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熸。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成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楚政。楚令尹死;其师熸。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馀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君臣之辞也。不言战,楚未陈也。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材料二:

五鸡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汜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汜。

(节选自清华简《系年》)

材料三:

大抵自《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如此。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何者?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择,使夫学者睹一邦之政,则善恶相参;观一主之才,而贤愚殆半。至于远古则不然。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节选自《史通·疑古》)

[注]①五鸡:伍员之弟。②清华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鸡将A吴人以围B州来C为长壑D而汜之E以败F楚师G是鸡父之汜。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指胜过;与《<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意思不相同。
B.疾,指憎恨;与《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中的“疾”意思相同。
C.奔,指逃散,与上文“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中的“奔”意思相同。
D.凭,指凭据,与《项脊轩志》“或凭几学书”中的“凭”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攻打楚国,楚国联合诸侯前往救援,结果楚将阵亡,楚军溃败;面对暂时有利的局面,吴国君臣积极商讨对策,继续追击。
B.吴国公子光认为,诸侯国小力微,甘心追随楚国,但联盟内部有矛盾,楚国朝堂权力分散,政令紊乱,两国交战,吴国有胜算。
C.在鸡父大战中,吴国军队防守严密,行动谨慎,先击破胡、沈、陈三个诸侯国,再打败许、蔡、顿三个诸侯国,最终大败楚国。
D.近古的史书记言详备,记事不加甄别,学者要辨清善恶贤愚;远古的史书记事简要文笔隐晦,句含褒贬,学者要领会其中的含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
(2)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
5.从材料三看,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史书?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伯索地于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因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以亡。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有删改)

材料二: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才与德A异B而世俗C莫之能辨D通E谓之F贤G此其所以失H人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败,指打败、击败,与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败”意思不同。
B.“乃与之万户之邑”与“吾与点也”(《论语》)两句中的“与”意思相同。
C.“德之资也”与“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资”意思不同。
D.乱臣,指善于治理政务的大臣,又指制造祸乱的大臣,文中指后者,与“败子”呼应。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起初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后在任章的劝说下,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B.智伯接受了魏宣子送来的万户人家的城邑,又向赵国索地,围攻晋阳,遭到韩、魏、赵的内外夹击。
C.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力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更大。
D.材料二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小人”等,指出小人“挟才以为恶”,以至于“人得而制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
(2)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5.请简要概括任章劝说魏宣子给予智伯土地的理由。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且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人自安。夫苟在危人,则何所不至。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或不通。是则誉毁在于小人,刑罚加于君子,实兴丧所在,可不慎哉!此乃孙卿所谓:“使智者谋之,与愚者论之,使修洁之士行之,与污鄙之人疑之,欲其成功,可得乎哉?”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慧,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况内怀奸利,承颜顺旨,其为患祸,不亦深乎?夫立直木而疑影之不直虽竭精神劳思虑其不可亦已明矣。

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节之以礼,然后善善而恶恶,审罚而明赏。则小人绝其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离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太宗览叹曰:“若不公,何由得闻此语?”

太宗尝谓长孙无忌等曰:“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征之力也。朕任用,岂不得人?”征拜谢曰:“陛下圣德自天,留心政术。实以庸短,承受不暇,岂有益于圣明?”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有删改

材料二: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注]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选自左丘明《国语》,有删改)

[注]柳季:鲁国最诚实而讲信用的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立直木A而疑影之B不直C虽竭D精神E劳F思虑G其不得亦H已明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指使……处于危险的境地,与《陈情表》“人命危浅”中的“危”意思不同。
B.疏,指古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奏议,如《谏太宗十思疏》。
C.遇,指遇到,与《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中的“遇’意思相同。
D.绝,指隔绝的,与《孔雀东南飞并序》“我命绝今日”中的“绝”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卿认为,让有智慧的人去谋划,却与愚昧的人去评论他,这样事情就不能取得成功。
B.发扬善行,杜绝恶行,刑罚加于有罪之人,赏赐有功之臣,那么国家就会昌盛太平。
C.具有中等智能的人非治国之才,他们缺乏深谋远虑,即使竭尽全力,仍然难免失败。
D.唐太宗对魏征说,使天下太平,边远地区异族首领都来朝贡,这是魏征的功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2)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
5.材料一第一、二段是魏征上奏的内容,他在奏章中是如何表达观点来劝谏太宗的呢?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下旱,蝗。帝加惠:今诸侯毋入贡,驰山泽,减诸服御狗马,损郎吏员,发仓庾以振贫民,民得卖爵。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节选自《史记·孝文本纪》)

