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眺望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为这首诗,我记住了重阳节,一个吃重阳糕、登高祈福以及敬老的中国传统节日。因为重阳节,每年这一天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这首诗,也会在中秋、春节等时刻挂怀远方的亲人时默念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想他们独在异乡为异客。然后有一天,我发现:身居盛唐时期,王维写下这首广为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诗作时才17岁,而他在15岁时已写下了英雄气概四溢的《少年行》。

此诗名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当时王维独自一人旅居在外,以朴素、晓畅而又意韵十足的语句倾倒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前两句与后两句连接中,视线的切换连起异乡与故乡,作品的空间感立刻显得立体、开阔又形象,整首诗呈现出电影的流动画面。

《少年行》共四首。主人公为少年游侠。抒写了他们的豪爽、侠骨、骁勇、不计功名,相逢意气为君饮”“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少年们的意气风发振动人心,同样触动人心的还有作者酣畅淋漓的笔调。

忍不住,眺望这位遥远的奇人。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王维的《相思》,别名江上赠李龟年。当年,名闻遐迩的音乐家李龟年流落他乡时演唱此诗,在座听者无不潸然泪下。《渭城曲》即《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赠予或者送别友人的诗可谓一封封书翰,见字如面,它们不是写给我的,但我依然在此中感受到书写者的恳挚,一颗重情谊的心,为之感动并庆幸所相逢的阅读。

漫游王维的诗歌,深入心扉的是清明、丰富、极简之深透、趣味、坦诚。他的作品弥散着本真的生活之气,涌动着天地间生生不息的力量。

他曾奉命出使边塞,因此有了《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老将行》中,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描写昔日盛年的勇士威震四方,遭弃置后流落民间,只得门前学种先生柳。但在国难当头之际,已白发苍苍仍一心报国: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他的《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在《终南别业》中他写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辋川一景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另一景辛夷坞中的辛夷花: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从随这些言词,有如身临其境,我闻到山林的气息,静观花开花落,听到琴声;仿佛看到那位老将军,眼神坚毅,依然目光如炬;仿佛瞧见诗人与林中偶遇的老农谈笑甚欢……我也笑逐颜开。

王维用文字描绘的世间之景,是一幅幅图画,是音符在跳跃,在飘游。

他真的也擅长用笔作画。《袁安卧雪图》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予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他的两幅画竹图在北宋时期(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被摹刻为石刻线画,如今收存于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里;《辋川图》为壁画,现只有历代临摹本存世。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明代画家董其昌于《画禅室随笔》中赞叹,在山水画论著《画旨》中又写: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将王维视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他也真的通晓音乐,还弹得一手好琵琶。他与音乐的缘分还有古琴曲:《阳关三叠》取材于他的七言绝句《渭城曲》,歌曲分三大段,即三次叠唱,另取诗中阳关一词而得名,至今仍在演奏及传唱。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宋代苏轼的评价深入人心已近千年。明人王鏊说: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

他的诗作融合了才情、文化底蕴、绘画、音乐等众多元素,包括自身的生命状态。

路在脚下,不管有意无意、主动被动,每个人都迈出自己的脚步,陶养自身理念,以此与时光相融。王维亦如此。他年少时父亲去世,母亲将他与弟弟妹妹拉扯大,他自然地携起长子长兄之任。犹如今人寻求一条上学、毕业、工作之路,他也走着相仿的路途;也同今人,有时去游历大川,抑或屏居胜地一段时日,修身养性也如无数人,成长中有苦闷,有犹疑,有悲伤。向往田园的恬淡,流连忘返于山光水色,又自然而然地回到岗位。当友人们登车上马,倏忽云散后,也会感幽独而吁叹。生于尘寰,主导着他的心灵空间的是诗文、佛学、悟道,以及报国之志。

四十出头时,王维在长安蓝田县辋川山谷中购得别业,以便慈母持戒安禅,而他在长安城供事闲暇时也有了草堂可归。他也跟友人们同享这些大自然赋予的胜境,徜徉其间,弹琴赋诗,还与同样居住辋川的多年道友裴迪以每一景点为题各赋绝句二十首,汇编成一部《辋川集》,除此,他又将二十景创作为画作《辋川图》,绘于墙面。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王维上表请施庄为寺,辋川别业因此成清源寺。三年后王维去世。清源寺消逝于唐末的战乱。

