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①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公子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②,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侯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③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选自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有删改)

[注]①公子: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国君安釐王的弟弟。战国末期魏国名将。②侯生:侯嬴,信陵君门客。③晋鄙:战国时期魏国将领。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姬资之A 三年B 自王C 以下D欲求E 报其F 父仇G 莫能得。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估计,与《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中的“度”含义不同。
B.诚,果真,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诚”含义相同。
C.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一般用铜铸成虎形,分为两半。
D.“余所诛者”中的“诛”字与现代汉语词语“口诛笔伐”中的“诛”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危急,信陵君为了避免赵国灭亡,求魏王友持遭拒:信陵君打算率领门客前去同秦军拼命,并把相关情况告诉了侯嬴。
B.如姬的父亲曾被人杀了,却无人替她报杀父之仇,而信陵君实现了她的夙愿,因此她知恩图报,甘愿鉴窃魏王兵符帮助信陵君。
C.唐顺之认为赵、魏两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赵国如果灭亡,魏国也会步其后尘,而赵、魏两国的存亡又关系到楚、燕、齐等国的石广。
D.唐顺之对侯嬴、如姬二人的行为表示赞赏,他认为侯嬴、如姬二人在信陵君遇到困难的时候,或出计谋,或冒险行动来支持信陵君。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2)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5.材料二中,作者是如何看待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敌人强盛,未能必取,须当卑辞厚礼,以其志,候其有衅隙可乘,一举可破。法曰:卑而骄之。

蜀将关羽北伐,擒魏将于禁,围曹仁于樊。吴将吕蒙在陆口称疾,诣建业,陆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堪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其骁气,凌铄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又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擒制。若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与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布,兼始有功,胆气益壮,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卿病,谁可代者?蒙对曰:陆逊虑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都督代蒙。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抚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某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之。闻徐晃等步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针,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嘉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羽览书有谦下自托之意,遂大安,无复所嫌。逊具启状,陈其可擒之要。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注]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注]孟起:马超,字孟起。

(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羽闻A马超B来降C旧非D故人E羽书F与诸葛亮G问超人H才可谁比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骄,意思是“使其骄惰”,与“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字,两者用法相同。
B.“羽矜其骁气”与“愿陛下矜愍愚诚”(《陈情表》)中的“矜”字意义不同。
C.至尊,意为“极尊贵、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可用于借指皇帝,文中指孙权。
D.故,意为“因此”,与《鸿门宴》中“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意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当关羽活捉魏将又把曹仁围困于樊城之时,吴将吕蒙声称有病,返回建业,陆逊对此非常担忧,希望吕蒙留下来。
B.陆逊对吕蒙建议说关羽一心只图北进,在听到吕蒙生病的消息后必定不做防备,希望吴军趁机出击活捉并制服关羽。
C.吕蒙建议孙权用陆逊代替自己,因为陆逊眼光远大,有军事才能,且关羽也不会有所顾忌,孙权采纳了吕蒙的建议。
D.孙权任命陆逊为偏将军右都督,让他代替吕蒙,陆逊赴任后把陆口的情况向孙权做了汇报,于是孙权秘密派兵而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
(2)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
5.材料中陆逊和诸葛亮都给关羽写过信,两人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槐,庭植,濠州定远人。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之书。槐貌甚伟,广颡而丰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严,闻其嘻曰: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槐心愧,乃学于永嘉叶师雍。嘉定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①者,郡捕系之狱,槐察其枉,以白守。守曰:为反者解说,族矣。槐曰:吏明知狱有枉,而挤诸死地以傅于法,顾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皆可杀乎?不听。顷之,守以去,槐摄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绍定三年秋,权通判镇江府。会全叛,涉淮临大江,大府急发州兵。槐即日将兵济江而西,全遁去,乃还。嘉熙元年,出知常州,提点湖北刑狱。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三年,知江州。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槐曰: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至者如归焉。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视其赋则吏侵甚下教曰吾莅州而吏犹为盗不自悔吾且诛之,吏乃震恐,愿自新。槐因除民患害,裨将卢渊凶猾不受命,斩以徇师,军中肃然。帝日乡用②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帝问修太乙,则对曰:土工荐③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槐每奏,帝辄称善。

(选自《宋史·董槐传》,有删改)

