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始皇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太子胡亥袭位,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材料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赵高既雅得A幸于胡亥B又怨蒙氏C乃说D胡亥E请诈以始皇命F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决狱:狱字以两犬以言相争来指诉讼案件,决狱指判决案件。
B.符玺:玺指印章,秦以后专指天子符印;符指皇命的凭证,都是皇权的象征。
C.裨将:裨,此处读pí,本指祭祀时穿的次等礼服,引申为副的。裨将即副将。
D.敲扑:行刑用的棍杖,长的叫“敲”,短的叫“扑”,这里指严酷的刑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氏兄弟受到秦始皇宠信,都在朝中担任重要职位,其他朝臣都不敢与他们一争高下,受宠于胡亥的赵高有罪也交给蒙毅处置。
B.赵高见到李斯,说皇帝把定太子的诏书和符玺都赐给了胡亥,只需要李斯和自己告诉天下即可,而李斯却认为这是亡国之论。
C.扶苏自杀后,蒙恬不肯就死,被囚禁起来。胡亥本想释放蒙恬,听赵高几句谗言后反而把蒙毅也囚禁了起来。
D.子婴劝谏胡亥不能杀蒙氏兄弟,认为杀掉忠臣而重用节操品行不端的入,对内会失去群臣信任,对外会消解将士的斗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5.赵高从哪几个方面说服李斯同意自己的阴谋,请简要说明。
2024-01-09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

(节选自《汉书·匈奴传》)

材料二:

王昭君者,齐国王襄女也。昭君年十七时,颜色皎洁,闻于国中,求之皆不。献于孝元帝。以地远,既不幸纳,叨备后宫。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俱列坐,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唯妇人丑陋,不如中国。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于是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得备在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诚愿得行。时单于使者在旁,帝大惊,悔之不得复止。良久,太息曰:朕已误矣!遂以与之。

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遣使者报汉,送白璧一双,骏马十匹,胡地珠宝之类。昭君恨帝始不遇,心思不乐,心念乡土,乃作《怨旷思惟歌》曰:……离宫绝矿,身体摧藏,志念幽沉,不得颉颃。虽得馁食,心有徘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昭君有子曰世违,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问世违:汝为汉也,为胡也?世违曰:欲为胡耳。昭君乃吞药自杀。单于葬之。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独青。

(节选自蔡邕《琴操·怨旷思惟歌》)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昭君怨A恚B日久C不得D侍列E乃更F修饰G善妆H盛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指给予,与《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的“与”字意思相同。
B.幸,在文中的意思是侥幸、有幸,与《苏武传》中“幸蒙其赏赐”的“幸”字意思相同。
C.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的“见”字意思不同。
D.举,在文中的意思是全、皆,与《五石之弧》中“其坚不能自举也”的“举”字意思不同。
3.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活用类型,与例句中加点词语不同的一项是(     
例: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
A.冬,与越人B.天
C.然皆屈原之从容辞令D.我之成而实五石
4.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闻于国中
A.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D.请买其方百金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昭君的美丽远近闻名,被选入宫中五六年,连元帝的面也不得见,后作为和亲女子,被赐给单于,万里投荒,思乡思亲,最终独留青冢,怨恨贯穿一生。
B.在汉元帝选拔后宫女子去和亲时,王昭君主动起身上前,并极力丑化自己,这实是讽刺元帝有眼无珠,元帝后悔,但因昭君去意已决,出塞的命运无法改变。
C.王昭君出塞是个人命运的不幸,但促成了汉朝和匈奴关系的和好,从材料二中的死后隆重下葬和两则材料都提及的单于喜悦来看,昭君获得了匈奴人的敬重。
D.材料一中的王昭君只是一个人名,于国有功,却不见具体形象,而材料二中的王昭君有情感,有言行,神、形和传奇色彩兼备。这是由两则材料的不同主题决定的。
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
(2)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
7.昭君出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作答。
2023-12-26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宗师有士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无限度。及匈奴绝和亲,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财赂衰耗而不赡。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间盗铸钱,不可胜数。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今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是时山东被河茁,及岁不登数年,一二千里。天子怜之,下巴蜀粟以之。元封元年,桑弘羊领大农。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故腾跃,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县置均输盐铁官。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天子以为然,许之。一岁之中,太仓满,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是岁小旱,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烹弘羊,天乃雨。”

(节选自《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青苗、均输、市易、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领行天下。立淮、浙六路均输法。条例司言:“今浙、淮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因近易远。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诏以发运使薛向领均输平准。范纯仁言:“令万效桑弘羊行均输之法。而使小人掊克生灵,怨基祸。事大者不可速成,傥欲事功急就,必为奸佞所乘。”留章不下。