每个人的路都必由自己走。选择是个人的事情。苏轼品赏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何止陶渊明,王维、苏轼都是,他们自觉地面对自己的心灵,终其一生开辟各自的成长空间。王维的人生合上了。他的诗文和艺术梦想在今天——在我的眼前——闪射着裴迪诗句中描述辋川金屑泉水的光景:萦渟澹不流,金碧如可拾

(取材于张洁的同名散文)

注释:①萦渟:水流回旋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倾倒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倾倒:倾吐心意
B.漫游王维的诗歌                                                          漫游:仔细品味
C.作品弥散着本真的生活之气                                        弥散:弥漫消散
D.清源寺消逝于唐末的战乱                                             消逝:逐渐消失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相思》一诗,为赠李龟年而做,诗人亲自演唱此诗,让在场听者潸然泪下。
B.王维将生活中的苦闷与悲伤融入恬淡的田园生活中,流连山光水色,让心灵栖息。
C.作者穿越历史的时空,通过阅读王维的诗歌,去体察、理解诗人一生的“心路”。
D.作者品味分析王维诗句与人生的同时,亦在对诗文与艺术的真谛进行深入的思考。
3.文章的题目是“眺望王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在眺望中,看到了怎样的王维形象。
4.文章引用裴迪“萦渟澹不流,金碧如可拾”的诗句作结,请简要分析这句诗在全文中的作用。
2024-05-18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同是鲁迅,在萧红和阿累笔下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萧红记叙了自己与鲁迅的一面之交,及其对自己的巨大鼓 和影响,体现出鲁迅对青年的热切关怀;阿累则通过在生活中对鲁迅的观察,表现了他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等,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鲁迅。(     )
(2)在《呐喊·自序》里,“医病”的问题,成为鲁迅用于表述过去的一个基本线索。鲁迅由关注身体的病痛到关注精神的病痛,展示了他思想发展的进程。(     )
(3)《示众》中使用最多的一个动词是“看”,它不仅仅是单向的,也不仅仅是双向的,而是包含了三种关系,也即围观的人看犯人、车夫撑倒、狗肚子;犯人看围观的人;围观的人互相看。(     )
(4)《药》描写的是启蒙者(夏瑜)被启蒙对象(华老栓一家)活活吃掉的惨烈事实,其中的反思是单向的,旨在 批判华老栓一家以及看客们的愚昧、麻木与残忍。(     )
(5)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农民,也没有启发他们的觉悟性和积极性,更没有引导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这就注定了革 命的必然失败。在《阿Q正传》里,鲁迅对于农民的弱点方面的批评,同时也正是对于辛亥革命的一个严正的历史的评判。(     )
(6)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不仅仅是通过狂人的话语传递启蒙思想,还很有远见地考虑到了启蒙者自身的处境,这正是《狂人日记》深刻且超前的地方。(     )
(7)《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即将其加以点染、虚构(演),以传达某种历史和现实精神(义)。“新编”实际上是鲁迅对这些故事的再认识,一次重写,一次古人与今人的精神相遇与对话。(     )
(8)以下插画出自鲁迅的小说《铸剑》。(     )

(9)以下插画出自鲁迅的小说《非攻》。(     )

