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滂字德霖,武义人。滂自少诵说,能其师。与浦江梅执礼同游学,人士多倾下之,号东梅西刘。中大观己丑进士第,调新昌县令。县在豫章山中,俗嗜斗,令到官辄移病去,以他吏摄之。滂临以诚,未几称治,傍邑讼不能决者,乞从滂决之。豪邹氏横里中,挟贵婣诬人死,滂捕致械治之。部使者为请,不听,卒傅以法,投豪于相州。蔡京与滂祖为布衣交,滂至京师,京曰:吾故人有孙耶?除详定勒令所删定官,欲挽滂为党。会常瓌书诗屏间,京疑其讪己,属滂求其迹,且迁官。滂笑曰:此胡为及我哉?京闻之不悦,滂亦拂衣去。是不调者十余年。靖康初,诏除太常博士,不拜。建炎中,上问人才于近臣,学士詹乂、给事中汪藻、舍人李公彦皆云滂可用,用滂知建昌军。建昌旧守多懦夫威权不立兵习悍骄邀求无度。滂至,一以法绳之,兵不胜其忿,持戟入市掠人物,即拒者刺伤之。滂捕系追偿,兵遂为变。滂及母、妻皆死,时绍兴甲寅七月三日也。滂卒时年五十六。其妻汤氏侍姑侧,兵及身犹不去,竟遇害。建昌人闻滂死,皆恸哭失声。逾期,父老犹会佛祠哭之,有欲绝者,且千里以书吊其孤。朝廷既诛始乱者,复用御史言,褒滂为朝请大夫,官其一子墉。滂好学,善属文,与人交,终始如一,闻有急,倾财赴之。居官嫉恶如仇,毅然不可回夺,以及于难云。

(节选自宋濂《刘滂传》)

材料二:

鼛微时与蔡京善,常曰:蔡子,贵人也;然才不胜德,恐贻天下忧。至是,京还朝,遇诸涂。既见,京逆谓曰:我若用于天子,愿助我。鼛曰:公诚能谨守祖宗之法,以正论辅人主,示节俭以先百吏,而绝口不言兵,天下幸甚。鼛何为者?京默然。既相,出提点江东刑狱。

(节选自《宋史·孙鼛传》)

【注】①蔡京:北宋末年奸相。②欲绝:感情极其强烈。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建昌旧守A多懦B夫C威权D不立E兵习F悍骄G邀H求无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指使……屈服,“舞幽壑之潜蛟”的“舞”指使……起舞,两者用法相同。
B.布衣,本指布制衣服,文中借指平民。古代平民穿粗布衣服,故称。
C.坐,指因为,与《苏武传》中“副有罪,当相坐”的“坐”意思不相同。
D.祖宗,文中指帝王的祖先,与成语“祖宗法度”中的“祖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滂曾与浦江人梅执礼一同外出求学,后来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他好学,擅长写文章,轻财仗义,与朋友交往自始至终都态度如一。
B.新昌县民风好勇斗狠,非常难治理,因此县令到任后总是称病离职,朝廷只好委派其他官员暂代县令之职。刘滂上任后改变了这一局面。
C.刘滂逮捕了强横不法的士兵,追索抢劫之物还给物主。士兵发动兵变,杀害了刘滂和他的母亲、妻子及小姑,百姓听到噩耗后深感悲痛。
D.蔡京在回京途中遇到旧时好友孙鼛,希望他以后有机会帮助自己,孙鼛对蔡京提出了不少劝诫。蔡京默然不语,任宰相后将孙鼛外放为地方官。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滂临以诚,未几称治,傍邑讼不能决者,乞从滂决之。
(2)蔡子,贵人也;然才不胜德,恐贻天下忧。
5.从刘滂、孙鼛拒绝蔡京要求的两件事中,可以看出他们共同拥有哪些优良品质?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乙】

弃疾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史馆校勘谢枋得素慕之,欲详其事,乃过弃疾墓,宿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烛作文。旦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弃疾少师,谥忠敏。

(宋史《辛弃疾传》)

【丙】

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故往往锋芒太露。然其才情富艳,思力采锐,南北两朝,实无其匹,无怪流传之广且久也。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二公之词,不可同日语也。后人以粗豪学稼轩,非徒无其才,并无其情。稼轩固是才大,然情至处,后人万不能及。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弃疾善长短句   雅:向来B.弃疾墓        过:访问
C.烛作文          秉:拿着,举着D.旦祭之        且:将要
2.“徒”字有以下常见义项,丙文中“非徒无其才”中的“徒”的意思是________ (填序号)。
徒:①<动词>步行。《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②<名词>党徒;同一类人。《论积贮疏》:“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③<名词>门徒;弟子;学生。《齐桓晋文之事》:“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④<名词>役徒;被罚服役的人。《过秦论》:“然陈涉翁牖绳枢之子,旷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⑤<副词>白白地。《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⑥<副词>只;仅仅。《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3.翻译以下句子:   
(1)史馆校勘谢枋得素慕之,欲详其事,乃过弃疾墓,宿旁僧舍。
(2)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
4.请说明谢枋得为辛弃疾“请于朝”的原因。
5.(1)请默写完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可怜白发生!


