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6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原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布辞之官。

楚人曹丘生,与窦长君善,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得之,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B.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C.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D.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褐衣:是用葛、兽毛等织就的粗布制成的衣物,是古时贫穷或地位低贱者的穿着。
B.吕后:名吕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惠帝时被尊为吕太后,在惠帝去世后临朝称制。
C.河东:指现在的山西西南部,因在黄河以东而得名,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D.《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被人搭救,得到高祖赦免。汉高祖悬赏捉拿他,他先藏身于周氏,后被周氏扮作奴仆卖给朱家,经朱家劝说,汝阴侯滕公向高祖进言赦免了他。
B.季布敢于直言,阻止用兵匈奴。吕后受到单于的侮辱,樊哙要带兵讨伐,众将都赞同,只有季布以高祖当年平城被围的旧事表示反对,此事才作罢。
C.季布被召入京,终未获得提拔。孝文帝听说他是贤人,便召他入京,欲任用他为御史大夫,后因他人之言而放弃,他乘机向皇帝进言,然后离开京城。
D.季布重诺之名,被曹丘宣扬。楚人有“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这都是因为曹丘出游时到处为他宣扬的结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
(2)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得之,遂行。
2023-08-0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 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悦。”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 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长是专门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C.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封为相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狗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很赞同刘邦的评价。
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2)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悦。
2023-08-0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延安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韩愈传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作《进学解》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改动)

【注】①从:堂房亲属。②辟(bì):征召。③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④比部: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                           寻:不久
B.移江陵府掾曹                    量:酌情
C.愈自以才高,累被摈            黜:贬黜
D.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凡:凡是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作《进学解》自喻 功授刑部侍郎
B.拙世务      称荐公卿间
C.宫市弊      执政览其文而怜
D.愈生三岁孤    颇能诱厉后进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B.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C.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D.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4.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化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B.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而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扬之意。
C.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
D.孟郊和贾岛并称“郊寒岛瘦”,二人以苦吟著称。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从小失去父亲,由同族兄长抚养长大,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说话率直,无所回避,操行正直,不擅长应付世务。对宫市弊端,韩愈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没有听从,使得韩愈发怒。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和张籍关系好。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
6.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023-08-0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文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B.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C.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D.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掌管刑罚,是西汉时期地方上的执法官,在执行法律方面起重要作用。
B.季,常和伯、仲、叔放在一起来表示顺序,在兄弟排行里代表第四或最小的。
C.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处所,汉代曾设置专门的官员来掌管宗庙礼仪。
D.族,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指一人犯罪而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属于较重的刑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初入仕途,遭遇坎坷而萌生退意。由于身家殷实,张释之得选为骑郎,十年未得升迁,后来要求谒见皇帝,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B.张释之刚直不阿,秉公判案。皇帝乘车经过中渭桥,有人从桥下跑出来,皇帝御辇所驾的马受到了惊吓。张释之顶住皇帝的压力,依照法律公正判决。
C.张释之据理力争,公平执法。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供设的玉环,皇帝想给偷盗者超出法律规定的严惩,张释之认为,依照法律,死刑已是最高限度。
D.张释之公正执法,得到众人的称赞。中尉条侯与梁国相山都侯看到了张释之执法公正,就和他结为亲密朋友。张释之也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
(2)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远,怀远人。袭父职为蔚州卫指挥佥事。南军驻德州,运道出徐、沛间。远以轻兵六千诈为南军袍铠人插柳一枝于背径济宁沙河至沛无觉者焚粮舟数万河水尽热鱼鳖皆浮死南将袁宇三万骑来追伏兵击败之建文四年正月,燕军驻蠡县。远分哨至藁城,遇德州将葛进步骑万余,乘冰渡滹沱河。远迎击之。进系马林间,以步兵接战。远伴却,潜分兵出其后,解所系马,再战,进引退失马,遂大败。斩首四千,获马千匹。成祖以岁首大捷,赐书嘉劳曰:“将军以轻骑八百,破敌数万,出奇应变,虽古名将不过也。”复遣哨淮上,败守淮将士,斩千余级。累功为都督佥事,封安平侯,禄千石,予世伯。先是,本雅失里杀使臣郭骥,帝大怒,发兵讨之。既从丘福出塞,至胪朐河。遇游骑,击败之,遂渡河,获其尚书一人,饮之酒,问本雅失里所在。尚书言:“闻大兵来,惶恐北走,去此可三十里。”福大喜,以尚书为向导,直薄敌营,战二日,每战,敌辄佯败引去,福锐意乘之。远谏曰:“将军轻倍敌间,悬军转斗。敌示弱诱我深入,进必不利,退则惧为所乘,独可结营自固。昼扬旗伐鼓,出奇兵与挑战;夜多燃炬鸣炮,张军势,使彼莫测。俟我军毕至,并力攻之,必捷,否亦可全师而还。”王聪亦力言不可。福皆不听,厉声曰:“违命者斩!”即先驰,士卒随行。控马者皆泣下。诸将不得已与俱。俄而敌大至,国之数重。慰战死,福及诸将皆被执遇疫。师败,远帅五百骑突阵,杀数百人,马蹶被执,骂不绝口死。年四十六。追封莒国公,谥忠壮。

