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

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

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

楚王乃遣使车百乘,献骇鸡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材料二: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一)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A以弱攻强B不料C敌而轻战D国贫而骤E举兵F此危亡之G术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虎贲,《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本文指勇士。
B.箕帚之妾,持箕帚的奴婢。箕帚,扫除的工具。也借作妻妾的谦称。
C.“今大王不猛虎而与群羊”同“吾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与”字含义相同。
D.“大王能听臣”同“此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分析形势,一旦秦国出兵占据宜阳攻取成皋后,韩魏两国必定一起臣服于秦,合力攻楚,那楚国就危险了。
B.张仪威胁楚王,那些鼓吹合纵的人,夸夸其谈,花言巧语,只说对他们有利的一面,等祸患来临就来不及收拾了。
C.张仪纵横捭阖的游说,成功地打动了楚王,楚王派出使车百辆,以“骇鸡之犀”“夜光之璧”为礼物,与秦国结盟。
D.在楚国君臣对张仪的诡计未察觉时,只有陈轸头脑清醒,大胆力劝楚王,指出秦的险恶用心,而楚王不以为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2)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5.张仪游说楚王时,为了促成秦楚结盟,采取“威逼”“利诱”等策略,结合文本,概括“利诱”的具体措施。
2024-05-14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公孙丑曰:)“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选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拜住袖A其疏入B谏C其略D曰E世祖临御F三十余年G每值H元夕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敢”一样,都是古汉语中的谦辞。
B.方,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方六七十”的“方”意思不相同。
C.朔望,指朔日和望日,分别指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有时也指每逢朔望举行的朝谒之礼。
D.疏,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类似体例还有传、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年纪还小的时候,从早上到晚上不停地读书,父母曾经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
B.英宗想在宫内张灯结彩堆成鳖山,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英宗最终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还保证了粟米的供给。
D.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
(2)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5.古人的“名”与“字”往往可以互训,吴师道在《张文忠公云庄家集序》中说:“故滨国文忠张公,名养浩,字希孟,庶几学孟子者。”请结合材料概括吴师道这样说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景字道兴,天水休官人也。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王世积伐陈,陷阵有功,进位上开府。寻从史万岁击突厥于大斤山,别路邀贼,大破之。后送义成公主于突厥,至恒安,遇突厥来寇。时代州总管韩洪为虏所败,景率所领数百人援之。力战三日,杀虏甚众。汉王谅作乱并州,景发兵拒之。谅遣刘嵩袭景,战于城东。升楼射之,无不应弦而倒。选壮士击之,斩获略尽。谅复遣岚州刺史乔钟葵率劲勇三万攻之。景战士不过数千,加以城池不固,为贼冲击,崩毁相继。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月余,朔州总管杨义臣以兵来援,合击大之。景智略非所长,而忠直为时所许,帝甚信之车驾西巡至天水景献食于帝。帝曰:公,主人也。赐坐齐王暕之上。岁余,复位。明年,攻高丽武厉城,破之,赐爵苑丘侯。杨玄感之反也,朝臣子弟多预焉,而景独无关涉。帝曰: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此。十二年,帝令景营辽东战具于北平。会幽州贼杨仲绪率众万馀人来攻北平,景督兵击破之,斩仲绪。于时盗贼蜂起,道路隔绝,景遂召募,以备不虞。后为高开道所围,独守孤城,外无声援,岁余,士卒患脚肿而死者十将六七,景抚循之,一无离叛。辽东军资多在其所,粟帛山积,既逢离乱,景无所私焉。后将还幽州,在道遇贼,见害。契丹、靺鞨素感其恩,闻之莫不流涕,幽、燕人士于今伤惜之。

(节选自《隋书·李景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A甚B信C之D车E驾F西G巡H至I天J水K景L献M食N于O帝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与“惑而不从师”(《师说》)两句中的“从”含义相同。
B.应弦而倒,随着弓弦的声音而倒下,形容射箭技艺高超。文中用来说明李景射术精湛。
C.“合击大破之”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两句中的“破”含义相同。
D.赐爵,赐予爵位。周天子赐爵,爵位分为“王”“侯”“伯”“子”“男”五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景两次出击突厥,先是跟从史万岁出兵大斤山,大败突厥。后来又率领几百士兵增援代州总管韩洪,与敌军力战三天,杀死众多敌兵。
B.汉王杨谅在并州叛乱,李景发兵迎战。杨谅派遣刘嵩袭击李景,两军在城东交战。李景登上城楼,搭弓射箭,箭不虚发,敌人应弦而倒。
C.李景面对粮食布帛堆积如山的辽东军资,虽然正在遭逢战乱,但是他也一点都不据为私有。契丹、靺鞨各部因此感念他的恩德。
D.李景不擅长智谋权术,但是他的忠心正直被当时的人所赞许。杨玄感叛乱的时候,朝中大臣的子弟大多参与其中,可是李景却与此无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
(2)于时盗贼蜂起,道路隔绝,景遂召募,以备不虞。
5.李景深受皇帝敬重,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述。
2023-08-1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寇隽字祖俊,上谷昌平人也。祖赞,魏南雍州刺史。父臻,安远将军、郢州刺史。