(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2023-09-2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初高衔接素养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弼,字辅玄,中山曲阳人也。弼幼聪敏,家贫无书,年十二,寄郡学受业,讲授之际,师每奇之。同郡甄琛为定州长史,简试诸生,见而策问,义解闲明,应答如响,大为琛所叹异。州牧任城王澄闻而召问,深相嗟赏,许以王佐之才。澄、琛还洛,称之于朝,丞相高阳王等多相招命。

延昌中,以军功起家,广武将军、恒州征虏府墨曹参军,典管记。弼长于笔札,每为时辈所推。孝昌初,除太学博士。还,除光州曲城令。为政清静,务尽仁恕,词讼止息,远近称之。时天下多难,盗贼充斥,征召兵役,途多亡叛。朝廷患之。乃令兵人所赍戎具,道别车载;又令县令自送军所。时光州发兵,弼送所部达北海郡,州兵一时散亡,唯弼所送不动。他境叛兵,并来攻劫,欲与同去。弼率所领亲兵格斗,终莫肯从,遂得俱达军所。军司崔钟以状上闻。其得人心如此。

以常调除御史,加前将军、太中大夫,领内正字。台中弹奏,皆弼所为。诸御史出使所上文簿,委弼覆察,然后施行。元象初,高祖征弼为大丞相府法曹行参军,寻加镇南将军。高祖又引弼典掌机密,甚见信待,或有造次不及书教,直付空纸,即令宣读。

武定中,迁卫尉卿。会梁遣贞阳侯渊明等入寇彭城,大都督高岳、行台慕容绍宗率诸军讨之,诏弼为军司,摄行台左丞。临发,世宗赐胡马一匹,语弼曰:“此厩中第二马,孤恒自乘骑,今方远别,聊以为赠。”又令陈政务之要可为鉴戒者,录一两条。弼请口陈曰天下大务莫过赏罚二论赏一人使天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人服但能二事得中自然尽美 世宗大悦曰:“言虽不多,于理甚要。”握手而别,破萧明于寒山,别与领军潘乐攻拔梁潼州,仍与岳等抚军恤民,合境倾赖。

(节选自《北齐书·杜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弼请口陈曰/天下大务/莫过赏罚二论/赏一人/使天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人服/但能二事得中自然尽美/
B.弼请口陈曰/天下大务/莫过赏罚二论/赏一人使天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人服/但能二事得中/自然尽美/
C.弼请口陈曰/天下大务/莫过赏罚二论/赏一人使天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人服/但能二事得中/自然尽美/
D.弼请口陈曰/天下大务莫过/赏罚二论/赏一人使天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人服/但能二事得中/自然尽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授予官职。古代表授职或晋升的还有“擢、征、降、拜、召”等词。
B.博士,官职名。起源于战国,秦、汉时设置。掌通古今,传授学问。
C.元象,魏孝静帝的年号,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D.世宗,庙号。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的名号,是一种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弼幼时家贫,聪敏好学。杜弼小时候家贫无书,但好学上进,受到定州长史甄琛、州牧任城王元澄的赞赏和举荐。
B.杜弼才华横溢,擅长写作。杜弼的文章常被后人推崇:御史出使所上文簿,皇帝都委托杜弼复查,然后施行。
C.杜弼为政有方,深得民心,杜弼为政仁爱宽容,远近闻名,他护送新兵去军所,即使遭遇叛兵,他的兵士都没有逃亡。
D.杜弼深受信任,获得赏赐。杜弼出发征讨外敌时,世宗把自己喜欢的宝马赏赐给他,并请他陈述为政的精要作为鉴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天下多难,盗贼充斥,征召兵役,途多亡叛。朝廷患之。
(2)高祖又引弼典掌机密,甚见信待。或有造次不及书教,直付空纸,即令宣读。
2023-09-2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雷州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仓困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

或曰:管仲雪桓公之耻于小人,而生桓公之耻于君子矣。使桓公发仓困而赐贫穷、论囹圄而出薄罪,非义也,不可以雪耻;使之而义也,桓公宿义,须遗冠而后行之,则是桓公行义非为遗冠也?是虽雪遗冠之耻于小人,而亦遗义之耻于君子矣。且夫发困仓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第三十七》)