(节选自未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都A鄙B廪C庾D皆E满F而G府H库I馀J货K财L京M师N之O钱P累Q巨R万S贯T朽U而V不W可X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戈”运用了借代修辞,与《过零丁洋》中“干戈寥落四周星”的手法一样。
B.“方”意为比方,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的“方”意思相同。
C.“振”意为赈济,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振之以威怒”的“振”意思不同。
D.“敛”意为招致,与《促织》中“成不敢敛户口”的“敛”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奢侈攀比过度造成朝廷财用匮乏,天下百姓劳役繁重,苦不堪言,使西汉再次陷入了立国之初的困境。
B.针对民间私铸、盗铸钱币问题,西汉朝廷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改由国家统一铸造,并废除郡国所铸钱币。
C.桑弘羊认为百姓经商会相互争利,造成物价上涨,于是建议增设大农部丞、平准官等负责平抑物价,得到皇帝支持。
D.王安石效仿桑弘羊的均输政策,在准、浙六路推行均输法,由发运使总管赋税收入,以期国家财用充足,百姓富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岁之中,太仓满,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2)事大者不可速成,傥欲事功急就,必为奸佞所乘。
5.卜式如何评价桑弘羊的改革?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哪一点责难相似?请简要说明。
2023-12-23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吉大附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太宗射猛兽于苑内,四发殪四豕。有一雄豕直来马。吏部尚书唐俭下马搏之。太宗拔剑断豕,而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注]击贼耶?何惧之甚!俭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太宗善之,因命罢猎。

张玄素,贞观初,太宗闻其名,召见,访理道。玄素曰:臣观自古已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于此。且万乘之主,欲使自专庶务,日断十事,而有五条不中者,何况万务乎?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缪既多,不亡何待?太宗深纳之。

太宗幸九成宫,还京,有宫人憩津川县官舍。俄而李靖、王珪至,县官移宫人于别所,而舍靖、珪。太宗闻之,怒曰:威福岂由靖等?何为礼靖等而轻我宫人!即令按验津川官属。魏征谏曰:靖等,陛下心膂大臣,又靖等出外,官吏做阙庭法式朝觐,陛下问人间疾苦,靖等自当与官吏相见,官吏亦不可不谒也。至于宫人,供养之外,不参承。若以此加罪,恐不益德音,骇天下耳目。太宗曰:公言是。遂舍不问。

(节选自《大唐新语·规谏第二》,有删改)

文本二:

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心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夫尧、舜之治,辟四门,明四目,通四聪,是以天下辐凑而圣无不照。秦之二世,务隐藏己而断百僚隔捐疏贱而信赵高是以听塞于贵重之臣明蔽于骄妒之人故天下溃叛,弗得闻也。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诬,而远人不得欺也;慢贱信贵,则朝廷谠言无以至,而洁士奉身伏罪于野矣。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明暗第六》,有删改)

【注】上将:指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唐高祖曾封他为天策上将,位高于三公。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依次写出句读处的字母。
务A隐B藏C已D而E断F百G僚H隔I捐J疏K贱L而M信N赵高O是P以Q听R塞S于T贵重U之臣V明W蔽X于Y骄妒Z之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来冲马”中的“冲”字与《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的“冲”字意思不同。
B.“顾而笑曰”中的“顾”字与《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中的“顾”字意思不同。
C.“访以理道”中的“以”字与《送东阳马生序》“以衾拥覆”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均相同。
D.“不合参承”中的“合”字与《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中的“合”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俭怕公猪伤害唐太宗,唐太宗却以过去自己当天策工将时击贼的威风来笑问唐俭“何惧之甚”。
B.唐太宗对津川县官在处理宫女与李靖等大臣住宿问题时的做法非常不满,并欲按验津川县属官。
C.王符在论说时,援引尧舜时期和秦二世时期的例子,意在强调君主应该广泛听取采纳臣子的意见。
D.在王符看来,国君应该适当听取那些地位低贱之人的观点,这样那些权贵之臣就不容易被诬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于此。
(2)若以此加罪,恐不益德音,骇天下耳目。
5.文本二中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但其实臣子的劝谏也很重要,请简要概括文本一中三个劝谏之人的劝谏技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二十二年,晋公子重耳出亡卜适齐楚狐偃曰夫齐楚道远,不可以困往,若以偃之虑,其狄乎?夫狄近晋,走之易达。”乃遂之狄。公子在狄十二年,狐偃曰:“初,吾不齐、楚,避其远也。蓄力一纪,可以远矣。齐侯长矣,而欲亲晋。”众皆以为然。乃行,过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举块以与之,公子怒,将鞭之。子犯曰:“天赐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必获此土。二三子志之。”再拜稽首,受而载之。遂适齐。齐侯妻之,甚善焉。有马二十,将死于齐而已矣。曰:“民生安乐,谁知其他?”齐姜氏曰:“齐国之政败矣,晋之无道久矣,时日及矣,公子几矣。君国可以济百姓,而释之者,非人也。败不可处,时不可失,怀不可从,子必速行。”公子弗听。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遂行。过卫,卫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礼焉。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曰:“若不礼焉,则请杀之。”公弗听。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礼享之。既飨,楚子问于公子曰:“子若克复晋国,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复晋国,晋、楚治兵,会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秦伯召公子于楚,楚子厚币以送公子于秦。秦伯归女五人,怀赢与焉。公子使奉匜沃盥,既而挥之。赢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囚命。秦伯见公子曰:“公子有辱,寡人之罪也。唯命是听。”十月,晋惠公卒。十二月,秦伯纳公子济河归晋。辛丑,秦、晋大夫盟于郇。

