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项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摘自《晋书》列传第六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B.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C.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D.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褐,又称竖褐。原指古代贫苦人穿的粗布衣服,后逐渐成了贫苦人、仆役或地位卑下的平民百姓的代称。
B.解印,就是解印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免官职。类似的词语还有解官、解绶。
C.羲皇,即伏羲氏,是后世追尊的“三皇”之一。古人想象羲皇之世其民皆恬静闲适,因此隐逸之士常自称羲皇上人。
D.元嘉,皇帝庙号。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诗句,其中的“元嘉”也是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曾志向高远。他少年时心怀高远的志向,不爱慕虚荣利禄;家里四壁空空,也很安然自在,不在意自己的得失。
B.陶潜虽多次为官,均为时不长。因父母死去先做了州祭酒,不久即解职:后又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学识渊博,善写文章。他曾写下《五柳先生传》《归去来》等著名文章;在世63年,他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D.陶潜为人耿直、自重。少时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做县令时发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感慨,成了醒世浩叹。
4.把下列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
2022-06-1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太祖即位,端知浚仪县,同判定州。端为政清简,远人便之。十年,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秦王廷美尹京,会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王地处亲贤,当表奏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

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先是,寇准为参知政事,端既为相,虑己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遂用其策。其母后终老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太宗不豫,真宗为皇太子,端日与太子问起居。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谋立故楚王元佐。太宗,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节选自《宋史·吕端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
B.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
C.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
D.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是庙号称呼,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多为创立基业者。
B.“押班”指朝会领班,起于唐。宋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C.“纳款”指投降归顺。纳款请命,意为投降朝廷并请求归附。
D.“崩”,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端为政清正简要,颇得民心。他在蔡州担任官职时,因为政绩良好,当地的官员和百姓都希望吕端能留任。
B.吕端察事以微,思虑深远。太宗征讨河东,秦王赵廷美主动请求留守京城,但吕端认为秦王应上表奏请随从护驾。
C.吕端为相持重,颇识大体。他先当上宰相,担心寇准心中不满,奏请皇上同意寇准参与执掌宰相事务。
D.吕端立场坚定,大事审慎。宋太宗驾崩后,面对李皇后对继承人的询问,吕端认为不应该违背太宗的遗愿而另行考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
(2)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遂用其策。
2022-06-1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蒋俨,常州义兴人。贞观中,为右屯卫兵曹参军。太宗将征辽东募使高丽者众皆畏惮俨谓人曰主上雄略华夷畏威高丽小蕃岂敢图其使者。纵其凌虐,亦是吾死所也。遂出请行。及至高丽,为莫离支所囚,置于窟室中,胁以兵刃,终不屈挠。会高丽败,乃得归。太宗奇之,拜朝散大夫。再迁幽州司马。以善政为巡察使刘祥道所荐,擢为会州刺史。再迁殿中少监,数陈时政病利,高宗每优纳之。再转蒲州刺史。蒲州户口殷剧,前后刺史,多不称职。俨下车未几,令行禁止,称为良牧。

