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罪大恶A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君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录囚徒,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讯察复核囚徒的罪状,以平反冤案、疏理滞狱。
B.苟,苟且,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终苟免而不怀仁”中的“苟”意思相同。
C.贼,伤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D.乌,文中作疑问词,何,哪里,与成语“乌合之众”中的“乌”意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同魏征的王政理念,宽厚仁慈,使用刑罚格外慎重,因此出现了贞观四年极少人被判处死刑和贞观六年纵囚返家的佳话。
B.视死如归是连恪守信义的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但那些被判处死刑的小人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欧阳修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合人情的。
C.材料二认为,虽然太宗施政六年没能使恶人不犯重罪,但纵囚之举却感化了他们,使他们重拾信义,此举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违背圣人常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5.对“太宗纵囚”一事,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鄢之役,晋伐郑,荆救之。栾武子将上军,范文子将下军。栾武子欲战,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称晋之德,诸侯皆叛,国可以少安。唯有诸侯,故扰扰焉,凡诸侯,难之本也。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诸臣之内相与,必将辑睦。今我战又胜荆与郑,吾君将智而多力,息教而重敛,大其私暱而益妇人田,不夺诸大夫田,则焉取以益此?诸臣之委室而徒退者,将与几人?战若不胜,则晋国之福也;战若胜,乱地之秩者也,其产将害大,盍姑无战乎!”栾武子不听,遂与荆人战于鄢陵,大胜之。于是乎君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大其私暱,杀三郤而尸诸朝,纳其室以分妇人,于是乎国人不蠲,遂弑诸翼,葬于翼东门之外,以车一乘。厉公之所以死者,唯无德而功烈多,服者众也。

(选自《国语》,有删改)

材料二:

料敌势强弱,而知师之胜负,此将帅之能也。不求一时之功,爱君以德,而全其宗嗣,此社稷之臣也。鄢陵之役,楚晨压晋师而陈。诸将请从之,范文子独不欲战。晋卒败楚。楚子伤目,子反殒命。范文子疑若懦而无谋者矣。然不及一年,三郤诛,厉公,胥童死,栾书、中行偃几不免于祸,晋国大乱。鄢陵之功,实使之然也。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之功,圣人所甚也。夜光之珠,明月之璧,无因而至前,匹夫犹或按剑,而况非常之功乎!故圣人必自反曰:此天之厚于我乎?抑天之祸余也?故虽有大功,而不忘戒惧。中常之主,锐于立事,忽于天戒,日寻干戈而残民以逞,天欲全之,则必折其萌芽,挫其锋芒,使其知所悔。夫欲亡之,则以美利诱之以得志,使之有功以骄士,玩于寇仇,而侮其人民,至于亡国杀身而不悟者,天绝之也。故兵之胜负,不足以为国之强弱,而足以为治乱之兆。盖有战胜而亡,有败而兴者矣。会稽之栖,而勾践以霸。黄池之会,而夫差以亡。有以使之也夫。昔虢公败戎于桑田晋偃知其必亡曰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晋果灭虢。此范文子所以不得不谏。

(节选自苏轼《士燮论》)

【注】私暱():指所亲近、宠爱的人。楚子:指春秋时楚王。因楚君始封为子爵,故称。这里专指楚共王。子反:春秋时期楚国司马,是楚共王的叔父。士燮:即范文子。祁姓、士氏、封地名为范,名燮,即范燮。因谥号为,故又称为范文子。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虢公A败B戎C于桑田D晋偃知E其必亡F曰G是天夺之鉴H而益其疾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文中是自我夸耀的意思,与《老子·四章》“自伐者无功”的“伐”的意思完全不同。
B.弑,本意是指子杀父、臣杀君,在古人看来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在文中指厉公被臣子诛杀。
C.惧,文中是警惕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的“惧”意思不同。
D.按剑,指用手抚剑,是准备击剑之势,与《鸿门宴》“按剑而跽”的“按剑”意思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是否出兵攻打楚国的问题上,范文子坚决反对出兵,认为胜楚必然导致内乱,但是可惜无人相信,无人支持。
B.晋国在鄢陵之战中大获全胜,但没多久就大乱,晋人因厉公不减免赋税,杀害了他的羽翼,并葬之于东门外。
C.范文子不贪求一时的功劳反对出战,表明他有长远的政治眼光,苏轼对他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D.苏轼认为,一场战争的胜败不足以证明一个国家的强弱,但是可以预示一个国家是否安定,鄢陵之战就是如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讵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
(2)故圣人必自反曰:此天之厚于我乎?抑天之祸余也?
5.晋国胜楚而亡,这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后世警诫。如果你是晋君,你会如何避免这个悲剧的发生。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

