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房玄龄、王珪掌内外官考,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奏其不平,上命侯君集推之。魏征谏曰:“玄龄、珪皆朝廷旧臣,素以忠直为陛下所委,所考既多,其间能无一二人不当!察其情,终非阿私。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徇国也。”上乃释不问。

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以为:“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傥蒙录此哀鸣,死且不朽!”

玄龄之子遗爱尚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七月癸卯,薨。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珪、征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B.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C.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D.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台阁,是尚书台的别称,文中即为此意,后也用来泛指中央政府机关。
B.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行礼人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虔诚。
C.中国,古代多泛指我国中原地区,文中的“中国”是指当时的唐王朝。
D.癸卯,六十干支之一,可以纪年、月、日,文中“癸卯”是用来纪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玄龄每次与杜如晦商议朝政,皇上都让如晦做决断,而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策略,房、杜二人配合默契。
B.权万纪上奏说房玄龄、王珪考核朝廷内外官员不公正。唐太宗命人核查实情,后经魏征劝说,不再追问。
C.唐太宗东征高丽之时,群臣无人敢于反对,而房玄龄认为自己作为深受皇帝厚恩的重臣,有责任进行劝阻。
D.太宗对房玄龄关爱有加,他们不仅结为儿女亲家,而且在他病情危重的时候,太宗亲临探视,悲伤不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徇国也。
(2)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
5.唐人柳芳评价房玄龄“德亦至矣”。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德”表现在哪些方面。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洪信,并州晋阳人,汉圣太后弟也。后弟六人,洪信居长,少善骑射。后唐明宗在藩时,隶帐下,及即位,爱将朱弘实总领捧圣军,弘实擢洪信为爪牙,渐迁小校。应顺中,潞王举兵,少帝及弘实东奔,捧圣军数百从行,洪信预焉。及次卫州少帝与晋高祖遇因有疑贰谋害晋祖其从兵皆乱时汉祖方护晋祖洪信以兵应之获免清泰中,又为雍王重美牙校。
       晋初,为兴顺左厢都指挥使。汉祖统禁军,迁镇太原,奏隶麾下。汉祖领陈州刺史、左护圣左厢都指挥使,俄加岳州防御使。从汉祖降邺,以警扈之劳,授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武信军节度。
       乾佑中,以群小用事,心怀忧惧,白太后求解军职,出为镇宁军节度。岁余,迁保义军节度。初,杨邪以元从功臣为方镇者不谙政务,令三司择军将分补诸镇都押牙、孔目官,或恃以朝选,藩帅难制。洪信闻内难,即召马步军都校聂召,奉国军校杨德、王建、黄全武、杨进、翟本,右牙都校任温武,护圣都校康审澄及判官路涛、掌书记张洞、都押牙杨昭勍、孔目官魏守恭,悉杀之,诬奏谋逆。
       周广顺初,加同平章事。洪信常以此妄杀自歉,及革命,内不自安。周祖犹以汉太后之故,移镇京兆。本城兵不满千,王峻西征至陕州,以援晋州为辞,又取去数百人。及刘崇北遁,遣禁兵千余屯京兆,洪信益惧,即请入朝,恳辞藩镇,拜左武卫上将军。世宗即位,迁左骁卫上将军。显德五年,改右龙武军统军,从世宗北征,为合流口部署。
       乾德五年,改左骁卫上将军。开宝五年请老,以本官致仕。八年,卒,年七十四。

(节选自《宋史·李洪信传》)