(10)鲁迅的小说实际上是对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灵魂的伟大拷问,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     )
2024-04-03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十一学校国际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六学段语文试题
3 . 以下关于《奔月》和《非攻》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奔月》不写传说中的“古英雄”后羿当年射落九个太阳,射死封豕长蛇,为民除害的赫赫战功,却着力铺写他成为一个凡人以后的遭遇和心境。
B.《奔月》的结尾,后羿听说嫦娥独自奔月,愤怒地拿起射日弓和箭。这一笔使全篇文气为之一振,深刻地写出了当年的英雄于绝望中挣扎出来的内心渴望,却依然抹不去小说关于“先驱者的历史命运”的思考与无情揭示。
C.墨子与公输般相斗的传说,本是“神话了的历史”,但在鲁迅的《非攻》中,墨子的形象却是充分地“历史化” 了的,在他的身上具有更多的农民气质。
D.墨子在完成了止楚伐宋的历史业绩以后成为了英雄,这本是一切为民请命者的必然命运。
2024-04-03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十一学校国际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六学段语文试题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名校
4 . 以下关于《铸剑》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铸剑”场面的描写中,由铁的极热化为冰的极冷的剑,可视为是鲁迅精神的外化与象征。
B.“以头相搏”的复仇的悲壮剧变成了“辨头”的闹剧。
C.结尾部分,“大出丧”被变成“狂欢节”,复仇的神圣与崇高此时依然存在,“看客”占据一切。
D.鲁迅相信复仇,但对自己的复仇主张又产生怀疑,这种怀疑精神表现在艺术上是复杂的:悲壮的、崇高的和嘲讽的、荒诞的两种调子交织在一起,互相质疑。
2024-04-03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十一学校国际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六学段语文试题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名校
5 . 《孤独者》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叙述的故事中,插入了“我”和魏连殳的三次对话,以下哪一项不是他们对话的焦点?(     
A.关于孩子的问题,对孩子的看法B.理想与现实的抉择
C.围绕着“孤独”问题展开D.关于人为什么活下去的问题
2024-04-03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十一学校国际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六学段语文试题
小阅读-课外 | 较易(0.85) |
名校
6 . 以下不属于鲁迅笔下“看客”的一项是?(     
A.《狂人日记》中的赵贵翁B.《药》中的华小栓
C.《阿Q正传》中的吴妈D.《示众》中的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
2024-04-03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十一学校国际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六学段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是谁在遥望乡土时还会满含热泪

①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属于林中小镇,算不得真正的乡村,但每户人家都开垦了自留地。房前屋后的地,我们称为菜园,分前、后菜园。前菜园往往有个弥勒佛似的大肚酱缸,后菜园则栽种两三棵亭亭玉立的臭李子树和山丁子树,它们都是从山中移植来的。前后菜园除了种蔬菜瓜果,也种几行花——扫帚梅、姜丝辣之类,这些寻常的花儿都很艳丽,一直开到霜降时分。前菜园的角落,往往有猪圈、鸡舍和茅厕,可让庄稼疯长的粪肥都出自这里。夏天你蹲在茅厕,能听见虫鸣,看见炊烟以及炊烟之上的云。而你在菜园劳作,蝴蝶、蜜蜂和蜻蜓莫不带着各自的爱情故事,相互纠缠或追逐着从你指尖掠过。

②家门以外的自留地我们称为大地了,通常每家有个两三亩,种的是可放入地窖的越冬蔬菜,土豆、白菜、萝卜等等。大地离家远,去那儿干活时,得扛上农具,带上干粮,秋收时节,还得动用手推车或者马车牛车,把蔬菜拉回来。此时天空中的大雁排成人字形南归,妇女们开始忙着渍酸菜,忙着弹棉花做冬衣了。雪花一扬起冬天的水袖,就会蹁跹起舞个半年,直到转年五月冰消雪融,新绿像大地的星星一闪一闪地出现,生机才会回来。

③我们的前后菜园围起来的房屋,是清一色的板夹泥房子。房屋的梁柱用原木,墙壁则用板材再糊上泥巴,泥巴兑上切得寸长的干草,所以这屋子既有树木和泥土的气息,也有干草的芳香。住在屋里的人,有恩爱的,有离异的;有快乐的,有忧愁的;有慈眉善目的,有面目狰狞的;有醉鬼,也有泼妇。人们经历着生老病死,合着大自然的节拍春种秋收着。

④我的父母虽然不是农民,但因为我们有着几片自留地,种地是从春到秋的日常生活,所以我从小就会干农活,翻地、播种、施肥、打垄……这些农活至今能做。盛夏时节,我们常常拢起蚊烟,把饭桌支在前菜园的酱缸旁,吃着新鲜的蘸酱菜,谈天说地看晚霞。

⑤而到了冬天,雪花从不发布预告,一场接一场地在大地上演它们的舞剧。有时这舞蹈狂放,是鹅毛大雪,一团一团的;有时这舞蹈矜持,是莹莹小雪,一缕一缕的。这时家家把炕桌支在热炕头上,桌中央那一盆热气腾腾的炖菜,不是土豆炖白菜,就是萝卜炖冻豆腐,再不就是酸菜炖粉条,多是秋收后下到地窖的冬储菜,吃得人通体舒泰,格外温存,将窗外的雪花都当春花来赏了。