材料二:

臣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传祚相继,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犹四五百年,皆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岂无僻王,赖前哲以免尔!自魏、晋以还,降及周、隋,多者不过五六十年,少者才二三十年而亡。良由创业之君不务广恩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固当崇禹、汤、文、武之道,广施德化,使恩有余地,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欲但令政教无失,以持当年而已!且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此其所以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汉文帝惜百金之费辍露台之役集上书囊以为殿帷所幸夫人衣不曳地。至景帝以锦绣綦组妨害女工,特诏除之,所以百姓安乐。至孝武帝,虽穷奢极侈,而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此于时代差近,事迹可见。今京师及益州诸处营造供奉器物,并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臣闻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作法于理,其弊犹乱。陛下少处人间,知百姓辛苦,前代成败,目所亲见,尚犹如此,而皇太子生长深宫,不更外事,即万岁之后,固圣虑所当忧也。

(节选自《陈时政疏》)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汉文帝惜A百金之费B辍露台C之役D集上书E囊F以为殿帷G所幸H夫人衣不曳地。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仓庾指储粮的仓库,“庾”与《阿房宫赋》中“多于在庾之粟粒”的“庾”意思相同。
B.传祚,指帝位相传,其中“祚”与李密《陈情表》中“门衰祚薄”的“祚”意思不同。
C.宽猛,文中指宽松或严格的政策,其中“宽”与成语“心宽体胖”的“宽”意思不同。
D.昧旦与时辰“鸡鸣”表示的时间近似,指黎明时候,此处表示国君治国理政的勤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到天灾时,汉文帝会发布一系列政令减轻百姓负担;他在位二十多年间,没有增加宫室园林、服饰车驾等用度,连为自己营建陵墓都只准使用瓦器。
B.汉以前的朝代大多在百年以上,而其后的一些朝代仅能维持几十年时间,是因为这些王朝创业的君主没有广施恩德,也没有留下让后人追思的恩德。
C.汉景帝认为织锦刺绣会损害女工,于是下令解散了负责制作华丽服饰的官府作坊,让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景帝始终保持节俭,才使得民心没有动摇。
D.《陈时政疏》认为,当今圣上虽然了解百姓的辛劳艰苦,也亲见了前代的成败,但从京城到益州各处还是出现了不节俭的现象,长此以往,江山基业堪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2)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
5.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的原因有哪些?
2024-03-24更新 | 27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魏郑公传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诗,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惟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浙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谏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或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与?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其戾也……然则焚稿者非欤?余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

【注】①亮:同“谅”,忠信。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上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A宗B末C年D群E下F既G知H此I意J而K不L言M浙N不O知P天Q下R之S得T失U至V于W辽X东Y之Z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郑公在文中指唐朝政治家魏征,他被封郑国公,“公”是朝廷赐予他的爵位。
B.“区区”在文中指愚拙,与《孔雀东南飞》中“何乃太区区”中的“区区”意思相同。
C.“益暴其恶”中的“益”指更加,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谦得益”的“益”意思不同。
D.《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臣之间应奉行的是“大公至正之道”,君王既不抹杀他人的话语用以掩盖自己的过失,臣子也不为了博取小信而去讨好自己的君王。
B.曾巩在文中认为后人应该正确地看待直言进谏,明确指出直言进谏不应当被掩饰,应当把直言进谏看作一件好事,如此,后人才会效仿前人。
C.伊尹、周公尽心辅佐君王,因为世人的口头相传,伊尹、周公良相的美名得以流传后世,后人才知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并效法他们直言进谏。
D.曾巩认为,近世为取得小信的人用焚稿来掩饰君王的过错,这会使后人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而认为过错通常在君主,这样做对君王无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2)伊尹、周公之谏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
5.唐太宗能够成为前代无人能比的贤君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2023-04-16更新 | 250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张仪诳楚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曰:“有说乎? ”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狂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 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候、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 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有删改)

