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9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崇苛法久矣,诽谤者,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今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且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材料二: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戳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今将军与臣有御。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可急使A兵守B函谷关C无内诸侯D军E稍征F关中兵G以自益H距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指“封存”,与“又欲眸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封”意思相同。
B.族,指“被灭族”,与“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中的“族”意思不同。
C.弃市,古代一种刑罚,在人群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警示大众。
D.意,指“料想”,与现代汉语“出其不意”中的“意”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进入咸阳后想留在秦宫中休息,在樊哙、张良的劝阻下,沛公封好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军队退回到霸上。
B.沛公进入关中后与民约法三章,赢得了秦地百姓的拥护,秦地百姓争着送来牛羊、美酒、食品慰劳士兵。
C.曹无伤想要求得项羽的封赏,把沛公想在关中称王一事告诉了项羽,不料项羽把曹无伤告密一事告诉了沛公。
D.古人以“南向坐”为尊,“东向坐”次之,从材料二中“亚父南向坐”可以看出项羽对亚父范增的尊重超过了项伯。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3)所以遗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沛公为什么不杀子婴?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勔,苏州人。父冲,狡狯有智数。始,蔡京居钱塘,欲建僧寺阁,会费钜万,僧言必欲集此缘,非朱冲不可。京以属郡守,郡守呼冲见京,京语故,冲愿独任。居数日,请京诣寺度地,至则大木数千章积庭下,京大惊,阴器其能。

徽宗颇垂意花石,京讽勔语其父,密取浙中珍异以进。初致黄杨三本,帝嘉之。后岁岁增加。至政和中始极盛,舳舻相衔于淮、汴,号“花石纲”,置应奉局于苏,指取内帑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勔擢至防御使,东南部刺史、郡守多出其门。徐铸、应安道、王仲闳等济其恶,竭县官经常以为奉。士民家一石一木稍堪玩,即领健卒直入其家,用黄封表识,未即取,使护视之,微不谨,即被以大不恭罪。民预是役者,中家悉破产,或鬻卖子女以供其须。尝得太湖石,高四丈,载以巨舰,役夫数千人,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戒伐冢藏毁室庐毋得加黄封帕蒙人园囿花石,凡十余事。听勔与蔡攸等六人入贡,余进奉悉罢。

既而勔甚,所居直苏市中孙老桥,忽称诏,凡桥东西四至壤地室庐悉买赐予己,合数百家,期五日尽徙,郡吏逼逐,民嗟哭于路。遂建神霄殿,奉青华帝君像其中,监司、都邑吏朔望皆拜庭下。主赵霖建三十六浦闸,兴必不可成之功。天方大寒,役死者相枕藉,霖益加苛虐,吴、越不胜其苦。方腊起,以诛勔为名。童贯出师,承上旨尽罢去花木进奉,帝又黜勔父子弟侄在职者,民大悦。然寇平,勔复得志,声焰熏灼。一门尽为显官,驺仆亦至金紫,天下为之扼腕。