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

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刘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隙。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材料二: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节选自苏洵《心术》)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吴A奔壁B东南陬C太尉D使备西北E已而其精F兵果奔G西北H不得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始置于秦朝时期,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朝时存时废。
B.引,率领,与《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中的“引”意思不同。
C.兴,出现,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中的“兴”意思相同。
D.谨,重视、慎重,与《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中的“谨”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文帝和汉景帝都对周亚夫十分看重,周亚夫奇智多谋,不负众望,最终平定了吴楚之乱。
B.周亚夫作战知己知彼,他认为楚军勇猛迅捷难以直接战胜,决定放弃救援梁国,断叛军粮道。
C.汉军将帅同心,吴楚之乱历时三月,诸将始终理解并执行周亚夫的决策,这是取胜的重要因素。
D.苏洵认为带兵必须坚持“义”,并且要做到战前让士兵培养战斗力,战时调动士气,战胜后修养心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
(2)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5.材料二中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周亚夫在平定吴楚之乱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襄公①如楚,及汉,闻康王卒,欲还。叔仲昭伯曰:“君之来也,非为一人也,为其名与其众也。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诸大夫皆欲还。子服惠伯曰:“不知所为,姑从君乎?”叔仲曰:“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况畏而服焉?闻畏而往,闻丧而还,芈姓实嗣③,其谁代之任丧?王太子又长矣,执政未改予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曰不如先君?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己贰?求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反,及方城,闻季武子袭卞,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荣成伯曰:“不可!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昵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鲁,诸姬不获窥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君其入也!”乃归。

(节选自《国语·鲁语下》)

材料二:

襄公在楚,季武子取卞,使季冶,追而予之玺书,以告曰:“卞人将畔,臣讨之,既得之矣。”公未言,荣成伯曰:“子股肱鲁国,社稷之事,子实制之。唯子所利,何必卞?卞有罪,而子征之,子之隶也,又何谒焉?”子冶归,致禄而不出,曰:“使予欺君,谓予能也。能而欺其君,敢享其禄而立其朝乎?

(节选自《国语·鲁语下》)

[注]①襄公:鲁襄公,姬姓,名午。②康王:楚国国君,楚恭王之子,芈姓,名昭。③嗣:接续,继承。④季武子:鲁国正卿,名夙。⑤诸姬:同为姬姓的诸侯。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执政未改AB为先君CD死而去EF其谁GH不如先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忧”,在古代本指父母的丧事,在文中指楚康王去世对于楚国而言是忧患。
B.“苟”,意思是如果,与《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苟”不同。
C.“说”,同“脱”,与《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的“说”用法一样。
D.“逆”在文中的意思是迎接,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逆”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襄公本要去楚国,还没有到,就听说楚康王去世的消息,于是就想回去,其他人也想回去,但叔仲昭伯据理力争,说服了君臣,最后仍然前往楚国。
B.鲁国君臣去楚国,是为了国家利益;从实际情况来看,之所以出行楚国,是对楚国的畏惧;从人情世故来说,听说别人有丧事,也不能断然回去。
C.正当君臣们即将从楚国返回鲁国时,鲁国国内却发生了内乱,鲁襄公又想返回楚国搬救兵讨伐叛乱者,遭到了荣成伯的反对,最后还是返回了鲁国。
D.荣成伯对着季武子说,作为鲁国重臣,国家的事务,实际上可以由季武子裁夺。只要对国家有利,就由其做主,区区一个卞邑,还用得着来禀告吗?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
(2)使予欺君,谓予能也。能而欺其君,敢享其禄而立其朝乎?
5.荣成伯说服鲁襄公回到鲁国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且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人自安。夫苟在危人,则何所不至。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或不通。是则誉毁在于小人,刑罚加于君子,实兴丧所在,可不慎哉!此乃孙卿所谓:“使智者谋之,与愚者论之,使修洁之士行之,与污鄙之人疑之,欲其成功,可得乎哉?”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慧,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况内怀奸利,承颜顺旨,其为患祸,不亦深乎?夫立直木而疑影之不直虽竭精神劳思虑其不可亦已明矣。

