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共计 5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或曰:“管仲俭乎?”子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发左衽矣。”

(节选自《论语》)

材料二: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三:

先君尝言: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孔子称其仁,而不能止五公子之乱,使桓公死不得葬,曰:“管仲盖有以致此也哉!”

《传》曰:“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公曰:‘易牙何如?’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何如?’曰:‘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刁何如?’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桓公不用其言,卒近三子,二年而祸作。”夫世未尝无小人也,有君子以间之,则小人不能奋其智。《语》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无以御之,何益于事?

(节选自苏辙《管仲》)

[注]①三归:三处豪华的公馆。②反坫: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③左衽:指右边的衣襟盖在左边的衣襟上面,这是北方夷狄的习俗。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管仲A非仁者B与C桓公D杀公子E纠F不能G死H又相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同“披”,指披散,与《促织》中“闻妻言,如被冰雪”的“被”意思相同。
B.区区,狭小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何乃太区区”中的“区区”意思不同。
C.贵,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与韩愈《师说》中“是故无贵无贱”的“贵”用法不同。
D.倍,同“背”,有背弃、背离之义,与成语“弃义倍信”中的“倍”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君在宫门前立了一道影壁,在堂上设有招待贵宾时放空酒杯的土台,管仲家里也这样设置。
B.孔子认为管仲没必要为原先的主人赴死,他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国强民富,这是做了正确的选择。
C.柯地会盟,齐桓公想背弃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说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
D.齐桓公问管仲谁可以任宰相,管仲指出易牙、开方、竖刁三人对待亲族都十分残忍,不可任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2)管仲死,桓公不用其言,卒近三子,二年而祸作。
5.三则材料分别对管仲进行了评价,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2024-07-0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将军卫青者,宇仲卿。平阳人也。青同母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元朔五年春,汉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击匈奴。匈奴右贤王卫青等兵,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饮醉。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逐数百里,不及,得右贤裨王三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千百万,于是引兵而还。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

(节选自《史记·卫青霍去病列传》)

材料二: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上曰:票姚校尉去病再冠军,封冠军侯。

去病侯三岁,为票骑将军。其夏,去病与公孙敖俱出北地,异。张骞、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诸宿将常留落不耦。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其后,去病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所斩捕功多于青。乃令二人皆大司马。自是,青日衰而去病日贵。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去病薨。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类祁连山。谥之并广地景桓侯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


【注】①留落不耦:留,滞留,延迟;耦,合,适应;谓际遇不好,难取功名。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A悼之B发属国C玄甲D军陈E自长安F至茂陵G为冢H类祁连山。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正对”,与《兼爱》中“当察乱何自起”的“当”意思不同。
B.属,“归属”,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字意思不同。
C.归,“返回”,与《<论语>十二章》中“天下归仁焉”的“归”意思相同。
D.道,“道路”,与《<论语>十二章》中“任重而道远”的“道”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朔五年,车骑将军卫青率三万骑兵攻击匈奴,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突然到来,轻敌被俘。卫青凭此一战,被天子升任为大将军。
B.霍去病十八岁被卫青任命为票姚校尉,带领八百轻骑勇士,远离卫青大军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捕杀敌人极多,被封为冠军侯。
C.匈奴左贤王带领数万骑兵围攻李广,李广与敌人激战两天,直到张骞赶到,才带兵退离。张骞因为行动迟缓,罪判斩首,但赎罪为民。
D.汉武帝虽命卫青和霍去病同为大司马,但此时霍去病所捕杀敌人的功劳已多于卫青。于是,卫青的地位日益衰落,而霍去病则日益显贵。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
(2)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
5.材料二中,霍去病深受汉武帝“重爱之”的原因有哪些?
2024-02-0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别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之,不敢忘。

太夫人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有删减)

材料二:

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修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减)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汝家故A贫B贱也C吾处之D有素矣E汝能F安之G吾H亦安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夫人,汉时对列侯之母的称谓,后世凡官僚豪绅之母不论在世与否,均可称。
B.志,文中指记住,与《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志”意思不同。
C.夜烛,文中意思是点燃蜡烛,与《登泰山记》“明烛天南”中的“烛”意思相同。
D.布衣,本指平民百姓所穿的用麻布裁制的最普通廉价的衣服,后世以借指平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在家境贫寒中抚养他长大,从母亲那里得知,父亲为官清廉,俸禄微薄但喜欢周济他人。
B.欧阳修的父亲宅心仁厚,审理案卷特别谨慎,常想着为判死刑的人谋一条生路,自己去努力了,即便不成,那也没什么遗憾了。
C.欧阳修的母亲年轻时就秉承勤俭治家的原则,后来富裕了也不超过以前的限度,她认为保持俭朴节约才是渡过患难的好办法。
D.欧阳修关心民众疾苦,特别关注官吏治理政事的问题,认为政事的好坏关系到百姓的利益,为政时要做到宽松简易而不扰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
(2)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
5.材料二中,欧阳修说自己“遇(政)事不敢忽也”,他能有如此修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1-21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南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九年九月,秦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陵兵亡五校。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命,不行;乃使秦相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院之,是足以死。”遂自杀。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太史公曰: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然不能救患于应侯。