永淳元年,太仆卿;以父名卿,固辞,乃除太子右卫副率。时征隐士田游岩为太子冼马,在宫竟无匡辅。俨乃贻书以责之曰:足下负巢、由之峻节,傲唐、虞之圣主。养烟霞之逸气,守林壑之遁情,有年载矣!故能声出区宇,名流海内。主上屈万乘之重,申三顾之荣,遇子以商山之客,待子以不臣之礼。将以辅导储贰,渐染芝兰耳。皇太子春秋鼎盛,圣道未周,拾遗补阙,臣子恒务。仆以不才,犹参廷谍,诚以素非德望,位班卒伍,言以人废,不蒙采掇。足下受调护之寄,是可言之秋;唯唯而无一谈,悠悠以卒年岁。向使不演周粟,仆何敢言!禄及亲矣,将何酬塞?想为不达,谨书起予。游岩竟不能答。

俨寻检校太常卿。文明中,封义兴县子,历右卫大将军、太子詹事,以年老致仕。垂拱三年,卒于家,年七十八,文集五卷。中宗立,以旧恩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将征辽东/募使高丽者/众皆畏惮/俨谓人曰/主上雄略/华夷畏威高丽/小蕃岂敢图其使者/
B.太宗将征辽东/募使高丽者/众皆畏惮/俨谓人曰/主上雄略华夷畏威/高丽小蕃岂敢图其使者/
C.太宗将征辽东/募使高丽者/众皆畏惮/俨谓人曰/主上雄略/华夷畏威/高丽小蕃/岂敢图其使者
D.太宗将征辽东/募使高丽者众/皆畏惮/俨谓人曰/主上雄略/华夷畏威高丽小蕃/岂敢图其使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年号。属于古代纪年法中的年号纪年法。除此之外,古代纪年法还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
B.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古代表示官职升降的词还有很多。比如表提升官职的词有升、擢、拔、迁等;表降低官职的词有贬、谪、左除、左迁等。
C.储贰,即太子,又可称为储副、储嗣、储君。我国古代社会的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立长”。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下车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俨出使到了高丽,被莫离支囚禁后,安置在窟室中。莫离支用兵刃来威胁他,但他始终不屈服。
B.巡察使刘祥道因蒋俨善于处理政务推荐了他,蒋俨被提拔担任会州刺史。蒋俨任职期间多次陈述意见,高宗都采纳了。
C.蒲州人口众多事务繁忙,前后上任的刺史,大多不称职。后来蒋俨担任蒲州刺史,才能出众。到任不久便令行禁止,被称赞为优秀的州牧。
D.蒋俨认为担任太子冼马的田游岩在辅佐太子时不发一言,没有尽到一个臣子的义务,便写信责问他,田游岩最终不能回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再迁殿中少监,数陈时政病利,高宗每优纳之。
(2)主上屈万乘之重,申三顾之荣,遇子以商山之客,待子以不臣之礼。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注)①舁,yú,抬;篮舆:轿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B.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C.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D.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御史”之意。
B.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东西的丝绸,“解绶去职”指解下官印辞去官职。
C.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四年”属于按照帝王年号来纪年的。
D.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如“靖节先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而率真,清高而自负。
B.州郡召用陶渊明担任州郡的官职,他不忍官场琐事,弃官回家,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身体瘦弱而患上了疾病。
C.陶渊明曾经去过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席,在半路粟里(地名)邀请他。
D.郡将(官名)曾经来拜访,正赶上陶渊明酿的酒糟熟了,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姚鼐《登泰山记》)
2022-05-13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史可法,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阙,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报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王嘉答之。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遂如徐州。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途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B.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C.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D.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字和名有关联,字对名有表述、阐明作用。
B.郎中,作为官职,始设于战国时期,文中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
C.服阕是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重新出来做官。