材料二: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祐。”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上每示存异方之教耳,常恐为理体之弊。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赦令第三十二》)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谋小仁者A大仁B之贼C故D我有天下E以来F绝不G放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耻,指感到耻辱,“越国以鄙远”的“鄙”指作为边界,两者用法相同。
B.发,指打开,与《促织》“窥父不在,窃发盆”中的“发”意思不相同。
C.危笃,指非常危险,多指疾病而言,与现代汉语中的“病危”意思相同。
D.入道,指皈依宗教,出家为僧尼或道士。古人认为度人入道会有福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酒醉后丢失了帽子,三天不上朝,管仲建议他通过处理好政事来洗雪耻辱。齐桓公非常赞同,于是赏赐贫穷的百姓,赦免轻罪的囚徒。
B.有人认为,如果齐桓公的行为合乎道义,那么他以前不做这种合乎道义的事情,偏要等到丢失了帽子后才来做,他实行道义的动机就有问题。
C.蜀国先主常听陈元方、郑康成讲说治乱之道,但未听他们说到赦免。诸葛亮赞同先主之见,又有鉴于梁武帝的教训,因此治理蜀国十年不赦。
D.长孙皇后患病,医药未能治好,皇太子准备请求皇帝赦免囚徒,并度人入道,来为皇后祈福。皇后认为死生自有天命,不能因为自己一人而乱了国家法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
(2)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
5.齐桓公和唐太宗对赦免有何不同看法?请简要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济,字汝楫,腾骧卫人。正德六年进士。由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山西巡抚李钺劾左、右布政使倪天民、陈达。吏部请之,帝不许。济疏争,不。帝幸宣府、榆林,济皆疏请回銮。诏封许泰、江彬伯爵,又与诸给事中力争,皆不报。世宗即位,出核甘肃边饷。嘉靖改元,进刑科都给事中。主事陈嘉言坐事下狱,济疏救,不许。廖鹏父子及钱宁党王钦等,皆以从逆论斩,鹏等夤缘中人冀脱死。济上言;“自来死囚临斩,鼓下犹受诉词。奏上得报,已及日肝,再请而后行刑,则已薄暮。殊非与众弃之之意。乞自三请后,鼓下不得受词。鹏、钦等罪甚当,幸陛下勿疑。”诏自今以申酉行刑,鹏等竟缓决钦后以中旨免死济力争不听。故事,厂卫有所,必取原奏情事送刑科签发驾帖。千户白寿赍帖至,济索原奏,寿不与,济亦不肯签发。两人列词上。帝先入寿言,竟诎济议。中官崔文仆李阳凤坐罪,已下刑部。帝受文诉,移之镇抚。济率六科争之,不听。都督刘晖以奸党论戍,有诏复官。甘肃总兵官李隆嗾乱军杀巡抚许铭,逮入都,营免赴鞠。济皆力陈不可,帝从其言。晖夺职,隆受讯伏辜。后父陈万言奴何玺殴人死,帝命释之。济执奏曰:“万言纵奴杀人,得免为幸,乃并释玺等,是法不行于戚畹奴也。”济在谏垣久,言论侃侃,多与权幸相枝柱,直声甚震,帝不能堪。“大礼”议起,廷臣争者多得罪。既而遮诸朝臣于金水桥,伏哭左顺门,受杖阙廷。越十二日再杖,谪戍辽东。十六年册立皇太子,赦诸谪戍者,济不与,卒于戍所。

(节选自《明史·刘济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鹏A等B竟C缓D决E钦F后G以H中I旨J免K死L济M力N争O不P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指罢免,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则思正身以黜恶”的“黜”字意思不相同。
B.省,指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与《劝学》中“日参省乎己”的“省”字意思相同。
C.逮,指捉拿,逮捕。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字意思不同。
D.滋,意为更加,与《屈原列传》中“不获世之滋垢”的“滋”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旧例,厂卫逮捕了人犯,一定要携带原奏送交刑科,才能签发驾帖。千户白寿不按规矩行事,刘济秉公办事,对其不予签发。
B.皇后的父亲陈万言纵容奴仆何玺打人致死,皇帝下令庇护。刘济认为陈万言可以有幸免罪,但释放何玺等人,这是法律不能允许的。
C.刘济在谏官官署任职时间较长,为官以来正直敢言,上疏进谏多与权贵宠臣相抵触。正直的声誉虽然很高,但皇帝对其不能忍受。
D.“大礼”争议兴起后,皇帝命人在金水桥阻拦诸位朝臣,刘济于是到左顺门伏地痛哭,触怒皇帝,两次遭到杖责,最终发配辽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廖鹏父子及钱宁党王钦等,皆以从逆论斩,鹏等夤缘中人冀脱死。
(2)甘肃总兵官李隆嗾乱军杀巡抚许铭,逮入都,营免赴鞠。
5.李济久在谏垣,时有进谏,但少有采纳。文中哪些决策,皇帝采纳了李济的谏言?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三》)