⑥我生活的领地温差很大,腊月夜晚多极寒,盛夏正午也会酷热,冷暖不定,恰如悲欣交集的人生。这片乡土,是我的文学萌芽之地,我的作品天然地带着它的体温。短篇《沉睡的大固其固》《北国一片苍茫》《逝川》,中篇《北极村童话》《日落碗窑》《原野上的羊群》等等,从篇名大约可以听出我作品的乡土笛音。苍茫的林海,土地上的庄稼,陪伴我们的生灵——牛马猪羊、风霜雨雪、民俗风情、神话传说、历史掌故,就像能让生命体屹立的骨骼一样,让我的作品是血肉之躯。虽然它们有缺点,但那粗重的呼吸,暗哑的咳嗽,深沉的叹息,也都是作品免于贫血的要素。

⑦一个作家命定的乡土可能只有一小块,但深耕好它,你会获得文学的广阔天地。无论你走到哪儿,这一小块乡土,就像你名字的徽章,不会被岁月抹去印痕。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熟悉的乡土,在新世纪像面积逐年缩减的北极冰盖一样,悄然发生着改变。乡土社会的人口结构和感情结构的经纬,不再是我们熟悉的认知。

⑧重新打量乡土,你会看见震颤中的裂缝,当然也看见这裂缝中的生机。那片土地曾给了我文学的力量,让我在作品中能为一个中年亡故的人堆土豆坟,让一个愚痴的女孩能把火红的浆果穿成项链来戴,让一匹老马至死不渝地忠诚于善良的主人,让风雪弥漫的腊八夜人人都有一碗热粥,让上岸后流着眼泪的鱼又能回到水里,让一坛猪油里埋藏着一个深沉的爱情故事。没有这片乡土,这样的故事不可能在我笔下生长。所以当我走上文学之路后,哪怕是进城了,这片乡土依然像影子一样跟着我,让我倾心拾取它的光辉。当我站在荒草萋萋的老宅的那个时刻,感觉又触摸到了久违的乡土的心音。在我的前方,似乎有一带金色的泥泞,诱惑着我去跋涉,等待我分离出泥泞中的热土、丰收的种子、腐败的植物、露珠、污水和泉。

⑨钟情并深耕于乡土(当然不仅仅是乡土)的成就斐然的中外作家,我们熟知的就有托尔斯泰、契诃夫、马尔克斯、鲁迅、沈从文等等,他们以不同的艺术手法,缔造了有别于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中看到的世界史、民族史、风情史甚至是自然史,一个有情有义、有爱有恨、有悲有喜、有苦有乐的让读者获得灵魂洗礼的世界。而现代东北作家群中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当代作家曲波的《林海雪原》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成为了东北乡土的代表性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⑩作为一个文学后来人,到2023年,我写作刚好四十年了,当我们这代出生于五六十年代、以乡土之光照亮自己最初文学征程的作家,意识到熟悉的乡土已发生变化,我们在触摸它时因意识板结而下笔艰涩的时候,就要主动地切近它,找到它的律动,与之同频共振,才有可能培植出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之花。

我曾到过托尔斯泰的亚斯纳亚波良纳庄园,拜谒托翁墓园。他的墓就在他耕种过的土地中,那么肥沃,万木葱茏,而他的墓没有墓碑,简朴得就像一方朴素的印章,与植物合为一体,似乎仍在轻轻亲吻着大地,沉沉发出疾呼,令人动容。

我无法定义乡土文学,就像我无法定义自己的写作一样。我只知道,在乡土的遥望者中,能满含热泪的,必然有写作者。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时这舞蹈矜持       矜持:庄重、严肃
B.格外温存       温存:暖和,熨帖
C.也都是作品免于贫血的要素       贫血:贫乏,单调
D.意识板结       板结:不灵活、僵化
2.作者在文章①-⑤段叙写了家乡的生活,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画线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2024-03-11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槐树底下搭戏台

有多少个村庄,就有多少座戏台。

戏台,是一个村庄最重要的场所,显赫地坐在视觉的高处,与四周简陋的房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与日常重复的劳动生活划分开的区域,会生出许多激动人心的画面。

农村人对戏台真是太热爱了,他们把唱戏看作是村庄的脸面,村庄的荣光。一年能开上两台戏,庄稼汉外出走动那得挺起胸脯仰起脸。

戏台,拢着几千年中国人的梦想。“演朝野奇闻兴废输赢可鉴,唱古今人物是非曲直当资。”大幕二幕打开,活生生的历史开合在人间的戏台上。都知道是假,可观众偏偏喜欢。一场戏的开演,让人联想到一日又一日的生活与反复呈现的乡村季节,戏台连着庄稼人过日子的心心念念。那一刻,丢下焦苦,放下农事,美美地望上一眼,望过去,也就望见了虚虚幻幻的来日方长。