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节之以礼,然后善善而恶恶,审罚而明赏。则小人绝其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离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太宗览叹曰:“若不公,何由得闻此语?”

太宗尝谓长孙无忌等曰:“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征之力也。朕任用,岂不得人?”征拜谢曰:“陛下圣德自天,留心政术。实以庸短,承受不暇,岂有益于圣明?”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有删改

材料二: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注]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选自左丘明《国语》,有删改)

[注]柳季:鲁国最诚实而讲信用的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立直木A而疑影之B不直C虽竭D精神E劳F思虑G其不得亦H已明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指使……处于危险的境地,与《陈情表》“人命危浅”中的“危”意思不同。
B.疏,指古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奏议,如《谏太宗十思疏》。
C.遇,指遇到,与《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中的“遇’意思相同。
D.绝,指隔绝的,与《孔雀东南飞并序》“我命绝今日”中的“绝”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卿认为,让有智慧的人去谋划,却与愚昧的人去评论他,这样事情就不能取得成功。
B.发扬善行,杜绝恶行,刑罚加于有罪之人,赏赐有功之臣,那么国家就会昌盛太平。
C.具有中等智能的人非治国之才,他们缺乏深谋远虑,即使竭尽全力,仍然难免失败。
D.唐太宗对魏征说,使天下太平,边远地区异族首领都来朝贡,这是魏征的功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2)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
5.材料一第一、二段是魏征上奏的内容,他在奏章中是如何表达观点来劝谏太宗的呢?请简要说明。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以贰。晋国、韩子,不可偷也。若属有谗人交斗其间,以兴其凶怒,悔之何及?吾子何爱于一环,以取憎于大国也?盍求而与之?子产曰:吾非晋而有二心,将终事之,是以弗与,忠信故也。(公孙)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为国非不能事大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为罪滋大。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餍之有?吾且为敝邑,则失位矣。若韩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贪淫甚矣,独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

韩子买诸商人,既成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曰:昔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今买诸商人,商人曰必以闻,敢以为请。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韩子辞玉,曰:(韩)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辞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十六年》,有删改)

材料二

晋平公会诸侯于平丘,齐侯及盟。郑子产争贡赋之所承,曰:昔日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贡之无艺,小国有阙,所以得罪也。诸侯修盟,存小国也。贡献无极,亡可待也。存亡之制,将在今矣。自日中争之,以至于昏,许之。既盟,子大叔之曰:诸侯若讨,其可渎乎?子产曰: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

(节选自《孔子家语·正论解》,有删改)

【注】①韩宣子:姬姓,韩氏,名起,晋国执政大臣,谥号宣,史称韩宣子。②子产:郑穆公之孙,世称公孙侨,字子产,郑国执政大臣。③艺:限度,极限。④甸服:古制称离王城方圆五百里的区域。男服,甸服之外方圆五百里的区域。郑国属男服。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昔我先君A桓公与商B人皆出自周C以艾杀D此地E斩之F蓬蒿藜藿而共处之G世有盟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子谒诸郑伯”与《桃花源记》“及郡下,谒太守,说如此”中“谒”字的词义相同。
B.“吾非偷晋而有二心”与《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中“偷”字的词义相同。
C.“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与《种树郭橐驼传》“字而幼孩,遂而鸡豚”中“字”字的词义不相同。
D.“子大叔咎之曰”与《出师表》“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中“咎”字词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子大叔、子羽等人的担忧,子产强调国家要树立美名,就需要依礼来确立郑国在诸侯中的邦国地位。
B.子产从大小国之间关系、对先祖盟誓守信的角度,拒绝了晋国执政韩宣子从郑国商人处购买玉环的要求。
C.子产认为根据周制,贡赋轻重应与各诸侯国的地位尊卑、次序先后相关,郑国不应依照公侯的标准来供给。
D.子产修盟诸侯,以对大国贡赋没有极限、小国难以满足大国要求的理由,使周天子同意提议,最终不辱使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子何爱于一环,以取憎于大国也?
(2)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
5.弱国无外交,子产为何能够说服超级大国的君臣,最终维护了郑国的尊严?请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帝在藩镇,爱信牙将慕容迁,及即位,以为控鹤指挥使;帝将北渡河,密与之谋,使帅部兵守玄武门。是夕,帝以五十骑出玄武门,谓迁曰:朕且幸魏州,徐图兴复,汝帅有马控鹤从我。迁曰:生死从大家乃阳为团结;帝既出,即阖门不行。