(选自司马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材料二:

若秦四世之胜,据河山之阻,任用白起豺狼之徒,奋其爪牙,禽猎六国。穷武极诈,士民不附,卒隶之徒,还为敌仇,焱起云合,果共轧之。斯为下矣。凡兵,所以存亡继绝,救乱除害也。故伊、吕之将,子孙有国,与商、周并。至末世,苟任诈力,以快贪残,急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满野。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

(选自班固《汉书•志•刑法志》)

【注】①院,同“坑”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远绝河山A而争人B国都C赵应D其内E诸侯F攻其外G破秦军H必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表官职调动,此处指晋升。可替换为“晋、升、擢、拔、陟、进、加”等词。
B.病笃,文中指病情加重。其中的“笃”与成语“博学笃志”中的“笃”意思不同。
C.因,此指依靠、凭借。与《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因”的用法相同。
D.于,介词,相当于“在”。与《屈原列传》中“外欺于张仪”的“于”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陵统率部队攻击邯郸,秦军伤亡很大。秦王亲自请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称病不肯赴任。
B.武安君自杀时仰天长叹,自认为没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个结果。后又反思在长平之战时,用欺诈之术把几十万降兵活埋。
C.班固认为秦国覆灭的原因是,秦国用尽武力和奸诈,军士人民都不归附,服兵役、劳役的人又成为仇敌,共同颠覆了它。
D.像伊尹、吕望这些将领的子孙,其拥有国家,可以同商朝、周朝共存。因为他们正确地使用军队,拯救危乱、铲除祸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②任用白起豺狼之徒,奋其爪牙,禽猎六国。
5.根据材料,请简要概括司马迁和班固对白起的评价。
2024-01-1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1)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鵩”。贾生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鳌,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2)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减)

【注】①釐(xī):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孝文皇帝初立A闻河南守吴公B治平C为天下第一D故与李斯同邑E而尝学事焉F乃征为廷尉。

2.下列对文段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文中指优异的才能。
B.超迁,越级提拔。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也有作降职远调的。古代表示官职提升的还有“拔”“擢”“陟”等。
C.害,嫉妒,与《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词义相同。
D.无状,行为失检,没有礼貌,与成语“出言无状”中“无状”的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奉命制定新的法令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遭到朝中绛侯灌婴等人的诽谤,说他年轻学浅,总想擅权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使文帝夜半前席。
D.贾谊因文帝分封淮南厉王子上奏疏,并多次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2)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5.屈原和贾谊生于不同朝代,但是司马迁却将他们放在同一个列传里,请结合文本,试分析司马迁这样处理的原因。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宇幼安,齐之历城人。少蔡伯坚,金主亮死,耿京聚兵山东,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奉表归宋,授承务郎,改差江阴佥判。乾道六年,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尝摄帅,每叹曰: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至是务为镇静,未期岁,积镪至五十万缗,榜曰备安库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殿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曰: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
B.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
C.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
D.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师”,与《师说》中“吾从而师之”的“师”含义相同。
B.《琵琶行(并序)》中的“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与本篇中的“迁”意思相同。
C.《短歌行》中“慨当以慷”即“慷慨”,与本篇中的“慷慨”含义不同。
D.“信”解释为确实,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相同。
3.以下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带奏表归顺南宋,被授予承务郎之职,改任江阴佥判。乾道六年,升为司农寺主簿,出京任滁州知州。
B.辛弃疾担任滁州知州时,适逢百姓受到战火的波及,他先后出台了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训练民兵等政策。
C.辛弃疾在福州处理政务时,面对福州依临大海、盗贼猖獗、府库空虚的现状,他致力于安抚百姓。
D.辛弃疾在长沙为帅时,同僚吴交如死,没有棺材入殓,辛弃疾颇有感叹并赠送财物帮助办了丧事后,接着皇上下诏赐吴交如银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
(2)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
5.辛弃疾是如何解决福州盗贼之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2023-07-0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癸卯,以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时河北人为突厥所驱逼者,虏退,惧诛,往往亡匿。仁杰上疏,以为:朝廷议者皆罪契丹、突厥所胁从之人,言其迹虽不同,心则无别。诚以山东近缘军机调发伤重,家道悉破,或至逃亡。重以官典侵渔,因事而起,枷杖之下,痛切肌肤,事迫情危,不循礼义。愁苦之地,不乐其生,有利则归,且图赊死,此乃君子之愧辱,小人之常行也。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臣以边尘暂起,不足为忧,中土不安,此为大事。罪之则众情恐惧,恕之则反侧自安。伏愿曲赦河北诸州,一无所问。从之。仁杰于是抚慰百姓得突厥所驱掠者悉递还本贯散粮运以赈贫乏修邮驿以济旋师。恐诸将及使者妄求供顿,乃自食疏粝,禁其下无得侵扰百姓,犯者必斩。河北遂安。

