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取之?阙秦利晋,唯君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B.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唯君             图:考虑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且贰楚也/佚之狐言郑伯曰B.是寡人过也/夫晋,何厌
C.若舍郑为东道主/阙秦利晋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若不阙秦,将取之
3.给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A.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B.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C.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D.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4.用选文原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在郑国被围的危机时刻,老臣烛之武应许了郑伯的托付,他不顾危险地“____________”;之后,又凭精彩的辩词说服了秦伯,使得“____________”。
2023-02-23更新 | 33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方山子传》)


[注]①光、黄:指光州和黄州。②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③傥:或许,可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B.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D.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闾,古代户口编制单位,二十五家为闾,引申为乡里、家乡。闾里,泛指民间。
B.方山冠:汉时祭祀宗庙时乐师所戴的帽子,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C.谪居:谪,特指贬官降职或流放。谪居,指官员到外地任职。
D.公侯:古代爵位名。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往往因时而异。文中指官位高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立志驰骋当世,晚年却安贫乐道、心境恬淡,活得洒脱满足。
B.方山子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粗茶淡饭,不与世人来往,这表现了他“隐士”的特点。
C.作者回忆十九年前,在岐山下看见方山子独自纵马向前,只一箭就射中了鹊儿,表现了方山子“游侠”的特点。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其“不遇”,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折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2022-12-04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函陵   军:驻扎B.   许:赞许
C.越国以   鄙:边邑,这里作动词D.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其无礼于晋                    请息交绝游
B.是寡人过也                    衡常思图身
C.若亡郑有益于君             廉君宣恶言,君畏匿之
D.吾还也                           百亩之田,勿夺
3.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2)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4.第I卷文言文中,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事件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2022-01-05更新 | 242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乐黄目,字公礼,抚州宜黄人。淳化三年举进士,补伊阙尉。咸平中,徙知壁州,未行,上章言边事,召对,拜殿中丞。久之,直史馆、知浚仪县。俄上言曰:“伏以从政之原州县为急亲民之任牧宰居先今朝官以数任除知州簿尉以两任入县令虽功过易见而能否难明。伏见唐开元二年选群官,有宏才通识、堪致理化者,授刺史、都督。又引新授县令于宣政殿,试理人策一道,惟鄄城令袁济及格,擢授醴泉令,余二百人,且令赴任,十余人并放令习学。臣欲望自今审官院差知州,铨曹注县令,候各及三二十人,一次引见于御前,试时务策一道。察言观行,取其才识明于吏治、达于教化者充选;其有不分曲直、罔辨是非者,或黜之厘务,或退守旧资。如此,则官得其人,事无不治。”上颇嘉其好古。历度支、盐铁判官,迁太常博士、京西转运使。丁内艰,时真宗将幸洛,以供亿务繁,起令莅职。父寻卒,上复诏权夺

大中祥符中,使契丹还,改工部员外郎、广南西路转运使。就拜起居郎,改陕西转运使,赐金紫。陈尧咨知永兴,好以气凌黄目,因表求解职,不许。尧咨多纵恣不法,诏黄目察之,得实以闻,尧咨坐罢龙图阁职。八年,黄目入判三司三勾院。天禧初,马元方奏黄目职事不举,遂分三勾院,以三人掌之。黄目罢任。逾月,拜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充会灵观判官。黄目属辞淹缓,朝议以为不称职。时以盛度知京府,辞不拜,即迁黄目右谏议大夫、知开封府,度为会灵观判官,两换其任。

仁宗升储,拜给事中兼左庶子。内侍省副都知张继能,尝以公事请托黄目,至是未申谢,事败,降左谏议大夫、知荆南府。五年,知审官院。数月,求外任,得知亳州。俄而幼子死,闻讣恸绝,所疾加甚,卒,年五十六。