靖康之难,钦宗用御史言,放归田里,凡由勔得官者皆罢。籍其赀财,田至三十万亩。言者不已,羁之衡州,徙韶州、循州,遣使即所至斩之。

【《宋史·朱勔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戒伐冢/藏毁室庐/毋得加黄封帕蒙人园囿花石
B.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戒伐冢藏/毁室庐/毋得加黄封帕蒙人园囿花石
C.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戒伐冢/藏毁室庐/毋得加黄封帕蒙人园囿花石
D.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戒伐冢藏/毁室庐/毋得加黄封帕蒙人园囿花石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终必不蒙察:你             藉寇兵而盗粮:给予,送给
六国破灭,非不利:武器             王者不众庶:拒绝
B.而议事不合:经常             是以太山不土壤:推辞,拒绝
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几乎             此言之:正确
C.暴秦之欲无:满足             到今:施加
祸焉:招致             乎技矣:超过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接着             地势:随着
牛羊何焉:选择             于败丛草处:墙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朱勔的父亲朱冲因为修建佛寺结识了蔡京,后因向喜欢花石的徽宗皇帝进献珍异而获得表扬。
B.朱勔帮徽宗皇帝搜刮花石,当地很多官员都出自他的门下。徐铸、应安道等人痛恨他的所作所为,对其恶行进行了坚决抵制。
C.“花石纲”给天下带来祸患之后,徽宗皇帝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只接受朱勔、蔡攸的入贡,罢停了其余的供奉。
D.方腊起兵被平定后,朱勔很快就恢复了之前的权势,门下之人又都做了高官,天下人对此叹息不已。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合数百家,期五日尽徙,郡吏逼逐,民嗟哭于路。
(2)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5.第六单元课文《促织》中说“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文中有哪些事情也可以说明这一道理?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经侯往魏太子,左带羽玉具剑,右带环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坐有顷,太子不视也,又不问也。经侯曰:魏国亦有宝乎?太子曰:有。经侯曰:其宝何如?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之宝也。经侯曰:吾所问者,非是之谓也,乃问其器而已。太子曰:有。徒师沼治魏而市无贾,郄辛治阳而道不拾遗,芒卯在朝而四邻贤士无不相因而见。此三大夫乃魏国之大宝。于是经侯默然不应,左解玉具,右解环佩,委之坐,愆然而起,默然不谢,趋而出,上车驱去。魏太子使骑操剑佩逐与经侯,使告经侯曰:吾无德所宝,不能为珠玉所守;此寒不可衣,饥不可食,无为遗我于是经侯杜门不出,愧死。

晋平公为驰逐之车,龙旌众色,挂之以犀象,错之以羽芝,车成题金千,立之于殿下,令群臣得观焉。田差三过而不一顾,平公作色大怒,问田差:尔三过而不一顾,何为也?田差对曰:臣闻说天子者以天下,说诸侯者以国,说大夫者以官,说士者以事,说农夫者以食,说妇姑者以织。桀以奢亡,纣以淫败,是以不敢顾也。平公曰:善。乃命左右曰:去车!

魏文侯御廪灾文侯素服辟正殿五日群臣皆素服而吊公子成父独不吊。文侯复殿,公子成父趋而入贺,曰:甚大善矣,夫御廪之灾也。文侯作色不悦,曰:夫御廪者,寡人宝之所藏也,今火灾,寡人素服辟正殿,群臣皆素服而吊;至于子大夫而不吊。今已复辟矣,犹入贺何为?公子成父曰:臣闻之,天子藏于四海之内,诸侯藏于境内,大夫藏于其家,士庶人藏于箧椟。非其所藏者必有天灾,必有人患。今幸无人患,乃有天灾,不亦善乎!文侯喟然叹曰:善!

(节选自《说苑·反质》)

1.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文侯御[A]廪灾[B]文侯素服[C]辟正殿[D]五日[E]群臣皆素服[F]而吊[G]公子成父[H]独不吊。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往、至,与《孔雀东南飞》中“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不同。
B.豫,通“预”,预先,事先,与《伶官传序》中“逸豫可以亡身”的“豫”意思相同。
C.贼,祸害,“遗我贼”即给我留下祸害,与“盗贼”“窃贼”中的“贼”意思不同。
D.复辟,指失位的君主复位,后来也可指恢复帝制,如“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太子故意偷换概念,将经侯所问的“宝”“器”理解为美德和人才,显示出对国家实力的不同理解和追求,让经侯无地自容,甚至因此羞愧而死。
B.晋平公打造了一辆超级赛车,装饰极尽奢华,号称耗费千金,此举招致田差批评,他认为人各有职分,国君应以治国为务,不能为其他事浪费精力。
C.藏宝库发生火灾,魏文侯穿上白衣并避离正殿以示自我贬责,群臣也穿着白衣前来慰问,可是公子成父却前来向他表示祝贺,这让魏文侯很不高兴。
D.三则故事都紧扣“反质”这个话题,意思是说,治国要回到本质,防止过分讲究排场,力戒奢侈淫靡,这与《谏太宗十思疏》“戒奢以俭”的主张一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所问者,非是之谓也,乃问其器而已。
(2)平公作色大怒,问田差:“尔三过而不一顾,何为也?”
5.田差劝谏晋平公和公子成父劝谏魏文侯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2024-06-19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名校/河南省6月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税,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税。郡遣督邮至,县吏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贵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节选自《宋书·陶潜传》)