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父亡虽久,而犹于平生所处堂宇,备设帷帐几杖,以时节列拜,垂涕陈荐,若宗庙焉。吉凶之事,必先启告,远行往返,亦如之。性又廉恕,不以财利为心。家人曾卖物与人,而剩得绢五匹。隽于后知之,乃曰:恶木之阴,不可暂息;盗泉之水,无容误饮。得财失行,吾所不取。遂访主还之。其雅志如此。

以选为魏孝文帝挽郎,除奉朝请。大乘贼起,燕赵扰乱,隽参护军事东讨,以功授员外散骑侍郎,迁尚书左民郎中。以母忧不拜。正光三年,拜轻车将军,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转主簿。时灵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佛寺,令隽典之。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寺成,又极壮丽。灵太后嘉之,除左军将军。

永安初,华州民史底与司徒杨椿讼田。长史以下,以椿势贵,皆言椿直,欲以田给椿。隽曰: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遂以地还史底。孝庄帝后知之,嘉隽守正不挠,即拜司马,赐帛百匹。附椿者,咸谴责焉。

二年,为左将军、梁州刺史。民俗荒犷,多为盗贼。隽乃令郡县立庠序,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梁遣其将曹琰之镇魏兴,继日版筑。琰之屡扰疆场,边人患之。隽遣长史杜休道率兵攻克其城,并擒琰之。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隽抚励将士,人思效命。梁人知其得众心也,弗之敢逼。隽在州清苦,不治产业。秩满,其子等并徒步而还。吏人送隽,留连于道,久之乃得出界。

(选自《周书》卷三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
B.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
C.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
D.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指官员的调动,一般指升职,也可指平调。但“左迁”指贬官。
B.“其附椿者”与“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其”字含义相同。
C.“出”在文中指官员由京城到地方上任职,“入”有与之相对之意。
D.“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来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隽守孝知礼。父亲去世很久,他坚持在父亲平生所居屋内陈设物品,按时节依次祭拜,流着泪陈献祭品。
B.寇隽清廉仁爱。寇隽认为在不好的树荫下暂时休息也不行,盗泉的水不可错喝,不能丧失德行获得钱财。
C.寇隽坚守正道。华州百姓史底与司徒杨椿打田产官司,长史以下的官员全都说杨椿有理,寇隽没有附和。
D.寇隽善于作战。梁朝经常侵扰边境,边境的人都很担心。寇隽亲自率军队攻克魏兴,活捉了将领曹琰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功授员外散骑侍部,迁尚书左民郎中。以母忧不拜。
(2)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
2023-06-0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红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四顾无告。而君不恤,令国致乐不已,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从之令趣驾追晏子其家不及。公驱及之康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令柏遽巡氓,家室不能御者予之金,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公损肉撤酒,琴瑟不,钟鼓不陈。初,崔杼弑庄公而立景公,有敢不盟者,戟钩其颈,剑承其心,所杀七人。次及晏子,仰天叹曰: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者,受此不祥!崔子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

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今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矣。崔杼将杀之,或曰: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崔子遂舍之。《诗》云:彼己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谓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①康内:大路上。②崔杼弑庄公:指齐国大夫崔杼因私愤而杀齐庄公之事。

材料二:

太史公曰: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A从B之C令D趣E驾F追G晏H子I其J家K不L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糟糠”,文中指粗劣食物,与成语“糟糠不厌”中的“糟糠”意思相同。
B.文中“委”与《庖丁解牛》中“如土委地”中的“委”字意思不相同。
C.文中“张”与《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中的“张”字意思相同。
D.文中“革”与《六国论》中“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革”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日下雨,百姓生活困难,景公却沉饮酒作乐,多次拒绝晏子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的请求,晏子只得拿出家里的粮食来救助。
B.晏子认为百姓穷困、饥饿而无助,就不会把国君放在心上;而他自己也上未劝勉国君,下未解百姓困苦,便自请其罪而去职。
C.作为国君,景公虽然贪图享乐,但尚能改过:一方面请回晏子,派柏遽返去救灾,另一方面自我约束,不再吃酒肉,不再听音乐。
D.大臣崔杼杀了无道国君庄公,并逼迫其他臣子站在他这边,对不听从的人砍头刺心,但面对大义凛然的晏子,他主动选择放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君不恤,令国致乐不已,民氓百姓,不亦薄乎?
(2)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
5.太史公为什么钦慕晏子,并愿意为他“执鞭”?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回答。
2023-05-25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庬纯固于是乎成,是故稷为大官。古者,太史顺时覛土,阳瘅愤盈,土气震发,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土乃脉发。先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王乃淳濯飨醴,及期,郁人荐鬯,牺人荐醴,王裸鬯,飨醴乃行,百吏、庶民毕从。及籍,后稷监之,膳夫、农正陈籍礼,太史赞王,王敬从之。王耕一,班三之,庶民终于千亩。其后稷省功太史监之司徒省民太师监之毕宰夫陈飨膳宰监之膳夫赞王王歆太牢班尝之庶人终食 是日也,瞽帅音官以风土。廪于籍东南,钟而藏之,而时布之于农。稷则遍百姓纪农协功,曰:‘阴阳分布,震雷出滞。土不备垦,辟在司寇。’乃命其旅曰:‘徇。农师一之,农正再之,后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师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则大徇。耨获亦如之。’民用莫不震动,恪恭于农,修其疆畔,日服其镈,不解于时,财用不乏,民用和同。是时也,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以干农功,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征则有威、守则有财。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则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绪而弃其大功,匮神乏祀而困民之财,将何以求福用民?”王不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节选自《国语·周语》,有删改)

【注】①籍千亩:国王和贵族在自己的籍田(王的籍田指百倍于村社农民的王田,即千亩;诸侯的籍田百言)上举行祭礼。从周天子开始,每年春耕时,周王都要在自己的籍田上举行籍礼,并把它作为一件大事,从立国后一直延续下来。②粢:古代供祭祀用的谷物。③庬:大。④覛:察看。⑤瘅:厚;盛。⑥鬯:香酒。⑦耨:除草的农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稷省功/太史监之司徒省民/太师监之/毕/宰夫陈飨/膳宰监之/膳夫赞王/王歆太牢班尝之/庶人终食/
B.其后稷省功/太史监之司徒省民/太师监之毕/宰夫陈飨/膳宰监之/膳夫赞王/王歆太牢/班尝之/庶人终食/
C.其后稷省功/太史监之/司徒省民/太师监之毕/宰夫陈飨/膳宰监之/膳夫赞王/王歆太牢班尝之/庶人终食/
D.其后稷省功/太史监之/司徒省民/太师监之/毕/宰夫陈飨/膳宰监之/膳夫赞王/王歆太牢/班尝之/庶人终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与“可爱者甚蕃”(《爱莲说》)两句中“蕃”字含义相同。
B.庶民指一般的民众,如《诗大雅灵台》中的“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C.“稷则遍诫百姓”与“诫子书”(《诫子书》)两句中“诫”字含义相同。
D.天子,古代中国臣民对帝王的尊称。如《木兰辞》中的“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是农耕社会,农耕是民众在乎的大事,古代主管农事的稷官是很重要的官职。
B.古人很重视籍田的仪式,要选一个好天气,各级官员还要各司其职,并要一齐斋戒三天。
C.农耕仪式是个重要仪式,天子以酒灌地行礼之后饮醴酒,众吏、庶民都随从参加。
D.农耕是一天当中一定要做的事情,早晨、中午、下午都要务农,晚上农闲时可演习武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廪于籍东南,钟而藏之,而时布之于农。
(2)匮神乏祀而困民之财,将何以求福用民?
5.虢文公劝谏周宣王即位后要去行天子耕籍田一千亩之礼,为什么虢文公认为这是作为一国之君最重要的事情?根据选文谈你的理解。
2023-05-08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检测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诸侯,会于孟津之上,不言同辞,不呼自来,尽知武王忠信,欲从武王,与之伐纣。当是时,比干、箕子、微子尚在,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归二年,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杀之。武王未下车,封比干之墓,太仓之粟,以瞻天下,此武王以礼信也。

武王封周公,使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当是之时,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天下家给人足,禾麦茂美。使人以时,说之以礼,上顺天地,泽及夷狄。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谗之成王。周公乃辞位,出,巡狩于边一年。天暴风雨,日夜不休,五谷不生,树木尽。成王大恐,乃发金縢之柜,察周公之册,知周公有盛德。王乃夜迎周公流涕而行周公反国天应之福,五谷皆生,树木皆起,天下皆实。此周公之盛德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吴内传第四》

材料二:

武王即位,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脩文王绪业

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孟津。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