(节选自《宋史·乐黄目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伏以从政之原/州县为急/亲民之/任牧宰居先/今朝官以数任除/知州簿尉以两任入县令/虽功过易见/而能否难明
B.伏以从政之原/州县为急/亲民之任/牧宰居先/今朝官以数任除/知州簿尉以两任入县令/虽功过易见/而能否难明
C.伏以从政之原/州县为急/亲民之任/牧宰居先/今朝官以数任除知州/簿尉以两任入县令/虽功过易见/而能否难明
D.伏以从政之原/州县为急/亲民之/任牧宰居先/今朝官以数任除知州/簿尉以两任入县令/虽功过易见/而能否难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对,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文中指乐黄目被召见回答边防相关问题。
B.权夺,古代官员居父母丧,丧服未满,朝廷强令出仕。此意的词语还有“夺情”“夺哀”“夺服”等。
C.金紫,金印紫绥,黄金印章和紫色绥带,代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
D.权,指暂代官职。文中“入判三司三勾院”的“判”以及“充会灵观判官”的“充”也是这个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黄目熟悉古制。他曾经上书介绍唐朝开元一年选拔官员的事情,在介绍对新任县令的考察时,陈述了朝廷的具体做法以及最终的结果等。
B.乐黄目写文缓慢。他写文章比较慢,朝中大臣认为他不称职。当时盛度不愿意担任京府知府,朝廷就让乐黄目暂代,和盛度互换了职位。
C.乐黄目颇被重用。他为人简约、沉静,在官任上处理比较繁多的事务,没有失败的事情。就连守父母丧时,也被皇帝强行召回任职做事。
D.乐黄目仕途波折。他管理主司三勾院时被举报不干本职工作而被罢职;后来因接受张继能请托事情败露,又被制廷降职掌管审官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丁内艰,时真宗将幸洛,以供亿务繁,起令莅职。
(2)尧咨多纵恣不法,诏黄目察之,得实以闻,尧咨坐罢龙图阁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正,作浑天仪,《灵宪》《算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笨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节选自范哗《后汉书·张衡传》)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公车特征郎中   拜:任命B.《灵宪》《算罔论》   著:著作
C.再转复太史令   为:担任D.复候风地动仪             造:制造
2.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遂乃研核阴阳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未之有也D.果地震陇西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妙尽璇机B.张口承
C.而蟾蜍衔D.验以事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张衡迁升为太史令及其在科学发明和著述两个方面的成就。
B.第三段记述地动仪制造时间、材质、大小、形状、内外结构和装饰。
C.第三段按“中”“傍”“外”“下”的顺序介绍地动仪的构造特点。
D.文章最后记述了地动仪的正式使用,但没有肯定地动仪的实用价值。
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A.张衡因为不趋附当时的达官显贵,所以他所担任的官职,多年没有改任。
B.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C.张衡因为愤世嫉俗,不趋炎附势,所以担任的官职就多年没有得到改任。
D.张衡因为愤世嫉俗,不趋炎附势,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彦,上党人。性豪纵,喜读韬略。父奇之,使诣京师,从种师道两入夏国,有战功。金人攻汴京,彦慨然弃家赴阙,求自试讨贼。时张所为河北招抚使,异其才,擢为都统制。使率裨将张翼、白安民、岳飞等十一将,部七千人渡河,与金人战。败之,复卫州新乡县,传檄诸郡。

金人以为大军至,率数万众彦垒,国之数匝。彦以众寡不敌,溃围出。诸将散归,彦独保共城西山,遣腹心结两河豪杰,图再举。金人购求彦急,彦虑变,夜寝屡迁。其部曲觉之,相率刺面,作“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以示无他意。彦益感励,抚爱士卒,与同甘苦。未几,两河响应,忠义民兵首领傅选、孟德、刘泽、焦文通等皆附之,众十余万,绵亘数百里,皆受彦约束。金人患之,召其首领,俾以大兵破彦垒。首领跪而泣曰:“王都统砦坚如铁石,未易图也。”金人乃遣劲骑挠彦粮道,彦兵待之,斩获甚众。

绍兴元年九月,李忠反,扰京西,遂攻金州诸关。贼众皆河朔人,骁果善战,彦与战不利,关陷。彦退屯秦郊,令将上尽伏山谷间,焚秦郊积聚,伪若通者。秦郊距郡城二十里,路坦夷,彦募敢死士易摩帜,设奇以待。阅再宿,贼至秦郊,官军战,大败之,忠走降刘豫。