我见过山西省万荣县孤山脚下的北宋石碑,碑上记录着民间集资建造的最早的戏曲舞台。历史上,山西有过六次大移民,移民们不惮万里跋涉、背井离乡,身处异地,面对与出生地区迥异的方言、风俗习惯,在精神上急需一种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家乡戏”作为当时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自然也被带到了迁徙地,“音随地改”,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韵味的杂交戏剧。

乡戏唱起,星光的闪烁与夜鸟的鸣唱在彼此胸腔汹涌。那一刻,出门的人觉得大地上的声音开始乱了。望着乡戏,听着乡音,看着老树横杈上落着一层来看戏的乌鸦,那眼泪便一次次地滴落在胸口。

要说什么地方最能体现乡村的味道,肯定是戏台

一年中最值得记住的喜庆是从秋收后的锣鼓声开始的。秋罢,粮食丰收了,一台戏水到渠成。只要唱戏了,生活就进入了最饱满最恣意的时刻。很多人你平常想不起来,在你就要将他忘掉的时候,一转身却和他在戏台下碰面了。舞台是一扇窗户,如果你是演员,你可以由此而向外观望。舞台是四维空间,如果你是观众,它是你观望过往和现实的途径。台上锣鼓家伙一响,台下黑乎乎清一色核桃皮般的脸上,会漾开一片十八岁的春光。

走到天涯海角的家乡人,到了过会【注】的节点上,再忙也要找一个借口,回乡看戏去。“回乡看戏”,啥时候念着了,心会吊在腔子里咣咣响。

“六七步九州四海,三五人万马千军。”四个龙套,一个主将,舞台上转一个圈就一下从长安北上出了雁门关。戏剧脸谱也好看,来源于生活,也是生活的概括。生活中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的人脸,被勾勒、放大、夸张,成了戏剧的脸谱。关羽的丹凤眼卧蚕眉、张飞的豹头环眼、赵匡胤的面如重枣、媒婆嘴角那一颗超级大痦子等,夸张着人们的趣味。

从前的舞台上没有麦克,声音不装饰,将自身当作舞台的一部分,尽量让音乐从人烟当中响起,那热闹嘈乱到极致。现在不是了,变幻无穷的灯光让戏剧成为声光电的世界。

在乡村,深秋一场戏结束后,冬天才真正开始。村庄成了麻雀的世界,它们把饥饿和焦躁嚷嚷得满世界都知道。冬天里的乡村就像黑白电影,而人们在黑白世界里,想着明年春来的第一场戏。

女人们冬天里看不得男人闲着,日常生活中会对他们施以一些小惩罚。女人们总喜欢制造一些生活的叽噪打闹,喜欢在冬天里交出眼眶中的泪水。女人喜欢把戏说和现实比较,喜欢冲击感官亦打动心灵的戏。戏让她们更有远见也更懂得生存的智慧。几场戏看过,人生历练的真相所知越多,女人就越显灵动。

记得有一年麦黄时节,山外我姑姑家的女儿爱苗进山里来看我。我和爱苗胳膊上挂了丝巾当水袖,两个人在炕上对唱《断桥》,小奶奶坐在对面炕上咧开嘴笑。细碎的阳光紧贴在她的头发上闪着光辉,她的眼睛随着我们的表演渐渐湿润。

人这一辈子有多少人事可以入戏?戏剧人生,人生戏剧,它就埋伏在村庄那头,随时可能扑向我们。

乡下飘着粮食成熟的味道,我总是在乡下才会认清自己。在乡下,我的反省与幻想绝佳,舞台上生动的时光加深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眷恋。

“姐儿哪门前一棵槐,槐树底下搭戏台,前晌唱的梁山伯,后晌又唱祝英台……”一台戏就是一个季节的驿站。庄稼人从大地深处直起身子,暮色斑驳迷幻,在看见戏台的刹那,所有人的心变得澄明如镜。生命充满了生与死、爱与恨,充满感知又处在未知。生存之外,精神在循迹攀升。一台戏结束后,庄稼人便找到了白天与夜晚交替的节奏和韵律,找到纾解、释放、安稳,然后进入周而复始的劳动之境。