(节选自《明史·丘福、李远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远以轻兵六千/诈为南军袍铠人/插柳一枝于背/径济宁/沙河至沛/无觉者/焚粮舟数万/河水尽热/鱼鳖皆浮死/南将袁宇三万骑来追伏兵/击败之/
B.远以轻兵六千/诈为南军袍铠人/插柳一枝于背/径济宁/沙河至沛/无觉者/焚粮舟数万/河水尽热/鱼鳖皆浮死/南将袁宇三万骑来追/伏兵击败之/
C.远以轻兵六千/诈为南军袍铠/人插柳一枝于背/径济宁/沙河至沛/无觉者/焚粮舟数万/河水尽热/鱼鳖皆浮死/南将袁宇三万骑来追/伏兵击败之/
D.远以轻兵六千/诈为南军袍铠/人插柳一枝于背/径济宁/沙河至沛/无觉者/焚粮舟数万/河水尽热/鱼鳖皆浮死/南将袁宇三万骑来追伏兵/击败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文,明朝第二位皇帝的年号,古代常用帝王的年号来纪年,称年号纪年法。
B.麾,本指指挥军队的旌旗,文中“麾”与“八百里分麾下炙”的“麾”意同。
C.赐书,指皇帝给臣下写信,也可以指君王赐给的书籍或用于称人来信的敬辞。
D.券,即铁券,颁赐给功臣之物,金属制成,形如瓦,作为其记功免罪的凭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远足智多谋,屡立赫赫战功。他利用智谋,烧毁了南军数万粮舟,后来在滹沱河迎击葛进步骑,出奇制胜,受到皇帝亲笔嘉奖和赐封侯爵。
B.李远耿介坦率,敢于直言进谏。面对丘福的轻敌冒进之举,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丘福是轻信敌军间谍,并指出丘福继续前进的想法必然导致失败。
C.李远冷静沉稳,很有先见之明。他曾以少敌多,大败对手,但面对本雅失里的示弱并没有失去理智判断,而是建议扎营固守,等待合适战机。
D.李远英勇忠义,为国浴血奋战。他被本雅失里的大军围困,王聪战死,丘福被杀,李远以寡敌众,想杀出重围,因马倒被俘,最终慷慨赴死。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远佯却,潜分兵出其后,解所系马,再战,进引退失马,遂大败。
(2)俄而敌大至,围之数重。聪战死,福及诸将皆被执遇害。
5.李远为什么劝丘福要扎营固守?劝谏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2023-08-0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0-2021学年高一(创新实验班)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甲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注】①摭:拾取。②裴均:宦官的养子,名声不好,人所不齿。③馆:供给食宿。④饯:设酒食送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B.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C.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D.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指离京外任,“辟”指官署征聘,“调”“转”指调动官职,“拜”指授予官职。
B.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一定的联系。
C.元和,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每位皇帝一生只有一个年号。
D.谈宴,指边宴饮边叙谈;与曹操《短歌行》“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句中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生性直率,敢于直言。他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听取,他就大为生气,因而被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
B.韩愈很有才能,史才突出。他仕途不顺,多被贬黜,就写《进学解》自明心志,受到执政者怜惜;又因史学才能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C.韩愈很重感情,记人恩情。他曾受到裴均照顾,裴均虽为人不齿,但他在赠序中仍尊称其字;做裴度的行军司马,撰写《平淮西碑》时多记裴度的事迹。
D.韩愈宽宏通达,待人如一。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待人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交往的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
(2)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2023-07-1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房玄龄,临淄人。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隐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等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等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玄龄数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曰:“是已危慑,尚能忧吾国事乎!”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媚忌,闻人善,若已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已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诚,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B.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C.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D.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
B.幕府,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用帐幕搭建,故称之,也泛指衙署。
C.刀笔吏,指文职官员或掌管文案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用刀和笔修改文字。
D.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各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唐太宗还是秦王时,巡行渭北,与房玄龄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
B.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揽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书进言。
C.房玄龄才能卓尔不群。年轻时就被高孝基誉为国家的栋梁,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展现了他的才华。
D.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他注重自身修养,见贤思齐,宽以待人,收集古今家训,警示子女遵守法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2)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5.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
2023-07-0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台山市华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士奇,泰和人。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永乐五年,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帝阅无士奇名,召问。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令受否来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帝遽命毁籍。六年,帝北巡,命与蹇义、黄淮留辅太子。太子喜文辞,王汝玉以诗法进。士奇曰:殿下当留意六经,暇则观两汉诏令。诗小技,不足为也。太子称善。初,帝起兵时,汉王数力战有功。帝许以事成立为太子。既而不得立,怨望。帝又怜赵王年少,宽异之。由是两王合而间太子,帝颇心动。九年还南京,召士奇问监国状。士奇以孝敬对,且曰:殿下天资高,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帝悦。十二年,帝北征。士奇仍辅太子居守。汉王谮太子益急。帝还,以迎驾缓,尽征东宫官黄淮等下狱。士奇后至,宥之。行在诸臣交章劾士奇不当独宥,遂下锦衣卫狱,寻释之。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初,帝监国时,甚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士奇曰: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或有言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帝怒,降一官。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又大理少卿弋谦以言事得罪。士奇曰:谦应诏陈言。若加之罪,则群臣自此结舌矣。帝立进谦副都御史,而下敕引过。英宗即位。士奇既耄,子稷傲很,尝侵暴杀人。复有人发稷横虐数十事,遂下之理。士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伤士奇意,降诏慰勉。士奇感泣,忧不能起。卒,年八十。赠太师,谥文贞。