材料二: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求,粗为区目。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六月A中B北窗C下D卧E遇凉风F暂至G自谓H是羲皇上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况,比,与《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中“况”的意思不同。
B.白,禀告,陈述,与《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中“白”的意思相同。
C.致,招请,与《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中“致”的意思不同。
D.适,享有,与苏轼《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适”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少年时心怀高尚的情趣,曾经创作《五柳先生传》,描写了他的生存境况,表达人生态度和志向追求。
B.因为陶渊明的曾祖在晋朝担任大司马,陶渊明对官场黑暗了解颇多,所以他拒绝接受江州刺史王弘的邀请。
C.陶渊明在担任彭泽令时,因不愿意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向权贵低头,遂归隐田园,并创作了《归去来兮辞》。
D.陶渊明在日常生活中追求自然真率,曾通过抚弄无弦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也体现他对世俗礼节的超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2)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5.材料二中萧统称“尚想其德”,结合材料一分析陶渊明的“德”表现在哪些方面。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越王乃问包胥曰:吴可伐耶?申包胥曰:于策谋,未足以卜。越王曰: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吾宗庙以为平原。吾欲与之徽天之中,惟是舆马、兵革、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诚闻于战,何以为可?申包胥曰:臣愚,不能知。越王固问,包胥乃曰:夫吴,良国也,传贤于诸侯。敢问君王之所战者何?越王曰:在孤之侧者,饮酒食肉,未尝不分,孤之饮食不致其味,听乐不尽其声。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越王曰: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吾今修宽刑,欲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其恶。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王曰:邦国南则距楚,西则晋,北则望齐,春秋奉币、玉帛以贡献焉,未尝敢绝。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哉!无以加斯矣,犹未可战。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君、将不知,即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寒之节,齐苦乐之喜;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于是越王曰:敬从命矣。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材料二:

问曰:吴亡而越兴,在天与?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贤矣。湿易雨,饥易助。曰:何以知独在人乎?”“子贡与夫子坐,告夫子曰:‘太宰死。’夫子曰:‘不死也。’如是者再。子贡再拜而问:‘何以知之?’夫子曰:‘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吴。吴今未亡,宰何病乎?’后人来言不死。圣人不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何以言之?曰:种见蠡之时,相与谋道:东南有霸兆不如往仕相要东游入越而止贤者不妄言,以是知之焉。