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次卫州/少帝与晋高祖遇/因有疑贰谋害/晋祖其从兵皆乱/时汉祖方护晋祖/洪信以兵应之/获免/
B.及次/卫州少帝与晋高祖遇/因有疑/贰谋害晋祖/其从兵皆乱/时汉祖方护晋祖/洪信以兵应之/获免/
C.及次/卫州少帝与晋高祖遇/因有疑贰/谋害晋祖/其从兵皆乱/时汉祖方护晋祖/洪信以兵应之/获免/
D.及次卫州/少帝与晋高祖遇/因有疑贰/谋害晋祖/其从兵皆乱/时汉祖方护晋祖/洪信以兵应之/获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文中的清泰、明宗、乾德、开宝等都是年号。
B.在古代,爪牙是得力帮手的意思。现多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他们的党羽、帮凶,是贬义词。
C.禁军是封建时代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
D.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辞职归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洪信出身皇戚,早年从军。李洪信是汉圣太后的弟弟,后被朱弘实提拔,逐渐升迁至小校。少帝东奔时,洪信参与了护卫行动。
B.李洪信屡立战功,受到封赏。晋初时,李洪信因立战功,先后被授予兴顺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武信军节度等官职。
C.李洪信担忧时事,为朝解忧。李洪信将聂召、杨德、王建、黄全武、杨进、翟本、任温武、杨昭勍、魏守恭等人全都杀死。
D.李洪信受到猜忌,惶惶不安。周朝建立后,周祖因为李洪信是汉太后弟弟的缘故,让他镇守京兆,后又削弱他的武装力量,洪信忧惧,恳请辞藩镇,入朝为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乾佑中,以群小用事,心怀忧惧,白太后求解军职,出为镇宁军节度。
(2)洪信常以此妄杀自歉,及革命,内不自安。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李兑,字子西,许州临颍人。登进士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按齐州叛卒,狱成,有欲夜篡囚者,兑斩之,人服其略。张尧佐判河阳,兑言尧佐素无行能,不宜以威里故用。改同知谏院。狄青宣抚广西,入内都知任守忠为副,兑言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非计。仁宗为罢守忠。太常新乐成,王拱辰以为十二钟磬一以黄钟为律,与古异,胡瑗及阮逸亦言声不能谐。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进侍御史知杂事,擢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转运使制禄与郡守殊,时有用弹劾夺节及老疾请郡者,一切得仍奉稍。兑言非所以劝沮,乃诏悉依所居官格。兑在言职十年,凡所论谏,不自表,故鲜传世。出知杭州,帝书“安民”二字以宠。徙越州,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广州,南人谓自刘氏纳土后,独兑著清节。还知河阳,帝又宠以诗。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兑历守名郡,为政简严,老益精明。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丞,转工部尚书致仕。卒,年七十六,曰庄。从弟先,起进士,知信州、南安军,抚楚州,历利、梓、江东、淮南转运使。所至治官如家,人目以俚语:在信为“错安头”,谓其无貌而有材也;在楚为“照天烛”,称其明也。积官至秘书监致仕。兄兑尚无恙,事之弥笃。闲居一纪卒,年八十三。子庭玉,年六十即弃官归养。人贤其家法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
B.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
C.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
D.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戚,指关系较远的亲属,如妻族,“戚里”泛指亲戚邻里。
B.谥,有官谥和私谥,指按死者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
C.归养,指官员回家休养,文中的“归养”就是这个意思。
D.致仕,指古代官员辞职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兑明察于事,知人善任。处理案件十分果断,明辨是非;仁宗时就官员任职之事进谏,帮助朝廷选拔合适的官员。
B.李兑为官敢谏,处世淡泊。在官吏俸禄不合官级时,他及时向皇帝进谏;为政简明严肃,年老精明,后来无意仕途。
C.李兑历任多职,备受荣宠。他任职期间,皇帝曾赐字赐诗;后来在便殿谒见皇帝时竭力求退,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D.李兑家风淳厚,受人称赞。他的堂弟在朝廷身居要职,为官理政不仅有才能,还擅于明察秋毫,年老时对兄长依旧恭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按齐州叛卒,狱成,有欲夜纂囚者,兑斩之,人服其略。
(2)“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
4 . 文言文阅读

翁姓王氏, 讳与,字公度,浙之余姚人。父彦达有隐操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朝廷旌录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悉取其先世所遗书付翁曰:“但毋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翁闭门力学,尽读所遗书。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因去从四明赵先生学《易》。赵先生奇其志节,妻以族妹而劝之仕。翁曰:“昨闻先生‘遁世无闷’之诲,与准请终身事斯语矣。”赵先生愧谢之。

先世尝得筮书于异人,翁暇试取而究其术,为人筮,无不奇中。远近辐辏,县令亦遣人来邀筮。后益数数,日或二三至。翁厌苦之,取其书对使者焚之曰:“王与准不能为术士,终日奔走公门,谈祸福。”令大衔之。翁因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不归者年余。时朝廷督有司访求遗逸甚严。部使者至县欲起翁。令因言曰:“王与准以其先世尝死忠,朝廷待之薄,遂父子誓不出仕,有怨望之心。”使者怒拘翁三子,使人督押,入山求之。翁闻益深遁,坠崖伤足。求者得之以出。部使见翁创甚,且视其言貌坦直无他。翁亦备言其焚书逃遁之故。使者悟,始释翁。见翁次子世杰之贤,因谓翁曰:“足下不任,终恐及罪,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遂补世杰邑庠弟子员。而翁竟以足疾得免。翁谓人曰:“吾非恶富贵而乐贫贱;顾吾命甚薄,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又曰;“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因自号遁石翁云。