庚申,太后欲造大像,使天下僧尼日出一钱以助其功。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遂罢其役。

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有,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杰于是抚慰百姓/得突厥所驱掠者悉递还本贯/散粮运以赈贫乏/修邮驿以济旋师
B.仁杰于是抚慰百姓/得突厥所驱/掠者悉递还本贯/散粮运以赈贫乏/修邮驿以济旋师
C.仁杰于是抚慰百姓/得突厥所驱掠者悉递还本贯/散粮运以赈贫/乏修邮驿以济旋师
D.仁杰于是抚慰百姓/得突厥所驱/掠者悉递还本贯/散粮运以赈贫/乏修邮驿以济旋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制,文中两个“制”字含义相同,都应该翻译为“命令”。
C.伽蓝,梵语,佛教的寺庙,唐朝女帝武则天信奉推崇佛教。
D.宿直,宿直于古代是指官员夜间在规定的机构轮流值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北道百姓被突厥驱赶逼迫,等突厥撤退后,他们害怕被处死,往往逃跑躲藏起来。
B.狄仁杰不认同朝廷议政的人的观点,指出他们的做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投敌的思想。
C.狄仁杰认为物资并不是从天而降的,终究来自于地里,不应烦扰老百姓来获取物资。
D.每次面对狄仁杰所提出的中肯意见,女帝武则天都深以为然心悦诚服,予以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
(2)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
5.清人蓝鼎元评价狄仁杰为:“人臣之义,苟利国家,无所不可”,请根据节选文段,简要概括狄仁杰为让河北安定,做了哪些义事?
2023-07-0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初,母韩有娠,梦旌旗鹤雁降其庭,已而生弼。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粥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①,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②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季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籍,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家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丰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B.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C.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D.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材异等”,指的是出众的优秀人才。“茂材”是汉朝选举科目,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B.“廪”,本指粮仓,也可引申为粮食。文中①为“粮食”之意,②是“粮食”活用为“给予粮食”。
C.“典故”,文中指的是典章制度,而不是指诗文中常引用的典制掌故、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D.“请老”“致仕”都是在古代官员请求退休回家之意。“请老”是口头用语,“致仕”是书面用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认为富弼有“王佐之才”,将他所写的文章给王曾、晏殊看,颇得赏识。晏殊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B.富弼认为给予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前来归附;皇帝就把主管西部边境的重任交付给他。
C.河朔发生水灾,富弼救灾方案简便周到,让官吏和灾民各得其所,人人都愿为之尽力,救活灾民达五十余万人。
D.富弼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为相期间,遵守制度,因循旧例,不掺杂私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
(2)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家葬之,目曰“丛冢”。
5.文末皇帝有“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的感慨,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你对此句中“今日人情如此”的理解。
2023-02-26更新 | 112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瞻,智慧夙成。喜读书,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一体,书法遂工。髫年,便有论著。父明允,大以为佳。

年二十,侍明允,偕弟子由至成都,谒张安道。安道倾注甚,书欧阳永叔。永叔见明允及子瞻、子由文,甚喜,极力推挽,声名大起。明允卒后,子瞻判官告院,与王介甫议论不合,出为杭倅。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矣。

仕杭三年不调。改知彭城,约子由会于澶濮之间,相携至彭城,宿逍遥堂。时兄弟一别,遂已七年。子由念风雨联床之约,不胜离合之感。子瞻则谓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想从之日长,无容凄怆也。然而乡思益深矣。子由留百余日而去。

移知湖州,是年,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账。就逮台狱,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上见而怜之,自此一意宽释。会以曹太后泣问故,上意益解。于是黄州之命下矣。

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逅雅道大振。而元丰诸臣章惇辈亦会于朝。子由疏其奸恶,惇大怒。于是子瞻贬岭外,子由贬筠,苏门四学士亦相继尽去。当事者犹谓罪大罚轻,复谪子瞻至儋州,子由至雷州,了不相闻。

元符三年,子瞻北还中原,子由亦由雷还许。初,子瞻已定居阳羡,子由有书来促归许。念老境庶几,不欲做两处,遂决计从江溯汴,于陈留陆行至许。会舟中皆伏暑,又念子由近亦穷用,不忍累之。遂复归阳羡,还旧寓。未几,疾甚,数日而终。子由闻之,伤悼不欲生。