(取材于葛水平的同名散文)

【注】过会:我国民间的一种习俗,指通常在每年岁时年节(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进行的集体游艺活动。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显赫地坐在视觉的高处                                  显赫:明显
B.戏台连着庄稼人过日子的心心念念             心心念念:心里老是想着的(东西)
C.夸张着人们的趣味                                        夸张:形容言过其实
D.找到纾解、释放、安稳                                  纾解:缓解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戏台在村庄建设中是必不可少的。
B.作者以山西历史上的六次移民为例,阐释了戏台产生的背景和过程。
C.即便在天涯海角也要回乡看戏,说明村民对“乡戏”有着独特情感。
D.作者认为过去戏台上没有麦克,声音嘈杂,不如现在的舞台效果好。
3.文中写到:“要说什么地方最能体现乡村的味道,肯定是戏台。”戏台为什么“最能体现乡村的味道”?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
4.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妙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五首(其一)1

元好问2

西郊一亩宅,闭门秋草深。

床头有新酿,意惬成孤斟。

举杯谢明月,蓬荜肯相临。

愿将万古色,照我万古心。

注释:【1】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年),元好问辞去官职,过起半隐居的生活,仿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写下《饮酒》诗五首,本诗为其一。【2】元好问:金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了时令与居住环境,意境幽远。
B.颔联写诗人独饮美酒,突出了凄凉之感。
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皎洁的月光。
D.尾联中两个“万古”的内涵不完全相同。
2.后人评价元好问此诗颇有陶渊明“恬淡”的风格,请你从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角度简要赏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实山不在高

绿水青山,人心所向,这样的话没有必要多作解释。

人们说过了这样的话之后,就要想起那些名山大川来了。某些山水的巨大名声让人们产生了久久的渴念——哪一天能够背负行囊,亲自见识黄山的神奇,三峡的伟岸,华山的险峻,或者钱塘江潮的澎湃气势呢?

当然,那些渴念总会有实现的一天。于是,几个人攒够了时间,在一个狭小的窗口买到了火车票、兴冲冲地慕名而去。多少天以后,这几人回来了。他们晒黑了脸,满身风尘,疲惫得想倒头便睡;尽管如此,他们的话明显地多了起来。他们喋喋地说着山的高,水的险,说着望夫岩或者猪八戒驮媳妇这一类民间传说,眉宇之间掩不住得意之情。可是,如若详详细细地说得多了,他们的心里就会慢慢地生出一些憾意来。他们知道这一次还是没有将那些山水里里外外地读个透彻。山太高了,而且山外有山;水太长了,谁知道溯源而上还会遇到多少故事?时间到了,他们只能撤离。下一次再来吧,当时他们心里这么想着。他们在事后这样安慰自己:阅读这些山水就像是阅读伟人的著作——难道人们有可能一次就领会了伟人的所有奥妙思想吗?

但是,这几人终于也知道了名山大川的分量。这样的分量甚至给人带来了压迫感。所有的雄伟、奇崛、宏阔——所有的鬼斧神工和莫测天机都让人叹为观止。某一个瞬间,这几个人确确实实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他们甚至因为自卑而生出了某种隔阂和生疏:面对这样的自然造化,我们这样的蝼蚁之躯又算得了什么呢?

名山大川只适于遥看而难以昵近,这又会让人有了另一种心思。于是,这几个人记起了另一个类型的山水。这些山水的格局是袖珍型的;这些山水并没有震慑人心的巨大体积和一眼望不到边的面积,进入这些山水,人们不至于诚惶诚恐,目不暇接。人们有可能独辟蹊径,细细品尝一丘一壑;也可能攀上一个制高点,纵览无余。这些山水或许算不上气势非凡,但是,这些山水似乎却更易于让人亲切。

如果再让这几个人说得具体一些,他们就不得不举出冠豸山作为例子了。

如多少人认识了冠豸山呢?