彦称名将,当建炎初,屡破大敌,威声振河朔。时方挠于和议,遽召之还,又夺其兵柄而使之治郡,士议惜之。彦事亲孝居官廉子弟有战功不与推赏将死召其弟侄以家财均给之。

(选自《宋史·王彦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数万众彦垒      逼近
B.金人乃遣劲骑挠彦粮道  间接(偷偷地、悄悄地)
C.彦兵待之        统领
D.官军战         迎击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彦事亲孝/居官廉/子弟有战功/不与推赏/将死/召其弟侄以家/财均给之
B.彦事亲孝/居官廉/子弟有战功不与/推赏将死/召其弟侄以家/财均给乏
C.彦事亲孝/居官廉/子弟有战功不与/推赏将死/召其弟侄/以家财均给之
D.彦事亲孝/居官廉/子弟有战功/不与推赏/将死/召其弟侄/以家财均给之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彦与金军对垒,力量悬殊,突破重围后,联络各路豪杰,寻找新的战机
B.王彦做事警觉,考虑周密,为防止部属加害自己,晚上睡觉经常变换处所。
C.王彦身为名将,但并非常胜将军,与金人、李忠交战,都因寡不敌众而失利。
D.王彦受到和议政策影响,被朝廷夺了兵权派做地方官,有识之士都替他惋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部七千人渡河,与金人战,败之。
(2)路坦夷,彦募敢死士易麾帜,设奇以待。
2021-11-17更新 | 31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略:忽略
B.太子言                                 微:(如果)没有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走投无路
D.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   函封:用匣子封装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是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
B.卿: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比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也是古时官阶名、爵位名。
C.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比如祖道,就是指出行时祭祀路神并饮宴饯行。
D.变徵: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声调悲凉。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六个动词,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果敢勇决,擅长辞令,三问樊於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之以谋。而樊於期自刎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他人。
D.易水诀别一段,烘托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和同仇敌忾的气势,其中音乐描写表现荆轲的思想情感,也是渲染悲壮气氛。
4.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021-11-05更新 | 14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鸿门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
B.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C.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D.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指刘邦,因出生并起兵于沛县,故称沛公。
B.亚父是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
C.郦山是秦岭山脉的支脉,因系西周时郦戎国国地,故称为郦山。
D.再拜指拜两次,是古代仅限于官方使用的隆重礼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情势危急,沛公顾不得其他人,独自一人从郦山脚下抄小路匆匆逃回军中。
B.临走前,沛公要张良估计自己已经回到军中,再去辞谢,体现了他虑事的周密。
C.刘邦逃跑以后,张良献璧给项羽,项羽随手置于座上,思想上暂时解除了警戒。
D.范增得知刘邦已逃回军中,一番怒斥,表明他对双方斗争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2021-08-24更新 | 25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云南省普通高中春季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汪君啸园传

   

君讳士嘉,字国英,啸园其自号也。世为歙人,居芦溪。君生而颖悟,读书能大义,期以科目自奋。稍长指日繁,虑不足营养,遂从事废著,出游楚。间岁归,必其兼珍承色笑以为常,中年父母殁,兴生日益饶,每思亲不及见,夜辄泪浃枕席。

君抱义好施,出自天性。奏人有某者,落魄楚中积年,君贷使经营,不立券,不责子钱。某婴疾归,君不问也。逾年,某疾革,语其子曰:“我不可负汪先生”其子奉遗命至楚,如所贷数归君。人两贤之。楚地江汉,屡患大水,漂发墓,君捐金置櫘,募人埋藏。在里中,首宗祠,兼治桥道。族人衣食之不给者,往往资焉。

生平沉默寡言笑,暇即键户静坐,不为朋从征逐。人有以缓急告,谋画再四,必使得所而后即安。性喜买书籍,无有厌足,曰:“吾以道后人也。”

以辰年卒于楚临终语不及他惟以客游旷日未葬父母嘱累其子。配许氏。子一人,祖荣。

(选自《樊榭山房集》,有删改)