(节选自《国语·晋语》)

【注】①象:征兆。②橐鞬:箭囊弓袋。

1.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晋公子重耳出亡A卜适B齐楚C狐偃D曰E夫齐楚F道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往,到。它和《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中的“适”意义用法相同。
B.再拜:指拜两次。这和《鸿门宴》中张良所说“再拜献大王足下”的意思一致。
C.乘,古代一车四马叫“一乘”。文中的“有马二十乘”意思是二十辆车、八十匹马。
D.三舍,九十里。古时行军日行三十里则一宿,故三十里为一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重耳在狄国流亡了十二年,狐偃认为这时已经具备了远行的条件,建议到齐国去寻求机会。
B.路过五鹿时,农夫拿土块给公子重耳,子犯不以为忤,说这是上天的恩赐,是夺得政权的征兆。
C.公子重耳到齐国后,贪图安逸,想要老死于齐国,齐姜氏深明大义,极力劝说他马上离开齐国。
D.公子重耳到秦国后,秦伯送给他五个婢女,其中包括自己的女儿,并护送他渡过黄河回到晋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
(2)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5.文中哪些情节和《烛之武退秦师》有关联?请简要概括。
2023-09-25更新 | 300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节选自《陶渊明传》,有删改)


【注】①秫:可作酿酒原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B.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C.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D.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径,原指西汉蒋诩隐居后在院里开辟的三条小路,后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B.薪水,在文中指俸给,意谓供给柴水等生活上的必需费用,相当于生活费用。
C.解绶,意为解下印绶,辞去官职,和前文中“解归”所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
D.情款,有情意诚挚融洽、真实情况等意思,在本文中为第一种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被任用为州祭酒后,由于不能忍受官吏事务,不久就弃官归家,亲自耕种来维持生活,后来衰弱生病。
B.檀道济前去看望贫困饥饿中的陶渊明,劝他在当今盛世不应该自己折磨自己,并馈赠了他一些精美饭食,随后挥手离开。
C.陶渊明起初要把官府的公田全部都种上可以酿酒用的秫稻,在妻子儿女的坚持下他才同意种上一小部分的粳稻。
D.王弘想结识陶渊明,便让庞通之带着酒具在栗里邀请陶渊明喝酒,而对于后到的王弘,陶渊明也没表现出抵触情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2)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5.陶渊明喜酒,遇酒便表现出“真率”性情,这种“真率”性情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衅社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爽曰:“我之所以弗避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宁淮夷东上,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遂国之。

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便百姓,百姓说。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节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有删节)


注:①箕子,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地。②匔匔,恭敬的样子。③毕,地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B.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C.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D.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社,是指杀牲取血以祭社神,“社”在古代常指五谷神。
B.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可指婴幼儿时期。
C.践阼,本义是走上庙寝堂前主阶,后来引申为帝王登基、即位。
D.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见群臣皆面南而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才华横溢。建典章制度。作《大诰》为兴师东伐作战前动员,恐成王淫佚,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
B.周公尊贤重士。在洗头时,多次捉起头发,吃饭时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急忙起来礼待贤士,怕失去了天下的贤人。
C.周公高瞻远瞩。虽然天下安定了,但周朝的官吏制度还未安排得当,于是他厘定了官吏职责,天下的百姓为此很高兴。
D.周公心怀天下。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担忧周朝天下不稳,代成王执政,待成王长大后又还政成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之所以弗避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2)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5.汉代贾谊评价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请结合文段,概括周公有哪些“大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