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

【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四A年B晋C饥D乞E籴F于G秦H缪I公J问K百L里M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白白地,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相同。
B.质,使……做人质,用诸侯的儿子做人质,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外交方式。
C.矜,指怜悯,与李密的《陈情表》中的“不矜名节”的“矜”意思不同。
D.“置官司焉”的“官司”指的是官衙,现在是指在人民法院进行的诉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
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
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
(2)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5.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说说他能成为霸主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八年,上自征隗嚣,至漆,诸将多以王师之重,不宜远入险阻,计未决。会召马援因说隗翼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嚣众大溃。为陇西太守,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宾客故人,日满其门。诸曹时外事,辄曰:“此丞、掾任,何足相烦。若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乃太守事耳。”马援在陇西上书曰:“富民之本,在于食货,宜如旧铸五铢钱。”三府奏以为未可,凡十三难,援一一解之,条奏其状。帝从之,天下赖其便。

光武以马援为伏波将军。援上书:“臣所假伏波将军印,书‘伏’字,‘犬’外向。城皋令印,‘皋’字为‘白’下‘羊’;丞印‘四’下‘羊’;尉印‘白’下‘人’,‘人’下‘羊’。即一县长吏,印文不同,恐天下不正者多。符印所以为信也,所宜齐同。”荐晓古文字者,事下大司空正郡国印章。奏可。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冀曰:“愚不及。”马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墓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孟冀曰:“为烈士,当如此矣!”建武二十四年,威武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召马援/因说隗器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
B.会召马援/因说隗器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
C.会召马援/因说隗器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
D.会召马援/因说隗器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曹时白外事”与“还部白府君”(《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白”字含义相同。
B.“裁封数百户”与“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两句中的“裁”字含义相同。
C.“奚用相济”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济”字含义相同。
D.“帝愍其老,未许”与“愿陛下矜愍愚诚”(《陈情表》)两句中的“愍”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到达漆县后,想继续亲征隗器,但将领们大多认为皇帝的军队尊贵不应远行涉险,后来皇帝听取了马援的意见进军,大败嚣军。
B.马援上奏建议恢复五铢钱,认为这样有利于发展国家的财政经济,并对三府提出的十多条反对意见逐一解释,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C.马援认为要统一官印的印文规格,他在奏书中举例指出印文不统一的现象普遍存在,并推荐明晓古文字的人到大司空校正郡国印章。
D.马援的军队回朝,孟冀跟朋友们一起迎接慰劳,马援批评孟冀只会随众庆贺,而没有提出好的作战计谋以帮助自己,孟冀深感羞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
(2)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
5.马援为什么不顾年迈请命征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将以刘縯、刘秀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刘玄除之。縯部将刘稷勇冠三军,更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縯固争。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縯,即日杀之。刘玄以族兄光禄勋赐为大司徒。秀闻之,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秀,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更始遣王匡攻洛阳,京兆诸县及城中共起兵杀王莽。更始将都洛阳,以刘秀行司隶校尉,使前整修宫府。秀乃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一如旧章。

更始北都洛阳,分遣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使者至上谷,上谷太守扶风耿况迎,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功曹寇恂勒兵入见使者,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更始以刘秀行大司马事,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

大司马秀至河北,所过郡县,考察官吏,黜陟能否,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吏民喜悦,争持牛酒迎劳,秀皆不受。