注:①李全:南宋叛臣。②乡用:重用。③荐:再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视其赋/则吏侵甚/下教曰/吾莅州/而吏犹为盗/不自悔吾/且诛之/
B.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视其赋/则吏侵甚下/教曰/吾莅州/而吏犹为盗不自悔/吾且诛之/
C.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视其赋/则吏侵甚/下教曰/吾莅州/而吏犹为盗不自悔/吾且诛之/
D.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视其赋/则吏侵甚下/教曰/吾莅州/而吏犹为盗/不自悔吾/且诛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一般是男子在20岁成年后另取,后也被称为表字。
B.“嘉定”是南宋皇帝宋宁宗的年号。年号由汉武帝首创,始创年号被称为建元。帝王遇到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C.“忧”,即“丁忧”“丁艰”;指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遇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D.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古代也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槐年轻时相貌魁梧,喜谈军事。他自比古人,但遭到父亲嘲笑,说他只是个狂妄的书生。他也因此感觉惭愧,有所改变。
B.董槐明辨是非,秉公办案。对于李桷案,董槐看出是桩冤案,据理力争,抓住机会上书为他翻案,终于使他获释。
C.董槐为民着想,受民爱戴。在江州时,有十多万流民渡江归附于他,他力排众议,发放粮食救济他们,最终使他们安稳回归家乡。
D.董槐处事果敢,雷厉风行。常德兵乱,纵火喧闹,董槐只带几人纵马赶赴现场,问清士兵作乱原因后,斩杀将军马彦直,平息骚乱。
2023-10-2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4 . 根据课内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函陵             军:驻军。B.越国以             鄙:边邑。
C.行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D.因人之力而       弊:损害。
2.下面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B.晋侯、秦伯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的谦称。
D.东道主在本文中就是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后来泛指中国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
3.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B.是寡人之国也(判断句)
C.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被动句)
D.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4.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为重。他虽然对郑伯不任用自己有意见,但在国家危难时依然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危机。
B.烛之武能言善辩,外交才能突出。他在游说秦伯时既充分考虑郑国自身利益,又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最终成功说服秦伯退兵。
C.佚之狐有识人之能,推荐之功。在秦晋两国大军围困郑国万分危急之时,他向郑伯进言献策,力荐烛之武,最终得以扭转局势。
D.晋侯审时度势,进退得法。面对秦国背叛并与郑国结盟的不利局面,他隐忍不发,理智分析当时状况,果断撤兵。
2023-10-2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权曰:“此诚长者之事。”

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逊曰:“未可。”诸将曰:“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不救安东,安东自解。”及方略大施,备果奔溃。桓后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

诸葛瑾字子瑜,为人有容貌思度,于时服其弘雅。权亦重之,又别咨瑾曰:“近得伯言表,以为曹丕已死,毒乱之民,而更静然。闻皆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以悦民心,其患更深于操时。孤以为不然。操之所行,其惟杀伐小为过差,及离间人骨肉,自古少有。丕之于操,万不及也。今叡之不如丕,必以其父新死,自度衰微,故强屈曲以求民心,欲以自安住耳。闻任或文人诸生,或宗室戚臣,宁能御雄才虎将以制天下乎?丕继业,年已长大,承操之后,用能感义。今叡幼弱,随人东西,必当因此弄巧行态,阿党比周。如此之日,奸谗并起,更相陷怼,群下争利,主幼不御。其为败也焉得久乎?所以知其然者,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强当陵弱,弱当求援,此乱亡之道也。子瑜,伯言常长于计校,恐此一事小短也。”

(节选自《三国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
B.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
C.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
D.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武官,陆逊所担任的海昌都尉是农都尉,掌管屯田相关的农耕事务。
B.农桑指农耕和蚕桑,泛指农业事务。“劝督农桑”即勉励、督促人民从事农业生产。
C.见救的“见”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冀君实或见恕也”的“见”意思相同。
D.逮丕继业的“逮”意为“到,及”,其意义、用法与成语“力有未逮”的“逮”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逊为人宽厚,关心时局。他被淳于式告发,但不诋毁淳于式,认为曹丕已死,曹叡统治给人民带来的祸患比曹操时期更深重。
B.陆逊长于谋划,指挥调动有方略。孙桓军队被刘备军队包围,向陆逊求援,因为他认为孙桓深得将士爱戴,城池坚固,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
C.诸葛瑾容貌儒雅,气度宽宏。诸葛瑾受到孙权的器重,每有大事孙权就会询问他,谈论到了陆逊奏表的内容。
D.孙权认为曹操在杀伐方面稍微过分,但是统率将领方面很出色;他觉得曹叡所任用的文人儒士和宗室戚臣无法驾驭有雄杰之才的文臣和像猛虎一样勇猛的武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皆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以悦民心。
(2)所以知其然者,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
5.孙权评价陆逊“恐此一事小短也”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述。
2023-10-18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心,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续耳。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于是遂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拔剑切而          啖:吃B.杀人如不能       举:举起
C.为大王不取也       窃:私下D.沛公起       如: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起,立饮之                 劳苦功高如此
B.夫秦王有虎狼          此亡秦续耳
C.待大王来                    项王未有
D.我为鱼肉,何辞          之奈何
3.下列句子与画横线的句子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B.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D.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泰伯》)
4.对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B.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非常紧急的事情。
C.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非常紧急的事情。
D.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2023-10-16更新 | 2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华大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乙】

