四年夏,帝与执政论及朋党事,范仲淹对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自古以来,邪正在朝,各为一党,在主上鉴辨之耳。诚使君子相朋为善,其于国家何害?不可禁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庆历党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
B.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
C.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
D.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官,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宋代谏官职权很大,“朝夕耳目天子行事”,一切是非“无不可言者”。
B.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特指帝王、丞相的命令或文告。
C.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得到入学、入仕或免罪的权利。文中指官员子孙因先辈功德获得入仕的权利。
D.朋党,即集团、派别,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集团,后多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政治派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锐意进取,致力于天下太平,他多次向范仲淹询问当时的政事,对其上书的十件事,全部予以采用。
B.皇帝重用范仲淹和富弼,让他们分别主持西部和北部边防事务。富弼献上当世事务及安边政策各十多条。
C.欧阳修建议担任按察职务的人须强干廉明,范仲淹选择监察官员时,将不能胜任和没有才干的人一律罢除。
D.官吏考核的法规已经陈旧,不适合海内升平的现状,皇帝就让范仲淹、富弼改革磨勘法来激励官员志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
(2)诚使君子相朋为善,其于国家何害?不可禁也。
2023-01-1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中三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