南阳邓禹杖策追秀,及于邺。秀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秀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秀笑,因留宿间语。禹进说曰:“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更始既是常才,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为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秀大悦,因令禹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B.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C.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D.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是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为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
B.大司马,商时开始设置,位列三公,西汉时是行政最高官职的称呼。
C.持节,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到外国或者地方出使。
D.牛酒,指的是牛和酒,是古代用来当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帝利用刘稷不肯接受任命一事,逮捕了刘稷、刘縯,并趁机在当天就杀了他们,同时任命同族兄长光禄勋刘赐为大司徒。是否要为兄长报仇,成为摆在刘秀面前的一道难题。
B.刘秀去宛城向更始帝请罪,他不夸耀自己的战功,不和其他官员说私心话,不敢为刘縯服丧,只是一直责备自己有罪。实则是不打草惊蛇,是刘秀图谋大业前的蛰伏。
C.使者在上古郡巡行时,收下太守耿况的印信,但是言而无信,过了一夜还不归还。功曹寇恂先礼后兵,劝说使者无效后,吆喝左右的随从召唤耿况,强取印信给耿况戴上。
D.刘秀作为大司马,镇守慰问河北各州郡时,惩处奸邪之人,平反冤案,释放无罪的囚徒,废除王莽的苛政。同时,他深谋远虑,招揽了许多英雄豪杰,获得了百姓的爱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秀乃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
(2)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
5.邓禹从哪三个方面劝说刘秀图谋大志?请作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康定元年春正月,元昊寇延州,知延州范雍闻元昊且至,惧甚。元昊诈遣人通款于雍,雍信之,不设备,既而元是盛兵攻保安军,破安远、塞门、水平诸寨。琦言:“范雍节制无状,宜召知越州范仲淹委任之。”夏五月戊寅,以范仲淹为陕西都转运使,范仲淹言今边城之备十有五七关中之备十无二三若吴赋深入乘关中之虞东阻潼关隔西川昊贼则朝廷不得安枕矣为今之计,宜严戒边成,实关内,若寇至边城,清野不与大战。

八月,诏范仲淹兼知延州。先是,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序,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六将领之,日夜训练,量贼众寡,使更出御。仲淹以民远输劳苦,请建鄜城为军,以河中府、同、华州中下户租税就输之,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籴十之三。他所减不与

庆历元年,时元吴遣高延德还延州与范仲淹约和,仲淹自为书贻元昊,备陈利害。韩琦闻之曰:“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命诸将戒严而自行边。二月,元吴果遣众寇渭州。环庆副总管任福临敌受命,所统皆非素抚之兵,又分出趋利,故至甚败。埼还至半途,阵亡者之父兄妻子数千人号于马首,持故衣纸钱,招魂而哭,哀恸之声震天地,琦掩泣驻马不能进。范仲淹闻之,叹曰:“当是时难置胜负于度外也!”三月,元昊答范仲淹书,语极悖慢,仲淹对未使焚之。

秋七月,元昊寇麟、府州,折继闵败之。自西方用兵,帝为旰食,然元昊困弊,渐有自悔之意。三年春正月癸巳,元昊上书请和,然犹倔强,不肯削僭号。庞籍送使者阙下,因陈便宜,言:“羌久不通和市,国人愁怨,今辞理浸顺,必有改事中国之心,请遣使谕之。”四年五月,元昊复遣使上誓表,时西鄙用兵日久,帝心厌之,遣使赐元吴诏,从之,十二月,册元昊为夏国主。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夏元昊拒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言/今边城之备十/有五七/关中之备十/无二三/若昊贼深入/乘关中之虚/东阻潼关/隔两川贡赋/则朝廷不得安枕矣/
B.范仲淹言/今边城之备十有五七/关中之备十无二三/若昊贼深入/乘关中之虚/东阻潼关/隔两川贡赋/则朝廷不得安枕矣/
C.范仲淹言/今边城之备/十有五七/关中之备/十无二三/若昊贼深入/乘关中之虚东/阻潼关/隔两川/贡赋则朝廷不得安枕矣/
D.范仲淹言/今边城之备十有五七/关中之备十无二三/若昊贼深入/乘关中之虚东/阻潼关/隔两川/贡赋则朝廷不得安枕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定,宋仁宗赵祯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如“建元”“贞观”“康熙”。
B.清野,清除战区附近的房屋、树木,转移附近的人口物资等,使敌人掠夺不到东西。
C.僭号,冒用帝王的称号或超越本份的称号,如“夏国主”即李元昊冒用的帝王称号。
D.阙下,“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阙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也可指京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昊行事狡猾,派人假装与范雍通好言和,获取范雍的信任,让其不设防备,不久率领大军攻打各市。
B.范仲淹改革军制,御敌有方。他反对以官职高低决定出征次序,而是选拔人才,据贼兵多寡来分派将领。
C.元昊假意求和,范仲淹亲自写信详细陈述利害,元昊却攻打渭州且回信言辞傲慢,范仲淹怒毁书信。
D.任福一向不抚恤士兵,又分兵出击求利,招致大败,死伤惨重。死者家属招魂哀号,韩琦见状,哀痛不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籴十之三,他所减不与。
(2)韩琦闻之曰:“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命诸将戒严而自行边。
5.北宋与西夏最终和议,促成双方和议的因素有哪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