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昔先圣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有得天下众矣,其得之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洪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1】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复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2】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不比于人;一闻人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而虫出于户。

人之少也愚,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取材于《吕氏春秋·贵公》)


注释:【1】伯禽:周公之子,鲁国的第一位国君。【2】夷吾:管仲,名夷吾。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试观于上                                        志:记事的书或文章
B.万物皆其泽                                        被:受到
C.寡人将谁                                        属:连接
D.大匠不                                               斫:砍、削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昔先圣王治天下也        一闻人
B.有得天下众矣               视不己若
C.其得之                      犹未足知之也
D.则隰朋可乎                  长也智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长一类               不生长任何一种物类
B.利而勿利也            为政时要利民而不要利己
C.渍甚,国人弗讳     病非常严重了,百姓都不忌讳说您的生死了
D.丑不若黄帝            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提出治理天下一定要公正无私,并引用《洪范》的语句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B.第二段荆人遗弓的故事,“孔子闻之”与“老聃闻之”的“之”,指代的内容有所不同。
C.第三段结尾处将齐桓公的显赫功绩与悲惨结局对照,指出行公与行私会导致不同结果。
D.作者认为人在年轻时愚昧,随年龄增大会变得聪明,是因为在行为上摒弃私而选取公。
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6.管仲不同意由鲍叔牙继任齐相,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说明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