D.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十五叫“望”,每月初一叫“晦”,表示迎接新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可法以身作则,深受士兵拥戴。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
B.史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在危急时刻,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量,主张拥立福王,后来参与商议战守之事,意见得到朝廷认可。
C.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总兵高杰驻扎扬州时,非常桀骛不驯,史可法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
D.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北伐;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白衣发丧,十分悲痛;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以身殉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和教材课文选段(2)里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2)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摘自《烛之武退秦师》)
2020-07-2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德宏州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 ②社仓法:用义仓来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就巡抚 擢:升迁
B.分别应劾、应偿、应            豁:免除
C.将以次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
D.后咸丰中乃行之 卒:最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出川东道/结婚姻
B.于是三十余年纠葛,豁然一清/并开引河,导入淮
C.灾民赖之无失 /淮水经,劝民修堤束水
D.澍毅然身任 /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②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④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财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2019-01-30更新 | 1330次组卷 | 9卷引用:2011-2012学年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玄感,司徒素之子也。好读书,便骑射。以父军功,位至柱国。初拜州刺史,到官,潜布耳目,察长吏能不。其有善政及脏污者纤介必知之往往发其事莫敢欺隐吏民敬服皆称其能。后转宋州刺史,袭爵楚国公,迁礼部尚书。
自以累世尊显,有盛名于天下,在朝文武多是父之将吏,复见朝纲渐紊,帝又猜忌日甚,内不自安,遂与诸弟潜谋废帝。及从征吐谷浑,时从官狼狈,玄感欲袭击行宫。其叔慎谓玄感曰:“士心尚一,国未有衅,不可图也。”玄感乃止。
时帝好征伐,玄感欲立威名,阴求将领。谓兵部尚书段文振曰:“玄感世荷国恩,宠逾涯分,自非立效边裔,何以塞责!若方隅有风尘之警,庶得执鞭行阵,少展丝发之功。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文振因言于帝,帝嘉之。
帝征辽东,命玄感于黎阳督运。于时百姓苦役,天下思乱,玄感遂与诸将谋议,欲令帝所军众饥馁,每为逗留,不时进发。帝迟之,遣使者逼促,玄感扬言曰:“水路多盗贼,不可前后而发。”时将军来护儿以舟师自东莱将入海,趣平壤城 。玄感乃遣家奴伪为使者,从东方来,谬称护儿失军期而反。玄感遂入黎阳县,闭城大索男夫。以讨护儿为名,有众且一万,将袭洛阳。遂南渡河,从乱者如市。众至十余万。洛父老竞致牛酒。玄感誓众曰:“我身为上柱国,家累巨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众皆悦。遂进逼都城。
玄感骁勇多力,每战亲运长矛,身先士卒,喑呜叱咤,所当者莫不震慑。论者方之项羽。刑部尚书卫玄,率众数万,自关中来援东都。玄军日蹙,粮又尽,乃悉众决战。玄感弟玄挺中流矢而毙,玄感稍却。追兵遂至,玄感一日三败。独与十余骑窜林木间,至葭芦戍,玄感窘迫,独与弟积善步行。自知不免,谓积善曰:“事败矣。我不能受人戮辱,汝可杀我。”积善抽刀斫杀之,因自刺,不死,为追兵所执,与玄感首俱送行在所。磔其尸于东都市三日,复脔而焚之。
[注]脔(luán):把肉切成小块。
(《隋书·列传第三十五》)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有善政/及脏污者/纤介必知之/往往发/其事莫敢欺隐吏民/敬服/皆称其能。
B.其有善/政及脏污者纤介/必知之/往往发其事/莫敢欺隐/吏民敬服/皆称其能。
C.其有善政/及脏污者纤介/必知之往往发/其事莫敢欺隐/吏民敬服皆称其/能。
D.其有善政及脏污者/纤介必知之/往往发其事/莫敢欺隐/吏民敬服/皆称其能。
2.2.下列各项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是竹、菊、梅、兰。
C.社稷:社,指土地之神;稷,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饥馑”中“饥”指蔬菜不熟,“馑”指五谷不熟,“饥馑”泛指荒年。