如车子刚刚驶出连城,一扭头,人们的目光立即就会被几座山峰的峨岈之势勾住了——这时一定就会有人告诉你:这就是冠豸山了。冠豸山的山势如同古时法官头上的獬豸冠,人们按照象形的原则为它安上了如此一个奇怪的称谓。冠豸山不知成于何时?可以肯定,冠豸山的历史远远超过了连城行政地界的历史。然而,人们总会在无意之中觉得,冠豸山是自然赋予连城人赏玩的一个大号盆景。冠豸山成了连城的一个缀物,这自然是连城人的运气。

把冠豸山说成一个大号盆景,这并不意味着冠豸山是好对付的。不信,人们可以试着寻访隐匿于山峰之间的竹安寨、循着小径踏入山间,最初的几步仍然徐徐缓缓。可是,骤然之间,人们四周的空间迅速地切换了。那些公路、汽车、小店铺以及泥墙根下悠然觅食的鸡和猪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眼前只剩下了一架架笔立的危崖,剩下在岩石之间挣扎得千姿百态的树木。一阵长长的风从背后吹来,茅草和林子噼啪响成一片,仿佛将陌生者的抵达通知到了山的深处。小径盘旋回转,指引人们潜行于山林的腹地。沿途之中,那些挨挨挤挤的山崖如同得到了指令,列队相迎。有的山崖昂然而立,一如傲慢的壮夫;有的山崖置身于树木之间,一如羞涩的少女。

某些时候,山间的小径也会要一要脾气。它陡然拔地而起,眼前的一级级台阶就要磕到人们的鼻梁;而后又恶作剧地从泉水边掠过,让人们在青苔上走得敛神屏息。峰回路转之际,人们偶尔还会从两座山峰的间隙看到了山外面星罗棋布的房舍和田野。人们甚至觉得这些房舍和田野近在咫尺,一伸手就可以捞得上来;身边这些峻峭的悬崖不过是一道薄薄的布景。然而,只要一个小小的拐弯,人们又陷入了嶙峋的岩石之间,让喘息和心惊肉跳伴随着每一串脚步。临近竹安寨寨门的时候,一块黑黝黝的巨大岩石横豆在眼前,鱼脊般的岩石上凿着数百级台阶,两侧没有护栏。人们必须空无所依地踩过这些台阶,方能进入寨门。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悸的段落。目不斜视,颤颤巍巍,四周只有空旷的天空和或松或紧的山风,人们仿佛被孤零零地顶到了光秃秃的岩石背上,一步一步地考验胆量和勇气。好在这个段落并不长,好在这个段落之后有着足够的补偿——人们终于在寨门里面见到了刀切一般的水门墙,见到了慈眉善眼的寿星岩,还见到了一泓天池和几座让人遐想不止的古堡。

竹安寨只是一个废弃的遗址,几段的残垣断壁之间不可久留。汗水开始凉下来的时候,人们就会互相招呼着下山去。下山是一种被迫的紧张。陡峭的坡度让人收不住脚。于是,人们在众多峰峦的夹缝之间紧紧地追逐那条小径,踉踉跄跄。豁然出山之际,人们的小腿肚子已经抖索不已。这时的人们一定看到了路边的一座小小寺庙。撞进了庙门,人们会不由分说地灌下了两杯热茶。慢慢地喘出一口大气,一个人无意地看了看腕上的手表。他大约会惊奇地啖了一声:“怎么才用了这么一点时间?”的确,仅仅经过了两三个小时,人们就在冠豸山上经历了峰、泉、林、石,经历了险、奇、峭、崛。如果这里有一个读过《艺概》的人,他可能就要想到了刘熙载的一句很巧妙的话:虽好却小,虽小却好。

名山大川是一部巨著,那么,冠豸山就该比拟为一首小令了。人们可以准备一个星期游览黄山,而冠豸山只要一个星期天。可是,许多精湛的小令不就是靠凝练的一击而回响不绝吗?

(取材于南帆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人们产生了久久的渴念                         渴念:渴望与向往之情
B.将那些山水里里外外地读个透彻            透彻:详尽而深入
C.这并不意味着冠豸山是好对付            对付:游览
D.紧紧地追逐那条小径                                追逐:追寻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末句语言生动,句式整齐,表达出人们对身边山水美景的无尽向往之情。
B.第三段写人们从名山大川游览归来的得意,但在欢喜中依旧有未能尽兴的遗憾。
C.第十一段引用刘熙载之语,凝练地概括了冠豸山风景的特点,使文章具文学性。
D.作者发现平凡的山水,却给人别样的享受,启发我们对事物应有更深入的思考。
3.文章第九段写冠豸山的风光,在修辞方法的使用上很有特点,请从中任选两处,分析其表达效果。
4.文章中作者描写了两种不同的山水,请分别概括两种山水的特点,并结合题目思考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2024-02-16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