己巳,冯道等入朝,及端门,闻朱、冯死,帝已北走;道及刘晌欲归,李愚曰:天子之出,吾辈不预谋。今太后在宫,吾辈当至中书,遣小黄门取太后进止,然后归第,人臣之义也。道曰:主上失守社稷人臣惟君是奉无君而入宫城恐非所宜。潞王已处处张榜,不若归俟教令。乃归。至天宫寺,安从进遣人语之曰:潞王倍道而来,且至矣,相公宜帅百官至谷水奉迎乃止于寺中,召百官。中书舍人卢导至,冯道曰:俟舍人久矣,所急者劝进文书,宜速具草。导曰:潞王入朝,百官班迎可也;设有废立,当俟太后教令,岂可遽议劝进乎?道曰:事当务实。导曰:安有天子在外,人臣遽以大位劝人者邪!若潞王守节北面,以大义见责,将何辞以对!公不如帅百官诣宫门,进名问安,取太后进止,则去就善矣。道未及对,安从进屡遣人趣之曰:潞王至矣,太后、太妃已遣中使迎劳矣,安得百官无班!道等即纷然而去。既而潞王未至,三相息于上阳门外,卢导过于前,道复召而语之,导对如初。李愚曰:舍人之言是也。吾辈之罪,擢发不足数。

康义诚至陕待罪,潞王责之曰:先帝晏驾,立嗣在诸公;今上亮阴,政事出诸公,何为不能终始,陷吾弟至此乎?义诚大惧,叩头请死。王素恶其为人,未欲遽诛,且宥之。马步都虞候苌从简、左龙武统军王景戡皆为部下所执,降于潞王,东军尽降。潞王上笺于太后取进止,遂自陕而东。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九·后唐纪八》)

材料二:

冯道自谓长乐老子,盖真长乐老子也。孟子曰:社稷为重,君为轻。信斯言也,道知之矣。夫社者,所以安民也;稷者,所以养民也。民得安养而后君臣之责始塞。君不能安养斯民,而后臣独为之安养斯民,而后冯道之责始尽。今观五季相禅,潜移嘿夺,纵有兵革,不闻争城。五十年间,虽历经四姓,事一十二君并耶律契丹等,而百姓卒免锋镝之苦者,道务安养之力也。

(节选自李贽《藏书》)

【注】①亮阴:帝王居丧。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主上失守A社稷B人臣C惟君D是奉E无君而入F宫G城H恐非所宜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指近臣对皇帝的称呼。与“汝是大家子”中的“大家”词义相同。
B.劝进,指劝登帝位。与“几上下同心,劝进农业”的“劝进”词义不同。
C.晏驾,指古时对帝王死亡的称呼。与“山陵崩”“驾崩”词语意义相近。
D.锋镝,借指战争。与《过秦论》“销锋镝”中的“锋镝”意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闵帝在藩镇时,宠信慕容迁,即位后,任用他为控鹤指挥使;闵帝将北渡黄河去魏州,慕容迁大表忠心,始终忠于皇上。
B.李愚认为,天子出走,他们未参与谋划;现在太后还在宫中,他们应当听取太后的意见,然后回家等候,才合乎人臣大义。
C.冯道两次召卢导谈劝进之事,卢导对答如一,并建议冯道他们率领百官进谒宫门,送名帖问安,听从太后的意见。
D.康义诚到陕州等待治罪,潞王责备他们拥有立嗣、处理政事的权力,却不能坚持到底,没有能够很好地辅佐他的弟弟。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潞王倍道而来,且至矣,相公宜帅百官至谷水奉迎。
(2)王素恶其为人,未欲遽诛,且宥之。
5.冯道历经五个朝代,侍奉过十二位君王,但前人对他褒贬不一,材料二中李贽褒扬冯道的理由是什么?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筑豆、脯醯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节选自《国语》)