(节选自《明史·杨士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B.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C.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D.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文是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所用年号可多达十几个。
B.太子,指古代帝王的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儿子,封建时代的皇太子地位仅次于皇帝。
C.六经,指经过孔子整理并传授的六部古籍,具体包括《诗冰《书》礼》易》乐》《春秋》。
D.礼部为六部之一,负责掌管典礼事务与科举、赋税等事,长官称礼部尚书、礼部侍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士奇史才出众,而不看重诗才。他凭借史学才华被举荐进入官场,参与辅佐太子时,曾经劝诫太子不要学习诗法小技。
B.杨士奇力辅太子,卷入宫廷斗争。汉王和赵王联手挑拨皇帝和太子的关系,杨士奇坚决与他们斗争,并因此被关押很久。
C.杨士奇为人正直,维护朝臣。他劝谏皇帝遵行即位时颁布的诏书,宽恕曾经忤逆的臣子;又为虞谦辩白,还帮弋谦免罪
D.杨士奇忠君报国,然而治家不严。他深受数朝皇帝的信任,肩负重任;儿子杨稷傲慢凶暴,最终因为欺凌、杀人而被逮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
(2)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又大理少卿弋谦以言事得罪。
2023-06-1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真卿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四命为监察御史。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之为“御史雨”。