【注】①食指:家中人口。 ②废著:买卖。 ③櫘:小棺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科目自奋                  期:期望
B.患大水                         屡:多次
C.兼桥道                         治:研究
D.即键户静坐                  暇:空闲
2.下列对汪啸园生平事迹的叙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啸园考虑到家中人口渐多,为维持生计外出经商。
B.江建园在乡里乐善好施,常常资助衣食不足的族人。
C.建园热心帮助有急事相求的人,能为他们反复谋划。
D.汪啸园聪慧好学,毕生研读各种典籍,学问十分渊博。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戊辰年卒于楚/临终语不及他/惟以客游旷日/未葬父母/嘱累其子。
B.以戊辰年卒于楚/临终语不及他/惟以客游/旷日未葬/父母嘱累其子。
C.以戊辰年卒/于楚临终语不及/他惟以客游/旷日未葬父母/嘱累其子。
D.以戊辰年卒/于楚临终语不及/他惟以客游旷日/未葬父母/嘱累其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子奉遗命至楚,如所贷数归君。
(2)无有厌足,曰:“吾以遗后人也。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忠彦字师朴,韩琦子也。少以父任,为将作监簿,复举进士。琦罢政,忠彦以秘书丞召试馆职,除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出通判永宁军召还为户部判官琦薨服除为直龙图阁擢天章阁待制。朝廷以夏人囚废其主秉常,用兵西方,既下米脂等城砦数十,夏人求救于辽,辽人移书继至。会遣使贺辽主生辰,神宗以命忠彦,遂以给事中奉使。辽遣赵资睦迓之,语及西事,忠彦曰:“此小役也,何问为?”辽主使其臣王言敷燕于馆,言敷问:“夏国胡罪,而中国兵不解?无失两朝之欢,则善矣。”忠彦曰:“问罪西夏,于二国之好何预乎?”

元祐中,召为户部尚书,擢尚书左丞。弟嘉彦尚主,改同知枢密院事,知院事。哲宗亲政,更用大臣,言者观望,争言垂帘时事。忠彦言:“昔仁宗始政,当时亦多讥斥章献时事,仁宗恶其持情近薄,下诏戒饬。陛下能法仁祖用心,则善矣。”以观文殿学士知真定府,移定州。忠彦在西府,以用兵西方非是,愿以所取之地弃还之,以息民力。至是,言者以为言,降资政殿学士,改知大名府。徽宗即位,以吏部尚书召拜门下侍郎。逾月,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上用忠彦言,数下诏蠲天下逋负,尽还流人而甄叙之,忠直敢言若知名之士,稍见收用。

进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仪国公。而曾布为右相,多不协,言事者助布排忠彦,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大名府。又以钦圣欲复废后,为忠彦罪,再降太中大夫,怀州居住。又论忠彦在相位,不应弃湟州,谪崇信军节度副使,济州居住。逮复湟、鄯,又谪磁州团练副使。复太中大夫,遂以宣奉大夫致仕。卒,年七十二。

(节选自《宋史·韩忠彦传》)


注释:①秉常:西夏皇帝。②章献:宋真宗皇后,曾临朝称制。③钦圣:即宋钦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出/通判永宁军/召还/为户部判官/琦薨服/除为直龙图阁/擢天章阁待制
B.出/通判永宁军/召还为户部判官/琦薨/服除/为直龙图阁/擢天章阁待制
C.出通判永宁军/召/还为户部判官/琦薨服/除/为直龙图阁/擢天章阁待制
D.出通判永宁军/召还/为户部判官/琦薨/服除/为直龙图阁/擢天章阁待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中,宋代官职,因“执事于殿中”得名,负责处理门下省日常公务,审读出纳文书。
B.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文中的“元祐”就是宋哲宗在位时的年号。
C.“迁”是一个表述官职变动的词语,文言文中出现“迁”字的地方,都表示“升官”之意。
D.逋负,指“拖欠的赋税、债务”,此处指皇帝采用忠彦建议,下诏免除天下拖欠的赋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忠彦善于处理宋辽之间的冲突。他出使辽时能刻意淡化二国的冲突,强调宋辽之间的友好。
B.韩忠彦元祐时得到重用。他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升任尚书左丞,原因在于其弟韩嘉彦娶了公主。
C.韩忠彦敢于直言劝说皇帝。对于言事者上言垂帘的事情,他建议哲宗像仁宗那样下诏告诫整治。
D.韩忠彦不同意在西部用兵。他希望放弃归还攻取的土地,以安息民力,结果遭到了言事者的弹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以父任,为将作监簿,复举进士。
(2)忠直敢言若知名之士,稍见收用。
5.韩忠彦为什么会屡次获罪?请结合第三段的内容加以梳理。
2021-07-10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THUSSAT暨2022届高三7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