翁伟貌修鬓,精究《礼》《》,著《易微》数千言。尝居秘图湖阴,遇“大有”之“震”,谓其子曰:“吾先世盛极而衰,今表极当复矣。然必吾后再世而始兴乎?兴必盛且久。”至是翁没且十年,而世杰以名儒宿学膺贡,来游南雍。大司成陈公一见,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命六堂之士师之。俨忝与同舍,受世杰教益为最多,而相知为最深,因得备闻翁之隐德,乃私为志之若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彦达有隐操/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朝廷/旌录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
B.父彦达有隐操/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朝廷旌录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
C.父彦达/有隐操/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朝廷旌录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
D.父彦达/有隐操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朝廷/旌录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说及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旧时指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也用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前面。作者在王与准的名字前加“讳”,以表示对他的尊敬。
B.筮书,筮指古代用蓍草占卦:“龟为卜,策为筮”。筮书是古代记占卜方法的书。
C.邑庠,庠,古代的学校,特指乡学。邑庠在文中是县学的代称。
D.《易》,即《周易》,也叫《易经》,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是四书之一,五经之一,也是六艺之一。
3. 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先生惊奇于王与准的志向和节操,把表妹嫁给他为妻,并且鼓励他走上仕途。但王与准委婉表示无意于仕途,赵先生惭愧地向他道歉。
B.王与准之父因为父亲之死而不出任,王与准也不愿出任,县令认为他们对朝廷心怀不满,因此向部使者告发王与准。
C.部使想任用王与准做官,王与准逃到山的更深处,坠崖伤足,部使于是补录他的次子王世杰为县学的弟子员。
D.王世杰凭借他的名望和才学被举为贡生,他到南雍游学,大司成陈公把他当成朋友,而没有把他放在学生之列。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
(2)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
2018-06-2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①,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

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②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遗,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是时,朝廷日乱,纲纪颓弛,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选自《后汉书·李膺传》)

李膺恒以疾不送迎宾客,二十日乃一通客。唯陈仲弓③来,辄乘舆出门迎之。

膺居阳城时,门生在门下者,’恒有四五百人。膺每作一文出手,门下共争之,不得堕地。陈仲弓初令大儿元方来见,膺与言语讫,遣厨中食。元方喜,以为合意,当复得见焉。膺同县聂季宝,小家子,不敢见膺。杜周甫知季宝,不能定名,以语膺。呼见,坐置砌下牛衣上。一与言,即决曰:“此人当作国士。”卒如其言。

膺坐党事,与杜密、荀翊同系新汲县狱。时岁日,翊引杯曰:“正朝从小起。”膺谓曰:“死者人情所恶,今子无吝色者何?”翊曰:“求仁得仁,又谁恨也?”膺乃叹曰:“汉其亡矣,汉其亡矣!夫善 人天地之纪,而多害之,何以存国?”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亢:高傲。   ②张让:东汉末年专权的宦官。   ③陈仲弓,即上文中的陈寔。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B.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C.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D.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成六十组,叫作“六十花甲子”,常用来表示年、日的顺序。
B.龙门,古代身份高的人的府邸,“一世龙门”是指文人所崇仰的人物,后起的文人登门拜访,可称为“登龙门”。
C.“再拜”指第二次行礼,是古代一种容重的礼节;“再迁”指两次升迁。
D.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官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膺性格刚直高傲,他不喜欢交往,只是同郡的荀淑、陈仲弓作为师友。
B.李膺执法严厉,把藏匿于柱中的野王令张朔揪出,并依法处死。
C.李膺性格刚毅,被抓入狱,被拷打致死,妻子儿女流放边疆。
D.李膺品格高洁,即使朝廷纲纪败坏时,他仍能独自坚持节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
(2)膺谓曰:“死者人情所恶,今子无吝色者何?”
2018-06-2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衡进士登第,累使府,至监察御史。后为华原县令。 时畿辅有镇军督将恃恩矜功者,多挠吏民。元衡苦之,乃称病去官。放情事外,沉浮宴咏者久之。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员外郎。一岁,迁左司郎中。时以详整称重。