(二)屈原列传(节选)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见犯乃死,重负国
A.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C.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D.还矢先王(《五代史伶官传序》)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C.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D.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国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
(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5.陈轸为什么会认为秦国不会给楚国商於之地?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注】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公中:即韩相公仲倗,“中”通“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B.“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穷”含义不同。
C.“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与《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的“三鼓”意思相同。
D.“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的“益”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王野心勃勃,觊觎周王室,想死后可以永垂不朽。他当即决定,任命甘茂为先锋,向寿为副使,进攻三川,征伐韩国。
B.曾参的母亲最初并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杀人,但因为不断有人前来报信,才最终相信并惊恐万分地“投杼逾墙”而逃。
C.宜阳久攻不下,而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宜阳,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2)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5.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请简要概括。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延陵季子者吴王之子也嫡同母昆弟四人季子最小而贤,兄弟皆爱之。既除丧,将立季子,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也,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愿附子臧,以无失节。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遏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季子必不受,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诸侯乎季子。皆曰:诺。故诸兄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若有吾国,必疾有祸予身。故遏也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而国宜之季子也。季子使而未还。僚者,长子之庶兄也,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而还,则君事之。遏之子曰王子光,号曰阖闾。不悦曰:先君所为不与子而与弟者,凡为季子也,将从先君之命,则国宜之季子也;如不从,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乱也;尔杀我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而之延陵。君子以其不受国为义,以其不杀为仁,是以《春秋》贤季子而尊贵之也。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欲之。使于晋而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即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改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延陵A季子B者C吴王D之子也E嫡同母昆弟F四人G季子最小H而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意思是离开,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汝可去应之”的“去”意思相同。
B.庶兄,指庶出之兄。嫡出指正妻所生的子女,庶出指非正妻的妾婢所生的子女。
C.《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的历史大事。
D.色,指神色,与《屈原列传》中“《国风》好色而不淫”的“色”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子的哥哥坚持拥立季子为王,季子抛弃了家产去耕田,其兄决定传位于兄弟而非儿子,是为了季子最终能够成为君主。
B.遏的儿子阖闾认为僚没有当国君的资格,而季子和自己才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于是在僚自立为吴王后派专诸刺杀了他。
C.季子不想成为君主,也不想父子兄弟互相残杀,他最终选择离开吴国到延陵去。君子认为他仁义,《春秋》也赞美他贤德。
D.徐君想得到季子的宝剑,季子虽因随从的劝说没有立即献给徐君,但他后来以剑挂徐君坟前之树的形式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义嗣也,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
(2)先君所以不与子而与弟者,凡为季子也,将从先君之命,则国宜之季子也
5.季子两拒君位,义正词严,他运用了什么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4-26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节选自《鸿门宴》)

材料二: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曰: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臣震A恐B不见臣等C计事D顾E独与一宦者F绝乎G且陛下独H不见赵高之事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乘,即“骖乘”,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在右陪坐者称“参乘”或“车右”。
B.如,意为“如果”,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如或知尔”中的“如”意思相同。
C.让,意为“责备”,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意思相同。
D.适,意为“往,到”,与《归园田居(其一)》中“少无适俗韵”中的“适”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险境之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
B.樊哙出身低微。他原以杀狗卖肉为生,后跟随汉高祖攻打胡陵、方与成功之后,做了舍人。
C.樊哙忠直可嘉。刘邦晚年患病不见朝臣,樊哙直入宫内,说以赵高篡权一事,使其振作起来。
D.樊哙垂名流芳。可马迁认为樊哙等依靠努力名垂汉室、百世流芳,表达了对他们的赞许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曰:“无有闭关事。”
5.《陈涉世家》中,陈胜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从某种程度上说,本文印证了陈胜的说法,请简要说明。
2024-04-20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临洮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鉴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廷、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磷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赦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注】①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②靧(huì):洗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释囚A辟为B参谋C未几D辞职E李阳冰F为当涂令G白依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以命之”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B.“与吴筠善”与“善假于物也”(《劝学》)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C.左右,文中指身边的人,与现在表示约数的“左右”并不相同。
D.“道寻阳”与《师说》“闻道有先后”两句中的“道”意思不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年轻时就才华出众,益州长史苏颋见到他惊为“天才英特”,认为“少益以学”完全能赶上汉代的司马相如。
B.李白才思敏捷,写文章一气呵成。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制乐章,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
C.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多次宴请他。李白侍奉玄宗,经常喝醉酒,并多次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
D.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在永王李璘幕下当僚佐,李璘失败李白论罪当斩。李白曾救过郭子仪,这时得郭子仪全力营救,最终免于被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2)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5.文中李白的哪些行为体现了他“骜放不自修”?请列举三处简要说明。
2024-01-22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