D.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下车;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乞骸骨。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玄感政绩卓越,仕途顺利。做郢州刺史时狠抓吏治,了解下情,颇受到吏民敬服,因而袭爵楚国公,迁礼部尚书。
B.杨玄感深谋远虑,机智果敢。他起兵早有预谋,早想扬名天下。从征吐谷浑时就想谋事,因其叔杨慎提醒时机未到没有立即行动。在黎阳督办运粮时,他故意滞留粮食,又伪称来护儿谋反,毅然聚众起兵。
C.杨玄感善抓时机,体察民情。他利用督运的机会和天下思乱的民情,以救百姓之命的名义当众誓师,宣布起兵,受到民众的响应。
D.杨玄感勇猛刚烈,结局悲惨。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让弟弟杀死自己。死后尸体受到残忍对待,头颅被送到了皇帝所在之处,尸身陈列三天又被碎割焚烧。
4.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文振因言于帝,帝嘉之。
(2)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
2016-11-1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云南德宏州芒市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聂隐娘者,贞元中魏博大将聂锋之女也。年方十岁,有尼乞食于锋舍,见隐娘,悦之,云:“问押衙乞取此女教。”锋大怒,叱尼。尼曰:“任押衙铁柜中盛,亦须偷去矣。”及夜,果失隐娘所向。
后五年,尼送隐娘归。一家悲喜,问其所学。曰:“隐娘初被尼,不知行几里。及明,至大石穴中,嵌空数十步,寂无居人。猿猱极多。尼先已有二女,亦各十岁。皆聪明婉丽,不食,能于峭上飞走,若捷猱登木,无有失。尼与我药一粒,兼令执宝剑一口,长二尺许,锋利吹毛可断。逐令二女教某攀缘,渐觉身轻如风。一年后,刺猿猱百无一失。后刺虎豹,皆决其首而归。三年后,能使刺鹰隼,无不中。剑之刃渐减五寸,飞禽遇之,不知其来也。至四年,留二女守穴。挈我于都市,不知何处也。指其人者,一一数其过,曰:‘为我刺其首来,无使知觉。定其胆,若飞鸟之容易也。’受以羊角匕刃广三寸遂白日刺其人于都市人莫能见以首入囊返主人舍以药化之为水。五年,又曰:‘某大僚有罪,无故害人若干,夜可入其室,决其首来。’又携匕首入室,其门隙无有障碍,伏之梁上。至瞑,持得其首而归。尼大怒:‘何太晚如是?’某云:‘见前人戏弄一儿,可爱,未忍便下手。’尼叱曰:‘已后遇此辈,先断其所爱,然后决之。’某拜谢。尼曰:‘吾为汝开脑后,藏匕首而无所伤。用即抽之。’曰:‘汝术已成,可归家。’遂送还,云:‘后二十年,方可一见。’”
锋闻语甚惧。后遇夜即失踪,及明而返。锋亦不敢诘之,因兹亦不甚怜爱。忽值磨镜少年及门,女曰:“此人可与我为夫。”白父,父不敢不从,遂嫁之。其夫但能淬镜,余无他能。父乃给衣食甚丰,外室而居。
(节选自唐·裴铏《传奇》小说 《聂隐娘》)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其门隙无有障碍(音duó,揣测)
B.隐娘初被尼(音qiè,带领)
C.无有失(音jué,摔倒)
D.以羊角匕(通“授”,给)
2.2.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受以羊角/匕刃广三寸/遂白日刺其人/于都市人莫能见/以首入囊/返主人舍/以药化之为水。
B.受以羊角匕/刃广三寸/遂白日刺其人于都市/人莫能见/以首入囊/返主人舍/以药化之为水。
C.受以羊角/匕刃广三寸/遂白日刺其人于都市/人莫能见/以首入囊返主人舍/以药/化之为水。
D.受以羊角匕/刃广三寸/遂白日刺其人/于都市人莫能见/以首入囊返主人舍/以药/化之为水。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是(   
A.隐娘十岁的时候,有一个尼姑看中了她,主动要求教育隐娘,被聂锋拒绝之后,强行抢走了隐娘。
B.知道了隐娘身怀杀人绝技之后,聂锋非常害怕,也不甚怜爱她,所以将她嫁给了磨镜少年。
C.隐娘受训四年后,刺杀技巧已非常高超,已能在白天于城市中刺杀人,而不被旁人看见。
D.尼姑将隐娘带到山中,给她一颗灵药和一把二尺长的宝剑,让她与猿猴一起在峭壁上接受训练。
4.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为我刺其首来,无使知觉。定其胆,若飞鸟之容易也。
(2)后遇夜即失踪,及明而返。锋亦不敢诘之,因兹亦不甚怜爱。
2016-11-1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卷
15-16高三上·甘肃兰州·阶段练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注】①常平:官仓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B.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C.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D.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D.“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南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2)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
2016-11-18更新 | 207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5-2016学年云南德宏州芒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