顺宗即位,以病不亲政事。王叔文等使其党以权利诱元衡,元衡拒之。时奉德宗山陵,元衡为仪仗使。监察御史刘禹锡,叔文之党也,求充仪仗判官。元衡不与,其党滋不悦。数日,罢元衡为右庶子。宪宗即位,复拜御史中丞。持平无私,纲条悉举,人甚称重。

初,浙西节度李锜请入,乃拜为右仆射,令入朝。既而又称疾,请至岁暮。上问宰臣,郑絪请如锜奏。元衡曰:“不可。且锜自请入朝,诏既许之,即又称疾,是可否在锜。今陛下新临大宝,天下属耳目,若使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从兹去矣。”上以为然,遽追之。锜果计穷而反。

先是,高崇文平蜀,因授以节度使。崇文理军有法,而不知州县之政。上难其代者,乃以元衡代崇文,充剑南西川节度使。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重慎端谨,虽淡于接物,而开府极一时之选。

时王承宗遣使奏事,请赦吴元济。请事于宰相,辞礼悖慢,元衡叱之。承宗因飞章诋元衡,咎怨颇结。元衡宅在静安里,十年六月三日,将朝,出里东门,有暗中叱使灭烛者,导骑诃之,贼射之,中肩。又有匿树阴突出者,持元衡马,东南行十余步害之,批其颅骨怀去。及众呼偕至,持火照之,见元衡已踣于血中,即元衡宅东北隅墙之外。时夜漏未尽,陌上多朝骑及行人,铺卒连呼十余里,皆云贼杀宰相,声达朝堂,百官恟恟,未知死者谁也。须臾,元衡马走至,遇人始辨之。既明,仗至紫宸门,有司以元衡遇害闻。上震惊,却朝而坐延英,召见宰相。惋恸者久之,为之再不食。辍朝五日,谥曰忠愍。

(取材自《旧唐书·列传》)


【注释】①比部:唐代为刑部所属四司之一。②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③恟恟:议论纷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
B.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
C.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
D.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还有征,拜,除,授,举,出,权……。
B.即位,指就位、入席,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古代君王的帝位按礼制应传给嫡长子。
C.觐,朝见(君主),朝拜(圣地)。朝觐是古代政治礼节,是众多诸侯集中在秋天面见帝王,故属于礼节性拜访,不涉及复杂事务,这个短暂的见面就叫做“觐”。
D.右仆射为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汉成帝建始四年,初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职权渐重。汉献帝建安四年,置左右仆射。唐宋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宋以后废。
3.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元衡经历三朝,一直颇受皇帝的信任和器重,而他自己的确也处事谨慎守法,忠于皇帝。
B.武元衡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曾因反感权贵而主动辞职,也曾因拒绝党附而被降职。
C.武元衡虽然不太热衷于与人结交,但他的口碑一直很好,办事公正而周到,为人们所敬重。
D.武元衡遇刺之初,大家都不敢相信被害人是他,直到他的马被认出来,君臣才都伤心起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畿辅有镇军督将恃恩矜功者,多挠吏民。元衡苦之,乃称病去官。
(2)元衡不与,其党滋不悦。数日,罢元衡为右庶子。
2018-05-1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苏轼《方山子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侠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B.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C.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D.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庵,圆顶草屋,文中指粗陋的住处。也特指和尚奉佛、居住的寺庙。
B.方山冠,古代一种帽子,唐宋时隐士多戴,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
C.从事,文中指行事。也是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D.公侯是指有爵位的贵族和高官。古代爵位一般分公、侯、伯、子、男五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颇有声望。他隐居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仰慕古代的朱家、郭解,向他们学习,乡间的侠士们都尊崇他。
B.方山子特立独行。他本名陈慥,虽然生活在宋代,但是戴古代的方山冠,因此人们都很少称他的名字,而叫他方山子。
C.方山子鄙弃富贵。他出身于豪富之家,家中园宅壮丽,田地很广,他却率领妻子儿女和奴婢,前往山中过艰苦的生活。
D.方山子今昔大异。他年轻时饮酒、舞剑、打猎,视钱财如粪土,自称一世的豪士,年老后则安贫乐道,心性恬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2018-05-17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琰字季圭,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憎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惟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节选自《三国志·崔琰列传》)