(节选自《越绝书·卷一》)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东南有霸A兆B不如往C仕D相E要东游F入G越H而止。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鄙,见识浅陋,与《曹判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思相同。
B.夷,铲平,与词语“东夷”“匪夷所思”“化险为夷”中的“夷”意思均不同。
C.掩,遮蔽、掩盖,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掩”意思相同。
D.薄,轻视,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也”的“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想为祖宗求取上天的福佑,只是车马兵革军队已经具备了,却还没有办法使用它们。
B.面对越王追问,申包胥为达到阐释观点进而使其信服的目的,先避而不答,再逐步引导。
C.材料二肯定了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不在于天命,这与《伶官传序》中作者的观点一致。
D.孔子否定了子贡关于太宰已死的看法,认为他会导致亡国,吴未亡可知其未遇不测。
4.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
(2)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
5.材料二说“夫差失道,越亦贤矣”,“越之贤”在材料一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虞卿者,游说之士也。蹑蹻檐簦说赵孝成王。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长平大败,赵王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楼缓曰: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闻之,往见王曰:危哉,楼子之所以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予者,非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雠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韩、魏闻之,必尽重王。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虞卿既以魏齐之故,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间行,卒去赵,困于梁。魏齐已死,不得意,乃著书,世传之曰《虞氏春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战国权谋之士,游说从横,皆趋一时之利,殊不顾义理曲直所在。张仪欺楚怀王,使之绝齐而献商於之地。陈轸谏曰:张仪必负王,商於不可得而齐、秦合,是北绝齐交,西生秦患。其言可谓矣。然云: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及秦负约,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此策尤乖谬不义。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矣。乃知虞卿为豪杰之士,非轸辈所能企及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蹑蹻檐簦:穿着草鞋,背着斗笠,指远行、跋涉。②媾:讲和。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若阴合A而阳绝B于齐C使D人随张仪E苟与吾地F绝齐G未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文中指坚决,与《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固”意思不同。
B.之,文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与《项脊轩志》中“儿之成,则可待乎!”用法相同。
C.善,文中指正确,与《归去来兮辞》中“善万物之得时”的“善”意思不同。
D.疏,文中指粗疏、不周密,与《谏逐客书》中“疏士而不用”的“疏”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卿善于游说,他风尘仆仆地拜见赵孝成王,两次被接见,都受到特别礼遇,分别得到了重金赏赐和上卿的官职,富有传奇色彩。
B.楼缓劝说赵王割地与秦国议和,虞卿针锋相对予以驳斥,认为应联齐抗秦,迫使秦国主动求和,从而使赵国获得韩、魏的尊重和亲善。
C.赵王派虞卿前往游说齐王,虞卿却趁机和魏齐秘密逃离赵国,在大梁陷入困顿。魏齐死后,他著书立说,世传《虞氏春秋》。
D.洪迈认为陈轸一开始对楚怀王的劝谏是正确的,但之后的谋划却很荒谬,丧失给秦国的土地从齐国得到补偿的做法更是远不及虞卿。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援。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5.虞卿主张赵国“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陈轸主张楚国“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二人的策略中对敌国与盟国各是什么态度?
2024-06-1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文段二: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赐长子书,与丧,会戚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减)

1.文段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赐长子书及符玺A皆在胡亥所B定C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D君听臣之计E即长F有封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三王”中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则有不同的说法,通常是指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君主。
B.“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如贾谊《过秦论》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崩”古代专指天子的死。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D.“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用太山之大、江海之深作比喻,论证了王者治国应当“不却众庶”,广用客卿。
B.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赴刑场,他感叹想和孩子再牵着黄狗出去打猎这样普通的人生幸福都无望了,不禁悲痛万分,父子相对而泣。
C.秦始皇达到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
D.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祝生日时,李斯却长叹不已,万物盛极则衰,好景不长,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2)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5.文中提到李斯三次“叹息”,结合文本内容解释其“叹息”的原因。
2024-06-11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

(节选自《颜氏家训·养生》)

材料二: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亡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①谗慝():为奸作恶。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BC浑邪D等降E仓府FG贫民H大徙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被,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的“见”意思相同。
B.徒,白白地,与《师说》“郯子之徒”的“徒”意思相同。
C.输,交出,献纳。与《阿房宫赋》“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中的“输”意思不同。
D.无以,没有用来……的,与《劝学》中“无以至千里”中的“无以”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应当爱惜生命,但为了忠孝仁义、全家济国,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
B.乱世中,许多名臣贤士苟且求生却遭受侮辱,而吴郡太守张嵊和世子夫人皆为义而死,保持了气节。
C.卜式上书为国效力但不求回报,这不合“人情”,但皇帝还是当即封赏了他,并让他抵抗匈奴。
D.卜式后来拿出了20万钱给河南太守,用来发给迁徙的民众。皇帝从名单中认出了卜式的名字。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
2)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
5.卜式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4-06-1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大联考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薛公①以齐为韩、魏攻楚,又与韩、魏攻秦,而兵乞食于西周。韩庆为西周谓薛公曰:“君以齐为韩、魏攻楚,九年而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今又攻秦以益之。韩、魏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地广而益重,齐必轻矣。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为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阴合于秦而君无攻,又无藉兵乞食。君临函谷而无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谓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张韩、魏,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秦王出楚王以为和,君令弊邑以此惠秦,秦得无破,而以梦之东国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齐齐得东国而益强而薛世世无患。秦不大弱,而处之三晋之西,三晋必重齐。”薛公曰:“善。”因令韩庆入秦,而使三国无攻秦,而使不藉兵乞食于西周。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迎之以卒,甚敬。楚王怒,周,以其重秦客。游腾谓楚王曰:“昔智伯欲伐仇由,遗之大钟,载以广车,因随入以兵,仇由卒亡,无备故也。桓公伐蔡也,号言伐楚,其实袭蔡。今秦,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使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惧焉,以蔡、仇由戒之,故使长兵在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也。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恐一日之亡国,而忧大王。”楚王乃悦。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曰:“君使人告齐王以周最不肯为太子也,臣为君不取也。函冶氏为齐太公买良剑,公不知善,归其剑而责之金。越人请买之千金,折 而不卖。将死,而属其子曰:‘必无独知。’今君之使最为太子,独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臣恐齐王之为君实立果②而让之于最,以嫁之齐也。君为多巧,最为多诈,君何不买信货哉?奉养无有爱最也,使天下见之。”