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廩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或谗于禄山,禄山亦密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也。禄山移牒真卿,令以平原、博平军屯七千人防河津,以博平太守张献直为副。无几,禄山果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乃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之。玄宗得平来,大喜,顾左右曰:“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

为宰相所忌,出为同州刺史,转蒲州刺史。为御史唐旻所构,贬饶州刺史。旋拜升州刺史、浙江西道节度使,征为刑部尚书。李辅国矫诏迁玄宗居西宫,真卿乃首率百僚上表请问起居,辅国恶之,奏贬蓬州长史。

代宗嗣位拜利州刺史迁户部侍郎除荆南节度使未行而罢除尚书左丞宰相元载谓真卿曰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宜何真卿怒,前曰∶“用舍在相公耳,言者何罪?然朝廷之事,岂堪相公再破除耶!”载深衔之。

卢杞专权,忌之,改太子太师,罢礼仪使,谕于真卿曰:“方面之任,何处为便?”真卿候杞于中书曰:“真卿以褊性为小人所憎,窜逐非一。今已羸老,幸相公庇之。相公先中丞传首至平原, 面上血真卿不敢衣拭,以舌舐之,相公忍不相容乎?”杞矍然下拜,而含怒心。会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上从之,朝廷失色。

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遂送真卿于龙兴寺。真卿度必死,乃作遗表,自为墓志、祭文。兴元元年,缢杀之,年七十七。贞元元年,谥曰文忠。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七十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代宗嗣位/拜利州刺史/迁户部侍郎/除荆南节度使/未行而/罢除尚书左丞/宰相元载谓真卿曰/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宜何/
B.代宗嗣位/拜利州刺史/迁户部侍郎/除荆南节度使/未行而罢/除尚书左丞/宰相元载谓真卿曰/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宜何/
C.代宗嗣位/拜利州刺史/迁户部侍郎/除荆南节度使/未行而/罢除尚书左丞/宰相元载谓真卿曰/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宜何/
D.代宗嗣位/拜利州刺史/迁户部侍郎/除荆南节度使/未行而罢/除尚书左丞/宰相元载谓真卿曰/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宜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元:玄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河朔,地区名,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C.中书:即“中书省”,掌管制令决策,是中央最高权力机关。
D.墓志:有志和铭两部分,志用韵文撰写,铭用散文概括全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真卿学习勤奋,富有真才实学。他年轻时致力于学业,写文章辞采华美,并且擅长书法;参加进士科考试,荣登甲科。
B.颜真卿事亲孝顺,善断疑狱冤案。他侍奉父母,孝敬异常,远近闻名;在监察御史任上,五原久已不决的冤案,立马辨明。
C.颜真卿胸有城府,颇有远见卓识。他察觉安禄山有叛逆之心时,表面聚会饮酒,迷惑安禄山,暗中修筑城池,调查丁壮。
D.颜真卿忠于朝廷,却受小人排挤。安禄山反叛时,河朔仅他的守城完好;当权者都打击排挤他,后竟被李希烈腰斩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谗于禄山,禄山亦密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也。
(2)真卿以褊性为小人所憎,窜逐非一。今已羸老,幸相公庇之。
2023-04-0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横州市横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于是遂去。

(节选自《鸿门宴》)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拔剑切而   啖:吃。
B.杀人如不能 举:举起来。
C.为大王不取也   窃:私下里。
D.沛公起   如: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壮也,犹不如人
B.待大王来     樊哙侧其盾
C.起,立饮之     取之于蓝,青于蓝
D.我为鱼肉,何辞     若舍郑以东道主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不由自主的震动、警戒泄露出来,寥寥几个字,人物形象就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B.“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勾勒出一个霸气逼人的怒目金刚形象。
C.樊哙闯宴后,形势一触即发,但项羽不怒,稍有缓和。刘邦趁缓和之机,托词离席,显示了其机敏。
D.樊哙指斥项羽,锋芒毕露,使得“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这一软一硬形成了对比,也显示了项羽“骄傲自大”的性格。
2023-04-0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横州市横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