弃疾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史馆校勘谢枋得素慕之,欲详其事,乃过弃疾墓,宿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烛作文。旦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弃疾少师,谥忠敏。

(宋史《辛弃疾传》)

【丙】

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故往往锋芒太露。然其才情富艳,思力采锐,南北两朝,实无其匹,无怪流传之广且久也。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二公之词,不可同日语也。后人以粗豪学稼轩,非徒无其才,并无其情。稼轩固是才大,然情至处,后人万不能及。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弃疾善长短句   雅:向来B.弃疾墓        过:访问
C.烛作文          秉:拿着,举着D.旦祭之        且:将要
2.“徒”字有以下常见义项,丙文中“非徒无其才”中的“徒”的意思是________ (填序号)。
徒:①<动词>步行。《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②<名词>党徒;同一类人。《论积贮疏》:“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③<名词>门徒;弟子;学生。《齐桓晋文之事》:“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④<名词>役徒;被罚服役的人。《过秦论》:“然陈涉翁牖绳枢之子,旷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⑤<副词>白白地。《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⑥<副词>只;仅仅。《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3.翻译以下句子:   
(1)史馆校勘谢枋得素慕之,欲详其事,乃过弃疾墓,宿旁僧舍。
(2)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
4.请说明谢枋得为辛弃疾“请于朝”的原因。
5.(1)请默写完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可怜白发生!


(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2023-09-2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初高衔接素养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越饥,勾践惧。四水进谏曰:夫饥,越之福也,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余,其君好名而不思后患。若我卑辞重币以请籴于吴,吴必与我。与我,则吴可取也越王从之。吴将与之,子胥谏曰:不可!夫吴、越接地邻境,仇雠敌战之国也。非吴有越,越必有吴矣。不如因而攻之,是吾先王阖庐之所以霸也。且夫饥,何哉?亦犹渊也。败伐之事,谁国无有?君若不攻而输之籴则利去而凶至财匮而民怨悔无及也。吴王曰:吾闻义兵不攻服,仁人不以饥饿而攻之。今服而攻之,虽得十越,吾不为也。遂与籴。三年,吴亦饥,请籴于越,越王不与而攻之,遂吴。

白圭之中山,中山王欲留之,固辞而去。又之齐,齐王亦欲留之,又辞而去。人问其辞,白圭曰:二国将亡矣!所学者国有五尽:故莫之必忠,则言尽矣;莫之必誉,则名尽矣;莫之必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则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 国有此五者,毋幸必亡。中山与齐皆此。若使中山之与齐也,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也。其患在不闻也,虽闻又不信也。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

晋文公与荆人战于城濮,君问于咎犯。咎犯对曰:服义之君,不足于信;服战之君,不足于诈。君其诈之而已矣。君问于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得兽虽多,而明年无复也诈;犹可以偷利,而后无报。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遂与荆君战,大败之。及赏,先雍季而后咎犯。侍者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君曰:雍季之言,百世之谋也;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寡人既行之矣。

(节选自《说苑 ·权谋》,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A若B不C攻D而E输F之G籴H则I利J去K而L凶M至N财O匮P而Q民R怨S悔T无U及V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破吴”与“方其破荆州”(《赤壁赋》)两句中的“破”字含义相同。
B.中山王,古代封爵之一。中国的中山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文中指的是中山国的君主。
C.“中山与齐皆当此”与“当其南北分者”(《登泰山记》)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
D.田,打猎,后作“畋”,是我国古代产生的重要的军事体育活动,也是休闲娱乐活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遭遇饥荒,勾践感到恐慌,四水进谏时表示,饥荒是越国的福气、吴国的祸患,吴国国君喜欢虚名而不考虑后患,向勾践提出借粮的策略。
B.越国向吴国借粮,吴国准备借给越国,子胥认为吴越两国是敌对关系的邻国,两国是不能并存的,不仅不能借粮,还应该趁此机会攻打越国。
C.白圭先后去过中山国和齐国,两个国家的君主都想把他留下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可白圭都拒绝了,因为他认为两国都有五尽问题,会很快灭亡。
D.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曾先后向咎犯和雍季问计,二人意见不同,晋文公采纳了咎犯的意见,于是与楚军交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我卑辞重币以请籴于吴,吴必与我。与我,则吴可取也。
(2)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5.文中的晋文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君?请简要概括。
2023-09-2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弼,字辅玄,中山曲阳人也。弼幼聪敏,家贫无书,年十二,寄郡学受业,讲授之际,师每奇之。同郡甄琛为定州长史,简试诸生,见而策问,义解闲明,应答如响,大为琛所叹异。州牧任城王澄闻而召问,深相嗟赏,许以王佐之才。澄、琛还洛,称之于朝,丞相高阳王等多相招命。

