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2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孙子[注]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任者,循轶之途也,辖击摩车而相过。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田忌不听,果不入齐。

田忌亡齐而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留楚。”谓楚王曰:“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王。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

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悦。晏首贵而仕人寡,王悦之。邹忌谓宣王曰:“忌闻以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者,以几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材料二:

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注]孙子:孙膑。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战不胜A田忌B不进C战D而不E死F曲挠G而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文中指正确,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的“然”意思相同。
B.之:文中指到、往,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意思不同。
C.德:文中指感激,与《荀子·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德”意思不同。
D.用事:文中指当权,与现代汉语词语中“感情用事”的“用事”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相邹忌与齐将田忌感情不睦,公孙闬趁机向邹忌献策,给田忌下套,最终,邹忌成功排挤走了田忌。
B.邹忌害怕田忌返回齐国,杜赫为邹忌出主意,杜赫劝楚王善待田忌,以求田忌回报,楚王听从了杜赫的建议。
C.齐宣王对随从很多的邹忌做官不满,反而喜欢随从不多的晏首,邹忌就用巧言误导齐宣王,导致齐宣王误会晏首。
D.齐宣王将被陷害出走的田忌召回,并让他做了将领,田忌与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擒杀了魏将庞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2)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
5.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请简要说明孙膑计谋的内容。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进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 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周之理。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材料二:

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 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请身F诣京都G以古义H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
B.易,改换。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的“易”含义不同。
C.固,稳固。与《庖丁解牛》中“因其固然”的“固”含义不同。
D.及,等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及”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百姓惊慌逃跑,蜀国来不及应对,有人建议逃往吴国,也有人建议退守南方。
B.谯周独持己见,他认为吴国还不具备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
C.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当权后,魏国政治动荡,未能收拢民心,况且伐蜀是劳力远征,不可能成功。
D.张悌从内政角度分析了魏国和蜀国的政治状况,比较了曹氏和司马氏执政的差异,认为魏国必胜。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蜀国倾覆的原因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请简要概括其共同点。
2024-04-23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瑜至,谓权曰:“将军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将军禽操,宜在今日。”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扶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赤壁之战,操之必败,瑜之必胜,非一也。舍骑而舟,既弃长而争短矣。操之兵众,众则骄,瑜之兵寡,寡则奋,此其一也。操乘破哀绍之势以下荆、吴,操之破绍,非战而胜也,固守以绍之师而乘其敝也,以此施之于吴则矣;吴凭江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虑之地,愈守则兵愈增、粮愈足,而人气愈壮,欲老吴而先自老,又其一也。北来之军二十万,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表之众又素未有远征之志者也,故黄盖之火一爇而人皆骇散,荆土思归之士先矣,此又其一。积此数败,而瑜之明足以见之;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仗父兄之                            烈:功业
B.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徒:只是
C.固守以绍之师而乘其敝也        老:使…疲乏
D.以此施之于吴则                  左:偏激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将军神武雄才            供养无主
B.请将军筹之               余既此志
C.吴凭江                  风飘飘吹衣
D.荆土思归之士先     先妣抚甚厚
3.下选项中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
B.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
C.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
D.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认为曹操来攻打东吴是自寻死路,孙权不应该投降曹操,而应该替汉王朝除去这个乱臣贼子。
B.孙权非常认同周瑜对当前局势的分析,并借机向众人表明了自己与曹操势不两立的坚决态度。
C.孙权觉得手下的将领和官吏很多人都和他的想法不一致,只有周瑜和子敬是上天派来赞同他的意见的。
D.王夫之认为曹操想趁着打败袁绍的形势攻下荆、吴,但如果他用对付袁绍的办法对付东吴则是错误的。
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2)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
6.周瑜和王夫之认为曹操必败的原因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2024-04-23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班固《汉书·晁错传》)

材料二: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已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己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