材料二: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节选自苏轼《屈到嗜芰论》,有删改)

【注】①芰:菱角。②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③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④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以柳子之言A为然B是C曾元为孝子D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E于病革之中F为不仁之G甚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词义相同。
B.庶,众多,与《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庶”词义不相同。
C.训,教诲、教导,与成语“不足为训”的“训”词义相同。
D.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觉今是而昨非”的“是”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建最终没有使用菱角祭祀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种做法有悖于祭祀的典礼。
B.曾子、孟僖子、管仲这几位君子,虽然追求不同,但都重视大义,不偏爱自己。
C.《礼记》中提到斋戒时要想着死者生前喜爱之物,苏轼认为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
D.曾子卧病,他的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因此柳宗元认为曾元是孝顺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
(2)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5.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芰”各有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加以解说。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彷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青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乃走晋阳。

其后,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韩、魏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吾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无故A索地B诸C大夫D必惧E吾F与之地G智伯H必骄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文中指对着,与《石钟山记》中“与向之噌吰者相应”的“向”意思不同。
B.相,文中兼指双方,与《孔雀东南飞》中“相见常日稀”的“相”意思相同。
C.期,文中指约定,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意思不同。
D.中,文中指不偏不倚,与《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从韩康子那里得到割地后,又向魏桓子提出割地要求,同样得到魏桓子的应允,最后又向赵襄子索地,却遭到拒绝。
B.智伯军队为救水乱作一团,韩、魏两军乘机从正面杀来,赵襄子率兵与两军合击,大败智伯,杀死智伯之后又诛灭其族人。
C.世间常有识人不明、用人不当的事情发生,司马光认为,这是世人不能明确地分辨才与德,而笼统地称之为贤明造成的。
D.智伯亡国破家的故事引发司马光思考,他从德与才两者的关系出发,指出人可以分为圣人、君子、愚人、小人四种类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
(2)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
5.请根据材料概括智伯亡国破家的原因。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卜式者,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亲死,式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分,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予弟。式入山牧十余岁,羊致千余头,买田宅。

是时汉方数使将击匈奴,卜式上书,愿输家之半县官①助边。天子使使问式:欲官乎?式曰:臣少牧,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如此,子何欲而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于边,有财者宜输委,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具其言入以闻。天子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

式归,复田牧。岁余,会军数出,浑邪王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其明年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卜式持钱二十万予河南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人籍,天子见卜式名,识之,曰:是固前而欲输其家半助也。是时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输之助费。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节选自《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②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注】①县官:朝廷,官府。②乘韦:四张熟牛皮。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A明年B贫民C大徙D皆E仰给F县官G无以H尽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指假设,如果,与《陈情表》“欲苟顺私情”中的“苟”词义不相同。
B.然,是代词,指这样,与现代汉语中“不以为然”中的“然”词义不相同。
C.者,结构助词,在句子中将宾语“贫人”提到动词前面,使句子成为宾语前置句。
D.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与《过秦论》“致万乘之势”中的“乘”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人卜式在父母去世后,分家时对弟弟照顾有加;之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过十多年,拥有了田地、宅舍和一千多只羊。
B.丞相公孙弘认为卜式的做法不合常理,希望皇帝不要答应卜式捐献家财的请求,皇帝采纳了公孙弘的建议,立即打发卜式离开京城。
C.秦军经过周都城北门时,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看到这种情形,王孙满认为秦军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败。
D.郑穆公派人到客馆查明情况后,让皇武子驱逐杞子等人,于是杞子等人逃出郑国;偷袭郑国计划败露后,孟明撤军。
4.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5.请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卜式和弦高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