注:①翳,华盖。褶:骑服。②五官将,指五官中郎将,曹丕时任此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B.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C.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D.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帝王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B.别驾,汉朝设置的州刺史佐吏。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一车随行,因而得名。
C.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因此以“干戈”作兵器的通称,后引申为战争。
D.露板,亦作“露版”,这里指不缄封的奏章。文中意在说明崔琰的公正无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琰能文能武,才华出众。年少时喜爱击剑,热衷武事。长大后,他发奋读书,研读《论语》、韩诗,后随名师学习,战乱发生后才被迫中止。
B.崔琰刚直敢言,体恤民生。曹操占据冀州后,先考察户籍,计算军队数量。崔琰指责他不关心民生疾苦,辜负了百姓的期望,曹操向他道歉。
C.崔琰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他告诫曹丕不要沉溺于个人享乐,而应遵循正道,端正言行,思考治国的道理,毁弃游乐的东西,不要让大家失望。
D.崔琰做事公正,不徇私情。虽然曹操内心已经认定曹植为太子,可崔琰依然坚持礼制要求,公开建议曹操让曹丕继承正统,为此甚至不惜一死。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2)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卫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也。性贞静有名理,以明识清允称。弱冠为魏尚书郎。时权臣专政,瓘优游其间,无所亲疏,甚为傅嘏所重,谓之宁武子。在位十年,以任职称。数岁转廷尉卿。瓘明法理,每至听讼,小大以情。邓艾、钟会之伐蜀也,瓘以本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给兵千人。蜀既平,艾辄承制封拜。会阴怀异志,因艾专擅,密与瓘俱奏其状。诏使槛车征之,会遣瓘先收艾。会以瓘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若来赴官军,爵赏如先;敢有不出,诛及三族。比至鸡鸣,悉来赴瓘,唯艾帐内在焉。平旦开门,瓘乘使者车,径入至成都殿前。艾卧未起,父子俱被执。俄而会至,乃悉请诸将胡烈等,因执之,囚益州解舍,遂发兵反。会留瓘谋议,乃书版云“欲杀胡烈等”,举以示瓘,瓘不许,因相疑贰。瓘如厕,见胡烈故给使,使宣语三军,言会反。及暮,瓘作檄宣告诸军。诸军并已唱义,陵旦共攻会。会率左右距战,诸将击败之,唯帐下数百人随会绕殿而走,尽杀之。事平,朝议封于瓘。瓘以克蜀之功,虽运智谋,而无搴旗之效,固让不受。太康初,迁司空。为政清简,甚得朝野声誉。惠帝之为太子也,朝臣咸谓纯质,不能亲政事。瓘每欲陈启废之,而未敢发。后会宴陵云台,瓘托醉,因跪帝床前曰:“臣欲有所启。”帝曰:“公所言何耶?”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帝意乃悟,因谬曰:“公真大醉耶?” 瓘于此不复有言。贾后由是怨瓘,且忌其方直,不得骋己淫虐;又闻瓘与玮有隙,遂谤瓘与亮欲为伊霍之事,启帝作手诏,使玮免瓘等官。黄门赍诏授玮,玮性轻险,欲骋私怨,夜使清河王遐收瓘。左右疑遐矫诏,咸谏曰:“礼律刑名,台辅大臣,未有此比,且请距之。”瓘不从,遂与子恒、岳、裔及孙等九人同被害,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晋书·卫瓘传》)