秦欲攻周,周最谓秦王曰:“为王之国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国,而声畏天下。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弊于周,而合天下于齐,则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罢秦,故劝王攻周。秦与天下俱罢,则令不横行于周矣。”

(节选自《战国策·西周策》)

【注】①薛公:指孟尝君。②果:公子果,周君的另一个儿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楚王出A必德B齐C齐得东D国E已而益强F而薛G世H世无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藉,同“借”,与《谏逐客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中的“藉”意思相同。
B.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与《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中的“窃”意思相同。
C.让,谦让,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中的“让”意思相同。
D.于,表比较,与《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中的“于”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庆劝说薛公时,并没有直接说出目的,而是以替齐国着想为出发点,在为齐国谋划的过程中,自然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B.游腾劝说楚王时,把周君安排士兵迎接秦兵一事解释为名义上是拿着兵器保护樗里疾,实际上是监视他,让楚王化怒为喜。
C.司寇布借函冶氏的故事劝说周君,认为周最能真诚侍奉周王,从而成功地使周君改变心意,让人们都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D.周最游说秦王时,强调西周是名正言顺的天下之君,认为秦国侵犯西周必会惹起众怒,授人以柄,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薛公必破秦以张韩、魏,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
(2)今君之使最为太子,独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
5.游腾劝说楚王时为什么会用智伯、桓公的例子?请简要说明。
2024-06-0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部分名校高三模拟考试(三)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辞而行。曾子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遗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材料二:

仲尼曰:灵公污,晏子事之以整齐;庄公壮,晏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俭。晏子,君子也!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细人也!晏子闻之,见仲尼曰:婴闻君子有讥于婴是以来见如婴者岂能以道食人者哉!婴之宗族待婴而祀其先人者数百家,与齐国之简士待婴而举火者数百家,臣为此仕者也。晏子出,仲尼送之以宾客之礼,再拜其。反,命门弟子曰:救民之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外篇上》)

【注】①曾子:名参,字子舆。②子思:即孔极,字子思。孔子的孙子。③晏子:晏婴,字仲,史称晏子。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婴闻君子A有讥于B婴C是以来D见E如F婴者G岂能以道H食人者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弊,指破旧,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弊”意思不同。
B.“吾假人”与《劝学》“善假于物也”两句中的“假”意思不同。
C.相,指观察,与《论语》中“愿为小相焉”的“相”意思不同。
D.“再拜其辱”与《马说》“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两句中的“辱”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不接受鲁国国君的馈赠,鲁国使者对此不解,认为这是国君主动送给曾子的,可以接受。
B.田子方派人给孔伋送去白狐皮做的衣服,担心他不接受,便说了一些理由,但孔伋并没有接受。
C.孔子赞扬晏子能根据三位国君的不同情况来侍奉他们,但对晏子不能善待手下人的做法不满。
D.在听完晏子的阐述后,孔子以礼送别晏子,又告诉门人,晏子不自夸不自傲,是真正的君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2)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孔子具有哪些良好品质。
2024-05-25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