(摘编自袁中道《次苏子瞻先后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逅/雅道大振
B.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逅/雅道大振
C.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逅/雅道大振
D.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逅/雅道大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用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的“髫”指孩童,与陶潜《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的“垂髫”含义相同。
B.“书欧阳永叔”与荀子《劝学》“非利足也,而千里”两句中的“致”字含义不同。
C.“离合之感,从此矣”与姚鼐《登泰山记》“余循以入”两句中的“始”字用法相同。
D.“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与《师说》“今其智反不能及”两句中的“乃”字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瞻自幼聪敏,博学多才。对于自己亲手抄写的经史书籍皆明了谙熟,并在抄写过程中成就了高超的书法技艺,其著作得到父亲的高度赞赏。
B.苏子瞻因事出官,兄弟分离。子瞻因与王介甫政见不合而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七年后才得以和子由再次相会,兄弟二人互相倾诉离别之悲。
C.苏氏兄弟得罪权臣,饱受迫害。苏子瞻、苏子由及苏门四学士遭受了严酷的政治迫害,直接原因是子由上奏章揭发了元丰诸臣章惇等的奸恶事实。
D.苏氏兄弟相约终老,憾未成行。子由晚年在许州写信催促子瞻到许州养老,但因种种原因,子瞻最终没有成行,再次返居阳羡,不久不幸病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②念老境庶几,不欲做两处,遂决计从江溯汴,于陈留陆行至许。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同光三年夏,霖雨不止,大水害民田,民多流死。庄宗曰:“吾富有天下,岂不能作一楼?”庄宗乃使人问崇韬曰:“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虽祁寒盛暑,被甲跨马,不以为劳。今居深宫,荫广厦,不胜其热,何也?”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庄宗默然。河南县令罗贯,为人强直,颇为崇韬所知。贯正身奉法不受权豪请托宦官伶人有所求请书积几案一不以报宦官怜人由此切齿。皇太后崩,庄宗陵作所,而道路泥涂,桥坏。庄宗止舆问:“谁主者?”宦官曰:“属河南。”因亟召贯,即下狱。明日,传诏杀之。崇韬谏曰:“桥道不修,法不当死。”庄宗怒曰:“太后灵驾将发,天子车舆往来,桥道不修,卿言无罪,是朋党也!”崇韬曰:“贯虽有罪,当具狱行法于有司,陛下以万乘之尊,怒一县令,使天下之人言,陛下用法不公,臣等之过也。”庄宗曰:“贯,公所爱,任公裁决!”起入宫,崇韬随之,论不已。庄宗自阖殿门,崇韬不得入。贯卒杀。崇韬素嫉宦官,尝谓魏王继岌曰:“王有破蜀功,师旋,必为太子,俟主上千秋万岁后,当尽宦官。”继岌监军李从袭等见崇韬专任军事,心已不平,及闻此言,遂皆切齿。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延嗣还,上蜀簿。庄宗曰:“人言蜀天下之富国也,所得止于此邪?”延嗣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珪至蜀,视崇韬去就。彦珪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彦珪矫诏杀之。

(节选自《新五代史·郭崇韬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贯正身/奉法不受权豪请托/宦官/伶人有所求请/书积几案/一不以报/宦官/伶人由此切齿/
B.贯正身奉法/不受权豪请托/宦官/伶人有所求/请书积几案/一不以报/宦官/伶人由此切齿/
C.贯正身奉法/不受权豪请托/宦官/伶人有所求请/书积几案/一不以报/宦官伶人由此切齿/
D.贯正身奉法/不受权豪请托/宦官/伶人有所求请/书积几案/一不以报宦官/伶人由此切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幸陵作所”与“幸蒙大恩”(《苏武传》)两句中的“幸”字含义不同。
B.“因起入宫”与“因河为池”(《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C.“贯卒见杀”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D.“当尽去宦官”与“乃令张仪详去秦”(《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去”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崇韬为人正直,敢于进谏。面对庄宗修楼纳凉的想法,他积极劝谏,庄宗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B.在对河南县令罗贯的处罚一事上,郭崇韬仅出于对自己所熟悉之人的信任和喜爱,谏言其罪不当死。
C.郭崇韬嫉恶如仇,一向看不起宦官们的所作所为。曾经向魏王继岌建议,待其即位之后清除宦官。
D.庄宗派宦官马彦珪到蜀地观察郭崇韬的情况,马彦珪受到刘皇后的教唆,后假托诏书杀害郭崇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
(2)延嗣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
5.《五代伶官传序》中用“祸患常积于忽微”来告诫我们,封建王朝的覆亡往往是由一个个小错误导致的。请简要概述文中有哪些可能为后唐带来灭顶之灾的小错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