【注】①玮:指楚王司马玮。②亮:指汝南王司马亮。③伊霍之事:伊霍,商伊尹和汉霍光的并称。后世往往以此代指权臣摄政废立皇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以瓘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
B.会以瓘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
C.会以瓘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
D.会以瓘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是表示男子已具有成人资格的年龄称谓,女子到成人的年龄则以“及笄”称。
B.军司,指出征时主帅的主要僚佐,因为避司马师讳,改魏晋的“军师”一词而来。
C.平旦,指十二时辰中的寅时,比“鸡鸣”早,相当于现在的三时至五时。
D.矫诏中的“诏”指诏书,即皇帝的命令或文告,这里强调“收瓘”的诏书是诈称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瓘明理有识,处世为官有方。他入仕十年中,对权臣不亲不疏,深受傅嘏的推重;任职廷尉期间,通晓法理,大小案件都能依据实情判断。
B.卫瓘颇有谋略,成功平息叛乱。钟会谋反时,他先设法将此消息传到军中,后又作讨伐檄文宣告诸军,致使钟会的反叛因不得人心而失败。
C.卫瓘功成不居,谢绝朝廷加封。朝廷论功行赏时,他以自己在讨伐蜀国的战争中,并无拔旗斩将之功而坚决辞让,此举很得朝廷内外的赞誉。
D.卫瓘忠于朝廷,反遭诬陷报复。他因太子鲁钝暗昧,借宴饮假托酒醉委婉劝谏废除太子,却引起贾后的怨恨。最终惨遭冤杀,祸及子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阴怀异志,因艾专擅,密与瓘俱奏其状。
(2)黄门赍诏授玮,玮性轻险,欲骋私怨,夜使清河王遐收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尚文,字周卿,世为祁州深泽人,后徙保定,遂占籍焉。文幼颖悟,负奇志。张文谦宣抚河东,参政王椅荐其才,遂掌书记。未几,西夏行中书省复辟之。至元六年,始立朝仪,太保刘秉忠言于世祖,诏文与诸儒,采唐《开元礼》及近代礼仪之可行于今者,斟酌损益,凡文武仪仗、服色差等,皆文掌焉。七年春二月,朝仪成,百官肄习,帝临观之,大悦,遂为定制。

十七年,出守辉州。怀孟民马氏、宋氏,诬伏杀人,积岁狱不能决,提刑使者命文谳以论报。文推迹究情,得狱吏、狱卒罗织状,两狱皆释。十九年,进户部郎中,奏罢怀、卫竹税提举司,民便之。

元贞初,拜中台侍御史。时行台御史及浙西宪司劾江浙行省平章不法者十七事,制遣文往诘之。左验明著,犹力争不服,文以上闻;平章乃言御史违制取会防镇军数。成宗命省台大臣杂议,咸曰:“平章勋臣之后,所犯者轻,事宜宥;御史取会军数,法当死。”文抗言:平章罪状明白不受簿责无人臣礼其罪非轻御史纠事之官因兵卒争诉责其帅如籍均役情无害法即有罪亦轻廷辩数四,与省台入奏,帝意始悟,平章、御史各杖遣之。其守正不阿类如此。

七年,召拜资善大夫、中书左丞。浙西饥,发展廩不足,募民入粟补官以赈之。山东岁凶,盗贼窃发,出钞八百五十余万贯以弭之。选十道使者,奏请巡天下,问民疾苦。武宗、仁宗之世,屡延致,访以国事,赐燕及金帛有加,进阶自光禄大夫转银青荣禄大夫,仍中书左丞,丐还田里。延祐六年,拜太子詹事,使三往,乃起。仁宗命尽言以教太子,待以殊礼。泰定三年,以中书平章政事致仕。明年,于家,年九十二。

(节选自《元史尚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平章罪状明白/不受簿责/无人臣礼/其罪非轻/御史纠事之官/因兵卒争诉责其帅/如籍均役/情无害法/即有罪亦轻/
B.平章罪状明白/不受簿责/无人臣礼/其罪非轻/御史纠事之官/因兵卒争诉/责其帅如籍均役/情无害法/即有罪亦轻/
C.平章罪状/明白不受簿责/无人臣礼/其罪非轻/御史纠事之官/因兵卒争诉/责其帅如籍均役/情无害法/即有罪亦轻/
D.平章罪状/明白不受簿责/无人臣礼/其罪非轻/御史纠事之官/因兵卒争诉责其帅/如籍均役/情无害法/即有罪亦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是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一般是指皇帝亲自征聘人才。
B.行中书省是元朝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简称行省。
C.致仕是指官员退休或辞官,亦可称作“致政”。
D.“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死叫“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文幼时聪颖有大志,受到提拔任用。尚文在参政王椅推荐下被任命为掌书记,后来西夏行中书省也曾征召他。
B.尚文主管朝廷礼仪修订,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尚文经太保刘秉忠举荐,与各位儒生修成朝廷礼仪,并且成为定制。
C.尚文守正不阿,依法办案。尚文任中台侍御史时,行台御史违反制度,反而诬告江浙行省平章,尚文查验后依法办理案件。
D.尚文关心民生疾苦,出钱出力为百姓办事。尚文出钱八百五十多万来消除山东祸乱,上奏皇上选使者巡视天下,慰问百姓的疾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推迹究情,得狱吏、狱卒罗织状,两狱皆释。
(2)浙西饥,发廩不足,募民入粟补官以赈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