【注】①袁盎就是爰盎。

1.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晁错A患诸侯B强大C不可制D故请E削之F以尊京师G万世H之利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指赠送,与《涉江采芙蓉》中“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词义相同。
B.喟然,指叹息的样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夫子喟然叹曰”中的“喟然”词义相同。
C.捐,指舍弃,与成语“细大不捐”的“捐”词义相同。
D.所以,指用来……的,与《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楚七国以诛杀晁错的名义造反,爰盎给汉景帝献计,称晁错损害了诸侯王的利益,只有斩杀晁错,叛乱才可以平息。
B.校尉邓公直言进谏,劝告汉景帝不要诛杀晁错,因为杀晁错不但是替诸侯报仇,还堵住了朝中忠臣直言进谏之路。
C.苏轼认为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免不了杀身之祸,而晁错如果能亲自率军队讨伐吴楚七国,是有可能取得胜利的。
D.晁错因谗言被杀,世人多悲叹晁错的尽忠而蒙害,但苏轼却一反传统老调,使文章蹊径独辟,不同凡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2)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5.请比较分析两则材料提到的晁错被杀原因的不同之处。
2024-04-2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刘滂字德霖,武义人。滂自少诵说,能其师。与浦江梅执礼同游学,人士多倾下之,号“东梅西刘”。中大观己丑进士第,调新昌县令。县在豫章山中,俗嗜斗,令到官辄移病去,以他吏摄之。滂临以诚,未几称治,傍邑讼不能决者,乞从滂决之。豪邹氏横里中,挟贵婣诬人死,滂捕致械治之。部使者为请,不听,卒傅以法,投豪于相州。蔡京与滂祖为布衣交,滂至京师,京曰:“吾故人有孙耶?”除详定勒令所删定官,欲挽滂为党。会常瓌书诗屏间,京疑其讪己,属滂求其迹,且迁官。滂笑曰:“此胡为及我哉?”京闻之不悦,滂亦拂衣去。是不调者十余年。靖康初,诏除太常博士,不拜。建炎中,上问人才于近臣,学士詹乂、给事中汪藻、舍人李公彦皆云滂可用,用滂知建昌军。建昌旧守多懦夫,威权不立,兵习悍骄,邀求无度。滂至,一以法绳之,兵不胜其忿,持戟入市掠人物,即拒者刺伤之。滂捕系追偿,兵遂为变。滂及母、妻皆死,时绍兴甲寅七月三日也。滂卒时年五十六。其妻汤氏侍姑侧,兵及身犹不去,竟遇害。建昌人闻滂死,皆恸哭失声。逾期,父老犹会佛祠哭之,有欲绝者,且千里以书吊其孤。朝廷既诛始乱者复用御史言褒滂为朝请大夫官其一子墉。滂好学,善属文,与人交,终始如一,闻有急,倾财赴之。居官嫉恶如仇,毅然不可回夺,以及于难云。

(节选自宋濂《刘滂传》)

材料二:

鼛微时与蔡京善,常曰:“蔡子,贵人也;然才不胜德,恐贻天下忧。”至是,京还朝,遇诸涂。既见,京逆谓曰:“我若用于天子,愿助我。”鼛曰:“公诚能谨守祖宗之法,以正论辅人主,示节俭以先百吏,而绝口不言兵,天下幸甚。鼛何为者?”京默然。既相,出提点江东刑狱。

(节选自《宋史·孙鼛传》)

【注】①蔡京:北宋末年奸相。②欲绝:感情极其强烈。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朝廷既诛A始乱者B复用C御史言D褒滂为朝请大夫E官F其一子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指使屈服,“舞幽壑之潜蛟”的“舞”指使起舞,两者用法相同。
B.布衣,本指布制衣服,文中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衣服,故称。
C.坐,指因为,与《苏武传》中“副有罪,当相坐”的“坐”词义相同。
D.祖宗,特指帝王的祖先,与成语“祖宗法度”中的“祖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滂喜好学习,擅长写文章,曾与浦江人梅执礼一同外出求学,后来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他轻财仗义,与朋友交往自始至终都不会改变。
B.新昌县民风好勇斗狠,县令到任后常常因难以治理而患病离职,朝廷只好委派其他官员暂代县令之职。刘滂上任后很快改变了这一局面。
C.刘滂逮捕强横不法的士兵,追索抢劫之物偿还给物主。士兵于是发动兵变,杀害了刘滂和他的母亲和妻子,百姓听到噩耗后都深感悲痛。
D.蔡京在回京途中遇到旧时好友孙鼛,希望他以后有机会帮助自己,孙鼛对蔡京提出了不少劝诫。蔡京不悦,执政后将孙鼛外放为地方官。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建昌旧守多懦夫,威权不立,兵习悍骄,邀求无度。
(2)蔡子,贵人也;然才不胜德,恐贻天下忧。
5.从刘滂、孙鼛拒绝蔡京要求的两件事中,可以看出古代士人的哪些优良品质?请简要概括。
2024-04-23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白,字太白,山东人。毋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瞻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幸,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幸、李适之、汝阳王琏、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需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选自《唐才子传·李白传》,有删改)

材料二: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竞,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贺又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可以鬼神矣。”

(选自唐·孟棨《本事诗·高逸》,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遂荐A于玄宗B召见C金銮殿D论E时事F因G奏H颂一篇。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谢曰”和“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谢”字意思相同。
B.“乘酒捉月”和“乘醉听箫鼓”(《望海潮》)两句中的“乘”字意思相同。
C.舍,住,与“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中的“舍”字意思不同。
D.泣,“使……哭泣”,与“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中的“凋”字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母亲梦见长庚星出现而生下了他,因此就用“白”为他取名,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救助穷人。
B.李白生性洒脱,客居任城时与孔巢父等人交往,号称“竹溪六逸”,在京城时与贺知章等人并称为“饮酒八仙人”。
C.李白有一次醉醺醺地路过县衙门口时故意羞辱县令,县令派人把李白押解到公堂上责问,后来知道是李白就把他放了。
D.李白在并州时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后来李白因受永王一事牵连入狱,郭子仪向皇帝请求解除自己的官职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5.两则材料对李白与贺知章交往一事起因的记载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2024-04-2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令为,自称曰