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

武王已殷,问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恶,以存亡国宜告,武王亦丑,故问以天道,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惧,穆卜,周公乃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后而崩。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节选自《史记·周本纪》)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A乃B夜C迎D周E公F流I涕J而K行L周M公N反O国P天O应R之S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文中指从战车上走下来,与《张衡传》的“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的意思相同。
B.发,文中指打开,与《促织》中“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的“发”字意思相同。
C.偃,文中指倒下、倒伏,与成语中“偃旗息鼓”的“偃”字意思相同。
D.克,文中指攻克,与《论语》中“克己复礼为仁”的“克”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武王用礼义取信天下,文王死后天下八百诸侯都同时在孟津会和,虽然他们的语言互不相通,但不用招呼都从四面八方赶来。
B.当天降异象时,成王心生畏惧,于是打开王室封存秘藏的文件柜,查阅有关周公的册子,才知道周公是一位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
C.周武王战胜殷后,向箕子询问殷灭亡的原因。箕子不忍心说殷朝的不好,就向武王讲述了国家存亡的道理,武王也觉得不太好意思。
D.当管叔、蔡叔等人怀疑周公,进谗言甚至联合武庚叛乱时,周公辞去相位,去边地巡查一年,继而平复叛乱,诛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归二年,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
(2)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脩文王绪业。
5.周公的“盛德”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3-05-08更新 | 2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曰:无恒产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材料二

《庖丁解牛》节选: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材料三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材料四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节选: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1.下列对材料一、二、三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惟救死而恐不        赡:足
B.则反其本矣               盍:何,为什么
C.庖月更刀                  族:众
D.越国以                  鄙:把……当作边邑
2.下列每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恒产有恒心者/刀刃者无厚B.必使仰足事父母/若舍郑为东道主
C.始臣之解牛时/何厌D.视止/且君尝晋君赐矣
3.下列对前三则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从“王欲行之”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为全段的一个层次,正面阐述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B.材料二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艺的高超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总结的结果。
C.材料三中烛之武游说秦穆公,富有谋略。他一方面向秦许诺,愿为秦国提供紧缺物资的好处,一方面利用秦晋矛盾实施离间之计。
D.这三则材料分别出自于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论事说理、叙事写人都很讲究技巧,值得玩味体会。
4.下列对文段四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B.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C.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D.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5.把文段四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
(2)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
2023-05-04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红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①,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学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①豭豚:豭,公猪;豚,小猪。文中指以豭豚皮装饰的剑。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B.滴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C.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D.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委质,意思是呈献礼物,表示忠诚信实。子路“儒服委质”表恭敬拜师之意。
B.折狱,指判决诉讼案件。古人“折狱”很重视听取陈述,这是官员职责所在。
C.升堂,旧谓官吏登堂理事,指官员在官衙召集下属官吏会同当事人处理案件。
D.结缨,指系好帽带。子路“结缨而死”的行为体现了对夫子礼仪教导的遵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生性好勇,从他的穿着看甚至有些粗俗,但他在孔子的引导下,甘心情愿向孔子学习,成为孔子徒众中极为有名的弟子。
B.子路向孔子求教了关于“尚勇”的问题,孔子给了明确答复,特别是他推崇君子之勇,反对小人之勇,意在引导和规劝子路。
C.孔子肯定子路的长处,认为他有一定的管理政务的能力,同时也指出他好勇的弱点,甚至对他最后的悲剧结局有一定的预见。
D.孔悝作乱时,子路本可以避祸全身,但子路认为既然“食其食”,毅然挺身入险,最后死于乱中。孔子闻讯,极为伤悲。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2)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5.本文节选部分子路的形象、性格十分鲜明突出,请简要说明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2023-05-0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二十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项梁败,又属项羽。汉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初,阳武人陈平事魏王咎于临济。人或谗之,平亡去。后事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楚,项羽使平击降之,还,拜为都尉。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仗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眜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
B.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
C.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
D.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乘,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称“参乘”。
B.“乃封其金与印”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封”字含义不同。
C.淮阴,因在淮河以北得名,古代地名中“阴”与“阳”往往体现该地与其相邻山水的方位关系。
D.“间其君臣”与“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慧眼识英杰,认为韩信是个奇才。萧何听说韩信逃离了汉军,等不及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就亲自去追韩信了。
B.萧何认为,汉王刘邦如果想夺取天下,就得依靠韩信,刘邦最终也听从了萧何的建议,任命韩信为大将。
C.陈平最初在临济魏王手下做事,后来侍奉项羽,因立下战功,被任命为都尉。最后陈平到修武去投奔了刘邦,并得到重用。
D.刘邦从谏如流,萧何认为如果诚心封韩信做大将,就该选个好日子,事先斋戒,搭起一座坛台、场地,按照任命大将的相关仪式办理,那才可以。刘邦答应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
②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
2023-04-1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红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