延昌中,以军功起家,广武将军、恒州征虏府墨曹参军,典管记。弼长于笔札,每为时辈所推。孝昌初,除太学博士。还,除光州曲城令。为政清静,务尽仁恕,词讼止息,远近称之。时天下多难,盗贼充斥,征召兵役,途多亡叛。朝廷患之。乃令兵人所赍戎具,道别车载;又令县令自送军所。时光州发兵,弼送所部达北海郡,州兵一时散亡,唯弼所送不动。他境叛兵,并来攻劫,欲与同去。弼率所领亲兵格斗,终莫肯从,遂得俱达军所。军司崔钟以状上闻。其得人心如此。

以常调除御史,加前将军、太中大夫,领内正字。台中弹奏,皆弼所为。诸御史出使所上文簿,委弼覆察,然后施行。元象初,高祖征弼为大丞相府法曹行参军,寻加镇南将军。高祖又引弼典掌机密,甚见信待,或有造次不及书教,直付空纸,即令宣读。

武定中,迁卫尉卿。会梁遣贞阳侯渊明等入寇彭城,大都督高岳、行台慕容绍宗率诸军讨之,诏弼为军司,摄行台左丞。临发,世宗赐胡马一匹,语弼曰:“此厩中第二马,孤恒自乘骑,今方远别,聊以为赠。”又令陈政务之要可为鉴戒者,录一两条。弼请口陈曰天下大务莫过赏罚二论赏一人使天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人服但能二事得中自然尽美 世宗大悦曰:“言虽不多,于理甚要。”握手而别,破萧明于寒山,别与领军潘乐攻拔梁潼州,仍与岳等抚军恤民,合境倾赖。

(节选自《北齐书·杜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弼请口陈曰/天下大务/莫过赏罚二论/赏一人/使天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人服/但能二事得中自然尽美/
B.弼请口陈曰/天下大务/莫过赏罚二论/赏一人使天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人服/但能二事得中/自然尽美/
C.弼请口陈曰/天下大务/莫过赏罚二论/赏一人使天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人服/但能二事得中/自然尽美/
D.弼请口陈曰/天下大务莫过/赏罚二论/赏一人使天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人服/但能二事得中/自然尽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授予官职。古代表授职或晋升的还有“擢、征、降、拜、召”等词。
B.博士,官职名。起源于战国,秦、汉时设置。掌通古今,传授学问。
C.元象,魏孝静帝的年号,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D.世宗,庙号。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的名号,是一种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弼幼时家贫,聪敏好学。杜弼小时候家贫无书,但好学上进,受到定州长史甄琛、州牧任城王元澄的赞赏和举荐。
B.杜弼才华横溢,擅长写作。杜弼的文章常被后人推崇:御史出使所上文簿,皇帝都委托杜弼复查,然后施行。
C.杜弼为政有方,深得民心,杜弼为政仁爱宽容,远近闻名,他护送新兵去军所,即使遭遇叛兵,他的兵士都没有逃亡。
D.杜弼深受信任,获得赏赐。杜弼出发征讨外敌时,世宗把自己喜欢的宝马赏赐给他,并请他陈述为政的精要作为鉴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天下多难,盗贼充斥,征召兵役,途多亡叛。朝廷患之。
(2)高祖又引弼典掌机密,甚见信待。或有造次不及书教,直付空纸,即令宣读。
2023-09-2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雷州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石磺谏宠州吁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胗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节选自《左传·隐公三年》)


【注】①嬖(bi)人:此指宠妾。②公:指卫庄公。③石碏(què):卫国大夫。④厚:石醋的儿子石厚,卫臣。

(乙)石碏大义灭亲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未及期,卫人来告乱。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磺使其宰孺羊肩莅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左传·隐公四年》)


【注】①众仲:鲁国大夫。②阻兵:倚仗武力。
1.甲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将立A州吁B乃定C之矣D若犹未E也F阶之G为H祸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可译为“况且,再说”,与“且夫天地之间”中“且夫”用法和意思相同。
B.速祸,招来(招致)祸患,与《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速祸”意思相同。
C.济,在文中是“渡过(河流)”的意思,成语“同舟共济”中的“济”意思与此相同。
D.觐,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后也泛指拜见。文中指石础建议州吁去朝见周天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所生的儿子,受到宠爱又喜欢武事。庄公不管束他,这为他后来为非作歹埋下了祸根。
B.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往,石碏予以禁止,但办不到。桓公即位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
C.鲁国大夫众仲认为公子州吁“阻兵而安忍”,他的这种行为必定导致众叛亲离、玩火自焚。
D.石厚向石碏请教稳定州吁国君地位的办法,石础巧妙设计,借助陈国除掉了州吁和石厚。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2)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势之也。
5.请综合甲文和乙文的内容,简要概括石碏大义灭亲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