初,燕人宋无忌、羡门子高之徒,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燕、齐迂怪之士皆争传习之。自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言,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云此三神山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风引船去。及始皇至海上,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始皇还,过彭城,齐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能渡。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迤而北。师于外十余年。

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书曰: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因徙三万家骊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三十六年,有陨石于东郡,或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地分。始皇使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燔其石。

三十七年,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入则心A非B出则巷C议D夸E主以为名F异G趣以H为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的意思是暴露,“暴”与《六国论》中“暴霜露,斩荆棘”的“暴”含义相同。
B.“阙”的意思是宫殿,“阙”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的“阙”含义不相同。
C.丙寅,在天干地支中顺序为第三个,干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文中用于纪日。
D.丞相,官职名,秦时设左、右丞相。其职能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愿为小相焉”的“相”一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到东海时曾派遣徐市到海上寻找仙山,以失败告终。经过彭城时,为了在泗水寻找周鼎,便虔诚地进行斋戒祷告祭祀,最终也没有寻到。
B.蒙恬率领大军驱逐了匈奴,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地区。为了防范敌人,修建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长达一万余里的长城。还率军渡过黄河,不断向北连绵延伸。
C.李斯认为,所有的读书人都应当学习国家的法令规章。而且国家应当焚毁除了秦国以外的所有书籍,只保留了部分医药、种植等书籍。
D.始皇认为咸阳城里人口太多,而先王的宫廷又窄小,于是建造了阿房宫。在关中共计兴建三百座宫殿,在关外建造四百座,还为迁徙的百姓减免了十年的赋税。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云此三神山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风引船去。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秦始皇暴政有哪些表现,请简要说明。
2024-04-22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安宁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卫人逆公子晋于邢。冬十二月宣公即位。书曰,卫人立晋,众也。

(选自《春秋左氏传》,有删改)

【注】①娣:妹。古代诸侯娶妻,妻妹可随姊同嫁。②嬖()人:低贱而受宠的人。这里指宠妾。③zhěn):克制。④石子:石碏。⑤莅():治理,处置。⑥宰:管家。獳(nòu)羊肩:人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将A立B州吁C乃D定E之矣F若犹G未也H阶之为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之以义方”与“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方”字的含义不同。
B.“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与成语“不速之客”中“速”字的含义不同。
C.“难以济矣”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济”字的含义不同。
D.“厚从州吁如陈”与“沛公起如厕”(《鸿门宴》)两句中“如”字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庄公很宠爱妾生的儿子州吁,州吁喜欢动武弄兵,卫庄公也不禁止他,庄姜很厌恶州吁。
B.石碏认为,骄傲、奢侈、淫荡、逸乐是人们走上邪路的缘由,其产生的原因是宠爱太过分。
C.石碏向庄公各列举了逆礼和顺礼的六种表现,对比鲜明,道理阐述透彻,但谏言没有被采纳。
D.石碏认为,州吁杀害君主,暴虐地对待百姓,不建立美德却想通过祸乱取得成功,定会遭受祸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2)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5.石碏是如何设计除掉州吁和石厚的?请简要说明。
2024-04-2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选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①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②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招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

③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

④征拜东海太守,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选自班固《汉书》)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人如恐不胜(     )       (2)数十人(     )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晋,何之有       厌:满足             半山雾若带然       居:停留
B.刀而藏之       善:揩拭                           于寡妻       形:做榜样
C.当在是乎       咎:灾祸                           而贪取       滋:更加
D.帷西向立       披:分开                         辞廷尉于定国       过:路过
3.材料二第①段划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奴 客 持 刀 兵 入 市 斗 变 吏 不 能 禁 及 翁 归 为 市 吏 莫 敢 犯 者
4.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5.同样是有胆有识,尹翁归与樊哙形象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2024-04-22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矣。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左传·秦晋崤之战》)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杞子自郑A使告于秦B曰C郑人使我掌D其北门之管E若潜F师以来G国H可得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不谷等。
B.乃,于是,就,与《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的“乃”意思不同。
C.见,看见,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百姓之不见保”的“见”意思不同。
D.拱,意为两手合围。在文中的意思为:如果你在中等年纪的时候就去世的话,现在你坟墓上的树都长得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B.材料一中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但他能够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晓之以理。
C.材料二中“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这里“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郑国。蹇叔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郑国伏击。
D.材料一的结果是,秦国一方面失掉了灭郑而分一杯羹的好机会,另一方面使“秦晋之好”名存实亡,为材料二中其后发生的“崤之战”埋下了隐患。
4.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烛之武和蹇叔都对秦穆公进行了劝诫,为何结果却截然不同?请简要概括其中原因。
2024-04-22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